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7: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昌黎县教育局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许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选择本课题研究,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会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动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自立创新、自主发展的能力;(2)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不断地认识;(3)关于学生思维、认识辨证规律的理论。强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的一般思维过程。强调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特点。

2、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培养21世纪开拓式的新型人才,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3、系统的科学理论。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建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但不排斥教师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教学的职责,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2、个别性和协作性统一的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的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4、激励性原则

要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上下功夫,并通过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六、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讨论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访谈;

6、实验法;

7、文献法等等。

七、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实施研究为期两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6年10月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结合我校办学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组织对子课题成员的培训指导。

(二)实施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 1、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教学实验 4、2007年1月至2007年2月 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1、2007年2月至2007年3月 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八、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报告、论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优秀教学课件、学生电子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

2006年7月,相关市级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探索》成果结题。

2006年10月,在县自制作教具评比活动中杜永洁所制课件《自己去吧》获县一等奖。

2005年4月,杜永洁在第六届全国少年“春蕾怀”征文中被评为征文园丁奖。

2005年6月,杜永洁被评为昌黎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05年11月,在县自制教具评比中获等奖。2006年6月,在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讲《Shoes and socks》一课,获二等奖。

2005年7月,在小学英语学科新理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所讲的《Would you like some soup?》评为县级优质课。

2005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县信息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二等奖。

2006年4月,撰写的论文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 新思维 新教法》一书中中收录获优秀奖。

2005年11月,撰写的论文获秦皇岛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5年5月,撰写的案例《一次课堂辩论的思考》被评为三等奖。

2005年11月,课件在河北省教育学会学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第三届年会获优秀课件。

2006年12月,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奖。

九、课题研究组织

本课题由昌黎县新集镇小寨完全小学课题组负责 课题组组长:杜永洁

课题组成员:高建成、杜永洁、魏云红、姜自伟

十、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组负责一切实验研究费用。

十一、小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技术、学生、教师、教材的动态运做,形成新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目前小学普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易接收的信息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效帮助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现已圆满结题,并正试向领导提出结题申请。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摘 要: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开发、探讨。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

校本课程

课程纲要

网络道德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1、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快速发展、无限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网络教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手段,教育应该力争从中小学开始,就努力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在2003年秋开始新课程的实验。新课程中,强调探究学习,校本活动将是突出的关键和补充。网络相关内容将占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大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首当其冲,温二十中、温州育英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学校硬件设备齐全,都联接了互连网,建立了校园网,组建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不能违背科学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一些想当然的“意念”之作。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时候,方法也要科学得当,特别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规律。

2、实效性原则:必须结合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现代技术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做为实验的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连网,力求取得最大效益。

3、共享性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库,师生共享,在此开放的平台上,师生共同讨论以寻求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利用市、区教育网资源库,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层次性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师生的教学实际,承认差异,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师生有更大的自由度,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三、研究目标

①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有更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为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打开另一种思维通道。②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培养。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职业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可称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教师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

③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是信息技术教育“校本化”的核心。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课程体系、结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具有本校特色。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网络化资源库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建立 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目标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探讨,让学生用网页的形式记录建构的知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既可看、可听、可说、可写、可操作的优势,做到思考、存储、记忆、激活等环节相互配合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目标三: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的道德素养

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u

调查学校的计算机媒体硬件建设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业务水平、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便有针对地开展课题研究;

u

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校本课程的优越性,研究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开展,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个案研究法的实践)等等; u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探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u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形成评价标准;

五、研究时间、步骤

1、前期研究(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教师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及校本培训。

课题组教师参与市、区、校级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学习; 相应学生情况调查,确定校本开发内容。

2、中期研究(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实施过程研究(1)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研究(2)校本教材评价机制研究(3)校本教材改进机制研究(4)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 改进、完善开发的校本教材;

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 实验结题工作。

六、研究的措施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确立

1、情景分析

通过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有接触过电脑,但指法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word、powerpoint等掌握的内容差距较大。学生对计算机普遍存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想法,对上网查资料,网校,网上教学辅导等等缺乏了解。学生家中电脑数量不是很多,通过对全校的调查,2002年级的学生家里电脑数只有20%左右,2003年级拥有量40%多,2004年级也只有不到50%。

就我国的信息教育现状看,中小学信息教育应落后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会用字处理工具写文章,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从众多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项目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准确、创造性地组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专职)普遍很少,温二十中只有2位,温州育英学校1人,研究人员力量单薄,在教学上任务非常重,又兼顾其他事务又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投身教科研。

2、确定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把研究内容确立为:

(1)、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七年级上)(2)、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杂志。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七年级下)(3)、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的设置(八年级上)(4)、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八年级下,有选择的进行)2003年秋季,学校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在课改时期我们必须遵循课改的原则。课改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课改要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课改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在确立内容初期,我们曾设计要出自己的教材等想法,但我们觉得没必要,省编新课程教材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又非常具有创新,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决定在省编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这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珍惜,也是一种快捷的课程开发行为。

(二)硬、软件准备

我们两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建有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并用光纤接入因特网。温二十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硬件top98和深蓝易思及科教2000,温州育英学校使用科教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

1、多功能教室

在多功能功能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点播系统,可查询和点播网络服务器上的课件和有关教学信息,通过投影机打到大屏幕上,配合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网络教室

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来获得老师的帮助。这一切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3、Internet网校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网站或者访问以有的网校,比如联想网校、101网校等等。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相应的网站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环境是否不要教师呢?不是的,计算机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教师在这里,只是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学中心,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教学控制系统可实现轮流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可遥控和控制学生的键盘鼠标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帮助,也可将教师自己的讲解或某一学生的操作广播到全体学生或特定的部分学生的屏幕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操作和无组织性操作。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所以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我们参加

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区教研室的校本课程培训,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培训,聆听了市教研院董老师、区教科研室王主任及教科室蔡老师等等专家和领导的精彩报告和讲座。同时我本人也参加了市教育信息化研修班和市第二届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研修班,得到了国内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特别是04年上海之行,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大都市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使我们长了很多见识。同时通过对兄弟学校取经,使自身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课程纲要的撰写

1、一般项目

教学材料:省编+自编

课程类型:探究性学习为主

授课时间:分初

一、初二上下学期 授课对象:初

一、初二班级

2、课程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特别要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以及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并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去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对省编教材的研究,自发挖掘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3、课程内容(具体部分内容见附件)(1)七年级上

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

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特别是双字词组的输入,多字词组的输入等等技巧的传授; 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搜索的技巧 资料库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分类、管理等。(2)七年级下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小报,Word的使用技巧; 制作电子杂志(班级、家乡、祖国等校本题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音乐课为主)(3)八年级上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社会课永昌堡、炮台山为主)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4)八年级下

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有选择的进行)主要针对尖子生选拔参加上一级比赛。

4、课程评价

1、指导性原则: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自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的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的规律。

3、整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对一节课的评价,应纳入到单元教学的组成部分考虑,并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水平。

4、可行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即适用于本校设备、师资及学生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准备实施

确定实施内容后,我们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分析,02级学生大部分来自村完小,底子差,基础薄,我们确定其中的3个班进行实验,利用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进行实践研究。对03级学生,我们则把实验扩大到全段。鉴于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配置电脑,而课堂内又无法完成的学生,除了中午开放一段时间外,在机房空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保障学生的上机时间。

2、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制作电子杂志时,让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兴奋,每完成一节课,他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基于网络应用的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活动时,每个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4-5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给我的体会是,要在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出现:组长单干,组员旁观;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等。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论坛的开设,学生当了版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有些个别学生经常恶作剧,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上网制定规则,同时要灌输网络道德内容。另外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讨、交流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可以说,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进行了延伸。(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

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①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既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是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解目标时,教师应该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制定与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相接轨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接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利用活动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而竞赛活动是一种智能型比赛,对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人的发展以及其差异性来说,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普及知识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高层次的普及活动罢了。同时知识普及是基础,提高、拔尖是目的。

②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分为班级授课、活动课程、个别辅导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及型教学)。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第二层次是以兴趣小组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形式(提高型教学)。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有才华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以及其他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其特长。第三层次是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拔尖型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有才华的学生以及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助学习。这样对那些在课内外计算机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使他们走上“兴趣——特长——专长”的成才之路。

③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的“制作电子杂志”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电子杂志具体制作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排版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杂志,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电子杂志作品。④教学过程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以上的理论设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在学生分层时就完成。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们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由于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即将推行实施的温州市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加分制度,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弹性评价机制。(3)

任务驱动法

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采用“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4)

个案研究

在众多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中,感触最深、受益最大的是个案研究。教学个案研究就是以一堂研讨课为例,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研讨。在个案研究中,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使执教者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分析, 将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随堂课的设置,在听课中随时发现问题,听课者和执教者及时探讨刚才发生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研究也会令人受益非浅。在《龙湾一日游》课中,我们几位教师互相讨论,在上课时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共同参与交流,其他学科教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如线路制定如何更合理,如何推出精品线路等等,而且提出信息技术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切入点等讨论。不仅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学科教师更深一步理解整合的内涵,从而达到双赢。教学是一种创造,为了培养孩子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也就必须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教学个性化。(5)与其他学科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这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我们与音乐、美术、社会等等学科做了有益的尝试。王增老师是市里比较有名的音乐教师,我们多次合作,在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得到极大愉悦,音乐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整合中我们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

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我们学校的社会老师就带领学生去永昌堡、炮台山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古迹,家乡的伟大,回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制作成果展,介绍家乡。(6)网络道德课的实践

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包括网上的操作、信息的内容、发表的言论、交友等)和网络虚拟的环境所形成的道德异化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差距甚至矛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等都没有网络道德方面内容,而网络道德的规范是比网络教学更紧迫的,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大问题。由于是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与班主任一起来上这节班会课显的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调查、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注重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倡学生有目的的上网,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不文明行为。

3、建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

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宽容中成长,在鼓励中成长。以课程评价(同上)原则为要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上述要求可评为A级

基本过到这些要求,还有某些不足可评为B级

从总体上看,是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但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可评为C级 基本上没有过这些要求,缺点和错误严重应评为D级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正面成就。充分展示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对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创建以小组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组内自评、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创建以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注重过程的分析,不应片面追求结果,以学生搜索、处理、整理信息的水平了解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

4、建设龙湾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网和龙湾校本课程专题网

它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层面,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跨地域、跨时空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们在网上可针对某一因惑肆无忌掸地发表见解;可把教学中好的经验、深层次的思考体体面面地发表于网页上。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它更能使教师敞开心扉,坦城相对,直言不讳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方方面面。这种网上研讨,交流的面更广,研讨的度更深,自己的视野会更开阔,这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五)达到的效果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初一学生能轻松搜索和下载信息,能构建和管理资料库并制作电子杂志,初二学生用多媒体作品来展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比较优秀的学生网页制作在市、区级获奖。像林盼达同学在2004年市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在03年04年区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中,王睿同学获得一等奖,多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在学校信息技术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造就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结构、模式、策略、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更喜欢上电脑课了,也喜欢上整合课了。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教师的素质上去了,水平提高了。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有建树,本人的教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获得省三等

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和交流。曹荣亮的案例《江南风情游 之“龙湾一日游”》获市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等等。

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渗透电脑音乐美术、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现代技术知识,学校开设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网络技能(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加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份量(实验技能的培养)。

4、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养成自觉、自主、自立、自律、自信的品格,通过协作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自我管理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学生行为在互相督促、激励中逐步修正,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5、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在研究课题结题时,我们的课题仍然继续,我们希望继续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它必将开出灿烂之花,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迷人的芳香。

八、课题组成员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九、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探究式学习原则》

任长松 学生的学业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斌华 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究的思考

叶冠毅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探究

周克文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何克抗

《针对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

毛景焕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开始时间:课题结题时间: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结题报告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C.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2年9月

2005年10月

姜意安 程树民 0713-7013721(办)

yuzhiwp@163.com 2005 年 9 月

一、课题研究报告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谓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学生革命性地以一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工具、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区别持续了多年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有还有很多的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如何实施、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这项课题正是基于此而开展。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快速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也总结出“抛锚法”、“搭脚手架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一批学者亦不甘落后,大力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期利用计算机科学这一现代化利器给我们传统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变为现在注重对学生主动学的启发,更多的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再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多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教育学习环境,不仅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3、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 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认知体系;

4、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5、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一)“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数字化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二)专家咨询法: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与全程指导。

(三)案例研究法:在试点研究中,不断积累教学案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㈠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㈢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㈠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扩大实验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实验班为载体,根据各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络教学理论。

㈢带领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他校学习,请专家来校指导,积极探索 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㈣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㈡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请专家进行鉴定。

㈢召开课题研究总结表彰大会,对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对好的经验、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最终达到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奖。

5、“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始终位于同类学校的前茅。

6、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所在实验教师能都能很好的利用主客模式的局网备课工具,我们学校为配合课题的开展,在已有校园网络基础上,购置了一套鹏博士多媒体备课系统,教师们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无纸化备课。

8、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学校以此为主题,成功主办了全校教师大比武活动,吸引全县不少兄弟学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对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面开展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9、自开展课题实验来,有多人次论文、课例、录像课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过程和状态。确定各个中间过程的形态和特点,必然能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广大教师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基于此,我们目前探讨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只能是第二阶段,只是整合探索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实验,课题成员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摸索出符合各学样实际的一套方法或模式,如语文教师金凤英老师,总结出“互动学习法”,她利用我校局网资源建立一个专用个人网站,所讲授内容尽量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网页中包括相关课程的一些声音、图像、影像、文本等资料,在课堂中一目了然,学生互相当小老师,自主的进行互动学习,同时相互传递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数学吴红老师“感性认知法”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低年级孩子小,对事物认识大多停留在实物的基础上,理性认识能力差,吴红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通过实物展台、现场录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从实物的感性认识中掌握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师陈莲英老师是英山音乐学科领头人,县教研室兼职音乐教研员,她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建立音乐素材库的形式,使音乐欣赏课及示范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真实的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中,网络更是一个得力的帮手,2002年,学校建立了一个网站,开通了留言簿,学校的一些重大的活动都在这个网站上发布了,家长可以在这上面与老师互动交流,特别是我们学校五一班,建立了班级主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到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感觉是这个班级家庭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每点成长有记录,家长在家中只要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看到。正是我们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的途径更畅通。其它实验学科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对教学的帮助,总结出各自的一些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回答是肯定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那么,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促进教学吗?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样样精通、教学软件件件自制,否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

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但不可作为强制性目标,必须量力而行。“软件匮乏”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的瓶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而教师一般又缺乏开发、研制教学软件的技术和条件,因而哪一方面都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目前市场上不少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差,使“课程整合”的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只得自己开发软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甚至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本身的教学任务。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的表现。我们认为,不应该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教育软件。

当然,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多种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整合中,计算机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的高低等。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既要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又得去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技术尝试。在教学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技术的作用都在于“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所有成员应具备的一种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操作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这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尤为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会上网了,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较少对学生进行获取、鉴别、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有个别整合的案例,可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提高了教学效率或学习效率,这也应该说是达到了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技术专业课上落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应用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应用,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如下社会任何时候值: 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学生从原来的教室中流动到这个新的课堂环境中,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在平时教室中应有的课堂气氛,学习用具很少,学习氛围不很理想。因此,需要我们精心去设计每一堂课,从心理准备、从器物准备等方面帮助学生。演示型教学不是单纯的课件演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超媒体文本对媒体的调用很方面,但太多的媒体使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学内容的多少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创设一个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不是说全部都只用电脑。其他包括一些电教设备(如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也应该合理的运用。比如说现在语文科中有部分章节是课本剧,这些课本剧一般都配有录音磁带,那么在课堂中就可以结合录音机来进行教学;还有在地理科中用实物设影仪展示地理仪等。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后续工作计划

记得在国内网店纷纷搞电子商务时,有很多人出来反对这一新生事物,认为中国信用环境不好,认为操作起来很困难等等。这时,记得当时任阿里巴巴网站的CEO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坐车,骑马从北京到上海行不行,肯定行。我们晚上不用电,点蜡烛行不行,也行啊。但是,人类总是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那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现在文明吗?过去的千里眼、顺风耳才都成为现实。这正是先进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多学校,特别的硬件条件达不到的学校认为这种可为可不为,我一张嘴一支粉笔不也教了一辈子书吗?这样认识肯定不行,我们研究工作不能因为结题而结束,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现在有这个研究课题,到了今后,这不是课题,因为那时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用到信息技术,就像现在天天用的粉笔一样!

所以,我们会将这项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个课题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课题结题,但是我信自己的研究工作不会结题,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教研环境会一天比一天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平感受(a)领悟(b)追求(c)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⑴主动地预习、复习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③问卷、交谈情况。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⑶测试成绩变化。⑷综合评价。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频率:%)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发展水平)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结题

《小学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邳州市议堂镇中心小学 王志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只有对某事物感受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习潜力。

怎样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看似繁杂的操作步骤中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把游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教与学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力所能及的课外知识技能。“游戏教学法”即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它能把客观的认知活动转化为浓厚情感色彩的信息技术活动,推动学生由实用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转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游戏与课堂教学如何结合

2、如何设置游戏激励机制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沉迷于游戏当中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游戏与教学结合的模式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与教学最完美的结合点是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游戏中去。(1)选用健康益智的游戏软件

(2)将教学形式变为游戏方式

2、游戏教学法激励机制的设置

针对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实现激励机制。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应该表彰获胜者,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避免游戏教学法的弊端(1)力求明确游戏目的

游戏教学不同于娱乐游戏,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知识与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知识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

(2)切忌游戏运用泛滥

游戏教学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节信息技术课都要充满游戏,以游戏为主;也不意味着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内容的课中,不同游戏所运用的时机本身也就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巧妙安排,灵活运用。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研究对象喜欢什么样游戏的学习方式。

2、观察法: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在游戏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或外显行为,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3、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明晰教师的研究思路,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5、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分析教育现象,形成理论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主要工作:

1、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认真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

主要工作 :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自己搜集相关文献作为学习的理论依据。

(3)进行游戏教学法设计,撰写教学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读书心得体会。

阶段成果:案例分析,读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主要工作 :

(1)撰写研究报告。

(2)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和完成结题工作。

五、研究过程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围绕课题的开展积极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阅读相关的学习策略方面的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深入思考,撰写心得体会。在系统地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的同时,还要积极地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撰写教育随笔。

六、研究成果

(一)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孩子的天性是玩,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上学生保持浓厚而长久的兴趣,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主动学习,所有的知识在被快乐而积极参与的吸收并且被灵活的运用。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游戏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课堂气氛随着游戏的介入显得更加活跃、灵动。在教学中很多游戏的介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会信息技术的知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个个都是主角,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游戏教学法中,有很多游戏是需要很多人去完成的,所以必须要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学生好胜心的驱动下,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和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因此学生在游戏教学中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有着丰富的模仿才能和创造潜能。游戏教学法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脑,从而学生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解放,其创造性也会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游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游戏进行课堂导入教学,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导入新课”在一堂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导入新课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运用游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有悬念、有学头,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老师就会顺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去了。在新课的一开始引入游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2、利用游戏进行新授示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操作,我们往往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不管学生是否有需要,必须要统一接受学习,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但长期采用此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如果能在操作教学中利用游戏动画,使学生边看动画边学操作,或边操作边看动画,使动画游戏与操作具有一定的联系,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否需要学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又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轻松活跃。

3、利用电脑游戏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既可进行竞赛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适当改变练习软件,让学生在枯燥的练习过程中建筑“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适度地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评价、讲解,从而促进游戏化练习的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4、利用游戏创设故事情境,使课堂更富有情趣

在课堂教学前,先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生成一条“暗线”,再设计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作为“明线”,最后动手制作一个或内个游戏,作为整个课堂学者学的衔接点,把各部分串成一条主线,从而引导学生学习。

(三)在游戏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1、要精神挑选游戏,游戏的篇幅不能太长,太大。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掌握游戏的基本操作,而这些基本操作要能与我们教学的技能目标相符合。

2、在学生进行游戏前,要说明游戏的规则,规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这个时间规定是用于把学生的游戏时间控制住,而不是让学生整节课都在游戏状态之中,当游戏时间完了之后,教师应首先对能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表扬,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提问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哪些技巧,学到了哪些知识。务必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从游戏转移到课堂中来。

3、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小作业,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做一个总结性作业。

4、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或小组竞赛等机制,使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互动的氛围当中,而不至于过分沉迷在游戏当中。

(四)随笔和案例

在这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人不断总结经验,写了不少与课题相关了随笔和案例。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随笔)等一些随笔和案例。

七、研究的体会和经验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游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孩子天性爱玩,在课堂上让每个孩子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求知欲,让学生每个学习段段都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而且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练习兴趣浓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在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很快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游戏中,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技能。当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机会,希望学生在课下能够摸索出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机会,并应该提醒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安排游戏,并不是鼓励大家课后任意玩那些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游戏,我们需要的是对大家有帮助的益智游戏,大家应该将学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虽有收获,但也遇到了一定困难,现总结一下经验:

1、合理分配游戏时间

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游戏的时间,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了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游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

2、选择的游戏要讲究多样性、趣味性

3、要准确把握游戏的尺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一定要把握游戏的尺度,不能过度依赖于游戏,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知识,而不是单纯地玩游戏。课堂之余,也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有节制地安排一守时间进行操作。

4、游戏教学后要及时给予评价。游戏结束时,应给予准确的评价:评出胜负,表扬先进,指出不足,及时改正意见措施。

读书笔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游戏的的教学策略》

读《电脑游戏对教学的启示》有感

读书笔记——《游戏化教学初探》

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

《动物王国音乐会》 《用word编一份小报》案例评析

《键盘输入》教学设计

以上八篇我认为质量比较好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