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七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学英语报社http://www.xiexiebang.com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语文版七下
第二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许卓洪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具准备:课件制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一)学习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4、名句品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此联将诗人因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译文】:在剑门关外忽然听到官军已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也都已消失,我随意地手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要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发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的诗。
6、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2、欣赏《滁州西涧》的朗读与诗意。
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灯片)
3、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4、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5、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6、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7、背诵诗歌。
二、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将韦应物和杜甫的诗尽收囊中,这节课,我们再去走访一下赵师秀和李清照,大家说,好不好?
(一)学习第三首:《约客》。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作者简介(灯片):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人。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师: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主人的心情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放录音一遍,学生跟读,然后2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首诗,看谁背得既快又准。
教师范背这首诗,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课文研讨,出示问题。(灯片)
前两句显示出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从“过夜半”三字可看出什么?有何作用?“敲”字好在那里?
明确分析: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黄梅时节家家雨”,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青草池塘处处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第3句虽是点题,却是平平带过,带出了第4句这一绝妙佳句。
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竟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这里面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这样的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附:译文:黄梅时节家家都烦雨,青草池塘处处有闹蛙。有约不来等你等过半夜,无意间敲敲棋子震落灯花。
4、默写《约客》。
5、小结:本诗字字平常,却又字字不俗,一个“敲“字便将全文激活,非常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
(二)学习第四首:《如梦令》。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作者作品简介。(灯片)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在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评解: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录音,然后让学生花2分钟时间背,看谁背得又快又准。教师范背,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同桌间互背,然后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
3、课文研讨。
从开头两句可看出主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无忧无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反复、借代、拟人。抒发作者对周围事物的关切之情和消不尽的惜花惜春的伤感。
4、品味名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解释修辞“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5、默写。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两节课内容。(背诵)
二、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已学了四首诗词,大家表现非常好,现在还有一首词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
三、学习第五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皆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老师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停顿。然后学生跟读、齐读。学生先根据注释理解本首词的意思,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疑难之处,指名学生解题,讲述本首词的大意。
2、作者、背景简介。(灯片)
辛弃疾,字幼安,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失地,但一直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斗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其作品风格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辛弃疾抚令追昔,即景抒情之作,写于宋孝宗二年,作者当时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据载,宋高宗建炎十月,金兵入侵江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苦不堪言。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词,表达自己抗金报国的坚定信念。
3、译文: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无法阻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更令人惆怅。
4、品味欣赏。
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现实?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惜;表达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盛进不再的惋惜之情。
“青山”“遮不住”什么?(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作者“愁“什么?”闻鹧鸪“有何象征意义?(因国家南北分裂。“闻鹧鸪”表示作者要像鹧鸪 “但南不北”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抒发了自己坚定的报国专向。)
5、背词、默写。
6、小结。
7、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作者的其他诗词来读读背背。
第三篇: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doc
第30课 诗词五首
行路难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
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二、咏 煤 炭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
由全班讨论解决。
4、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5、学生齐读全诗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于谦的《咏煤炭》首诗,了解了诗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五、板书设计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三、虞美人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朗读,了解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理解词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受。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品味词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可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以“雨”为话题“说话”,由此引入对作者借“听雨”抒怀的赏析。
一、感知词作: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小组互助,落实解释,读懂这首词。
2、朗读: 老师范读——学生小组交流读——个别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集体读
3、朗读指导:词中“少年”、“歌楼上”、“壮年”、“客舟中”、“而今”、“僧庐下”等朗读时可强调;语速从起始到结束可逐渐变缓。
二、品读词作:
1、说说词中有关“听雨”的三个画面。
2、圈划词中关键字词,品读体会。
3、从三个“听雨” 画面,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先小组互动后交流)(1)第一个画面——歌楼听雨
作者“少年期”在歌楼上“听雨”时:是过着“锦衣丰食”的生活,心情是“欢快的、无忧无虑的”,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2)第二个画面——客舟听雨
作者“中年期”在客舟中“听雨”时:是过着“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心情是“孤独的、凄冷的”,有一种“望断乡关”的情怀。(3)第三个画面——僧庐听雨
作者“而今”即“老年期”在僧庐下“听雨”时:是过着“极端萧索”的生活,心情是“极端孤寂、悲苦的”,以至于“万念俱灰的”,有一种“木然、无动于衷”的情怀,特别是“一任”两个字,看似冷漠之极,但绝非作者对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孤凄之极的表现。
4、总结:
(1)
三个画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作者从自己漫长的人身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的这三个画面,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2)
三个画面,从少年的无忧无虑到中年的劳苦奔波,再到晚年的孤寂悲凉,通过比照,充分表达出个人的漂泊之感与亡国之痛相融合的极端孤寂的情怀。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四、破阵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 精讲 教学方法 研讨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
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结合)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
一、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
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 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下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沙场秋点兵”。
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问: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构思特点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学生总结内容、意境。小结: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通过梦境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作业自选一首辛弃疾的词赏析,描绘其中的意境。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指导朗读提问指导学生自由赏析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布置作业 学习新课、进一步了解作者朗读交流概括内容赏析词句体会
作者的感情体会意境总结体会构思特点总结作业
五、凉州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四篇:《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要按照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从本课讲,使学生充分理解陶渊明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淡泊宁静人生态度,充分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理解杜牧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特别是要深入体会李贺诗中视死如归、忠诚报国的英雄情怀及李清照非同凡响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单元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和和非凡品格,用心感受古人的胸襟与不凡追求。教学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多读熟读,熟读精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古人的志趣、品格与非凡追求,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通过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学生不仅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古代诗歌的文体知识,对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为教学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
/ 9
法。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②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③背诵默写诗歌。3.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5.教法与学法 ⑪诵读法。
前人认为:“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通过诵读,能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格律这美,能进入意境,口读其诗,耳闻其声,心沉其境,神得其神。教学本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熟读精思,学生自能悟其境其情,事半功倍。
⑫启发式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培养其学习思考能力。
⑬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 9
(4)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目标引导――活动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中第二课时的《渔家傲》就留给学生按照前面的学习范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诗词学习能力。
6.教学时间 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饮酒(五)》 《春望》 《赤壁》。第二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第三课时,自由朗诵诗歌,举行诗歌朗朗比赛。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学习:《饮酒(其五)》 《春望》 《赤壁》。(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古体诗的有关常识,了解陶渊明、杜甫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悠然见南山()④山气日夕佳()⑤飞鸟相与还()⑥国破山河在()⑦感时花溅泪()⑧恨别鸟惊心()⑨家书抵万金()⑩浑欲不胜簪()⑾折戟沉沙铁未销()⑿自将磨洗认前朝()⒀东风不与周郎便()[参考答案]①建造房舍 ②如此,这样 ③闲适淡泊的样子 ④山间云气,傍晚,⑤结伴 ⑥国都 ⑦流泪 ⑧心里害怕 ⑨值 相当 ⑩简直,受得住,经得住 ⑾折断的戟,销蚀 ⑿拿,取 ⒀方便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 9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三首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二:教师播放安史之乱、赤壁之战等电视连续剧视频截选,创设情景,激发期待。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陶渊明《饮酒(其五)》 感情基调:自然清新,恬静淡泊。
表现词语:采菊、悠然、山气、佳、飞鸟、相与、还。
朗诵手段:平静舒缓,通过“无”“心远”“偏”“悠然”“佳”“相与还”等重读及适当停顿。
形象及特点:意象有“东篱”“菊”“南山”“山气”“飞鸟”,自然宁静,幽美动人,充满生气。诗人形象:悠闲恬淡,宁静超脱。
画面与主题:自然宁静、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归隐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远离世俗官场的生活情趣。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趣、对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杜甫《春望》
感情基调:感时伤世,沉郁悲苦。
表现词语:国破、草木深、溅泪、惊心、烽火、家书、万金。
朗诵手段:悲苦沉郁,低沉深长。对“破”“在”“深”“溅泪”“惊心”“连”“抵”“短”“不胜”等重读。并在情感深长沉郁处注意停顿,如“烽火”“连”停顿,“白头掻更”连读,“短”重读深缓。
/ 9
形象及特点:“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等春天、战乱、思乡、离乱、衰老等意象,悲凉伤乱。诗人形象:伤时感世,忧国忧民,悲苦憔悴。
画面与主题:悲凉沉郁,战乱离别。
主题:忧国忧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定。
情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盼望和平安定的思想感情。《赤壁》
感情基调:深沉慨叹,情味悠长。
表现词语: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
朗诵手段:吊古伤今,感慨深长,情感深沉。对“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要读得缓慢悠长,读出深邃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愤懑之情。要在情感深长沉郁深长处注意停顿,“折戟”“铁”“认”等处重读并停顿,“周郎便”“铜雀春深”可连读。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折戟、沉沙、东风、铜雀台等。战争风云、历史沧桑、深沉悠长。人物形象:周瑜、二乔,周瑜得东风之便,功成名就。二乔关系孙吴主权,地位显赫。诗人:怀思古之情,伤怀才不遇,表达失望和不满。
画面与主题: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情感:抒发诗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三首诗的阅读,可抽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三首诗。达成目标③ 作业:思考探究一
探究思路:“望”是有意而为之,陶渊明有眺望之意,与“悠然”矛盾,诗人是不经意看见南山,说明他意在采菊,采菊时心境安宁闲适,无其他烦扰,故能安心专注地采菊,心在菊而非山。故境与意会。苏轼的说法有道理。
/ 9
第二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李贺、李清照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B.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报君黄金台上意()⑧提携玉龙为君死()⑨星河欲转千帆舞()⑩殷勤问我归何处()⑾我报路长嗟日暮()⑿学诗谩有惊人句()⒀九万里风鹏正举()[参考答案]①摧毁 ②迎着,像金色的鱼鳞 ③军中号角 ④胭脂,色深红⑤逼近,到,临近⑥鼓声沉闷 ⑦信任,重用 ⑧宝剑 ⑨银河 ⑩情意恳切 ⑾回答;叹息,慨叹⑿同“漫”,空,徒然⒀高飞
(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 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
◎这两首诗词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这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9
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二:
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盛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2.播放这两诗词的示范朗读视频或录音。3.引导学生模仿大会的形式朗诵这两首诗词。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李贺《雁门太守行》
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表现词语:黑云、压、摧、开、燕脂、紫、半卷、临、霜重鼓寒、提携。朗诵手段:朗读首联、颔联时,要低沉舒缓,读得苍凉悲壮,读出战事的惨烈悲壮。但“甲光”句要读得意气风发,读出守军岿然不动、军威严整、威武不屈的精、气、神。
朗读颈联及尾联时,要读得激昂慷慨,读出守军将士报效朝廷、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注意停顿连读及重音。节奏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重读“压”“摧”。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黑云”“城”“甲光”“日”“金鳞”“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鼓”“霜”“黄金台”“玉龙”。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画面与主题:兵临城下,战事危急,战半惨烈,色彩沉重而斑斓,歌颂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情感:抒发了诗人崇敬英雄、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这两首诗词,要放手给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词。达成目标③ 范仲淹 《渔家傲》
/ 9
教师引导学生,按前一诗的学习方法,从感情基调、表现词语、朗诵手段、形象及特点、画面与主题、情感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写在作业本上,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提升。
作业: ①思考探究二
要点示例:战场上,殷红的鲜血渗进泥土,泥土被染得红红的。夜色苍茫,白天那渗透了鲜血的边塞泥土,这时凝结成紫色一片,让人不难想象到白天战场的悲壮惨烈。
②思考探究三
要点示例:《赤壁》表现杜牧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满,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与周瑜不相上下,只是没有周瑜机遇好,有“东风”眷顾。《渔家傲》写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如男子一样有一番不朽的建树,而不仅仅是只会写让人惊叹佩服的诗句而已。
③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词。
第三课时
任务二:自由朗诵。
(一)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精选作品。课下查找资料,或请老师推荐,选择本课五位作者的其他诗词1-2首,进行拓展阅读,准备课上交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的《月夜》、李贺《李凭箜篌引》、杜牧《长安秋望》、李清照《武陵春》等。
2.将推荐的诗词在小组内交流,试着读一读,选出3-5首适合朗诵的作品,说明适合朗诵的理由。
3.小组内每人自选一首诗词,先进行朗诵准备,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注明语气、语调、语速等。
4.组内朗诵,互相评价、交流,然后再朗诵,看看评价交流后水平是否有提高。
5.通过朗诵,交流自己对朗诵及诗词的感受。作业:积累拓展四
/ 9
要点示例:思想感情上的,相同处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盼望安定。不同处,《春望》除挂念亲人,更心系国事、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月夜》更对亲人的思念,表现诗人挂念儿女、体贴妻子的思想感情,寄托希望,相聚望月,盼望和平。
写作手法上,相同处,借景抒怀,融情于景。不同处,《春望》借乐景写哀,突出心中的悲伤沉痛。《月夜》本是自己思念家人,反而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并从小儿女的角度,通过写小儿女的无知衬托自己思念妻子儿女的痛苦,构思新奇。
(二)课外,开展班级朗诵比赛。
1.做好赛前准备工作:⑪制作节目单; ⑫推举评委,制订评分规则;⑬推举主持人,准备简单的串词;⑭确定奖励方案,准备奖品。
2.现场朗诵比赛。朗诵者应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等;评委应把握评分标准,做到客观公正;观众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适时给予掌声鼓励。
/ 9
第五篇:语文七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蓟”“鹧鸪”等字。
(二)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人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涕泪:眼泪 却:再、还 漫:随便 青春:美好的春天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乐曲,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欣喜)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部地区(叛军的老巢)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③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比较阅读:可选诗人表现安史之乱的诗歌。)⑤诵读巩固。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激趣导入:
(1)用幻灯打出下列词语:
野草 涧水 树林 黄鹂 春雨 小舟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2)点评学生的描述,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山水画,旁边注一小诗:《滁州西涧》
2.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指名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诵读巩固:结合图片,当堂背诵。
(四)学习《约客》
1.导人: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2.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3.品读鉴赏:
(1)刚品读了一二一首写景的诗歌,再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4.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心烦、焦急、失落、无奈的心情。(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如梦令》《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
1.导语:你了解李清照吗?你读过她的其他词作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晕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2、(1)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答疑。
3.品读鉴赏:
①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夜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丫环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丫环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②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③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比较阅读:可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比较。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全诗。
(二)学习《菩萨蛮》
1.导人:刚学完一首婉约词,再来体会一下豪放词又是何种味道。
2.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可怜:可惜
(2)简单解题。《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本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全首词的节奏美。
提示: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4)熟读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决心。
(3)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比较阅读,讨论“思考与练习”一。5.背诵全词,体会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