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检查制度
教案检查制度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无教案不上课的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制定教案检查制度。
一、教师必须依据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的细致了解,精心设并 编写每节课的教案。
二、课时教案的要求:
1.每一个课时都应有一个教案,且提前一周写教案。
2.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每节课教学环节要严密完整。
3.青年教师要坚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可以适当简化。
4.同年级同学科要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做到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测试。每单元结束要有复习小结,单元测试与讲评。
三、教案检查内容及检查总结。
检查内容:
1.有无教案。
2.内容项目是否齐全,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完整。
3.书写是否整齐规范。
4.教案是否具有特色。
5.存在的问题。
检查方法:教务处会同各教研组长每月对老师的教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结果均记入教研活动的统计表中,并在教研组内进行评议,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及时谈话并给予具体指导。每学期结束对教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等级,记入教学档案,对评出的优秀教案进行奖励。
第二篇:教案检查制度
教案检查制度
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的备课质量,特制定教案检查制度如下:
一、教案书写及上交要求:
1.每个学科的教案必须附有详尽的教学计划。
2.教师备课必须与教学计划同步。
3.每个教案应包括教学时间、教学课题、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布置。
4.对新任教的学科,必须备新教案。
5.用过一次的教案,在第二次使用时,可在原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并且应写上相应的教学时间,如无补充修改者,教案质量考核作降级处理,但在第三次使用时,必须重新进行整理、抄写。
6.对教龄在5年以下(包括5年)的新教师,教案必须上交,5年以上的教师教案允许不上交。但5年教龄以上教师如果第一次上新教材,原则上初级教师教案每学期上交两次,中级教师教案每学期上交一次。高级教师教案可以不用上交。
二、教案检查方式:
1.教务处将不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
2.期中、期末定期检查。
3.随机听课的教案检查。
4.诊断性听课的教案检查。
三、教案等级评定方法:
1.A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等。
②教案书写规范,每个教案均有教学时间、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齐全,新教师需备详案。
③第二次使用的教案,但已作较大篇幅的修改。
④教学进度符合教学计划。
2.B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10%以内。
②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欠缺较多。
③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不相符。
④多次重复使用的教案或第二次使用未作修改的教案。
⑤有从网上下载,又不作修改,脱离学情的教案。
⑥高级教师不上交的教案。
3.C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30%以内。
②教案书写很不规范,几乎无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
③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严重不相符。
④非机房、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使用电子教案。
⑤大量从网上下载,又不作修改,严重脱离学情的教案。
4.D等教案
①
无教案或拒绝上交的教案。
备注:B、C、D等中只要有其中一项情况者,即确定为该等级。
第三篇:教案检查制度
教案检查制度
1、定期检查教案,教案前有教学进度表(同学科、同年级要一致),该表时间安排符合新课标要求,并上交教导处一份。
2、每节课都要写明累计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教法、教具等,并有学法渗透。
3、每节课的环节要严密而完整,即包括: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及预习,板书设计,课后记事。
4、教案应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照搬照抄他人教案(包括教学用书上的例案)和本人以前的旧教案。
5、教案要反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做法。
6、教案字迹工整,格式合理,图示规范。
7、每学期末评选优秀教案,进行宣传表彰。
第四篇:教案检查制度
准备完整、系统的教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每一位教师上课前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全院所有教师都不允许无教案上课。为落实这一要求,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的保证,特制订如下教案审查制度:
一、凡新课开课之前,主讲教师必须写出全部教学大纲和至少 1/2以上的教案。
二、教案必须用电子打印稿,如是手抄稿,必须用正式备课纸誊写,字迹工整,设计合理。
三、教案在内容上必须科学正确,并能反映本学科领域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成果,在体系上应与教材相结合,但不能照本宣科,引用他人文章必须消化吸收,不能直接将他人文章复印作为教案使用。
四、教案内容必须完整、系统,教材内容不得整章删漏。
五、教案的内容须符合教学大纲,可以有学术上的争鸣,但不得向学生灌输反动、落后、消极、颓废的思想内容。
六、教案内容必须每年更新,要根据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修改,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
七、新教师第一次开课的教案审查由主管教学的系主任和教师所在教研室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组织进行,其他新开课的教案审查由所在教研室主任负责,系主任抽查,全系所有教师的教案在每学期的其中教学检查时随时备查。
八、凡是经检查时没有准备教案或教案质量太差不能达到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新教师,不得安排课堂主讲教学,其教学任务另行安排他人担任;经检查被系教学委员会认定为教案质量不高的教师,责令修改,上课重新检查;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差、学生反映大的教师,由院和所在教研室主任检查其教案,指导教师进行整改。
教案检查制度
崔
黄
小
学
2012年2月
第五篇:教案检查制度
教案检查制度
教务处 2006-10-29 17:04
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的备课质量,特制定教案检查制度如下:
一、教案书写及上交要求:
1.每个学科的教案必须附有详尽的教学计划。2.教师备课必须与教学计划同步。
3.每个教案应包括教学时间、教学课题、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布置。4.对新任教的学科,必须备新教案。
5.用过一次的教案,在第二次使用时,可在原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并且应写上相应的教学时间,如无补充修改者,教案质量考核作降级处理,但在第三次使用时,必须重新进行整理、抄写。
6.对教龄在5年以下(包括5年)的新教师,教案必须上交,5年以上的教师教案允许不上交。但5年教龄以上教师如果第一次上新教材,原则上初级教师教案每学期上交两次,中级教师教案每学期上交一次。高级教师教案可不上交。
二、教案检查方式:
1.教务处将不定期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2.期中、期末定期检查。3.随机听课的教案检查。4.诊断性听课的教案检查。
三、教案等级评定方法: 1.A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等。
②教案书写规范,每个教案均有教学时间、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齐全,新教师需备详案。
③第二次使用的教案,但已作较大篇幅的修改。④教学进度符合教学计划。2.B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10%以内。
②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欠缺较多。③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不相符。④多次重复使用的教案或第二次使用未作修改的教案。⑤有从网上下载,又不作修改,脱离学情的教案。⑥高级教师不上交的教案。3.C等教案
①教案数与实际上课数相差30%以内。
②教案书写很不规范,几乎无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环节。③教案中的教学时间及内容与教学计划严重不相符。④非机房、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使用电子教案。
⑤大量从网上下载,又不作修改,严重脱离学情的教案。4.D等教案
① 无教案或拒绝上交的教案。
备注:B、C、D等中只要有其中一项情况者,即确定为该等级。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未修改—小学教案检查登记表
2011-11-15 23:23:29 来源:武昌中华路小学 浏览:274次
一、工作标准:
一)备课标准:
1、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教学大纲,教材教参,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分解到课时。
2、按时交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一式两份,交一,留一,贴于备课本前面。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未修改—小学教案检查登记表,3、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一课时一教案,格式规范,项目齐全。
4、教案既有周目录,又有总编号,无误。
5、教学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既注重智力因素培养,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
6、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具学具操作、电教等设计和使用过程。把握,难点,详略得当,“五大”,“激发兴趣、方法、培养能力、养好习惯、发展个性”的要求。
7、参加集体备课。定、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进度,深广度,大作业。
8、教案余量一周。
9、同年级同学科共用一本教案,应该每人一本教案。
二)上课标准:(即《课堂规则》):
1、无教案上课;私自调课;旷课、让课、要课。
2、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不随意提前结束新课。
3、依据教案上课。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素质的培养。严禁或变相学生;把学生赶出教室;随意停止学生上课。
5、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衣着得体(体育教师着运动装运动鞋);讲究教学艺术,机智教学突发事件。
6、教学中教学教学活动,难点,教学任务。
7、优化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式,废除注入式。
8、教育手段。教学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100%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任务。
三)标准:
1、端正教育思想,对优生要,对差生要耐心。
2、制定培优补差计划,交一,留一贴备课本前面。
3、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时,要“备学生”。
4、课堂教学中加大对差生的训练(如答问,演板等)密度。
5、对转入、因病、因事等缺课的,要的补课。
6、补差,差生,差生信心,学习方法。
7、条件学科课外活动,开拓视野,发展个性。
8、在教学后记中对差生有的记载。
四)作业标准:
1、控制作业本。只准使用由学校审发的各科册,寒暑假作业等;教师集体收钱购买册;提倡一科只使用课堂作业本和家庭作业本,以便批改。
2、控制作业量。提倡“课堂作业”课堂;课外作业要求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年级不超过30分钟,高年级不超过45分钟。
3、强调作业设计。机械性惩罚抄写(20次及以内)。
4、控制作业和批改密度。语文、数学每周5次(作文每学期8次,教师本人批改)批改,英语、写字、思品、科学、美术等每周1—2次作业批改。
5、教师批阅学生的课堂作业本,批,每次批,每本批,批改率达100%。
6、教师批阅学生作业本,书写工整,有评价,有日期。学生养成的作业习惯。
7、作业中的问题,是问题,讲评。
8、对作业中的错误要求学生订正,订正率达100%。
五)考试标准:
1、按教材要求组织好单元测试,成绩记载,交处。
2、改进考试方法,平时考核,把动脑、动手、动口等有机起来。
3、学校每学期只举行期末考试。
4、《监考规则》,忠于职守,严肃考风考纪,严禁做假,考试。
5、《批卷统计规则》,按要求阅卷统计,严禁做假。按要求填写学生成绩登记表,规范、。
6、按要求对学生成绩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订改进措施,讲评。
7、按要求撰写教学总结。
二、管理要求:
一)备课管理:
1、教研组:
(1)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集体备课“三定”、“五,有详细的安排(定、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进度,深广度,大作业)。
(2)按学校要求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转差计划及报表,收齐后交教务处。
(3)每周检查一次本组教师的教案,并签名(日期)。教案有问题的,督促教师改进;性的问题,向教务处反映,有记录。
(4)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按学校要求将教师所有学科所有教案收齐交教务处,由教务处组织检查。在教务处组织的期初、期中、期末全校教师教案检查中,按要求,履职,规范、。
2、教务处:
(1)制定学校教学计划。
(2)期初收齐全校教师所有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转差计划等,检查,改进。
(3)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对全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科的教案检查,总结经验,改进问题,评价等级。有书面总结3次。
(4)每周抽查1个教研组的备课教案,教研组集体备课,有记录。
(5)对教研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3、学校:
(1)审核学校教学计划。
(2)期初对全校教师所有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转差计划抽查;每周抽查教务处人员教案;协助教务处每月抽查教研组教案。参加期初、期中、期末全校教案大检查,期末评选30%优秀教案。
(3)每月教研组集体备课。
(4)对教务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二)上课管理:
1、教研组:
(1)抓好本组教师的出勤考核,在权限内请假的,反映到教务处调课。
(2)按教学进度,每周教师教学情况。
(3)有学生被随意停课,要做教师工作,督促改正。
(4)组织全体教师每学期1节组内教研课,听课,评课,作好记录。教师学期听课10节,教研组长听课15节。
2、教务处:
(1)协助校办教师考勤,调课,教学秩序。
(2)按教学进度表,每周抽查教研组教学情况,每月协助校长检查一次自然实验教学工作。
(3)随时进课堂听课,听课20节。对教师学期听课情况统计,在期末《教学常规管理总结》中反馈。
(4)每学期期中、期末分别1次教师、学生座谈会,评教评学,有书面反馈意见。
3、学校:
(1)随时进课堂听课,听课30节。
(2)参加评教评学会,每月抽查教研组教学进度。
(3)每月对自然实验室教学检查一次。
(4)对教务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三)管理:
1、教研组:
(1)期初督促教师制定培优补差计划,收齐交教务处。
(2)每周抽查本组教案时,在教学后记中对教师补差情况检查。
(3)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所属学生参加学校有关竞赛。
(4)协助学校评选培优补差先进教师的工作。
2、教务处:
(1)期初收齐教师培优补差计划,改进。
(2)每周抽查教研组教案时,在教学后记中对补差情况检查,改进。
(3)校级差生档案,调查。
(4)对教研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3、学校:
(1)期初检查教师培优补差计划。
(2)组织学生竞赛活动,检验培优补差。
(3)期末表彰培优补差先进教师。
(4)对教务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四)作业管理:
1、教研组:
(1)按学校要求,检查本组教师所属学生的作业本(册),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
(2)每周抽查一次本组教师作业批改,督促批改率100%,订正率100%。
(3)期中、期末按学校要求,将教师所有学科作业收齐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检查。
(4)在分工检查作业批改中,按要求履职,作到规范。
2、教务处:
(1)期中、期末两次问卷调查,检查学生的册、作业本、作业量。书面总结,反馈。
(2)每周抽查一次学生作业量,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3)期中、期末对教师的作业批改检查,书面总结,反馈。
(4)对教研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3、学校:
(1)期中、期末两次抽查学生作业本、册、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
(2)参加期中、期末两次作业批改检查。
(3)期末评选30%优秀作业批改的教师。
(4)对教务处此管理工作检查。
五)考试管理:
1、教研组:
(1)督促教师搞好单元测试。
(2)督促教师按学校要求监考、阅卷、登记、分析等工作。
(3)期末督促教师撰写教学总结,收齐交教务处。
(4)期末撰写教研组href=工作总结,按时交教务处。
2、教务处:
小学教案检查登记表(1)组织全校期末考试,阅卷、登记、分析等。
(2)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总体评价,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3)期末撰写教学常规管理总结,按时交学校。
(4)对教研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3、学校:
(1)检查学校期末考试、阅卷、登记、分析等工作。
(2)协助教务处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总体评价,收集资料,归档。
(3)撰写学校教学href=工作总结。
(4)对教务处的此项管理工作检查
实验学校小学作业检查制度
2010-03-01 00:00 | 文章来源:实验学校 | 供稿:
|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窗口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完成作业是学生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良好的教风,依据我校教学实际和一般教学规律,特制定实验学校小学《实验精编》作业检查制度。
1.作业检查实行量化等级制,总分100分,每学期教导处检查两次,每次满分为50分。
(1)年部主任负责检查本年部作业完成情况,每月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要求统一进度,重点检查回批、纠错情况。
(2)教务处在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全校性作业检查。由教务处组成文理两个检查组,组织相关人员到各年部进行检查,检查前两个小时通知有关受检教师,限时进行准备,如果检查时受检教师不能及时准备好需要检查的资料,从其总分中扣除5分,并在两天内将需要检查的资料送交教务处进行补检。检查时,检查人员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进行量化评分。检查结果将通报校行政例会,并反馈给各年部。由各年部将具体情况反馈给教师本人。
(3)教务处通过对两次评价的得分累加形成一个教师整个学期的作业批改情况的最后得分,根据评分情况形成对这个教师一个学期作业批改情况的最终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三个等级。各班各科作业总成绩名次获年级组半数前为优秀作业班。
2.教务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三大项:(1)作业内容的质量20分。即所布置作业能否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作业量是否适当;作业的难易是否适度。(2)作业批改的质量20分。数量是否达标;能否给出等级并附有鼓励性评语;是否有学生的纠错反馈。(3)作业书写的效果10分。
3.评选优秀作业,搞好作业展览,并给予有关教师适当奖励。
实验学校小学教务处
2010年2月21日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发表时间:2010-5-4 21:48:07来源:任民镇中心校访问次数:1206
课堂教学是一项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并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因此,特制订如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一、观课形式
1、领导和教师随时进教室观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每位教师每月出一节公开课,村小学以校为单位,中心小学以年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3、每学期选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上观摩课,全镇小学教师参与听课和评价,听课教师认真填写《课堂评价表》,在会上进行交流,以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二、评价办法
1、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有条件的还可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采取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评价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5、评价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6、出公开课的教师,在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后在两天之内写出教学反思交于主管领导。
三、评价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随意性。
评价学生要客观,不带偶然性。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
2、整体性原则
树立全面评价的观点,进行评价。
3、指导性原则
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要切合实际,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终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