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1身 体 的 结 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过程与方法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曾经初步观察过人的身体,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究身体结构的奥秘。板书课题:身体的结构 齐读课题。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1.我们曾经观察过身体的外形,你还记得哪些知识?
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来看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指给大家看。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
A 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
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出示相应幻灯片。
B 这样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我们来进行两个比赛,进一步体会对称的身体的好处。
第一个比赛: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他为什么会赢?
第二个比赛: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比赛。
C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为什么?
3.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播放幻灯片)
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
(二)身体的内部
科学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顺序的,刚刚我们观察了人体的外部,现在该观察什么了呢?板书:身体的内部 1.怎样才能知道身体内部有什么呢?
2.“解暗箱“游戏。师出示一个档案袋,里面装半瓶矿泉水,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看、、摇晃、听、摸、捏)3.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个袋子,外面包裹着皮肤,不容易看到里面,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呢?
4.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小组内指定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5.汇报:看:血管(外耳道、咽、瞳孔)
听:心脏、肠
呼吸:器管、肺
摸或捏:肌肉、骨骼、(血管,脉搏的跳动)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准备眼耳鼻手的粘贴图板书。出示幻灯片讲解:
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
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
气管:传送气体通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现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方法、是否是真正看到、摸到、听到和感受到的,要把想象到的和真正观察到的区分开。
6.小结:通过看、听、摸、捏、呼吸感受等方法我们知道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三)身体的工作
1.首先我们要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咱们班谁最会跳绳,请你到前面来跳绳。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你自己也要注意感受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气泡。)
在跳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活动,(边说边连线,形成气泡图)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气泡图。在这个图中以“跳绳”为中心词,把与中心词有关联的、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填写在它周围的气泡中,就形成了气泡图。2.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气泡图,现在在小组内确定一个活动,最好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注意辨析哪些身体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学生活动。
3.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汇报,他们的气泡图贴在黑板上。)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
活动的?
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
玩溜溜球——手、胳膊、眼、脑、心脏、肺
跑步——胳膊、腿、脚、心脏、脑、肺 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比如:大脑,大脑在不同的活动中是负责什么的?——指挥人体工作
肺,肺在不同的活动中是份额则什么的?——呼吸
胳膊、腿、手、脚——运动
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
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
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指挥协调各部分的器官。板书——功能: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运动、神经
5.以上这些身体构造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的一系列活动。
三.总结归纳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1.知识方面:身体结构划分的两种方式
2.学习方法: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科学课中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可以使用)根据观察目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科学观察要认真,合作要讲究方法,有分工,有合作。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四.拓展
在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陆续学习到身体各部分器官是如何分工合作的,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五.板书设计
身 体 的 结 构
一. 身体的外形 三.身体的工作
头、颈、躯干、四肢 气泡图 气泡图
气泡图气泡图
二. 身体的内部
看:血管
听:心脏、肠
呼吸:气管、肺
摸或捏:肌肉、骨骼
教学反思:
4.2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2、不同的运动方式需要三者的不同组合。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用科学知识进行健康生活,加强体育锻炼。
[教学重点]肢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教学难点]记录和描述肢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如何协调、配合。
[课前准备]骨骼模型、记录表、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人体肢体的简单运动。
二、学习新课
谈话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骨骼系统及其作用
谈话:人体要运动,需要哪些结构来参与?(板书:骨骼、关节和肌肉)
1、出示人体骨骼图:我们的体内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2、提问:人体骨骼由多少块骨头组成?(有206块骨)
3、摸一摸,并说说骨骼的结构与什么相似?
4、骨骼在人体中有哪些作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进行运动、塑造体形、)
(二)寻找人体的关节
(谈话骨骼由206块骨组成,那么,骨之间是怎么连接成支架?)
1、利用骨骼模型讲解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紧密连接、关节)
2、谈话:上课前,我们做运动的时能灵活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猜测一下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3、探究活动一
相互找找四肢上的关节(找出4处或以上),并用圆圈在人体图上圈出你所知道的相关的关节。看看能否写出关节名称。
2、学生探究活动二:活动关节与运动的关系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人没有关节,你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1)猜测如果没有肘关节,能否将食物直接送到嘴里? 并做一做,验证你的猜测。
(2)猜想:如果人没有关节,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写出你的感受,活动后,讨论并在汇报。(如果没有关节,人就会像木头一样僵硬,)
3、小结:关节起到连接骨的作用,并可以使人以多种方式运动。
(三)、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提问:有了骨骼和关节是否就能进行运动?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手臂弯曲?(学生讨论回答,)
2、提示人的肌肉大约有600块左右,并介绍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谈话:骨骼、关节和肌肉到底是怎样相互协调、配合,一起运动的呢?现在,我们就以我们的屈肘动作来研究。)
3、学生探究活动三:观察体验上肢的屈肘运动(1)、猜测并画一画:骨骼、关节和肌肉到底是怎样连接来相互协调、配合,一起运动的呢?(2)教师演示:(右手用力握紧拳头,做曲臂、伸臂动作)用左手分别轻压右手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及肘关节体验,反复三次,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提示:(1)、把袖子卷起来,人人参与,反复做几次。(3)、活动后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
(3)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肌肉的变化和手臂的一屈一伸有什么关系”“手臂伸屈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有怎样的关系”进行讨论交流,突破难点,并将结果填写记录表。)(4)、教师展示小吊车模型,提示学生与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进行类比。(并用类比的方法把相似的地方用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演示,与屈肘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 总结:
1、骨骼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骼的运动要靠肌肉的牵引,关节的转动;
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
(四)做个运动小健将
(谈话:看来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在运动之前做好准备运动,并注意均衡营养。)
三、我们来用知识 根据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我们人类创造出很多便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物品的哪些地方与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相似?
四、作业:
收集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对方进行修改补充。
五、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三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肢体的运动
教学反思:
4-3运动动起来会怎样
(一)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体会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发生变化。
(3)理解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呼吸,得到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
(1)孩子通过从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掌握正确的测量的方法,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严谨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三、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小木棒,小碟子。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5分钟)
(1)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所以有一点紧张,同学们能不能帮帮我?(深呼吸)演示深呼吸,恩,不呼吸的时候多难受啊!人类离不开呼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2)揭示课题:(板书:人体的呼吸)
2、认识呼吸器官:(8分钟)
(1)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它会经过哪些器官,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是这样的吗?(出示人体器官图)
(3)引导:我们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气管,通过支气管最后进入肺。
(4)刚才我说了吸气的过程,谁说说呼气的过程?(学生回答)我们把这些参与呼吸过程的器官,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5)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部分。让我们再做三次深呼吸。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体验和猜测的基础上,观看直观的“呼吸器官图”,从而有效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落实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的教学目标。再呼吸三次让学生深刻体会一次完整呼吸的概念。]
3、体验空气变化:(7分钟)
(1)过渡:这些空气一吸一呼,完成了我们体内的一次“旅行”!通过这次“旅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是不是一样的呢?(学生回答)(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教师演示过程)
(3)交流感受。举手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很难受,很热„)后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4)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板书 可能)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产生疑问,为后面的火柴检验气体做一些铺垫。
4、检验空气变化:(10分钟)
(1)猜测一下空气什么成分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人的感觉往往带来错觉,需要科学实验验证。(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③怎么办呢,我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④收集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5)加深理解:(板书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了,到哪里去了?(被人体吸收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哪里来的?(我们呼出来的)。哦 我们呼吸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5)概括:(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6)看来我们的预测的正确的!(在黑板上可能上打钩)。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
气的变化,加强知识建构。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8分钟)
(1)呼吸为我们提供氧气,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 测量的时候要注意(1.不能刻意控制呼吸2.强调呼吸的完整概念。)(完成后汇报)
(2)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记录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3)组织交流,并在课件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为什么?(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游戏:请两名同学吹气球,看看在一口气情况下,气球的大小。提问:为什么气球大小会不一样呢?提出肺活量的概念,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
6、总结延伸:(2分钟)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七、板书设计: 人体的呼吸
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 吸入的空气 呼吸 呼出的空气(可能)
氧气 ====== 氧气(减少)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增加)
教学反思:
4-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教学目的】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3)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4)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5)讨论并交流。(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7)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
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教学反思: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排出体外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教学反思:
4-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
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4-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难点: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主要器官卡片图、画图纸张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引入
讨论:我们每天要做哪些运动?进行这些活动时有哪些器官参与? 谈话: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思考:前面几节课中所学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小组讨论: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表述你身体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可以用图示和简单的文字在科学记录本上进行描述,也可以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3)小组活动:分组边交流边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4)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循环反复)(板画: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关系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明确一个要表达的关系线索,提出初步的设想。
●将这个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元素主要是以名词表现的,如心脏、氧气等。
●逐个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输、提供等。
●将各个元素用圆圈或者其他图形表示出来,画入图中。
●将各个元素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向,在线上对此关系作简要描述。
●通览全图,修正、完善。
3.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1)学生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2)谈话:前面我们用图示或卡片表示了人体内一个系统中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大家想想这些系统在人体内是独立工作的吗?你是怎样想的?(3)分组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通过交流让你学生丰富自己的想法,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
(5)引导:刚才我们用图示或卡片进行了描述,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
(6)学生活动:用比较复杂的图示和文字对人体主要器官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提醒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联系进行反复思考,找到最适宜的表述方式。并适当对学生进行画图指导。)
(7)全班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4.健康生活。
(1)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为了让它们能更好的为人体工作,我们应该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呢?
(2)交流汇报。
(3)小结: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5、作业:
把我们的图画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看看还需要做哪些修改和补充,下次再进行汇报交流。板书设计: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协同工作(板画: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互相联系(板画: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
第二篇: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XX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湘
教版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信息
第一课时
【十周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2.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科学知识
.了解信息的作用。
2.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教学准备、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
一.教学导入:
.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
2.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置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教学反思:了解信息的作用。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1.信息
第二课时
【十周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
科学知识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
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
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
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
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教学反思: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十一周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写密信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
四.搜集资料
.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置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教学反思: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二课时
【十一周二】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
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科学知识
.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
教学准备
: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
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
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标志牌的特点
.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
三.设计标志牌
.看: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
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
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教学反思: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3.电报与电话第一课时
【十二周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教学准备
: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
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教学反思: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3.电报与电话第二课时
【十二周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摩尔斯电码。
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
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
二.活动
发电报
.学会发电报: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
(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
(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
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
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
(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
(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
(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
教学反思: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
信息时代
【十三周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置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
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反思: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
(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
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人的身体左右两部分是(对称)的。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头组成,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骨骼可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
3、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骨骼与(肌肉)、(关节)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人体所有的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引起的。肌肉收缩时(变短变粗),舒张时(伸长变细)。
4、(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人的呼吸实 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9、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例如,当我们跳绳时,参与的器官有(腿、胳膊、手、肺、大脑、眼睛)等
10、(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我有8 个)、犬齿(我有4 个)、臼齿(我有20 个)。
11、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肌肉)、(关节)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口腔里的牙齿能(咀嚼食物),舌头能(搅拌食物),唾液可以(消化食物)。
1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加,(心脏)强健
14.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5.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6.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17.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增加
18、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19、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20、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21、(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
22、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答: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答: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5、说说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答: 消化器官为人体提供养料,呼吸器官为人体补充氧气,这些养料和氧气又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为我们的生长、工作提供能源。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彼此协调工作才能完成。
26、人在呼吸卫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答:为了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我们必须做到:①加强锻炼身体,提高呼吸器官的抗病毒能力;②扫地前先洒水,避免灰尘飞扬,保持空气清洁,使肺不吸入灰尘;③不随地吐痰,避免病毒、病菌在空气中传播;④不吸烟,避免有害物质进入肺部,造成呼吸道感染疾病
27、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答: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运动可以使我们增强体质,少生病。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猫》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真阅读课文,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
1.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2.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知识与能力】
1.认真阅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体会大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细致入微。【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猫的图片、与课文情境相吻合的音乐、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句子的课件。
学生准备:想想自己与小猫之间发生的故事。
【过程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养过什么动物?
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5猫)。
(二)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2.课前你们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次?那么谁来说说老舍爷爷写了几只猫?(学生回答)
3.作者又是怎样写他家的猫的?
三、重点研读,品味词句。
(一)阅读全文,重点语句,感受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1.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词句。
板书:古怪
老实 贪玩 尽职
高兴
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淘气
可爱
(二)学习1、2、3自然段。
1.刚才有同学说到猫很老实,你能找出句子来读读吗?(出示句子朗读体会。)2.也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①投影„„无论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一想会有谁呼唤它。)„„无论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呼唤它。)②朗读句子,读出猫的贪玩。
3.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等老鼠出来)① 投影出示有关句子,理解“屏息凝视”,出示猫“屏息凝视”的图片,它在做什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在想什么?(想想画面:猫一听到老鼠的 2 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
②读出猫的尽职。
4.猫很贪玩,但却又很尽职,学到这里你对这只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认为这是只怎样的猫?)
①你能从板书上找出一个词语吗?
②再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猫性格的古怪。
5.在课文的1-3自然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猫的性格古怪?
6.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它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蹭”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演示。)
②对比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彩印几朵小梅花。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彩印一个个脚印。7.猫还会怎样叫?(读句子,学叫声)
8.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同学们哪里还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9.填空:
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又()又;又()又();
②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第一句话。
(二)再读课文,研读有关句段,感受猫的可爱,体会作者爱猫的思想感情。
1.哪里读出猫的可爱,请读出有关的内容。
2.感受猫的可爱。
①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很可爱„„看看这句话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投影出示: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怎么理解?
②读读描写小猫可爱的内容,边读边想象。
3.想象出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来了吗?(播放视频,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4.比赛朗读全文,读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喜欢猫。)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再请你欣赏几幅猫的图片,看你喜欢哪只小猫,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表达一下你对他的喜爱。(学生练习用一两句话,带着感情描述自己喜欢的小猫。)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的好,相信你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观察,你也一定会写出像老舍先生一样棒的文章。
老舍先生爱猫,是因为他非常热爱生活,下一课《母鸡》就是他的又一生活感受。不仅老舍先生爱猫,很多作家都很喜欢猫,如周而复、夏丏尊等,课后我们可以认真读一读阅读链接中他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