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 —— 物品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自学P3下面的图。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
2、塑 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身边常见的塑料制品,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
1、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
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
1、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
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 倾听声音(二)探索研究
1、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1)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2)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1)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2)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归纳如下)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风声、水流声、歌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
第二课时(一)引入
1、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板书:倾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1)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2)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3)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 音 发 出 时 它 们 都 在 振 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1)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 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 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 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4)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5)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6)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
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
1、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2课时(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1、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上课了)
2、板书课题:6 声音与生活(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3)、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
(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4.能从多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教学建议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1.可2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
活动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1.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5.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
1.可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力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2、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3、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背景资料:
透明可以用于制作光学仪器;半透明材料可用于制作太阳镜,也可用于做百叶窗、窗帘等,以控制进入屋内的光线数量;人们需要遮蔽光线时就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1、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
3、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
1、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1、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1、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1)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1)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
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2)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
1、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1)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1、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1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1)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3)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1)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2)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
1、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
1)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1)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2)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4、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6、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由。
7、能辩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哪些材料组成。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经验预测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不可以导电。
2、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预测。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活动过程:
1、课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提出预测实验结果的要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测用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2、先指导学生按照上节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连接好电路,使灯炮亮起来。然后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炮是否亮。要求将结果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3、根据物体的导电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记录表可以不写物体名称,只写编号。
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用电工物品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能举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确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活动过程:
1、分小组进行(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时,要出示实物。指引学生 认识: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的组成各分几部分?各个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启发学生用所知道的导体、绝缘体的知识,解释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各部分使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原因。安全用电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使用和维护电器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出理由。
2、能与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知识和方法。活动过程:
1、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4、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本节课总结: 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在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电的危险性及如何安全用电,并让学生说出几条安全用电的措施,加强学生用电安全意识。
14、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3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二)品质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三)能力目标
1、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2、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
3、能举例说出利用磁铁的基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四)活动目标
4、能用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5、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6、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子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二、课时按排:3课时
四、活动材料:磁针,磁铁,铁沙,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见到了什么?有趣吧。知道这是什么?(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什么部分吸引力最强?你能制作小磁针吗?你了解磁的用途吗?
二、操作探索 实验1:
步骤1:3人一小组。猜想一下,桌面上的这些小东西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住? 2:开始操作。一生进行记录。
3:讨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让学生对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4:指导学生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磁铁哪个部位的吸引力最强?
(二)探索操作
1、生用马蹄形磁铁吸引铁钉或曲别针,启发学生猜测,如果把磁铁放得离大头针越远,磁铁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距的变化来感受磁力的强弱。
3、用铁沙再做一次:在磁铁上放一张塑料片,然后把铁沙均匀撒在塑料片上,同时轻轻地敲击,最后会看到磁铁吸引力强弱的情况。再作其他形状的磁铁反复实验。最后在图上指出磁铁磁力最强的地方,并记录下来。
4、对于磁铁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要结合实验时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学生进行记录。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磁铁吸引力最强的两端有个名称叫什么?N,S。
(二)操作
1、先让学生确定实验地点。
2、确定哪是北方,哪是南方。
3、做完第一次操作后让学生换一个地方再进行实验。
4、一个学生记录。
5、使学生最终确认条形磁铁停止时,磁铁N极是否指向北方。S极是否指向南方。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磁铁N和S极的含义。
7、再重复以上实验。
8、小结。
9、根据课本提示完成巧取别针的操作。
10、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到的问题。
15、制作小磁针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规律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四、其它目标;
能设法将缝衣针制作成小磁针
五、课时安排:
本课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导人部分和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六、课前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玩具小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将全班学生按二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本活动以“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问题导人。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图的提示,动手实验,做一次初步验证,再引导学生多次变换相对的磁极,并用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3.教师应该提示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结论填写在记录表中。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在全班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加深学生对磁极相互作用及指南针原理的理解。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仿照教材中的方法制作小磁针。
2.能用已有的知识,检验自己制作的小磁针,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作和测量小磁针南、北极的方法。同时,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4.能解释磁铁在地球上可以指南北的道理。
课前准备:缝衣针、条形磁铁、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教学过程:
1.将全班按2至3人分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开始制作活动前,可以由学生猜想磁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导出课题;也可以用“缝衣针可以变成小磁针吗?” 这个问题导入;还可以用生活中钉子被磁化的事例导人。
3.指导学生认清所需材料和教材中的提示,学生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具体指导或演示操作方法。(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朝同一方向摩擦。)4.要引导学生检验缝衣针是否制成了小磁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知识来检验,或用N极指北、S极指南的性质来检验,并找出小磁针的两极。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学生得出结论:
我的解释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的结论是: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预测磁铁 极与 极,接近。
2.通过实验,我知道磁铁两极靠近时,会发生。3.我制作的小磁针,针尖是 极,针眼是 极。4.我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 个大头针。拓展知识
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称为磁性材料(如:铁、钻、镍和它们的合金)。磁性材料(如:铁)中有许多细小的、分散的磁畴,当它们与永久磁铁(体)接触时,这些磁铁会朝同一方向,整齐聚集排列,从而使铁产生磁力,即被磁化。
16、磁的应用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2.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2.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三、科学知识目标
l.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2.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四、其它目标
能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磁铁和磁性材料的实例
五、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图片、分析资料、验证实验、交流讨论等4个活动。
六、课前准备
磁在生活应用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 能举出3个以上磁铁在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中应用的实例。2.能发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磁铁。
3.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磁铁。教学过程
一.课前可以让学生调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关磁应用的资料。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如:讲述,展示实物、模型,绘图说明,信息发布,制成课件,演示操作等。)二.活动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行准备,教师应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和调控。首先启发学生指出磁铁在物体的部位,然后启发学生讲述或演示(实验验证)磁铁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三.课内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1.我找到了磁在 方面的应用。
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铁: 3.我找磁铁的方法: 活动:哪里有磁铁? 活动目的
1。准确判断在一个装置中,哪些零件是用磁铁制作的。2.能分析出磁铁在一个装置中的作用。
3.能在调查和搜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与大家交流。教学过程
1、按3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首先由“小电动机、小喇叭和话筒里有磁铁吗?” 的问题引出活动,请学生观看“解剖图”发表意见。然后,提示学生设法检验其中是否有磁铁。这里为学生提供实物、大头针或曲别针,而检验方法则由学生选择。3.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看图找出垃圾分类机中的磁铁,并引导学生说出“垃圾分类机” 是如何利用磁铁的原理来工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使学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的了解。活动:磁悬浮列车 活动目标 1。能解释磁悬浮列车工作的基本原理。2.能说出两条以上磁悬浮列车的优点。过程:
1.课前启发学生查找磁悬浮方面的资料,以备课上交流,时间约8分钟。2.采取看图启发的方式导人活动,也可由展示磁悬浮玩具导人,或以问题的方式导人活动,如:比目前火车还要快的车是什么车?你知道图上列车的名字吗?请你说说磁悬浮列车是怎么回事?你能给大家讲讲磁悬浮列车吗?引导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信息资料与大家交流。
3.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科学原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学生用环形磁铁模拟磁悬浮列车的实验。活动:磁记忆
活动目标:1.能设法查阅更多的有关磁性材料的资料。
2。能举出磁性材料在记录文字、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应用实例。] 过程:1.全班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活动开始,可用“录音机怎样记录声音?” 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和理解发表意见,展开活动;也可以用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等其中一种实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展开活动
17、传递信息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
3、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4、能说出传递信息需要的基本条件。
二、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导入和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
三、教学重点:是旗语传递信息,特别是数字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准确用旗语传递信息。
五、教学过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一些手势、面部表情、唱歌等方式传达各种信息。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式可以传递信息?
1、认识标志符号
运用投影仪出示书本上的标志图,提问: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它们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标志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优点?有什么不足?
2、指导学生活动:出示书中某火车站的情景图,让学生找出各种符号,说出这些符号代表的含义。(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3、学生活动:画出你见过哪些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说出各代表什么意思。
4、学习旗语:在教室里把旗语代表的从0到9十个数字,演示给学生。并出示教材的图示,说明各种图形表示什么意义。
5、学习发送简单信息和解答密码: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活动,四人一组完成。活动前提出以下要求:
(1)求学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大约30米左右;(2)并保证接收者事先不知道发送者将要发送的信息。
6、本活动是难点,可让学生反复练习。
7、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比旗语传递信息的更好方式。小组汇报。
18、通信的发展
本课从介绍现代通信方式引入,通过分析一组图,帮助学生认识通信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现通信的发展趋势为信息转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本课难点是从图表中获得信息。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认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教学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2.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3.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转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转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4.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
5.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他们在通信中的作用。课程资源
廉价的远距离通信是近一百多年的事,通信永远向着“更远、更快、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无论在什么时代,信息对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古时候,人们就梦想拥有一双“千里眼”和一对“顺风耳”。随着声、光、电、磁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19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快速、简便、准确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使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伴随着无线电、通信卫星的发明,电视、便携式电话、电脑相继走进我们的生活。
原始的通信是非常简单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手势、表情和稍后出现的语言。至今,说话仍然是最普遍和最易被接受的通信形式。虽然电话能使相隔遥远的人们互相通话,但它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虽然讲话是进行即时信息交流的好方法,可是它只能维持到声音消失的那一刻。书面文字所能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而且不会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自从印刷术发明后,通信业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书使成千上万的人可以了解信息。现代通信起始于19世纪电力能源的发现。最初的电子信息系统是电报,电话与无线电的发明使更快捷、更正确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通信卫星、电脑、电视使通信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能从几幅图中认识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
2、能分析归纳出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3、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5、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6、能描述近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
7、能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对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哪些影响。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通信与现代化通信在功能、材料和能源等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声、光、电、磁在通信上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得到重大发展。大约需要10分钟。
2、指导学生认识图中表示的从古到今的各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喊话、站、烽火、信鸽、电报、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古代通信与现代通信各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从传递信息的快慢和距离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通过排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通信发展的认识。启发学生讨论,通信方式的发展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大约需要25分钟。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让学生认识多种功能的电话,并组织学生讨论:现有的电话有什么不足?自己希望未来的电话具有哪些特殊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看看在若干年后,能否变成现实。带进我们的生活。便捷的无线电信息传递,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今天,先进的技术不但可以防止无线电信号产生重叠,也开发了无线电的更多功能。无线电广播可以向全国播送新闻节目,口袋里的对讲机在紧急事故中能起救生作用,便捷的无线电装置可以操纵家庭中从玩具到汽车门的开关。
电话的发明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初的电话只能在同一地区内通话,而同一城市的两部电话间必须要经过接线员的手工切换才能通话。直到1884年,在美国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铺设了一条电话线路后,长途通话才成为可能。1981年自动交换机的发明,加快了地区间接线的速度,也使得电话网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现在,电话线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人们交谈,而且还用来发送文件、图像和计算机数据。可是电话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移动电话则更为方便通话。
1962年发射的“通信卫星一号”是第一颗实用人造卫星,能转接大西洋两岸的电视广播和电话。今天,成百颗通信卫星飘浮在地球的上空,它们转接着各大洲之间的电话、电视节目和电脑数据。通信卫星取代了成百颗的海底电缆,让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迅捷。
19、畅想通信
本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属于学生自由研究的内容。本课包括想象未来通信两部分。教学内容安排较完整地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展开想象,开展自由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3、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象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4、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能说出设计活动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纸、交流讨论、个性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二、课时安排
共需2个课时。第一课时想像未来通信,布置设计任务;第二课时完成设计,召开展示会,交流设计成果。学生查阅资料要在课前进行。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
2、能有一定根据地大胆想象未来通信的发燕尾服趋势。
3、能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各自对未来通信方式的设想。
4、能够分工收集各种与未来通信相关的资料。
5、能用图的形式把自己组的设计展示出来。
6、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设计结果,并能对本组的设计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7、能在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技能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教学过程:
1、教师应事先准备一些关于现代通信和未来通信的资料。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通信和未来通信的技术,激发学生对未来通信发展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未来通信是什么机关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信方式总是向最便利、最快捷、最全面的方向发展。启发思考:自己认为现有的通信方式,比如电话,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希望做哪些改进?未来的通信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未来通信能够传递冷热、气味吗?教材中62页下图旨在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远在非洲的小朋友通过一种通信装置(方式)与中国小朋友通话的同时,还能闻到中国小朋友桌子上的花香;同时,中国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非洲小朋友那边的气温。
3、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四个步骤进行设计活动。找出不足,提出 设计方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老板上的设计任务书,确定具体的设计任务。可以分成5人小组。小组内既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谁负责整理资料、谁负责画设计图、谁负责汇报交流等,又要有合作,比如确定设计思路,共同设计等。
第二课时 拓展知识
未来智能技术将掌管我们的家庭事务。中央家庭控制系统管理着冷暖系统和电器设备;与网络连接的监视器,让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互联网上的电脑监视是否有他人入侵,与因特网连接的数字电视机和音响系统可以随是随地点播电影、电视和音乐节目。拓展学习
我们难过历史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未来的人类也会难过历史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请写出几种能够保留住处的方式。设计一种装置,把我们今天的信息传递给200年以后的人们。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期备课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材料”、“声”、“光”、“电”、“磁”。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至两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第1周第二单元:
第2-3周
第三单元:
第4-5周期中复习:
第6-7周第四单元:
第8-10周 第五单元:
第11-13周
第六单元:
第14-15周期末复习:
第16-18周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1)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 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2)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3)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4)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饭桌、保温杯、铅笔、手电筒、衣架、沙发„„
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石油、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塑料、玻璃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玻璃是如何加工的吗? 自学P3下面的图。学生回答。
教师:像塑料、玻璃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勺 碗 被褥 材料
用品
材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课后反思:
2、塑
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3)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
1、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1、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1、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1、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
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
1、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风声),(歌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 倾听声音(二)探索研究
1、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1)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2)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课件的录音:风声、水流声、唱歌声、朗读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狗叫声、猫叫声、牛叫声、狼叫声等)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1)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2)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1)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2)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归纳如下)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一)引入
1、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1)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2)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3)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 音 发 出时 它们 都在 振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1)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 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 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 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4)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5)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6)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
1、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
5、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二课时(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乐音与噪音的录音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上课了)(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1)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3)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
(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三)应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课外作业完成)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1、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1)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2)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3)“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1)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2)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3)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4)铺地毯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四)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第三单元 光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根据光穿过物体的程度,把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光的传播
一、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多媒体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一些发光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法验证,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发光体的课件,请同学们给这些发光物体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活动 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课件,复习上节课的所学的内容。
2、设计光的传播路线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继续展示课件,结合课本中的图,教师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课后反思: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STSE活动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B、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点:探究性为重点对物体按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1、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3 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
1、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1、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1、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1)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1)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4)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2)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
1、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1)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1)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1、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1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1)介绍材料。2)分小组活动。
3)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1)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3)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1)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2)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
1、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
1)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1)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2)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4、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6、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由。
7、能辩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哪些材料组成。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经验预测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不可以导电。
2、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预测。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活动过程:
1、课前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提出预测实验结果的要求,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测用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2、先指导学生按照上节课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连接好电路,使灯炮亮起来。然后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分别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炮是否亮。要求将结果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3、根据物体的导电性,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记录表可以不写物体名称,只写编号。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用电工物品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能举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确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活动过程:
1、分小组进行(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时,要出示实物。指引学生
认识: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的组成各分几部分?各个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启发学生用所知道的导体、绝缘体的知识,解释这些电工工具或电路元件各部分使用不同性质材料的原因。安全用电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使用和维护电器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出理由。
2、能与同学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知识和方法。活动过程:
1、分小组(4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4、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本节课总结:
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在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电的危险性及如何安全用电,并让学生说出几条安全用电的措施,加强学生用电安全意识。
14、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
3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二)品质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三)能力目标
1、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2、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
3、能举例说出利用磁铁的基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四)活动目标
4、能用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5、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6、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子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二、课时按排:3课时
四、活动材料:磁针,磁铁,铁沙,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见到了什么?有趣吧。知道这是什么?(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什么部分吸引力最强?你能制作小磁针吗?你了解磁的用途吗?
二、操作探索 实验1:
步骤1:3人一小组。猜想一下,桌面上的这些小东西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住? 2:开始操作。一生进行记录。3:讨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让学生对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4:指导学生交流。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磁铁哪个部位的吸引力最强?
(二)探索操作
1、生用马蹄形磁铁吸引铁钉或曲别针,启发学生猜测,如果把磁铁放得离大头针越远,磁铁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距的变化来感受磁力的强弱。
3、用铁沙再做一次:在磁铁上放一张塑料片,然后把铁沙均匀撒在塑料片上,同时轻轻地敲击,最后会看到磁铁吸引力强弱的情况。再作其他形状的磁铁反复实验。最后在图上指出磁铁磁力最强的地方,并记录下来。
4、对于磁铁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要结合实验时进行重点指导。
5、一个学生进行记录。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磁铁吸引力最强的两端有个名称叫什么?N,S。
(二)操作
1、先让学生确定实验地点。
2、确定哪是北方,哪是南方。
3、做完第一次操作后让学生换一个地方再进行实验。
4、一个学生记录。
5、使学生最终确认条形磁铁停止时,磁铁N极是否指向北方。S极是否指向南方。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提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磁铁N和S极的含义。
7、再重复以上实验。
8、小结。
9、根据课本提示完成巧取别针的操作。
10、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到的问题。
15、制作小磁针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规律的假设。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规律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四、其它目标;
能设法将缝衣针制作成小磁针
五、课时安排:本课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导人部分和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六、课前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玩具小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将全班学生按二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为15分钟。
2.本活动以“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问题导人。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并对发生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图的提示,动手实验,做一次初步验证,再引导学生多次变换相对的磁极,并用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进行实验验证。3.教师应该提示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结论填写在记录表中。4.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在全班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加深学生对磁极相互作用及指南针原理的理解。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仿照教材中的方法制作小磁针。
2.能用已有的知识,检验自己制作的小磁针,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作和测量小磁针南、北极的方法。同时,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4.能解释磁铁在地球上可以指南北的道理。
课前准备:缝衣针、条形磁铁、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教学过程:
1.将全班按2至3人分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开始制作活动前,可以由学生猜想磁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导出课题;也可以用“缝衣针可以变成小磁针吗?” 这个问题导入;还可以用生活中钉子被磁化的事例导人。
3.指导学生认清所需材料和教材中的提示,学生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具体指导或演示操作方法。(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朝同一方向摩擦。)4.要引导学生检验缝衣针是否制成了小磁针,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知识来检验,或用N极指北、S极指南的性质来检验,并找出小磁针的两极。最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学生得出结论:
我的解释是: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我的结论是: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5.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预测磁铁
极与
极,接近。
2.通过实验,我知道磁铁两极靠近时,会发生
。3.我制作的小磁针,针尖是
极,针眼是
极。4.我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
个大头针。拓展知识
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称为磁性材料(如:铁、钻、镍和它们的合金)。磁性材料(如:铁)中有许多细小的、分散的磁畴,当它们与永久磁铁(体)接触时,这些磁铁会朝同一方向,整齐聚集排列,从而使铁产生磁力,即被磁化。
16、磁的应用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2.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2.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三、科学知识目标
l.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2.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四、其它目标
能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磁铁和磁性材料的实例
五、课时安排:用1个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图片、分析资料、验证实验、交流讨论等4个活动。
六、课前准备:
磁在生活应用的图片或实物 活动: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 能举出3个以上磁铁在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中应用的实例。2.能发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应用了磁铁。
3.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磁铁。教学过程
一.课前可以让学生调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关磁应用的资料。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如:讲述,展示实物、模型,绘图说明,信息发布,制成课件,演示操作等。)
二.活动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行准备,教师应做好启发、组织、指导和调控。首先启发学生指出磁铁在物体的部位,然后启发学生讲述或演示(实验验证)磁铁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三.课内练习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1.我找到了磁在方面的应用。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铁:
3.我找磁铁的方法:
活动:哪里有磁铁? 活动目的
1。准确判断在一个装置中,哪些零件是用磁铁制作的。2.能分析出磁铁在一个装置中的作用。
3.能在调查和搜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与大家交流。教学过程
1、按3至4人分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首先由“小电动机、小喇叭和话筒里有磁铁吗?” 的问题引出活动,请学生观看“解剖图”发表意见。然后,提示学生设法检验其中是否有磁铁。这里为学生提供实物、大头针或曲别针,而检验方法则由学生选择。
3.活动的第二个内容是看图找出垃圾分类机中的磁铁,并引导学生说出“垃圾分类机” 是如何利用磁铁的原理来工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磁铁,使学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有初步的了解。活动:磁悬浮列车 活动目标
1。能解释磁悬浮列车工作的基本原理。2.能说出两条以上磁悬浮列车的优点。过程:
1.课前启发学生查找磁悬浮方面的资料,以备课上交流,时间约8分钟。
2.采取看图启发的方式导人活动,也可由展示磁悬浮玩具导人,或以问题的方式导人活动,如:比目前火车还要快的车是什么车?你知道图上列车的名字吗?请你说说磁悬浮列车是怎么回事?你能给大家讲讲磁悬浮列车吗?引导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信息资料与大家交流。
3.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科学原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学生用环形磁铁模拟磁悬浮列车的实验。活动:磁记忆
活动目标:1.能设法查阅更多的有关磁性材料的资料。
2。能举出磁性材料在记录文字、声音和图像方面的应用实例。] 过程:1.全班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10分钟。
2.活动开始,可用“录音机怎样记录声音?” 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和理解发表意见,展开活动;也可以用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盘等其中一种实物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展开活动
第六单元 信息与通信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首先从人类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导入,选择图像符号、旗语两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亲历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传递信息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传递信息方式的速度和距离,了解通信方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通过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培养学生大胆想像,勇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本单元在内容设计方面重点强调新材料及声、光、电、磁等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达到综合全册书内容的目的。本单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科学技术在通信方面的应用,以及这种应用所带来的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7传递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2)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3)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2)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STSE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用旗语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过程。(2)能说出公共场所中常见图形及符号的含义。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
三、活动三: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学习科学在线
五、总结本课(补充学生活动)多种多样:语言传递、文字传递、灯光和文字两种、声像、语言、手势、表情、标志、信号、图像、信件、网络、电话 学生小组商量分类
认识:出口、问询、电话、停车场、邮筒、厕所、注意距离、禁止吸烟学生扮演游客,找到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
学生画出自己见过的标志符号。初步了解旗语小组分工合作:谁来发密码?谁来接收密码?谁来记录?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优点:能在彼此看得见的范围内有效的传递信息;不足:距离有限易混,比较麻烦;小组共同学习科学在线中的内容。课后反思:
18通信的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2)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3)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
(2)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STSE目标:
(1)能描述近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
(2)能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补充学生活动)认识通信的发展
喊话、骑马、驿站、烽烟、信鸽、电报、电话、传真、网络。小组讨论得出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小组商量排序
并把自己的排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发现的问题。
学生大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讨论若干年后自己的想像是否能成为现实。课后反思:
19畅想通信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2)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2)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STSE目标:
能说出本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补充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小组观察后交流图中的内容 小组首先明确设计任务
有的小组想设计一种能让加拿大小朋友闻到我们这里花香的通信方式。有的小组…… 小组商量填写设计任务、设计的通信方式、利用什么发送信息;利用什么接收信息。其次,要查阅有关资料,给我们的大脑充充电。
我们小组收集到的材料有光导纤维可以传递信息;手机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仪器可以接收红外线;通过书中、互连网、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
小组商量如何画好自己的设计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小组分析我们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具有的特点。全班开个展示会,交流和分享设计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课后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lesson 1 i’m hungry!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单词eat、drink、table、food 能力目标:
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注意饮食卫生及营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四个单词和句子。
三、教具:
录音机和磁带,教师用卡片和张贴画,奖励用的金星。
四、学具: 学生用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2)师生同唱“i love you”,(可以边做动作边唱)
3、利用卡片出示桌子,放录音。学生模仿读音,找同学领读,分组读。
8、练习举着有食物和饮料的卡片,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句子。ss: eat.ss: drink.小组之内练习句子。表现好的一组奖励金星。
10、课后练习:
(一)、连线:
eat、drink、food(二)、选词填空: a、eat b、drink a、hungry b、thirsty
六、板书
lesson 1 i’m hungry!hungry→eat thirsty→drink table food
七、课后反思:
table food,table food,let’s eat, let’s drink.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词语和对话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能口头运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和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情感目标:
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八个单词和句子。教学媒体:
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教学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1.greeting.(视频播放,让学生在情景中回顾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通过幻灯片展示,从视觉上让学生理解记忆。)game time:(2)use the things around you(游戏的练习,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播放课文录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2.numbers eleven to fifteen.demonstrate:
(在数字单词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单词书写的规律来掌握它们的读音,进而记忆。并通过数数的方式加以巩固。)drill:
(通过师生之间的猜谜游戏的练习,巩固数字单词。)板书设计: 11 12 13 14 15 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童话故事、歌谣、渗透在英语数字教学中
在我们现行的4a教材第三单元中出现了大量的数字(13----60)。这么多的数字,怎么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而且能记得牢,并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呢?我试着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们讲了关于数字的童话故事------数字妈妈为数字宝宝取名字。1.复习1---12 这些数字娃娃要过生日了,我们为他们唱首歌吧: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我的13—19这些数字宝宝长的很相像,他们的头上张了同样的美丽的蝴蝶结,你们瞧,---teen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2.字卡出现这些单词,并用彩色笔把后缀---teen着重表现,突出出来并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再由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轻松自如的掌握了这些词。
3.20---60 宝宝出生时,他们都张了相同的长长的尾巴,猜猜看这是什么呢?---ty, 这组单词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探究的方式,获取了新知识并从中得到的快乐。
4.用我们学习的数字表示身边常见的数字如:电话号码,车牌号等。进行一个小游戏活动。由此发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采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歌谣等形式,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会不知觉的学会了新知。
一、教学目标: 2.能理解并能口头运用句子 3.能在真实地环境中进行会话。4.注意用餐中的礼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四个单词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table food, table food, table food, table food, let’s eat.let’s drink.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4 assessment noodles dumplings
课后反思:
课后练习: 1.连线
2.把句子填完整 yes,please.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lesson 4: vegetables and fruit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vegetables fruit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do you like _____? i like ______.i don’t like _____.能力目标:能够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不偏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使用句子: i like/ don’t like ______.表达自己喜欢什么食物。
三、教具学具:蔬菜水果粘贴画,哭脸和笑脸卡片,学生自画的喜欢的食物图片,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i:greeting and revision: 1.greeting 2.sing “the fruit song” part i : do you like this s: yes, please./ no, thanks.s: yes/ no s: yes/no 3.game named “finding friends”
用两套相同的食物卡片分发给同学们,请他们用do you like _______?句型问其他的同学,当问到和自己手里卡片食物名称一样的同学时就找了到自己的朋友。part ii: 4.play a game: 告诉每行第一个同学一个单词,然后传到最后一个同学,再请最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所听到的,请第一个同学猜,当然最后一个同学不能说。看哪组同学传得快,猜得准。(可使用我们已学过的蔬菜水果的单词,重点复习本课学的单词)lesson 4: vegetables and fruit i don’t like ______.yes, please!/no, thanks!
六、课后反思:
七、练习听力
选择听到的单词 4.()i am----------(thirty , tall)5.()a morning b evening 笔试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20分)
2.i get up in the__________a.morningb.afternoon 二.情景交际(20分)1.我喜欢吃鱼,应该说()a.i like fish.b.i like meat.2.我不喜欢蔬菜,怎么说()a..i don't like vegetables.b.i like vegetables.3.用英语表达“你喜欢吃水果吗?”a.do you like vegetables? b.do you like fruit? 听力材料:
4.thirty.5.evening.morning 上午 是指从早上起床,一直到到中午吃饭这段时间。在中国,早上和上午是不同的概念,早上一般指8点钟以前。而英文没有早上的概念,在英文的逻辑当中,从起床到中午吃饭这段时间,是同等重要的,不需要区分。early in the morning 一大早,早晨 noon 中午,正午 12点钟的时候,而不是中文的“12点到1点”的含义。afternoon 下午 是指从中午12点后到 晚上6点左右 evening 晚上 从晚上6点以后一直到睡觉的时间 night 指天黑之后一直到第二天的天明,通常是指到你睡觉的时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够向他人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2、能力目标
能把所学单词、句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和父母一起讨论彼此喜爱的食物。
二、教学重难点
(1)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喜好,同时学会去了解别人的喜好,并做到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学生自带的食物、食物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part1:greetings!
师生问候,使课堂气氛温馨,拉近师生距离。
point to red , point to blue„„用已学过的知识,让更多的孩子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 „„
利用食物图片或学生自己带的食物,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并通过动作表情来让别人对自己的喜好一目了然。很好的做到温故知新!s:i like________.(微笑,点头)i don’t like________.(皱眉,摇头)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______.t:i like dumplings.i like noodles.s: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举起自己的食物或指大挂图)t:good!my favourite food.say it ,please.s1: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s2: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 „„
step3 look at the book and listen to the tape talk about s1: do you like________? s2: yes, i like________/no, i don’t like ________(微笑或皱眉)s4: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做兴高采烈状)
①画简笔画并配早6:30的表,旁边贴卡片noodles i eat breakfast.i eat breakfast in the morning.并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breakfast的含义,并跟读几遍。②拓展练习
(1)i like _______for ______.(2)i don’t like _______for _________.sing an english song.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歌曲中结束.五、板书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
六、课后反思:
七、练习题
(一)填空
1.i like ______for ______.(breakfast, noodles)3.i don’t like ______for ______.(supper , meat)(二)根据意思,选词填空
(afternoon , morning , supper)1.西方人的早餐一般是冷牛奶、玉米燕麦等谷物膨化片和面包片,再加上一杯纯果汁或咖啡。传统的西方人喜欢早早起来,淋浴净身后,伴着灿烂的阳光在餐桌上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报纸。整个过程大概要30分钟—60分钟左右,慢悠悠地享受完早起的清闲,再精神抖擞地去上班。西方人的午餐可能最简单,一般是一块三明治和一杯咖啡。晚餐或是匹萨或是意大利面条,最多有色拉和汤,吃大块牛排的并不多见,西人每天都吃牛排大半只是中国人的想象。2.eat breakfast 与have breakfast: 在课文中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呀,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好像have breakfast 强调状态,eat breakfast 强调动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b.能够运用句子i like ____ for breakfast.进行问答。过程与方法:
a.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语言情境中体会并使用语句。b.开展小组合作,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大胆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b.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认知本课词汇及句子。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早餐。教具学具: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实物及图片,幻灯片,单词卡片。教学过程: 1.greeting.do you like...? yes , i like./ no , i don’t like.1.porridge 3.dialogues 板书i like ____.i like ____ for breakfast.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中涉及到的食物及相关的文化背景。4.drill i like ___ for breakfast.yes, please.no, thanks.i put ___ on it.让学生列一个招待客人吃西餐所要准备的食物名称表。板书设计:
i like ____.i like ____ for breakfast.课后习题:
一、连线。1.egg 2.3.porridge.4.二、选择正确的一项
1.i like porridge ______ breakfast.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eakfast 的来历
原来fast除了有“快的;迅速的”的意思外,还有“禁食;斋戒”等意思,而break的意思是“打破;冲破”。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斋戒日一结束,一早起来就可以吃东西了,也就是break打破了fast斋戒,当然就是吃“早饭”have breakfast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歌曲,使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快乐使用语言。
2、运用事物或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认知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扩展知识面。
二、教学重难点:
能认读有关西餐当中午餐的食品的单词。会唱本课英文歌曲。
三、教具学具:
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实物及图片,单词卡片,录音机等。
四、教学过程:
1、greating.i likeeat ___ for breakfast.1.2板书、教读单词。1.3小组轮读单词。
1.4 全体学生开火车自由读单词、说句子。教学milk 1.6 板书、教读单词。男女生比赛读单词。1.7全体学生开火车自由读单词、说句子 i like ___.i don’t like___.2.1 教师介绍西方饮食习惯。引出dessert i like ___ for dessert.(3)、let’s sing a song.3.1播放歌曲录音两遍,学生听歌曲,初步理解大意。3.2教师一边出示实物或卡片,一边教唱歌曲。3.3学生伴以动作唱歌。
3.4引导学生不断替换食品的单词唱这首歌。
(三)、展示活动
六、练习:
1、看图连线。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
小组分析图片,汇报。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自学P3下面的图。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材料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材料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
2、塑
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
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
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材料。
(2)
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
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
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3)
能描述工厂加工塑料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关新材料的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能用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的一些性质。
2、能利用统计表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比较。
3、能举例说出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各种各样,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塑料这种材料的特点及用途。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身边常见的塑料制品,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塑料。、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在组内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几件塑料制品或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4、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比较塑料尺子与木头尺子。、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子与一把木头尺子,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相同?那些特点不同?并记录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填写记录表。
3、师巡视,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可提示他们。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5、提问:这两种尺子除了以上特点,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6、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塑料其他性质的问题。
3、通过记录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热水和冷水,对塑料进行比较看看塑料还有什么优、缺点。
二、探究过程:
(一)塑料杯遇热水会怎么样?
、猜想: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遇到冷水又会怎样?
2、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汇报讨论结果。
4、分小组实验: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观察两个瓶子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师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及观察结果。
7、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
8、关于塑料,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戴手套
、预测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汇报预测结果。
3、到室外阳光下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体会两只手的感觉。摘掉手套后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第三课时
认识新材料
活动目标:
、能主动收集一些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发现新材料对自己生活的好处。
3、能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于天然材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设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出了许多性能越来越好的材料,如:纳米、人造纤维等材料。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新材料。
二、探究过程:、学生汇报搜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可从4个方面进行汇报:(1)材料的名称、;(2)简单的制造过程;(3)有什么特点;(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与全班同学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4、关于新材料,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三、拓展:小调查、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塑料垃圾袋个数,再计算全班同学家中一周内使用塑料垃圾袋的个数,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袋。
2、鼓励学生计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积。
3、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3、倾听声音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存在着种种声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教具学具
小鼓、方形管、钗、尺、黄豆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大家倾听一下这是什么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3倾听声音
探索研究、学生分组寻找声音。
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还听到哪些声音?
把你找到的声音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活动。
向同学描述自己听到哪些声音。
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好。
你能制造出声音来吗?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分组讨论,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组汇报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
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风声、水流声、歌声、雷声、马叫声、羊叫声
第二课时
引入、请同学们一起模仿羊叫声,青蛙叫声、制造出掌声。
2、出示第一课时学生提出想知道关于声音的问题。
问题1: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问题2:声音有的很好听,有的很难听?
问题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4:为什么人能发出说话声?
问题5: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选择问题3来学习研究吧!
板书:倾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活动:观察物体发时的现象。
实验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什么?
实验2:板动你们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触直尺,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3:把没有玻璃纸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气,有什么现象?
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制造声音的方法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共同之处
敲鼓
鼓面发出“咚咚”的鼓声。
豆子在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声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
声音
发出
时它
们都
在振
动。
拨尺子
尺子发出“哒哒”声。
尺子来回振动。
吸方形管
方形管发出“嘟嘟”声。
玻璃纸来回振动。
2、指导学生归纳振动发声的规律。
分组讨论汇报以上实验:
①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引导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分组实验汇报
①分组实验: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
②分组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归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4、物体传声
一、教学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4、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5、能解释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靠特殊装置相互传递声音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2、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然后用实验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信服。
3、给学生讲医生用的听筒发明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声音传播的途径。
4、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让学生亲自做木头可以传声的实验。
活动中教师要提出要求:a小组成员交替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整的活动过程;b学生挠桌面时用力要适中,切勿敲桌面或发出较大声响;c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4)
讨论:声音可以通过木头传播吗?
(5)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6)
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法验证结论。
第二课时
一、提问:
除了木头之外,其他物体能够传声吗?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导入新的活动。、实验: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教师指导学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对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轮换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纸用力要适当。
2、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说明了什么?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二、拓展活动
打电话
用两个纸杯,在杯底正中各钻一个小孔,再用一根长线穿过纸杯底的小孔,把两只杯连起来。然后,两个同学各拿一只纸杯,把线拉紧,就可以通“电话”了。
三、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传声。
自制小乐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
、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
(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
、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4、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2课时
、引入、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
、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时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间”和“噪音”。
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减少噪音的办法。
三、教具学具:
四、教学课时:
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呤……”。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它给我们能递什么信息呢?
2、板书课题:6 声音与生活
、探索研究、指导学生“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
①、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
②、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交流:声音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①、乐音是指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演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能使我们心情愉快。
②、噪声是琐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机器的轰隆声、汽车喇叭的鸣叫志、不和谐的乐器声、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动物的鸣叫声。
2、指导学生进行“减少噪声”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提出:什么是噪声?、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提出: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①、城市设“禁止鸣喇叭”。
②、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
③、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应用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向学生提出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前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向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容易吸收声音的材料。、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以减少噪声的传入。
、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
3、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听听他们的建议。
、板书设计
声音与生活
声音───传递信息
乐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声───对人有危害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二、背景资料
光源就是发光的物体。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火、闪电、萤火虫等都是自然光源;白炽灯、荧光灯、烟火、电视等是人造光源。
教学建议
三、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第二部分。
活动1 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可2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为15分钟。
2.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寻找发光的物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月亮是发光的物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认识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
根据找出发光物体的数量进行评价:1-3个(一般),4-5个(良),5个以上(优)。
活动2 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
.能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确地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5.能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光传播的特点。
6.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可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力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活动大约需要25分钟。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一课时),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炊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8、透明与不透明
一、教学目标:
、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2、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3、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背景资料:
透明可以用于制作光学仪器;半透明材料可用于制作太阳镜,也可用于做百叶窗、窗帘等,以控制进入屋内的光线数量;人们需要遮蔽光线时就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胶纸各一张、手电筒、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二)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些物体”这个活动。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让光
全
部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
部
分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
让
光
通
过的物
体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有的物体是透明的,有的物体是半透明的,有的物体是不透明的。
(3)、应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2)、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做好记录。
3、总结:透明的物体能让光全部通过,半透明物体能让光部分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9、镜子
一、教学目标、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2、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开式描述实验结果。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据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娈的。
难点: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金属、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学过程、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也可带学生装到操场上,做镜子游戏。提出注意事项。
2、新授:实验活动: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注: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缝隙不要太宽)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光的传播路线。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例出在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并借鉴别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难点: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三、教学准备
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纸、尺子、两块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学过程、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到啊些事情?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2、做镜子反光的游戏。
问:用两镜子最多能看到多少个小熊猫的影像?
学生分组实验游戏(要求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认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游戏
学生汇报实验游戏
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0、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能用两种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2、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的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3、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光混合后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3、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彩红的美丽。
难点:能对彩红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引入:教师问:你们都见过彩红吗?彩红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彩红的美丽,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红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
使学生知道彩红出现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2、实验:“制造彩红”
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的实验(注意:要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五、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把彩红与阳光联系起来,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阳光是七色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3、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4、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的开形成的。
难点:能与其它小组的交际花流研究结果。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的彩虹的图片、手电筒、白纸、彩笔、红、绿、蓝玻璃纸、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教学做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实验。
教师提出:当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色?
学生回答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来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
学生创新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
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一起会产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2、教师提出: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网页里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
3、讨论:在强光下学习、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五、教师进行全课总结: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的:
、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3、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提出有关电的问题。
三、教学具准备:
有关于家用电器的图片,电源插座,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我们的课室里有哪些电器。它们工作的时候要用什么?
二、新课:
、出示P34页的第一幅图片。)
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发明电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
2、出示P34页的第二幅图片。)
引出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4)
归纳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通过第一和第二幅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后,引导学生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关于电的问题。)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看书P35页,看看自己小组的讨论和书本上培新小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谁多谁好点。
三、活动:、出示家用电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这些家用电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这些家用电器工作的时候用什么电?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2、能说出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3、能说出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一些家用电器的功能和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讨论有关电的知识和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电器接通电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课:
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出示P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图片上都有些什么?
2)
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3)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2、动手尝试,把图片中的物体用线连接起来。
3、进行交流和讨论。
4、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
电是从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长途输送,最后才到我们家中的。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连线,让学生体会到电来之不易。
二)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怎样节约用电。
、说说停电后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2、启发学生讨论电的重要用途及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节约用电的现象。
4、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5、提出节约用电的几点意见和方法。
6、交流讨论。
2、让灯亮起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用笔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
三、教学具准备:
小电珠、导线、电池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可以让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2、出示P3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
二)新课:
活动:让小灯泡亮起来》
、用小灯泡、导线、电池三种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2、增加电池匣、灯座和开关,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
介绍材料。
2)
分小组活动。
3)
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动:
尝试用两节电池、两个灯座、两个开关和多条导线,连接出不同的电路。)
分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2)
把自己小组的连接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3)
交流研究讨论。
4、归纳:)
线段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把各种电器的连接方法记录下来的图,叫电路图。
2)
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
举例说明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能设计、制作一个电路开关。
2、能说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电池在电路中的作用。
3、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开关以及电池。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和制作电路开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说说一些常见的开关。
2、制作开关。)分两人小组进行制作开关。
2)启发学生思考开关是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的,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能否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注意指导学生在连接开关时,注意导线、开关和物体连接处要紧密、牢固,如果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会影响实验效果。
3、认识电池。)
结合书本P39页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电池。
2)
分组讨论P39页图中的电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识:说说电池会怎样污染环境,设计制作一个废电池回收箱。
13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第五篇: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播种发芽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开花了
第四课结果了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第21课
电磁铁
第22课
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第23课
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一单元
第一课
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第三课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3.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3.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第四课结果了
【教学目标】、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3、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重难点】: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准备】:
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二、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步骤
、晒干
2、装入瓶中
3、贴上标签
种子名称凤仙花
采集时间
制作人
制作时间
4、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亲历了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植物结出多粒种子这个过程,认识一粒种子长出多粒种子,较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2、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植株特点、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初步学会用事实、数据进行说明。
3、引领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
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一、估算种子的活动。、谈话:轻轻捏一颗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根据各组种的凤仙花分组进行整理、分析。
数一数这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数一数花苗上已经开裂了的果实、已经接近成熟的果实和将要长成的果实,共有多少个。推算由一粒种子长出了多少粒种子。
3、要求学生回家对自己的凤仙花作估算,并记入科学文件夹。
二、整理、分析事实、数据。、提问:凤仙花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4、明确了生长过程,再按记录的日期计算天数。(告诉学生4、5、6月份的天数,由学生计算。)
5、画折线图,分析数据。
A、教师介绍画折线图的方法:1)对照高度标尺,在竖线上用粗线画出各周苗的高度。
2)用红线把各周苗的高度线连接起来。
B、学生绘制折线图。(根据记录结果)。
c、分析数据:1)凤仙花哪一段时间生长的最快?
2)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与什么有关?
6、小结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
三、学生阅读“阅读与拓展”。
、学生阅读。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共同讨论。
四、思考:我们是怎样认识凤仙花的,是怎样获得这些科学知识的?
五、课外活动:用观察凤仙花的方法,观察周围的植物。
二单元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
三、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知道吐丝前蚕的特点
2、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
2、学生收集种桑、养蚕、吐丝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在吃食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观察讨论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再吃食物了,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结
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结茧了。
3、为蚕宝宝建新房
自己动手,用麦草、稻草或其他东西为蚕搭一个小架子,以便蚕在那里结茧。
4、讨论
蚕宝宝住进“新房子”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茧就是蚕宝宝的“新房子”,5、观察蚕茧
用剪刀剪开茧壳看一看,蚕在茧里变成了蛹。
6、观察蛹并做好记录
蛹的形状
蛹的颜色
蛹与蚕宝宝的区别
三、巩固总结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蚕的一生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蚕蛹变成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蚕的一生有什么变化呢?
(2)看书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卵——蚕——蛹——蚕蛾(幼虫)(成虫)
3.蚕有哪些特点,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三单元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教学目标:、认识到衣服一般是选用不同材料制作的。
2、认识几种常见布料,如:亚麻、棉布、丝绸、毛皮、化纤和毛料等。
3、知道这些布料的主要特点和用途。
4、能够根据特性、用途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5、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兴趣,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6、体会到衣服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生主新材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同学准备各种典型的衣料一套,放大镜若干,酒精灯、火柴、镊子各一个。
2、学生准备:身边常见、容易得到并知道其材料名称的衣料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教师今天发现大家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这些漂亮的衣服除了大小、颜色、款式和图案不同以外,还有什么不同?(面料不同)
2、大家所说的(布、毛)其实是衣服的面料不同,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衣服的面料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3、交流、汇报、评价: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
二、认识不同面料及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面料好吗?请各小组打开桌面上的塑料袋,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面料?(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面料名称。
3、大家讨论一下,这些面料都应该在什么季节穿着会好些呢?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见意,看来不同面料都有着不同用途。
5、这些不同用途的面料的材料都于哪里呢?请各小组猜猜看好吗?听了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知道了不同面料的材料,其也不同。
三、鉴别面料、如果你和爸爸妈妈一块到衣店里要购买这些不同面料的衣服,你们一般都会采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汇报。
3、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今天我们利用一种观察工具――放大镜来观察好不好?那么,想要用火烧的方法来鉴别衣服面料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火烧的方法,请各小组在使用酒精灯时一定要正确操作(师示范,提安全。)
4、下面请各小组彩你们鉴别面料的方法,找出各种面料,都有什么特点?同时把实验观察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好吗?
5、分组活动并记录,交流汇报。
6、师小结: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我们认识了许多有关衣服面料的信息,真是了不起,这些面料都是由纤维制作而成的。
7、有谁知道纤维是什么吗?我们查查字典小博士,看看它是怎样解释的。
四、面料分类:、大家又学会了用身边书籍获取新的知识的本领了。我们能不能将研究过的布料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呢?
2、大家比比看,哪一组最先分好?
3、交流评价:同学们把各种面料分成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还分出了于动物和于植物的。
五、了解面料的作用:、在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认识了布料的很多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衣服面料的工艺更加精美、性能更加广泛,请看(播放)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
2、讨论:说一说,人们在制作衣服时利用了各种材料的什么特点?
3、交流汇报,师小结:是呀,人们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面料,并在不同环境中穿着不同面料的衣服,使每种面料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六、课外延伸:
关于衣服面料还有许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衣料的信息,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共同来交流。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教学目标:、知道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
2、认识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
3、能设计实验并合理的选择工具比较各种衣料的吸水性能。
4、能有条理地进行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事实、分析讨论汇报交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方案,探究不同衣料的吸水性能。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不同衣料各一块,盛水烧杯若干,滴管、镊子各一个。写字板、衣架、红墨水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各种衣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海绵宝宝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cAI播放《海绵宝宝》动画片段)
2、问:咦,水到哪去了?这说明什么?(板书:吸水性)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具有吸水性?你是如何发现衣服具有吸
水性的?(生答)
4、认识各种衣料,选择其中的四种研究它们的吸水性。(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衣料的吸水性。
、作出假设。
(1)学生猜测四种衣料的吸水性,将猜测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中。
(2)全班汇报猜测结果,教师将结果板书出来。
2、指导学生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
(1)全班交流初步设想,并将学生按设想不同进行分组。
(2)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优化实验方案。
3、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结果。
5、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实验结论并板书。
三、拓展延伸。(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cAI播放)衣料的吸水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画面。
四、课堂小结。(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能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进行猜测,并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能对隐藏在不同蒸发实验背后水的去向做合理的分析。
3、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温表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4、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得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
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6、通过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准备:,湿抹布和装有少量水的广口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用水写一个“水”字,师生一起观察“水”字的变化。
2、再观察晒衣服的图(出示),并提出问题:湿衣服晾一会有什么变化?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呢?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2、分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出示)。
3、分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
5、讨论:在这些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慢慢减少了?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观察老师准备的水蒸发的录象。(出示)。
6、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7、展示大自然中水的蒸发现象,紧接着教师讲述水的蒸发现象: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何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交流: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3、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展示)
四、小结。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找一个广口瓶,上本课前一天,往瓶内倒水,在瓶壁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把瓶子放在教室外面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水面的位置。
2.湿布一块。
3.挂图或投影片——水的蒸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
观察:
①这个瓶子是昨天放在室外窗台上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②看一看,黑板上的水迹有什么变化?
讨论:
①瓶子里和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吗?
③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跑掉了?
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水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2.指导学生认识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谈话:
①谁会游泳?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有什么感觉?身上的水干了以后还冷吗?
②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
讨论:
①为什么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还冷,身上的水干了就不冷了?
②为什么在地面上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3.指导学生认识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提问:根据你晾衣服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温度高、蒸发面积大,有风,可以加快蒸发。
巩固应用
.什么叫做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填空:
布置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或风大小有关系。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教学目的: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科学的观点解释问题,在比较、归纳中得出结论。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铁架台、3—4支温度计、2—3根皮筋、棉花、毛皮(学生可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等)、实验记录单、冰块、热水袋。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与前面的例子相反,有时在生活中希望热的物体不要变凉,要设法保持温度,保持热不散出去,这叫做“保温”
讨论:
①要保温应该怎分办呢?
②生活中郎些物体需要保温?它们是怎样保温的?
二、学习新授:
认识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①出示保温瓶。
②观察:保温瓶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样的构造与保温有什么关系?
④讲解:暖水瓶
内有瓶胆,是玻璃制成的,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为双层,中问的空气被抽去,抽掉空气不能形成热对流;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瓶胆口有软木(或泡沫塑料)塞,它是热的不良导体,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方式带走瓶内的热量。
认识棉衣保温的原理:
①出示羽绒、棉絮等保温材料。
②观察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些特点与保温是否有关系?
④讲解:棉絮和羽绒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借以保持人的体温。
认识地膜的保温原理:
①谈话:早春,为了保持土温和幼苗,农民伯伯怎样做?
②放录像:农民在地里盖地膜。
③讨论:这有什么作用?
④讲解在农田、菜园的土地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以减少空气对流,借以保持地温,使小苗在低温多风的早春不致冻死。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像棉被、暖水瓶等物体一样具有保温作用?它们是采用什么方法保温的?
小结:要保温,必须尽可能减慢热的传递.可以采用热的不良导体,隔绝与周围气体或液体的接触,减少热的传导、对流、辐射。
研究制作保温盒的方法
讲述:下面,我们要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简易保温盒,给一杯水保温。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案。
巩固练习、概述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全课总结。
2.解释两种常见现象。
有人说冬季盖棉被、穿棉衣是因为棉被、棉衣本身厚、暖和,对不对?为什么?
问:棉被、保温箱本来是保温用品,可人们把冰棍放在保温箱里还盖上棉被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制作保温盒,比赛保温的效果
四单元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做房屋的材料及其材料在房屋中的用途,能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会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会给它们分类。
教学准备:有关各种房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房屋的各种图片。
2、提问:这些房屋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二、学习新授、带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学校里的房子,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些建筑材料。
2、学生观察记录。
3、提问:这些材料分别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填表。
材料名称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
4、各组汇报自己的观察与记录。
5、给材料分类。
(1)每小组自己确定分类标准,给这些建筑材料分类。
(按大小分;按软硬分;按用途分等)
(2)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提问: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材料?
小结:像木材、砂、石等自然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像砖、瓦、水泥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提问:将我们知道的建筑材料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来分,应该怎样分?
(4)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5)集体交流分类结果。
6、运用分类标准判断”。
(1)谈话: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
(2)小组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教学目标:
观察建房子的石头,研究岩石的特点以及用途,根据岩石的特点给岩石分类。
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岩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做房子的材料》,知道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大家说一说石头是什么材料?
2、房屋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石头?
3、谈话:石头也叫岩石,大家还见过哪些岩石?
二、新授、提问:说说你们带了哪些岩石?
2、学生汇报自己带来的岩石。
3、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些什么?
4、提问:岩石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5、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
6、教师向同学们发放岩石,你不认识的岩石,你打算怎么做?
7、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明白,先用感官观察,再使用工具有顺序的记录。
8、发放工具
9、学生分组研究,填写实验记录。
岩石编号颜色结构软硬滴盐酸后
0、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与交流、谈话: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2、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小组分类汇报。
3、提出两种以上被大家认同的分类方法。
4、小结: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大家能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并且分得很好。
5、课外学习与实践
岩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想一想它们各利用了岩石的什么特点。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教学目标:
观察装修用到的材料,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提出科学的意见及建议。
教学准备:
装修用到的材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说说我们装修用到了哪些材料?
2、谈话:哪些同学的家里已经或正在进行装修。
3、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二、新授、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2、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3、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介绍几种研究方法,供学生参考。
5、教师想每组发放装修材料。
6、小组研究并做记录。
材料名称材料特点
7、汇报:各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装修材料有哪些特点?
8、总结与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装修到底好不好?装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为了避免这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9、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0、小结:装修材料中有一些成分对人体有害,为了避免和减少装修材料对人的危害,我们应做到:
(1)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尽量选择那些不含或少含有害物的材料。
(2)装修完成后,不要立即住进去,而要将住房通风,让房屋空闲半内左右,为的是让那些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尽量挥发掉。
(3)注意保持住房有良好的通风,不要让那些少量的残留有害物长时间停留在室内。
(4)注意室内外的绿化,使空气能够长期保持清新。
三、拓展与延伸、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给亲戚朋友家的房屋提合理化的建议。
五单元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
的概念。
3、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科学法,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
学习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手电筒;学生分组:小灯泡、电池、导线各1。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问题
、(拉教室的电灯开关)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有灯泡、有电、电线连接)
2、还在哪见过电灯泡亮起来的具体例子。
3、观察小灯泡、电池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电池的组成部分,学习灯泡、电池的简单画法。
4、出示分组材料,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电池、一个灯泡,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启发引导、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推想: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要点:a、需要哪些材料?b、用哪些方法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指导画连接方法
2、提供材料(电池、灯泡、导线)学生实验
要求:把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书中空白处。
3、汇报:a、哪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引导学生补
充完整,整理后板书
b、用哪些连接方法小灯泡没亮起来。
三、激疑导思、研讨问题、比较使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
(用导线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使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与不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亮的连接方法没有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为什么这样连接(亮的方法)小灯泡会亮起来?
(电池的电能经过小灯泡的灯丝——形成电流通路)
人们称这种电流的通路叫——电路,四、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解释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起来?
2、家用电灯、电器是怎样工作起来的?
3、家庭用电安全常识教育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教学目标:、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21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指导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
3、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
4、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磁铁吸大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