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变。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将具体的真实的事物呈现给学生,使学生面对真实的情景。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也一定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景氛围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人性化的语言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互动能优化教学情境,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效果。加入一些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的称谓和礼貌用语。这样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兴趣。清晰的语言,变化的语调和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这节内容的时候,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叫学生随意举出一些数字,老师很快说出能否被2、3或5整除。之后由学生计算验证。他们感到惊奇,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这种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问题创设情景一般包括:
1.实用性问题。
借助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认识人民币》的导入设计:
师:(课件出示超市画面)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超市、商场。
师:小朋友,你们去超市干吗? 生:妈妈带我去买衣服。生:我去买薯片吃。
师:那么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 生:钱。
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名字吗? 生: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结合超市购物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购物的经历,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设计时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换币、取币和付币等活动。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探究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中试着应用知识,发展了能力。
2.兴趣化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在课堂中牢牢把握住学生。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提出兴趣化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经验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正是将这种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如在实践英语教学中,教师讲授“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播放祖国秀美的山河,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当画面打出“Hong Kong·Macau”时,学生从如画的风景、紫荆花的图案、澳门的区旗中辨认出画中人分别来自香港、澳门,然后让学生使用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进行对话练习,在此情此景中学生对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同伙伴游戏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书本中的内容,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如上《座位》这节课,老师是这样设计情境的:
上课后,老师说:“我想把我们的作为重新调整一下,大家同意吗?” 学生回答:“同意。” 老师说:“我们每位同学的桌面上都放一个纸条,请大家根据纸条上的提示,很快坐到自己的新位置上去,找不到新座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我,我给你帮忙。”不到两分钟,绝大部分都坐好了,唯有三位同学站在那里无法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甲:“你有什么困难?”
生甲答:“老师,我的纸条上只写第三排,没有第几号。” 老师把生甲领到三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乙:“你有什么困难?”
生乙答:“老师,我的纸条上只写第几号,没有第几排。” 老师把生乙领到五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站着的学生丙:“说说你为什么不入座?”
生丙答:“老师,我的纸条上第几排第几座都没有写。” 老师把生丙领到一排的空位上入座。
老师问全体同学:“如果要准确地坐到一定的位置上,得知道那些条件?” 学生答:“两个条件,第几排第几号。”
这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数学上讲起来让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的接受,对于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可以使他们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如在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故事的片段作为引子,问:“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在一一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世界细细的加以体会吧!”
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授课类型所选用的方法也各异。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每位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创设情境,目的都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如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如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自觉积极,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变成自身财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科学、适宜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二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是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如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三是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说明: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适当,诱导得法,学生必定能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科学设计并恰当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情境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可以发现后者正是适合前者需要的一种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理沦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将过去的史实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改变“历史就是背过去的事实”的错误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启发性原则是又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教学法,设计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争论,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争论当中感悟已有知识,获得新的见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在小说教学中,创设情境对于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有特定的背景,不结合背景,理解就有偏差,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必须创设情境。
以范进中举为例,虽然在讲课前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了《儒林外史》,了解了吴敬梓,但对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举动还是很不理解,特别是第五段,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之后昏厥、疯跑、疯跑到集上。对于这个情节我采取的策略是;大家看过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的小品《心病》,因为中彩票三千而得病,现在又中了三百万怕没命,所以来看心理医生。赵大宝治好了他的病,作为感谢要把其中的一百万给赵大宝,范伟病好了,赵大宝听到给自己一百万却抽了。可见对于这种巨大的惊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疯得病。这样就能理解范进的心理,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可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一旦梦想成真,就喜极发疯了。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同样也可以用中奖前后的变化来反映。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主题、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化抽象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类似的情境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生活获取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但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是类似的情境体验,可以是类似的故事情境,也可以是古诗词、歌曲、情境剧。特别是在讲《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装》时,采取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最好了,分角色表演,让课文情境再现,让学生自己作为其中的人物去表演,亲身感受一下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分析人物和思想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活泼、阳光的时候,表现欲很强,激情四射,对于课本剧表演充满了兴趣,很投入进行表演,这要比让学生读两遍书的效果好很多,在表演前学生不自觉的就把课文反复看了很多遍,对于文章内容已经烂熟于心。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四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目 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柯加宏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柯加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张佐萍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念旭辉 浅谈如何提高山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余朝前 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培养中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及其创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杜郎口教学模式给我的启示
例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思考
利用实物、画图,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爱学数学
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有效的情境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环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讨
浅议有效情境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及其创设
戚彩珍
朱俞永
朱俞永
郎松林
郎松林
龚晓宏
张莲翠
张莲翠
段坤昌
温 红
温 红
高文惠
高文惠
马勇芹
马勇芹
李 玉
李 玉
杨 婷
项文光 项文光
戚敏昆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鲁古完小:柯加宏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趣情境;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操作情境;
三、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四、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创设 有效 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趣情
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我在教学《分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师: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设置了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利用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有关分数的一些知识,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时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课堂为学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因此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它不容忽视,不容懈怠。但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的过程又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古板无趣。如果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操作活动的情境,那么概念的学习就显得轻松活泼、易如反掌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逐个出示相应的图片)。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摆”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分小组动手摆,创造性地摆出了多种不同的三角形。我请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是用小棒摆的;有的是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的;有的是用铁丝围的;有的是用硬纸板剪的;有的是沿着三角尺的边画的;有的是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进而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中设置 “摆一摆”的操作情境,既能强化学生首次感知的体验,又能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建构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探索热情。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不同的摆法、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答案,从而不断对概念之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调试和补充,在自然的操作中生成概念,建构概念。
三、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
——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 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画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
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1—6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中等师范教材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鲁古完小:柯加宏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关键词】生活 数学 学习感受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
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 4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并且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为例,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就圆柱论圆柱,就公式论公式,而对于如油桶、牙杯、油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做成圆柱体”这一简单却不为人十分注意的生活现象却很少去思考。为此,我让学生开展讨论:“除了美观以外,是否有其他数学因素”?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都还说不到点子上。我让学生将此问题留作课外去讨论思考。后来,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我给每小组一根等长的绳子,要他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的活动大本营,看哪一组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学生通过分小组活动,围成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再通过讨论、比较、计算得出:当周长一样时围成的各平面图形以圆形面积最大。反过来思考,当平面图形面积相同时,以圆形周长最小,让学生明白在同样容积的不同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和底面积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材料以圆柱状的最省。教学“表面积,体积”时,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计算物体的容积与制作某种物体的用料时,哪种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哪种该用“去尾法”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例如:我班现有45名同学,其中女生20人,男生25人,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会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会提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问题,还可能会提出多、少几分之几等问题,这样一来较难理解的分数应用题就成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问题,学生既乐意解决,也有能力迅速解决,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取近似值,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来说明。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为让学生准确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指甲、手掌、课桌面来联想、思维、记忆:物上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哪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手掌),教室里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2张桌面等)。教学“量与计量”时,我让学生逐一去量一量操场、教室、书桌、课本、以及家中各种家具的长宽,分别认识各自相关的单位。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
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再如在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 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有几个同学大胆估测: 10米,15米„„而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
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1—6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中等师范教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鲁古完小:张佐萍
【内容摘要】:“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显现一脸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问题情境创设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或者说是一种悬念,所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状态。科学的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
【关键词】:问题情境 生活实际 年龄特点 有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显现一脸灿烂和兴奋,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那么应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我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加深理解。在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有些早已存在,有些正在发生,而有些则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放着这些生活资源不管,而去挖 空心思地“编造”虚拟情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可能日渐消退,自主学习愿望不会迫切。而生活中的数学每天都在发生,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背景资源,提供给 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情况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春天到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母鸡也变勤快了,下得鸡蛋越来越多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到自家鸡窝里数了数鸡蛋,一共有40个(出示早已画好的40个鸡蛋示意图),今天早上母鸡又下了2个鸡蛋(再在黑板上画2个鸡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 来了,他们学着主动思考,积极寻求答案。这样的情景是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学习是“情不自禁”的,是“兴趣盎然 的”,何乐而不为呢?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境地创设应把握好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使情境创设生动有效。像年级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就要求教师在情景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充分考虑到趣味性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追求活泼生动。如内容上的科海探秘,组织形式上的智力闯关等问题式情境,设置悬念,让好强不服输的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激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最佳。
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地时,片面地追求“儿童化”,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例1时,教师创设情境绘声绘色地讲着:国庆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里正张灯结彩准备庆祝。这不,小猴、小兔、小熊正做纸花呢!小熊做了12朵,小兔做了18朵,而灵巧的小猴做的比它们俩做的都多。谁能猜出小猴做的会是多少朵呢?师说完让学生进行小组 8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合作学习。师在巡视时,却发现各小组中均有一些同学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已的幻想吗?可是这节课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呢?学生抱怨“又是动物王国”是怎样的一种排斥心理?记得低年级时他们曾经那么津津乐道,甚至可以编给爸爸、妈妈听,为什么到三年级就兴趣减得如此迅速?这样的情境在中高年级还能适用吗?所以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
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
11变,然后,让学生试算—,学生根据
34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教师应围绕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创设的问题情景更具趣味性,实用性,真正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协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国斌,《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小学教学设计》(2007.1)
【2】 彭金如,《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11月
【3】 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9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鲁古完小:念旭辉
【内容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作用于生活实际,然而我们有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中使生活与数学的脱节,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以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了,枯燥、乏味之极。课程标准中创设情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被作为一个课程实施建议写了进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情境创设教学,同时这过程中应明白什么是情境创设,情境创设中会出现什么弊端,从而使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教学目标,充满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愿学数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 弊端 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趣味性
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然而我们有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中使生活与数学的脱节,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以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了,枯燥、乏味之极。产生这种违背情理的现象,原因之一是部分老师上课脱离生活实际,过分追求理论化、程序化,按步就班,忽视了数学的本
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导致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之中有情景,情景之中有问题”才会更好促进脑细胞的兴奋。课程标准中创设情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被作为一个课程实施建议写了进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让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一、明含义,了解其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比如一教师在教学第二册《认识 10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时间》时,借助多媒体,创设“动物王国开运动会”的故事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其中把时针设计成“乌龟”,把分针设计成“兔子”,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说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了一圈的时候时针才跑了一大格,但是它们用的时间是同样长。从而来理解“1时=60分”。此案例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情境创设存在的弊端近几年来,许多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情境中探究知识。但是,我们也经常遗憾地看到,有些问题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面积大小中的数方格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不能比较大小的两个图形,问这两个图形我们又怎样比较他的面积大小的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都比较踊跃的回答,但都回答的不对。于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请一些学生上去站在教室地板上的格子里,同学们积极参加,之后就请大家下去。接着教师又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的面积大小的呢?这样的情景创设目的不够明确,所以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以然:老师做这个游戏到底对这个题有什么相联呢?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了,教师用心营造的问题情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也大大削弱了数学的“问题”功能。所以有效性,是数学情境创设的核心要素,我们应倍加关注。
三、情境创设应考虑到的几个因素
创设情境应该成为教师的意识,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可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心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问题和文本探究的欲望。所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情境创设教师要从学生角度思考,生活化和经验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这里都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 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情境。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含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注:面积含义的其中一点)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表面。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表面。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作业本、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表面,而且这些表面有大有小。教学封闭图形大小(面积)时教师示学生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然后从观察中抽象出所学面积,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且必须有趣味性。
俗话说“有的放矢”做什么事情之前如果没有确定好目的和努力的方向,象无头苍蝇般乱飞乱闯的话。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意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出示画面:俏丽的大森林,小桥
流水,鲜花盛开,蘑菇遍地,那可爱的小动物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俏丽的大森林走一趟,好吗?
生:好!
师:你们看森林里有什么呀? 生:有可爱的小白兔。
生:有l、2、3„„,有8只小鸟。生:有6个蘑菇。生:还有一座小桥。生:还有很多花: 生:有蓝天白云。
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情绪相当高涨,把画面上涌现的所有的事物进行了逐一的叙述,但是这3分钟的热闹场面,绝对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情境创设,只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俏丽画面而已。并且在必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疏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只图表面上的趣味性,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把本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之类的教学抛在一边,干扰数学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弱化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的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果这位教师这样问: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草地上还有许多俏丽的花和蘑菇,小朋友们,你们看他们是怎么有规律排列的?如果用这种方式即可进入主题,就可以直接引入到新课当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调动外部各种诱因,激发 1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学生的好奇心。如一教师导入对《时间的》认识教学:
出示一副孙悟空的图片。师:大家知道这是谁呢? 生:孙悟空。
师:非常好,大家都知道他是孙悟空,说明大家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孙悟空不识字,所以唐僧派他去学习,但是孙悟空有一个坏习惯,(教师出示其他同学都上课了,只有孙悟空还在呼呼大睡的图片,)就是上课经常迟到,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啊?
生:给他一个钟表,设个闹铃,每天早上让闹铃催他上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孙悟空看不来时间啊,大家愿不愿意跟孙悟空一起来学习一下怎样看时间?
生:愿意。
此案例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孙悟空为话题,使学生们为孙悟空的贪睡哈哈大笑的同时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之,学山有峰,教海无涯。创设教学情境需要知识,需要方法,更需要感情。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将努力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2005.6
[3]钟启泉·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4]胡波·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C].课程.教材.教法,2004.7
[5]钟启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浅谈如何提高山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鲁古完小:余朝前
【文章摘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本人从加强计算教学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
【关键词】 内涵方法
规律途径
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山村小学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很差,这个问题令人头疼,经常听到数学老师们叹气:“唉!你说他就是把计算题都做对,也不止考这么两个分啊!”于是我像其他老师那样把计算题的教学功夫下到了两个方面:一讲方法;二下大功夫训练学生的认真态度。结果还是效果不佳,明明知道解题方法,但是就是要算错,不知如何是好。经请教和学习后我才明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仅是计算方法的准确程度,还包括计算习惯、计算方法的延伸、拓展等方面。要想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是单纯的机械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山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1、基本口算不过关
在采样的样本中,学生计算过程中基本口算失误的要占到全部错误40%左右,成了奇怪的现象,在五六年级的试卷上经常出现十以内加减失误的现象。这结果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仅仅用粗心就能解释这么多的失误吗?
2、计算方法不熟练,甚至是不知 14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怎让计算,到高年级纯最知识脱节的严重现象。让教师们束手无策之举。
3.算理不清楚。
很多计算混淆,分不清加减乘除法的算理,特别到高年级学了分数也是一样,由于口算能力差造成速度慢或不知怎样算原因学习兴趣也随之流失。
4、没有形成稳固的运算顺序 简算题考察的是对乘法分配率的运用,结果学生在简算的干扰下,忘掉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我们的老师不得不要求学生在题上标上“先乘除后加减”。但这样的方法就会避免下次了吗?我们是不是在教学中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5、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抗干扰力差
学生的思维直观、单一,抗干扰能力极差,这里的四道计算题,有四年级的乘法,又有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学生由于一直在进行乘除法的计算,在应该进行加减的计算上也用上了乘除口诀,这本来是个各例,但在一次考试中一道题上出现多次就不是个例这样简单了„„
6、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本来到高年级很多简单的一百以内数加减应没问题,但还是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山村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和对策
(一)、加强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
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口算、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达到算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等融人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二)、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 1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怎样才能讲清算理呢?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比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出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题,让学生先自己计算,再问学生:“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再出示减法计算。通过计算以上两个题,你能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法则,就不要过多纠缠算理了。
(三).加强口算、笔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
学生掌握计算能力,要经历一个懂、会、熟、活的过程。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只解决了一个“懂”的问题,而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计算方法,逐步达到计算熟练,方法灵活、合理的要求,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在平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基本口算、笔算的练习。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才会发展。
(四)、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正确率。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1)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2)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然后再动手计算。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在认真、严谨,书写要格式要规范,字迹端正,不乱涂乱改,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
3、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抄题后要检查有没有错漏,计算后可通过估算和验算等方法检验计算,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建立病题卡片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帮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
四、家长、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训练要求
在我们山村小学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照顾根本不知道如何辅导而放任自由,回到家对学习从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麻木了,学习态度特消极。我们要开好家长会做好家校合作共同管理与教育。由于我们山村小学大都是住校生,我个人认为不管低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我们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训练要求,做到天天对计算训练。很多学生学习的脱节我认为是计算能力差造成,只有把计算能力提高了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源。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对于增强学生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数学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鲁古完小:戚彩珍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大量题目来重复训练学生的计算,没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使计算教学陷入机械僵硬、枯燥呆板的误区。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 17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情境创设在计算教学中的几点应用,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前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上计算教学课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他在《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一书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质的不同。而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一听说要上计算课,马上就唏嘘不已,兴趣荡然无存。此时若能创设一个激趣情境,我想学生的心马上又会回归课堂的。经过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极大地提高了这堂计算教学课的效率。此外还有很多数学小游戏,数学歌谣,数学小故事等等,它们的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简单,引人入胜。这样的计算课
教学学生会百学不厌,乐此不疲,情绪高涨,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计算枯燥乏味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有效途径。
数学因它的抽象性而使人却步,而因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而受人推崇。单纯的数的计算是抽象的、枯燥的,这对于形象思维丰富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没有多少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教学的课题,而重要的是在整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思,学会从数学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同时,合理的情境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内化算理,形成算法。借助情境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及理解计算的顺序等。例如在学习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以前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时遇到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其他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老师没讲或是讲了但没讲清,于是练习时学生昏昏噩噩的,还经常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导致错误。因此可以说在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巩固练习时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课堂上能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大约只有七八分钟,当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时,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小动作,特别是对要学的知识已经一知半解,又自认为已经学会了的同学,对即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会很快失去。这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游戏的情境,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的游戏情境既给全班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促进了同学的共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管是计算教学还
是其它知识的教学,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降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情境创设也不是“万用药”,它只是教学的一个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堂课的有效性高不高不是在创设一两个问题情境上,而是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技能功底、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和对受教者既有知识的全面了解,否则学生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无法及时沟通情境与要学知识的联系,那么看似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它的有效性只会不升反降。若真如此,这确是违背了《新课标》提出这一理念的意图了啊!
浅谈小学数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鲁古完小:朱俞永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
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关键词】: 趣味 悬念 目标 思考 学习操作 竞争
一、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让猫先确定老鼠的精确位置,然后让猫捉到老鼠。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悬念情境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采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 20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思考情境。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道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教师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诱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进一步渗透通过计算才能科学准确比较的教学思想。
五、创设学习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
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例如: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设计这样的情境:
1.出示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
2.老师提问:如果老师在班中组织一次球类比赛,到底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类球赛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球类活动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还培养了统计的观念。可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六、创设操作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 2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也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
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七、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 2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徐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通讯
[3]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
[4]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5]王文娟,郭彬等.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
培养中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鲁古完小:朱俞永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中要求人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知识,人人获得自己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能力的表现形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是一个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要营造
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外向、民主开放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 数学课堂;课程改革;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体现为人人学习自己所需的数学知识,人人学习自己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人人获得自己应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还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2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的东西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那我们作为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些教学要求,能做到工作效能比较高的课堂效果呢?从而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展示教学能力强弱的舞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和能力的表现形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而且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方法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最大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张杨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因而也把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发出来,更能体现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影响初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是主体,学生是配角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很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课后又不复习的现状,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上课急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没有要领知识内容的内涵,没听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推理过程。当然已近没有很好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凡是这类学生都是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也就是参与意识极其差,学习被动。导致学生不加思维,很自然的就无法参与积极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知识的组织者,是一个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是一个示范者、评价者、欣赏者也可以是一个顾问和学习中的朋友。
2、教师引导过细,学生被动学习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引导过度细,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教师的讲授从系统的回顾 24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到细微的分析,从特殊的例子到一般公式的推广应用,后面还有巩固练习,可算是讲练结合。教师将可供学生独力探索的开放性问题,逐步分解成若干个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题”,表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暴露的是教师的探索和思考过程。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演示,学生的活动只是在验证教师的想法,是在填补具体的求解细节,或是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解题策略的获得等关键环节被忽略了,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缺乏自主活动,其数学学习过程仍然是“复制型”的被动学习。
3、缺乏深层次思维训练,学生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频繁的问一些提示性的细碎问题,甚至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肤浅问题,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问一句,学生几乎不加思考的齐声答一句,但教师一旦停止发问,课堂上沉寂一片,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更不会向教师发问。这种浅层次、快频率、操作式的表面学生活动,使大部分学生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失去了真正的数学化的体验和做数学的好机会。某些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但在课堂繁荣的背后,常常只是少部分学生与教师对话,少数思维活泼的学生统治课堂的气氛,大部分思维“缓慢”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获得成功
感而在心理上、行为上失去了参与的热情。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途径
1、必须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一些。因此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民主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这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之心,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见解和理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推理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加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如何在数学知识方面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维上路走。如果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 2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力的发展,削弱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去想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在知识的疑难处想找问题的归宿; 在思维干扰处想问题的火花。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或者肯定什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的一种途径。
提高自主参与度是课堂学生活动的先导课堂上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高明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竭尽心智,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才有了提高成绩的内在因素、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外向、民主开放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之积极地、热情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鼓励是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也是一切教育行为获得成效之本。教师要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不强求千人一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只有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敢说、敢做,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的激发出来,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也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2、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应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参与了数学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主动”还是“被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否展开、活跃与深化。
思维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运用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暴露思维发展的过程,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究过程,强调过程中深刻的性、充实的探究经历与体验,只有透 2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过课本结论中漂亮的外表,去感受前人思维的展示、升华过程,才能从中领悟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最好途径是亲自、独立的去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自我活动中,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亲身经历并构造自己对数学问题的领悟时,才能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过程,它是任何数学教师都不能替代的。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独立探索与相互交流是两个基本的学习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个成功的学习过程应是独立探索与相互交流、融洽的配合、协调统一的过程,两者需要在相适应的情境中同时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是亲自、独立的去发现问题的所在,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在不断的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中,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参与学习。
最后,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课堂中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让每位教师都能给每位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爽.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08(6).[2]《实用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定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研究
鲁古完小:郎松林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间参与“情境、活动、体验、探究”的互动过程。因此, 如何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就成为教师备课、上课成败的关键。问题源于情境,如何有效创设情境,从而激励小学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教学方法 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面对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我们应继续引用启发式教学,慢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面对水平一般的学生,可运用故事式情境,层层深入;面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合作、操作、实践,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情境创设有着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更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而且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所希望了解的、生动的知识。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创设情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90后,与以前的学生不同,他们大都思维比较活跃,比较爱动,并不是以前那种“乖孩子”,教师也不能用以前的那种“说教式”上课了,而且简单的情境显然已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了。因此如何因材施教,创设有效的、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师要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若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引入了不恰当的问题情境,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就无法从问题情境中发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知识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厌恶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简单、轻松。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以外的数学美。现 28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也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的。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更是教师教好一节数学课的前提。人人都说教师的知识非常渊博,那教师该如何学以致用,让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呢?方法之一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问题情境变得更生动有趣。比如教师可以将已学过的各科知识和生活经历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方法之二是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用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融入互动中,在实际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由此,教师应广泛学习,多思考,合理运用知识和技能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使师生认识到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样的情境创设能较有效地吸引学生?教师如何避免对情境创设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相关问题?教师如何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改变以往单一情境的做法,认识到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研究一些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对情境创设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相关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背景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真实的,趣味的,有挑战的,适合小学生水平的有效问题情境。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直接从生活背景和经验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性,有的知识只靠听和记收效甚微,只有通过动手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引入故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数学家的事例,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体验错误的情境,在错误问题中引发学生纠错题目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创设争论性的情境,在争论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研究是为了有利于二期课改在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设、动手能力。针对现在小学的孩子都是90后的一代,他们特别不一样,特别难管,也不怎么好学;时代在进步,以前的情境已不能适应如今的孩子了。因此,我提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们做次“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收集所要上课的材料,创设相应的情境,然后从学生的上课情况来分析得出适应学生的情境;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满足心理”,设置有奖品的情境环节,吸引学生;在利用故事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幽默、风趣点,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换座位,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为了更好地创设一些小学生想要解决而未解决的,有一定挑战性的、趣味性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并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思考的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教师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生、不同内容的研究,找到适合各类课题的创设情境的一般模式。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若所创设的情景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较直观,操作性较强,则可以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通过有效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使学生真正
地成为数学的主人。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思考》,《中小学电教》。
[2]李海军、陈莉莉,《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初探》,《中学数学月刊》。
[3]张燕,《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时代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鲁古完小:郎松林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情境创设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
学情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
(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例如我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针对生活中的密铺现象,我让学生对各种图形进行了密铺。这是学生的作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循环”的含义吗?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了许多优美的图片。如:学生看后立刻明白了循环就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紧接着新课教学特别顺利,效果特别好。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 3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旋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的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我在每上一节课时都动脑筋设计本节课的每一道练习题。而且力求拓展练习既紧密联系生活又为下节课做铺垫。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练习。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
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为确保每节课所授知识的有效性,我们年级组几位老师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材,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如果有疑惑的地方还请教别的数学教师。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本学期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单元,我们年级组决定,每人上一节图形的面积计算,其中我讲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通过自主探求,小组合作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将抽象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自己推倒出来并会计算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从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以便取得良好 3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及其创设
鲁古完小:龚晓宏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问题情景;意义;创设;原则;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物体分类”一课时,可创设情景: 课前在学生课桌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的纸张。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课桌上这些纸片影响了我们上课,请你们想想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不行,如果以后还要用怎么办。”“我们可以 3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一类一类的把它们分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同意这种做法。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如果要你们整理课桌上的纸片,你们打算怎样整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这样,“分类”就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有的按颜色来分类,有的按形状来分类,还有的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提供了材料后,提出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识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如概念教学中,在概念的抽象、概括时创设问题情景;计算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转化处设问促思;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营造问题氛围等等。总之,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惊、奇、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
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生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新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2、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3、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
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5、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实现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转换。学生对身边、生活实际中的事件是最了解、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化枯燥的知识为充满趣味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景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 3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创设情景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创设问题情景应遵循的原则:①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
准确,不能含糊不清。②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③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⑤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例如在学习习近平面解析几何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我这样询问:“四个鱼塘被纵横交错的小道分开,分别在东北、西南两个鱼塘内有两个标志物,试问,在不涉入鱼塘的情况下,你怎样测量两个标志物的距离?”问题既针对课本知识又结合实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时,我设置这样的问题:现在假如你是一名高级技工,需要在教室安装电棒,请问,你怎样安装才能使悬在半空中的电棒与天花板平行?学生凭观察、猜测回答:“只要悬挂电棒的两根线一样长,电棒与天花板就会平行”。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学生确实感到问题的存在,此时老师引入正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这个问题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又结合实际,集启发性、挑战性、明确性、趣味性为一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 3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
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
4、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数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现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总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37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这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2]夏小刚等.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3]戴黎军.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鲁古完小:张佐萍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重要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语言、图画、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有关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 有效情境 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儿童而言是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于是我们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花费大量精力,绞尽脑汁地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情景,一会儿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鲜纸片水果,只能看不能吃;一会儿把教学内容编成故事,可故事短了学生不明白,长了,教学时间不够,下课还要补课„„还有一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极低的问题,哪怕再用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也无法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创设,只能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判断能否形成真正的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氛围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 38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景。
一、利用课本插图创设情境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刚拿到课本,就被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吸引。新教材通过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图画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气息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最后愉悦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插图进行教学。例如第九册2页借助“买风筝”这一生活情景。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风筝的单价和小朋友间的对话,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复习了小数,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并引出课题。使学生不但从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到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四边形”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从参观光明小学美丽的校园入手,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主题图。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大家自己的发现。特别是找图形时,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有的图形学过,而有的还没有学过,学生对这些新的图形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致使学生不断地探究新图形的特征。
二、利用简单的图片教具创设情境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理解、记忆的能力有限,面对可爱的有趣的图画兴趣较大,并且容易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课程时,我们可采用图画教学,即利用以卡通形象为主题的教学挂图和简单的教具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先在黑板上贴出小兔、小狗、小猴正在跳远当裁判的图画,可他们却为小熊跳远的成绩争论不休。小猴说:“我用金箍棒测量是2个,”小狗说:“我用猪骨头测量是4个,”小兔说:“我用萝卜测量是3个。”可见它们对小熊跳远的成绩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不仅被图画中可爱的小动物和故事情境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还被它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背景下的问题所震撼。此时的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被“逼”着思考、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迸发出需要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心理渴望与需求,充分领悟到需要建立统一度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真正从本质上刺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经络,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
三、利用儿歌创设情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也可以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儿歌深受低年级小朋友的喜爱,因为文字简炼、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能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如:我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 39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时,初学11—20各数,难点在于建立数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概念比较难理解,往往会把十一写成101,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采用课件演示,先在左边放映十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在下面放映“1”,让学生反复直观地说出这个“1”表示1个十。在右边放映1根,表示1个一,通过直观演示讲解,使学生形成数位概念。课上到这时有点枯燥,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于分散,为巩固这一数位概念,我采用儿歌形式,及时打开录音机,播放童声朗诵的儿歌(拍手谣),并配上音乐:一个10,一个1,合在一起是11;一个10,二个1,合起来是12;一个10,三个1,合起来是13„„一个10,一个10,合在一起是20。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念。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轻声地念着,完全沉醉在优美的情境之中,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利用儿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解除了学生的身体疲劳,又能把欢乐带进课堂,进行愉快的教学,使平时学生感到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通过几分钟的儿歌就掌握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小学生一见到色彩艳丽的数字、实物或一听到语言生动的描述,思维会一下子兴奋起来,小脑筋想这想那,犹如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情境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所有这些,必然促使儿童的形象思维活动积极进行。
我在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时,就是利用多媒体放映图像和录音机配合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如用课件放映插图,训练先讲一句话:“花上有1只蝴蝶。”再过渡到训练讲两句话:“花上有1只蝴蝶,又飞来4只蝴蝶。”最后训练讲三句话:“花上有1只蝴蝶,又飞来4只蝴蝶,花上一共有多少只蝴蝶?”然后让学生看着课件演示的图像自己来说,并把他们说的话进行录音,学生好胜心强,人人争着把话讲好,到底自己讲的正确与否,通过播放他们的录音,进行自我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又培养了学生清晰的数学语言,这样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又如,在“同样多”及“比多”、“比少”的概念教学时,我也是利用图像来渗透这些概念的。教第二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现6个白皮球,然后出现6个花皮球,让学生观察,问:白皮球和花皮球哪种球多?学生会回答:白皮球和花皮球同样多。最后,再利用课件中的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比多”、“比少”的概念。屏幕上仍出现6个白皮球、6个花皮球,然后,在花皮球一行再放映出7个花皮球,这时让学生观察,问: 40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什么多了?花皮球多了。比什么多了?比白皮球多了。再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最后让学生口述,花皮球比白皮球多,白皮球比花皮球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数比小数多”、“小数比大数少”这一结论。利用课件的图像,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补充问题的测试。如学校共有花皮球13个,白皮球6个,学生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皮球?(2)花皮球比白皮球多几个?(3)白皮球比花皮球少几个?(4)花皮球与白皮球相差几个?(5)白皮球还加几个就与花皮球同样多?(6)花皮球拿掉几个就与白皮球同样多?通过看图提问题,使学生根据图中的实物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能大大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
五、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共同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数学知识局限于教学课堂,我们应该结合教学
内容,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都会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对学过后知识印象会特别深刻。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让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据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因此所学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记。
总之,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享受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不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而且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2010年第5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小学数学教师用书》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杜郎口教学模式给我的启示
鲁古完小:张莲翠
在听说杜郎口教学之前,其实我本人也一直在尝试着课堂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我坚决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非常正确的。在课堂上怎么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在思考。后来,我渐渐发现,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照杜郎口教学模式,我的教学中有一些“杜郎口”的影子。为什么我的教学不如杜郎口教学有成效呢?在学习他们课堂教学的同时,我深刻反思自己的平时的课堂教学,有以下认识:
1、杜郎口教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的课堂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2、在教学理念上,杜郎口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课堂几乎可以说没有讲台、没有座位排序,没有权威,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路途中的引路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在我的教学中,我也知道了学生在课堂
中的重要性,也知道要放手学生,可没做到真正的“解放”学生,我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讲述,学生才可能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而杜郎口教学采取“10 35”的模式,一节课45分钟,教师只有10分钟时间,而35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来支配。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想到自己该教些什么,而是想办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教而教。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尽情的展示自我,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3、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我的教学中,课堂上要么是安安静静的,学生端坐如松,一本正经的;要么是太过于“活跃”,学生很活泼,但说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课堂效果很差;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或根本不愿意回答问题,老师启而不发,双边活动尴尬。其后果,学生厌学,老师疲惫的进行教学。而杜朗口中学的课堂也很“乱”,但很有序,这与他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勇于展示自我,严格自我约束,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等。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时,争着回答,用最响的声音来获得回答问题的发言权,课堂上发言声此起彼伏,每个发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言结束之后了,学生都给予掌声;在别人回答时,其他人在积极准备抢答或是在思考答题(对还错),回答完毕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点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真正做到学中玩,在玩中学。
通过学习,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
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优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条漫漫之路,还需我不断求索,在学习杜郎口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处理好教学任务和有限时间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真正感到参与教学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例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思考
鲁古完小:段坤昌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剖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同时根据本人平时的工作实践阐述了一些思考:创设情境应真实、自然、合理;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够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思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反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有时不尽人意,往往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尴尬,学生对于当前情境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情境创设过于讲究作秀,欠缺合理性。
案例一:一节公开课:《观察物体》,课堂导入,教师如此设计:
首先多媒体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盲人摸的都是大象,但说出的大象的样子却都不一呢?
生:因为每个盲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摸的大象的部位也不一样。”
由此引人新课,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分析:许多听课教师都感慨这位教师新颖的设计,我却不这样认为。诚然,“观察物体”与“盲人摸象”有某些类似之处,那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摸大象,摸到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但二者有截然不同之处:一个是用手“摸”,一个是用眼睛“看”,二者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强调的是“观察”。试问:盲人怎么去观察?情境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里教者教把公开课当成舞台,一味追求新颖,过分讲究作秀,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情境往往欠缺合理性,而且会影响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境创设舍本逐末,毫无“数学味”。
案例二:《倒数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设计了如下情境: 44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互相成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还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老师接着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会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与老师握手。
师:来,举高些,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能握手?
师:一个人能握手吗?
师: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学生表演)
师:还得要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
师: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互相成为了好朋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就是:我是你的朋友,你也是我的朋友。
分析:数学味就是数学思维的含量。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可是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忽略了数学内在实质的思考与探索,舍本逐末,冲淡了数学味。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情境创设形式单一,滥用多媒体。
案例三:《认识年月日》,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尴尬片段:
上课不久,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年月日是怎么形成的吗?接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上得大汗淋漓,最终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电脑又恢复了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本案例中,幸亏电脑教师的及时到场,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结果又会如何呢?
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既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这种多媒体情境创设单一化是不可取的。
名师斯苗儿曾说过:“情境只有在为教学内容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如何 45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在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情境创设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合理。
案例四:《认识分数》这一课的最后如此设计: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
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1/4。
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1/8。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9。
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
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1/9用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
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1/2。
生:是整块蛋糕的的1/16。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又合理地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案例五:《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 46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思考: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可见,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者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要深入的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供的知识脉络,弄清知识点发展的基础,创设基于此基础之上的教学情境。其次是要深入的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地在情境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情境创设要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
案例六:《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王老师家里准备制作一个长是15分米,宽是13分米,高是18分米的衣柜,放在客人房里,客人房里多余的空间大约是8平方米,能放的进去吗?那么老师至少要购买多少木板?同时给柜子涂上白色油漆(背面不涂)请问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能容纳多少衣物?”
思考:情境中要蕴涵数学问题或思想,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
上面这一情境中的系列问题蕴含着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比较,有比较浓的“数学味”,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有趣味的。这样,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中的生活价值就是小学生所能感觉和体验的。同时里面又蕴涵着浓厚的数学问题,师生最终很有效的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 47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上,也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否则情景只是一个花架子,失去了其意义。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
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课书》
利用实物、画图,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爱学数学
鲁古完小:温 红
【内容摘要】: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热爱数学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关键词】:实物 画图 情景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想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前,许多专家倡导情境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意外性、创造性等等,可见教学中创设情境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情境的设计要考虑知识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
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设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好的情境设计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初始水平,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48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论文荟萃
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情境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需求。情境的设计须真实、有时代感。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乃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情境真实性是指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教学而人为编造的,同时情景也应是有时代感的,即能反映当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时代气息。学习情境越真实有时代感,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学生本能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不同的,学生的发展如果在家长、教师的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比自然成长要快的多。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把教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
3、情境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老师的情境创设从不同角度,用各个学科的独有的方式来描述,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最后引出了数学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时。利用学生想要电脑、自行车的心理创设情景。我在黑板上画了妈妈抱着一台学生电脑、爸爸推着一辆自行车。让学生观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妈妈给小朋友买了一台学生电脑2000元,爸爸给明明买了一辆自行车1000元。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我想知道一台电脑比一辆自行车多花多少钱?我想知道一辆自行车比一台电脑少花多少钱?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学生在应用提供的信息很自然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摘 要 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需求,努力创设、恰当真实且生动有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作为我国教育的第一外语,大多数学生至少有9年的学习时间,但真正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缺少语言习得和使用环境,是中国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景,运用活泼多样的操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应用这些知识。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要让一堂使人感兴趣的英语课,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从每堂课的Warming-up重要环节入手。而对于学生来讲,一堂课内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持久,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以一些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为切入口,常常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2创设对话情景,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1运用实物创设对话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它能创造生动形象的情景,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在课文7A Module 2 Unit 2 Seasonal changes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视觉上直接识别sleeve,ribbon,trousers,blazer,shorts,skirt,socks,shirt和blouse等单词,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男、女生的不同校服,课上一一向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问:What’s this?学生答:A pair of trousers.在直观的实物前,在教师的提问下开展师生间对话,尤其讲到shirt和blouse的区别时,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两个单词的差异。等学生熟练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生生间的操练,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2.2多媒体展示创设对话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适当地使用PPT进行授课,经常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教师组织情景教学提供了彩色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场景的设置,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影响下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7A Module 3 Unit 2 Windy weather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台风的危害性,我安排播放一段关于台风来袭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仔细观察画面,聆听录像中的声响,身临其境的感受台风的到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课外的自然情景延续到课内,使学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3创设真实情景,培养学生交流语言的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现实生活交流的能力,我们完全可利用在新教材中的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词汇,如问候、问路、购物、打电话等设置情景对话。
根据选择的会话材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指导,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真实情景对话中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句型和词汇,达到用以致用的目的。
2.4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巩固运用知识
在英语教材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学内容感觉不够深入,如果能有所延伸,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延伸教学内容中创设任务情景,也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本中有一个听力的训练,只要求学生看八张图片,在听有关的材料后为图片编顺序,这对我??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所以在备课时,我把听力内容打印出来,去掉了一部分动词、名词、副词等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边填充。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达到了词汇和语法训练的目的。在最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环节中,前一天布置回家作业时让学生按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从网上、报纸、书籍等搜索资料,围绕课文内容加一个故事结尾的任务。学生对此项活动很积极。在课上我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讨论和汇总收集的资料,并确定故事叙述的形式。学生们根据收集资料开展了热烈讨论,等到表演时,三组学生进行了形式不同展示。A组是口述,B组以short play形式,C组是故事接龙形式,故事很精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气氛相当浓厚。教师在创设任务情景中,让学生融入课外知识,自导自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中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课堂教学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恰当的评价体系给以支撑,而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为了使评价能够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等方面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的评价,基本出发点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可以从内容的恰当性、语言的规范与流利性、小组成员的配合程度、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角度做出评价。当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信息,给予婉转的指出或提醒。总之,合适的评价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他们的发展。
4情景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出发,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课堂行为与知识、情感、能力相互融合在一起,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我们教学保持活力的源泉。在我们英语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激活课堂;要关注每一位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和实践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