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教
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7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D 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2、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A 历史因素的影响 B 经济因素的影响 C 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 地理因素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二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 渔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三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 难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么到底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样大小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
2、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城市等级以 来划分,我国的四类城市及其人口规模分别是什么? 2.城市服务范围:
(1)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 地区。(2)特点:城市范围是,不明确。
3、完成课本P25的活动题。
思考:总结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P28的读图思考。
三、小组讨论
讨论自主学习中的3、4题。
四、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
2、老师讲解
【当堂练习】
1、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的正确叙述是()A.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是城市本身 B.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是相切的
C.服务范围越大,说明城市的级别就越高,功能越多 D.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能都相同
2、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3.读某地级市(如:常州市)和县级市(如:溧阳市)服务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图中A、B、为地级市的是,判断依据是 ;为县级市的是,判断依据是。(2)城市 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 的服务范围之内。
(3)在我国,A类城市数目,B类城市数目(多或少)。【课后反思】
第四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
2、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3、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教材通过图文结合展示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以区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教材没有明确展示,要求学生通过类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自己归纳。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3)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难点
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怎样的区位条件,它又有哪些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一般以______和______为主,美国等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______经营,而我国一般是 ______。(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知识。
2、读图3.14,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3、参照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类比已学知识,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8′)
1、哪些区位条件属于自然条件,哪些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2、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在美国等国家,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一般是国营。
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
气候:气候温和;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土壤:土壤肥沃。(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国际市场广阔; 交通:交通便利;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科技: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3、特点: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拓展练习(5′)
《新坐标》P36【随堂双基练习】5-6题。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五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3.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办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分析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要讲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而人口合理容量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其意义是什么。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难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找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根据书本及生活实际,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4.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小组讨论(8′)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如何制约它?(正相关、负相关)
2、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2.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