第一篇:五新大讨论心得体会
开展“步入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近期,遵照XXXX党委安排,XXX按照要求组织了“步入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动力,在讨论中大家对目前面临的形势进行客观分析,实事求是的紧紧围绕XXX和XXXX的安全平稳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以下是我关于“五新”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是要强化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通过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实践要求,把握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作为基层管理人员,要意识到管理工作仅仅是为主体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的众多服务的一种,一线岗位才是为完成既定目标而执行着具体任务。通过此次“五新”大讨论活动,围绕XXXX,进入“XXXX”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做到不忘“XXXXXXXX” 的初心,建设了一支XXXX、XXX的基层干部队伍,使我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要具有事先主动、事后跟踪、岗位靠前等意识,带头担当作用,甘于奉献。
二要强化多奉献、有作为的精神,奉献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通过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我价值,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责任心强、弘扬正气、顾全大局,践行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以良好的经营业绩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带领职工群众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严格标准化操作、遵守各项规整章制度等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落实到完成企业目标任务的工作上,切实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围绕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按照新气象要有新作为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要高质量抓好、抓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首先要带着责任做工作。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责任感虽然无形无状、难触难摸,但是力量巨大,影响深远。一个人有顾责任感,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扎实的作风、认真负责的精神;就有不甘落后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继续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其次要带着激情做工作。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以有起色。如果缺乏激情,疲沓懒散,很可能一事无成。要沿着建设国内一流企业的新征程拼搏奋进,争做作风过硬、勇于担当的先锋。
四要进一步革新观念,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总书记曾强调了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党员干部则必须强化党性意识、宗旨观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把创新进取拼搏的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党员干部要善于创新,要主动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任务变化,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新思路谋划新举措,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通过讨论,促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在“快、狠、准、执行力”等四个方面有所改变,切实把干部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公司要求上来,统一到坚定信心、拼搏奋进、干事创业的行动上来,统一到促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上来,做到新时代有新状态、新征程有新作为。
通过“五新”大讨论活动,我认识到要打好安全环保质量攻坚战,励精图治、创新求强,要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把职工群众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凝心聚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和完成,为建设最具竟争力的国内一流企业而奋斗。
第二篇:五新 大讨论心得体会
五新”大讨论心得体会
近期,我公司开展“五新”大讨论活动,围绕“如何认识步入新时代、如何树立新思想、如何全力开启新征程、如何展现新作为、如何谱写新篇章”五个方面开展调研、讨论活动。我全文认真学习了公司下发的“五新”大讨论通知文件,并每天利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分别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革有关文件、决定和意见》、《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李兆雄同志先进事迹》等,并与分厂班子围绕本职工作、部门职能积极开展了讨论并和基层干群座谈,9月10日,我参加了炭素一厂维修工区党支部“五新”大讨论活动,与职工座谈目前公司的新形势,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号召全体职工树立攻坚克难的思想,全面梳理今年以来设备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措施打算。我作为一名分厂设备负责人通过对“五新”的学习和思考,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如何认识步入新时代。新时代,这个名词乍看起来对于我们来讲感觉非常的高、大、远,但是如果把它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又会感到离我们很近。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国家蒸蒸日上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公司正在转型升级破茧成蝶,变化一日千里,35万吨碳素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大数据小镇的商谈、职工精神面貌逐渐的转变、我们的公司也在进入自己的新时代,我们也是幸运的参与其中!
二是如何树立新思想。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丰富内涵。用新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会使我们有方向、有动力。在面临公司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前。我必须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创新求强的意识; 树立“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意识态度;对自己负责的设备管理工作很下功夫,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坚决摒弃安于现状、不敢担责的作风。
三是要用新征程引领新作为。按照公司“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要努力践行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时刻绷紧“战时状态”的这根弦,用”四在一好“的标准开展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连续运转,全面提升分厂的设备运转率,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设备支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我要以这次公司开展的“五新”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推进我分厂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五新”大讨论无非也是为了推进工作,寻求一条更适合公司发展的路子,少走弯路正确发展模式。我要对照年初公司、炭素一厂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实现“产品质量提升、设备运转平稳”的目标,并结合赴基层一线开展“五新”大讨论,认真发挥领导决策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公司决策上来,围绕产品质量提升这一中心,不断深化设备管理工作的改革,推进分厂设备工作高效运转,为实现公司全面转型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四是用实际行动谱写新篇章。我们国家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谱写华夏民族的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有一种信心,那就是让曾经倒下的抚铝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重新爬起来、站起来、跑起来!所以我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真正谱写出抚顺铝业的振兴篇章。
马海丰
2018.10.10
第三篇:五新大讨论心得体会
“五新”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五新”大讨论活动,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当前我们单位各项工作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抓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明确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参与“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使自己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提高工作能力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一种提高政策水平、提高办事能力的途径。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改造,扎扎实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我深刻认识到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重要性。我要尽心尽力踏实工作,跟我们单位的全体同事们一起扎实开展好“五新”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己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并结合工作重点,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和“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的关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善于学习,掌握工作的本领。我们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即使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要在实际经验中学习,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确保学以致用。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提高自身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做好当前工作的必要条件。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多,我会将这次活动中的学习所获运用于工作当中,更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篇:“五新”大调研大讨论专题学习材料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一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13日 主讲人:吴昌满
授课内容:市委魏书记关于“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的重要论述(市委魏书记在全市依法用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的问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既是自身区位条件、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也是这个地区所具有的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组合。因此,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找准自身的优势、整合现有的优势、运用综合的优势,才能构建起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优势的率先突破带动面上发展的整体飞跃。从这次违法用地的表象上来看是土地利用的不科学、不集约、不规范,实质上还是墨守着“拼政策、拼资源、拼环境、拼地价、拼人力”的传统发展方式。这种做法在过去也许是可以的、行得通的,但是现在宏观形势有了新变化、经济政策有了新调整、发展环境有了新要求,我们就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就要把宿迁放在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定位,放在全球的大势中来考量,找准、放大、用好宿迁的新优势,实现宿迁的新发展。
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此消彼长、动态变化的过程。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的发展环境,我们宿迁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县区、每个乡镇又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部门又有哪些工作优势呢?我们有哪些优势能彰显出宿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呢?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就需要我们从本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认真查找。只要我们找出找准优势,认清认识优势,就能围绕优势做文章、发挥优势求发展、依据优势创特色,就能把具备的优势转变为产业的优势、竞争的优势、发展的优势。
第二,关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今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时又一次提出,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冷静判断,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抓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遵循规律,创新驱动;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深化改革,稳中有进;新常态之“态”,意味着注重质量,调整结构,已成大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这些都使我们面临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过去动辄20%、30%甚至40%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那种依靠资源要素大投入大消耗为主要方式的增长路径已经难以为继了。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土地财政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快速扩张阶段已经结束,镇镇村村都建工业园的时代也已经结束。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肯定会有一个渐变的、相对较长的适应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对发展速度的把握必须从“盯住增速”转为“区间调控”;对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事后救急”转为“底线思维”;对发展措施的运用必须从“大水漫灌”转为“定向滴灌”。这其中,我们要深入思考好几个问题:首先,怎么尽快在理念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不发展的问题。应该讲,宿迁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发展。在新常态下,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立足于稳、好、快,全力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大家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其次,怎么尽快在速度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速度落差的问题。发展能走得更远不在于跨越,而在于持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高速进入中高速是最基本的特征。但建市18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使我们有的干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增长焦虑症”,速度一慢、心中就慌。怎样既走出高速纠结,又适应和保持住合理的增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再次,怎么尽快在方式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怎样发展的问题。新常态的特征就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这里的“优结构”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如此严重,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发展没有走出“增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在新形势下,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既符合宿迁实际,又能适应新常态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尽快拿出答案,并在实践中回答好这一问题。
第三,关于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看实体经济效益好不好、看发展基础牢不牢。这次土地违法整改再次证明,在新常态下,宿迁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重要因素日渐式微,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进入到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到需要寻求发展新动力、推进民生新改善的新阶段。那么,宿迁的转型新路应该怎么走?转型新发展的“新”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看,应该体现在“特色、集聚、绿色、高效”四个方面,具体的说,就是城乡特色发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绿色发展、农业高效发展。
城乡特色发展,强调的是“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对乡镇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做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因此,在产业选择上,应该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坚决不搞“村村招商、镇镇建园”的“一刀切”,对一些有工业基础、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可以适度发展工业园区;对那些没有工业基础、综合实力比较弱的乡镇,则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城镇建设上,应该坚持“一张好蓝图绘到底”,做到一乡一色、一镇一品,坚决不搞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要能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美丽的乡愁,不盲目推进居住集中;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住后人的评判,建设百年不拆的建筑;要有历史的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要着力内涵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影响力、带动力,走有特色的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发展,强调的是“集聚”,这就需要我们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理念,有“敢于舍得舍弃”的胸襟,立足产业基础选准特色产业,聚集要素持之以恒进行培育。产业集聚的重点在市、县(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有效方式就是专业招商。各县(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抓紧选定“2+1”的产业体系,即2个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和1个以前没有或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尽快启动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抽调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年底之前,将专门听取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关于产业集聚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企业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绿色”,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能始终走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利用绿色技术,采用绿色管理,推广绿色营销,生产绿色产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这既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宿迁生态的内在要求。推进企业绿色发展,一方面是抓好存量企业的“绿色化”,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抓好增量企业的“绿色化”,恪守生态底线,提高招商门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通过高端的绿色增量来稀释现有的低端存量。
农业高效发展,强调的是“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第四,关于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的问题。发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过多关注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增长,必然很难很好地兼顾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这次出现的违法违规用地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当前,面对发展新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良性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我想,思考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如何在新常态下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现在,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愿望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生存”转向追求“生活”,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民生需求全面升级,民生问题关联影响日益放大。我们要充分研究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举措办法,以民生改善释放发展潜力,实现更有人情味的增长。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如何科学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社会矛盾,特别是目前由违法违规用地带来的众多现实问题,要积极呼应群众的诉求,从既能维护大多数群众共同利益,又能照顾到极少数群众特殊利益的角度出发,想点子、出招子,把问题解决彻底,让群众认可满意。第三个着力点,就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民生新改善。对于民生改善,我们不能只是个案式地解决眼前或者局部问题,还必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收到持久成效。要从制度安排上思考如何推动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三个优先”的有效落实。同时,要突出重点工作,对民生幸福工程“六大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
第五,关于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全市之所以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甚至在以往违法违规用地还没有整改到位的情况下,新的违法违规用地又在不断蔓延,根源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彻底突破原有发展方式的思维禁锢。改革是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反思原有的发展模式,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办法,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开创新常态下新局面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如何“谋”改革?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民生导向,重点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突破口,让我们谋划推进的每一项改革都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特点、有成效的改革,坚决防止为了改革而改革、防止形式主义的改革、防止急功近利的改革。另一方面如何“求”实效?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抓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已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力求尽快释放改革红利、见到改革成效,给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市上下都要在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不断唤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涵养“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定力,砥砺“蹄疾而步稳”的理性,共同激扬改革好声音,齐心奏好改革交响曲,打造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改革的新成效推动发展实现新突破。
上面提出来的这五个问题,既是我们基于对当前一些凸显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反思,也是立足宿迁下一阶段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所必须弄清楚、想明白的问题。只有把这五个问题分析透了、研究透了、思考透了,我们才有可能为迎接新常态下的种种挑战做足准备,才有可能找到符合宿迁市情、符合各地实际,并真正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路径。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二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15日 主讲人:王永
授课内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主要成绩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三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17日 主讲人:陈家圣
授课内容: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近期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论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18)完善税收制度。(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2)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放宽投资准入。(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26)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7)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9)发展基层民主。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5)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3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4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1)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55)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56)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5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抉择
“新常态”一词既是中央对经济时局的冷静俯瞰,也代表着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操作趋势。
1、适应“新常态”。
在过往长达36年的时间跨度中,中国经济经历了接近10%的年平均增长,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然而,自2012年3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已在“低位”横盘了7个季度有余。按照传统思维,一旦经济出现持续性下行,政府总会采取“总量刺激”政策。然而,新一届政府在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有条不紊推进既定的经济步调,无论是决策者所秉持的行事态度,还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幅度,都表现出少有的“定力”。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高层对经济下滑生态最精确性的归因分析,用经济学术语概述,“三期叠加”就是中国经济面临基钦周期(存货周期)、朱格拉周期(资本支出周期)与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的叠加。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经济必须承担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化”压力,而且要消化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累计而成的财政与货币风险,同时还须挤压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对接,还是对资产错配的纠正,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因此,对于经济的换挡与减速,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受“三期叠加”的时间约束,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能保持着7%左右的经济增长波幅。长期来看,只要守住了底线:7%以上的经济增速、4%的失业率和3%以下的通胀率,经济与社会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各项改革就可以赢得回旋的空间。
2、营造“新常态”的持久动能
保持“平常心态”并不是不允许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相反更应提防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增长的失速,尤其要防止部分风险因素演化为局部危机。因此,在“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出口”,而是逐步转向依赖于“投资+消费+创新”;不再依赖于房地产或其他某一产业的突击式拉动,而是转向于一、二、三次产业尤其高级产业的联动;不再依赖于加杠杆“捂风险”的方式,而是通过改革理顺权力与市场关系,发动市场力量进行资源重置,营造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动能。
由此,“新常态”之下的经济特征除了经济增长放慢速度外,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作为三次产业的服务业比重或超过第二产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将日显活跃,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逐步上升;金融市场中债务风险得以渐次释放,直接融资的信用体制日渐健全;劳动者技能产出超过其他全要素产出,人口的城镇化占比不断扩大等。
3、“新常态”下的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前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继续强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在总体遵循“微刺激”的原则下,财政资金将寻求集中性突破,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 “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基于“去产能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将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地。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四次专题学习
时间:9月20日 主讲人:许丽
授课内容: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
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全会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在江苏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江苏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议
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审议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5个改革专项意见。
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主轴,江苏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要实现江苏经济的“凤凰涅盘”,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在以改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
第五篇: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五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五
解放思想早已被国人广为接受,何必大会小会动员呢?
近一个阶段,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一提解放思想,就层层开会,层层动员,上级出方案,下级出经验,长官出数字,下属出文字,似乎哪里搞的文字多,哪里经验多,哪里做法多,哪里就思想解放了。真是笑话,如果解放思想真的就这样搞,那简直就太容易了!
在我看来,解放思想,实在是太需要了,举一个历史常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已经把尊重人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当做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话题依然感觉还比较前卫,似乎我们的思想甚至仅相当于500前年的意大利人。然而,当我们真的要解放思想时,又真的是太困难了,甚至有人说“解放思想比解放台湾都难”,这话说的其实不过分,不信,您仔细琢磨吧,我们的思想真的解放了吗?
解放思想难在哪呢,我看难在体制。现在一提解放思想,就是上级给下级讲话,布置任务,督促检查,看看下属读了几篇文章,写了几千字的学习笔记,开了几个会,总结出几条经验。似乎解放思想永远是下属的事。孰不知,思想这东西,本来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应从上层抓起,上级思想不解放,下属再解放有什么用。比如农村工作,几十年来形成了一个传统定式,那就是春催种,秋催收,检查工作一大溜。不管多干与少干,说在嘴上算好汉。久在基层的干部都知道,哪家农民不会种地,哪家农民不懂农时,还用你催吗。可是一催就是三十来年,似乎不催就没有工作干。基层干部干工作,不是真的给群众看,绝大多数是给领导看的。干部要想得到提长升,首要的秘决是要懂得领导意图,要知道领导想什么,喜欢什么?下属的脑袋不是给自己长的,而是给领导长的。
这一点我感受是最深不过的了,我是给领导写材料的,我的思想,只能是领导的思想,即便一时不是领导的思想,也要最终算作领导的思想,用一个常用的词汇解释,那就叫做统一思想。在党内,统一思想是政治法宝,普通党员的思想要统一到支部上来,支部的思想要统一到党委上来,党委的思想要统一到市委上来,市委的思想要统一到省委上来,省委的思想要统一到中央。全国人民的思想要统一到一个人的思想上来,以一个人的思想为指导。现在我们讲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体上讲是不错的,符合国情。但是我们党向来是反对本本主义的,“三个代表”是江泽民的理论成果,但是江泽民也说过:“我们超越了前人,后人也必然超越我们”,所以,理论是必须要创新的。僻如“三个代表”吧,她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做为一个政党,她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她不仅要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且更应该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根本,而其余的都是末。为什么改革三十年来,常常遇到各种壁磊,其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以来,全国上下,一致要求进行体制改革,党中央也反复强调要进行体制改革,而所谓的体制,正是生产关系。试想,如果我们党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关系,那么这种以体制改革定成败的改革如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如何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要进行体制改革,首先我们党要鲜明的提出,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在指导思想上首先进行理论创新。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创新,才能成功的引导群众的思想创新,才能使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达成一致;否则,无论群众的思想怎样开放,最终都以是否符合领导的思想为判断标准,所有的思想最终都要限制在领导的思想界限内,而领导的思想不解放,不创新,那么,这样的解放思想必然失去意义,所有的思想也只能是瞎想而已。
所以,解放思想绝不主要是下属的事,而更应该是领导的事。三十年的改革实践看,下属的思想其实是很容易解放的,反而领导的思想解放是很困难的。这可能是官场体制造成的。但是体制不变,思想解放只能是写几篇笔记,出几份简报,或由一群书生做做文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