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2 17: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醉翁亭记》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醉翁亭记》教学案例》。

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案例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

《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也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为此,要让学生强加诵读,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强调。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案例题旨】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案例过程】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教学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中21个语气不同的“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浓烈的喜爱之情。这样后面深入文章内容的探讨才是真正的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醉翁”醉了吗?(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教师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案例分析】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本案例力图体现“对话式课堂”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能将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切实有效地进行。这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这营造了平等的开

放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了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教师在那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那意兴阑珊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要更为深入和通透。

第三,课堂和课后强调学生动笔。动笔的过程是自我梳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深层次对话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将学习化做一个自觉的理性的过程。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如何解决真正的“对话式”交流和可能出现的放鸭式现象之间的矛盾还是一个摸索中的问题。老师稍为急躁些或学生稍为懒散些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行动起来。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二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时间

2021.09

总序号

课题

《醉翁亭记》

主备人

魏超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重点

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2、写作背景

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霏(fei)

暝(ming)朝(zhao)而往 伛偻(yu)(lv)洌(lie)蔌(su)射者中(zhong)弈(yi)

觥筹(gong)翳(yi)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五、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第一层: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第二层: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第三层: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教师活动

第三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设计者: 时间:2015年6月15日·16日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3.学生互读课文。

4、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3)词语小结。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5、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

6、第二课时

1、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2、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l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l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l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4、小结全文

l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l

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l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十 教后感

第四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了解“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说出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圣贤皆乐山水,可见对山水之美的悦纳体现了人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志趣和强烈的审美能力。今天我们就和欧阳修一起去体验醉翁亭的山水之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

3、关于“醉翁亭”: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风底。

4、学习生字:

滁(chú)州 林壑(hè)蔚(wèi)然 琅(láng)琊(y.....á)

潺(chán)潺 辄(zhé)醉 霏(fēi)霏 岩穴暝(míng)....伛(yǔ)偻(lǚ)山肴(yáo)野蔌(sù)觥(gōng)筹(chóu)阴......翳(yì).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第一段:先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再写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描写景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第三段:描写游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姓名。

四、教师小结: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2)、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一词多义: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词语活用: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这一段中作者写了亭周围那些环境?(山、泉、亭的景色。)

3、作者又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明确:西南诸峰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作者写亭的位置,采取层层烘染之法,共用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琅琊深秀”一层;峰间酿泉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作者以此引导我们欣赏亭周围的景物,调动视听,由远及近,逐渐突出醉翁亭之美。

4、作者怎样一步步写亭名的由来?(作亭者 → 命名者 → 命名之意。)

5、哪一句微露本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思考:这一段写的山间朝暮之景有哪些?四时之景又有哪些?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晦明变化。四时之景: 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天,佳木秀而繁阴;秋天,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作者写早晚景物,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霏开”、“岩暝”的变化,对比鲜明。写四时之景抓住山间独特的景物,迥然有异。

3、哪一句是总收之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乐亦无穷也”,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五、学习第三、四段:

1、指名读这两段。

2、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明确:本段由景物转到人事,先写滁人游,再写太守宴。四个句子句式完全相同:先具体描写画面,后概括画面内容。作者通过一幅幅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

3、第四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写宴罢归去,揭示全文主旨。在这里,作者写了三种“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直到篇末,作者才道出太守之名,解开悬念,文章至此也戛然而止,饶有余味。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二、问题研讨:

1、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2、全文的写景顺序怎样变化?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4、全文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明确:

1、情感主线是“乐”字。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写“醉”、写“山行”、写“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人之乐。点出“与民同乐”的主题

2、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3、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情景交融:A、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B、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C、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排遣抑郁愁怀的思想感情。写游人之乐是说明作者与民间同乐的思想,也从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写太守之乐意在表明“乐”的原因和内容,突出“与民同乐”的主题。写游人之乐,是山水之乐的发展,写太守之乐,又是游人之乐的升华。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明确:

1、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2、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27、醉翁亭记

1、引入:位置环境、亭名由来。

2、写景:朝——暮——春——夏——秋——冬——乐亦无穷也。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山水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第五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显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

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屈原一中 宋枝花

下载《醉翁亭记》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醉翁亭记》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推荐)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一)今天上了《醉翁亭记》的第一课时,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的朗读时间,与以前不同的是,即使是常态课,也特别注重朗读指导,但今天只给学生讲了,朗读的......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上庸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晓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错落有致,整散相宜的句式特点。 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山水之趣与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二十七、醉翁亭记 欧阳修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教学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本文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难解生字......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