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2 17: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克与千克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克与千克教材分析》。

第一篇:克与千克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千克与吨》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与吨,明确克、千克与吨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

(3)掌握用秤称出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克、千克与吨的认识。

(2)通过实际操作和活动让学生探索并感受克、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感受克、千克与吨的基础上,增强对物品质量估算的意识。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物品质量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等良好习惯。

重点:

(1)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吨

(2)知道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难点:

(1)在克、千克、吨之间进行进率换算

(2)运用千克、克、吨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对千克、克的认识和感受,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

位置: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P85-90页;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吨的认识》P11-13页

编者意图:

人教版《克与千克》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讲解的,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同样也涉及了“千“这个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体会万以内数,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千克”这个重量单位时更好地理解“千克”这个概念。而人教版在介绍《吨的认识》时是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那章讲的,我想编者之所以把这一内容安排在《测量》这章中是因为“吨”这个概念本来就(jy135幼儿教育 www.xiexiebang.com)是一个就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吨”的概念、意义。而编者将“吨的认识”放在这一章中,我想是因为编者想要通过实践测量使学生明白吨的概念和意义,由此引出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即:1000kg=1吨。而这样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吨”的概念。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像北师大版一样将《克、千克与吨的认识》放在一个章节里面完成呢?我们认为编者想要通过这种分散式的安排是学生在学习“克与千克”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够有时间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吸收这个知识点。而如果全部集中在一起可能会让学生在还没有吸收“克与千克”的转换时就要跳跃到“千克与吨”的转换上,这样反而不容易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好理解吸收。

模块:《克、千克与吨》首先分为《克与千克》和《吨的认识》两大模块。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方面分析这部分的内容:

《克与千克》分为以下5个部分:

(1)情景设置,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的行为引出“克与千克”的概念。使学生对质量有初步的认识。(引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比较好地接受“克与千克”的概念,这是比较好的)

(2)知识呈现,实际操作感受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课本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重量,使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这一点符合《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

(3)知识呈现,克与千克的进率。(在这一部分中,课本出示了一袋砂糖是500g,2袋砂糖加一起重量就是1kg,从而得出克与千克的进率是:1000g=1kg。这部分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课本上对于这部分的知识讲解讲得稍微简洁、抽象,我们认为老师在讲解这方面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我们的称进行称重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进率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4)生活常识,要衡量物品的轻重就要对物品进行称重,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学会怎么对物品进行称重。(编者在这个部分引入知道物体轻重的方法要使用秤的知识点可能是想让学生在认识了克、千克,了解千克和克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或学会对物品进行称重,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项生活技能。但是个人感觉将这个部分放在有点欠妥,我感觉在最开始进行秤的认识,学会称重应该会使学生学习认识克与千克时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5)实践操作,对物品进行估计。(课本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以后,在《做一做》这部分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物品的重量进行估计,再用秤对物品进行称重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克与千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个环节是非常棒的,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品的重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这是很好的。这部分内容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要求。)

《吨的认识》分为以下3个内容:

(1)情境设置,通过小动物过河的活动引出“吨”这个比千克大的重量单位。

(2)知识呈现,通过几个动物同时过河能够不超过1吨,从而引出1吨=1000kg。(课本在教授1000kg=1吨这个进率关系时有点太过简洁,可以通过对小动物过河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案,观察1吨大概有多重,再根据学过的克与千克的进率以及《测量》这一章的1000米=1千米的进率来推导出1吨=1000千克。)

(3)说说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编者在这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一个清晰的感受。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让学生对于克、千克与吨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4)做简单的练习题,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明白几吨就等于几千千克。(这种巩固练习的方法极好的。使学生对于千克与吨的进率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

(5)《做一做》了解用吨做单位的物品,以及学会重量的简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一部分,考察学生对重量的计算和比较。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对于计算和比较谁重谁轻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结:

人教版教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且它难易程度和内容编排上适合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使用。

第二篇:克和千克教材解读

克和千克教材解读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学内容及地位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学会用克与千克的关系解决生活的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应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本节课教材解读:

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地位作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教学中,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熟悉的物体,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教学设想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通过汇报课前调查情况,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得出“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导出并板书课题。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认识秤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称,学习盘秤的使用方法。着重认识整千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称出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食盐,初识并验证1千克的重量。

2.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建立并体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轮流用不同的方法掂1千克的物体,力求充分感受,使活动落到实处。3.例举生活中大约是1千克的物体。目的在于强化1千克的重量观念,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4.对比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的重量。设疑激趣,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建立“克”的概念

1.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克这种单位的作用。让学生称出1枚硬币的重量,学生用盘称不能称出它的重量,得出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 1000克)

(六)巩固练习: 小判官

(1)一包大米重25千克。()

(2)一个鸡蛋50千克。()(3)小胖今年7岁,约重28克。()(4)一个乒乓约重3克。

(5)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6)一个西瓜约重2克。()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由于个人经验能力有限,在教材解读方面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三篇: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谭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 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 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 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 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 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四、附板书设计:

千克

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用克、g 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kg

g

1千克=1000克

第四篇:克与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三、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游戏导入,背一背。

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学生互相背一背,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

3、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

4、设疑,导入新课。

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1)、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秤一秤。

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

(3)掂一掂。

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

(4)找一找。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秤、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秤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2分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2、构建千克的概念。

(1)掂一掂。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

(2)称一称。

让学生用手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

(3)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再掂一掂。

(4)猜一猜。

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可以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体重,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是体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来感受新知。)

(5)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

(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1)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即1千克=1000克。

(2)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接换算。如填空题:5千克=()克

3000克=()克等等。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一位小朋友重23()。一个西瓜重3()。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

2、深化练习:

改错题: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

(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提出新的要求。

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第五篇:克与千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此,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而定的。

学生的学情是: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基于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一是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二要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克与千克之间的转化。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是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出发,让学生掂一掂一支笔和一本书体会出彼此重量的区别,引出质量及质量单位,说明“表面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二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二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实践提升

(四)课堂反思

(一)情境导入 设疑引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微课《低估体重》,看到视频的最后,学生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食鸟蛛的网那么结实,为什么不能给波比当吊床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再看一遍视频最后一段的时候,就会找到食鸟蛛的网能承受最重300克的东西,那学生会接着再问300克有多重呢?或许会有别的学生问,克是什么?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今天的课题“克与千克”,板书课题带着问题学新课,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

给孩子出示两样物品——棉花糖和食盐(都是500克),让学生观察一下,试着猜想一下什么比较重,经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亲身感受一下物品的实际重量,并且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们的质量不相同,而且它们的单位一般用克和千克来表示。接下来,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这个环节让学生对物品有个初步的质量概念。同时,告诉他们:2袋盐重1000克。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掂一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这个过程,知道1000克有多重。再给出另一个动手实践活动,1袋1千克的糖和2袋500克的食盐一样重吗?然后我会让学生们以同桌交流的形式思考,通过他们的交流得出结果1000克=1千克,并且板书。

通过5000相同的黄豆是1000克,其中的5个就是1g,这样让学生去掂一掂5个黄豆大约多重,去认知1g。通过这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多一些趣味性,我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称量物品重量的工具有哪些?经过大家的思考,我会将课件里的生活中常见的称量工具展示给大家,让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告诉他们一些称量常识:

盘城、电子盘秤、杆秤、电子秤、案秤、磅秤及区别

(三)实践提升 巩固提高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将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进行测验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反思精益求精

上课之前学生看的视频里面有一个问题,食鸟蛛的网最大承重300克,而在学生看的另一段视频中,东北虎可达到300公斤,也就是300千克,300千克是300000克,对于食鸟蛛的网来讲,太重啦,所以不能给波比当吊床。这样大家的问题就解决了。

常常反思是个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常常反思,才会更加优秀。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简单、明了的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聆听,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下载克与千克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克与千克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伊宁市逸夫小学 李秀军 教学目标 1、创设让学生自主发现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体验活动,自主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康巴什新区第二小学:刘建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掌握用称物体的方法和过程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

    克与千克教案

    教研专题公开课教案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

    克与千克教案

    第九单元 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案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克与千克公开课教案

    《克与千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以及了......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合集)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博荣中心校 吕希友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