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之白描》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鄌郚镇中学 八年级语文夏勤平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要求扫除字词障碍,基本上会翻译这篇文章。

2、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教师:

积极备课,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写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杭州的美景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西湖更是杭州秀美风光的一张名片。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解题 湖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看”:观看,欣赏

三、作者简介(借助导学案学习)教师引导,同学口述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他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著书。《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

四、初读课文(8分钟)(1)音频范读

明确:读准字音 划分好每一句的停顿

崇祯chóng zhēn 拥毳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芥 jiè 铺毡 zhān(2)全班朗读,老师纠错,指导。(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要求: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学习(8分钟)

五、再读课文并翻译(10分钟)(1)第一段同学自愿起来翻译

明确:年代、地名、不翻译;俱:全,都 绝:消失

(2)余文请同学依次逐句翻译。其中特别注意“是、毳、惟、芥、更、强、是、客”等字的翻译。同时讲解特殊句式。对于其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进行重点翻译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

在翻译课文是穿插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留、换、补、略、调、贯”。

六、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提问,同学齐答)(9分钟)

(1)文章的题目叫做《湖心亭看雪》,那么作者在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2)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写景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不作丝毫的修饰,而是朴素的再现,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将事物的神韵展现了出来。

(导学案)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表达情感: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痴迷于山水之乐和淡淡的愁绪。

七、品“痴”(合作探究 解答疑惑)

(1)第一段最后说”舟中人二三粒而已”与第二段最后说“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可见船上至少有两个人,那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答:舟中真正看雪的是张岱自己,舟子是划船的,不是看雪的。童子是陪主人去赏雪的,自己没有看雪的兴致。所以张岱是自己一个人“独”去赏雪。(2)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痴。表现在三个方面: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痴迷于故国的思想感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不仕)(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得出以上结论。)(3)学生自主概括文章主旨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小说能在简洁的笔墨中,把人物形象描绘得那么地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种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的缘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其中《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就用了多处白描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如下: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

这一描写生动而准确地运用动词“抓断”“掷”“踏”写出了作者对弟弟的风筝破坏的残忍之极,可谓入木三分。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描写,很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征。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了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藤夜先生》)

这里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志士仁人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4、“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先生》)

作者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生动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这个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十七个字,便点出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即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件“长衫”,说明特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短短的十七个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生动活画出来。

“亲白脸色”则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于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是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他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实在是迂腐之极,可笑之极。

9、“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鲁迅《孔乙己》)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10、“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对杨二嫂的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将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后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她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个从当年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成了现今的摸样,正是令人悲哀。

1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这个细节同样生动,一个动词“塞”用得准确而形象,把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鲁迅是运用白描传神手法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在几笔之中获得追魂摄影之妙,并还以“并写两面,使之相形“之法,在更为“省俭”的笔墨中,收到神形俱佳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随处可见。如《离婚》中写到爱姑在客厅中看见七大人的秃脑壳和红润的脸色“油光光地发亮”,“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

白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是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它不尚华丽,只求朴实。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用这种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王亚玲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白描写法初步掌握

教学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历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但相应的,当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检查预习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更正字音,强调个别字词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一芥(jiâ)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â):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语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对照。

四、整体感知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1、本文写谁做什么?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词语:独、喜、痴。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3、重点体会:“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五、品味文中写景的句子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上下一白: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天地茫茫,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大”

特写西湖近景 描绘眼前景物渺小、微弱 突出“小”字

给人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 是否浓墨重彩运用修辞?有什么特点? 引入: 白描手法

白描画欣赏:

引入对白描手法的学习: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如见其人。举例:《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

3、课堂小练笔:请用白描手法描绘下面两幅画

六、小结:诗人张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并且进一步作出引导:其实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也都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去感受孤独、感受静谧,试着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相信你会有意外的发现。

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白描手法)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七、作业:

把柳宗元的《江雪》改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流程】

一、导入:

1.作者作品导入: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 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 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 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 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 回答)

二、自学阶段

1.用小黑板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自读课文,读准字词。

3.注意结合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

4.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三、导学阶段: 1.导学: 1)回答自学问题

2)研读课文: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 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 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 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 作者感慨的景观。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 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2.互学(小组讨论互学问题,并指派代表回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 盾? 2)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3.补充: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 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 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 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 作者感慨的景观。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 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我们来感悟下列句子运用“淡妆”(白描)手法。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 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 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 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 28 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 就是白描。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 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 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 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四、测评阶段 测标: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补标:对学生掌握较差的进行补充说明。

五、小结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六、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余拏一小船 拏:撑、划客此:动词,客居。

3、思考回答问题,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

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

“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孤高自赏。“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

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1)、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4)、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3、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4、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5、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 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 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 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 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 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

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叙)事:湖心亭看雪(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白描手法: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学生回顾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3)“是日更定”,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表现他的“痴”。

3、可以看出张岱有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特立独行、清高自赏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读出张岱的“绝”的心情,“独”的心境。

第二课时

五.细读课文,观赏雪景

1、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在文中找出原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翻译,“一”字拓展)

2、男同学来读第一句。为什么请男生读?

明确:第一句的雪景有浩大的气势。男生要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师生共评朗读:读出“上下一白”的浩大气势。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显得重复拖沓,可以把它去掉。大家同意吗?

去掉三个“与”字,男同学齐读。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4、女生读一读后句,这一句要怎么读?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渺小的味道。

5、女同学读得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能不能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这样写,更好地表现景物的渺小。

六.深入探究,触摸痴情

1、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揣摩一下,张岱是带着何种情绪去夜观雪景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情绪的语句。

2.这句话表现了张岱的什么情绪?从哪里看出来的?

情绪喜:

明确:(1)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翻译)

那两人大喜,张岱也大喜。辛弃疾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张岱满心欢喜,那两人也满心欢喜。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翻译,拓展“强”字读音)

为什么是“强饮”?张岱本不想喝酒,但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强”字表示张岱不能够喝三大杯却还要尽力喝,足以体现他的喜悦之情。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是知音。

情绪悲:

从作者的简介中我们知道,在张岱内心深处,应该还隐藏着一种更深沉的情绪。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潜藏的情绪吗?

提示:(1)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2)除了喝酒,他们还有什么对话?请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表演这段对话。问的是姓氏,答的却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

(屏显:金陵: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同样是金陵人,同样是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情感在里面?

明确:故国之思。

4.好一个痴情的张岱!让我们化身为张岱,读出他的痴情,一起齐读课文。

5.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七.作业布置:完成基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人:特立独行、清高自赏

浩大 ↗

景→痴

渺小 ↘ 情:故国之思

五、小结与反思

下载《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白描手法。3.了解张岱其人、其文。4.感受高雅的趣味和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性格。5.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集锦)(精选合集)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高寨学校杨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结合作者身世,感悟他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屈原镇中心学校 向红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章形象生动,语言精美的特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