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

时间:2019-05-12 17: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

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

:

.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

2.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动手抽丝。重

点:

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难

点:

指导学生如何抽丝教学准备:

学生:蚕茧、小剪刀、手电筒、竹签

教师:

热水、小碗教学思路: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打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应对拉丝方法做适当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入新课(7分钟)1.上节我们学习了“可爱的蚕宝宝”知道蚕前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2.当蚕宝宝住进自己的新房以后,猜测一下蚕宝宝的形状仍是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3.既然大家的猜测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来看一看到底蚕宝宝变成什么样。4.请大家用剪刀把蚕茧剪开进行观察。5.蚕宝宝变样了没有6.板书课题1.学生思考回答(1-2名学生)(2分钟)2.学生讨论回答(2分钟)3.学生想办法。讨论并回答(2分钟)4.学生用剪刀剪开蚕茧观察(1分钟)6.学生回答(1分钟)

二、观察蚕蛹(18分钟)既然蚕宝宝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变成了蛹。那请大家想一想这一节课重点研究了什么?板书蚕茧请大家把自己的蚕蛹放在比较安全的位置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做好讨论记载准备发言。教师来回巡视做适当指导。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预以评定。请大家想一想蚕蛹和宝宝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蚕茧里面还有什么东西?蚕变成蛹以后是否还会变成其他的形状呢?教师小结。(是否变成其他形状是我们下一节要研究的内容。)请大家画一个蚕蛹。1.生答:(1分钟)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记载。(6分钟)3.学生汇报,并把蚕蛹放在实物投影上予以说明。(5分钟)4.学生思考回答(3分钟)5.学生观察回答(1分钟)6.学生思考后回答(1分钟)(1分钟)

三、观察蚕茧(12分钟)1.刚才我们对蚕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蚕宝宝的房子我们还研究不够,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蚕宝宝的房子——蚕茧。(板书)2.请同学们把一个完好的蚕茧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观察,并要求汇报。(教师适当点拨应用眼手耳对于蚕茧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一下。)4.蚕茧有什么作用呢?5.请大家选一个蚕茧试把蚕丝抽下来。大家想容易吗?6.请大家想办法怎样使蚕茧变得容易抽丝?7.指导学生抽丝。

(点明蚕丝是极细的纤维容易断,请大家小心地绕在木板上。看谁的断头少。).1.学生观察蚕茧。(注意应用各种器官)(3分钟)2.学生交流回答(2分钟)3.思考回答(1分钟)4.生答5.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指导。(3分钟)6.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丝(3分钟)

四、拓展延伸(3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2.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1.学生归纳。2.学生讨论。(如有时间请学生回答,如没有时间做为课外讨论)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

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

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变了新模样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蚕变了新模样

反思一: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 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我主要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对拉丝方法做了适当的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蚕丝的如何制成,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反思二:

1.观察蚕蛹,发现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让学生了解蚕蛹还有生命,要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动.2.观察蚕茧个蚕丝,指导学生进行拉丝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在课堂上,学生都不太了解蛾子,我让他们看书本的范图,再进行详细讲解,让他们了解蚕的这种形态叫做蛾.把它和蝴蝶蜻蜓做比较让他们找出不同处和相同处来,从而对蛾子有详细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进行了拉丝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非常好.最后我告诉他们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

第五篇: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把小铲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完成新课堂方案

板书设计:

土壤: 动物、植物及他们的遗体 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具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里有什么?并记录下来。

2、探究土壤的成分

(1)握: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2)看:把土块放在水里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3)搅:搅拌刚才的水,又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4)烧: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3.小结: 土壤是水、空气、岩石颗粒、腐殖质的混合物。

(三)课后作业:填新课堂方案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成分,土壤由什么组成?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出示上一节课的实验)

2.教师介绍: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二)探究三种土壤的不同(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 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三)课堂练习:

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四)课后作业

1.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是哪一类? 2.完成新课堂方案

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抹布、记录纸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8页和9页,了解表层土和下层土及它们的不同。

2、落叶是土壤的肥料 A、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B、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腐殖质与什么有关?

C、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D、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E、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改良土壤的能手————蚯蚓(仿照课本11页)(1)观察蚯蚓如何移动土壤?如何把蔬菜拖进土里?(2)做好记录

4、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三)总结巩固

同学们肥沃的土壤靠什么?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自己制作的肥料袋和蚯蚓的活动,并作好记录。

2、完成新课堂方案 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它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了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家园。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小结:喷洒农药、抛洒垃圾、开窑烧砖、开山毁林等。

3、阅读课本13页了解废电池和塑料对土壤的危害。

4、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5、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新课堂方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

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放大镜等。

教学重点:

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

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办果实展览会,初步认识种子。

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请各个小组把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

2、学生介绍果实的名称

3、质疑:你们带来的都是果实吗?什么是果实?(教师适时添加一些特殊的植物。)

4、教师给学生切开其中两种果实,让学生把其他的也切开,然后分成两类,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5、交流汇报结果。

6、讨论:萝卜和其它的植物有什么不同?

7、小结: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无子西瓜、无子葡萄、香蕉等。

8、活动:以小组再次指出果实的种子。

(二)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种子成熟后,尤其是花的种子,不全部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的传播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2、提问:你知道蒲公英和苍耳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3、学生交流。

4、看课本图或播放植物传播种子录像,教师要适当讲解。

5、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种子。

(三)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

1、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落到地下,而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

2、学生发表观点。

3、教师介绍:(1)避免竞争;(2)避免近亲交配;(3)找寻适当的生育地,扩张族群的分布范围。

(四)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种子里有“胚”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

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黄豆、培养皿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猜想种子里的哪部分发育成了一棵植物?

(二)探究活动:种子里面有什么

1、谈话: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一棵小草,也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子里面有什么?

2、猜一猜

3、观察浸泡过的黄豆种子和干黄豆种子有什么不同?

4、教师利用镊子、放大镜等工具示范解剖、观察浸泡过的黄豆种子,指导解剖和观察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黄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出看到的。

6、汇报观察情况

7、小结: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叫“胚”。

8、观察植物种子的大图片。

(三)探究活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谈话:老师带来了许多种子,为什么一直没有发育成一棵棵小苗呢?

2、讨论:种子萌芽需要什么条件?

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分组合作,按教材提示做实验,控制4个瓶子里的条件。

5、猜一猜:哪号瓶子会长出小苗呢?

6、观察教师一周前做的同样的实验结果。讨论能够长出小苗的瓶子里是什么环境?

7、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8、小结:种子萌芽的条件: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9、拓展研究: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有关的问题?

(四)动手实践:种植一棵自己的植物

1、利用花盆或者校园里的种植园地,在土壤里种植一棵植物。

2、种植指导:把一些种子撒在湿润的泥土里,种子发芽后要把植物移到阳光下并适时浇水。

3、明确任务:精心培育自己的植物,直到它们长出自己的种子。要及时写好观察日记,描述植物生长过程的几个关键时期。

4、一个月后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后反思 根和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2、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教师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仙人掌。

3.分别请两个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

(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 1.认识直根和须根。

(1)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观察记录。(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我们在科学上叫它直根。(板书:直根)像仙人掌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板书:须根)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

(6)各组汇报交流。2.认识根的作用。

(1)谈话: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介绍根的作用。根的作用:根深埋在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抽象的,我们无法亲眼观察到这个过程,所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做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来理解根的功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4)学生谈看后的感想。

(5)谈话: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的确会吸收水分?

(6)小组讨论设计。

(7)交流设计方案,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从而热爱科学。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其运输功能

1.认识形态各异的茎。(1)谈话: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茎。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3)各组交流。

(4)教师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合植物更好地生长。

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1)谈话: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

(5)提问: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6)学生回答。

(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9)教师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三)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双色花: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叶和花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树叶分类;

3、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对比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1.观察叶片。

(1)教师出示一片柳树树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

(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柳树,你们平时仔细地观察过这种树叶吗?

(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柳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

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

(3)汇报交流。

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按课本提示以小组做实验,并猜想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两天以后小结)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分就是通过叶子散失的。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中自己制造食物。

(6)提问:你们还能对叶子提哪些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7)学生提问,有兴趣的课后去研究。

三、课后作业:

1、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花是喜欢晒太阳,哪些不喜欢?

2、注意观察课堂上留下的实验,并作记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2、知道花粉传播的几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剖花朵,掌握花朵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认识花朵 1.观察解剖花朵。

(1)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什么花。

【说明】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

(2)提问:想知道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吗?(3)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桃花花标本,演示用镊子解剖一朵桃花。

(4)学生解剖桃花。

(5)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朵各部分的名称

(6)你们知道花朵各部分的作用吗?

(7)学生相互交流。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8)教师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别的花的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1)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回去接着观察自己种的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准备:

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生回答

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利用挂图了解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构造。(2)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胡萝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C:大组交流。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花生吃的是种子,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大豆吃的是种子,青菜是吃的茎和叶,胡萝卜吃的是根。

(3)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D:小结: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四、课后作业:

完成新课堂方案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对比区别固体和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的力量。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问题:生鸡蛋、胶水、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胶水、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是液体)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把研究的情况填写在29页表格内。(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三)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完成新课堂方案对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是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亲自实践固体混合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重点与难点: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改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猜想一斤小米和一斤黄豆混在一起重量变不变?这节课我们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

(二)探究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的混合。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2、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三)小结本课。

三、课后作业:完成新课堂方案。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哪些会沉,那些会浮?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册上。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33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4)教师板书常用分离的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四、小结本课。

五、课后作业: 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第3课、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其他液体。烧杯、天平、滴管、2、学生准备:蜡光纸、几种不同液体。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蜂蜜、洗涤剂、水等。(2)完成P35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36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一:.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实验二: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实验三: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知识;

2、完成新课堂方案。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酒精。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探究液体在水中的沉浮。(1)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演示:教师把蜂蜜和油分别倒进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按课本37页提示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 相互交流观察结果。

小结:无论按什么和顺序倒,油总是浮在水上,蜂蜜总是沉与水下。看来液体和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教师简单介绍鸡尾酒的配制方法。观察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提问:把热水往冷水里倒会看到什么现象? 谈话:下面我们看火山爆发。

教师演示: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把小瓶中装满热水,加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并摇晃均匀;把小瓶放在缸底并拧开瓶盖。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观察到红墨水喷向水面,热的染色水在冷水中形成了一层,一座“水火山”喷发了。)

探究液体混合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重量是否会变化 学生猜测 以小组实验,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体积是否变化

学生猜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2)以小组实验,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小结:液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体积缩小了。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液体的性质有了更多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填写新课堂方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橡皮泥和铝片浮起来(1)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2)师生共同探究把橡皮泥和铝片做成船形使它们浮起来。

(3)学生自己把橡皮泥和铝片改成船形。(4)提问:“小船”能装几个硬币?(5)小组合作,记录硬币数。

(6)统计硬币数,分析装得最多的“小船”有什么特点。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下面这些材料,如吸管、木筏、泡沫塑料能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

教师指导学生做筏子。

板书: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起来。使小艇浮起来或沉下去

提问:大家能让漂在水上的塑料瓶沉在水底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提问:你能让沉与水底的塑料瓶浮起来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出示水中小艇的图片,提问:你们能让它浮起来吗?

学生思考,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教师解释小艇能通过排水、进水控制上浮、下沉的道理。板书: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8)播放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录像。

3、使土豆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办法让土豆也浮起来;(2)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3)介绍死海的常识;(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交流 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物体沉浮的应用

谈话:我们发现了许多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你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吗?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2、完成新课堂方案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今天天气怎么样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天气”两字,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

(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情况呢?

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许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简单统计的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

5.讨论人们所喜欢的天气: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

【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1.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4.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3)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

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的片断,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7.阅读课本44页,了解古代人们如何观察天气?

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请学生说出)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进行观察的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

2、气温有多高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观察46页图,思考一天气温变化情况。(5)观察百叶箱

(6)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三)分组讨论后汇报。

(四)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预报中雨 的等级划分标准;

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课前准备:参照课本47页,自制量雨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难点:测量降雨量。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提问: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下雨的天气,有时我们要根据雨 的大小来决定做什么。下雨的时候你是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2、这些方法能准确测量雨下得有多大吗?

3、有什么好方法?

(二)利用量雨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本组的量雨器。

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使用量雨器?该注意什么?

(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量雨前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准备工作?

(3)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教师提示:有的瓶子上下不一样粗,尽量选择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为了便于测量,每次测量之前,要在雨量器里加入一些水直到最低刻度。读书时,要把量雨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3、师生到教室外测量雨量,指导学生读出雨量。

4、汇报结果,教室记录每组测量所得数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为什么?

5、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行?

(三)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谈话:同学们有了降雨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量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交流注意点:

(1)要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器被碰坏;(2)要把雨量器放在空旷的地方,不要被树和房子挡住;

(3)想办法雨量器固定住。

4、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课本上。

(四)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24小时,测量的降雨量单位都是毫米。

4、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提问:下雨对我们生活有没有影响?

2、讨论: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3、提问:雨下得大小对生产有没有影响?有哪些影响?

4、小结: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三、课后作业

1、接着测量雨下得大小;

2、完成新课堂方案。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2.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风向及风向图。

(三)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什么风?——实地探究 1.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四、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5、气候与季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3.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一组不同地区一年四季景象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

下载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3.蚕变了新模样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

    科学《可爱的蚕宝宝》教案

    一、 学习目标1、 通过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2、 探讨对观察现象的思考。3、 与其他小动物进行比较学习。二、 教学重难点对蚕的生活习性及其生长特点......

    四年级科学下册 给蚕宝宝记日记 2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养蚕 2. 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⒈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⒉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⒊指导学生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合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