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讨论初中地理教学课时教案设计细节
讨论初中地理教学课时教案设计细节
——以《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教案为例
网上有个讨论的主题,有关教学的细节。我用一份教案为例参与讨论。这里所用的教案,教师下了很大功夫,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考虑
了联系实际的问题,也尽量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试图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地理概念和其他结论,最后还设计了写倡议书等活动,把学习的内容
落实到个人环保的行为上。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还有一些可以斟酌、商榷的地方,下面主要针对这些细节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谈话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实物教具等。
从目标设计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交叉和重复,这点设计得比较好。三类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比较具体,相比之下,“过程与方法”就显得比较空泛,可以用于任何主题的课时目标。如果采用“通过归纳的方法学习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通过讨论的方
法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的方式,就可以把“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具体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空”
通常是这类目标性质决定的,但如果综合设计,如“通过学习„„知识加强„„情感或意识”,就可以让这类目标也比较充实。
再从教案中其他部分与目标的关系看,教学重点针对第一类目标的第一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也与第二类目标有关系,这都是与目标有关系的表
现。值得商量的是,教学的重点只针对知识和技能,没有把“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列为重点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主题的课,都应有
至少一种能力的培养或一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把三类目标综合起来写,这一点就容易做到。
从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测来看,“了解”显然是不利于评测的,因为这个词本身比较模糊,适合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教学目标上。建议
在设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时,尽量使用好测量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能分辨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利用资料归纳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特点”等,“说出”、“分辨”、“归纳”等行为动词比较好设计评测题目。
此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统一,在这个例子中,有的目标是对学生说的,如“了解”,有的是对教师说的,如“培养„„”、“使„„”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制定的,所以建议将学生作文行为主体。
二、关于提问或讨论的问题设计
我们看下面五个问题设计:
1.[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五个数据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这个问题设计得比较好,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至少四个教学点:会读数据、会总结、会精炼语言、了解了资源状况。
下面四个问题设计值得商榷:
2.[讨论]
1、刚刚过去的9月22日是我国无车日,全国共有108个城市参与“无车日”活动。根据测算,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
油3300万升。这个事例反映出我国应怎样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别扭,如果讲完下面那段(本文略),让学生先谈如何利用,再由教师给出这个例子可能更好。
3.[小组讨论]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品,现在每个小组的手中都有一张卡片,请你们讨论它是不是属于自然资源?为什
么?(然后请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上台,认为属于自然资源的站在大屏幕的左边,认为不是的站在大屏幕的右边,发言人并要说明对人类的利用
价值,即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密切相关)。
这段设计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教师还没有讲什么是自然资源,就让学生利用这个概念回答问题。如果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应该直接讨论它们对人类的价值,而不出现“自然资源”的概念。“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密切相关”应该是得出概念以后的事。
4.[讨论](将不是自然资源的卡片换成自然资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教材上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接下来请你们
讨论,你们手中卡片上写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为什么?(再次请拿卡片的同学上台,可再生资源的同学站在大屏
幕左边,非可再生资源的同学站在大屏幕右边。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为什么,引导其说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这段设计值得商榷的是:教师开始已经说到教材中对两种自然资源的划分,如果不学习这两个概念就回答问题,情况同前一个片段的分析;如
果在提到教材后就让学生读教材了解定义,括号中的“引导说出”就没有实质意义了。
[讨论]
2、“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曾经被优美旋律传唱的淮河,如今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
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子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个事例反映出我国应怎样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
这段的问题要是设计成“反映出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就更好了。原提问有些别扭。
这四个提问共同点在于:教师试图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但怎样设计问题还不太熟练。
三、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
很明显,教师是用了心思想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更感兴趣、更多参与学习,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好,不知道教师会怎样呈现这些场景,如果能有
录像最好。
眼疾手快:看看谁能最快找到下列几段生活场景中的不当之处?(a、刷牙b、纸张c、空调d、电池和易拉罐)
下面两个活动设计可以商榷:
1.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我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及周边拍摄的2段视频材料。看完后请同学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资源或事物,每个小组限
说一个。
活动设计本身不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资料的能力,兴趣小组也锻炼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只是费了很大劲
拍得的视频,只用来问看到了什么东西,是否利用率过低?有些东西是否凭学生日常经验也可以回答出来?可以想想这种方式获得的资料还可
以用来组织哪些学习活动。
2.准备帆布袋、普通塑料袋和可降解塑料袋,请一名同学上台来选择自己到超市去会选择什么样的袋子?
我的疑问是:需要不需要让学生上台选?不如多拿些来,每组分上一套三种,让学生摸一摸,分辨一下,教师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
四、关于教案中学生讨论结论的预设
看一下这个设计片段:
[小组讨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1)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快;
(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3)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在上面这段设计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给出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写。一是教师很可能已经上过该
课,写出来的是以前学生的回答;二是写出教师自己认为的标准答案,后者的可能性大些。为了避免在教案中把学生还没有讨论的结果“设计
”出来,现在不少教师都在教案中注明“预设答案”或“学生的可能回答”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学设计的预设性过强,教师总是期待
学生回答出与教科书或教师设计完全相同的答案,如果这样的话,讨论就可能真的是走过场了。
以上个人观点供老师们参考,也可参加讨论或提出批评。
第二篇: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10、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篇:地理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节 东南亚 教案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和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掌握东南亚的地形特征: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多火山、地震。
3.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在东南亚的分布,以及对东南亚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4.学会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5.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的经济地位,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
6.掌握东南亚人口分布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并分析出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亚欧气候图》了解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读《东南亚国家图》结合课本第36页的“活动”了解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和河流。
4.通过读〈马六甲海峡图〉分析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认识马六甲海峡为其咽喉所在。
5.通过学习东南亚的人口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东南亚华人和华侨等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新加坡市容建设的实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重点与难点】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4.主要的热带农产区和重要矿产区。5.东南亚的气候成因分析。【教学用具】 1.东南亚地形图 2.东南亚国家图 3.马六甲海峡图 4.东南亚物产分布图 5.亚欧气候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比较法、演绎法、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二节 东南亚
(引入新课)“当你漫步在椰林婆娑的东南亚海滨,扑面而来的是温暖的热带气息;当你徜徉在西亚古城的街巷,吸引目光的是浓郁的宗教色彩。来到南亚次大陆乡村的田间地头,你会为这里传统的生活节奏而感慨;走进西欧现代化的飞机装配车间,你将被精湛的科学技术所震撼。世界上的地区虽然多以方位来划分,但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东南亚。(讲授新课)1.认识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
师:(指导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找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群岛。生:(识图)
师:(讲解)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是因为在中国以南而得名;马来群岛又被中国人称为“南洋群岛”,是因为在我国南海以南的海洋里而得名。(提问)东南亚共有哪些国家?
生:读《东南亚国家图》(回答)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东帝汶。师:(提问)哪个国家是内陆国? 生:(回答)老挝。
师:(提问)在东南亚的国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有哪几个国家? 生:(回答)越南、老挝、缅甸。师:(提问)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生:(回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师:(提问)哪个国家的面积最大? 生:(回答)印度尼西亚。
师:(讲述)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有“千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又有“火山国”之称。(提问)东南亚的经纬度位置如何? 生:(回答)师:(指导读图)东南亚位于10°S~25°N的纬度范围,赤道穿过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提问)东南亚的海陆位置如何?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 生:(回答)东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
师:(引导归纳)东南亚地处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十字路口”,居于世界重要的交通位置,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500年前我国郑和下南洋、下西洋,到西亚、北非,东南亚为必经之地,增进了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指导读图)读《马六甲海峡图》,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包括新加坡海峡在内,全长900千米,西北部教宽,东南部较窄,最窄处37千米,航道最窄处仅2千米,沿岸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
生:完成课本37页“活动”。
师:(讲解)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海峡底部较平坦,水深在25—113米之间,可通航25万吨的巨轮。由于马六甲海峡走向与当地盛行的风向垂直,当海峡外的海域风浪滔天时,海峡内却风平浪静,有利于船只航行。马六甲海峡处于太平洋至印度洋的重要航线上,过往的航线有许多条,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水道之一,年过往船只5万多艘,马六甲海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航海环境被称为世界航海线上的“咽喉”。由图上看,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向西可到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等地,向东可到亚洲东部、大洋洲等地。2.课堂讨论。
师:(提问)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讨论。【课堂小结】
1.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东南亚位于10°S~25°N,赤道穿过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3.东南亚位于“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马六甲海峡 4.东南亚的国家(11个)中南半岛——越老柬泰缅马新
马来群岛——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东南亚的范围、位置和国家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位置
(1)纬度位置:10°S~25°N 赤道穿过马来群岛 热带(2)“十字路口”的世界交通位置——马六甲海峡 3.国家(11个)中南半岛——越老柬泰缅马新
马来群岛——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
二、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 1.中南半岛
(1)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影响
地表形态:“V”型谷 宽谷 三角洲(冲积平原)
资源:河流上游水力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河流下游两岸农业发达,城市沿河分布 2.马来群岛
(1)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平原狭小,河流短促,多火山、地震(2)影响
资源:水力资源丰富
人类活动:在火山口居住、耕种
三、东南亚的气候 1.中南半岛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2)影响:农业雨季播种,旱季收成 2.马来群岛
(1)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2)影响:农业随时都可播种,四季都有收成
四、富饶的物产
1.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椰子的重要产地 2.世界重要的稻米产区 3.著名矿产——锡和石油
五、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六、人口稠密,华人众多
(布置作业)完成《能力提升》
第四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就初中教学中,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谈只言片语。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许多情绪体验中产生的,是在对祖国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或40个英国,或18个法国,或26个日本的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山河,气象问起,处处惹人生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南国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之冬;“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西子湖景;“浪水叠锦,苍崖翠壁”的松花江;“碧莲玉笋”的桂林山水;雄伟壮观的“三山五岳”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令人为之倾倒、为之自豪!这些油然生爱自然地理景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国情国策教育
结合我国的地理国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当前,我国资源“红灯”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普遍的资源紧缺。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今日的国情,为今后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奠定基础。
(三)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通过地理课程,教育学生更好地保护地理环境,我们地理教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法制教育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虽说法律法规已公布实施,但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可见,要想让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抓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长大才不会做出违法行为。
二、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挂图、课本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通过接触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版图版画,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思维动机。此时教师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的探究心理,思维活动也会迅速进入活跃状态。例如,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我通过一艘船的航行,启发学生思考: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你最后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近时,你首先看到的又是船的哪部分?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索状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以图构建图,发展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从而这些地理信息要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起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尤其是版图版画,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江、黄河、干支流概况,及流经省区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在黑板上绘出长江、黄河干支流简图,学生讲述教师标注。这样讲繁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也快。所以在教学中,除注意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让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大脑的图像知识系统,达到需要时,大脑就会自然地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实现了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和谐。
(三)让学生创绘地图,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图示思维结构,学会识别各种应用地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与能的统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我在给学生讲《大洲和大洋》这一内容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的位置,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绘出它们的简图。那么,绘制简图的过程,学生就会有创造。在讲初二的《中国自然资源》知识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资源的现状绘制漫画图,如《小鸟的哀求》等等,学生会有兴趣,创造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漫画图。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还给予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四)开展系列的活动
1.举办论文、图片展览,开辟可爱祖国专栏。根据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当地见闻,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搜集祖国四季景观和经济建设的图片,定期展出或者互相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为学校开辟的“可爱的祖国”专栏投稿,定期更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升华。
2.举办多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图片文字、数字题目以及游艺项目;形式为必答、抢答书面答卷等。比赛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优胜者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收获了快乐。
3.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利用闲暇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学生收看《祖国各地》《动物世界》等节目,从中摄取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祖国。如电视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不仅是了解长江、运河的知识,也昭示了祖国的伟大,那史诗般的解说词更是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爱国之心。
4.开展实践活动。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特别是可以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其才华提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献身地理学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 田彩霞)
第五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南和县教研室 王少科
上一次地理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从误区分析到策略实施,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即课堂讨论,它在课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教师随意出示讨论主题。
2.讨论主题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结论。
3.把讨论当成一节成功课的必要的一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加上这一环节。
4.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时没有分工,效率低,浪费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5.讨论的时间掌控随意性大,有时过长,有时则过短。6.讨论的方式比较单一。
7.教师参与方面较少。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
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 “有效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如何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
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以六人小组、八人小组为好。要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比如 :八年级上册73页的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活动2.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等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 5——15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2)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5、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6、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八年级77页,讨论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分析家乡身边的水资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生活意义。
7、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
8、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附: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
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借助道具展示成果。当讨论成果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展示。如模型、板书、板画、小论文的形式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