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10: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三首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形象化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4、背诵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设想:

1、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2、采用三个步骤欣赏诗词:

初读全诗、感知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古代到现在,我国传统的三大是什么?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它丰富的内涵。春节——新生命、新生活的开始;端午节——怀念逝者;中秋节和月亮有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根据古代天人合一观念,月圆之日也应该是亲人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抒情的篇章,今天我们从中采撷三首诗词,来体会古人、现代人面对明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欣赏《小调歌头》

(一)作者、词作背景简介。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苏轼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永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特别开创了豪放清旷的词风,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开始,在京城做官,辅佐朝政,写这首词时他被贬密州,政治上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心情压抑,中秋之夜大醉,写了这首词。

(二)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

配乐古筝曲《梅花三弄》,古筝,古朴典雅清幽的曲调渲染出那种心灵与自然交流的空灵凄美的气氛,把学生拉入词所描绘的境界。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诵。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眼前再现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学生口述。

2、全体朗读。

3、大家提出疑问,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四)口味词句,体会诗情。

1、哪些词句表现出诗人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学生讨论。问天、问月,神游月宫,诗人凭借想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神游在浩瀚无际的天地之间,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

2、你喜欢哪些词句?说出原因。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幻想超脱尘世——热爱人间——美好的 祝愿。

(五)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

①节奏:古代诗词朗读的节奏,以意义为划分依据。一般五言诗词“二/三”一形式,七言“二/二/三”的形式。

②语调 :根据作品的感情处理语调的平淡、升降。③重读:重读体现在诗句关键词语上,特别是哪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2、根据以上要求,学生诵读,划分节奏,指出重读的字词,体会语调。

3、分别找出两位朗读水平有差距的学生朗读,让大家体会朗读的技巧。

4、有感情的背诵。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 苏轼

想象奇特 问 天——神游月宫——问月

超脱尘世——热爱人间——美好祝愿

第二课时

一、欣赏《十五夜望月》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配乐古筝《平湖秋月》

2、配乐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节奏、重读、语调。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情景。

2、全体朗读。

(四)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中庭地白”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此你会联想到谁的诗句?

2、“冷露无声湿桂花”是实写?还是另有所指?

3、“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真的不知吗?诗人没有秋思的情怀吗?

4、“白”“落”“湿”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5、想象背诵。

二、欣赏《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配乐教师范读。配班得瑞现代钢琴曲《自然之风》

2、配乐学生朗读。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重音、语调。

(三)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2、全体朗读。

3、提出疑问,讨论。

(四)品味诗句,体会诗情。

1、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特点?品味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比较三首诗词的异同点。

从诗体、思想感情方面来对比。四、三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五、作业:课外收集与“咏月”有关的诗句。

第二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

3、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借月亮这一意象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教材简析:

本课选取的三首诗,虽然所写时代不同,诗体不同,然而共同点是都写于中秋节,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主旨和格调方面,又各有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写中秋节中较有名的一首。它在写诗人赏月思人的同时,由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人此刻都在仰头望月,思乡怀人,于是产生奇妙的想象,这满天明亮的月光都化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情丝,它穿透了空间距离,将相互思念着的人们联接了起来。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慰藉着自己,也慰藉着所有饱尝思念之苦的离人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作,也是历代咏月中最有名的一首。它是在词人政治上不得意,且与弟弟子由六七年未见的情况下写的。词中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有豁达、开阔胸襟的直白。流传最广的句子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成为离人们相互寄托美好祝愿的名句。

如果说前两首诗词只局限于情感方面的悲离欢合,那么,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的意境就更高一筹,它借助想象,将无形的思念比喻为有形的圆;又由圆联想到圆形的西瓜、苹果,从而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圆的事物是美好的,残缺的东西总是让人痛苦的。进而将这种感受大而化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情感,使人联想到至今还没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们,产生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前面的课文已介绍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这篇课文继续介绍中秋节,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了解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理解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所独有的蕴意和魅力,进而理解这三首诗词的含义和艺术特色。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要求学生咨询家长,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及过节的风俗习惯;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上采取点拨法。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以学习小组为主,采用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探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接着,我们又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检查预习,积累有关知识,为理解诗词作准备:

不过,去赏月前,我想听听同学们咨询家长,查阅资料的收获。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有关月亮的知识和传说有哪些?

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

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1、指名读,齐读。

2、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掌握“栖”的音形义。

3、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4、教师点拨归纳:

A、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B、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 C、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想象奇妙、生动。)

D、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

5、齐读,背诵。

6、补充介绍作者。

四、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1、教师范读。指名读。

2、简介诗人艾青。运用工具书理解内容。掌握“天涯海角”的意思;注意多音字“咽”的在诗中的读法。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并畅谈读诗的感受。

4、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5、教师点拨归纳:

A、诗人为什么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圆的?(诗人借此表达希望团圆、圆满之类的意思。)B、第一节最后一句“会想起什么?”作者悬而未答,你认为应想起什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统一答案)

C、作者借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小结:

从这节课两首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秋节是个团圆的喜庆日子,但也是个思乡怀人的惆怅日子。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个日子里,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亲人之悲苦。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2、预习《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默写。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诗人们常在中秋节晚上,吟诗赏月,借酒浇愁,抒发思念之愁苦。这节课我们就和宋朝伟大词人苏轼一起,大醉一场,领略他豁达、乐观、豪迈的胸怀。

三、学习词前小序:

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词作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何而作?

学生阅读有关注释回答。教师补充有关写作背景,重点介绍二点,其一,此时的作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排挤,很不得意;其二,与弟弟六七年未见了。

四、放录音带,学生跟读。

五、指导学生朗读。

六、查阅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意。掌握“阙”、“琼”、“宇”、“绮”“婵娟”等的音形义;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发挥想像,感受诗情。

1、求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

2、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后,派代表参与班上的讨论。

八、教师点拨归纳:

1、上阙写词人欲“归去”,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去?

2、正面写月光的句子有哪些?侧面写的有哪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起舞弄清影”)

3、词人埋怨月亮不解人意的句子是哪句?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和情致?(旷达;乐观)

5、词中表示“月”的概念的词有哪些?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明月、娟婵;月宫、广寒宫、飞镜等)

6、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7、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何?

这首词的上阙写词人月下饮酒,既而由幻想超脱尘世,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写得回环曲折、动人心魄。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表达对离人的祝愿。诗风洒脱自如,想象大胆瑰丽,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因内容和艺术上的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年咏月中最著名的一首。

九、欣赏王菲演唱的流行曲《明月几时有》。

十、朗读并背诵

十一、探究练习:

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思考:同是观赏月景,王维的诗抒发的感情同苏轼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王维的《山居秋暝》抒发的感情,轻松、愉快;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则忧郁、惆怅。这是因为两人所处环境导致心情不同的原因。)

十二、总结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士。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这方面,除我们这课的三们诗人外,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还有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

十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课外收集咏月的名句,不少于5句。

第三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夜望月》。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这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朗读训练。

3、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在课外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1、提问学生。

2、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二、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第二课时 学习《苏轼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简介“词”、作者和创作背景: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三、检查预习:

1、注音: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绮户(qĭ)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2、听朗读,注意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四、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三)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五、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的?

生:承上启下。“转朱阁,低绮户” 是承上,“照无眠”是启下。

为什么无眠?(想念弟弟,不得志)

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四)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 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六、知识迁移与运用: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等。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等。【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

(写 景)

情景

下阙:怀人

(抒 情)

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旷达的胸襟

乐观的情怀

第四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重点提示: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建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

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

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

3、老师范读这首诗;

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四、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五、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唐诗;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3、朗读并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预习检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2、教师范读(录音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再播放一遍录音。

②学生齐读。(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一幅漫画,一个皮带上的眼扎到了最后一点,漫画题目是《赴宴》,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看图三(乌鸦喝水,一只乌鸦站在装有半罐水的玻璃罐前发愁),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达标测试: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转的电扇,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第三课时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朗读训练。

三、展示咏月诗句和自我创作的咏月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语训练

1、请两名同学作自我介绍或演讲;

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检查学生在课外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1、提问学生。

2、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著名诗篇。他的一生曲折坎坷。1929年,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有感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回国,开始画画和诗歌创作,1932年7月,被诬陷为阴谋颠覆政府,判刑6年,1935年10月出狱。在狱中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解放后,1959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一直蒙受冤屈,直到2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洗雪。

1983年,诗人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后,内心那淡漠的亲情日益浓郁起来。诗人托今追昔,想到心灵上的挚友和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自然产生一种沉重而凄惨的孤独。由于诗人自身心境开阔,性格豁达,写下此诗表达自己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三、朗读这首诗

1、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个人朗读这首诗2遍。

4、请同学简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5、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1遍。

四、展示咏月诗名和学生个人创作

1、展示咏月诗句:

(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言板自己通过网络等途径得来的咏月诗句。)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好似竹风幽。唐贾至《别裴九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夜静深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萧娘脸薄难胜酒,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送春》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宋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可惜一奚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苏轼《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中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春日杂诗》]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霜落万家钟。清濮淙《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2、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自己的咏月小诗。

五、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这三首诗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诸多反映民族传统节日诗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竭力将此作为一个通向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情分析:

诗歌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文学性强,所选篇目时间夸大大、体裁多,学生理解赏析上有一定难度,所以解析时宜走小步,逐步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背诵前2首诗词。

2.收集咏月诗词名句,了解作者。3.根据文下注解,大致了解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水调歌头》,读懂、背诵这首词。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步骤:

导入 :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不是)比如哪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等。)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明月也就成了他们寄托思念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板书课题)【学生活动一】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为人豁达,心胸宽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做官是不成功的。他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写作本诗时,苏轼已41岁,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时值中秋之夜,眼见明月高悬,万家团圆,心情抑郁不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2.注音,朗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二】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诵读《水调歌头》,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听完诗歌,你的脑海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明月、青天、清影、朱阁,绮户

虚写: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如: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窗边明月,辗转反侧,夜不成眠„„”)3.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非常符合词意。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 理解词义.交代小序有何作用?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上阙:月下饮酒 下阙:对月怀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4.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总结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结合语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仕途失意、家人分别、内心苦闷、烦恼重重,因此把酒问天,流露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板书:向往超脱世俗)“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虽然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就说明了这一点。(板书:更爱人间生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把个人离别的感伤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诗人心情较低落。(板书:怪罪明月弄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诗人经过冷静思考,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因此,诗人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豪迈之语。(板书:豁达豪迈、美好祝愿))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回答的都很好,都能抓住课文,体会出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人在寂寞长夜,对月思人,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虽然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又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转变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念头,从消极到积极,从痛苦到豪迈,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不愧为苏轼豪放派代表作。诗情跌宕起伏,读来激荡人心,给人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学生活动四】再次诵读 体会诗情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大声朗诵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学生活动五】当堂练习

1.小练习: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诗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的诗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层作业

A 再次诵读,体会,自默。完成导学练相关部分 B 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板书设计: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思想感情:向往超脱世俗——更爱人间生活——怪罪明月弄人——豁达豪迈、美好祝愿 消极、痛苦————————旷达、乐观、积极、豪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两首诗歌。2.感悟诗人跳荡的情思、悠远的情怀。3.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回顾所学 检查预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

再请同学单独背诵(学生单独背诵)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欣赏《十五夜望月》。2.谁来介绍作者?

(本诗作者王建,字仲初,唐代唐太宗大历进士,诗人。他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他的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抨击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语言通俗明晰,诗风简括爽利。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司马集》等。)

【学生活动二】 品读诗歌 合作探究(一)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或听录音)(二)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1.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请结合相关诗句或词语作一个精要的点评。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写庭中月色。诗人没有直接写月,只用“地白”二字,就从侧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想起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给人以空明澄静之感。而“树栖鸦”烘托了月夜的安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可见夜深,“桂花”暗写季节。“无声”拟人,仿佛也不忍打破这清美、静美的氛围。而这“桂花”又会然人联想起月宫中的桂花树、嫦娥、玉兔„„好的诗歌最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由自己赏月推想到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举头望明月”,却不知道思念亲人的忧愁会落到哪一家。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悄悄洒落人间似的。)2.教师小结:这首诗意境清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优美、空明澄澈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结尾处诗人的一声轻轻的叹息,更是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学生活动三】把握基调 诵读品味(语调平缓、夹着淡淡的忧伤)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背诵本诗。【学生活动四】 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2.艾青简介

(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浙江金华人。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大堰河》、《向太阳》、《归来的歌》等。)3.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4.师生共同赏析

a.这首诗,开篇点题:“我的思念是圆的”,有什么好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即在思念中追求圆满、追求团圆。)b.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感情。

此时,诗歌的主题立刻显得清楚明白,那就是——(渴望亲人团聚。)3.教师补充:

这首诗是艾青在1983年9月21日中秋节之夜,参加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中秋诗会”时,脱口而出、即兴朗诵的,并于9月25日发表于《湖北日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艾青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飘零和磨难,在艾青心中,亲情原本变得比较淡漠了,而此刻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不由涌起孤独和凄惨之情,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学生活动五】口头训练 升华认识

学完3首写于不同 时代却都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为什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语言表达等发面加以阐述)【学生活动六】知识补充 迁移交流 1.月的别称。

2.以月为话题,说说诗歌中还有那些寄托人们情感的意象。

结语:大家的分析感悟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分层作业: 1.完成导学练。

2.从收集的诗句仲挑选其中三句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3.背诵、自默二首诗。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秋夜——秋思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渴望亲人团聚

教学反思:

下载《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熟读成诵。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重点和难点: 1、 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 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 朗读 三......

    1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怀远县常坟中学公开课教案 1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5篇模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师永杰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初中教案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范文5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综合能力测试 积累运用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1@苏教版

    12 中秋咏月诗三首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