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2 17: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

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幻灯、500克的盐。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1)、名称

(2)、观察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

2、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认识质量单位“克”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克” 表示较轻物体质量的单位

(2)出示一枚2分的硬币

它的质量约是多少?(1克)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3)用秤称一称2支铅笔的质量

3、建立“千克”的概念(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千克”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它表示一般物体质量的单位(2)出示2袋盐

观察包装上的标注“500克”,那么2袋盐的质量为1000克。然后在台秤上称一称得出质量为“1千克”。由此可以得出:1千克=1000克 用字母表示为:1kg=1000g(3)用秤称一称一个西瓜和一袋西红柿的质量分别是多少?找同学说一说。

(4)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包白糖约重500()。一只鸭子约重3()。一个桃子约重230()。一瓶咖啡约重350()

三、巩固练习1.填空:

1千克=()克 3000g=()kg 6kg =()g 4000克=()千克 2.在()里填上“>”、“<”或“=”。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千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 千克 3.我能连得快 一箱苹果 3克 一只鸡 1000克 一支粉笔 15千克 一袋洗衣粉 2千克 六个2分钱 6克

4、把下列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 2千克 2500克 200克 7千克 1000克 5.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多少千克?

(口答)6.扩展练习。

想一想 : 1千克棉花与 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或“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狮子、小马、小象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狮子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3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1吨有多重哪?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重20千克水桶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掂一掂一桶水,感受20千克一桶水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桶重20千克,多少桶重1000千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袋五桶(因为5桶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五十桶为1吨,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指名说一说。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3000千克=()吨()㎏= 7T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第3题。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1顿有多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或“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狮子、小马、小象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

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狮子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3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1吨有多重哪?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重20千克水桶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掂一掂一桶水,感受20千克一桶水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桶重20千克,多少桶重1000千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袋五桶(因为5桶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五十桶为1吨,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指名说一说。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3000千克=()吨()㎏= 7T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第3题。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二篇:音标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Unit4 五个长元音音标和两个辅音音标 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出5个长元音和两个辅音

学生能掌握这七个音标所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学生能够通过音标写出简单的单词或者看简单的音标写出其对应的单词 教学重点:5个长元音

[i] [] [a:] [u:] [] 及其对应的字母

2个辅音

[] [] 及其对应的字母组合 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 1.问候和热身

How are you?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day is today? A----拍手

B----拍桌子

C-----跺脚

ABC-----Hello, Miss Wan/Shadow/Vivian 2.复习unit3 中的7个短元音音标和8个辅音音标

7个短元音复习游戏

例子 a-a-[]-[]-[] 前面两个拍手两下,读音标时手放在最前,做喇叭状,但当老师拍手两下,立马捂住嘴巴时,学生就不能跟读了,哪一组有人读,哪一组就不得分。

将8个辅音写在白板上,设置其中的两个为炸弹,在老师带读时,如果读到了这两个单词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就不能跟读了,不然就要接受惩罚。3.新学5个长元音音标

[]嘴唇微微张凯,舌尖地下吃,赊欠不尽力向上抬起,嘴角向两边张凯,流露出微笑的表情

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e

he she ee sheep bee ea sea

bea 看单词写音标或看音标写单词 We me sheep [sli:p] [pi:t] bea ②

[] 双唇收的小而圆,并向前突出,舌身往后缩

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A water Or short horse Al

tall ball Oor

door floor 看单词写音标或看音标写单词

Water short horse

[tɔ:k] [tɔ:l] ③

[] 口腔打开,嘴张大,下巴放低,舌平放,舌尖不抵下齿

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A father

banana Ar park car arm 看单词写音标或看音标写单词

Glass class

[bə'nɑ:nə] [ɑ:m]

[fɑ:m] ④ [u:] 嘴角小而圆,微微外突,舌头尽量后缩 Oo zoo room food ⑤ [] 嘴角扁平,上下吃微开,舌身平放,舌中部稍抬起

对应的

第三篇: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7.菩 萨 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过渡句: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渡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先后进行两次先学后教。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随堂检测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5.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6.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4.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二)、随堂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1. 熟读课文。2. 用钢笔描红。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出示教学目标:

1.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次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3.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4.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5.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8.李 广 射 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过渡句:想要更好地完成我们此次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我们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完成本次上课内容。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二)、随堂检测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范读课文。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2.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3)范读塞下曲。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3.教师总结

4.指名读、齐读 塞下曲。

四、当堂训练 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明确一下我们的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过渡句:本节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细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细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4)指名读塞下曲。(5)齐读塞下曲。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2)他是怎样的将军?(3)齐读第2自然段。3.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

风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1)轻读课文。(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总结全文

(一)、自学指导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背诵塞下曲。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一、导入。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过渡句:想要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3.出示生字词。(1)自生字词。(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内容。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

二、(3-4)

三、(5)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教学生字。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过渡句:接下来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一)、自学指导 1.教学第3自然段。(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4)(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2)自读第4自然段。(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过渡句: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本次课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2.自背,同座位互背。3.指名背,齐背。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3.体会萧伯纳宽广的胸怀,学习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交流讨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还知道了关于本课哪些问题?

4、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神态等,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5、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自读感悟,感情读品味。(1)积累运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2)你理解这句话吗?在生活中你会对谁说这句话?为什么?

(3)积累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4)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你觉得谁也会是你的老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一本本生动的书籍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从书中我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

生:我觉得大自然也是我的老师,因为通过观察各种云雷雨电,各种花草树木,就会知道世界是多么奇妙。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和一些亲人也是我的老师,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生:我认为有些小动物也是我的小老师,因为它们的行动让我知道大家应该做好朋友才是最好的。

生: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喜爱的老师,因为它上面的好知识是那么得令人想看看。

生:我们的电脑也是一位好老师,在网上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新更广的知识。

生:有时我觉得某些人的优秀表现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

6、小结:是呀,生活中的老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细心去寻找、去发现,你一定会从各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你必将也会成会生活的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电子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千克)

÷3=(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2=

=,每份就是2个。B、÷2= × =,每份就是 的。(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1)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4(2)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1)一个数的3/4等于12.(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3)甲数的5/8是40.(4)乙数的4/5刚好是1/6.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

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

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7、大地巨人

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

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⑥点多名同学赛读。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1、复习生字词。

2、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再一次理解和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学习并书写生字词。读并观察字形、再书写。

板书: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8、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同座互读,正音.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4.小组读书比赛.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板书:

8、大自然的声音

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1、游戏:找朋友.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3、全班交流.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课时

9、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字音。“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看谁写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板书设计:

9、五彩池

数量 多得数不清

大小 大小各异

形状 玲珑多姿

颜色 五颜六色

原因 大自色赐予的美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大写

2、认读四字词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抄写背诵名言警句

4、朗读小诗

5、认识比喻句

6、口语交际秋游

7、习作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复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数字的另一副模样。

3、小结:这些是大写的数字。

4、指名读,齐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给同座听,相互评一评

3、指名读字,正音

4、开火车读词。

5、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三、写一写。背一背

1、指名背诵学过的名人名言。

2、自己读

3、请人读,正音。

4、读后说一说。

5、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字,指导书写。满

6、学生练写

7、写后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诗比赛

1、自己读,做好小组比赛的准备。

2、小组读,评出本组冠军。

3、小组冠军读,读后评

4、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探究和发现

1、读一读,读正确。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课文里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

4、写一写

学生自己写比喻句,写后评一评。

口语交际:秋游

教学要求:

1、感受秋天的美丽、迷人,真诚赞美秋天。

2、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

2、录像带、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秋景,激发秋游欲望

1、谈话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下面就把你们所捕捉到的“秋的一角”和同学们共享吧!

2、学生交流。

①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秋景的图片、照片、采集的各种声音„„

②口头介绍。介绍图片的来历、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美景、说说各种声音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3、播放录像。

①谈话。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心里也痒痒的,前些天我也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一串秋的足迹。

②播放一组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秋天的果园、农场、郊外的美景,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

③引导赞美。经过刚才的一段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赞美秋天,引出“秋游”。(板书)

二、创设情境,提供交际机会

1、谈话。大家都想去秋游,但秋游必须得到学校大队部的批准。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向大队部提出口头申请,你准备怎么说呢?

2、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观点。

3、角色扮演。由一名同学扮演大队辅导员,另一名同学当班级代表进行口头申请。尽可能多请几组。

三、激发兴趣,分组设计方案

1、激趣。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秋的气息,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年级组准备组织大家出去秋游,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活动方案。

2、在组织秋游之前,我们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 师生自由讨论。将师生意见加以概括:

a选好最佳时机;b确定秋游路线;c组织丰富的活动;d需备哪些物品;e希望有何收获。

3围绕上述问题,将全班分成6个秋游小组,分组讨论,设计出各自的秋游方案。

要求:(1)小组内充分讨论,集中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佳方案。(2)各组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创造性。(3)各组可将方案列成简单的提纲。

四、集中评比,确定最佳方案

1从每小组各选出一人和老师一起组成评审组。

2各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各自的方案,组员也可自由作补充发言。3评审组及其他组对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其答辩,双方展开讨论。4评审组给各组的方案打分,选出最佳方案,全班再共同完善。

习作:我去过的地方

要求:可以写自己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也可以写你最想去的地方。

一、导入

你却过什么地方?

二、阅读《我去过的地方》

1、自己读。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习怎么介绍一个地方。

鼓励学生从例文中发现,得到启示。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写该地方的特点。

三、说说自己最想给大家介绍什么地方,为什么,那里有什么特色? 学生说

四、学生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

三、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下载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电子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

    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 Let’s talk 本部分主要教学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等问候语。教师要注意How are you?是用于熟人之间有一段时间未见面,或是......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最终5篇)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9、电脑棋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对电脑产生兴趣,体会使用电脑的乐趣。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电脑棋手是怎样下棋的。......

    新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Unit 3 Look at me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How are you? I'm fine./Fine, thank you. 等问候语。2、通过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准确运用以上句型......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

    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第三册 第三单元教案 课文目录 荔枝蜜 猫 斑羚飞渡 心中的鹰 鹤群翔空荔枝蜜 教学目的: 1、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组织功能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