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4.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 分析 判断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使劲→裂开→掉下

11、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3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 2课时 10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4课时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难点:

1.引导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谈一谈感想。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资料。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达标

(一)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四)体会寓意。

1.你来评价一下养羊的人,他那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三、达标检测

1.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为时不晚”。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并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

2.收集并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为 亡羊 时

第二次:不听邻居劝告 不

晚 补牢 再也没丢

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体会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教学重点:

1.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2.仔细观察 “辕”“辙”,你有什么发现?

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3.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

二、导学达标

(一)初读寓言,感知大意。

1.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2.指名检查朗读。

3.反馈: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

4.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二)学习寓言,体会寓意。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a预设: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板书:南 北 目的 行动)b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c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3.反馈交流理由,随机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并板书。

4.他就是认为自己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5.请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读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来诚恳地劝一劝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6.放飞想像: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预设一:我觉得他往北走,就会走到俄罗斯。

预设二:我觉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个大海边,过不去。预设三::他可能走到一个三叉路口,前面被挡住了。

预设四::我觉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达楚国呀,因为地球是圆的,走了一圈也可到达楚国。

7.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他离楚国也就越远。)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后一个“越”强调了什么?(结果适得其反。)(板书:条件越好 离目的越远)

8.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随机提供关联词来说说。(虽然„但是„ 尽管„可„ 无论„„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10.再次读题,南辕北辙字面上是说——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背道而驰。

(三)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早在2000多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看动画。

2.其实,别说在2000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三、达标检测

1.是呀,你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讲吗?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板书设计:

南 辕 北 辙

| | | | | |

目的 ≠行动 | | | | | |

无法实现愿望

10惊弓之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

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导学达标

(一)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三、达标检测

1.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

1.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0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导学达标

(一)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⑴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⑵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⑶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2.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3.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⑴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4.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三、达标检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角星形杨桃图片、长、正方体、圆柱等包装盒。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杨桃实物,引导生观察,描述你见到的杨桃。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一)初读感知: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词句,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多媒体出示词语: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

(生开火车轮读,正音。)

3.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生汇报。

4.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二)探究结构: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生快速读文,找一找,画一画。)

2.汇报(2—18自然段。)

3.再读开头结尾两段,又分别说了什么?生快速读文,归纳、汇报。

(第一段: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第十九段:老师和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三)了解父亲。

1.生轻声读第一段,快速找一找父亲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由读文,交流。

3.汇报。(父亲告诉我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4.师引导体会“叮嘱”,你能换个词理解吗?

生:嘱咐

练习说一句话。(妈妈经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呀!)5.追问“想当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推想起来一定如此。

生:想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6.练习朗读父亲的话。同桌练读,指读,评价。

7.师过渡小结:那么“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思考:课文围绕画杨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

(一)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2.同学们是怎样评价我的画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画出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3.生快速自学,有疑问汇报。生汇报问题: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状的吗?(二)品析文本,解决问题 1.汇报

(1)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追问: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心理是怎么想的?(生汇报)(3)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在同学们说笑的时候,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c.选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追问:你们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理解“审视”,生说字义,做动作体会。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会思考什么呢?

生:老师在想该如何让学生们明白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2)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3)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生分角色读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4)(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5)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汇报—齐读)(6)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追问:刚才那位同学问: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的吗?同学质疑。师出示恰巧课前准备好的从侧面看是六角形的杨桃。生观察:两只杨桃有什么不同?露出惊讶、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趁机提示: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7)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习背诵,练背,指名背。b.集体背诵。

(8)师引导:再来读读父亲的叮嘱。想一想: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齐读。

(9)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体会,(发现它们相像)师:对,这就是文中的“相似”。3.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在这里悄然的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却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叫做“教诲”。)

追问:他们的话仅仅是在说画画吗,为什么说她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生联系实际汇报。

师出示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牙膏盒、正方体纸盒、圆柱形饮料盒)对比体会。

多媒体出示:老师、父亲的话,齐读。

点明写法: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呀,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三、达标检测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汇报,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画杨桃——五角星

父亲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 看到什么样 画什么样想别人没想到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教学难点:

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导学达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9.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三、达标检测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

3.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别人介绍,并能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教学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导学达标

(一)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二)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2.自主写作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2.积累成语故事。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重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教学难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3.开火车背诵。4.齐背。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三篇: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7.菩 萨 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过渡句: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渡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先后进行两次先学后教。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随堂检测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5.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6.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4.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二)、随堂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1. 熟读课文。2. 用钢笔描红。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出示教学目标:

1.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次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3.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4.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5.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8.李 广 射 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过渡句:想要更好地完成我们此次教学任务,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我们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完成本次上课内容。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二)、随堂检测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范读课文。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2.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3)范读塞下曲。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3.教师总结

4.指名读、齐读 塞下曲。

四、当堂训练 1.练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生字词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明确一下我们的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过渡句:本节课,我们采取了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细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细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4)指名读塞下曲。(5)齐读塞下曲。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2)他是怎样的将军?(3)齐读第2自然段。3.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

风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1)轻读课文。(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总结全文

(一)、自学指导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二)、随堂检测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3.教师总结

四、当堂训练 背诵塞下曲。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一、导入。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过渡句:想要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一)、自学指导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3.出示生字词。(1)自生字词。(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内容。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

二、(3-4)

三、(5)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教学生字。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过渡句:接下来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渡句: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教学。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

(一)、自学指导 1.教学第3自然段。(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4)(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2.教学第4自然段。

(1)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2)自读第4自然段。(3)齐读诗句。

(4)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6)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过渡句:先来看看我们的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句:本次课我们采取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2.自背,同座位互背。3.指名背,齐背。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3.体会萧伯纳宽广的胸怀,学习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交流讨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还知道了关于本课哪些问题?

4、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神态等,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5、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自读感悟,感情读品味。(1)积累运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2)你理解这句话吗?在生活中你会对谁说这句话?为什么?

(3)积累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4)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你觉得谁也会是你的老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一本本生动的书籍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从书中我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

生:我觉得大自然也是我的老师,因为通过观察各种云雷雨电,各种花草树木,就会知道世界是多么奇妙。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和一些亲人也是我的老师,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生:我认为有些小动物也是我的小老师,因为它们的行动让我知道大家应该做好朋友才是最好的。

生: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喜爱的老师,因为它上面的好知识是那么得令人想看看。

生:我们的电脑也是一位好老师,在网上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新更广的知识。

生:有时我觉得某些人的优秀表现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

6、小结:是呀,生活中的老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细心去寻找、去发现,你一定会从各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你必将也会成会生活的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教案范文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赵州桥》是一篇精讲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课文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还介绍了赵州桥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关注结构:全文结构清晰,按“总—分—总”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概述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建造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把栏板上的龙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第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关注语言:本文语言平实,表述清晰准确,语言简练又不乏生动,充满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赵、省、县”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他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

【教学重点】

1.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把桥栏上雕刻的“美观”图案写清楚的。

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县、拱、济”等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爪、横”,并会用另外一个读音组词,会写“赵、省、县”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设计”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

1.教师谈话导入:

你们见过桥没有?见过哪些桥呢?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吗?

预设1:我曾去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看到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预设2:我知道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

教师过渡:老师也去过不少地方,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西湖的断桥和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赵州桥》,一座世界上最早的、在中国古代建造的石拱桥。

4.板书并齐读课题:11赵州桥

今天让我们跨过历史之桥,一起去看一看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教师导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通读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初读课文应当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标性)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检查字词识记情况。

(1)我会认。

提出要求:出示生字,学生先自读正音,再口头组词,最后去掉拼音全体学生齐读两遍。

(2)学习多音字。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第1、3自然段里还藏着两个多音字,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还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试着组一个词

语。

(3)生字归类。

教师引发思考:多音字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这些生字的结构还记得吗?一起来复习一下。

归纳识字方法。

(4)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生字的呢?

预设:我会通过看拼音、联系上下文和形近字来猜读音,或者向别人请教,也可以自己查字典。

(5)我会写。

教师引导思考:大家的识字方法真不少,关键是要为我们学习生字来服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生字,你都会写吗?下面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时该注意哪些问题。(生自选生字说一说需要注意的点。教师重点指导“设、县”,强调易错处。)

预设1:我想提醒大家“省”的第一笔是竖,而不是竖提。

预设2:大家一定要注意“设”右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而不是“几个”的“几”。

预设3:“赵县”的“县”里面是两个横,千万别写多了!

板书:省、县、匠、设、史、慧

教师总结: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些生字。书写时注意观察整个字的结构、占格位置和关键笔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执笔及书写姿势。)

(6)识字游戏。

教师过渡:有两个词语说得好“劳逸结合、事倍功半”,接下来一起做个小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带领这些大猩猩安全通过大桥。

(7)词语解释。

板书:横跨雕刻创举遥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布置任务:

1.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纠错、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赵州桥?

预设:课文主要从气势雄伟、建造坚固、图案精美等方面描写了赵州桥。

板书:气势雄伟 建造坚固 图案精美

四、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赵州桥,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本课生字和词语这两大难题,相信今天的作业大家也能够轻松完成。

赵州桥到底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不曾知晓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省 县 匠 设 史 慧

横跨雕刻创举遥望

气势雄伟建造坚固图案精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的方法把桥栏上雕刻的“美观”图案写清楚的,并能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2.能用所提供的词语向他人介绍赵州桥,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赵州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荡舟洨河,去领略赵州桥独特的美吧!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快速读课文,完成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时候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红色字体的重音,学生回答读后得到的信息。

预设: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知道了这一段话写了赵州桥的位置、修建年代和修建者。

板书:地理位置建桥年代地位设计者历史悠久

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赵州桥的信息,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重要的信息,例如:“世界闻名”一词充分展示了赵州桥的地位。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找出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的原因和本段的写作特点。

①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②教师提问: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预设:赵州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雄伟”是什么意思。

预设:“雄伟”有雄壮伟大的意思。

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我从第二自然段的第2-5句中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⑤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⑥指导朗读: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红色字体,要读出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教师引导:本段中作者用具体数字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充分体现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课文,再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⑨教师提问:知道了赵州桥的雄伟,你能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桥长五十多米,横跨在河面上;桥面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

洞。

⑩师范读。

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师解释创举的意思)。

教师总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种设计”指什么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预设1:这种设计指: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预设2: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教师过渡:原来如此,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认真地再读一遍。

请大家看红色字体“既……又……”这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它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好处,请同学找找并列的两个方面。

预设:这一组关联词点明了这种设计的两个好处: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身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坚固

教师引导:这种设计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快速读课文,说一说。

教师提出问题:这段话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预设:介绍了赵州桥美观的特点。

板书:美观

指名读后,教师提问:哪一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哪一段介绍了赵州桥的美观?

预设:第二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第三段介绍了它的美观。

②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预设:表现在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课文中介绍了三种精美的图案。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美图案。

③指导朗读第三段。

教师引导:如此精巧的图案,把赵州桥衬托得更加美观,让我们带着欣赏之情再读一遍第三自然段。

男女分读、齐读、师生分读。

④教师小结: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把两段内容分别写具体的。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以后也要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教师总结。

6.教师小结:

①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点名回答。

预设:我觉得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太聪明了!

板书:智慧和才干

②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记一记关于古桥的古诗名句。

2.练一练: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先个人思考回答,再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最后每组推荐一人全班汇报。

预设1: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并且早已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全桥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这是何等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座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还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就是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下流过,发大水时,四个小桥洞也可以流水。这样既能减轻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可以减轻桥身重量,无桥墩的设计还节省了石料,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预设2:我们继续往前走。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桥面两侧石栏板上的雕刻也十分精美,如果不信的话,请跟随我的指引近距离看一看吧!瞧:这是嘴里吐出美丽水花的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是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的两条飞龙;这是戏珠的双龙。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不像活了一样?

教师总结:两位小导游介绍得真是详细入微,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3.说一说。

教师设疑: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预设1:暑假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去了陕西西安,在那里看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

预设2:我去过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那里的古建筑很有特色。

预设3:我去湖南旅游的时候听到过那里的民歌,歌声宛转悠扬。

四、课后作业

1.夸一夸。

请用一句话夸一夸赵州桥。

预设:赵州桥,你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为你感到骄傲!

2.抄一抄。

五、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地理位置建桥年代地位设计者历史悠久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和才干

【课后反思】

字词教学是讲读课文的常规性任务,在我当小老师的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出容易出错的生字,初步扫清生字书写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利用图片,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课文学习的重点。第二自然的是围绕赵州桥雄伟坚固来写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很美观来写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两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从理解“雄伟”的词义入手,让学生看到,介绍桥的外形和用料体现了桥的雄伟;又从理解“创举”的词义入手,使学生看到,介绍小桥洞的作用体现了桥的坚固。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结合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排比的修辞描写栏板上的图案表现了桥的美观。就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二段,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写法来表现这一个意思,比如第三段运用修辞和描写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创举”一词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图片展示了小桥洞在洪水来临时如何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由此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本文的二、三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属于总分结构,这两段是进行写作指导的范例,在教学时还应适引导学生予以关注。

第五篇: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陈梅 第三单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武艺;有的赞扬了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同,但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其中课文《菩萨兵》、《李广射虎》是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时间来分段理解文章。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菩萨兵》写藏族同胞的变化遵循的线索是:从躲红军到悄悄地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红军对藏族同胞的争取是从寻找(口头上的说服)到春耕(行动上的证明)。这样的结构充分显示子弟兵之间与人民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并通过反复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感情;积极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李广射虎》一课的结构是:用诗引出李广→李广射虎的经过→李广射虎的结果。教学时可紧扣课题,沿着以下思路展开: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射虎‛这一主要事件,搞清楚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射虎的结果如何。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抓住课文中写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神勇武功产生的影响。

《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可采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进行突破的方法教学。

《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题目具有悬念性,又耐人寻味,且包含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出标题,随后由标题引出的问题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安排好叙述的顺序,抓住重点一段一段地进行描写。

7、菩萨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热火朝天‛、‚尽心尽力‛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爱护、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材配套光盘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菩萨兵‛是指谁?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藏民 地区 一段时间 朱德 翻译 糊涂 春耕 播种 同胞 怨恨 糟蹋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2)齐读词语。

2、读课文。

(1)听读课文,跟着默读。

(2)轻声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3)分自然段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

3、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4、谈谈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翻译:做翻译工作的人。

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三、学习生字。

1、重点指导‚藏‛和‚播‛

2、扩词:藏()()()胞()()()播()()()。

3、学习多音字‚挨‛。

四、作业。

1、用钢笔将习字册上的字描红、仿影和临写。

2、抄写词语。教后感:‚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43人,有40个人不知道朱德,3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 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

3、师:‚菩萨兵‛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让我们带着称赞、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课题。

4、师:那么,什么样的兵能称之为‚菩萨兵‛呢?着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复习词句

1、检查字词读音。

出示:藏民 春耕 糊涂 怨不得 糟蹋 挨饿 露面 不饶人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

2、指导写‚藏‛。

3、检查长句子朗读。出示:

①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②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4、师:两句话都是讲谁的?是啊,都是讲藏胞的,但一句是说他们‚躲进‛深山,一句是说他们‚返回‛家园。(点击鼠标,‚躲进‛、‚返回‛两个词红色显示)同学们,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5、生提问。

6、根据预设,将学生的提问提炼为以下两个: 出示两个问题:

①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②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先来研究一下第一个问题呢?

三、学文感悟:

(一)探讨: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朱德总司令很急(急坏了)。他急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第2、3、4、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相机出示:(1)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2、指导朗读第2到5自然段。分角色读。

(二)探讨: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A、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B、想象说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你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A、引出: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B、师:在这么多耕种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红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C、学生想象说话。引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D、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心声。

E、师述:同学们,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心声,同时也是朱总司令的真情号召呀,听!(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

F、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G、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H、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I、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 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J、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K、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探讨: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引导学生分两层体会:

1、从朱德和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及打扫院子、整治土地体会。

2、出示‚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通过此句体会。

A、出示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B、抓住‚休整‛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朱德和红军战士本该做些什么?现在却在做些什么?

C、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呢?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词如下: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D、歌中,把共产党人比作什么?把人民比作什么?由此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E、师总结:这‚种子‛,指红军的形象、红军的精神。那么,红军的形象和精神到底有没有在藏民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呢?

F、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G、师述:藏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的,这是他们的由衷之言,让我们好好地在读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H、师总结

四、拓展写话

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

学生练写,交流。

五、作业: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7《菩萨兵》作业设计

一 听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拨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

1、早上,妈妈打扮得()地出了门。

2、周末了,我多想()地玩呀!

3、我每天都把床铺收拾得()。

四、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尽心尽力‛。——————————————————————————————————————————————————————————

五、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怎样做,会说出怎样的话,红军会怎么说,可结合插图说一段话。

———————————————————————————————————————————————————————————————————————————————————————(四五选作一题)

7《菩萨兵》作业答案

一 听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不能让藏(zang)胞来年挨(ai)饿,我们要像种(zhong)自己的地一样,尽(jin)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zhong)好。要让红军拨下的种(zhong)子在这里生根、发(fa)芽、开花、结(jie)果……‛

三、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

1、早上,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了门。

2、周末了,我多想(轻轻松松)地玩呀!

3、我每天都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

四、略

五、略

教后感:字词推敲,‚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急坏‛指不是一般的急,而是非常着急。朱德总司令为什么非常着急呢?这是因为朱德总司令想到藏族同胞躲在深山里,吃、穿、住、用一定很不方便,甚至会忍饥受冻,朱德总司令是为藏族同胞的生活而担忧,而着急。这就反映出朱德总司令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统帅,是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因为他明白,得不到人民理解和支持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带领‛说明朱德总司令不是光说不干,而是身先士卒,带头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热火朝天‛说明劳动的场面很热烈,士兵们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劲十足,同时也表明,红军是真正把藏族同胞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才会有这样的干劲。

‚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悄悄‛一方面说明藏族同胞得知红军帮助他们春耕的消息,将信将疑,所以他们要‚悄悄‛地、不惊动红军地回来看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与过去躲红军不同了,那时他们心里害怕,慌慌张张的,而现在红军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并没有打扰他们,‚悄悄‛表明藏族同胞回来时心里很平静。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8李广射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后感: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指出课题就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读塞下曲。

(5)齐读塞下曲。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四、课堂练习

背诵《塞下曲》。

8.《李广射虎》作业设计

一 听写。二 写出近义词。

神勇()搜寻()影影绰绰()疾风()镇守()发现()三 选词填空 呼呼 哗哗 沙沙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的声音。2.小河水()地流向远方。3.冬天到了,北风()地吹。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赞美_____________时期被称为‚_____________‛的名将_________,这首诗叫做《_____________》。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草丛中……白羽箭射了出去。‛这段话可用卢纶《塞下曲》中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李广将军_____________的特点。诗句中表示早上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诗句中表示箭射得深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8.《李广射虎》作业答案

一 听写。二 写出近义词。

神勇(勇猛)搜寻(寻找)影影绰绰(模模糊糊)疾风(狂风)镇守(驻守)发现(发觉)三 选词填空

呼呼 哗哗 沙沙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2.小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

3.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唐_________代诗人__卢纶_________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赞美___西汉__________时期被称为‚___飞将军__________‛的名将___李广______,这首诗叫做《__塞下曲___________》。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草丛中……白羽箭射了出去。‛这段话可用卢纶《塞下曲》中的一句诗‚_平明寻白羽____________,_没在石棱中____________。‛概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李广将军__力大无比,神勇善射___________的特点。诗句中表示早上的词语是:平明____________。诗句中表示箭射得深的词语是:_没在___________ 10 教后感:学生很少接触“文包诗”形式的文章,教学时要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我相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1)指名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

指导朗读。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4)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四、小结。

教后感: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讨论交流:指名说。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4、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2.自背,同座位互背。3.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生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记忆,看你记住了几个。

2、你认为那几个字容易出错,指出来。讨论交流。3.易错字的字形。4.指导书写。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篇 决 通 恩 遍 绝 涌 思

三、选词填空

飘扬 飘荡

1、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

2、五星红旗迎风()。

宝贵 珍贵

1、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2、大熊猫是十分()的动物。

四、填空。

1、王勃是 代文学家,与、、、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

》。其中,‚,‛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篇 决 通 恩 遍 绝 涌 思

三、选词填空

飘扬 飘荡

1、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

2、五星红旗迎风()。

宝贵 珍贵

1、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2、大熊猫是十分()的动物。

四、填空。

1、王勃是 代文学家,与、、、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

》。其中,‚,‛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9 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略

三、选词填空

四、填空。

1、王勃是 唐 代文学家,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略

教后感:在背诵时,我先秀了一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看着孩子们崇拜的目光,我很是得意了一回。然后,我问他们想不想跟我PK,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个个投入的读背,效果非常好,不用把这个背的作业留到课后了。真好!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1)出示课题:

10、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读题。(2)提问:

①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什么是大作家? ② 课文中大作家是指谁? ③ 小老师又是谁?

(3)学生根据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回答。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学生提出心疑问:这么有名的作家还需要老师吗?而且这个老师还只是一个小朋友啊?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呀,说明大家越来越会学习了。那就认真地来学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2)指名说说对有关词语的理解。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贯穿全文

教师取出道具话筒,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萧伯纳。

教师发表谈话: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记者,我现在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向大家作现场报导。我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作家萧伯纳,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里访问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学生扮演萧伯纳,回答记者的采访:我在莫斯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他教育我任何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适时激励,把问题留下来,到学习课文中或学习后解答。)

2、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思考,答问:

萧伯纳先生,你为什么会与这么一个小姑娘‚玩了好久‛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再以萧伯纳的口吻回答。(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外貌描写,小黑板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3、小节过渡:大作家萧伯纳与可爱的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相遇了,在一起玩了很久。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别着急,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这几个该怎么写呢?先在自练本上试写两到三遍,在告诉大家书写的秘诀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4、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范写生字。

教后感:揭示课题后,围绕‚大‛和‚小‛做文章让学生明白:‚大‛既意味着年龄大,又代表着学问深;‚小‛既是年幼又是阅历浅、学问烧的标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萧伯纳称小姑娘为老师呢?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题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知道了大作家是——(板书:萧伯纳),小老师是——(板书:娜塔莎)。(出示课文插图)知道了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位小姑娘,他们在一起玩了好久。我感觉同学们真会学习,真了不起。不过,我们上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是什么问题呢?(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

二、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铅笔把文中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一会儿交流。

三、交流问题: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内容。

(1)自读萧伯纳的话,在你觉得重要的词语下加点,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你就是世界著名大作家,说这话时你会怎么想?萧伯纳是怎么想的?

(3)你来当一当萧伯纳,读一读他的话。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

2、如果是你,当你知道跟你玩的是世界著名大作家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指名朗读第三段。(出示第三段)(1)从小姑娘的话中,你来猜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2)用铅笔在‚竟学着他的口吻‛下加点,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来当当小姑娘,读读她说的话。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

4、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不觉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自夸了。请用铅笔在‚为之一震‛下加点,想想‚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感到震惊?从萧伯纳‚为之一震‛中你想到了什么?

5、分角色朗读课文2—4段。

6、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7、指导读好萧伯纳的话。

8、课文我们已经读完,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对这‚大‛‚小‛两字有没有新的发现?

9、如果萧伯纳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如果小姑娘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

10、让我们再读课题,把感受读出来。

四、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课外找一找与萧伯纳有关的故事读一读。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作业设计

一、听写。

二、比一比,再组词。

探()序()昌()恩()深()疗()冒()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的‚大作家‛是指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小老师‛是指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萧伯纳自夸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萧伯纳为之一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2、与‚谦虚‛一词意思相反的词是‚ _____________ ‛,用这两个词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 使人进步,_____________ 使人落后。

3、萧伯纳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想象一下,萧伯纳以后到别国访问时,遇到别人,他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作业设计

一、听写。

二、比一比,再组词。

探()序()昌()恩()深()疗()冒()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的‚大作家‛是指__英____国的_萧伯纳____________;‚小老师‛是指___苏联__________的__小姑娘娜塔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萧伯纳自夸的一句话是‚___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萧伯纳为之一震的一句话是‚_____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2、与‚谦虚‛一词意思相反的词是‚ ____骄傲_________ ‛,用这两个词完成填空。

_______谦虚______ 使人进步,____骄傲_________ 使人落后。

3、萧伯纳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是因为: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想象一下,萧伯纳以后到别国访问时,遇到别人,他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教后感:萧伯纳的感悟给我许多启发。萧伯纳从这件事上收获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也许编者的意图也就是 把这句话传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是多么的重要!但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别忘记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说,我们向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其实也是人!想到这里,感觉到这一课好像对小孩子学习意义不大,好像是对我们成人进行道德教育。

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

2、学会用一颗布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熟悉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这是三年级最起始年级的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

课前预备:

1、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四周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

2、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天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理念:

1、范文引路法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拟,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教师下水习作或学生优秀习作,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改。

2、生活连接法

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师说‚发现‛

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

(二)、范文引路,学会‚发现‛

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

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

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天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自得‛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

(三)、走进生活,寻找‚发现‛

1、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寻找‚发现‛。

2、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草丛,去树林,去池塘,去田野,寻找‚发现‛。

(四)、各抒己见,细说‚发现‛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先指名

一、两名学生交流,教师相对进行评价。再指名

一、两名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同桌再次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修改。

(五)、起草成段,描写‚发现‛

1、学生练习写稿,教师往返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

2、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习作,看看是否写明白。

(六)、师生评价,修改‚发现‛

1、欣赏习作。

(1)、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2)、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2、修改习作。

(1)、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七)、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教后感:本次习作要求围绕‚叙述清楚,文通字顺‛。看看你观察的事物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学生才不易偏题。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什么?补充想象,还有什么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教后感:在学生进入歌词描绘的意境后,教师可教唱这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可请已经会唱的同学领着大家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教后感:教学《时间》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熟读,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谈谈对时间的理解;最后,在书读的基础上达到能背诵的程度,抽部分学生进行背诵,教师指导与提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练习三

一、听写。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26分)

1.为了方面小朋友们阅读,我们给这些书名加上拼音吧。(8分)

教育()挨饿()首都()淹没()

教 挨 都 没

教书()挨着()都是()没有()

2.根据诗意写出诗句来。(4分)

月色朦胧,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趁着夜色开弓打猎。

3.联系上下文,理解引号的用处。(6分)

A.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 B.引用人们习惯的称呼。C.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2)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

(3)……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

4.给‚疾‛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疾: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1)哥哥是个疾恶如仇的人。()

(2)长时间的工作会积劳成疾,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3)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4)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三、读读写写,再根据意思填成语。(10分)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文思如泉 后生可畏 力透纸背 笔下生花

少年王勃、。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他应邀参加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他手不停挥,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滕王阁序》。真可谓 呀!

四、我会写

1.《滕王阁序》是少年王勃在参加宴会时即兴写下的文章,当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话时,不禁。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展开想象写一写。

2.你还知道哪些王勃写的诗吗?查查资料,写一写。

教后感:学会商量的教学中,我又另设了情境:如何跟我商量全班一起去春游。因为孩子们在学练习2的口语交际:关于春游的建议时,他们一直想全班一起去公园玩。我因为担心安全、卫生以及人数多没法管理的问题一直没答应,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练练口语交际。谁知有几个小调皮胡乱说,我又没答应,还好好教育了他们一顿。不过,看着他们失望的样子,我还是思考着要好好计划计划,什么时候带他们去一趟。

小作文3

我给春天‚照个相‛……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们在已经感知春天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理解图、扩展图、叙述图,练习说话、写话。

2.让孩子通过对春天一些‚新发现‛现象的描述,培养孩子爱自然、爱生活、爱写话的情趣。

教学准备:

提前布臵学生在成人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唤醒春天的记忆 1.唱春天

小朋友们,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春天就悄悄地来了!春天是个顽皮的娃娃,他在和我们捉迷藏呢。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歌声里去看看吧——

(轻声播放歌曲)

请你说一说,歌声里的春天在哪里呢?

2.演春天

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春天在甜美的歌声里,春天在小朋友的舞蹈里……春天也在我们的课文里,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演春天‛:刚学过的这一单元里,描写春天内容可真多,咱们一起边背诵边表演,比一比,看谁能把春天演活了!

师生共同回顾课文,表演下列内容: 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啦!

——春笋,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杏花。蝴蝶在花丛里飞,鱼儿在小河里游……

二、找一找——探寻春天的足迹 1.看春天

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表演中,春笋长了,池塘醒了,梅花开了,小草绿了!春天真的来啦!(出示课文39页放大图画)看,图中的小朋友多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彩图里的春天吧!(板书带拼音的课题:春天来啦!)

看看图,排排坐——观察事物有先后。

哎呀!图里的春天无处不在,这么多,这不就容易找乱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么?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找?按什么顺序找?教师归纳:可以按先上后下,先近后远的顺序说。)

排排坐,分果果,让我们按一定的观察顺序给图上的景物们排排队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加拼音词语,示例:燕子 柳树 桃花 孩子春笋 小草 蓝天 白云 麦苗)

讨论:说一说,你还能按什么顺序观察?

我来说,你来学——模仿话说要具体。

刚才大家和老师一起表演了描写春天的课文内容,把春天‚演‛活了!其实哪,这些内容可是我们今天练习说话写话的‚师傅‛呢!我来说,你来学,用‚嘴‛也能把春天说‚活‛呢!想不想试一试?

a.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示例:

我来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你来学: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了。

一声春雷。

(可以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万物(大地)就醒了。等等。)b.指导学生按板书上词语的顺序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示例:(出示燕子、柳枝、桃花……等图片)多美的景色呀!从小朋友的眼睛里老师发现这些画面已经把我们的心带入了春的怀抱,让我们尽情地来描绘一下这些景物,好吗?我来说: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你来学:盛开的桃花你挨着我,我来说: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你来学:池塘边的柳树垂下了碧绿的枝条,像(可以说:柳树绿了、抽出了像眉毛一样的细芽、睁开了春天的眼睛…… 桃花粉红的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桃花姑娘,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c.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示例:

(‚我爱春天‛,‚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春天真美呀!‛)d.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可发挥想象说图中没有的景物。

2.听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瞧!小朋友们不光用眼睛去看,还能听到了春天的声音呢。说一说,你在课前老师布臵的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了那些春天的声音——

a.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指导:快,用你的语言,把你头脑中的那些美妙的画面‚画‛出来吧!

(出示一组声音例如:鸟鸣声、春雷声、春雨声、溪流声、蜜蜂的嗡嗡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

c.把听的、看的合起来说一说。

三、‚拍个照‛——留下春天的美丽 1.夸春天

春天这么美,谁不想把她留下来呢!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说前半句,你说后半句。咱们给春天拍个照吧!媒体逐一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 春天来到柳树家—— 春天来到桃树家—— 春天来到小鸟家—— 春天来到风儿家—— 春天来到雨点家—— ……

小朋友喜欢诗歌吗?其实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媒体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小草醒了; 春天来到柳树家,柳枝绿了; 春天来到桃树家,桃花红了; 春天来到小鸟家,小鸟叫了; ……

(还可以改成:小草探出头;柳树睁开眼;桃花笑红脸;鸟儿叫春天……)

大家想不想当小诗人呢?

2.写春天

a.请拿起你的笔来,给春天‚照个相‛吧!友情提示:

图上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大家又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物,可以把春天里最美丽的景色描述给大家听,也可以写成儿歌和小诗呢!

写时要注意格式。开头空两个格。第一行用完后,顶格写。把几种景物连起来写,写完一种景物要加标点符号。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b.巡视,点评。(略)

c.范文点评,朗读修改。

教后感:春天不是凭空想象的,我想还是要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那样写出的春天才是真实的。

放大“大”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后记

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备课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围绕课题做点文章?大”指什么?

1、板书课题,疑“大”。

师:同学们,课题中的大指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初步理解大是著名。师:大仅仅是著名吗?

2、深入学习,悟“大”。

(1)、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很久。

师:萧伯纳是一个很著名的作家,却能和一个陌生的孩子一起玩很久,你觉得萧伯纳是一个怎么的人呢?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从而指导朗读。板书:平易近人

(2)、萧伯纳在临别时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就这句话的理解,我非常同意一位同仁的理解:此时萧伯纳也许是为了给小姑娘一个惊喜。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悟到这点,那再去感知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应该就更容易了。板书:和蔼

(3)、萧伯纳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并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抓住“马上”、“深”等词语感受萧伯纳的自律。板书:有错就改(4)、他是我的老师

一个大作家,却称一个小女孩为自己的老师,是何等的胸襟?

板书:谦虚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挖掘,让学生去感受萧伯纳的人物形象,丰富“大”,让“大”岁课文内容的不断学习而放大。

另外课题给了我教学的灵感的同时,也给了我困惑:文章是写谁?答案是肯定的:文章向我们展现的应该是一个谦逊自律的萧伯纳。那文章的题目是不是有点问题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什么的什么?侧重点似乎应该在后面?具体到这篇课文,重点就应该是“小老师”,那文章是不是可以改为“小老师的大学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还是不对?

下载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站推荐)

    (1)《我给自己画张相》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就是美术课,老师叫我们给自己画相。我很高兴,因为我们这星期的作文也有这个题目,正好我可以顺便也做了,这该叫一举两得了。我先拿好画本......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介绍自己目标:了解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如,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 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 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 3、以自......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仰望天空》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仰望天空》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2.知道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3.知道太......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设为主页加......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