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7: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篇: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1课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中习题

(2)谈谈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4、学习小结(1)知识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5、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解开地理之谜

与生产建设

(2)、地 理

与风土人情

与日常生活

(3)、知识、应用

6、作业布置:

练习册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1)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 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 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1︰3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 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三、作业 比例尺的比较

四、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1、学会看地图;

2、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4、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五、教学反思:

第3课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1)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习。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学好地理的途径、方法:

1、学会看地图;

2、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3、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4、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教学反思:

第4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1)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2、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列表比较 教学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等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窨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同学们计算一下:1)中国的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相当于几个中国大?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

互动3:要掌握巨大地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就根据地球的开头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找出以下内容:

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然后教师指一名学生上前淙指出这几部分内容。

师:地球旋转 时,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做什么?(地轴。地轴是假想的轴)

互动4:教师用手指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运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呢? 明确:地球按自西向东运转方向运动。

提问:分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呢?(请一名学生在下图标上箭头)明确:

并要求学生说明左图是从北极上空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右图是从南极上空看按喱针方向转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并能从南北极上空去辨认地球的自转运动。互动5:学生利用地球仪并阅读教材P16-18,分小组全作探讨以下内容

纬线 经线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教师合作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汇报,教师指正答案,并结合经纬网仪一一强调。教师出示表格二,组织学生继续讨论: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纬线的名称

经纬度的划分

平分半球的度数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讨论时教师出示专门标有经线经度的图片和专门标有纬线纬度的图片。学生讨论完后汇报,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明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用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这条经线圈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避免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用多媒体显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四、练习

五、学习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5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2)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经纬网的概念。

2、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列表比较 教学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等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设问:如果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 展开小组讨论,然后选两三名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如果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然后怎么找?

生答:然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类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 互动1:出示经纬网图,要求学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分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如果是0°经线或0°纬线,应写成0°经线或0°纬线。同样,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180°或西经180°。

互动2:投影显示下列经纬网图,要求学生不仅说出各点的经度,而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强调: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辨别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定各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互动3:投影出示下列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学生分组讨论各点的坐标及所属半球。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上辩认某点的位置时,要注意图上出现的同心圆为纬线,射线为经线,射线相交的点为极点,要分清极点是南极还是北极。

四、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P21“活动”1、2、3

2、投影出示练习题

五、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强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方法归纳:本节课主要让同学们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会协作解决问题。

六、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有一个人双脚分别站在180°经线两侧,他说:“我一只脚站在东半球,另一只脚站在西半球”。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一只脚站在东半球,另一只脚站在西半球”呢?

2、实践探索 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查阅地图,找出北京、张家界两座城市所属的经纬度,还可以查阅你感兴趣的城市所属的地理坐标。

七、板书设计 经纬网

1、经纬网:经线、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

2、用途:明确任何一点的位置 确定各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八、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两幅经纬图,各注上相应的经度、纬度,并加上四点,自己再写出这四点的经纬度及所在的半球。

教学反思:

第6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认识地球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3)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2、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经度和纬度。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经纬网计算出经纬度。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教学难点

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经度和纬度。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列表比较 教学准备

地球仪、经纬网仪等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相互交织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练习题)

第7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三个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易的能力。

2、通过展开“大洋自述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的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七大洲与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况。教学难点

1、查找各洲之间的分界线。

2、理解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看到一个什么物体在转动?(地球)你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的海洋)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

二、课前热身

师:原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地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

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出示地球外貌图后讲述:我们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图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能用一个形容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吗?(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陆面积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陆地占29%)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地球上的陆地被系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较大的块叫什么?(大陆)(2)面积较小的地块叫什么?(岛屿)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什么?(大洲)(4)全球共分为几个大洲?(七个大洲)互动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哪两个大放的大陆连成一块?把它们合称什么?(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魇一块大陆。)互动3:

谁能上前来拿着大陆的轮廓模型按面积大小排队?(通过排队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互动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

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互动5:

提示:要求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全作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然后选几名代表将自己绘制的简图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检查是否正确。再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将七大洲名称填入简图中,最后教师提示正确的填法。

明确:让学生学会将复杂地图化难为易,准确识记大洲的分布。互动6: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图2-23,图2-45,图2-25,查阅各洲的分界线。

明确: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接尔河、大高加索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互动7:

师: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

明确: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为四大洋。互动8:

提示: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四大组,钭每大组的学生分别改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的演讲活动。

点拨:太平洋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属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也最高。互动9:

提示:每大组选一名代表领走自己所属的轮廓模型,并按面积大小排队。学生排队后再按顺序将自己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

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

七、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

八、教学反思:

第8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1)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五种地形的特征及相应的“世界之最”。

3、熟悉海底地形。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陆地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形,你认为我们这里的地形如何?根据自己的见识说说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原因是什么?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世界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二、课前热身

请同学们看地图册上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什么地形吗?

明确:陆地地形虽有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有五种,它们分别是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等。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外貌作初步的描述。(2)学生自学教材P27-29。

2、四边互动

互动1: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要求学生讨论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明确:海拔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A点海拔500米,B点海拔1500米,C点海拔-500米。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也就是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如果示A、B两点的相对高度(1500-500=1000米)。

强调:前者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后者是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互动2:出示相应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课堂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五大组,并将每大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地形名称,然后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的特征,最后各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明确:通过列表比较,准确辨别各种地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自述活动让学生熟悉各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 主

海拔高低 地

伏 共同点

原 低(200米以下)平

广

阔 地面起伏小 高

原 较

高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地 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丘

陵 较

低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地 四周高,中间低

互动3:(1)结合查阅图2-45,思考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明确: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2)这两大地带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山脉呢?

明确: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主要有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第二大山脉带主要是东西方向延伸,由喜玛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著名山脉组成。

互动4: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知识,分组讨论,查阅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明确: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中国的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

互动5:了解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后,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是什么模样吗? 明确:(1)海底地形中的大陆架是开发海洋资源最重要的地带。(2)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3)大洋中脊火山活动比较剧烈。

三、达标反馈

1、填空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进距离,叫做(海拔)。地球表面最高的地方——珠穆朗峰,海拔8848米;最低的地方——死海,湖面为-400米。那么地球陆地表面最大相对高度是(9248)。

(2)已知某一山坡上甲地比乙地高40米,乙地的海拔为80米,那么甲地海拔高度是(120)米。(3)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形叫(平原)。

(4)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叫做(大陆架)。

2、读图题(图略)

(1)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海拔:甲(1500)米,乙(550)米,丙(0)米。(2)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是(950)米,乙、丙两地相对高度是(550)米。

五、学习小结

指名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七、作业布置

练习册习题

八、教学反思

第9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2)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面的高低起伏可用等高线表示在平面上。

2、理解等高线,会读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

3、指导学生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辨认山脊、山谷等地形。

二、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等高线示意图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美丽的图片,你能从图片上看到什么呢?(山脉、河流、平原、湖泊、海洋等)我们知道图片上有多种地形,有众多山脉,我们能从这幅图上读出山脉或其他地方的海拔吗?能读出地形的坡度变化、地势高低吗?(无法读出各处的海拔,也无法判断地势坡度的变化)那么我们如何将海拔、坡度、地形直观地描绘出来呢?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将海拔、坡度、地形名称直观地表示在平面上。

二、课前热身

(1)出示与以上内容对应的平面地图,讨论:这幅地图上与幅图比较,有什么明显不足? 明确:这幅平面地图不仅没有海拔高度,而且无法判断地形的起伏变化。(2)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用等高线表示)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征?你能读出任何一条线的海拔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阅读教材P30-31的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1)什么是等高线?

明确: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等高线。(2)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等高线的特点吗?

明确:①等高线属于曲线。②等高线是闭合的。③各条等高线不相交。互动2:看下列两幅等高线图:(课件展示)

甲、乙各表示什么地形?

明确:甲表示盆地,乙表示山地。要判断属哪一类地形,必须读出各条线的海拔高度。

互动3:提问:陆地上地形的高度可用等高线表示,那么海洋中的深度如何表示在平面上呢? 明确:用等深线表示。

提问:什么叫等深线?计算深度从哪里为起点?

明确:海洋中深度想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为等深线,深度起点应该从海平面开始,采用负值。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能准确分辨一幅地图的高低起伏。互动4:阅读教材中图2-40。

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而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寻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种地形图叫做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阅读教材图2-41。

明确:分层设色地图一般有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度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互动5:等高线是如何反映坡度变化的呢?

明确: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坡度变化:一般等高线越稠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四、达标反馈 选择题:

1、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C)

A、地图种类

B、海陆分布

C、等高线原理

D、比例尺大小

2、以下不属等高线的特点的是(D)

A、闭合的B、曲线

C、不相交的D、均为图形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为封新生线,且数值外大内小,其地形是(B)

A、山顶

B、盆地

C、山谷

D、山脊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数条等高线合在一起的地形是(D)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五、学习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会认识等高线,理解等高线,会读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

六、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陆地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线的特点:闭合的、曲线、不相交。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反之亦然。

七、作业布置:课堂练习

八、教学反思:

第10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3)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面的高低起伏可用等高线表示在平面上。

2、理解等高线,会读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

3、指导学生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辨认山脊、山谷等地形。

二、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等高线示意图 法制渗透: 教学过程

第11课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2、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的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洋与陆地的相互变迁,明白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2、了解火山喷发的多种景象,知道有些半观景象可发展旅游业,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1、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世界最高峰吗?(珠穆朗玛峰)

有人发现珠穆朗玛峰上有鱼骨化石,你能推断出一个什么变化?(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人发现台湾海峡海底有森林遗迹,你又能推断出一个什么变化?(由陆地变成海洋)

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海洋与陆地是不断地变化的,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课前热身

指一名学生解释“沧海桑田”这一成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告诉大家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自学课本)

教材中主要提出哪两个观点来说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各表达了什么内容?世界上的火山与地震分布在哪里?

2、四边互动 互动1:(1)据测定的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几十万年后,高度会突破1万米大关,请问它会无止境地上升吗?

明确:由于受到地壳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它不会无止境地上升,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现象都是一些长时间改变地表形态的现象。

(2)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的现象有哪些?(火山和地震)地震是指在地壳运动中,当地壳的岩层经不住力的冲击而发生断裂缝的地方发生错动,就产生地震。火山是指地球内部充满的炽热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便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通过这些地理信息可以证明地表形态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互动2:(1)是谁推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假说是如何认识海陆变迁的呢?

明确: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被“泛大洋”包围的“泛大陆”,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的碎块在水上越漂越远,后来形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2)魏格纳作曲什么证明大陆确实在漂移?

明确:魏格纳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的凹入部分正好相吻合。(3)魏格纳还发现哪里也相吻合?

明确: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也想吻合。

魏格纳发现这几处盯吻合,他相信这决不是巧合,是大陆漂移的结果。互动3:你还有其他的证据证明大陆确实在漂移吗? 明确:(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2)古生物化石相似性;(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如海牛与舵鸟。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的动物,舵鸟是生活在陆地上,不会飞,按说它们都不可能远涉大洋,但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同纬度地带,科学家们不得不肯定大西洋与南美洲原来是一整块大陆。

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证实了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互动4: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认识海陆变化的呢? 明确:(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块组成。9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互动5:(1)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容易产生什么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

(2)世界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明确: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的500多万次地震大多在这里,全球500多座著名的活火山基本上也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教师再要学生观察板块构造示意图叠加在火山和地震分远见卓识图上,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一个什么巧合?(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恰好与板块之间的交界线相似。)

这又说明什么问题?(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容易产生火山和地震现象)互动6:请同学们说说火山喷发与地震产生时的状况及其影响。

四、练习

1、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2、大陆漂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他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想吻合。

3、全球主要有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发生(火山)和(地震)现我。

4、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五、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海洋

陆地 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七大洲、四大洋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火山地震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第11课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七年级

主备:杨花梅 参备:熊凯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人口总数及增长速度、特点。

2、掌握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及资料,增强学生分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意识到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爱护自己生存家园的思想意识,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读有关世界人口报道资料,让学生讨论分析:这篇资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何想法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世界人口状况。

二、课前热身

出示“世界人口增长”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独立完成P39活动1-3题。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通过读图我们知道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那么人口增长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哪些地方人口稠密呢?

请同学们围绕上面两个问题自学课本P39-41

2、四边互动 互动1:(1)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世界人口增长挂图,世界人口从9亿增加到10亿需要多少年时间?从10亿增加到20亿需要多少年?从50亿增加到60亿需要多少年?

明确:从9亿增加到10亿需要30年,从10亿增加到20亿需要100年„„(2)仔细观察上力,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明确:人口每增加10亿用的时间是从100年

30年

15年

12年

12年。可见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根据以上统计,我们得知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3)当今世界上的人口究竟以怎样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指一名学生朗读阅读材料“世界人口增长速度。”(4)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经济发达、现代医疗技术进步、婴儿死亡率减少、人口寿命延长等原因。(5)从图上观察,到现在为止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50亿)互动2:(1)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明确: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分组讨论: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某省2003年初,总人口数为5700万,一年后出生人口为63万,死亡人口48万,请问该省2003年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各为多少?

明确:出生率=63/5700×100%=1.1%

死亡率=48万/5700万×100%=0.84%

人口自然增长率=1.1%-0.84%=0.26%(3)该省本年内增长了多少人呢? 明确:6562×(1.1%-0.68%)

互动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40第一自然段内容,提问: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国家分别有哪些?

明确:就大洲来看,非洲最快,南美洲次之,欧洲最慢。一般来说,发达国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家人口增长快。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慢,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快。

互动4:世界人口总数虽多,但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分布的多少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了解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必先懂得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明确:人口密度=某年总人数/领土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练习:计算P41表格中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中:131人/平方千米、澳:2人/平方千米)从表格中分析,中国不仅人口数量最多,而且人口密度也大。互动5:(1)看“世界人口分布图”,讨论“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有哪些大洲?具体在哪一地区?” 明确:四大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2)为什么这四大地区人口稠密,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明确:1)均属中、低纬度地区2)位于临海地带3)大多是平原和盆地地区4)气候温和,降水较多。(3)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明确:四大人口稀疏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

四、达标反馈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是位于(中低)纬度临海的平原盆地。

3、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五、学习小结:学生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超过60亿,仍以较快速度在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人口稠密地区

四大人口稀疏地区 2 世界的人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种划分及三大人种各自的特征。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比较各人种的分布区,提高学生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美洲“黑人”资料,让学生意识到各人种或种族之间人格平等,树立科学的种族观。教学重点

人种的划分、特征及分布 教学难点

1、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

2、混血人种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各人种特征的代表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人种聚集的群体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上观察这些人群中的每一个外貌特征都相同吗?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不相同。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群在外貌和体质方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如肤色、眼色、毛发等)所划分的人群被称为人种。本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世界人种。

二、课前热身

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照片,分组相互交流,区分各图片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世界上的居民分哪几类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各具什么特征?各分布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自学课本P45—46。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出示三大人种的代表照片。请问根据这些图片你能说出各人种外貌有何特征吗?

明确:黄色人种:皮肤呈黄色或黄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又黑又直,脸型宽平,身材中等。白色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浪状,嘴唇较薄,身材也较高。黑色人种:皮肤、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嘴唇厚并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2)我们的外貌又有何特征?与什么人种的特征一样? 明确:我们一般属于黄色人种。互动2:

出示世界人种的分布图。

提问:你知道三大人种各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明确: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北非、西亚、南亚。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亚、拉丁美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南亚、美国境内。互动三:

提问:不同人种之间通婚后产生的人种属于哪一类? 明确:混血人种。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特别是拉丁美洲地区,混血人种的比重已战友到58%。15世纪到16世纪初,大量的欧洲白人迁往美洲,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时,有几百万的欧洲人移居美洲,从欧洲和非洲迁移人口到美洲的过程长达400多年历史,各色人种相互通婚,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互动4:

提问:虽然不同人种肤色不同,但没有贵贱之分,各人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同人种的人都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试举例。

出示美洲“黑人”的资料及图片,让学生阅读观察。你现在知道南美洲与北美洲为什么有黑色人种分布吗? 明确:让学生懂得不同人种人格平等的道理。

四、达标反馈:填空题

(1)人种划分的要依据是(肤色)(眼色)(毛发)等方面。(2)地球上的人类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混血)人种,我们属于(黄色)人种。

(3)世界上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4)亚洲东部的居民主要属于(黄色)人种。

(5)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指一名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方法归纳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读图、比较、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种

种 特

征 主要分布区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教学后记: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联合国确定的六种工作语言的种类及作用,能运用世界语言分布图了解六种语言的分布。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能运用“世界宗教分布图”了解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和“世界宗教分布图”增强学生分析观察世界地图的能力。

2、通过语言种类的学习,知道英语在国际会议和交往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领悟在初中阶段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宗教,让学生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树立无神论的观念。教学重点

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分布,世界三大宗教的种类及分布。教学难点

1、世界三大宗教对于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学生对不同的宗教建筑物的识别。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世界语言分布的教学挂图,世界宗教分布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与你的朋友、亲人交流时离不开什么?一般使用什么语言交流?你还能用其他的语言交流吗?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应当了解有关世界语言与宗教的知识,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二、课前热身

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不同宗教活动的图片及资料,分组相互展示并讨论图中的人物、语言及活动内容。

师: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不同。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在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有哪些?各分布在哪些地方?世界上又有哪些重要的宗教活动?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47—50。

2、四边互动 互动1:

(1)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哪些?

明确: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6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观察书中人物图像,讨论:图中不同人物图像有何特点?其中哪些语言你会读呢? 互动2:

(1)教师出示“世界语言分布”挂图提问:这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表格并指导学生看图填表: 语

言 使用范围 主要特点 汉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什么语言?主要分布在哪里?

明确: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地亚等地。教师将“中国、东南亚等地;使用人数最多”填在表格中。

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语言,她语音优美,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规范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3)目前世界上淬最广的语言是哪种?发源于哪里?除了英国外还有哪些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

明确:目前流传最广的是英语,发源于英国。除英国外,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使用英 语。(填表)

(4)你在哪些场合使用了英语?你知道为什么英语流传广泛吗?你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呢?

明确:英语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英语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使自己融入世界,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好英语。

(5)俄语主要在什么范围内使用?(指导学生观察地图)

明确:俄语是俄罗斯人使用的语言,在东欧各国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填表)(6)法语主要在什么范围内使用?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地图)

明确:法语主要流行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国家,也是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填表)

(7)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主要在哪些范围内使用?(指导学生观察地图)

明确:西班牙语主要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范围内使用较多,阿拉伯语主要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使用较多。(填表)

互动3: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与宗教有关的资料相互展示,并讨论有什么不同?有何特点? 明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互动4:(1)世界上有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世界上传播范围广、对社会影响深刻的是哪三大宗教?明确: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2)填表:

教 主要分布区 宗教建筑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四、达标练习(练习册上相关题目)

五、学习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及世界三大宗教。4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要求学生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要求

通过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直辖市发展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

1、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条件。

2、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直辖市和相适应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关于城乡景观、文化遗产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城乡景观、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反映的是什么景观?有何特点?(学生对照图片回答,教师强调城市和乡村图片)

图片中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集中居住的地方,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世界聚落。

二、课前热身

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以分组讨论的形式相互展示,并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后,教师抽选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聚落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何意义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自学课本P51-55。

2、四边互动

互动1: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得知,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地理上被称为“聚落”。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人的村庄。那么聚落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明确: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讨论:与乡村的孩子相比,城市中的孩子享受了哪些现代文明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从人口规模、城市人口从事的生产劳动、城市的产业活动等方面展开讨论。

城市的确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城市是人口达到 一定规模的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会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就业困难等方面去回答。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向自然索取的也就越来越多。我们也应该体会到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

互动2:聚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什么?(乡村)乡村包括村庄和集镇。

教师出示村庄和集镇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乡村与城市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乡村的房屋一般不是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住在乡村的人和城市的人相比,拥有的生活空间要大,日常生活更接近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和田园沃野。集镇实际上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聚落形态。

互动3:乡村的民居称房屋建筑,有的分散,有的集中。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出示不同地方的建筑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建筑物有何特色?

(2)这些建筑物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适当引导指点。

明确:虽然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互动4: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和乡村,而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发展成集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多媒体显示有关城市发展的图片及相应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城市是臬由村庄演变而来的呢?

互动5: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人类有何意义?

明确: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也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和艺术品能保存下来的是很有限的,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我们应该树立 这样的意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这种做法对吗?(对)

四、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懂得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五、板书设计 世界的聚落 城

一、聚落的形式

乡村

集镇

村庄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1 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的相关符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四边互动 互动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同。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互动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的大致天气状况怎样?

生:长江中下游以晴转多云天气为主;黄河中下游以降水天气为主。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师:出示“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明确:台风——捕鱼不适合沙尘暴——跳绳不适合 霜冻——插秧不适合雨——打篮球不适合

师:指导学生读课本P59“天气环境监测”的新闻记者材料,简要说明,达到让学生关注家乡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即可。互动3:

师:气候与天气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气候呢? 明确:阅读教材,寻找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概念的区别。师: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指导学生从时间、变化的频率和要领上进行比较和区分。)列表比较。

天气 气候 概念(见课本)(见课本)时间 短时间的 较长时间 变化频率 多变的 变化不大

四、练习

● 判断四句词语中描述的天气和气候分类。

风和日丽——天气

暴风骤雨——天气

四季如春——气候

阴转多云——天气

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现象的综合,它一般变化不大。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的特征,对于生产生活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五、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说明了天气、气候的要领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同时,详细地介绍了与人类日常生产生活联系

紧密的天气预报。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正确地区分天气与气候,准确地识别天气符号和看懂天气预报图。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纬线和经线

www.5y

kj.co

m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兰陵县车辋镇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一、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六)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二节 地 球 的 运 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第三节 地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达100%

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第2节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习近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A.裂谷 B.岛弧 C.海沟 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板块运动 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反思与点评记录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上投影出来)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和探究心理。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降水与生活 什么是降水 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分布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第三节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

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度大大加快.[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 生] 分组讨论回答。

[小 结]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设问过渡]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3]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 生] 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过 渡] 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掌握所学知识。)

[练一练1] 分组完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5页活动2,计算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尼日利亚 高 高 高 巴西 英国 德国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分布图”)

[学 生] 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6] 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二课 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 每 天 每小 时 每 分 钟 每秒 8000万人 219028人 9126人 152人 2.5人 [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以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假若你是一位宣传大使,现在你身在一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它们设计一些宣传口号,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大胆创新)

展露创造才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诗歌、绘画、歌曲等)问题的。展示学生的课堂上练习成果。(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师生归纳总结]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 波 状 鼻高、唇薄 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扁平中 等 东 亚

黑种人 黑 色 卷 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国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 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 D.农作物产量低

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3.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带来的问题是()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②水土流失③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⑤供水、供电负担重⑥扬 4.乡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中错误的是()A.经济水平提高,乡村有剩余劳动力 B.人口增长太快,乡村居住不下 C.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D.城里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好

5.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展的意见,你认 为正确的是()

A.在市中心建环行路,修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 公共汽车的压力。

B.禁止大货车白天驶入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 日行驶制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居民少流动 课外活动

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调查南昌市人口变化情况。时间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1900年前后 人口数量: 原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2、3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第四章开始讲述人文界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居《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讲述世界主要语言及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世界宗教的形成及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代表让学生对世界语言和宗教及其地域分布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后面学习世界分区,进一步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为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本课在教学中将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讨论、相互交流,再归纳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教材的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为世界六大主要语言及其地域分布情况。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地域分布、代表建筑。

2、技能掌握与指

3、导

学会阅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能从中获得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信息。运用世界政区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学会举例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利用率达100%。

4、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读图分析、讨论归纳,师生之间相互答题解疑,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互动率达100%。

5、情感修炼与开导

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性。了解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等法律知识。投入率达95%。

6、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对世界语言的教学,学生认识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学好汉语和英语利于今后的生活分布的教学,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认同率达100%。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世界大洲和国家的地域分布掌握不是很全面透彻,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时不易准确到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图片、创始人、节日及禁忌等资料。我国佛教的一些代表性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

1、展示:三大宗教不同建筑风格的画面,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有宗教特色的氛围,以诱发学新课导言:同学们,前一节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和人种,知道了在1999年10月12日时,世界人口已达到了多少亿?(60亿)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来看两个即兴表演。

表演一:一个同学扮演来通旅游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司机,扮演外国人的同学把想去的地方写在小板上,然后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通,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表演二:一个同学扮演阿拉泊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中国人怎样接待这位客人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是信仰宗教的,如果你对宗教一无所知,就会好心办坏事,所以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世界的语言

1、指

2、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3页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材料,3、独立完成下列问题——课件2展示问题: 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的语言? 2)、哪几种语言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什么?

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并将问题答案用课件显示。

师:汉语不仅使用的人数最多,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语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每一位之骄傲和自豪。因此,科学规范地使用汉语,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4、师:现在全球旅游业发展很快,5、假如你说汉语或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去哪些国家和地区会没有语言障课件3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及问题、表格。

问题: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为什么? 表格:(先呈现空表)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问题和空表呈现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生:答案交流、相互补充。将答案一一归纳,课件呈现。

承转:在世界上除各国的语言有别外,同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国家还以某种宗教作为国教。我们出去旅游时,除必须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世界的宗教及其分布。

世界的宗教

6、课件4展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及问题和表格 问题:1)、宗教是怎样形成的?

2)、我国唐朝高僧玄奘西域取经取的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 3)、除了佛教外,还有哪些宗教?

4)、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哪些宗教? 表格:(先呈现空表)

宗教 产生地点 主要分布区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6内容,结合“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和表格。生:发言(略)答案、整理。课件呈现。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同学们课后收集三大宗教方面的有关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来相互交流。生:发言(略)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了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人、节日、禁忌等有关知识。三大宗教流传至今,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历史的建筑、音乐风格和服饰首饰。

2、课件5展示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A、B、C图

学生看图说出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特色。问题:本地有哪些典型的宗教建筑物?在哪里? 生:自由发言(略)

师: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除一些少数民族居民信教外,多数人是不信教的。但信教与不信教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人的宗教信仰。对于象法轮功这样的邪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全课总结(略)提出预习下一课的要求。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世界的语言

7、世界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8、六大语言的地区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宗教的产生 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练习与拓展选题

9、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有哪几种?

10、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11、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外,12、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

13、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下列宗教建筑各是哪种宗教的建筑?

14、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15、广泛收集关于三大宗教图书、文字报导等,16、每人自编一份小报,17、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

3、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4、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5、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6、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

7、类型聚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9、进而

10、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1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12、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13、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

14、的责任。

1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16、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板书)

一、城市与乡村

比较项目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发展程度 低 高 建筑物与道路密度 低 高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 少、低 多、高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联系 疏远 紧密 生活水平低 高

从事的主要工作 农业 工商业

分 布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大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

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

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发展与合作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理打好基础。

二、学程和导学活动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

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

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观念确认与引导: 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

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第一课时

(一)国家和地区(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 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

(小组竞赛2)请各小组写出你们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师提问)国界是怎样划分的?

(生活动)仔细观察书本图5.3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国界各是以什么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师讲解)以人文要素来划分的国界类型。(师讲解)领土的概念。

(生讨论)飞行英雄王伟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捐躯。为什么说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课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活动)读书本插图5.4和5.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师讲解)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

(生活动)读图分析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生讨论)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

(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师指导学生绘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家(生讨论)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师展示)一组2003年中国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印度软件工业、巴西飞机制造工业等经济发展图片,出示中国经济发展统计数国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课外拓展)调查了解南通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饮食、居住、交通状况、着装等方面的资料。第三课时

(三)国际合作

学生准备:收集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生活动)读图5.9,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一比)谁最了解联合国?

(师讲解)联合国的作用,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生交流)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国家和地区

1、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之间有差异 面积大小不同:俄罗斯最大,中国第三 人口多少不同: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政治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地位都平等

4、国界和领土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3、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三)国际合作

1、世界各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为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二)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伊拉克的政权。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强权国家,也是世界以肆意践踏国际法,而且美国不需要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

八、反思与点评

地理课程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内容设计注重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均力求体现这一点。

第四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怎样学好地理?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做自我介绍

2、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3、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总结、扩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六、板书设计

1、生活离不开地理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 一 章

地 球 和 地 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二节节

的 运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节胜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

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

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 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洲 大陆 岛屿 半岛 海峡

面积广大的陆地 面积较小的陆地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5、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6、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3、(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习近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A.裂谷

B.岛弧

C.海沟

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板块运动

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第三节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世界气候的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

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2、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3、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

生] 分组讨论回答。

[小

结]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设问过渡]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3]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

生] 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过

渡] 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掌握所学知识。)

[练一练1] 分组完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5页活动2,计算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尼日利亚 高 高 高 巴西

英国

德国

(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学

生] 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6] 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 第二课 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 每天 每小 时 每 分 钟 每秒

8000万人 219028人 9126人 152人 2.5人 [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假若你是一位宣传大使,现在你身在一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你打算怎样做?请你为它们设计一些宣传口号,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大胆创新)

2、发挥想象力,展露创造才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诗歌、绘画、歌曲等)来表达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展示学生的课堂上练习成果。(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师生归纳总结]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 波 状 鼻高、唇薄 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扁平中 等 东 亚

黑种人 黑 色 卷 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国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

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 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

D.农作物产量低 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3.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带来的问题是()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②水土流失③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

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⑤供水、供电负担重⑥扬沙天气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4.乡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中错误的是()A.经济水平提高,乡村有剩余劳动力

B.人口增长太快,乡村居住不下 C.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D.城里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好

5.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展的意见,你认 为正确的是()

A.在市中心建环行路,修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 公共汽车的压力。

B.禁止大货车白天驶入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 日行驶制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居民少流动 课外活动

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调查南昌市人口变化情况。时间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1900年前后 人口数量: 原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2、3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第四章开始讲述人文地理。语言和宗教是认识世界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居《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讲述世界主要语言及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世界宗教的形成及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代表建筑,通过本节教材的教学,让学生对世界语言和宗教及其地域分布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后面学习世界分区,进一步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为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本课在教学中将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讨论、相互交流,再归纳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教材的传统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为世界六大主要语言及其地域分布情况。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地域分布、代表建筑。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

学会阅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能从中获得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信息。运用世界政区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学会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读图分析、讨论归纳,师生之间相互答题解疑,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感修炼与开导

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了解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等法律知识。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对世界语言的教学,学生认识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学好汉语和英语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对宗教形成和分布的教学,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世界大洲和国家的地域分布掌握不是很全面透彻,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时不易准确到位,影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图片、创始人、节日及禁忌等资料。我国佛教的一些代表性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

1、展示:三大宗教不同建筑风格的画面,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有宗教特色的氛围,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导言:同学们,前一节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和人种,知道了在1999年10月12日时,世界人口已达到了多少亿?(60亿)。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来看两个即兴表演。

表演一:一个同学扮演来通旅游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司机,扮演外国人的同学把想去的地方写在小板上,然后擦掉。表演开始(略)。

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通,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表演二:一个同学扮演阿拉泊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中国人怎样接待这位客人。表演开始(略)。

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是信仰宗教的,如果你对宗教一无所知,就会好心办坏事,所以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一、世界的语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3页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材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课件2展示问题: 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的语言? 2)、哪几种语言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什么? 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并将问题答案用课件显示。

师:汉语不仅使用的人数最多,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语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每一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应为之骄傲和自豪。因此,科学规范地使用汉语,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师:现在全球旅游业发展很快,假如你说汉语或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去哪些国家和地区会没有语言障碍?

课件3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及问题、表格。

问题: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为什么? 表格:(先呈现空表)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问题和空表呈现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生:答案交流、相互补充。将答案一一归纳,课件呈现。

承转:在世界上除各国的语言有别外,同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国家还以某种宗教作为国教。我们出去旅游时,除了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外,还必须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世界的宗教及其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1、课件4展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及问题和表格 问题:1)、宗教是怎样形成的? 2)、我国唐朝高僧玄奘西域取经取的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 3)、除了佛教外,还有哪些宗教? 4)、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哪些宗教? 表格:(先呈现空表)

宗教 产生地点 主要分布区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6内容,结合“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和表格。生:发言(略)

答案、整理。课件呈现。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同学们课后收集三大宗教方面的有关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来相互交流。生:发言(略)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了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人、节日、禁忌等有关知识。三大宗教流传至今,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音乐风格和服饰首饰。

2、课件5展示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A、B、C图

学生看图说出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特色。问题:本地有哪些典型的宗教建筑物?在哪里? 生:自由发言(略)

师: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除一些少数民族居民信教外,多数人是不信教的。但信教与不信教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不信教,但你不能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对于象法轮功这样的邪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

全课总结(略)

提出预习下一课的要求。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世界的语言

1、世界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六大语言的地区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1、宗教的产生

2、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3、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有哪几种?

2、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3、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

4、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下列宗教建筑各是哪种宗教的建筑?

5、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收集关于三大宗教图书、文字报导等,每人自编一份小报,在班上展出让大家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板书)

一、城市与乡村 比较项目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发展程度 低 高 建筑物与道路密度 低 高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 少、低 多、高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联系 疏远 紧密 生活水平低 高 从事的主要工作 农业 工商业

布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大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

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

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1)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尤其结合家乡南通的情况,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二、学程和导学活动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观念确认与引导: 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

第一课时

(一)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 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小组竞赛2)请各小组写出你们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师提问)国界是怎样划分的?

(生活动)仔细观察书本图5.3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国界各是以什么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师讲解)以人文要素来划分的国界类型。(师讲解)领土的概念。

(生讨论)飞行英雄王伟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捐躯。为什么说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课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活动)读书本插图5.4和5.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师讲解)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

(生活动)读图分析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生讨论)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师指导学生绘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家

(生讨论)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师展示)一组2003年中国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印度软件工业、巴西飞机制造工业等经济发展图片,出示中国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课外拓展)调查了解南通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饮食、居住、交通状况、着装等方面的资料。第三课时

(三)国际合作

学生准备:收集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

(生活动)读图5.9,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一比)谁最了解联合国?(师讲解)联合国的作用,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生交流)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国家和地区

1、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之间有差异

面积大小不同:俄罗斯最大,中国第三 人口多少不同: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政治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地位都平等

4、国界和领土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3、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三)国际合作

1、世界各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为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二)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伊拉克的政权。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强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他可以肆意践踏国际法,而且美国不需要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

八、反思与点评

地理课程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内容设计注重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均力求体现这一点。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二节节

的 运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

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节胜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

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

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 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5、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6、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3、(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习近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裂谷

B.岛弧

C.海沟

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板块运动

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

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第三节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世界气候的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

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2、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3、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

生] 分组讨论回答。

[小

结]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设问过渡]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3]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

生] 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过

渡] 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掌握所学知识。)

[练一练1] 分组完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5页活动2,计算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尼日利亚 高 高 高

巴西

英国

德国

(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学

生] 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活动6] 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 第二课 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 每天 每小 时 每 分 钟 每秒

8000万人 219028人 9126人 152人 2.5人 [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

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假若你是一位宣传大使,现在你身在一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你打算怎样做?请你为它们设计一些宣传口号,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大胆创新)

2、发挥想象力,展露创造才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诗歌、绘画、歌曲等)来表达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展示学生的课堂上练习成果。(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师生归纳总结]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 波 状 鼻高、唇薄 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扁平中 等 东 亚

黑种人 黑 色 卷 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国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

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 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

D.农作物产量低 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3.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带来的问题是()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②水土流失③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

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⑤供水、供电负担重⑥扬沙天气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4.乡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中错误的是()A.经济水平提高,乡村有剩余劳动力

B.人口增长太快,乡村居住不下 C.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D.城里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好

5.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展的意见,你认 为正确的是()

A.在市中心建环行路,修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 公共汽车的压力。

B.禁止大货车白天驶入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 日行驶制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居民少流动 课外活动

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调查南昌市人口变化情况。时间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1900年前后 人口数量: 原因: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2、3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第四章开始讲述人文地理。语言和宗教是认识世界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居《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讲述世界主要语言及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世界宗教的形成及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代表建筑,通过本节教材的教学,让学生对世界语言和宗教及其地域分布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后面学习世界分区,进一步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为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本课在教学中将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讨论、相互交流,再归纳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教材的传统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为世界六大主要语言及其地域分布情况。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地域分布、代表建筑。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

学会阅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能从中获得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信息。运用世界政区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学会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读图分析、讨论归纳,师生之间相互答题解疑,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感修炼与开导

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了解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等法律知识。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对世界语言的教学,学生认识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学好汉语和英语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对宗教形成和分布的教学,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世界大洲和国家的地域分布掌握不是很全面透彻,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 的地区分布时不易准确到位,影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图片、创始人、节日及禁忌等资料。我国佛教的一些代表性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

1、展示:三大宗教不同建筑风格的画面,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有宗教特色的氛围,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导言:同学们,前一节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和人种,知道了在1999年10月12日时,世界人口已达到了多少亿?(60亿)。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来看两个即兴表演。

表演一:一个同学扮演来通旅游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司机,扮演外国人的同学把想去的地方写在小板上,然后擦掉。表演开始(略)。

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通,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表演二:一个同学扮演阿拉泊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中国人怎样接待这位客人。表演开始(略)。

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是信仰宗教的,如果你对宗教一无所知,就会好心办坏事,所以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一、世界的语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3页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材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课件2展示问题: 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的语言? 2)、哪几种语言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什么? 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并将问题答案用课件显示。

师:汉语不仅使用的人数最多,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语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每一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应为之骄傲和自豪。因此,科学规范地使用汉语,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2、师:现在全球旅游业发展很快,假如你说汉语或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去哪些国家和地区会没有语言障碍?

课件3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及问题、表格。

问题: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为什么? 表格:(先呈现空表)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问题和空表呈现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生:答案交流、相互补充。将答案一一归纳,课件呈现。

承转:在世界上除各国的语言有别外,同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国家还以某种宗教作为国教。我们出去旅游时,除了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外,还必须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世界的宗教及其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1、课件4展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及问题和表格 问题:1)、宗教是怎样形成的? 2)、我国唐朝高僧玄奘西域取经取的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 3)、除了佛教外,还有哪些宗教? 4)、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哪些宗教? 表格:(先呈现空表)

宗教 产生地点 主要分布区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6内容,结合“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和表格。生:发言(略)

答案、整理。课件呈现。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同学们课后收集三大宗教方面的有关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来相互交流。生:发言(略)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了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人、节日、禁忌等有关知识。三大宗教流传至今,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音乐风格和服饰首饰。

2、课件5展示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A、B、C图

学生看图说出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特色。问题:本地有哪些典型的宗教建筑物?在哪里? 生:自由发言(略)

师: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除一些少数民族居民信教外,多数人是不信教的。但信教与不信教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不信教,但你不能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对于象法轮功这样的邪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

全课总结(略)

提出预习下一课的要求。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世界的语言

1、世界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六大语言的地区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1、宗教的产生

2、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3、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有哪几种?

2、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3、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

4、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下列宗教建筑各是哪种宗教的建筑?

5、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收集关于三大宗教图书、文字报导等,每人自编一份小报,在班上展出让大家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板书)

一、城市与乡村 比较项目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环境状况 较自然 人工化 发展程度 低 高 建筑物与道路密度 低 高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 少、低 多、高 功能 单一 多元化 联系 疏远 紧密 生活水平低 高 从事的主要工作 农业 工商业

布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大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

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

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1)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尤其结合家乡南通的情况,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二、学程和导学活动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观念确认与引导: 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

第一课时

(一)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 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小组竞赛2)请各小组写出你们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师提问)国界是怎样划分的?

(生活动)仔细观察书本图5.3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国界各是以什么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师讲解)以人文要素来划分的国界类型。

(师讲解)领土的概念。

(生讨论)飞行英雄王伟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捐躯。为什么说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课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活动)读书本插图5.4和5.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师讲解)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

(生活动)读图分析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生讨论)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师指导学生绘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家

(生讨论)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师展示)一组2003年中国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印度软件工业、巴西飞机制造工业等经济发展图片,出示中国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课外拓展)调查了解南通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饮食、居住、交通状况、着装等方面的资料。第三课时

(三)国际合作

学生准备:收集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

(生活动)读图5.9,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一比)谁最了解联合国?(师讲解)联合国的作用,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生交流)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国家和地区

1、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之间有差异

面积大小不同:俄罗斯最大,中国第三 人口多少不同: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政治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地位都平等

4、国界和领土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3、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三)国际合作

1、世界各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为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二)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伊拉克的政权。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强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他可以肆意践踏国际法,而且美国不需要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

八、反思与点评

地理课程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内容设计注重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均力求体现这一点。

下载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号 课 题 前言 和同学们谈地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011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全文5篇)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

    湘师版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2(推荐)

    湘师版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2 第二单元 在成长的道路上——第三节 立志与成功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意志的力量,从日常的小事、平凡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第一课 美术概说 课型:单一型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 3.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2课时) 1、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美术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形式分析——体例 • 新版教材的体例(形式)上基本保留原有框架,同时做了以下改变: • 1.每册前增加一段°写给同学的话; • 2.以大单元的形......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课 美术概说 课型:单一型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3.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