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行四边行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兴业县卖酒镇通流小学
执教:周永良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底和高。难点:正确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抢红包游戏;(猜一猜)红包里的事什么图形?
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4、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知道底和高之间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建立空间概念。(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寻找平行四边行的特征
要求:
1、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请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表达对边的位置关系?
2、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各条边你发现了什么? 3(判断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利用三角尺、直尺等学具,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说明。展示一小组展示)
小结:(板书)我们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说一说,三角形和平行四边行相比较谁更最不稳定?。(1)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组织学生用吸管动手做一做。(2)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归纳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板书)(3)介绍平行四边形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演示:伸缩门的开、关过程。
小结:(板书)平行四边行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活动二:认识平行四边行的高和底(卡片;同样大的平行四边行)
1、想一想,平行四边行有多高?
2、你需要什么线来表示?
3、你是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
都有那些步骤?
(合作交流,认真讨论。展示二:师友展示)
4、辩一辩,为什么有些同学的高不一样?谁的对?
(教师对照画图所示,分别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并标出各名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板书:)
小结:(板书)平行四边行有无数条高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
2、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3、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二篇:平行四边和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巧手小工匠》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41-42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不稳定性。
2.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是相对应的,会画相应底上的高。
4.在活动中操作、思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教具、课件、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重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在不同底上画出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教具,先呈现长方形)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学习了长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生: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那么学习长方形的特征我们从哪两个方面来探究的? 生:边和角。
师:回答正确。(板书“边”和“角”)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形,(把手中的教具变成平行四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师:是的。把一个长方形轻轻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
1.出示课件信息窗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体验不稳定性
师:同学们看图上的小朋友在用木条做衣架。看她做的衣架是不是和我手中的形状一样的,因此我们说衣架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呢?
生:??
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课件中有图4:自动伸缩门、楼梯扶手、栅栏也可称篱笆、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什么。)可见,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平行四边形呢?
生:具有不稳定性。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拉一拉,体会一下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师:上面四幅图中,哪几幅体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呢?
生:自动伸缩门和自动升降机。
师:是的,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应用在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灵活地调整形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合作探究 学习习近平四边形的特征:
师: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下面咱们来研究一下它的特征。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呢?
生: 边和角。
师:很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索研究活动,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片和活动要求)
(1)活动一:动手操作,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用手中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来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将你们探究的结果填入表格中。)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
全班讨论,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研究的结果?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用直尺和三角板验证了它的对边平行。用量角器量出对角是相等的。(教师对结论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师:其它小组还有不同的结论和不同验证方法吗? 生: 展示说明。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的验证方法和大家的不谋而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验证方法,得出最后结论,贴于黑板。)
边: 4条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 有4个角,对角相等
师总结: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师:强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叫平行四边形。
师:下面老师就考考你认识平行四边形了吗?
(课件出示:填一填:以下图中()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
(3)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在底边上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画三角形的高吗?
(简单复习让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记得,三角形有几条底边和几条高呢?
生:3条底边3条高。
师: 是的。通过学习三角形的高我们知道高与底边是相对应的,只有先确定了一条底边,才能画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在上面尝试画高。)
强调底边与高的对应性,与平行四边形摆放的位置没有关系。
师: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展示画高,教师再做讲解。继而引出高的概念。)
师: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试一试
(一):
师:平行四边形一条底边上有几条高?他们的关系怎样?
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同一底边上有无数条高,它们都相等。)
试一试
(二):
找出对应的底边上的高。(让学生做43页自主练习第1题)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二)探究学习梯形: 过渡语:
师:刚才小女孩用木条做了平行四边形的衣架,看这个小男孩又用木条做了什么?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画架是什么形状的?他有什么特征?
1.探究梯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从边和角入手来探究梯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填在表中。学生汇报交流,然后教师课件演示。并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三角形中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他什么三角形?
生:等腰三角形。
师:那么两腰相等的梯形,谁能给他起个恰当的名字呢? 生:等腰梯形。
师:(出示课件等腰梯形并做讲解)师:那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呢? 生:叫直角梯形。
师:随机出示课件直角梯形。
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你用量角器量一量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量后学生汇报交流:等腰梯形底角相等。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2.学画梯形的高:
师:认识了梯形我们就用画平行四边形高的方法来画梯形的高,请同学们尝试着画一下。(1)学生试画梯形的高
(2)学生画后课件演示,教师并讲解。3.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画高:
师:下面我们来看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课件演示并讲解)师: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下面那条是梯形的高? 师:梯形有多少条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然后得出结论:有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4.小练习:
师:我们刚认识了梯形,下面我们就来认一认,下面那些图形是梯形?(出示课件)三:课堂总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随机板书课题),我们通过测量验证探究,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特征,谁来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看着板书口述总结)。同学们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行吗? 四: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梯形
边 4条边 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边 4条边 对边不相等 只有 一组对边平行
角 4个角 对边相等 角 4个角 对角不相等
高:有无数条 所有的高都相等
五:学生做课测练习:
第三篇:期行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科教学设计
《期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并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3、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学文言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演讲:“好书伴我成长”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讲,演讲完后,同学举手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本校的惯例,课前一分钟演讲很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口才和评价能力。)
一、谈话导入:
1、师:的确,在书本中和生活中,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那么,同学们,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期行》,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还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可解释课题(约定一同出门),题目是编者加的。
2、介绍课题类型和作者: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设计意图:自然导入课文,使学生明白我们所要学的课文的主旨,并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且使学生对课题的类型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二、疏通句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请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或录音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疏通句篇,不认识的生字词可相应的提出来,在读时解决,争取做到能流利地朗读这篇文言文。)
三、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四人小组讨论,实行一组答对一次奖励一面小红旗的形式)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教师相应引导,并在小黑板上板书字词的意思。)
期 :动词,约定的意思。不 :现在写作否 委:丢下、抛弃 引:牵引、拉 顾:回头看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3、四人小组讨论后请代表来翻译,比一比哪组更厉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师过渡:同学们合作得非常愉快,相信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谁能上台来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听,其它的同学边听边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呢?
板书: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并用激励的方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一次加深理解,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
四、说一说,你怎样来评价文中的人物:(1)你对友人的评价怎样?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学了本文,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可同桌讨论。
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无信、无礼)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师小结: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但我们也应有颗宽容的心,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不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那是因为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如今,如果你是太丘,你应该怎样做?
(2)同桌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了故事所讲述的一个道理,并教会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来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先在小组内朗读,然后自告奋勇上台朗读,其它学生相应评价),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设计意图: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使整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
七: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完这篇文言文后,能在通过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上,做到独立地自学文言文。)八:小小故事会:
课后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也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多搜集一下有关诚信的故事,如《曾子杀猪》,下节课我们将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
(设计意图:旨在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检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通过这一方法,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期 行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驳客,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第四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习,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习!(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第五篇:《水乡行》教学设计
《水乡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19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诗中3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2、熟读课文,自学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教学重点:通过读,背,想象水乡的优美环境,宁静气氛,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谈话法
学习训练方法:朗读、背诵,积累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二)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文兴趣。
(三)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检查预习情况,识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利用小黑板检查生字,生词。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
2、解释词语,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交流理解。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自读课文,教师听取。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结: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到水乡走了这一趟,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你喜欢水乡的优美景色吗?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水乡的独特风光吧。
四、练习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检查课下学习情况。
二、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喜欢哪幅画面,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感悟课文,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喜欢什么,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的感悟点:
进水乡
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的路不但广阔,而且是五颜六色的,特别美丽,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天上一样如梦如幻。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游水乡
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
F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出水乡
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水乡特有的风土人情体现在方方面面,水乡人能干,水乡的孩子更能干,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向水乡孩子学习勤劳、好客、成熟自立的品质。
三、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一)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坐在船上,回头再看水乡,我们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我留恋的是()。
预设:人,风景,稻田„„
(二)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三)学生配乐诗读。
课件出示配乐
师小结:读着这首小诗,水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指名读)
师:同学们会背吗?(生齐背)
四、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六大水乡古镇。
2、同学们也了解了许多水乡的风土人情,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汇报)
五、布置课外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板书设计:
水乡行
水路上 → 水上村庄 → 稻田 → 离庄时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 ——田忙 ——儿童送客
优美
宁静
勤劳
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