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熟读成诵。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别称
• “中秋节”,“仲秋节”; • “秋节”、“八月节”; • “团圆节”、“女儿节”。• “月节”“月夕”;
• 在唐朝,被称为“端正月”。• 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月诗: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知识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 赏析:
1、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体味诗歌的意境 •
3、揣摩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
理解词语: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前两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后两句: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借景抒情: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小结: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练习: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今属四川)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史,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郁郁寡欢。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讨论
①“转朱阁,低绮户”中的“低”能否改为“照”,为什么?
不能。“低”的含义比“照”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②这首词的基调是抑郁的还是乐观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明月
青天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理解词的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和乐观的情致。
借 景 抒 情
思念亲人
感伤
怀才不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概况: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
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欢乐的骨肉分离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扩展: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三个月亮
(台湾)蓝海文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1、两首诗表现的是同一主题,是什么? 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2、《乡愁》中作者以哪四种事物代表自己哪四个时期的感情?
少年时期想念母亲,以“邮票”寄信件表达思亲之情;青年时期想念妻子,靠“船票”奔波相聚;中年时期母子死别,人天悠悠;现在,一湾“海峡”隔断了我和故乡,“海峡”虽“浅浅的”,“乡愁”却浓浓的.。
3、《三个月亮》中,诗人把一轮月化为三轮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请说说你对这三轮月亮的理解。(6分)
缺在天涯的月:___ 圆在故乡的月 ______方形的月:——
缺在天涯的月,是现实之月;圆在故乡的月,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
第二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
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课后小结:
第三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四、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五、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唐诗;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3、朗读并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2、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再播放一遍录音。
②学生齐读。(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一幅漫画,一个皮带上的眼扎到了最后一点,漫画题目是《赴宴》,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看图三(乌鸦喝水,一只乌鸦站在装有半罐水的玻璃罐前发愁),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达标测试: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转的电扇,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第三课时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朗读训练。
三、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检查学生在课外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1、提问学生。
2、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三、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四、展示咏月诗名和学生个人创作
1、展示咏月诗句: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言板自己通过网络等途径得来的咏月诗句。)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好似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夜静深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萧娘脸薄难胜酒,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送春》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可惜一奚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春日杂诗》]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霜落万家钟。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2、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自己的咏月小诗。
五、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这三首诗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四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师永杰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3.体会诗情。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阕——望月(写景)。(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阕——怀人(抒情)。(3)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发奇想而问天(一疑)借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 明 纵
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独特感受(三疑)写 自高处不胜寒。——欲去而迟疑 喻
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美好追求(四疑)高
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精妙传神
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发出质疑(五疑)感情 横 月 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衬 此事古难全——人生哲理
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良好祝愿 写意(情思)叙 离 情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
生: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诵读,体会
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