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教学难点】 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 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 《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 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学生自由回答:曾经学过的或是知道的抒写离别的名句 教师补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小结: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哀婉、悲伤、凄清 4.请2~3位学生朗读这首词。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5.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6.学生齐读。
五、赏析: 1.把握主旨 根据词的上阕归纳要点(用原词回答)(1)离别的时令:寒蝉凄切(2)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对长亭晚(3)离别的天气:骤雨初歇(4)离别的心情: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5)离别的去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归纳: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分析下阙抒写的别后的痛苦 四重痛苦:
1、无限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无家可归: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心赏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4、无人倾诉: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1)分别找出上下阙中的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词语。(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情与景是怎样的关系?(3)归纳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 3.名句赏析: 问:这首词中,你觉得哪一句或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教师点评。补充: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人盛赞此句是千古名句: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4.学生再次齐读,感受词人的离愁别绪。
六、课堂小结 :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拓展练习,巩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八、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九、板书设计 见课件
十、教学反思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2.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品析情与景的关系和欣赏名句上,然而,在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在欣赏名句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第二篇:7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的选文有唐代的诗歌、散文,宋词和清代小说,具有极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词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词二首》分别选取了苏轼和柳永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的特点和宋词中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词这种体裁,在初中时已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悟词的意境,熟读背诵赏析名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雨霖铃》便是其中一首写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这里用“执手”一词揭示情人的离别,大胆率直,语言通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典型意象:酒、柳、风、月,诱导学生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总结上下片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第三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二﹑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年一约1053年),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又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六﹑ 品读鉴赏(串讲)(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二)“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 开船了”。“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三)“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品读)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美在: “杨柳岸” “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物,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风,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这里“晓风” 两层意思兼有: “月”是“ 团圆”的象征, 而“残月”则是不团圆, 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 虚写, 营造了浓烈的愁思, 有“愁”则需“销” , 借酒吧, 可此时己是酒醒时分, 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
(六)“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种的风情, 万般的情意, 又与谁去诉说呢? 这两句道出了 “余恨无穷, 余味不尽” , 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 既突出了前景渺茫, 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七﹑归纳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没有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 以本色语言进行铺叙, 告别过程逐层展示, 离别之痛渐次加深。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合理意象的选择,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徘恻的离愁别绪。
3.虚实相济。前后呼应, 层层深入, 眼前实景﹑事。实情与别后虚景﹑ 虚事﹑ 实情相结合。八﹑课堂小结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 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 落拓江湖, 辞别情人, 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面, 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 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 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 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的人生况味。九﹑ 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第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雨霖铃》, 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第四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海口一中 徐曼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细读品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诗词中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回答)“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情愫蔓延,怦然心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试读,准确流利。
朗读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沉醉,在朗读中光芒显现,今天我们就通过试读、评读、齐读、品读、范读、泛读六个环节走进诗人的记忆,首先是试读,请同学们尝试着将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自由读)
三、个读,入情入境。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高低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
四、齐读,吟诵成韵。
(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边读边思考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板书【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多有“悲秋”的传统,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五、品读,潜心涵咏。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份意味深长。要想更细腻准确地朗诵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下面让我们循着诗人哀婉悲凉的情绪一起走入到《雨霖铃》的更深处。请同学们来说
该词是如何表现“伤别离”这一主题的,诗人是借助一些什么景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请同学选取一到两句感受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感悟。(学生自由谈完后教师补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长亭】
寒蝉:蝉夏生秋死,叫声时断时续,短促,听上去像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供行人休息和饯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说明什么?”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骤雨:急(速)雨刚刚停,分手在即。天在下雨,人在流泪。⑵开头三句: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学生个读】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次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兰舟】 兰舟:兰舟,船的美称,往往比喻孤舟,表示漂泊之意。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请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特写镜头: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语音激越,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山水迢迢路遥遥,风雨潇潇愁多少。
⑴词人此时是从哪里出发去到哪里?从汴京到很远的楚地去(2)词人不想走不愿走为何又偏偏要走?
【插入背景】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仕途失意,坎坷不济,放荡不羁,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3)词人这里描写哪些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他的心情的? 明确:描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景物。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
⑵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人皆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你能说说理由吗?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如愁肠化做相思泪”酒醒之后愁上心头,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柳的姿态,招手挽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代表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拂晓时的风更加凄冷。凄冷的风,冰冷的心。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说明人已分别。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月光更加清冷,而秋天拂晓时的残月就显得凄凉至极,该句无一字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情。
参考: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凄风,天边残月!
六、范读,以声传情。【学生教师分别范读】
(音乐与诗文创设情境,相得益彰,配乐诗朗诵更能激发学生朗诵诗的积极性。)
(在诗词分析后范读很重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自己的阅读、朗读进行对比的参照,表现出教师对诗词的另一种理解,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小结:
骤雨初歇寒蝉切,兰舟频催长亭别。烟波渺渺泪潋滟,暮霭沉沉语凝噎。惟恐独醒杨柳岸,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美景尽虚设,晓风残月锁眉睫。
《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深情宛然可绘,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至性。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紧紧抓住“寒蝉” “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主要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境。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全班齐读】诗歌不仅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开阔视野。
七、泛读,拓展诗境。(作业)
梳理《雨霖铃》一词和其他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月、水、舟等,展开比较。体悟这些“景语”对于表达“情”的作用。
第五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 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常人变词人,变官人、变仙人),字耆卿,福建崇安人(见61页注释⑤)。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3朗读指导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4教师朗读,伴音乐
5提问:老师的朗读《雨霖铃》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悲戚低沉。四.解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词抒发了悲戚低沉的感情,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2如词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等句子均直接抒发了作者难舍、忧伤、失意的心情。
3、过渡:以上在抒情上是属于直接的来抒情,抒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间接抒情。请问这首词中采用了什么间接抒情方式?
明确:借景抒情。
4问:那么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5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景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
6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为了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进一步通过对比来体会景中之情,(见幻灯片)如下: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秋蝉声声,对长亭晚,夕阳无限”对比 7找一名朗读程度好的学生读出词句
8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对比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8、过渡问:词人为何要抒发如此难舍、忧伤和失意的感情呢?
明确:这当然与词所表达的内容有关,或说是与主人公的遭遇有关,因为词中所写的是离别的事件,(全词都是写离别吗?)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对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榕树边凉风圆月”对比。“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重点分析)
9好了,下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 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五、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鉴赏一下。
六、体会意境,播放歌曲。
七、把自己体会到的化为散文,展示出来
八、总结: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