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三首望庐山瀑布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总结: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第二篇: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范志珊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充分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边读并想象,品词赏句,在头脑里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插图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课件,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旧入新。
1、谈话激趣:
简介李白,进行课前背古诗比赛(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古诗)。
2、过渡引入,揭题。
3、板书课题,读课题。
4、解题: “望”、“庐山”。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范读古诗,注意指导停顿。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学生以多种形式(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巡视点拨。
3、图文结合,领悟诗意:
(1)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2%AE%C9%BD%CD%BC%C6%AC#(师作解说)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风光片,有助于学生对庐山如诗如画的境界,雄伟壮观的景色的了解,对于下面理解诗意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理解:“飞”、“直”分别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作者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的情景。
(2)理解:“银河”、“九天”。(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理解:“疑”。作者疑什么?理解诗句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2、细品诗韵:体会本首诗中“生”和“挂”两字的妙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使其能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了诗意,朗读起来更有感情。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学生即兴描述瀑布的形状,激发学生热爱赞美之情。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2%AE%C9%BD%CD%BC%C6%AC&in=4885&cl=2&lm=-1&pn=0&rn=1&di=136205655&ln=20
00&fr=ala0&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2、体会诗人情感。
3、请学生带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五、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1、指导感情背诵。
2、配乐自由试背。
【设计意图】1.在理解诗歌意境后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2.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六、唱读古诗,细品诗韵。
1、学生学唱古诗《望庐山瀑布》。
2、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新颖的古诗读法。
3、学生展示个性化读法,欣赏《望庐山瀑布》的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唱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七、延读有关瀑布的古诗,引导积累。
1、点拨古诗的重要学法:反复吟读。
2、拓展延读《开先寺》、《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古诗词。
板书设计:
香炉紫烟
见瀑布前川雄伟壮观
飞流三千尺
感银河落九天附:
《开先寺》 李梦阳(明)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望庐山瀑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教材简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
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四、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bo
不要发成be的音等。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设计意图】: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七、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重点指导“陷”的笔顺规则和“屈”的间架结构。认识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掌握“疙瘩”一词中的“瘩”读轻声。认识一个多音字“散”,用“散”的另一个音组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生活积累理解“委屈”。
3、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通过续编故事认识小红马错在哪里,进行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4、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利用换词法,如:把“足够”换成“够”,使学生意识到换词后,句意虽然通顺,但表达的程度不够。从而体会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骆驼妈妈的自豪之情。
5、指导学生通过概括故事的开端、经过、结果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6、通过续编故事,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做到用词准确,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多亏”、“足够”等词语在表情达意中所起的作用。
2、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做到用词准确,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出示“自豪”,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感到自豪过?”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自豪”的意思。
2、引导学生质疑:“我”是谁?“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积累来理解“自豪”一词,从而理解课题,围绕课题质疑,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种检查,也是对学生针对课题去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
二、检查学生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
委屈
一趟
多亏 陷进
足够
养料
疼爱
松散 闭上
担心
疙瘩
铺天盖地
(1)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相机纠正字音并指导多音字“散”的读音以及“瘩”的读音。(2)请学生说出哪些生字难记或易错,指导“陷”的笔顺规则;指导“屈”的间架结构。【设计意图:在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中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的指导,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
陷进沙子
无边无际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1)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2)观察这些词语,发现这组词语的特点 提问:仔细观察这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这组词语都是描写沙漠的。引导学生说出沙漠的特点,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设计意图:通过指导读好这组词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在沙漠行走可真危险啊,但是有一种动物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穿越沙漠,它就是?引出骆驼
2、检查资料搜集情况
谈话:同学们对骆驼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3、检查读课文情况
(1)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分自然段读书,教师相机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3)指导学生按故事的开端、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故事的开端、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大意,初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质疑问难
【预设过程:学生可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自己在读书中遇到了疑难问题的方式,把“骆驼妈妈为什么要亲自带领小骆驼去沙漠走一遭呢?”这个问题提出。】
请学生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简单的当场解决,保留重点问题在体会课文中解决。(重点问题:骆驼妈妈为什么要亲自带领小骆驼去沙漠走一遭呢?)
5、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小结,肯定学生的预习,鼓励学生坚持预习。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表现,就是对他们预习的鼓励和倡导,从而使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保持。】
三、精读课文、语言感悟
(一)精读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1、过渡:小骆驼在河边照“镜子”,小红马见到了是怎么说的?
出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指生读。
2、师提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脚掌 睫毛 肉疙瘩
3、你见过喷着响鼻的马吗?小红马的话应该怎样来读?指导学生读小红马说的话,读出嘲笑的语气。
4、过渡:小骆驼听了小红马的话,觉得挺委屈。(板书:委屈)就回去告诉了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委屈,骆驼妈妈可心疼了!
5、出示骆驼妈妈的话:“孩子,明天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6、指导诵读:你能读出骆驼妈妈对小骆驼的疼爱吗?
【设计意图:理解“喷着响鼻”,去感受小红马的嘲笑之意,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指导学生充分诵读小红马的话,充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骆驼和妈妈是靠什么走出大沙漠的?并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脚掌:
(1)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2)读后交流:小骆驼又大又厚的脚掌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陷不进沙子(3)如果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你会说吗?
(4)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好呢?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5)妈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指导读好“多亏”一词。
(6)谈话:小骆驼听了妈妈的话,立刻就明白了,出示填空:我(又大又厚)的脚掌(陷不进沙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设计意图: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又大又厚”体会小骆驼脚掌的特点,诵读中突出“多亏”一词,感受骆驼妈妈的自豪之情】
驼峰:
(1)出示: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板书:贮存养料
(2)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3)如果我们把这个“足”字去掉,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交流,从而感受到“足够”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4)指导诵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妈妈的自豪。
(5)谈话:听了妈妈的话,小骆驼明白了,出示填空:我的驼峰能(贮存养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小骆驼的“担心”,利用换词法来突出“足够”在表情达意中所起的作用】 睫毛:
(1)放录音呼呼的风声,感受风沙铺天盖地。师问:“这么大的风沙,能前进吗?(2)出示: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3)想象当时的情境,读好这句话。
(4)板书:阻挡风沙
(5)谈话:风沙过去了,小骆驼懂了,出示填空:我的睫毛能(阻挡风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设计意图:通过放录音渲染气氛,把学生也带进环境恶劣的大沙漠,同时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小骆驼的自豪之情。巧借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脚掌、驼峰、睫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在茫茫的大沙漠里,骆驼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它可是我们越过沙漠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呀,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沙漠之舟”。
(三)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深化理解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沙漠中回来的小骆驼会怎么想呢?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出示: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3、板书:自豪
4、扣住“!”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难长成大树。一趟沙漠之行,小骆驼长了不少见识。话又说回来,小骆驼能顺利地走出沙漠,离不开妈妈的帮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了吗?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小骆驼自豪之情的理解和体验,获得了审美享受】
四、续编故事、生活感悟(出示书上插图)
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来照什么镜子呀?快去美容院里美美容再来照吧!”想象一下,这回小骆驼会怎么回答呢?听了小骆驼的话,小红马又会怎么说呢?
1、出示讨论要求:(1)注意用上提示语。例如:小骆驼说:„„(2)准确用词,用上“多亏”、“足够”“自豪”等词语 同桌讨论
2、指生交流
3、教师小结:是呀,这次沙漠之行既让小骆驼明白了自己脚掌、驼峰和睫毛的作用,也使小红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光看外表,要看实质。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对故事的后续进行创编,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读熟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做题:根据今天同学们交流的,把这个故事编完整,以《再遇小红马》为题写下来。预设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交流自己续编的故事。
组内交流,并选出优秀习作进行推荐。
三、评价续编的故事
1、出示星级评价要求: 语句通顺★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用上提示语★★★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用上提示语、内容生动★★★★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用上提示语、内容生动、书写认真★★★★★
2、投影推荐习作,根据星级评价要求进行评价
四、补充文本,拓展延伸
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是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的反刍动物,有单峰、双峰两种,单峰产于阿拉伯和北非地区,双峰产于中亚戈壁沙漠和伊朗高原。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
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
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囊内有20—30个水脬,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春天骆驼开始求偶交配,妊娠期约十三个月,每胎一仔,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请看《沙漠之舟》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
3、读后交流,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_____”的句式,选择短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五、创新实践作业
同学们可以借这篇课文的道理,写一写其他动物身上的“宝贝”,如啄木鸟的嘴,松鼠的尾巴等等。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 胶南市实验小学 丁春荣 教材分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
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和提示语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初步了解本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6、让学生学习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以此作为划分大段的依据,初步渗透段落的划分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体会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原因过程,从而感悟小骆驼的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懂得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而要看它的用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老师了解到我们班孩子有三大优点①最会读书②最善于思考③发言最积极。所以今天能来珠海路小学给优秀的你们上课,我感到很自豪。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齐读课题: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二、检查预习
1、课文已经预习了,看!这些词语有信心读准它们吗? 出示生词:
肉疙瘩 镜子 委屈 走一趟
多亏 陷进
铺天盖地 足够
闭上 贮存养料 疼爱 松散
(1)先自己练习一下,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同位或看看书。(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2、引导辨别多音字。看蓝色字“松散”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过程:大多数学生会反应出这是一个多音字。】 它另外一个读音你知道吗?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初读情况,一是了解学情,二是集体巩固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重点字音读准确,扫清阅读障碍。】
3、观察红色生字,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预设过程:学生有说“镜”的,肯定学生提出的注意点后,老师指导记字方法照镜子一定不要忘记,镜子里留下自己的影子,写时右边中间口里边的横不能丢。学生提出其它字用同样方法解决】
“陷”老师也想提醒大家,右下部分的笔顺容易写错,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特别提醒右下部分里面的两条短横不要连在一起。
“趟”你是老师的知音,跟老师想的一样。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走”字旁,注意第七笔捺要写得足够长,托起里边的“尚”。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
4、下面请同学,摆好写字姿势,用钢笔认真描红这两个字。
5、描红完的同学看屏幕,这儿还有一个长句子,谁会读?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看屏幕,指名读)课件出示: 谁能把他的意思读出来?再指名读句子。
6、课文已经预习了,回顾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过程:学生可能复述故事内容,语言不够简练,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写事的文章一般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小红马嘲笑小骆驼,小骆驼感到委屈是故事的——(起因)。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走了一趟是故事的——(经过)。小骆驼为自己的特殊用途感到自豪是故事的——(结果)
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巧妙的串联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7、分段指导。
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故事的起因?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剩下的段落就是故事的结果。
(师小结: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自然段放在一起就可归为一个大段,本篇课文共分为三个大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这篇童话故事的起因。
三、精读课文,语言感悟
1、略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委屈。(1)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指生回答
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出示句子:
谁来读小红马的话?指名读
(2)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出什么?从哪个词看出小红马在嘲笑小骆驼?(在课件上点红:难看)
加上提示语,再读,还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小红马嘲笑小骆驼?(在课件上点红:喷着响鼻)
(3)你能当当小红马来说说这句话吗?(指导读出嘲笑语气)
(师小结:看!抓住关键词和提示语就可以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我们在平时习作中也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提示语来描述人物内心活动。)
(4)假如你是小骆驼听了小红马的话,心情会怎么样?【板书:委屈】(5)那么,骆驼妈妈是怎么安慰孩子的呢?指生回答 孩子明天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出示句子: 指名读。
你读懂了什么?加上提示语,再读还能感受到骆驼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齐读)
2、略读第五自然段,领悟自豪。
过渡:为了不让小骆驼觉得委屈,骆驼妈妈决定带它到沙漠走一趟。孩子们,经过这次沙漠旅行,小骆驼的想法改变了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5自然段后再回答。指名答(2)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此时小骆驼的心里觉得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指名答(点红最后一句齐读)【板书:自豪】
(3)质疑:小骆驼刚开始觉得那么委屈,现在又感到这么自豪?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抓住小骆驼的一个心理变化,从委屈变成了自豪,从而产生疑问。】
(4)指名回答(点红第二句)
3、紧扣词句,感受沙漠
过渡:那么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让我们赶紧跟随课文去沙漠看一看吧!
(1)同学们,你们了解沙漠吗?谁来说说?
(2)文中又是怎样描写沙漠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3、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沙漠的词句,看谁找的又准又快。
(3)找出的同学读一读,同位交流补充。(4)指名汇报。
【预设过程:如果一人汇报不全,再找学生补充。】 看!老师也找到了这些词组,谁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松散的沙子
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出示词组:
(5)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画面,走进这茫茫的大沙漠(播放沙漠录像)
(师解说:“茫茫的大沙漠,沙丘一座连着一座,放眼望去寸草不生。这里常常是风声肆虐,黄沙漫天飞舞。转瞬间,沙丘被移走了一片又一片。”)
(6)想着刚才的画面,把这些词组的意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集体交流后,圈出描写沙漠特点的词语,利用多媒体,不仅加深学生对沙漠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词语积累的方法。教学中抓住了关键词,让同学感受沙漠的特点,如茫茫的、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等,通过朗读来体现这沙漠的大,沙漠环境的恶劣。】
4、精读三、四自然段,了解各部分作用
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沙漠环境怎样?到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旅行,骆驼母子会遇到什么困难?它们用什么法宝克服困难呢?
(1)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4自然段,边默读课文边用“﹋﹋﹋﹋﹋”标出体现脚掌、驼峰、睫毛作用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自读自悟,培养边读书边批注的阅读习惯和能力。】(2)找出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前后4人1小组)
交流方法是:先读找到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的作用。(3)按顺序集体交流。
①指生读句子、说作用。【相机板书:脚掌 陷不进】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a.看妈妈说的话中有个“?”,谁能用上“。”说这句话。指名说
b.看!用上句号说意思没变,但用问号说更能肯定骆驼脚掌是陷不进。所以
骆驼妈妈在说这句话时,她内心会觉得怎样?(自豪)谁能用自豪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c.从哪个词也可以看出妈妈说这话时很自豪。(多亏)谁能抓住多亏读出妈妈自豪的语气?指名读
e.教师小结:看!抓住关键词,也能体会出(自豪的语气)人物的心理活动。②咱们继续往下交流。
指生读句子、说作用。【相机板书:驼峰 存养料】 出示句子:
我们背上的这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够我们路上用的了。我们背上的这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 的了。
a.你有什么发现?“够”和“足够”这两个词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 指名回答
【预设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够”说明刚满足。“足够”说明很充足还有剩余。】 b.小结:一字之差可以告诉我们这么多,在平时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恰当运用词语。c.说这话时妈妈用什么语气?(自豪)指名读 你也自豪地说说这句话。e.抓住“足够”齐读句子,体会骆驼妈妈内心的自豪。
(师小结:看通过小骆驼与骆驼妈妈的对话,我们了解了骆驼身上各部分的作用,这种表达方式叫语言描写。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学会使用呀!)
③过渡:沙漠里的天说变就变,就在小骆驼与妈妈说话间,风沙又来了。(放风沙声音)小骆驼该怎么办呢?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
说话间,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a.加上自己的想象来读这句话。指名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睫毛 挡风沙】
b.“没进一点儿沙子”难怪小骆驼沙漠旅行结束后会默默地想;引读最后一自然段。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c.抓住“!”再读最后一句话,读出小骆驼的兴奋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读中了解内容,在合作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朗读中提升对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六、补充资料,点拨感悟。
1、其实,值得骆驼自豪的不光这些本领,它还有一个美称——“沙漠之舟”。
结合文中插图,看老师补充的资料——《沙漠之舟》出示资料: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骆驼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骆驼的寿命可达35—40岁。野生的骆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1)边读边给每句话标上小序号,看看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话都介绍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七句话放在一起吗?
【预设过程:学生基本能说出这几句都是介绍骆驼特点的。】
师小结:是呀,短文中每一句话都告诉了我们骆驼的一个特点,这样表达意思相同的几个句子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自然段。你从这个自然段中了解到了骆驼的哪些知识?
(2)训练说话:请你 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一句式,替着小骆驼说一说,让它感到自豪的还有什么。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知道骆驼感到自豪的其他方面,理解每句话都写了骆驼的一个特点。从而引出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构成自然段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知识,并借鉴老师出示的句式来训练说话。这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做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2、骆驼有它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请你说一说最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出示句式:我感到自豪的是。
【设计意图:紧抓课题,让学生以“我感到自豪的是。”来发展思维,训练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一个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的过程。】
七.再扣课题,领悟道理,积累学法。
1.课文学完了,请你用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或是“我学会了”什么?来说说你的收获吗?
【预设过程:学生能看板书把骆驼主要特点说出来,就鼓励收获大。如果能说出道理,及时表扬你不仅学到知识,还明白了深刻道理。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手法——语言描写。】
小结:其实课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骆驼身体各部位的作用,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美不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有没有(用处)
2.看板书小结:
(1)同学们虽然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但是在沙漠中行走陷不进沙子里,所以小
骆驼说,指课题齐读。
(2)虽然骆驼背上的两个肉疙瘩很难看,但是它能贮存足够养料,所以小骆驼说, 指课题齐读。
(3)虽然骆驼的两层睫毛不好看,但是能挡风沙,所以小骆驼说,指课题齐读。3.教师总结升华:现在知道小骆驼为什么自豪了吧?(擦去问号)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我们要正确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八、布置作业:续编故事
现在的小骆驼真想把自己的收获和小红马说说。有一天,它们又见面了,你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续写这篇童话吗?
【设计意图:语文言意理论认为: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并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项作业与上文衔接紧密,由易到难,从点到面,自然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存养料 脚掌——陷不进 睫毛——挡风沙
(委屈)(自豪)
第四篇: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董建琴
一、导入古诗
1、观图猜诗人,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同学们猜猜看,图片上的古人是谁?能说说你认识的李白吗?
2、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诗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外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读题。(生齐读课题)
3、认读“瀑”“ 庐” :同学们看瀑布。请跟我读准字音pù瀑布。我国有许多瀑布,李白在这里看到瀑布,你能读准这个名字吗? 同学们看地图,庐山就在中国江西省,在江西省的这个位置。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望”就是看的意思。
4、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写生字,感受古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注意把字读准,把诗读顺。(生自由读古诗)哪位同学能把古诗读准?大家注意听听他哪个字词读得特别准,待会请你评一评。2.学写“炉”“烟”“流”“银”
你们能把古诗读准,那你们有办法认出下面这4个生字吗?
先观察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书写要注意左窄右宽。你用什么好方法认识它们?(1)认写“炉”
加一加;用换偏旁法记住“炉”,庐山的庐,广字旁换成火字旁就是香炉的炉。师:这个方法非常好,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两个字。
(2)区分“炉”和“庐”,(师指导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看部首猜字义)同学们看,这两个字不仅是形近字,还是同音字。我们应该怎么区分炉和庐?
师:是呀,这两个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部首不一样。你们看,广字旁的庐跟房屋有关。那火字旁的炉跟什么有关?
同学们,看部首猜字义,这是一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好方法,所以你们看“烟”的火字旁就说明这个字跟火有关,“流”的是三点水旁就说明它跟什么有关?那“银”字呢?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字,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师板书“流”字
师:其他字都会写了吗?生点头,让我们一起来写一个吧!(师板书“炉”“烟”“银”字)(生书空“炉”,师提醒火字旁最后一笔撇变点;生书空“烟”,师边写边提醒注意大字最后一捺变成点。
(3)生练写生字,评价反馈 请你们在书本上写1个。让我们一起把这4个生字读读吧!同学们,生字宝宝回到古诗里了,让我们一起读顺这首古诗吧!(生读顺古诗)
3、师带读古诗,感受古诗节奏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老师也想读读这首古诗行吗?老师念的时候,同学们要留意老师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生:“飞流直下”读得快!生:“三千尺”读得慢!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注意到了老师读诗的节奏。请你们模仿老师的节奏,自己练习读一遍古诗,要注意快的地方读快些,慢的地方读慢些,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吧!
4、男女生挑战读古诗,读准古诗节奏
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个男女生挑战赛!比比男生还是女生最会模仿老师的朗读 师:看来你们都是模仿高手!
三、想象画面,配乐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1、想象诗句画面
老师要送你们一件礼物。同学们看(师展示太阳图片)是呀,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从诗句“日照”这个词仿佛见到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请你们细心找找每行诗中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和同桌说说你找到的字词和画面,比一比谁找得多,说得好。
(1)想象1,2行诗的画面 ①认识“香炉”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看到的画面?课堂预设: 生1:我仿佛见到了香炉。师:你见到的香炉是怎样的?
生1回答:是烧香的香炉。师:是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图片。这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香炉,这就是香炉峰,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呀?其实诗里面的香炉指的就是这座香炉峰。
②了解“生紫烟”
还有哪些字词让你仿佛见到了怎样的画面?(紫烟。)
这紫烟其实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其实这烟就是瀑布的____?(水雾)
师:同学们,太阳照在香炉峰里,瀑布的水雾轻飘飘地向上升,飘到空中,被阳光一照变成了紫色,多么美丽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用李白写的这句诗夸夸庐山独特的美丽吧!(生齐读“日照香炉生紫烟”)
③想象“挂前川”(师指导想象方法: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
同学们,读诗中的某些词语就能让我们想象画面。请你用这种方法,说说还有哪个词让你仿佛看见怎样的画面?课堂预设:
“我仿佛见到瀑布像河流挂在山前。能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这幅画面吗?(挂前川)师:你知道川其实是什么吗?(河流)师:对呀!你们看,地上的河流和“川”字像吗?
对了,川其实指的就是地上流淌的河流。远远看去,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流下来,就像把地上的河流挂起来一样。难怪李白会这样说:____(生齐读: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来到庐山香炉峰这里意外看到这样的美丽的画面,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想象3,4行诗的画面 ①感受“飞流直下”
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课堂预设: 生:我仿佛见到了瀑布流得很快!师:你从诗中哪个词想象到的? 生:我从诗中的“飞流直下”这个词想象到的。师:那你能用快速的语气读读这个词吗?
②抓“三千尺”,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 你们还有什么感受?
师:三千尺到底有多高?你们猜猜看。(学生猜)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三尺就是一米,三千尺就是一千米。我们一层教学楼相当于四米,那你算算三千尺会有多少层教学楼?
来,我们一起看看庐山瀑布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层楼那么高。你们看,其实瀑布没有三千尺那么高,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3)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比如说《赠汪伦》里的这句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没有)这是用深千尺说明诗人和汪伦的情谊很深。瀑布并没有三千尺那么高,只是诗人认为 它很高很高。所以我们读三千尺要读得慢一些才能显得瀑布很高很高,跟老师读读这个词。(师带读 三千尺。)同学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飞快地流着,难怪李白会这样说:(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除了三千尺,诗里还有一个词说很高很高,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1:落九天。师:你知道落九天是什么吗?
生1:不知道。师:九天就是指天的最高处。是什么从九天里落下来?(生齐答:银河)
③想象“银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银河吧。银河指的是宇宙的星河,夜晚的时候,我们能在天空中看到它银白色的光。你们看,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里流下来,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怪不得李白说:(生补充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1)配乐抽2个学生读古诗。
让我们听着音乐读读这古诗吧!(生1读古诗)
你们听音乐的时候,想象着画面就能把这首古诗读美了!(再指名读)
(2)配乐全班有感情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听着琴声,边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
(四)背诵积累古诗,拓展阅读 1.背诵积累古诗(1)看图背诵古诗
李白写的这首诗这么美,我们试试背出来。你们和同桌互相背背吧!(生练习背诵古诗)(2)配乐有感情背诵古诗
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听着琴声,再把它背诵出来吧!(生听琴声齐诵读古诗)2.拓展阅读
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写了一首关于瀑布的诗歌!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让我们轮流读读这首诗歌吧!(配乐师生合作朗诵诗歌)
(五)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肯定有不少的收获,谁能说说你自己的收获?
第五篇: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反复吟读,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难点:体会古诗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画意诗情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同学们学过不少古诗,我们来“看画猜诗”,当你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一句或是哪一首古诗呢? 我先来师范给大家。
学生看图,猜诗,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诗应景而生,如果在某一时刻,你看到某个画面,心中自然流淌出一句诗来,那可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古诗内容丰富,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我们一定要常读常诵常亲近。
二、揭题——望名知意
出示插图,看,这画的是那首诗呢?(说题目,诗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当老师书写课题时,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一起书空,把课题写在你心中的黑板之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解读“瀑布”,认识“瀑”字。看偏旁,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来记字。
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试着说说,师相机出示瀑布的图片,形象理解瀑布。这首诗写了哪里的瀑布?
再看“望”字,你知道了什么?
谁在看庐山的瀑布?请同学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题目只区区五个字,却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内容,看来我们以后读古诗一定要仔细的品一品题目。
再一次读课题。
庐山风光秀丽,可以登高赏景,可以临谷听泉。在众多的美景中,李白却独独写了庐山的瀑布,下面我摩恩就跟随李白去看看庐山的瀑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三、品读——诗心三叠
1、一望瀑布,察音识韵。
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打开书76页,自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出示诗配画,指生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同学们读的很熟,很通顺,但是读的够不够细致呢?
考考你。你们知道“看”分远看和近看,这首诗中,李白是近看瀑布还是远看瀑布呢?理解“遥看”的意思。
远远的看过去,就是“望”的意思。诗中有两个同音字,你发现了吗? 字理区分“炉”与“庐”字。在诗中,“庐”说的是庐山,“炉”说的是---? 理解“香炉”,说说香炉是做什么的。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出示香炉峰图片,对比出现博山香炉图片。)所以,读诗不单要读准,读顺,更要细致。
字音有长短,节奏有快慢,读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来。师可以打手势进行指导。
现在,你觉得读诗还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读诗如看人吗,要知全貌,用眼更要用心。
2、再望瀑布,意象入画
真不错,同学们渐渐读出诗的韵味了。但老师告诉你,诗的韵味不止这些。人常说“诗中有画”,这画就在字里行间蕴藏着,同是一首诗,每个人看到的画面也不尽相同。请你沉下心来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一行诗让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想象,交流。相机板书。A、日照香炉生紫烟 抓住“生”字的动感。“紫烟”看图理解想象。想象日光映照下香炉峰云雾缭绕袅袅不停的景象。
B、遥看瀑布挂前川
体会“挂”字的化动为静。是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把瀑布挂在山前?读出这种神奇的景象。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三千尺”的夸张。字理认识理解“疑”字。“银河”“九天”等词语的理解感悟。这瀑布流得好快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好高呀!生接读诗句 这瀑布真壮观呀!生接读诗句 师配乐描述,生闭目想象。
“红日高照,看那香炉峰云雾缭绕,在日光的映照下,一缕缕紫色的烟气升腾不息,仿佛真的是一座巨大的香炉。远远望去,在那青翠的山色之间有一道白脸垂下,那就是庐山瀑布。这瀑布从飞流直下,奔腾不息,如此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怀疑,莫非那是银河从极高的九天之上突然降落了下来?
配乐朗读,读出你心中的画面。
3、三望瀑布,品字探词
历代很多诗人都写了庐山瀑布,但最为广泛流传的还是今天的这首《望庐山瀑布》。究竟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大家呢?请你再读古诗,想象诗中的哪个字或是哪一句给了你特别的感觉。
学生自由谈,师适时点拨,体会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结语:怪不得,好友杜甫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让我们再次朗读,把这首诗读给李白听。
四、延展——山水清音
其实,这首诗是李白隐居庐山时所作,共作两首描写瀑布的诗,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
出示,赏读。
古人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是一种高雅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我们才得以享受这美好的诗篇。祖国山河壮丽,诗篇无数,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去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