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泉映月——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三案教学设计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渴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3.比一比,再组词。
锡()惠()愤()踢()慧()喷()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动机
1.《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播放乐曲)你们会欣赏吗?请听一听,试着用一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多数学生虽不能欣赏,但可促进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2.此曲的作者是,江苏 人。你对曲作者有哪些了解?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
3.《二泉映月》是阿炳全部才智和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它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同学们要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交流展示:
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字词识记:在正确的读音和用字下面画“--”: 富饶(ráo náo)
搀扶(chān cān)
(生 升)腾
(胜 盛)誉
2.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3.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读通读顺。长句子朗读时该怎样停顿,请用“/”标记。(2)小组读,把自己想读的、自认为难读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3)集体读,分小节连读课文。评价、正音、相互鼓励。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选一选,下列哪些表述符合文章的意思:(1)课文主要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2)文章重点写了阿炳生活的贫困和受疾病的折磨。()(3)文章还写了这首曲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三、互动探究:
研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乐曲的丰富内涵。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问题一:
问题二:
(学生整理、筛选提出的问题,确定一两个问题重点探究。)
四、精讲点拨:
切入重点,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课件显示)问题一:《二泉映月》这首名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为什么取名为“二泉映月”?
问题二: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首曲子的?
1.自主学习:要求自选一个问题重点探究,根据下列提示理解课文。
用“~~”画出表现琴声的句子;用“--”标出琴声所表达的内容? 默读这些句子,结合课文其他语段理解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文
中相关句子旁边。
2.研读交流:(问题二的理解,可以与问题一中“乐曲包含的丰富内涵”相机结合,从中寻求突破。)
3.深化理解:
读一读:朗读画出的语段,用你的朗读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议一议:(课件显示)就对“这似乎是阿炳……在思索……”等语段的理解(联系1~3小节思考),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选一选:(课件显示)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抚琴在(演奏 弹奏 倾诉)。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阿炳心中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叹息?眼略?演)为什么这样选?说说理由。
理一理:(课件显示)那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啊!那是在(地点),那一天(环境),……?眼略?演一个个音符在跳动,那是阿炳的(心)在唱;一句句乐曲在激荡,那是阿炳的(血)在流淌;一个个段落在跌宕,那是阿炳的(灵魂)在飞扬,整首乐曲是阿炳(灵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啊!那是阿炳心中的(歌)!
五、矫正反馈:
一、你认为刚才研读的章节和填空,哪些最使你感动或写得最美,请选一两处再次品读、体会、背诵、铭记。
二、再次欣赏乐曲,请用词或句写下此时的感受:乐曲 情感
(此时学生写下了一连串的词句,与课始相比,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根据讨论生成板书:乐曲:委婉→ 跌宕→舒缓
情怀:思念→抗争→向往)
(课件显示):“此曲只应天上有”。《二泉映月》流芳百世,瞎子阿炳永垂不朽。
六、迁移运用:
1、补充阅读:(略)(可作机动)
2、写一段话,描写月夜的优美景色,书后题4的词语可供选用。
3、你还想设计什么作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还想探究什么?
巩固案设计
一、这篇课文介绍了《二泉映月》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请找出描写琴声表现的内容的句子。认真赏读。
二、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阿炳叹息的是:——————————————————————— 哭泣的是:————————————————————————— 倾诉的是:—————————————————————————— 呐喊的是:——————————————————————————
三、仔细欣赏《二泉映月》,写出你的内心感受,别忘了用上你积累的本课的妙词佳句。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第二课时,我用重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讲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讲到“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影响,讲到“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的句子,学生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阿炳有关资料(2)、熟悉生字新词(3)、朗读课文
二、教学课题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重点: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百度图片“阿炳”的搜索地址
2、百度MP3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搜索地址
3、阿炳其人其事相关网络资料
4、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课前通过百度搜索,查找阿炳的资料,配合《二泉映月》这首精典的二胡曲,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反复地听、感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 如此精美的二胡曲,想不想知道是谁演奏的?这首曲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二)简介阿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
(四)听配乐课文朗读,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
3、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五)走进课文,细读品味
1、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投影出示)
(2)课件出示词语,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2、引导思考,如此美的景色对阿炳意味着什么?黑暗。(1)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
(2)对比阿炳十多年之前来二泉的情景,师父那时说的话,以及他只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
(3)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3、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出示指读)
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出示指读)
C、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出示指读)
(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4、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 学生发表感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对家人讲讲二泉映月的故事,和家人一同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首名曲 琴声 一段经历 心声
第三篇:苏教版五年级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案
教材简介:
本文是江苏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积淀,给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对陶冶学生的性格,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有一股强有劲的动力。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读绿线内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初步感知其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
设计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而且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及内涵,他们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利用有关的图像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这样可以顺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本文语言精练优美,十分感人。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设计思路:聆听一段音乐,感受《二泉映月》优美,明确三个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打下基础。走近一位人物,初步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体验一段人生,感受命运对阿炳的不公。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想听吗?猜猜,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欣赏完后交流听时的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二、明确目标。
1.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康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走近人物,介绍阿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2.学生自读。3.交流: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2)注意纠正读音,指导朗读。大屏幕出示词语,相机正音。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4.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读,作批注,写感受,引领全体学生动脑,动笔。为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作好铺垫。
四、体验阿炳人生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片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副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设计意图: 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的轨道上来。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冽。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3.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4.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阿炳两次来到二泉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伤心的哭泣
倔强的呐喊 5.学生提出问题。
6.过渡:在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预设片段:-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读一读。(2)师生交流命运给予阿炳的沉重打击。
(3)教师总结阿炳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备课时我几度落泪,为阿炳写了四首词语歌。课件出示一组成语,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降横祸
双目失明 衣衫褴褛
颠沛流离 小小人生
苦苦凄凄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一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五、教师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阿炳来说,苦难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理解一首曲子,学习一种精神,深华一种情感„„
第四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还是一处风景。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发现一道风景。
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
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件展示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
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任务二、体验一段人生。
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呢?
1、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2、展开想象,走进阿炳当时的生活。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引读:听着淙淙的流水声,想起师父的话,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让阿炳从中听到了别的声音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积分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他为什么叹息?为什么伤心?倾诉什么?有事再呐喊什么?
省略号表示什么?
你能想象还包括哪些吗?(无尽的忧伤,绝望的彷徨,莫名的失落,凄惨的遭遇)
任务三:理解一首曲子。
找出地5段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标注,找出描写阿炳心声的句子,用———标注,体会琴声中所包含的感情。
师小结: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
2、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
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
学生发表感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对家人讲讲二泉映月的故事,和家人一同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段经历 心声
一首名曲 琴声
第五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教学课题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然后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经过及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2.资料搜集法。3.品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赏《二泉映月》二胡曲。
今天,我们欣赏一下《二泉映月》二胡曲,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
二、了解阿炳及《二泉映月》地位
1.介绍阿炳资料。阿炳,本名华彥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幼年跟随师父学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4岁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疾,35岁双目失明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师承和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2.这首二胡曲在国内外乐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指生读。
(过渡:一位盲人创作了一首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不朽的乐曲,让我们再到文中去,一起走进他生活的环境和他的人生。)
三、走近阿炳生活环境——二泉美景
师:阿炳的家乡江苏无锡二泉是一道著名的风景,文章字里行间描绘出了二泉的景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词或语句。
生:画出并汇报。(板书:美景)相机出示:
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指导朗读:轻柔地、舒缓地读,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仿佛置身于其中。小结:真是一幅“二泉映月”美景图啊!
(过渡:年纪小的阿炳感受不到二泉的美和泉水声的奇妙,成熟后的他又双目失明,他的世界里只有黑暗,已欣赏不到二泉的美景了。)
四、走进阿炳——体会苦难人生
师:同学们,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呀?在书中画一画,读一读。
生:画、读。
师:师父离阿炳而去了,他双目失明了,买艺度日,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穷困和折磨,这是怎样的人生呀?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生:坎坷
饱经风霜
苦难等。(板书:人生)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朗读:抓住主要词:十多年
早已
整天
小结: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为下一小节做铺垫。
(过渡:阿炳饱经风霜、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情感共鸣——感受名曲内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又一次来到二泉边,阿炳双眼虽看不到二泉美景,但他听到了二泉流水声,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他似乎听到了
生:汇报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
生:这是阿炳的心声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再读: 渐渐地,渐渐地……
拓展练习:结合阿炳的人生经历,他还会听到
,……
可以结合第五段乐曲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来回答。师:指导朗读、背诵第四自然段。
听着,听着,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积淀已久的情怀就这样倾渲出来,一首不朽的名曲就诞生了。
2、二赏《二泉映月》二胡曲。师: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同学们,你们再次听了《二泉映月》,你们有什么感受?指生说。
生:曲子美
阿炳热爱音乐
阿炳爱家乡
阿炳对师父的怀念
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部分是描写琴声的变化,一部是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它们交替出现。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语句。
生:汇报。
出示:A、起初……
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所表达的内涵。师:引导用徐缓的语调朗读
出示:B、随着……
感受乐曲的“升腾跌宕”“势不可当”,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师:引导用激昂、语速快、语调高来朗读,读出“势不可当”的气势。出示:C、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指导朗读、背诵:阿炳演奏动作表现——琴声变化——琴声所表现丰富内涵 小结:此时学生与阿炳情感产生共鸣,能深刻领悟二胡曲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3、三赏名曲《二泉映月》
师: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这一次你又从名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
(板书:尽曲中)
4、师:通过学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敢于同命运抗争
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永不放弃追求……
总结:是呀,阿炳有着苦难的人生经历,但他却不放弃,他将一切都融入到他所热爱的音乐中——“美景人生尽曲中”。我们应该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六、作业
学完本文,听完《二泉映月》二胡曲,你一定有许多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赶快写下来吧!
七、板书:
二泉映月
美景 人生 尽曲中
教学反思:由于文本及作者与学生生活的背景、时间等差距大,在感悟阿炳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过程时花的精力要大些,让学生在音乐渲染中品读感悟,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不难突破本课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预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