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篇: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三.布臵养蚕任务

1.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科学三年级下册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3.)学生观察。(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4.)学生观察。

科学三年级下册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三年级下册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科学三年级下册

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

4. 热的传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4.学生实验。

科学三年级下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3.交流: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冷与热 4.谁的传热本领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科学三年级下册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

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四.作业:

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4.汇报结果。5.评出优胜小组。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多姿多彩的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3.)组内同学互述。(4.)指名全班描述。(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3.)布臵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4.学生游戏。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课后反思:

科学三年级下册

2. 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6.认识百叶箱:(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臵。

三.指南车信箱(1.)介绍竺可桢。(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科学三年级下册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2.)阅读指南车信箱。(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三年级下册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一.教学导入

1.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提问:它们怎么了?

2.明确: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睡眠”和“蜕皮”。

3.过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3. 雨下得有多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三年级下册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3.指导制作雨量筒。(1.)看图。(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3.)讲解制作步骤。4.自制雨量筒。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7.雨量等级表(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2.教师补充介绍。课后反思:

4. 怎样预报天气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科学三年级下册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 拓展活动 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科学三年级下册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4.)做好观察记录。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1. 神奇的磁力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2.知道磁极。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一.教学导入:

科学三年级下册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3.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4. 学生汇报。

5.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6.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1.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2.学生猜测。

3.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4.结合教材提示设计实验方案。5.学生分组实验。

6.总结: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是磁极。课后反思:

2. 司南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

科学三年级下册

磁铁的这一特性。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7.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8.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

科学三年级下册

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2. 司南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科学三年级下册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7.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三.拓展 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阅读教材。

2.明白这些物体分别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课后反思:

2. 磁铁游乐场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按照观察实验的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2.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之后体验实验的成功、制作的成功。2.乐于用学到的磁铁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

3.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知识

1.复习磁铁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大头针、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等。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磁铁的哪些秘密?让我们一起到磁铁游乐场去大显身手吧!

二.活动 沙里寻针

1.提问:有一些回形针混到沙子里去了,有办法迅速把它们拣出来吗?

2.学生讨论。3.动手实验。

4.说一说刚才这个方法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5.引导深入思考:你还能用类似的办法解决哪些问题? 二.活动 辨认磁极

1.设疑:一个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用哪些方法可以辨认它的磁

科学三年级下册

极?

2.学生根据记录表讨论方案。3.汇报交流、完善方案。4.填写好方案设计表。5.学生实验。

6.把自己的辨认方法与同学交流。三.制作玩具

1.过渡:制作或改装一些磁铁玩具,并说一说它利用了磁铁的哪些性质。

2.学习第三小组的设计说明,照样子做一做。3.布臵任务:欢迎大家设计一些有趣的磁铁活动加入我们的磁铁游乐场。

四.拓展 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1.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维启发。2.从身边事物入手进行创作。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一.教学导入

1.提问: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二.活动 破茧而出

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1.提问:蚕蛾是什么样子?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5. 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讨论: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6. 布臵任务: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1.光与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教学准备

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一.教学导入

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活动 影子游戏 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

科学三年级下册

吧!

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布臵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 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 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3)交流各自的设计。(4)学生实验。(5)汇报与交流。(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三.拓展

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科学知识

1.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准备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一.教学导入

复习:什么是光源?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二.活动 寻找光的传播路线

1.过渡: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2.学生猜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说出猜想依据)3.设计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的图,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2)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如:纸管、塑料软管或弯管、激光笔、盛满水的玻璃水槽等)启发学生。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设计。

明确:提醒学生不要将硬卡片纸上的小圆孔扎得太大,可以拿一根毛衣针或用一根较长的直铁丝从三个圆孔中穿过确定三个圆孔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用玻璃水槽里的水来观察光沿什么路线传播时,让学生想一想增加观察效果的办法(如可在水中加人一些粉质颜料,把实验室窗帘拉上等);如果有的学生用激光笔做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纸记录下光在平滑的桌面上的传播路线,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求学生按操作规则实验。4。学生实验。

5.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6.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学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的关系。

8.应用: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三.制作小孔成像

1.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小孔成像”。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盒?

3.看教材第55页,学习小孔成像制作步骤。教师补充其他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5.展示、交流、评价。课后反思:

2. 光照在镜子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2.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等。

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导入 1.学生看教材第56页第一幅图:背阳的墙上有三个明亮的光斑。提问: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3.过渡: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活动 镜子

1.学生做光线接力游戏。

2.想一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后明确:光照向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被改变,说明平面镜具有的反光作用。

4.观察一些不对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明确:注意安全,不要打破平面镜,划破手指;不要用平面镜把发射的光照到同学的眼睛上。5.汇报:你看到镜子里的字和镜子外的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6.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 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教学准备

布臵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科学三年级下册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彩的光 2.光照在镜子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体会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和成像的作用。2.能通过对哈哈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示,小组合作制作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对镜子进行研究。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科学知识

1.能说出镜子有反射光的性质以及它的成像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镜子成像的特点。

3.知道镜子的弯曲程度影响成像的模样。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镜、写字的白纸、牙膏盒、金属汤勺、汽车的反光镜、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一.教学导入

在平面镜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样子,但是,是不是每种镜子中看到的都一样呢?让我们来玩玩哈哈镜。二.活动 哈哈镜

1.学生站在哈哈镜前照自己,提问:哈哈镜能照出自己的像,说明哈哈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观察镜中像的样子,摸一摸镜面,提问:你能描述哈哈镜镜面的特点和镜中像的样子吗? 3.学生用勺子凸的一面来照自己的脸,认真观察自己在勺子或哈哈镜中的样子,看看与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不同。4.交流哈哈镜与平面镜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5.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当作哈哈镜。三.活动 制作潜望镜

1.出示影象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解潜望镜的构造、用途。.提供制作材料。3.学生制作。

4.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5.描述:怎样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潜望镜里物体的像是什么样? 6.布臵任务:回家,向家长解释潜望镜的原理。课后反思:

3.透过玻璃的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2.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教学准备

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器材:玻璃球、放大镜、玻璃砖、三棱镜、眼镜等。2.提问: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3.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科学三年级下册

4.过渡:这些现象真有意思,让我们来细致的观察吧!二.活动 放大镜

1.提问:放大镜对物体有放大作用,它的镜片是什么形状?它是否还有其他作用?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59页插图,引导学生做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来点燃火柴的实验。

3.指导学生将光通过放大镜后的行进路线记录下来:(1)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2)用夹子夹住三支平行放臵的激光笔,一位学生调整夹子位臵,让三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能沿着纸面传播,保持夹子位臵不变;(3)让另一位学生手持放大镜,让光束垂直射向放大镜,观察从激光笔射出的光束沿纸面的行进路线。如没有激光笔也可以用投影机或手电筒作光源,为增加效果,可以在光源与放大镜之间放一带孔或缝的挡光板;(4)让小组第三位同学将此时激光束的行进路线用尺和铅笔在纸面上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5)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让激光笔射出的光束射人人的眼睛。4.学生实验。要求:分好组,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透过放大镜直接观察强光源(如太阳、投影机),不把“亮点”对着他人。出、进教室要有秩序。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画出来。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这个实验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7.了解生活中放大镜镜片的应用:给学生介绍用放大镜的镜片制作的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眼镜等在军事、科技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阳光是有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通过实验知道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七色光进行研究。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科学知识

1.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2.能说出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学准备

科学三年级下册

投影仪(光源)、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牛顿盘器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 6K 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指南车信箱。

2.提问:从牛顿的研究笔记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过渡: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色散实验。二.活动 三棱镜

1.学习牛顿的研究笔记之二,让学生学会牛顿做日光的色散实验的方法。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场地和器材:

(1)用三棱镜在阳光下做;

(2)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

(3)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纸屏或墙壁上,把小平面镜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人 5 厘米左右深的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太阳光射到纸屏或墙壁上。

3.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描述现象。

4.提问: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

三.拓展 把分解的色光合起来

1.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图示,剪好七个不同颜色的圆片。

2.按顺序制成色块贴在陀螺上,旋转陀螺,它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吗?

课后反思:

4.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准备

科学三年级下册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 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三.活动 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臵,保持眼睛的位臵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 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课后反思:

5. 光线与视觉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暗盒实验的探究,认识光的强弱对人的视觉的重要作用。2.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3.知道眼睛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并不可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意义,产生自觉关爱盲人的行动。

2.培养保护眼睛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的关系。

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准备

纸盒、硬纸片、小手帕、有关保护眼睛的宣传教育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讲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它。2.过渡: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二.活动 暗盒实验 .学生猜测光:的强弱与人的视觉的关系。2 .指导学生制作暗盒实验装臵。3 .指导学生用自制暗盒做实验。4 .评估交流。

三.活动 在没有光的世界里

1.盲人看不见物体,我们来体验盲人的生活。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需要帮助的盲人? 四.活动 眼睛的卫生保健 1.阅读教材。

2.判断谁的做法对?为什么? 五.拓展 有趣的错觉

1.阅读教材,了解错觉现象。2.生活中还有哪些错觉现象?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我爱做实验 1. 我学习了实验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实验活动,相对全面的了解“实验”活动,使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逐步条理化,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实验的本质是人为控制下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2.意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习惯。

教学准备: 大白纸(各组一张)、引导学生回忆或让学生演示的实验器材…… 一.教学导入

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活动。二.活动 经验交流会

1.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回忆和讨论:

科学三年级下册

(1)我们曾经完成过哪些实验?(2)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的?(3)完成这些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

(4)这些实验在探究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整理概括

(1)实验不同于自然条件的观察,而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观察研究。

(2)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对比实验一般要控制一个变量。

(4)描述实验时,要说清楚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存在误差,科学研究有时需要反复实验。……

课后反思: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实验方法,以研究降落伞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设计和实施实验研究。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具有阻力,知道降落伞降落的快慢与风的阻力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事物的利用,以及这种利用是建立在对事物属性的基础上的。

教学准备

手帕或塑料薄膜,剪刀、细棉线若干、回型针若干…… 一.教学导入

玩过小降落伞吗?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实验本领,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让降落伞降得更慢吗?

二.活动 研究降落伞

1.分析问题,猜测各相关因素

问题:怎样使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猜测: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因素:落伞的大小、形状、坠物的轻重等等。

2. 设计实验方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

(1)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2)以简单的文字把实验打算和思路写下来。3. 按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1)互相合作,分头做好抛伞、计时以及记录等工作。(2)反复尝试

4. 整理记录,分析数据,做出结论。5. 展示交流,共享成果。6. 寻找改进降落伞的方法。课后反思:

第二篇:湘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湘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计作℃。如20℃读作二十摄氏度。0刻度以下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2、使用温度计时要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液泡接触被测物体,液柱停止上升后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开始读数。

3、液体、气体、固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收缩。生活中的利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有:铁轨间要留缝隙,高压线不能拉太紧,瓶装饮料不能装太满,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煮,浇铸水泥路面要留缝隙等。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帽子盖灭。

5、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传递热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6、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不同,如铜、铝、陶瓷、钢材、塑料、木材等。加快热传递的方法有使用热的良导体、增加与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快对流的速度等。减缓热传递的方法有:采用热有不良导体,减少与周围空气和液体的接触、减慢对流的速度等。

7、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雾淞、霞、霜、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

8、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

9、竺可桢是我国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写有《物候学》一书。

10、风的方向有八个,如东、东北、南等,风来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人们常根据风级图来目测风力,分为零至十二级。气象站用风向标、风速计等仪器来观测风。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1、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是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他把风分为八级。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

12、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人们根据24小时的雨量制定了雨量等级: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50毫米)、特大暴雨了(大于250毫米)。

13、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看风识天气,如“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看光识天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物识天气,如“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

1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5000年的历史。

15、家蚕的生活在温暖、通风的环境里。它的主要食物是桑叶。它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要经过四次蜕皮。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

16、像蚕、蝴蝶等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17、蚕蛾、蚂蚁等动物的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动物叫做昆虫。目前全球已识别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18、磁铁能吸引铁、钴、镍这三种金属。磁铁的这种吸引力就是磁力。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即两端)。

19、磁铁具有指南北方向的性质。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叫司南。磁铁指向北方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方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20、磁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2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源、不透明的物体、承载影子的平面三个条件。

2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等现象都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

23、光照到水面、镜子等物体表面上会被反射出来。镜子能使镜面前的物体成像。潜望镜是利用光线的多次反射后看到水面物体的。

24、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5、透过放大镜的光线折射后能会聚到一点。放大镜还能放大视角,使物体所成的像更大一些。

26、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27、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光而形成倒影,也能像玻璃一样使光发生折射而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还能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形成彩虹。

28、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才能看见这个物体。我们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

29、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实验,实验能验证自己的猜想;能让我们看到自然环境下不容易发觉的现象;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第三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

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

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

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教学反思】: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

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

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教学后记: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后记: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

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后记: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 蚕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教学后记: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

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板书设计: 5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 蛹 成虫 教学后记: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

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板书设计: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 │ │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鱼里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 教学后记: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43

高温计等)【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

——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

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

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

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

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凝固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篇:湘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王仙小学2017年上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孩子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重点训练了学生能按要求有顺序地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等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

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知道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以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风有风向和风力的不同;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知道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3、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长阶段。

4、知道磁铁有磁性,有磁极;知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知道铁钉等可以被磁化。

5、知道什么是光源;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镜子能反射光、能成像;知道阳光是七色的,了解彩虹的形成。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出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本册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

1、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2、落实三年级下册重点训练项目——实验、描述过程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要求记录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组织好同学之间的表达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长期观察所面临的困难,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和诊断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保持饲养、管理、观察、记录的兴趣。

4、充分发挥教材所凸显的科技史特色资源的优势,如创设情境、进行方法引领、情感熏陶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第一周 常规教育、民选组长和科代表、翻阅新书、学习《多姿多彩的天气》 第二周 《知冷知热》、《热胀冷缩》、布置养蚕的任务

第三周 《热的传递》、《蚕宝宝出生了》、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四周 《蚕宝宝在长大》、养蚕第二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五周 《谁的传热本领强》、《测量气温》、第六周 《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第七周 《怎样预报天气》、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小结、养蚕第三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八周 《神奇的磁力》、《蚕宝宝大变样》、养蚕第四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第九周 养蚕第五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第十周 《昆虫》、第3单元学习评价 第十一周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 《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

第十三周 《光与影》教学研究(本期重点研究课)第十四周 《光照在镜子上》、《透过玻璃的光》 第十五周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光线与视觉》 第十六周 第4、5单元学习评价

第十七周 《我们怎样做实验》、《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八周 第6单元学习评价、复习第十九周 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第五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

下载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教案(完整)

    森林王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想象画出常见动物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三年级科学下册_指南针教案_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指南针》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2013-2014-2 罗光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第一教时)

    三年级科学下册热胀冷缩教案(第一教时)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一、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

    三年级科学下册 指南针教案 教科版

    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度价、观: 1.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⒈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⒉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⒊指导学生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合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