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与千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克与千克的认识
二、学习目的的叙写
1、通过创设自主发现的生活情境,学生感受并知道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体验活动,学生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3、通过自主探究,找出1000克与1千克的关系,知道 “1000克=1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目标制定的依据
1、标准的叙述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知道“1000克=1千克”
学习难点:通过掂量,感知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五、教学工具准备
学具准备:一个2分硬币,10克重的小物品,一袋500克食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二分硬币。
六、教学评价设计
目标1的完成借助小游戏和逛超市的生活情境,学生从中体会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并知道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目标2完成时,通过称一称、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重量,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判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目标3通过观察,计算等自主探究活动,找出1000克与1千克的关系,知道 “1000克=1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并通过练习3进行练习验收。
七 教学流程预设
板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感觉”的游戏好吗?然后邀请2位学生上台作为特邀佳宾(其中一胖一瘦),指名上台分背一背他们,并说一说有什么样的感觉?(谁比谁重或谁比谁轻)从刚才的活动实践得出:物体有轻有重。
2、认识称{出示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怎么办?(用秤称)师:你见过哪几种秤?指名回答。教师介绍各种称:一般来说称量比较重的物品会用磅秤;称量很轻很轻的物品就用天平来称;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卖的商品一般用电子秤或者是盘秤,弹簧秤便于携带,临时用来称物品重量挺方便的;杆秤是农民伯伯卖菜时常用到的秤。
3、认识质量单位,揭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逛下超市。(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在超市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一位阿姨在说苹果1千克。)它们用到了什么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板块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一)自主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建立“1克”概念
师:那么1克有多重呢?现在,请小朋友从桌上拿起一个2分的硬币来,放在手掌心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好轻哟!)师:是的,一个2分的硬币真的是好轻。如果想要知道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称来称呢? 生:天平。
①介绍认识天平。师:好!一起来认识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取出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重;(取出100克的砝码)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对,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板书:g。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
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师:看看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右盘放一枚2分硬币)咱们先加入一个1克重的砝码(用镊子加入1克的砝码)耐心等待,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师:是不是像在玩跷跷板?再看看,这个时候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2:天平平衡了!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砝码就和这枚2分硬币一样重。师:那你认为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 生:1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砝码重1克,天平平衡了,那这枚2分硬币就和砝码一样重了!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老师太佩服你分析问题的能力了!(鼓掌)这枚2分硬币的确重1克。其实,一枚2分硬币都约重1克,板书: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感知一克。师:那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上是什么感觉呢?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感受,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生2:太轻了,几乎没有感觉!师:同学们的感受都是对的,1克的确很轻!
3、感受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
师: 1个2分的硬币重1克,那么10个2分的硬币呢?
生1:10个2分的硬币重10克。师:你们桌上有重10克的“999感冒灵”, 请同学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0克的重量)师:100个2分的硬币呢? 生2:100个2分的硬币重100克。师:桌上的4个作业本,大约重100克。大家感受一下100克有多重。(感受100克的重量)师:像2分硬币、“999感冒灵”这样比较轻的物体,表示它们的重量我们一般都用克作单位。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好呢?(指名举例)
师:老师这里有一袋花生,如果再用这架天平来称这袋花生,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天平太小了,这袋花生太重了!师:那你们认为用什么秤才合适呢? 生:台称、电子秤(可以!)盘秤
4.认识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1)认识盘秤。师: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到盘秤,你们会认盘秤吗? 课件盘秤,一起来看看!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还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板书:公斤、kg。课件出示指针指着“1”,问:如果放入物品后,指针指着1,表示有多重?(1千克)课件出示指针指着“5”,问:指着5呢?(5千克)现在老师把这袋花生放上去,谁知道花生有多重?(1千克)想不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同桌两人互相配合,把两袋食盐放在一起,它们的重量就是1千克。用手掂一掂,把它的感觉记在心里。谁来说说你的感觉?如果让你一只手拿1克的东西,另一只手拿1千克的东西,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呢?(1克轻,1千克重)师:看来,1克和1千克确实差别很大。那到底多少个1克才和1千克一样重呢?请你大胆的猜一猜!你猜多少个?你觉得呢?你呢?
(二)自主探究1000克与1千克的关系
(1)研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知道这捆食盐
重1千克。现在请你们解开它,拿出其中一袋。问:你知道这一袋食盐多重吗?(指名回答)师:你怎么知道是500克呢? 生:这上面写出来了。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重量标注:500克。师: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刚才老师说一捆食盐重1千克,现在你们算出来是1000克,那这个1000克的重量和这个1千克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对!1000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个千克。
(2)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1千克=1000克的结论,一起来读一读!再倒过来读一读。
(3)口答:我们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5千克呢?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老师想知道大家学会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几道题吧。
板块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给姥姥的一封信
3、你知道吗?
板块
四、课堂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它大约有多重,用什么单位比较好。不用多少久,你就会成为爸爸妈妈的生活好帮手的。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博荣中心校 吕希友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强的时候,学习的能力正强。但生活当中的主动观察学习的意识不强,对克和千克的直接接触很少,故而要在情境的创设和直接的感受上下功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
1千克 = 1000
克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案例
五小 胡胜萍
教学目标: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合作探究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砂糖
2、小组准备:苹果、2分硬币、砂糖、盐、各种包装小零食、回形针
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估一估。
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出示的物品不标重量)
师:估一估,这三样物品谁最轻?(饼干)谁最重?(苹果或油)
2、掂一掂。
师:到底谁重呢?动手掂一掂。(油重)
3、看一看,想一想。(在物品相应的位置标上数据。1,110,5)师:这3个数据谁最大?为什么110表示的饼干是最轻的呢? 师:这里有一个奥秘呢!是谁将110表示的饼干变轻了呢?
4、自主预学。看书85页
师:看你能找到这个奥秘吗?
根据汇报交流,课件适时出示带单位的数据。
引出小精灵的话: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师:咱们今天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认识感知1克和1千克
1、掂一掂,说一说。
师: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个重1克的2分硬币,1袋重1千克的盐。掂一掂:请你们分别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开始吧。
得出结论:1克与1千克比较,1克比1千克轻得多,1千克比1的重得多。
2、找一找、估一估:
大家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记住了吗?看看咱们的物品筐,请你找一找、掂一掂,看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找到以后与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活动要求:A将较轻的物品与1克的贰分硬币比较;将较重的物品与1千克的盐比较。B找出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同学说一说。C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比一比 哪一组做的好。)
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克?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3、比一比,辩一辩。
哪些物品适合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课件出示练习第4题。
4、小结。
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二)、克与千克的关系
1、师:这里还有一袋砂糖,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出她重多少克?(500克)
一袋砂糖重500克,两袋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这袋盐重多少?(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这两袋糖重1000 克,这袋盐重1 千克,把他们放在天平上,会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天平两边平衡了说明:1 千克=1000 克
2、读一读。
3、介绍用字母表示克和千克。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用字母表示后再让学生读:1000 g = 1 kg
(三)、认识各种秤。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要想知道物品的实际轻重,有哪些方法?
1、看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课件出示,请学生认一认)
2、用秤称。
课件出示各种秤,分别介绍。
师:你认识那几种秤?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它?
3、称物品。
课件出示盘秤,师:这是一个盘秤,仔细观察指针指向几?(0)盘面上还有什么?(kg)
盘秤上出现苹果,指针指向1。师: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知道的? 盘秤上出现鸡蛋,师:鸡蛋有多重?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电子秤及鱼(500克),师:鱼有多重?在哪里看到鱼重500克。4.师: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师质疑:刚才咱们在盘秤上称苹果和鸡蛋都是多少千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刚才的盘秤都是用千克作单位,现在的这个盘秤都是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及时评价答对的学生:你真棒!你是一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二、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
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篇:《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老师提一个要求,你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一段视频,看完之后从视频中找到你的疑问。生看视频。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食鸟蛛的网那么结实为什么不能给波比当吊床呢? 生:食鸟蛛的网只能承重300g。
师:300克有多重呢?克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 师:老师带来三件宝物,下来揭晓前两件宝物,谁来大胆的猜一下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吃的。
师:民以食为天,还有没有? 生:可能是玩的
师:吃的玩的,可能很多同学都有了答案,好,咱们来揭晓第一件宝物,咱们数1、2、3把它请出来好不好?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好,开始数 生:1、2、3 生: 哇,棉花
师:那第二件宝贝又会是什么呢?跟你像的一样吗?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还等什么?开始数 生:1、2、3 师:这是什么? 生:肉
师:这是老师的金箍棒哦,也放到这里来。这两件物品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也会给我们带来数学思考,老师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呢?请看棉花糖和擀面杖比一下,来猜一猜,谁更重? 生:铁棒重 生:棉花重 生:一样重
师:有三种答案,那到底哪一个答案对呢?怎么办? 生:称一称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很多的时候我们没有秤怎么办? 生:可以用手掂一下
师:说的非常好,这样,我请你上来掂一下,大家观察一下,这位同学怎么掂的? 生:掂,铁棒重(2个学生)
师:这两个同学都认为铁棒重,结果是不是这样呢?确定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你确定? 生:用秤称一下
师: 示范称物体(盘秤)原来它们是一样重的呀,刚才有没有猜对的呀?
师:好眼力,真是火眼金睛呀。人不可貌相,物也不可貌大小。这么大的竟然和这么小的一样重。好我们梳理一下,在比较谁更重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先是怎么样? 生:我们先用手掂一掂,然后再用托盘秤称,结果是棉花和肉是一样重的。
师:其实在掂一掂之前,其实还用了一种方法,用眼睛看,也就是目测,目测得到了三种结论,然后同学在上来用手掂,得到一种结论,最后用秤来称一称,就得到一样重,看来咱们孩子们很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很棒!它们两个大小一样重,都是多少?
生: 1公斤又叫1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千克也就是咱们这节课认识的新朋友,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打个招呼吗? 生:打招呼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课前我们让学生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1千克的各种物品大约有几个? 苹果4-5个,个数怎么不一样呢?(大小不同)鸡蛋14-18个,盐2袋
现在我们小组几个学生之间互相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师:拎完1千克以后,感觉怎么样? 生:谈感受
师: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用手当秤,掂一掂多少本数学书重约1千克。谁来挑战一下。生:4本
师:有1千克了吗?这四本书究竟有没有1千克?怎么办? 生:用秤,并操作
师:5本数学书大约有1千克,原来我们朝夕相处的数学书大约5本是1千克。现在谁来告诉我1千克有多重。生:
师:同学们收获可真多,下面我们揭晓第三件宝物,第三件宝物是什么,它又有多重呢?会不会超过1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揭开那神秘的面纱,1,2,3,见过吗?可能现在不太常见,现在常见的是1元的硬币,现在告诉我,它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它有多重? 生:1克,100克,2克 师:3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叫什么? 生: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用字母g表示。那么我们刚才说的2分的硬币究竟有多少克呢?我们用天平来称一下,哇,正好1克。那你知道1元的多少克吗?我们也来称一下,6g 现在我们拿出材料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2分的硬币和1元的硬币,小组用心用手掂一掂。师:现在我想采访一下几个同学,掂完1克和6克的硬币,你想说什么? 生:
师:没有感觉就是很好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拿出有感觉的橡皮,你能用手掂一掂,就可以估测出它的质量吗?谁敢挑战? 小组讨论出一个答案。生:6,7,8,10,师:有这么多答案,究竟有多少克呢?请看大屏幕。如果有对的,师:我觉得此处应该有掌声.师:今天通过三件宝物,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你知道千克和克之间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吗?
生:1千克=1000克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千克和克,下面你能帮助千克和克找到它们自己的家吗? 单位:体重,书,油,数字和单位,书包。根据卫生组织的调查认为2年级小学生的书包3-5千克,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超过了5千克怎么办?
师:这样我们才能长得更高更帅更漂亮 师:刚才我们用了千克克作单位,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除了千克和克,还见过哪些质量单位? 生:斤
师:去农贸市场买菜经常会用到斤,你们知道千克、克、斤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请看视频
第五篇:克与千克 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 教学设计
韩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填一填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
天平、台称、硬币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一)背一背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 XX比较重,XX比较轻。
师:看来我们的身体是有轻重之分的。
(二)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
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 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师:那么在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通用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克和千克。
二、新授
(一)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
师:那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 生:在小食品上、粮袋上等。
师:我们都见过克和千克,那么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教师介绍克用字母g表示。
师:这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重,请组长把你们的学具倒出来,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开始活动,掂硬币,说感受。生: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师: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掂一掂。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
师: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生感知5克,互相说感受。)师:请大家再感觉一下10克。(生活动,把10枚硬币放在一起,轮流掂,说感受。)
(三)估计其他克数
师:每个组都有一大袋好吃的,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四)感知1千克
教师介绍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师: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生:两袋重1000克,很重。师:我们再来用盘秤称一称。
师:那么你能发现什么呢?这个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刚才这些物品上都标有它的重量,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呢? 生:可以用秤。
(五)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天平等。教师介绍生活中常用的称。
(六)知识延伸
出示一包棉花(1千克)和1块铁(5千克)。师:能估计一下它们的轻重吗? 生:大的是4千克,小的2千克。师生一起验证。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和现在的称一称,能发现什么呢? 生:估计物体有多重,不能看它们的大小。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呢? 生:铁重。生:一样重。
师:它们都是1千克重,当然一样重了。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今天自己都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