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技术培训模块1培训准备
目录
模块1 培训准备.............................................2 模块2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3 模块3 选用教学的媒体.................................5 模块4 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7 模块5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9 模块6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10 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11 模块8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13 模块9 体验单元教学设计...........................15 模块10 培训的总结与提高.........................17
模块1培训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关系
3、明确此次培训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4、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5、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要求:
1、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收发电子邮件,给多人发送和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在地址簿中保存邮件地址。
2、会登陆论坛注册并发帖。
模块2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
3、能够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1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由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想理解和掌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困难,只需了解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理论基础,再把前面所介绍的有关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结合起来,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了。
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和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我们用图来表示。
从图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由于具有两个分支(右分支对应“传递—接受”教学,左分支对应“发现式”教学),所以显然它应能支持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类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此外,由于这两个分支既有公共部分又可相互跳转,因而还可方便地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求。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学习”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子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也可进一步细分,加上有些策略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且有多条不同的出口通路,因而上图能够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况。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图。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合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这一步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要求:
1、在word或wps中编写、修改教学设计,并及时保存。
模块3 选用教学的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分类
2、分析各类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特点,选择本学科适用的教学媒体并分析其运用形式
3、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教学媒体的特性
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
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
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
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
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
2、有效信息原则
3、优化组合原则
模块4 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及其应用条件。
2、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具有的各种作用方式,能意识到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3、熟悉本学科的常见信息化资源类型和工具类型。
4、掌握资源设计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自觉地应用该项法进行资源设计。
5、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并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学习时间:2课时
三、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
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软件、网上讨论BBS、网络教室、电教室、教师、辅导员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
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常用教学媒体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仪器
教科书、文献资料
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幻灯片
光盘(CD-ROM、VCD、DVD)、硬盘
网络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及其特性
应用:
(1)课堂演示(2)个别化学习(3)模拟实验(4)训练复习(5)教学游戏(6)资料与工具(7)网络课程 特性
(1)处理数字化(2)存储海量化(3)显示多媒体化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5)良好的交互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小组交流工具。(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5)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6)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7)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8)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9)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10)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11)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常用多媒体素材的文件格式:
(一)、文本
。DOC: Word文件格式。TXT: 是纯文本文件。WPS: WPS文件格式。wri: 写字板文件
(二)、图像
。BMP Windows位图文件。JPG JPEG图像文件格式。GIF 图形交换格式文件。tif 标记图像格式文件
(三)、动画。mov 动画文件
。swf Flash动画文件格式。
。gif GIF格式是常见的二维动画格式。
(四)、视频
。AVI Windows视频格式
。wmv 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DAT VCD视频文件存储格式。mpeg MPEG视频文件
。rm
Real video流媒体视频文件
(五)、音频
。WAV 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MID 乐器数字接口音乐文件
。MP3 MP3是以MPEG Layer 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ra
Real 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wma 微软开发的用以联代mp3的音频格式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1)
目标控制原则(2)
内容符合原则(3)
对象适应原则(4)
最小代价原则
模块5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各种收集素材资源的方法
2、能够检索和收集优秀教学资源网站,这教学选择合适的素材资源
3、初步学会对收集到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资源素材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处理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并在对个人、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学习时间:8课时
学习过程
获取不同素材的常用方法:(要求大家会用就可以)
1、文本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来源有键盘输入、扫描、网络电子资源中获取。
2、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从资源库中查找或从素材光盘中寻找及网上寻找。
3、音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一、光盘或mp3素材光盘中获取。
二、资源库。
三、网上查找。
四CD、VCD中获取。
五是从录音带中获取。
六、从课件中获取。
七、原创。
4、视频的获取和处理
从资源库、电子书籍、课件、录像片、网上、VCD、DVD中获取。
最方便的方法是用超级解霸进行采集。
基于网络的检索学科信息化资源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专业网站或专题网站进行检索。
2、利用搜索引擎查找
3、利用专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4、浏览的方法(1)偶然发现(2)顺“链”而行(3)书签浏览
5、分类目录和网络资源指南检索
6、利用专用搜索软件进行检索
信息技术要求:
1、学会素材资源下载方法。
2、掌握管理资源的方法。(建立文件夹,并将文件夹整理)
3、对图片素材的简单加工。(如:调整图片的大小、剪贴图像、切换格式、添加文字)
4、使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和“历史记录”收集常用网站。
模块6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教学目标:
1、熟悉课件的呈现类型和应用条件
2、根据选题,能独立集成和开发演示型课件
3、能对课件进行科学评价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资源整合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对个人活动能、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10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
定义: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编制者按某一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软件。
特点:
(1)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认知广度和深度。
课件的分类:
助教型、助学型、单机型、网络型、演示型、交互型。
本模块信息技术要求:
教学演示课件的制作
1.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制作教学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PowerPoint
WPS Office 要求
了解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道可用于制作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2.制作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1)模板与版式的选用(2)文本的输入与编辑
(3)图形、图像、文本框和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4)幻灯片中动画与幻灯片间切换方式的设置(5)超级链接
(6)设置幻灯片的切换
模块7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2、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计方案中。
3、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与修改。
4、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学习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内容
(1)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2)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处,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也规律性的结论来。
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要求
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二).教学评价的内容
内容
(1)教学资源
(2)教学效果
方法
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要求
了解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容
数据的收集
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结果
小组协作学习的各类文档及成果
调查问卷
数据的处理
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和成绩排序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工具的使用
Excel
WPS Office
要求
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公布
内容
评价数据的分析 的问题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评价结果的表达 评语 表格
统计图表 要求
了解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与内容
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表要求: 从教学过程评价表中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模块8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2、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
3、了解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从而了解教学实施中的指导策略与注意事项
4、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的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加强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的成果评价
原则:
1、完整性和规范性
(1)教学目标阐述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
(4)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5)教学过程设计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7)总结和帮助
2、可实施性
(1)时间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师因素
(4)学生因素
3、创新性
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1)教育性
(2)科学性
(3)技术性
(4)艺术性
(5)经济性
方法:
1、自评
2、专家评议
3、一对一评价
4、小组评价
5、实地评价
6、进行中的评价
说课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它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某一课题的教材。不同处在于:
第一:目的不同。
第二:内容不同。
第三:对象不同。
第四:方法不同。
内容:
1、说教材和目标
2、说学习者特征
3、说教学思想
4、说教学过程
5、说评价
遵循的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科学性原则
第三:创新性原则
第四:可行性原则
说课的评价:
1、突出教学理念
2、诠释教学思想
3、体现教学能力
4、展现教学境界
5、展示演讲才华
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维度
1、教学结构的转变
2、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1)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3)广泛的认知范围(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5)创新思维的培养
(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7)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
3、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1)角色转换
(2)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3)教学方法和手段(4)学习资源与工具(5)教学组织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2、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3、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
4、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
5、创造性地设置任务 教学反思 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与效率 教学反思的方法 撰写教学日志 观看教学录像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要求
初步形成教学反思意识
了解可用于教学反思的方法 通过评价数据反思自己的教学
模块9 体验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与作用
2、了解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3、能够运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完成单元教学设计框架的搭建和主题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设计
定义: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成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结构
单元教学设计
一节课教学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一节课教学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
原则和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主题式学习:
定义: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主题式学习类型:单学科、多学科、超学科的主题式学习。
作用:
1、打破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2、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
3、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了学习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高能思维能力
5、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6、培养了学习者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
特点:
1、有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
2、学习内容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3、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
4、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
5、以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为主,是一种过程性的学习
中秋节
主题的形成及来源
形成一般有三种方式: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商讨决定和由学生提出。来源:
1、结合教科书中的学科知识和概念,如科举制度
2、结合青少年的作品和读物,如走进《西游记》
3、结合当前发生的事件,如伊拉克战争分析
4、结合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恐龙和灭绝、飞碟
5、结合时令、节庆以及地方民俗活动各庆典,如四季、春节、灯谜、6、善于用地方或社区资源、文化遗产,如傣族风采、走进青藏高原
7、结合某种物体或者器物,如小小鸡蛋知多少
8、结合学校活动,如郊游参观博物馆
9、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如购物、召开运动会
10、结合学生能力或者技能等,如沟通能力、处理冲突能力 主题教学设计的环节
1、决定组织中心,确定主题
2、分析教学内容,发展概念网络
3、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
4、建立引导性的问题和任务
5、设计教学活动
6、设计评价
7、选题设计
8、教学目标设计
9、任务设计
10、资源设计
11、活动模板及支持工具的提供
12、评价设计
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2、了解建构主义的民展、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理解建构主义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甚至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了解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及对策,能制订合理的应用计划
4、了解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质构成
5、了解信息技术泊负面影响以及网络所带来的伦理道理问题,理解并掌握一定的促进学生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生活
6、通过对培训过程的反思,增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增强与教学管理,技术人员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网络道德规范
包括:
1、不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
2、个人隐私权受到保护问题。
3、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4、传播/迷恋网络上的黄毒信息。
5、网络信用危机。
6、信息安全受到挑战。
7、情感冷漠。
技术与信息的负面影响及其干预策略
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4、结学习的影响
5、信息时代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策略:
1、采用过滤技术对信息进行监控
2、制定相关的信息应用规范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负面影响的认识和自我防御的能力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加强网络道德行为的榜样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
包括:
1、教师的专业态度
2、教师的专业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
特征:
1、学习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2、终身学习具有全员性
3、终身学习具有全程性
4、终身学习具有开放性
5、学习是自主、创新的
第二篇:模块1 培训准备
模块1 培训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关系。
3、明确此次培训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4、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5、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学过程: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技术定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要求:
1、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收发电子邮件,给多人发送和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在地址簿中保存邮件地址。
2、会登陆论坛注册并发帖。
模块2 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
3、能够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
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定义: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1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
由于具有两个分支(右分支对应“传递—接受”教学,左分支对应“发现式”教学),所以显然它应能支持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类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此外,由于这两个分支既有公共部分又可相互跳转,因而还可方便地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求。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学习”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子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也可进一步细分,加上有些策略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且有多条不同的出口通路,因而上图能够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况。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合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这一步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要求:
在word或wps中编写、修改教学设计,并及时保存。
模块3 选择教学用的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媒体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分。
2、分析各类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特点,选择本学科适用的教学媒体并分析其运用形式
3、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
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的概念: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教学媒体的特性: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 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 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 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2. 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 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4类。4. 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5. 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 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7. 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8. 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9. 按媒体呈现的形态,罗纳德·安德森(Ronald。H。Anderson)将媒体分为10大类:听觉媒体、印刷媒体、听觉-印刷媒体、静止图像投影媒体、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活动视觉媒体、有声活动视觉媒体、实物媒体、人类与环境的资源、计算机。
10. 根据教学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分为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综合媒体等5类。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最优决策原则
2、有效信息原则
3、优化组合原则。
模块4 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及其应用条件。
2、能说出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具有的各种作用方式,能意识到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3、熟悉本学科的常见信息化资源类型和工具类型。
4、掌握资源设计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自觉地应用该项法进行资源设计。
5、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并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软件、网上讨论BBS、网络教室、电教室、教师、辅导员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常用教学媒体: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仪器 教科书、文献资料
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幻灯片 光盘(CD-ROM、VCD、DVD)、硬盘 网络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及其特性: 教学媒体的应用:(1)课堂演示。(2)个别化学习。(3)模拟实验。(4)训练复习。(5)教学游戏。(6)资料与工具。(7)网络课程
教学媒体的特性:
(1)处理数字化。(2)存储海量化。(3)显示多媒体化。(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5)良好的交互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小组交流工具。(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5)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6)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7)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8)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9)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10)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11)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常用多媒体素材的文件格式:
(一)、文本
DOC: Word文件格式。TXT: 是纯文本文件。WPS: WPS文件格式。wri: 写字板文件
(二)、图像
BMP Windows位图文件。JPG JPEG图像文件格式。GIF 图形交换格式文件。tif 标记图像格式文件
(三)、动画
mov 动画文件。swf Flash动画文件格式。GIF格式是常见的二维动画格式。
(四)、视频
AVI Windows视频格式、wmv 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DAT VCD视频文件存储格式、MPEG视频文件、Real video流媒体视频文件
(五)、音频:WAV 标准的Windows声音文件、MID 乐器数字接口音乐文件、MP3是以MPEG Layer 3标准压缩编码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Real 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wma 微软开发的用以联代mp3的音频格式
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2)内容符合原则。(3)对象适应原则。(4)最小代价原则
第三篇:教育技术培训心得体会1
教育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兰州三十四中 李金雨
本人通过参教育技术培训,感受良多,先就把自己的体会交流如下:
1、教学理念有了新变化。打开卫星宽带传输网上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教学案例”等栏目,全国著名教师新的教学思想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体现了当今我国教学的最新理念。我在网上认真学习他们的理论文章,研究“课程辅导”、收看“示范课”,也慢慢悟出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开始全面接受这些优秀教师的新思想,逐步形成自已新的教学观。“课程资源”里丰富的教学资料,使得我们备课更便捷,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真正用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后,在我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2、吃透了教材。现行教材变动较大,一时半会儿还把握不准,驾驭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就可以查找“教学资源”中的“教案示例”、“课程辅导”或“课后提高”、“示范课”,把自已含糊的地方弄明白。在网上查资料,有时就能找到理想的教学案例。
3、提高了教学能力。网上示范课,很多堪称经典,展示了这些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们的语言精练恰当,他们的启发有方,他们的课堂结构紧凑而脉络清晰„„我从模仿开始,学习名师优秀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再也不是满堂讲、满堂问了,而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已指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中学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学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在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对网上提供的资源进行重新编辑、改造、升华,制作出更符合自己和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因为贴近学生,切合实际,我制作的教学课件用于课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4、提供了教学方便。从备课、讲课、练习到知识检测都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精心组织授课过程。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分各种教育模式的关键性标志。在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和授课的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在网上一些现成的课件和媒体展示,真是太方便广大师生了,完美的音像效果满足了师生们的视听享受,使教学事半功倍。再就是扩大了学习的视野,与课文相配套的“扩展资料”为师生网上学习起到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作用。
5、现代教育技术是新资源的新跨越。通过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使我感受到这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要形式,从授课手段看,传统教育模式下,授课的手段可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描述,这种方式的一大缺点就是费时、费力且不直观,它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而在远程教育模式下,这些缺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克服。辅导教师可在课前使用演示课件等办公室软件将备课内容电子化,授课时只需点击鼠标即可使教学内容在荧幕上显示,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此外,还可以精心收集筛选相关课程的网络资料,利用视频显示,这样不仅增强面授课的吸引力,还可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是新时期教学的新方法。在我使用和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时,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通过学习和使用,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有时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我发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具体学习是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的,如果仅仅通过有限的面授课来布置作业,显然其时效性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模式下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实施网络化,将作业放置于网络,由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来下载、使用。作业完成后可通过e-mail传输给辅导教师,由辅导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批改情况,这样就能真正发挥作业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的作用。从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看,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问题多是面对面地提出与解答的,这种方式具有直接、高效的优点。但在远程模式下,由于面授课的有限,使得学生难以及时地针对学习问题进行当面询问,因此应指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电话或其他途径进行询问,这样不仅能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还能使相关的资料在网络上共享。
总之,本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所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四篇:教育技术培训培训感言
培训还可以这样?!(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感言马艳林)
痛苦的时候,虽说时间很短也觉度日如年,而感觉轻松愉快的时候,时光却总是那么飞快流逝。两天,四十八小时,二百八十八分钟的教育技术培训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千然万语,感想颇多,一时竟不知如何说起。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讲内心所感通过文字真实地诉之笔端,但是我还是尽力将我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原来培训还可可以这样?!
记得以前培训什么的,有的学员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一会干脆溜之大吉,即使万不得已留下来的,也是玩手机的玩手机,打瞌睡的打瞌睡,小声讲话的讲话„„整个培训就听老师在上面叨叨地讲,下面几乎没人听讲。大家都是在熬时间,混学时,拿证书了是。而这次培训则完全不同。第一天培训开始,刘国文老师就让我们学员创建学习团队,推选小组组长,定小组的名称,小组口号。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以组内成员共同进步为目标,建立具有责任感和向心力的团队文化。学习团队的构建不仅决定了培训的基本形式,而且赋予了每位学员更多的责任,还给学员创造了一种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新途径。在建立了学习团队之后,团队成员既要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又要学会与同伴互帮互学,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享,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良性的竞争关系。其中的第五小组,组员平均年龄四十六岁,自称——“宝刀不老组”,不甘落后,努力学习。“贴红花,挂笑脸,盖红章”。刘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极大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小组成员有意识参与和自觉性思考,极大地丰富信息内涵,提高教学效率。
所有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知不觉都被刘老师调动起来。每一模块学习,刘老师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设计问题,小组讨论派来表发言,或小组自学,自由研讨,学员点评,既注重组内合作学习又注意组间协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对于这两天的培训,我真是感叹原来培训还可以这样?!完全没有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不厌其烦的答疑,学员团队活动的精彩纷呈。计算机实训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还有好多的东西不懂呢!此时此刻想起韩磊的歌《向天再借五百年》唱的那样“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真的再想多培训两天!
第五篇:培训总结:教育技术培训总结
培训总结:教育技术培训总结
教育技术,对我来说,以前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自从今年暑期参加了培训,让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也深深地被它所吸引。培训已经结束,在这短短的几天中,我有过迷茫,也有过喜悦,更多的是收获。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认真严肃的备课态度;在教育技术培训的每节课上,学习氛围是宽松的,课堂讨论是活跃的,互动互助式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在这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的背后,实际上蕴涵着主讲老师认真严肃的备课态度。总之,对我来说,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在思维和高度上都带给我非同一般的震撼。
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更深深的体会到:
1、提高了认识
十个模块的培训让我感觉到: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这一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规划主体单元”模块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技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教育不再是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各学科齐头并进,真正做到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
别是这八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通过培训,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使我懂得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短暂的几天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总之,在这次培训中,我的确收获颇丰,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感谢一直辛苦陪伴我们的主讲老师,感谢各位学友的相互帮助,是你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