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

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

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

Well,第六周只有三天。星期四两节连堂。梁老师说放完长假回来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建议我搞一些活动。所以我搞了个古诗文知识比赛。准备这个比赛用了国庆七天的时间,因为弄那个题库实在是太麻烦了。不过经过这次后,以后再搞类似的比赛就有经验了。

比赛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古文内容和诗歌。重点在背诵和翻译。其实也只是换了个形式上复习课。当然这种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梁老师也说这种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呕心沥血做出来的ppt还可以留到以后用。梁老师也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扬了我。只是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考虑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这个活动前我应该要想到如果电脑坏了怎么办?应该找出一个人帮我记录答题数,一个人管理纪律,一个人按ppt,一个人念题目(因为大声念了两节课题目,我的喉咙又痛了)但是这些我都没有想到,所以第一节课很吵,第二节课我叫陈静仪帮我管理纪律,就安静很多了。

虽然这样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他们复习呢?我不知道在比赛进行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关注的点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同学们的答题上呢?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问一下吧。如果这个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设计的教案是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我觉得比较有逻辑的。但是指导老师梁老师看完之后对我提出的建议。她认为一个个题目串联起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漏掉,漏了之后又害怕又回头来讲,这样就变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课堂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解决一个问题就好了,这样学生不只能把握到课堂的重点,自己也讲得自由点。课文不用讲得太细,反正无论讲得多细,学生考试时的阅读分也不会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不用讲得太细还可以不割裂课文。

因此《老王》我设计了以下板块:

1、初步认识老王。(命苦)

操作:阅读1~4段,为老王填写简历

其实这个表格的答案都是从课文找出来的,但学生在填写这个表格时却感到很困难。我觉得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养成答案从课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发现他们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学生的自觉性了,肯定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他们好像连段落都没标好)。这提醒了我,以后上新课前一定要有一个浏览课文的时间;还有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答案从原文来”这个万年真理。

2、深入认识老王。(善良)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5~22段,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找出证据。(一个小组至少找一个)其实我本来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这个,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了。果然变成板块,就容易多了。让学生来说,说不出来我再补充。

每一次小组讨论,我们班都很热烈,他们已经习惯了小组讨论了,但是昨天我发现庄泽倩她的参与感没有那么强了。平时庄泽倩都是他们组的领头羊,但是昨天我却听到她有点生气地对宁尚豪说:“你怎么自己不找,就问别人”我意识到可能学生之间(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之间)对小组讨论没待见。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况。

不过小组讨论本来就应该先自己思考再讨论的,这个我有时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对待老王。(同情——愧怍)

这部分是今天讲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语言描写。我请了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段后,请同学们点评。点评的时候我注意说明老王现在身体虚弱的状态,同学们也点评得不错,证明有认真听。我还叫一个同学表演那句“滞笨地转身”。他表演完后,我顺势问,大家觉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说,李阳为什么表演不出那种感觉呢?因为他还很年轻,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时已经无力了。滞笨一词说明了他这种僵硬无力的状态。我认为我这样引导是很好的,起码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就是读和演的部分,同学们又high起来了。所以说控制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就是重点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到因为杨绛觉得对老王还不够好,所以愧怍。后来我又补充了,杨绛最后一次看到老王的时候觉得他很恐怖,她没有感动,而是恐惧。所以因为觉得当时没有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后我用“了解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很难。因为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来结束课文了。因为说到最后已经下课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这节课好像还没有深入分析“以善良来体察善良”这一点,看来我的功力还是不够啊。

其他工作:本周还带了初三的自习课。带自习课算是常态了,不过初三居然比我们初二要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第二篇:《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1

作为第一次参加省级“微课堂”教学比赛的选手,走下讲台后,我感慨万千,深切地体会到了“教然后知不足”这句老话。

本人和同行都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切入点好,问题设计得当。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我提问: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接着问:老王的不幸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苦,阅读课文,用下列的句式说一说。

句式: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的人,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2、思路清晰,条理性强。一堂好课就像一篇好文章,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特征是善,体现在他的老实、厚道、细心和知恩图报。我是这样设计过渡的:从同学们的分析看,老王的遭遇的确很不幸,那么在这样遭遇下生活着的老王,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3、师生互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很好,从课堂现场和作业完成情况中可以看出。

本人认为存在的不足是:

1、时间把握不好。由于第一次参加“微课堂”教学比赛,缺乏经验,超时了3分钟,截取时不得不删去,稍微影响了完整性

2、有些重要语句没让学生多读,来深切地体会作品朴素、简洁而饱含感情的风格,充分体会“善”的深刻内涵!

《老王》教学反思2

此课上后,我感觉不错。不论其他,单单学生从说到想说再到乐意说争着说,多我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学生说错了。不过,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议课组成员的爱心帮助下,我觉得这节课要上的更好,还课在下方面努力:

1、导课不宜太长。只要达到激起兴趣,导入新知即可。

2、课堂语言要有文起。要鼓励督促个别学生说普通话,说话多用词语,多点文气。

3、课前应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学时有目标,学后便与检测学习效果,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吗。

4、在汉字书写,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这也是我致命的弱点,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就在这方面下功夫的。

《老王》教学反思3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什么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革时期,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又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比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什么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老王》教学反思4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老王》教学反思5

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顺畅地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的难题。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充分发挥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参加本次活动受益匪浅。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师却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他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老王》教学反思6

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一堂课紧张而有序。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如:

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老王》教学反思7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教学反思8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

《老王》教学反思9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兴许遗憾。比如:老王在送鸡蛋时的感人场景及对人物的刻画手法等都有可推敲斟酌的地方,若当时加以引导点拨,我想对理解和深化主题会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虽然课讲完了,但是我想通过这次执教,会不断反思课堂中的得失,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使今后的每堂课都能迸发智慧的火花。

《老王》教学反思10

《老王》这篇课文讲完了,但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再说点。反思自己的讲课过程,发现很枯燥,很单调。本来生动形象满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讲,成了课前预习(生字,词语,作者)、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后作业几个板块的组合。乍一听,我这几个步骤也符合学案的要求,后来从提问的几个问题和课后作业也看出来,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可这就算达到教育的目地了吗?

我再次翻看着有关这一课的参考资料,看到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

1 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 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我发现前三个目标应该说都达到了,只是第四个,应该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向来不作为课堂的重点,觉得这样的目标是长远的,一两节课怎么也不可能完成。况且我也不善于煽情,读到动情处,还没给学生讲,自己就先落泪了。但是学生们呢,如果老师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这样的人,即使学问再高,也只相当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怎么指望他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十六岁的北航博士生张炘炀不就是这样吗?他不顾家庭状况,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学,他却体会不到父母的艰难,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对不会那么公平,总有一些不幸者,像孤苦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被病魔掏空了整个家庭的患者,在恶劣条件下劳作的工人,艰难维权的消费者……他们的命运都值得同情。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校园里的学生,他们看不到、听不到这些弱者的声音,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小小的得失:哪天没跑操,被老师逮住了,倒霉;哪天打饭没打到好吃的,或吃饭时弄脏了衣服,不幸;哪天没完成作业或考试考差了,被老师批评了,暗无天日。须知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社会上有更多比他们不幸的人。如果教师不给他们引导,学生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不但不会给弱者以同情,就是将来自己走上社会,遇到了挫折,也可能承受不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老师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可惜很多语文老师常常放弃这样的责任,包括我。

如果像我这样讲课文,学生感受到的老王可能只是作家杨绛身边的老王,是特定时代的老王,而不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人物。所以我想下一节课我再给他们搜集一些资料,联系实际讲讲我们社会上的人和事,例如,梦寐以求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大学生,小月月事件,带弟上学的留守女童等。不只是这一课,其他课文也要这样做,把思想教育贯穿在讲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能够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老王》教学反思11

(一)说老王。

先通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插图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

(二)说作者。

先用多媒体展示杨绛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知道她当时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的图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让学生写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组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老王》教学反思12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教学反思13

课比设想的好一些,又似乎差一些。

讲《老王》之前,我看了很多名师的解读,只是为了更广阔地打开自己的思维,我也把课文读了多次,可走近的深度仍觉不够。直到今天早晨上第二节课前,还是觉得就连导语都没有想好。

进得课堂,望着孩子们,反倒觉得有了些灵感。听课的人不多,管他呢,课是讲给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生命之作,无论水平如何,都是倾尽自己心力完成的,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还是拖堂,这是教学之大忌,再一次犯了此毛病。开篇的字词用的时间有些偏多,有了预习的基础读一次即可,却又让写又让读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课文的批注时间也有些多,这一块不应该浪费很多的时间,因为重点在朗读这一环节。学生找“老王生活的词句”完成的不错,解读的不错,尽管读的不完全到位,但对老王的苦难理解的十分好。

由于前半部分耗时太多,导致在完成合作交流环节的“请你以老王为第一人称,试着写一下老王送了好香油送了大鸡蛋后回家路上的历程。”时有些匆促,只有个别学生当堂完成,不过自我感觉学生写的还是不错的。

最让自己得意的是收尾时的精练,卑微的老王虽然在人世受尽凄凉,但他捧着一颗心来对待杨绛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恩人,他不图别的,只要一点点人世的温情。所以当善良的老王离世后,反让同样善良的杨绛陷入更深入的人生思考,她更加苛刻地解剖着自己,总认为自己对老王总的不够,总觉得自己对老王有着太多的愧怍,总在想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才对。

六六的文章《关于善良》很值得我们思考,只是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读,但还是应该在课后完成的。

课堂容量大了,对自己驾驭教材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再加上最后文段的思考,这节课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还是应该多努力才对,放下虚无,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时候不喜欢上公开课,觉得太浪费时间,但只要自己不做秀,这样的打磨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学期一本书,不用多,如果一个单元我们能上好一课书,上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是不小的锻炼,只是很多时一本书我们连优秀的一两节课也拿不出手,这实在不是我们当为。

看过一句话,具体怎么说的忘记了,意思就是说语文课堂应该完成一个“由思到诗”的过渡,也就是说在经过教师备课的深入思考和学生的认真思考后,最终成为诗意的河流静静在课堂和学生的心间流淌,从而也重新成就教师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上课,那是生命尽情舒展的舞台。领导不一定会赏识你,金钱不一定会光顾你,同事不一定会悦纳你,但是孩子们会。当你的课堂成为一出舞台剧,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时,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激动的神情就是你此生最大的奖赏。

别的,还有什么可求吗?

《老王》教学反思14

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今后的努力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

《老王》教学反思15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第三篇: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1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兴许遗憾。比如:老王在送鸡蛋时的感人场景及对人物的刻画手法等都有可推敲斟酌的地方,若当时加以引导点拨,我想对理解和深化主题会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虽然课讲完了,但是我想通过这次执教,会不断反思课堂中的得失,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使今后的每堂课都能迸发智慧的火花。

老王教学反思2

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今后的努力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

老王教学反思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老王教学反思4

时间上的安排不当,使整堂课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最后的拓展部分基本上没有进行。原本设计的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激发学生心中的那份关爱之情,畅谈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一环只能匆匆作结。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市优质课竞赛中的讲授本课的那位老师对教材把握得很好,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

老王教学反思5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

老王教学反思6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老王教学反思7

本课主要是通过抓住《老王》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文章,主要通过合作、探究、自主的方式,通过老师所指出的“三轮”、“病了”、“愧怍”这三个词来构建整个课堂,学生进而由浅入深的体会《老王》这篇文章的内涵。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观看视频后经过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本节课的中心就是抓住文中的词来分析把握文章,于是老师在安排学生所要分析的词语时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由“三轮”到“病了”再到“愧怍”,这样从一个事物到一件事再到一种心情的安排,其实也就是对于这篇文章的由浅入深的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短短的三个词就可以清晰把握《老王》这篇文章,从而一步一步的感受到杨绛先生的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发散思维。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仅仅围绕自己所设计的三个词语进行进行分析,反而是在讨论之中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来说出自己所认为关键的词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局限于老师的思维而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可以得到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不仅仅是为学生开拓了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去独立思考,也是给老师打开了思路,是一个共赢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恰当总结。

整堂课上下来,在老师与学生的问答过程中,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进行了恰当的总结,同时这些总结对于学生把握《老王》这篇文章也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对于每一个词语的分析都达到了很细致的程度,这样对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也就较为深入,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对于杨绛先生心中的“愧怍”之情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

但是我觉得其实在最后说到杨绛先生对于老王的“愧怍”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以及纯美人性,同时也说到杨绛先生因为没有为老王做什么而“愧怍”,而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那样的处境就是要去做什么也是做不了的,在这个环节里不妨打破常规不在最开头而在这里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这样可以在已经分析完文章后来更加直观深入的体会到老师所说的这最后的情感。

老王教学反思8

伴随着一步步课改,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我最难忘的一个人》,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老王教学反思9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节选自《老王》

“愧怍”一词,但从字面上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惭愧的意思。追本溯源,从六书上分析,“愧”“怍”皆从“心”——“愧 ,媿或从耻省。按即谓从心可也”,“怍,惭也。从心,作省声”——也就说,此二字关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为人最该保有的良知与灵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从生命最深处由衷发散的虔诚与悲悯,更或者说,心是拥抱现世的温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难命运的温暖的方式。对于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言,从生命的最开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们”享有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是从生命开始后的际遇来看,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远远高于“老王们”,从人道上讲,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勇敢承担其这个责任吗?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识分子有多少能真正体味“老王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穷苦?先天性的不公平连同后天叠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按照以上的解读,那么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整个文本世界中,作者杨绛是幸运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运者应该对不幸的人产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真应该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吗?

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在分析文中两人时,应该平等地对待两人,正如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所说——“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与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从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再回归到最初讲到的“心”上,正因为有心,作者是幸运的,她最终感到愧怍,她体会到了自己当年与老王的不对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迟到,总比没有要好千倍;正因为有心,老王是幸运的,他拥有金子般的内心,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认同的,在死后,他最终获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正是我要最终从“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们跳出文本,在进一步审视我们的解读,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迹。在我最初的教案设计中,本文的教学从标题“老王”切入,以“悲”为核心词展开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没有姓名的人,是个社会的边缘者,不被人重视;二、处境困窘,艰难生活;三、古人讲“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况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视葬礼)——但现在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设计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我们口口声声说老王的命运如何苦难、如何悲,可是自以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们,不是在最开始便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老王放置在同样卑微的角色上了吗?自然,小人物在历史潮流和现实生活中确实具有先天性的劣势,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难道他们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吗?在他们的活法中,难道看不见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他们预设的这么悲惨与壮烈?举个我们经常遇见的现象,那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贾之家还要和美欢乐。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

洋洋洒洒说了诸多,还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若是进入到教学,还需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时,分析这两个字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我这样解析文本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我的情感认知要导向何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该关键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第一层解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抛出问题,“愧怍是什么意思?”“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请大家说说看。”——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由教师提出这四个问题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层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进一步追问“除了上面我们从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能不能从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这个身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的‘愧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愧怍吗?”同时,在PPT上展示一页补充材料,这则材料是关于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课外资料;

三、第三层解析:师总结再追问:“作者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产生了深深的愧怍感,从许多方面上,我们能感到作者相对于老王的许多优势条件,无论是生活还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师还是有些不解,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吗?有没有哪位同学为老师解答下这个疑问?”——从而由此引出“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个核心总结句,以及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力求达到全文情感与主旨的升华;

四、师大总结:表面上去看,作者杨绛确实更像一个幸运的人,老王这时候自然就弱小凄苦无比,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体悟的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自认为幸运的杨绛,她的生命不也悲吗?我们自认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吗?两个人,正是因为两颗心的有力颤动,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运的意味。即便身处何种困境,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也同样很幸福吗?

老王教学反思10

课比设想的好一些,又似乎差一些。

讲《老王》之前,我看了很多名师的解读,只是为了更广阔地打开自己的思维,我也把课文读了多次,可走近的深度仍觉不够。直到今天早晨上第二节课前,还是觉得就连导语都没有想好。

进得课堂,望着孩子们,反倒觉得有了些灵感。听课的人不多,管他呢,课是讲给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生命之作,无论水平如何,都是倾尽自己心力完成的,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还是拖堂,这是教学之大忌,再一次犯了此毛病。开篇的字词用的时间有些偏多,有了预习的基础读一次即可,却又让写又让读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课文的批注时间也有些多,这一块不应该浪费很多的时间,因为重点在朗读这一环节。学生找“老王生活的词句”完成的不错,解读的不错,尽管读的不完全到位,但对老王的苦难理解的十分好。

由于前半部分耗时太多,导致在完成合作交流环节的“请你以老王为第一人称,试着写一下老王送了好香油送了大鸡蛋后回家路上的历程。”时有些匆促,只有个别学生当堂完成,不过自我感觉学生写的还是不错的。

最让自己得意的是收尾时的精练,卑微的老王虽然在人世受尽凄凉,但他捧着一颗心来对待杨绛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恩人,他不图别的,只要一点点人世的温情。所以当善良的老王离世后,反让同样善良的杨绛陷入更深入的人生思考,她更加苛刻地解剖着自己,总认为自己对老王总的不够,总觉得自己对老王有着太多的愧怍,总在想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才对。

六六的文章《关于善良》很值得我们思考,只是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读,但还是应该在课后完成的。

课堂容量大了,对自己驾驭教材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能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写作,再加上最后文段的思考,这节课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还是应该多努力才对,放下虚无,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时候不喜欢上公开课,觉得太浪费时间,但只要自己不做秀,这样的打磨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学期一本书,不用多,如果一个单元我们能上好一课书,上到自己满意为止,也是不小的锻炼,只是很多时一本书我们连优秀的一两节课也拿不出手,这实在不是我们当为。

看过一句话,具体怎么说的忘记了,意思就是说语文课堂应该完成一个“由思到诗”的过渡,也就是说在经过教师备课的深入思考和学生的认真思考后,最终成为诗意的河流静静在课堂和学生的心间流淌,从而也重新成就教师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上课,那是生命尽情舒展的舞台。领导不一定会赏识你,金钱不一定会光顾你,同事不一定会悦纳你,但是孩子们会。当你的课堂成为一出舞台剧,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时,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激动的神情就是你此生最大的奖赏。

别的,还有什么可求吗?

老王教学反思11

(一)说老王。

先通过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插图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

(二)说作者。

先用多媒体展示杨绛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知道她当时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的图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让学生写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组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老王教学反思12

《老王》是杨绛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所认识到的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必报的老王,并由此体味到:幸运的人应该关注不幸者或弱势群体,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同情与关怀。而文章应以让学生感受并把握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或关注弱势群体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两个知识点,我按照“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我把较多的文章内容浓缩在两个问题上----“课文描写了哪些有关老王的生活片断?”和“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这样繁多的内容也变得更有条理,学生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了。此时,每谈到老王的一个生活片断我又引导学生探讨小事件上所表现出的老王细小性格特征,最后,琐碎的内容就由“老王苦命却又老实厚道、关心他人、知恩图报”这一人物个性的主线联结起来了,使散文的“形”不再散,“神”也更集中。同样的手法,作者对老王关照、关怀的善良之举也在我预设的第二个问题中被击破,作者这位“老王”也同样出来了,“老王”的善良之举也就更显细致了。为了让老王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我还设计了文章第8自然段的精美语段的赏读,从学生的赏读来看,也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注弱势群体是文章第二个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社会上、生活中、校园内与老王有相似性格或品格的人来感悟,并且让学生在寻找的同时感悟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向这样的人学习,并且从自我的反思中纠正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我一直灌输给学生的理念是该从生活的小事件、小行为去学习老王,去反思自我,所以学生寻找到的生活中的“老王”事迹虽小,对社会、个人生活、班级影响却很大,甚至学生在写向“老王”学习的打算中也能提到准备做些实实在在小事去关爱他人、关爱自己。这也就达到我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很少,对于社会种种他们更加无法做出轰烈的大事去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但他们完全有能力以一份善良之心去做些小事情。

例如一位学生说到的“往后的慈善捐款准备尽自己的能力多捐点”,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一个学生说到的“老师就是老王,因为老师耐心地引导他,使他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转好了,以后也准备像老师一样,给予同学更多的关爱”,我想学生能感受到老师为他付出了爱,他必定能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就是一份以善良体察善良之心。学生既这么想了,不就是很好地读懂了老王吗?而我们要求学生学习《老王》,不也正是想让学生能够这样地从身边的小事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吗?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走近老王---怀念老王----寻找老王----学习老王”这一主线贯彻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当中,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生活。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的同时,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以善良之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只是,对课文语段和优美语句的赏读还要在课后继续加强赏读,因为这样的赏读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赏能力。

老王教学反思13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老王教学反思14

《老王》这篇课文讲完了,但我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再说点。反思自己的讲课过程,发现很枯燥,很单调。本来生动形象满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讲,成了课前预习(生字,词语,作者)、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后作业几个板块的组合。乍一听,我这几个步骤也符合学案的要求,后来从提问的几个问题和课后作业也看出来,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可这就算达到教育的目地了吗?

我再次翻看着有关这一课的参考资料,看到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

1 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 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我发现前三个目标应该说都达到了,只是第四个,应该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向来不作为课堂的重点,觉得这样的目标是长远的,一两节课怎么也不可能完成。况且我也不善于煽情,读到动情处,还没给学生讲,自己就先落泪了。但是学生们呢,如果老师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情,这样的人,即使学问再高,也只相当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怎么指望他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十六岁的北航博士生张炘炀不就是这样吗?他不顾家庭状况,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学,他却体会不到父母的艰难,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

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对不会那么公平,总有一些不幸者,像孤苦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被病魔掏空了整个家庭的患者,在恶劣条件下劳作的工人,艰难维权的消费者……,他们的命运都值得同情。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校园里的学生,他们看不到、听不到这些弱者的声音,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自己小小的得失:哪天没跑操,被老师逮住了,倒霉;哪天打饭没打到好吃的,或吃饭时弄脏了衣服,不幸;哪天没完成作业或考试考差了,被老师批评了,暗无天日。须知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社会上有更多比他们不幸的人。如果教师不给他们引导,学生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教育,他们不但不会给弱者以同情,就是将来自己走上社会,遇到了挫折,也可能承受不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老师也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可惜很多语文老师常常放弃这样的责任,包括我。

如果像我这样讲课文,学生感受到的老王可能只是作家杨绛身边的老王,是特定时代的老王,而不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人物。所以我想下一节课我再给他们搜集一些资料,联系实际讲讲我们社会上的人和事,例如,梦寐以求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大学生,小月月事件,带弟上学的留守女童等。不只是这一课,其他课文也要这样做,把思想教育贯穿在讲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能够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老王教学反思15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什么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革时期,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又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比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什么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第四篇:《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镐京中学

李瑞鹏

一开始,设置《老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是本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来组织教学的。因为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于此的引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文的真实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三点:一,通过文眼理解老王;通过文眼理解作者的善良;三,通过文眼看作者的愧怍。重点放在对于作者愧怍的理解。以往的语文教学,最后得出作者的“愧怍”的原因会是:因为作者觉得她对于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可是全文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甚至是作者一家对于老王的帮助并不见的少,为什么还是愧怍,要真正的理解作者所说的“愧怍”恐怕一句帮助不够是不能完全解读的。所以,我引导学生最终得出三点:一,作者对于老王的同情不是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的,也就是两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所以之后她能愧疚,就是因为作者总是以一个施与者的姿态来面对老王,而老王却是真心的如亲人般对待自己。待老王逝去,回想往事作者灵魂久久不能安宁。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对待老王的帮助和理解总是有着知识分子的酸腐理解,对每次老王的照顾,总会用钱来回报。这与作者内心的“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文化心理有很重要的关系。老王临终的送香油鸡蛋,依旧换来的是“我”的钱。日后知道老王去世,“我”才越发的觉得老王需要的也许并不是钱,而是一个人对爱的需要,这正好是作者所没有的给予的。三,最为愧疚的恐怕就是当事情已经无法弥补时“我”的大彻大悟,这份对于老王的理解来的太晚、太迟。愧疚的心越发的变浓。

教学设计的最后是一个个内容是拓展:说说你从本文学到了什么?

评课后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再次的整合,得出了一套更为合理的设计思想,展示如下: 首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如对生字的读音,解释。对文本中较为浅显的人物的讨论理解,比如老王的善良和困苦,作者及其一家的善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又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课堂。

其次,在课堂设计的前两个环节:一通过文眼理解老王;二通过文眼理解作者。不能用时过多,最好就提问一两个学生,得出答案。因为这些问题在文本中显而易见,不是很难,同时还能考查学生课前的深度预习情况,更可以为下半段的理解作者的“愧怍”留下足够的时间。

再次,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做老师的最好提前搜集好大量的背景资料,有斟酌的适时呈现在课堂,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度把握作者的情感。比如,在理解作者的愧怍的时候,学生不了解文革时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也值得作者一提,在学生看来那不是很小的帮助吗,再说“我”不是还给了钱呢,为什么那还能看出老王的善良呢?这就要有大量的文革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两口子当时的境遇,来辅助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做老师的只要很好的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就可以的,不能一节课只是自己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很累。

最后的“你学到了什么”必须能洞察到学生一节课的收获,应落到实处,以调整以后的教学。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一篇看似很简单的文章,可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美是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不够的分析来讲述清楚的,所以以后的语文教学还是不能墨守成规的来,必须时时学习,与最前沿的语文教学理念保持近的距离。这样自己的教学观念才不至于越教越落后。我的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分析了多家的教学设计之后得出的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人说这样的设计很有深度,学生可能理解有困难,可是对于学生而言,什么新学的东西都是难得,况且语文本是人之常情的的人性的展示,不存在无法理解的困难。如果老师能做到适时的引导更不会存在难以理解的文章。语文的学习,其实也是对人性的理解,文本只是给我们一个平台。当老师的只需要很好的引导,不过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味的做到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参与才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学生很好的参与了,课堂才能有好的生成。

还有,语文的学习,其实就像是看风景,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魅力。你要让自己熟悉文本,然后试着每次都能以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诉求去审视,你会发现:同样一篇文章,次次都有新收获,教学的成就感也会很强。

第五篇:《老王》教学反思-精选文档

《老王》教学反思范文

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老王》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老王》教学反思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杨绛作品《老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语言中通过细节的挖掘体会其中的韵味。这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根本思路。

同时,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主要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而其中以人物为核心,情节以人物交往串联,环境则为人物做铺垫,王国维先生曾言:“一切情语皆情语”,说的也是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一篇小说的分析中,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是关键,其他一些只是华丽的枝叶,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老王》这篇文章应该抓住老王和作者两个人物去分析,这是一个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是一场善良与善良相遇,却读来让人觉得悲伤的诗篇,因为好与坏,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是很容易的,你读善恶冲突的小说,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与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两个善良的人交往却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才是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这闲话。”坐三轮车很平常,但一路上说闲话则是打破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车夫辛劳和苍凉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澜。

老王的贫穷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说明:生计艰难,没有妻儿。但在作者问起老王的家时,一般我们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却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细节品味起来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则老王心里其实否认那是家的,二则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个家。简单的一句话将老王内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来了。

在老王将作者的丈夫送到医院的时候,作者要把钱给老王,这个时候老王是“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为什么要悄悄问我?一方面当时候处于文化大革命,作者的境遇确实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声说,说明老王也极力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他其实是一个善良而细心又有点天真的人。这个也可以从下面作者的“笑着说有钱”得到侧面说明。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个高潮,作者的描写很细致。老王由于病重,说话都是非常简洁的,一个“嗯”,一个“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最后干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鸡蛋是不要钱的,但老王却站这等我,这说明老王其实担心作者内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话是老王在送鸡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规律,送鸡蛋这天差不多属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时候向到的却是给作者送鸡蛋,这说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让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终于死了,而另一个善良的人作者却一直在愧疚之中,在这个愧疚了学生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实并没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鸡蛋的时候还还钱给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还不够好,比如连死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所以愧疚。这样其实会得到两种结论:前者说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异是很难做到平等的,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却因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冲突。另一个结论就是作者虽然相对比较幸运,仍旧关心别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识。

最后学生还对老王的鸡蛋和香油怎么来的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老王为什么会跟作者关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像杨绛这样的大学者,已经很少去写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这些小人物进行如此的交往,这也许是当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和坚强不如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会地位相互错位的社会里,让两个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老王》教学反思2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与时俱进”,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诲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必须保证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下载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动课及《老王》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王教学反思

    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有序,组织学生开展......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李健吾曾经评价杨绛的作品风格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杨绛的这篇叙事散......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总体构想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支撑点。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

    老王教学反思(整理21篇)

    篇1:老王教学反思本学期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一次语文教学能手的汇报课活动,在尚志中学听了曹山老师所做的《老王》一课的示范课。曹老师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个课堂进行......

    《老王》教学设计及反思

    《老王》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老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

    《老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老王》教学反思 青原镇中学 徐世艳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

    《老王》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篇一: 《老王》教学反思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