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掌握两首古诗,熟读成诵。
3、熟练掌握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的美好。
教学重点:
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词,完全理解古诗,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
2、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3、收集并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导入: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看图想象,了解柳树
1、看柳树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
2、背诵《燕子》文中写柳条的语句。
3、这是郑振铎笔下的柳树,那贺知章笔下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把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自己再读诗句,质疑。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全班交流: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相机点拨。预设: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再次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
6、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四、背诵古诗。
1、指导有感情地背诵,配上音乐,感悟春天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2、自由背诵。
3、同桌检查。
五、书写练习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导入:春天里,不仅这柳树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还有许多景物同样能让我们流连忘返,咱们一起跟着诗人朱熹到泗水滨去看看。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自己再读诗句,质疑。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相机点拨。预设:
(1)“寻芳”是什么意思?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
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能具体说说“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咏柳》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
2、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盛景,你会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读想象春天的盛景。(4)看春天图画,配乐诵读,体验情感。
(5)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四、背诵古诗。
1、自由背诵。
2、同桌检查。
五、书写练习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六、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2、交流贺知章、朱熹的相关资料。
七、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两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或《春日》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板书设计 春日 绿色 万紫千红
第二篇: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自学题:
1.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感情。4.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1.简介杜甫:
考考大家,在中国文坛上,“李杜”是什么?谁被称为诗圣?谁被称为诗史? 知道杜甫为什么被推崇为“诗史”吗?(因为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的历史画面。)。
出示杜甫的名篇名句及其解释,帮助孩子体会他的诗风。
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洋溢着爱国精神的诗——出示课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这首诗中的情感。3.解题 :
1)理解词义:“闻”是什么意思?”官兵”是哪儿的?“收”是什么意思?“河南河北”是什么地方?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交流了解背景:了解了题目意思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简介“安史之乱”
二、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初读诗句。
1.出示古诗,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蓟”“涕”“卷”“襄”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衣裳:轻声,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涕泪:鼻涕和眼泪。
卷:名词读第四声;动词读第三声。
妻子:妻子和儿女 3.齐读这首诗。
4.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杜甫是怎样的心情?说一说。
三、再读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杜甫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怎样听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理解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2.忽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杜甫高兴异常,诗句中有个词语是怎么描写的? 理解“喜欲狂”: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诗句都在描写诗人的“喜欲狂”,你感受到了吗?读读诗句,将感受到的诗句或词语划下来。
4.交流:相机知道理解诗句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用一个词语代替就是喜极而泣。
深化:收复蓟北这叛军的老巢,意味这山河重新统一,漂泊“剑南”急于返乡的诗人真实是天大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这个词已经和现在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区别。)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深化:关于读书,杜甫有句名言,是什么?对于爱读书的杜甫来说现在却随 2
手胡乱地卷起书,再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太过于“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这个词和现在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5.指导朗诵这欣喜若狂的心情。
指导分清虚实。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6.内心的狂喜,不由让诗人张开了这样的想象? 7.理解诗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8.看地图的线路。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路要经历三个省。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9.朗读诗句。
10.总结学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四、诵诗句,背诗文。
四、升华
1.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你怎么理解“快“?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
2.有感情朗读,背诵 3.欣赏杜甫的《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读读诗意。
国家破亡,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3
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战争时间太长,家书更加可贵。头上白发本来就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2.选择正确的答案。(用“√”表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 对侵略军的一种痛恨。()② 对战争的一种厌恨。()
③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3.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不同的风格。
七、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忽: ;涕泪: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 ;漫:
2.根据要求填空。
①《 》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喜欲狂”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从“,”可以看出来(填诗句)。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填诗句)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反映了诗人 的心情。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谈话理解遗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爱国的古诗,能背诵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古诗。回忆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郑板桥等人的遗嘱。)3.学生读后交流感受。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
咐。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自由读这首诗。1.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 3.读出节奏
三、理解这首古诗内容。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 6
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九州同”的北宋和平安宁、繁荣昌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而诗人陆游看到的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生边品读诗边想象,然后交流)
4.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践踏得满目疮痍的九州!此情此景,诗人陆游怎能不“悲”呢?请同学们带着深切的悲愤吟诵第一、二句诗。(生自由读、齐读)5.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虽然是深深的“悲”,但仍未绝望,他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愿望,那是什么?(盼望国家重新统一)哪句诗写出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6.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盼望国家繁荣昌盛!同学们,你们可知陆游盼了多少年?盼了65年!65年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强烈的期盼吟诵第三、四句诗。(生自由读,齐读)
7.一个“悲”,一个“盼”,诗人弥留之际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统一,《示儿》表现的就是诗人矢志不渝、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悲”和“盼”一起来吟诵全诗。(配乐,师生齐诵)
四、拓展。
1.父亲的嘱托,孩子们未能忘,出示大屏幕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爱国诗人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诗人至始至终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作努力。他的另外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出示,我们来看一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7
元: ;但: ;同: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 ;乃翁:
2.根据要求填空。
①诗人在临终前感到悲伤的事情是(填诗句),叮嘱儿子的事情是(填诗句),表达诗人 之情。
②读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后,我们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前者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而后者是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
3.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读一读解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诗意]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2.背一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盼 北定中原日
习作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写细致,感受真实。【教学过程】
一、作文指导
一、引导学生审题:
指导学生看本次习作要求(见教材第20页)。分小组酝踉本次习作要求。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写我们暑假中的一段或者一次“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寂寞的,甚至是烦恼的。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如果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来献计献策。
2.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
(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3.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点评:此处老师的设计为我们的学习扫除了习作路上的一大难题。4.如果是走走亲戚,又该注意些什么呐? 5.如果是看球赛呢?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写出细节,事有具体的实例,景有重点的景致与自己的感受。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旅游、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点评:此处的设计重点在说,课堂上练说意义不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因为这个题材是很丰富的,可略。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 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 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二、讲评课
(修改人根据本班情况自备)【教学目标】
1.学习细节的描写,将事情写详细。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文要求:以一件详细的事来反映事情的中心。
二、总体评价: 1.优点:
整体的结构完整,很多同学注意了首尾呼应
同学们在对描绘事情时已经有了细节意识 2.缺点:不清楚具体地该如何将细节写生动
部分同学在选取事例不够鲜明
个别同学的语句不够通顺
三、指导修改:
1.欣赏“XXX”同学的习作,同学讨论自己的感受。选材突出中心 语言精练
2.打开自己的习作,对照老师的要求看看自己缺少什么?
3.自己修改自己习作的部分句子,修改后比修改前好在哪里?交流讨论。
四、生修改习作,师巡视:
五、师指导个别习作基础较弱的学生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 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第三篇: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2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主动积累、运用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学习《春晓》。课件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巩固生字:(1)、认读生字卡片。(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4、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3、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六、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2、练习书写。
七、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第四篇: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课件(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带领生鼓掌)
第二课时
示儿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2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教者评价正确与否。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这是一首特殊的诗,描写的是陆游临死时瞬间的感受,流露的其实是作者一生情感的积淀,可谓一首诗,一个人。用当时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怀”,陆游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祭()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释义第一句,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2)
三、四句诗文表达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板书:忠)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当阅读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强烈地想去追究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新的阅读期待由此产生。在阅读过程能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达到诵读的效果。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有如此诗歌,必有如此诗人。结尾处,再赞诗人,再读诗歌,诗人合一,与开篇照应,余音袅袅。
六、课后作业:会默写《示儿》,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第五篇:(4古诗 两首)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集体备课(4古诗 两 首)4古诗 两 首
一、教材简析
《赠刘景文》一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一诗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设想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用具:字词卡片、图片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中学习要求认的字。
(1)、同学互教识字
(2)、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教师介绍诗人情况,再听教师范读,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
2、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
2、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2、观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七)实践活动
看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附:资料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