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人:孙秀洁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梦西湖》。观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啊?

宋代诗人苏轼曾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的美丽。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只言山色秋萧瑟,绣出西湖三四峰。”

可是西湖当地人却说:“晴天的西湖不如雨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又不如雪天的西湖。”银妆素裹的西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随明末清初文人张岱一起到湖心亭去看雪。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湖心亭(一生朗读)

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学习目标(齐读)

1、积累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朗读、品析。朗读美文,品西湖雪景,析作者情,熟读成诵。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沸沸扬扬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自行解决。

交流:

在朗读中,你注意到这些字词的读音了吗? 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

2、第二次朗读,要求读懂字意,读通语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义。

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疑惑的内容。全班交流三个重点句子。

四、品析雪景

齐读,画出作者张岱在湖心亭看到的雪景。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和同桌交流一下。预设: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量词置换成“”例如:一眉新月一钩残月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缕花香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做几个练习。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④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赏读雅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我们感受到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表现神韵的神奇魅力,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由景转向人,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

解答:“痴”

教师追问:这是谁对张岱的评价啊?痴一共有四个意识,大家觉得舟子理解的痴是什么意思?

1.傻,无知:~人说梦。~钝。~愚。白~。

2.精神失常,疯癫:发~。~癫。3.入迷,极度迷恋:~心。~情。

4.谦辞,白白地:~长(zhǎng)(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若干岁)。“痴”,是疯癫。这种疯癫,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一)行“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三)事“痴”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啊,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思维火花

有人说,他们是志趣相同的知音。有人说他们只是道同志不同的过客。你的观点呢?细读文章,结合词语分析。小组内讨论,等会亮出观点,畅所欲言。

观点:“知音”——“喜”“强饮”“客”

“不是知音”——“拉”“强饮”“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见余,大喜”,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吾道不孤”!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很多滋味,同学们可以慢慢体会,让我们深情朗读全文,同学们回忆我们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吗?。

拓展迁移: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大自然中去深呼吸,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蒲松龄的一句话,让我们师生共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第二篇: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商丘市民权县城关一中 吴明琴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用各种方式美读课文,领会本文简约之美。

2、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的手法; 体会本文写景与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以痴为切入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痴人赏痴景,透过痴行悟痴心,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前热身:同学们: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不敢奢望自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我希望这节课能在同学们的心里荡起几圈小小的涟漪。好下面为了给同学们加油,给老师鼓劲。我们掌声响起来。

一:导学 同学们:我们饱览了气象万千的岳阳楼,畅游了四时皆美的醉翁亭,那么我们想不想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去看一看?

(出示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过渡: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明艳妖娆

生机盎然了。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解读张岱独特内心世界。

听朗读,赏美文。

二: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同学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同桌间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问组长或者老师。

(一)读准字音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二)理解字义 1是日更定:

2、雾凇沆砀:

3、一芥(jiè):

4、焉得更有此人:

5、客此:

6、及下船:

7、喃喃

(三)读懂内容,试译下列句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描绘第2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合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听老师配乐读一遍。讨论问题:

(一)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张岱,早上六点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主旨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

痴似相公的又何止两个金陵人呢?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文人,他们不仅有痴言痴行更有痴心痴情痴梦。他们的理想被现实吞没,只有痴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依托。

(二)速读课文,结合题目,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痴人有痴行,痴人眼中有痴景 痴行痴景里透痴情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张岱的 “痴行” 表现在哪里?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滴水成冰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早上六点之时。

十二月的黎明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像柳宗元一样清奇孤高。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2身临其境赏痴景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 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们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篇二: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一中教育组

一、概述 1.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 1 课时。

3.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4.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2.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文言文教学,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课上要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省时高效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理解本文融叙事与写景、抒情为一炉的特点。

3.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4.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 vclass平台 4.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提取关键信息。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

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2.读课文

1)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2)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读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3)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思考与探究: 1.设置悬疑

教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童子。并不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麼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来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张岱是奇人。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那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了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文思路。2.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划出写景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将两句子分别作分析。

学生分析:1)前一句 作者连用三个 “ 与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 “ 大 ” 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

2)后一句作者选择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 “ 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 ”“ 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 ”。教师提示:我们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

学生分析: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 “ 小 ” 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作手法弄清楚。3.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的却相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 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遗世独立。

(四)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写景最终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展示 ppt。

教师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与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比 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湖心亭看雪》

设计:贵溪市实验中学 游艳芳

1.教材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曾被高中语文读本收录,后来又被人教社编入初中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可见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都 是值得鉴赏品味的。《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 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学情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 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培养对于家乡的热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体会作者游湖的雅趣。

4.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可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4.教学过程

•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杭两地风景秀丽,身处其间仿佛置身天堂。我们学过了第三单元,苏州什么最著名?(园林)那么杭州呢?(西湖)

关于西湖的诗文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了,今天又要来学习一篇,晚明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思考,自然激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4分钟)1.1分钟浏览,检查预习

2.由对张岱的文学常识理解转入张岱生平、代表作介绍:

课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张岱作品的介

(1)所谓“小品”,是指篇幅短小却意蕴深长的散文。(机动)(2)明亡仍使用明时年号,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

带着这些了解,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文,要求拿笔,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课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短语回答下列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湖心亭看雪呢?简介湖心亭。(机动)(2)赏西湖雪景。

我们选择去西湖玩也许是在晴天,也许是在雨天,但绝不会是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候。天冷而“独往”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和孤芳自赏的情怀。

那么雪中的西湖到底为什么吸引了张岱呢?雪中西湖和其他天气状况下的西湖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几组照片。

设计意图:培养有感情地读课文的习惯,学会快速梳理提炼课文的基本信息。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初读作品,大胆发问。•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图文结合,体会文中写景句子的语言特点和白描手法的妙处(课后练习一)2.美在西湖不同天——西湖图片欣赏

由图片引入文中赏雪所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雪中西湖之美。

一遍一遍重复地读(自读、听读、齐读;默读、轻读、吟咏),找出写景文字,品味其妙处,体会雪中西湖的美。

品味张岱所描绘的雪中西湖图(像一幅中国画,一幅写意山水画)。3.台阶式提问体会白描手法的作用和这段文字的特点:

张岱所绘的雪景中,有很多变化,比如从远及近,还有呢?(自由答)这么多的变化,用了多少字来写?(不到20字)

是啊,这段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呢?(白描)

白 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 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白描手法的写景状物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画,只抓 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可以画苹果为例。

4.与《江雪》中写景的渲染手法相比较。

5.看来古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的确很有道理,雪中西湖的美景吸引的不止是张岱,相信大家也同样想去欣赏雪中西湖的美景。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无缘欣赏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呢?(环境污染)我们来看一些真实的信息。

小结:如何让西湖继续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美?这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西湖的美,从保护环境开始!

6.主体:品读第2段,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游湖雅趣,把握叙事与抒情的关系。自读思考。

如果第一段以写景为主,那么第二段就是叙事为主了。先自己把这段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谁(张岱)在哪(湖心亭)什么时候(赏雪时)怎么了(巧遇知音)。7.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并解决重点词句理解。

作者巧遇知音心情怎么样?(惊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回答)那么这种惊喜之情是否一直延续不曾变化呢?(不是)说说理由。喜见------怅别-------回味则安 8.如何看待张岱的“痴”? 痴不是“痴呆”,而是“痴迷”,痴迷于大自然的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讨论,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去触摸那颗遗世独立的绝不随波逐流的心灵。认识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十分独到。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1.你会读下列字吗?并把拼音写下来。毳 强 沆砀

2.你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更定 沆砀 三大白 客此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行

避世的忧愤

痴景(白描)

孤傲的情怀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29.湖心亭看雪

出示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西湖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是日更(gēng)一小舟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砀(dàng)沆(hàng)定挐(ráo)铺毡(zhān)对坐 焉得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 nán)余强(qiǎng)饮三大白 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4.是: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 鲁迅先生 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点拨】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2.写雪的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当堂训练

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4

第五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一中教育组

一、概述

1.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 1 课时。.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文言文教学,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课上要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省时高效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理解本文融叙事与写景、抒情为一炉的特点。.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 Vclass平台.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提取关键信息。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读课文 1)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读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

3)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思考与探究:

1.设置悬疑

教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童子。并不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麼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来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

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

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张岱是奇人。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那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了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划出写景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将两句子分别作分析。

学生分析:1)前一句 作者连用三个 “ 与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 “ 大 ” 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

2)后一句作者选择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 “ 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 ”“ 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 ”。

教师提示:我们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

学生分析: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 “ 小 ” 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作手法弄清楚。.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的却相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 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遗世独立。

(四)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写景最终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展示 ppt。

教师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与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王亚玲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