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7:3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第一篇: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第五课时 俯卧撑臂屈伸

一、主要教材

双杠:俯卧撑臂屈伸(手撑高处)(新授)。

跳跃:跨越式跳高(复习)

二、教学任务

使学生基本掌握俯卧撑臂屈伸的练习方法,发展其臂力。

三、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跳跃能力,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过 竿动作。要求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会过竿动作,并懂得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

四、课的进行

复习跨越式跳高。

动作要领:起跳腾空后,上体开始前倾,摆动腿上提,接近胸部,两臂完成摆动后,放松自然下垂,摆动腿过竿后下压,足尖内转,起跳腿迅速上抬,同时上体向起跳腿转动,便于臀部迅速过竿。在将要落地时,两臂上摆,以便保持身体的平衡。

组织教法:

① 讲解双杠俯臣撑臂屈伸(手撑高处)动作要领。

② 开始练习:男生双杠、女生跨越式跳高。

③ 教师要及时指出那些合乎动作规格,那些符合动作规格。

④ 教师重点辅导双杠,并抽出一定时间指导跳高。

⑤ 练习适当时间两组互换。

3、课课练(循环练习)(5分钟)

1、纵跳摸高(10次)

2、原地高抬腿跑(30次)

3、连续单脚跳(20次)

4、手持哑铃,两臂向各方向做屈伸举、振等动作(20次)

组织教法: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各进一站,教师提示练习要求,学生做完动作后依次轮做二轮次。

5、整理恢复性练习(3分钟)

集合做放松活动,按摩腿部肌肉。

(三)讲评结束(2分钟)

四、场地器材

(一)场地:课前画好循环练习场地,松好沙坑。

(二)器材:跳高架、横竿、哑铃、双杠或其他等。

第二篇:俯卧挺身教学设计

俯卧挺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头翘”又称“俯卧挺身”,和“仰卧起坐传递球”一样是一个以腰背腹肌活动为主的素质练习,它们对发展学生腰腹背肌弹性和力量有一定的实效性。“两头翘”在二、三年级的教材中曾经出现过,但由于当时学生年龄小、力量素质差、控制能力薄弱,因此完成的质量不高。本课把“两头翘”作为主教材,目的在于通过尝试性的辅助练习和比谁翘得高,提高“两头翘”的动作质量,以便有助于以后学习难度更大、动作更为复杂的滚翻、平衡等技术动作。

投掷对锻炼和发展学生上肢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掷教材在一、二年级时以简单的掷纸飞机、掷降落伞等形式出现,到三年级时学习了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技术,四年级起逐步学习上步、助跑投掷垒球技术。本课通过“投掷过关”、“投掷目标”等练习,复习巩固原地正面、侧向投掷垒球的技术,使学生初步理解投掷时出手的角度与远度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上步及助跑投掷垒球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技术性强的“两头翘”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技术;把趣味性较强的投掷练习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A、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B、模仿能力强;C、好奇心强;

2、初一年纪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喜欢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习。鉴于上述分析,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理解俯卧挺身的动作概念和投掷垒球时的出手角度;

2、技能目标:A、学会俯卧挺身技术,力争有8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腰背腹弹性和力量;

B、通过“投掷过关”等投掷游戏,复习巩固原地正面、侧向投掷垒球技术,提高学生投掷能力:

3、情感目标:A、初步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B、通过学生的分组自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本课重点:A、俯卧挺身时两腿配合上体协调上举; B、投掷垒球时的出手时机;

本课难点:A、俯卧挺身时两腿夹紧并充分伸展; B、投掷垒球时转体和挥臂的连贯性。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讨论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要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场地与器材准备:

在一块篮球场的中间摆放三排小垫子(共24块、前后间隔为3米、左右间隔为2米)、两只篮圈间拉一根挂有彩色气球的横绳、自制小地垫49块、小黑板8块、录音机1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8-9分钟):

1、常规教学(1-2分钟):

1)学生跑进上课场地,师生问好;

2)队列练习:配以《运动员进行曲》的原地踏步练习。

2、模仿练习(2-3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摇橹”动作;

2)学生跟教师做原地和行进间“摇橹”模仿练习; 3)学生跟随教师模仿渔船出海动作;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一路纵队,绕垫子行进。

3、自编游戏:“大鲨鱼”(4-5分钟):

方法:教师扮演“大鲨鱼”,学生们演各种“小鱼”,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鱼”们在“大海”上游动。音乐停,教师喊:“大鲨鱼来了”,“小鱼”们迅速两两一组逃到“礁石”(垫子)上,“大鲨鱼”迅速去追赶“小鱼”,“小鱼”在逃进“礁石”或没有组成小组前被抓住的,与“大鲨鱼”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教学步骤:1)教师提示,并模仿各种鱼类游动的动作;

2)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鱼类游动的模仿练习; 3)教师先扮演“大鲨鱼”,共同参与游戏;

组织队形(同上)

通过上述几种练习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境,通过“愉快--紧张--喜悦”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主教材内容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展开(26-27分钟):

1、两头翘(10-11分钟):

方法:俯卧垫子上,两臂前举,头、肩用力上抬,背部用力后弓,同时两腿用力(并腿)后举。

教学步骤:1)教师正确的示范,并结合“造船”创设情境; 2)学生尝试性练习;

3)手持轻物和两腿夹物做“一头起”练习,并触及上方的标志物(即“造船头”

和“造船尾”);

4)学生在同伴帮助下(同时托两臂和两腿)完成动作(即“造船身”); 5)学生独立完成;

6)优生表演,相互对比,集体研究,小组自评;

7)分组比赛:A、看谁“造船”造得高;B、在规定时间内看谁造得多。

组织队形:二人一组一块小垫子

教学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的教学原则,使一个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教学变得较为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尝试、相互比较、研讨的过程中掌握技术要领。

2、仰卧起坐传递轻物(3-4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在教师统一的口令下练习; 3)每组连续做十次,看哪一组先完成。组织队形:四人两块垫子(合并)同时练习。

3、投掷(8-9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正面和侧向投掷垒球技术;

2)学生在教师统一口令下练习正面和侧向投掷垒球;并比较两个 动作的投掷远度;

3)带着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距离进行投掷过关的游戏;

4)理解道理后,面对气球进行投准比赛;并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创造性练习; 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教学情况反馈。

组织形式:散点练习。

投掷教学,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不同动作比较,找出共同点,研讨得出要想投得远必须有一定的出手角度且挥臂速度要快、要想投得准转体方向正的道理,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比赛,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最客观的评价。

4、接力游戏:中国奥运金牌榜(3-4分钟):

结合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安排了“中国奥运金牌榜”的接力游戏,将思想品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方法:按小地毯的序号,排成八路纵队。排头学生手持小地毯,站在起跑线后,令下,迅速跑出并将自己的小地毯上写的金牌项目与折返处小黑板上的金牌运动员相对应后跑回,拍第二个同学的手,第二个同学出发;依次进行,看哪一组又快又正确。

教学步骤:1)教师提示并示范;

2)学生跨过垫子到折返处,将小地毯贴在小黑板上,直线跑回; 3)学生绕过垫子到折返处,将小地毯取回,直线跑回。

组织队形:八路纵队

(三)延伸(3-4分钟):

1、小地毯拼字游戏:

方法:每组6人,在最前面的垫子上,把6块小地毯拼成一个字,看哪一组最快。

2、自编舞蹈:《歌声与微笑》

方法:在音乐的伴奏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舞蹈。

组织队形:同上。

3、小结讲评,收回器材,师生道别。

学生经激烈运动后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心理负荷,应在课的延伸部分予以消除、减轻和恢复,并将课堂中的兴趣保留到课后。本课安排了游戏和舞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结束本课。

七、课堂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状况预测:根据本课特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2、生理状况预测: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25--135次/分左右;最高心率为175次/分左右。

第三篇:“屈伸动律”―民间舞教学的钥匙

一、民间舞的特性

民间舞是人类在生活与劳动中运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的一门传统艺术。它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风味浓郁、形象生动、表现形式多样。教学内容包括:藏族、蒙族、维族、朝鲜族以及汉族等各民族舞蹈,以分期进阶式方式教授,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动律与风格。因为民间舞课学习内容众多,风格也相差甚远,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难而复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民族的动作动律,更要让学生在掌握动作动律的同时舞出地域风格。要想达到民间舞的教学目的,有效的让学生准确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每个民族的动律开法儿尤为重要。它是学习民间舞的入门,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膝部的“屈伸”。

二、打开民间舞教学的钥匙――屈伸动律

从人体运动解剖学来说,膝关节在关节分类中属运动关节,它的运动形式以屈伸为主。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每一个民族的动作动律都离不开膝部的屈伸,它显现了不同民族的迥异风格。膝部的屈伸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上下弯曲或蹲起的运动过程,但它却是民间舞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律。在舞蹈中膝部的屈伸动律多种多样:有原地的、有移动的;有绵长的,有短促的;节奏有快的,有慢的;力度有强的,有弱的等等。每个舞种的屈伸动律都展现了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性格。例如:云南花灯中流畅悠然的屈伸展现了四季如春、繁华似锦的云南风光以及云南人的纯朴自然。藏族舞蹈中细碎连绵的屈伸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豪迈粗犷和潇洒灵活。在民间舞蹈中膝部的屈伸有时象“粘合剂”把动作和动作有机连接起来;有时又象“涟漪”似的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各种动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膝部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一种体现。能否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不同民间舞种当中的膝的屈伸,是检验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表演者的重要依据。

三、下面以东北秧歌、藏族、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这几个舞种为例,来具体说明膝部屈伸动律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1、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汉族民间舞的一种,它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而脚下的基本步法是体现这一风格的关键点。而这些基本步伐都必须依靠膝部的屈伸来引发。例如:前踢步。膝部的动律是慢屈快伸,只有掌握了这一屈伸动律的特点才能达到前踢步的出脚急、落脚稳的风格要求。由此可见,东北秧歌中膝的屈伸是影响着舞蹈风格的。

2、藏族

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但无论怎么变异各种门类的藏舞在动律上有个共同的特征――膝部上的连续不断快而细碎的颤屈伸和连绵柔韧的柔屈伸。检验颤屈伸是否自如运用的依据是踢踏。踢踏要求舞者膝部松弛,重拍在下灵活自如的颤动。体现了藏族舞蹈朴实自如,潇洒灵活的风格特点。“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长伸短屈,连绵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屈伸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

3、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给人一种坚韧、挺拔、舒展、利落的美感形象视觉。在学习中要让学生掌握拧、碾、抻、韧四大特征、使动律和音乐融为一体,真正用身体去体现它的内涵,达到神形兼备。步骤上,首先以丁字拧步、小?拧等基本动律和动作,来解决脚下的抬重、落轻、走飘,始终贯穿于体态上的“三道弯”,在力度、幅度的展开方面,使身体运动方式处于对抗状态,逐渐从碾、拧、抻、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整体协调一致。既然有了“拧”,就离不开膝部的屈伸。只有运用好膝部的屈伸才能更好的体现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4、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舞蹈对身体的表现力要求非常细腻,如脚、膝、腿、躯干、腰、胸、臂、腕、手、颈、头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的“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的开”等风格特点。其中,步法的变化丰富多彩,节奏多有符点,膝部要求有微颤动律,大体可分为点颤式屈伸和一步两颤式屈伸。点颤式屈伸出现在赛乃姆舞蹈节奏中,一步两颤式屈伸在齐克提麦舞蹈中有所体现。这两种膝部有规律性的颤动,需要膝部的屈伸平稳有力,平稳中带有内含起伏,体现出维吾尔族舞蹈脚下“颤而不窜”风格特点。因此,学习维族舞必须先从膝部屈伸练习开始,训练膝部使之达到既有控制又富有内含的弹性。

四、结 论

通过对以上几种民间舞蹈分析来看,膝部不同的屈伸动律体现了不同民族的迥异风格:膝部的提压式屈伸动律体现了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颤”屈伸、“柔”屈伸体现了藏族舞蹈中踢踏的潇洒灵活、弦子的优美流畅;而膝部屈伸的柔韧绵长则体现了胶州秧歌拧、碾、抻、韧的四大特征,展现了胶州秧歌坚韧、挺拔、舒展、利落的美感形象;点颤式屈伸和一步两颤式屈伸动律,体现了维族舞蹈“颤而不窜”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把握好膝部的不同节奏、幅度和力度的屈伸是掌握各民间舞动律风格的重要环节及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各民间舞蹈中膝部屈伸动律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动作动律以及风格特点。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膝部的屈伸训练是学习各民族舞蹈的开始,也是掌握各民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关键。

第四篇:浅谈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

中央民族大学论文

浅谈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

姓 名: 程龙 学 号: 院(系):

专 业: 年 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

摘要

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律和舞蹈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这其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屈伸”,以藏族和东北秧歌为主要内容,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点,把屈伸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屈伸的节奏和动作开始由简到繁地展开训练,循序渐进,然后再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屈伸;风格韵律;舞蹈教学

Abstrac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ethnic folk dance, the more skillfully grasp the style of the folk dance rhythm and dance characteristics is pretty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olk dance, among them,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he “stretch”, Tibetan and the northeast yang ge as the main content, to catch the moving la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da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eaching, the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rhythm and movement from flexion and extension train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Jane to numerous, step by step, and then to learn folk dance combin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Keywords:Flexion;Style of rhythm;Dance teaching

目录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5

1.1 慢屈伸............................................................................................5 1.2 快屈伸............................................................................................5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6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6 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7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7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8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9

四、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0

一、屈伸动律的基本分类

“屈伸”是所有民间舞中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中具有典型的动作,屈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上也有许多变化,力度上也是忽强忽弱。正是这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舞蹈风格上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屈伸”上的把握,屈伸是一切动作的核心,民间舞中的舞姿、动作过程、风格的把握、节奏的掌握全部由“屈伸”来决定。主要的屈伸动律可有:“慢屈伸”、“快屈伸”(即颤动律)。

1.1 慢屈伸

说道慢屈伸,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藏族舞,藏族舞蹈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种屈伸形式便是慢屈伸,它不光是藏族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类型舞蹈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在常见的“弦子”、“果卓”、“卓”、“牧区”等舞蹈形式中均要用到慢屈伸。与此同时,慢屈伸包含重拍向上、重拍向下这两种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的动作都是附着在这种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屈伸动律上的,没有了屈伸动律也就等于失掉了舞蹈的风格。

1.2 快屈伸

在慢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便是快屈伸了,所谓快屈伸,就是加快膝关节的运动而形成富有弹性,并且要求灵活的、轻盈的膝盖部位的动律。相对于慢屈伸,快屈伸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它要求学生必须要保持上、下身肢体的协调一致,以及气息与屈伸的和谐配合,如果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就会出现不均匀的、颠簸的视觉效果。“果谐”、“堆谐”以及“卓”和“牧区”表演的快板中多数用到快屈伸。此外,在“慢屈伸”和“快屈伸”的训练基础上再细分出来的部分就是上文提到的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准确地实施教学,就要用到重拍向上和重拍向下。如“弦子”的屈伸大部分是要求重拍向上的、饱满充实的;而“牧区”则运用重拍向下的屈伸来体现牧区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和历史的厚重感。再如“堆谐”则以重拍向上的颤动律体现了城市生活欣欣向荣的形象。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屈伸的具体体现

不同的民族民间舞所体现出来的是风采各异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有这样的宗教人文因素的使然才形成了各种民族民间舞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在动与美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所有中华民族民间舞当中,膝盖有规律地屈伸和颤动,是它们均有的动作特点。可以说,要想较好地完成中华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弛中的协调而不僵硬。要想塑造好这样的体态,主要是依靠训练膝盖部位的屈伸动律来实现的。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的基本动作,同是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舞最最典型的动律。屈伸动律的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律,才使得中华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特征,将腿的屈申作为主要的动律进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来小谈中华民族民间舞中的屈伸动律。

2.1藏族舞中的屈伸特点

提起屈伸,我想所有的同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藏族舞。因为藏族舞的屈伸是非常明显的。在舞蹈时,屈伸的下肢律动是由始至终都存在的。藏族舞中的屈伸大体可分为“颤”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三种,检验“颤”,屈伸是否自如运用的依据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脚掌分别先后,轻重的在地面上做节奏性的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踏”、“踏”声音。在踢踏中膝的屈伸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颤动的屈伸动律,故而称“颤”屈伸。在动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驰而富有弹性。“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频率较慢,形式为一屈一伸,连绵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软屈伸是其内在的动律核心。舞者只有通过膝部屈伸的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训练,才能学习好藏舞中的“弦子”。如“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动作,甚至简单到一个靠步,舞者都必须具备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则舞者不可能表现出“弦子”舞特有的韵味,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再加以头部、躯子、胯部巧妙的配合,形成内在微妙的晃动,由此引发出藏民间舞的舞姿及连拉性动作的三道弯特征。“硬”屈伸在藏民间舞中的训练主要依靠锅庄来完成,虽然也是双膝一起颤动,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舞者的躯干与上肢随脚下步法而动,具有块状的整体感,表现出藏族舞中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当舞者经过硬屈伸训练后,膝部具备了很好的控制力,才能更好的表现出锅庄舞飞奔跺踏的韵味及风格特点。2.2东北秧歌中的屈伸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屈伸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它的屈伸是有停顿的。在这点上它就和藏族贯穿始终的屈伸有所不同。东北秧歌的屈伸同样有三种:软屈伸、硬屈伸和双屈伸。

所谓软屈伸就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秧歌步法而上下曲直。这种屈伸要求沉稳、柔韧。凡是快的步法,如男性的抬踢步、蹲后踢步,以及走场步等,是强拍向下,都要以沉稳而均匀的屈伸来完成。像踢步,如前、旁、后踢步,在屈伸时要求一长一短的节奏,即屈快慢起,或屈慢快起。这种屈伸是东北秧歌双膝的主要动律,是完成各种步法的基础。

硬屈伸。这种屈伸是在均匀的节奏中完成的。弱拍下屈,强拍上直。即强拍向上,要顿挫有力。最后就是双屈伸,双屈伸要柔韧而有弹力,是在一定的节奏中上下屈伸两次,要有一种颤动的感觉。屈伸时要节奏均匀,即强拍向下。在做各种步法屈伸时,女多为上立,男为向下刹。要有蹲的感觉,就要在上立时双膝不能绷直。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双屈伸是指双膝在一定的节拍中曲直两次。双屈伸多为强拍向下,两次屈伸要有连续性,动作时要一小二大,即第一次屈伸要小,第二次屈伸要大,屈伸有颤劲。该屈伸既能表现健康向上有力的动作,又能表现俊俏而洒脱的情绪。

三、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伴随着屈伸而进行的。小到手指尖,都有屈伸的动律存在。舞蹈中经常有停顿的动作,特别是民间舞,但我们细细观察连接动作的时候屈伸的运用会更加明显。比如说东北秧歌中“艮”的动作过后,接放松下肢的一些动作,就能明显地看出来驱动力是在于屈伸。有的时候屈伸会直接被沿用到舞蹈作为动作使用。像海阳秧歌中的“直波浪”就是很好的例子,动作是由胯带动逐渐屈伸向下,再由旁腰挑起的一个向上的波浪。更有的时候,民族民间舞动作的力是直接由屈伸的进行而获得的,这样以屈伸借力的动作在朝鲜族舞蹈里面最为常见。朝鲜族舞蹈中的鹤步就是典型的借屈伸的力而完成的动作,上身放松,膝盖弯曲,屈伸经过膝盖、脚踝,在立起半脚掌的时候由屈伸的力量推人向前。

在民族民间舞课中,我们每每刚开始接触新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的时候,首先要学的就是动律。比如说膝盖的上下屈伸动律,上下肢的屈伸动律等等。动律的特点可以说是各个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尤其是屈伸动律。它的强弱深浅区分着不同民间舞蹈。在教学中首先掌握好一个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动律,往后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学习研究。老师反复不断地强调训练屈伸的重要性,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抓住特征性的东西,从而达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其次,在屈伸训练中,针对性地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训练,更有助于学生明了,屈伸的发力和运用等基本要素。比如说,在单一地做藏族颤膝动律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同学们按照节奏快慢、颤动深浅、时间长短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这样一来,存在于民族民间舞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动律的问题就会随着单一训练的深入而得到解决。下面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屈伸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3.1屈伸在协调性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虽然在舞蹈训练中最基础的、最单一的训练内容便是屈伸,但民族舞蹈的灵魂却凝聚其中。不管对于一个舞蹈学员或者舞蹈演员来说,在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屈伸动律的训练和运用。虽然屈伸的每个动作都看似简单易懂,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对训练的重要意义,就如同达芬奇重复的绘画鸡蛋一样,看似简单枯燥的重复工作,其中却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最佳手段就是保证下肢与头部、上肢、胯部的摆动相配合。正是这种单一的屈伸动律形成了藏族舞蹈独有的审美特质,要实现屈伸在舞动过程中平稳性,膝部的力量必须要得到保证,不能让人有爆发或者断截的感觉,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3.2屈伸在控制力的训练中的重要性

膝关节的运动是实现屈伸的关键所在,而膝部作为人体主要的运动关节,在人体步行、奔跑、舞蹈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膝部的控制力起增强作用的还有膝关节周围的多个韧带组织,它们对保护膝关节,增强膝关节的力量方面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屈伸的控制力体现在组合中对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舞蹈的表现。要想达到不同节奏的屈伸对比鲜明的效果就要加强膝部控制力,同时还要保证不同类型的屈伸保持相互一致,从而应用多种屈伸动律增加其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多种屈伸动律的组合在提高组合的观赏性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屈伸不单单对膝部有训练价值,对大腿、腹部以及背部的控制力也有训练的价值,这是由于支撑起整个身体,单靠膝关节是万万不够的,膝关节只是作为一个主要的支撑点而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带动身体各部位,最终才能得到造型饱满、充实的舞姿。

3.3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

细腻、优美、舒展的感觉是慢屈伸所要追求的;而快屈伸则倾向于追求欢快、喜庆、轻松的感觉,人们在快屈伸与慢屈伸的综合作用下可以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值得注意的是,在组合训练或是剧目编排中切记不要使同一个节奏类型的反复出现,因为这会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适当的、合理的调剂是人们的审美所需要的,这就要求编排者应当适应受众者的需要,采用不用的节奏韵律,尽量做到不重复,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如添加一个或者多个大幅度的屈伸动作到一系列的屈伸动作中去,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和控制力,更加重要的是,也给受众者新鲜、愉悦的感觉。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创新就可以给受众一种全新的,美好的感觉,可见屈伸在增强情感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屈伸动律的分类以及屈伸在藏族及东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引出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屈伸”的重要性,从上面所展现的两个民族民间舞看来,有时屈伸像是一具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动作;有时象“粘合剂”把动作和动作有机连接起来;有时又象“涟漪”似的连续不断地贯穿在各种动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膝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笔者认为,能否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不同民间舞种当中的膝的屈伸,是检验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表演者的重要依据。舞蹈中膝的屈伸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的、有移动的;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中国舞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抓住了各民间舞中膝的屈伸动律的妙处所在,它的风格韵味才会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样它在教学中自然会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淼.试论 “屈伸” 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 2012(26).[2] 吴颖梅.腿的屈伸——在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J].黄梅戏艺术, 2008(3): 54-55.[3] 李北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M].中信出版社, 2006.[4]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 “屈伸动律” 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學教育, 2010, 2010(2B): 47-48.致 谢

转眼间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回首往事,曾经在校园里发生的一幕幕似乎仍在昨天,而面对现实我却已是一名即将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我在这四年学习中所得的一个总结。四年大学生活,使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我忠心感谢朴永光老师对我的精心指,以及我的父母、我的同学以及所有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人们。没有大家的鼓励和帮助我无法顺利完成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也无法给我的大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刻苦努力,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我相信我会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争光的。

第五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下载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俯卧撑臂屈伸的教学设计(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 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 学习作者......

    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

    教学设计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况说明文内容的方法并能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

    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

    教学设计

    《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2012-03-02 来源:原创 编辑:宋彤浏览:243次 【大 中 小】核心提示:教材解析、单元主题: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

    教学设计

    《鸭兔同源》教学设计 ——美化合成图像 教材分析: 《鸭兔同源》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教材是这样安排本单元内容的如图所示:通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