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坐井观天》集体备课教案(第八周)
《坐井观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3个生字。
(2)、理解“无边无际”、“大话”和“坐井观天”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3个生字,课文2——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贴图、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同学们,我们在识字四里认识了很多成语,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成语,齐读,开火车认读。)
2、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贴图(青蛙和小鸟,青蛙贴在黑板中间一块石头上,小鸟暂时贴在黑板右上方。)你们喜欢他们吗?(喜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关于青蛙和小鸟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你们希望在安静的环境中来写课题还是乱哄哄的环境中来写?那我们保持安静,用心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坐、井、观、蛙和小鸟的对话,把青蛙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小鸟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青蛙说一句,小鸟回答一句,这样有问有答才叫对话。一个人说话不是对话,是自言自语。听明白了吗?
指生找出三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别可爱,老师愿意分享你们读书的成果,谁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1、学习第一次对话:他们的对话可有趣了,谁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指名读,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出问句:“你从哪儿来呀?”;突出“一百多里”。一百多里呀,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小鸟都有可能飞到哪些地方,飞了这么远呢?(高山、田野„„)飞了这么远,一定很口渴,谁来读一读小鸟的话。
2、学习第二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更精彩,请看屏幕。(出示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谁来读一读?这里有两个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大话就是吹牛,无边无际是没有边际)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呢?(大海、草原、沙漠)学完词语应该会运用它,我们学的知识才有用,这叫学以致用,也是一个成语(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生活)青蛙根本就不相信小鸟说的话,所以认为他是在吹牛。谁能试着扮演一下青蛙和小鸟,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生活)
推荐成语寓言故事:《画蛇添足》《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13.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天有多大
青蛙
天----井口那么大
第二篇:《坐井观天》集体备课教案(第八周)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坐井观天》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教师 : 赵梅花 苗新玉
执教老师 : 赵梅花
授课时间 : 2015.10.27
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指导写字:还、答。
四、学文感悟
1、故事开头导读第一自然段:从前,有一只青蛙整天生活在一口井里,在井里生活的无忧无虑,它从来没有去过井以外的地方。(板画一口井,并把青蛙放在井底的位置。)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了很远的路,飞累了,落在了井沿上(指明说说井沿的位置)你是怎么知道井沿的意思的?(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法来理解“井沿”的意思)
青蛙和小鸟在井边展开了对话,谁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2、青蛙和小鸟到底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到7自然段,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把青蛙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小鸟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青蛙说一句,小鸟回答一句,这样有问有答才叫对话。一个人说话不是对话,是自言自语。听明白了吗?
指生找出三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别可爱,老师愿意分享你们读书的成果,谁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3、学习第一次对话:他们的对话可有趣了,谁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指名读,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出问句:“你从哪儿来呀?”;突出“一百多里”。一百多里呀,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小鸟都有可能飞到哪些地方,飞了这么远呢?(高山、田野„„)飞了这么远,一定很口渴,谁来读一读小鸟的话。
4、学习第二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更精彩,请看屏幕。(出示第二次对话)
谁来读一读?这里有两个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大话就是吹牛,无边无际是没有边际)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呢?
青蛙根本就不相信小鸟说的话,所以认为他是在吹牛。谁能试着扮演一下青蛙和小鸟,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图片练说:小鸟飞呀飞,飞过,飞过,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青蛙为什么只看到井口大的天?
再读对话,指导朗读:“无边无际”“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及小鸟着急努力劝说的语气”。
5、学习第三次对话:师:学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明白青蛙错了,可自以为是的青蛙还和小鸟争论不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笑?(生读)
师: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呢?
学生回答
师:对,眼见为实,青蛙真的从井口跳了出来(师把青蛙的图片从井底贴到井岩),它
《坐井观天》集体备课教案(二)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3个生字。
2、理解“无边无际”、“大话”和“坐井观天”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过程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4、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5、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课文2——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教学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教学准备:贴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同学们,我们在识字四里认识了很多成语,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成语,齐读,开火车认读。)
2、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贴图(青蛙和小鸟,青蛙贴在黑板中间一块石头上,小鸟暂时贴在黑板右上方。)你们喜欢他们吗?(喜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关于青蛙和小鸟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你们希望在安静的环境中来写课题还是乱哄哄的环境中来写?那我们保持安静,用心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坐、井、观、观是壮观、观看的观;天。)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则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件什么事情?抽生回答问题。(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大小的问题)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天”。
三、学习生字:
1、学习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同学们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生字预习得怎么样?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特别少,但是我希望你们也能把最热情的的掌声送给他们、欢迎他们。
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生活)
出示图片练说:小鸟飞呀飞,飞过,飞过,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青蛙为什么只看到井口大的天?
再读对话,指导朗读:“无边无际”“青蛙不相信的语气及小鸟着急努力劝说的语气”。
4、学习第三次对话:师:学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明白青蛙错了,可自以为是的青蛙还和小鸟争论不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为什么笑?(生读)
a、青蛙笑小鸟说的是错的。
2、青蛙笑自己说的是对的。
c、小鸟笑青蛙错了,还认为自己是对的。d、小鸟笑自己说天无边无际是正确的。师: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呢?
师:对,眼见为实,青蛙真的从井口跳了出来(师把青蛙的图片从井底贴到井岩),它会看到什么?对自己对小鸟说些什么?
生练说 ??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优美,相信你们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我们有滋有味地齐读第三次对话。
五、拓展
推荐成语寓言故事:《画蛇添足》《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开火车领拼生字:
3、直接读字组词:
4、摘苹果游戏巩固识字:
3、指导写字:师:小青蛙说:小朋友,你们识字的本领真棒,写字的本领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指导写字:还、答。
写完生字,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放松一下。间休:欣赏歌曲《井底的小青蛙》
休息过后,精彩的故事要开始了,准备好了吗?端坐好。
四、学文感悟
1、故事开头导读第一自然段:从前,有一只青蛙整天生活在一口井里,在井里生活的无忧无虑,它从来没有去过井以外的地方。(板画一口井,并把青蛙放在井底的位置。)有一天,一只小鸟飞了很远的路,飞累了,落在了井沿上,(谁来帮老师把小鸟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哪是井沿呢?(指生贴图,把小鸟贴在井沿上。)你是怎么知道井沿的意思的?(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法来理解“井沿”的意思)青蛙和小鸟在井边展开了对话,谁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2、青蛙和小鸟到底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到7自然段,找出青
蛙和小鸟的对话,把青蛙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小鸟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青蛙说一句,小鸟回答一句,这样有问有答才叫对话。一个人说话不是对话,是自言自语。听明白了吗?
指生找出三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别可爱,老师愿意分享你们读书的成果,谁愿意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3、学习第一次对话:他们的对话可有趣了,谁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指名读,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出问句:“你从哪儿来呀?”;突出“一百多里”。一百多里呀,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小鸟都有可能飞到哪些地方,飞了这么远呢?(高山、田野??)飞了这么远,一定很口渴,谁来读一读小鸟的话。
2、学习第二次对话:师: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更精彩,请看屏幕。(出示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谁来读一读?这里有两个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呢?
112-
第三篇:四年级组数学第八周集体备课说课稿
四年级组数学第八周集体备课说课稿
时间 2012年10月23日
汤桂华
本周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例
3、例4及相应的练习。例3是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关系;例4是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我在教学中,从生活中的数学着手引入两组乘法算式,就是:当一个因数不变时,积的变化随另外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第一组我们从上往下看这组算式时,会发现积随着其中一个因数的扩大而扩大,第二组我们从上往下看这组算式时,积随着其中一个因数的缩小而缩小)。在此课例中,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 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3、通过学生计算和合作交流,使学生知道积的变化规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2、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3、正确判断一个因数或两个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得出正确的积。
四、学情分析
本课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该课例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课例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五、说教法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 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积的变化规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牛图片
师: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特别是夏天,要是运动之后很热,怎么办?(喝水,喝饮料等)。大家请看,这是什么?(红牛)。想喝 吗?(想)。我也想喝?红牛一听是6元,我想买2听要花多少钱?大家帮我算算?(12元)。接着问:20听?200听?也能算出来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2= 12,6×20=120,6×200=1200。
2、课件出示桔子图片
师:现在街上桔子很多,想吃吗?(学生答:想)想吃就先回答我的问题,图片上的小金桔4元钱一斤,我想买5斤多少钱,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是多少钱?(20元)列式4×5=20元。接着问要是10斤呢?20斤呢?学生口算出后,师板书4×5=20,4×10=40,4×20=80。教师任意指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积的变化规律(1)出示题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以上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概括规律(1)小组交流
请同学把你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发现其中的规律是: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积也会随着变化。(2)集体交流 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3)概括规律
师: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248
17×12=204 26×24=
17×24= 26×12=
17×36=
(三)、思维训练
1、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有什么变化 18×24=432(18÷2)×(24×2)=(18×2)×(24÷2)=(1)独立计算,发现规律(2)集体交流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不为0),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的第2、3、4题)
第四篇:一年级音乐备课第八周
第七课 《小小音乐家》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法国号》、聆听《号手与鼓手》
教学目标:
1、用模唱法学习歌曲《法国号》。
2、声音要求干净而富有弹性,用连、断的对比表现这首歌。
3、自编动作表演歌曲。
4、完整聆听歌曲《号手与鼓手》。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流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音的长短,并能做出反应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法国号》。
1、聆听歌曲《法国号》,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2、边听边用手半握拳状在桌子上敲出强弱。第一拍用空心拳击桌面,第二、三拍用手指点桌面为弱。
3、处理歌唱技巧:“嗡”唱得强,“巴”唱得轻巧,“谁在唱歌”要唱得连贯。教师范唱。
4、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三、聆听《号手与鼓手》
1、完整聆听歌曲,听到喇叭声举手表示。
2、复听乐曲徒手做打鼓和吹喇叭的动作。
3、分组表演。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快乐的小笛子》 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和《星光圆舞曲》 教学目标:
1、用听唱法学习《快乐的小笛子》。能表现歌曲甜美的感觉。
2、完整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学习《快乐的小笛子》。
1、聆听歌曲范唱,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听辨歌曲旋律中相同的部分
3、教师范唱。歌曲中“FA”音较多,学生不易唱准,教师多用琴声带歌声。
4、唱熟歌曲后,尝试部分旋律离琴清唱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音准情况。
三、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星光圆舞曲》
1、完整聆听歌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啊?音乐中的洋娃娃是怎样跳舞的?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3、复听乐曲,一部分同学随着音域饿做动作,用手半握拳敲击节拍。一部分学生随着音乐用手指按图谱划动,感受乐曲的快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第五篇: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九
年级组)
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授课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
试管、药匙、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等、铁架台、集气瓶、木炭、铁丝、木条、砂纸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新课讲解: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1](1)在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燃烧?
(2)向上述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1)木条不复燃
(2)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讨论:
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次使用?
备注(补充)
[实验2]
向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好象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小结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二
有关催化剂:
1、催化剂的本质:“一变两不变”
2、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3、催化剂可使反应速度加快,也可使之变慢
4、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离开化学反应就不存在催化剂
三、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把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均匀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
1、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颜色?当它加热时能否产生氧气?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讨论] 上述三个制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四、分解反应的概念
分解反应就是一变多的反应。
即
A
B
+
C
四、总结反思
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应注意它们间的异同点,记住各物质的化学符号。另外通过比较,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催化剂概念:一变两不变
二、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2、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三、分解反应
1、概念:
2、形式:
A
B+C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