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

时间:2019-05-12 17: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一.设计意图

这篇作文安排在学生刚学过寓言《黔之驴》、《杞人忧天》和《杨布打狗》之后。看似简单,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以后无从下手。所以,设计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一篇寓言,学会创新理解一篇寓言,让学生敢说,会写,能写好。二.课前准备

投影仪、《伊索寓言》等

三.教学步骤(本课设计为2课时,包括写作1课时)

(一)趣味猜词

1. 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草莓)2. 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杨梅)3. 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痛)

(学生在猜完前两个后,往往受此猜法影响而难以猜出第三个,师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对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师板书:多角度

(二)创新理解《黔之驴》

1. 谈谈寓言。寓,寄托也。寓言即在文字中寄托了某种道理。即每篇寓言都有寓意。2.(放投影:《黔之驴》最后一段)生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寓意。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3.这段话是针对文章中“驴”这个形象来说的,师由此启发学生,文章除了驴以外,还有虎、好事者这些形象,让学生根据不同形象得出不同启示。

(师板书:不同形象)

(1)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2资源的浪费(2)好事者:○总结:可见,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师暗示黑板上的“不同形象”)

(三).浅谈《杞人忧天》 设问: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生:天塌地裂)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师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来回答)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生:有必要)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师启发学生从时代不同,科学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师板书:不同时代

(四).创新理解《伊索寓言》

1. 师用投影仪展示《狐狸和葡萄》,师朗读,请学生思考其寓意,即俗话所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2. 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生纷纷发言,从学习,日常生活来谈)3. 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生:联系现实)师板书:联系现实

4. 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启发学生从自我安慰的利与弊来谈)

5.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师板书:全面分析

(五)讨论理解《伊索寓言》

(师课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四人一组,分给4个寓言故事)

讨论手上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由一个同学做记录,选出大家认为最有创意的观点,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注:生上讲台交流,先复述故事情节,师投影故事,语言简洁,发言不超过3分钟)

(六)写作

师给出一些寓言故事,比如《郑人买履》,由生选择作文,时间20——25分钟。

(七)评点

1. 小组内读、评、讨论打分。(注意:围绕板书的四点来打出等级)2. 全班交流。由小组选出最好作文在全班朗读,生提出建议,师评点。

板书设计:

解读一篇寓言 多角度

不同形象 不同时代 联系现实 全面分析(驴、虎、好事者)(利、弊)

附:课堂资料(生用)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编写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

《写作—编写一篇寓言》教案

【写作目标】

模仿课文或你读过的其他寓言,编写一篇寓言,题目自拟。【写作指导】

读寓言故事,总让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原因就是或因为语言幽默、或因为寓意深刻,明知故事是虚构的,我们也都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每当你读寓言哑然一笑或掩卷沉思时,故事里所蕴涵的道理已经悄悄地给了你影响。寓言为何有这等魔力呢,在我们动手编写寓言之前,应该对它好好琢磨一下。寓言是什么?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寓意于言”。“意”是作者要讲的道理;“言”即故事。把要讲的道理寄寓在故事里就是我们所要编写的寓言了。编写寓言,我们一方面可以将传统寓言进行故事新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材料,寻找发现,发挥想象,构架故事。也许有同学会认为,我们初中学生正是在接受道理的时候,哪有什么道理去向别人讲呢?不错,我们在接受道理的同时也要思考,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就会有所发现。能把自己在读书生活中独到的发现陈述出来为最佳。实在没有恰当的,就把已经接受过的道理通过我们编写的故事讲出来,也同样可以达到我们这次写作训练的目的。因为我们编写寓言的目的是进行一次思维训练。“我该讲述什么道理为好呢?”固然我们不能再去重复“龟兔赛跑”、“守株待兔”、“长竿入城”„„这些寓言故事里的道理了,但我们可否对这些寓言故事里的道理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给予合理的新解呢?这是完全可以的。

象罗丹的《兔子和乌龟的第二次赛跑》“„„蚂蚁弟弟拍手叫:乌龟大叔加油跑!”乌龟摇头笑了笑:“怕什么,反正这小子会骄傲!”结果兔子转败为胜。这一改动可以说完全是出于一种新思维,是对已有的思维定式(兔子虽然天资好,但因骄傲、疏忽而失败;乌龟则反之。)的反叛或者换位。其结果同样是紧贴生活,就是说,在显现实生活中,象兔子这类吸取教训、转败为胜的例子也很多,同样属于明智之举被人广为赞颂。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寓言所陈述的道理可以是我们在读书或日常生活中的某种领悟,也可以是对故事内容的新解。这样,只要你走进寓言故事的海洋,随便挑选一则自己感兴趣的寓言,我们在对他进行认同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对他进行逆向思维或换位思考,你就会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如何编写这样的故事呢?传统思维里故事一般都是由人的关系构成。

编写寓言,则需要我们走出这种传统思维里模式,人以外的所有事物都是构架故事的材料。我们可以给这些事物都赋予人一样的灵性,把他们的世界也看作一个充满情感、充满思考的人世间。目的是我们要讲的道理要通过这些拟人化的的动植物的故事演绎出来。因为这些为人间服务的道理通过拟人化的故事讲述出来比直接用现实中的人的故事来讲,效果要好得多。而这些物与我们的心灵是有距离的,当他们被拟人化进入故事时,这种距离被缩短了,首先带给我们的是耳目一新之感。然后,我们可以依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去精心设计他们的对话、语言、行动等故事框架。前面我们讲的对故事内容新解的做法,同样也适用对故事形式的翻新,我们暂且将它称为故事新编吧,即将旧的、过去的事与理用新观点、新叙述构架成一个与原故事相关而又不相同的寓言。

例如对《长竿进城》在可在保留故事原貌的基础上,对那个自以为是的老者的形象进行了变通,可以把他编写成一个真正的智者。当众人在取笑持长竿进城门而不得的愚人时,他说:“不要笑,同样是这种问题,有些聪敏人也要犯愁的。不信,你们哪个能将这个四根正方形的木棒搭出5个正方形来给我看看?”结果没人能搭出来。他便将那四根木棒合在一起,直对着四根方棒的一端给大家看:“请看,现在是不是五个正方形呢!”然后他又用这个原理启发那个愚人,使他找到了手持长竿进城门的正确方法。

专心

爱心

用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问题如果只局限在一个平面里思考解决的办法,往往难以解决,一旦转向立体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寓言材料。例如,习惯成自然。人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物,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如果老是这种习惯模式处理新问题,常常会导致失误。如果这样与人讲道理,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好为人师或不理解。但你若对他说:草原上一只驴,每天的工作就是被蒙着眼睛围着磨盘转,走过了不知多少个春秋。有一天,根据工作的需要,它要去河边拉水。驴高兴地朝着主人手指的方向去了。结果半天没找到河边。它不明白,明明是朝一个地方走的,怎么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如是几次,驴都没有到得河边。主人没有责备驴,因为他明白,每天绕着磨盘转,已成了驴的习惯了。那别人就会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你所要讲的道理。总之,编写寓言故事,也需要我们善于创新思维。在洞悉生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敢于创造。[例文] 竹笋和石头 一片竹林被伐,铺上了一块块巨石。春天到了,大批竹笋被压在巨石下面,怎么也生长不到地面上来。于是,它们请求巨石们说:“行行好吧!现在正是我们生长的时节,外面已是春暖花开、鹦歌燕舞的美好时光,我们都想钻出地面来,晒晒温和的阳光、吸吸新鲜的空气,闻闻醉人的花香,听听鸟儿们的啼叫,看看美丽的蝴蝶„„可是,你们巨大的身躯重重地压在我们头上,我们实在无法生长到地面上来呀!” “非常遗憾!”石头们同情地说,“这决非我们石头与你们过不去,要知道,我们石头无法自己走开呀!” 现实就是这样的无情,在绝望中有的竹笋在哭泣;有的在叹息;有的在愤恨,也有的在思考„„ 哭泣的哭过了,他们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怜悯;叹息的叹过了,他们的处境依然没有一点改变;愤恨的恨过了,巨石还是重重压在自己头上。而思考着的竹笋,他们开始有了头绪,有了信心,也有了希望.那些思考着的竹笋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我们拼尽全力向上顶过了,证明力量还远远不够;有的说,待到石头自然风化成泥土,到那时我们六有了出头之日,可是要等上几万年啊!有的说,还是等人类来搬走,但时机难得呀!一支竹笋听完了各种讨论之后说,我们还是要多想现实可行的办法。我想,如果我们沿着巨石底面向旁边伸展,总可以找到石头之间的缝隙,就从这缝隙中生长到地面上来,不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吗? 竹笋们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一传十,十传百,都用这种办法从巨石的缝隙中长出了地面。巨石们见了又惊又喜,深有感触地说,:“看来真正强大有力量的不是我们这些石头,而是那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头脑啊!”

专心

爱心

用心 2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

语文细化课标解读 七年级下册

一、年级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要求认识1166个字,要求会写1000个字,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3、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学期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要求认识500个字,要求会写500个字,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3、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简单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坎坷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但却没有机械、空洞的说教,每一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学熏陶。

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两则外国著名诗人的人生哲理诗;还有告诉学生后天教育比天资更重要的道理的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单元教学重点: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2.《爸爸的花儿落了》要求学生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3.《丑小鸭》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4.《诗两首》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伤仲永》要掌握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6.综合性学习: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知事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写作的欲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必要的常识,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爸爸的花儿落了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第二课时目标

1、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2、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

3、丑小鸭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排除文字障碍,掌握并运用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激励他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4、诗两首 学习目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5、伤仲永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

2、能翻译全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第二课时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光未然的《黄河颂》歌颂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堂小孩眼中的法语课的情形,以小见大,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理形象,鼓舞人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二、单元教学重点 1.《黄河颂》: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最后一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小说的要素;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土地的誓言》: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5.《木兰诗》: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其次还有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6.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

1、学习诗歌的反复手法,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美,提升欣赏品味。

2、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7、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

3、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第二课时

1、分析哈墨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信息。

2、熟读课文,积累佳句,欣赏本文的语言美。第二课时

1、在诵读评味中,感受比喻的妙处,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2、体会先烈的思想精髓,激发爱国热情。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0、木兰诗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疏通课文,初步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1、深入理解木兰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带我们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孙权劝学》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人物不同的写法。

4.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5.积累文言知识。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3.《音乐巨人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群体人物)的方法。

5.《孙权劝学》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6.我也追星综合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寻找恰当合作对象,确定小组活动方案,充分展示个性特长,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11、邓稼先 第一课时

1.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第二课时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整体感悟文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技法 第二课时

1、把握本文选材精当的技法;

2、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性格特点,复述课文所写的几件事。

2、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肖像描写),体会文章所展示的人物个性气质和精神面貌。

3、学习贝多芬不屈不挠的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2、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3、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15、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第四单元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社戏》中讲的是乡村戏剧;《安塞腰鼓》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竹影》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观舞记》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口技》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习文章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4.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5.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6.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社戏》: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3.《竹影》: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4.《观舞记》: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5.《口技》: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6.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6、社戏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第二课时

1、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掌握文中的生词,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习作者运用排比句描写场面的方法。第二课时

1、通过视觉材料,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2、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

18、竹影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风格的基本差异。

2、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铺垫手法的运用。

3、培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及感悟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和美。

19、观舞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冰心体”,掌握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运用精炼的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3、感悟博大精深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情感。20、口技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积累本文文言词语,理清文章结构。

2、疏通课文,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课时

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

2、借助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第五单元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以探险为主题的单元。《伟大的悲剧》写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探险悲剧;《在沙漠中心》写了在沙漠中克服险境、勇于拼搏的壮举;《登上地球之巅》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真正的英雄》是关于美国航天飞机失事的巨大悲剧;《短文两篇》是与太阳有关的两个哲理故事。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4.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

1.《伟大的悲剧》: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在沙漠中心》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对待挫折,克服险境、勇于拼搏的精神。

3.《登上地球之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4.《真正的英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理解精彩语句的含义。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5.《短文两篇》: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6.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如何正确理解探险精神。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体悟文中关键词语,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团结合作、克服困难。

2、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22、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正确对待挫折,克服险境、勇于拼搏的精神。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及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学写颁奖词。

第二课时

1、欣赏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24、真正的英雄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生平及演说词的一些特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主题。

3、学习一些航天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未知领域的精神。

2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文言文的省略现象,积累文言词语。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第二课时

1、了解《淮南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2、体味课文语言简洁的的特点,领会课文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魅力。

3、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和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第六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这个单元都是写动物的作品。《猫》写了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表现了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之情;《斑羚飞渡》讲述的是一个多年以前发生在西南山区动物间的凄美故事;《华南虎》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马》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狼》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关注详略,体会描写,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课文主题。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培养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4.锻炼学习搜集资料及总结能力。学会本文典型的文言实词。5.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猫》: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2.《斑羚飞渡》: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理解并学习斑羚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引导学生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善待动物,善待生命。3.《华南虎》: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4.《马》: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5.《狼》:树立人的智慧战胜一切的思想是本课教学重点。6.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26、猫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第二课时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27、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体会本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手法。

2、理解作品主旨,探究从动物身上折射出的可贵精神。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

2、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培养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的人格。

29、马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体会作者对野马的由衷赞美之情和对家马供人驱使的悲哀之情。

30、狼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第二课时

1.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2.把握文章主旨及寓意。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

第一单元 状 物

[写作要求]

1.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事项]

1.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

2.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3.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第一次作文指导

状物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来写。请看下面一段写‚荷花‛的文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眼睛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 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 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请看泄密《壁虎》: 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

静中有动,形象生动。壁虎静得像贴着一块水泥,连它周围聚集了许多飞虫,它都不动声色。动起来却又十分迅速,脖子一伸一缩,一只飞虫吞下去了,人们还没有看出来。第一次作文 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次作文指导

状物,要细致生动,才能突出特点。请看一段写蝉脱壳的文章:

脱皮从背上开始。外面的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躯。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的翅膀,只留下尾巴尖儿在那旧皮里。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接着,它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儿从那层旧皮里脱出来。从开始到身子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旧皮就剩下一个空壳,成了蝉壳。

蝉蜕如何脱出来,脱得如此复杂,如此奇特,文章写得很细致。动作一个接一个,光脱出尾巴尖儿一节就写了七个动作。腾起,翻下,倒挂,撑直,翻上,钩住,脱出,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如体操表演,表演得如此精彩!

怎样状物,才能做到描写细致生动呢?

1.认真仔细地观察。只有对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2.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同一种事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奔驰的马跟吃草的马不一样,耕田的牛和拉车的牛不同。马驰疆场,雄风逼人;牛耕田间,憨态可掬。转弯,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姿态。

3.从跟人的关系上写。有一些动物,受主人豢养,主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它们对主人似乎也有一种感情。状物,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物与人的关系,表现出物与人的感情。请看下面一篇《老牛》:

它是全村最高的一头牲畜,长着一对长而粗的角。它常躺在谷仓前的空地上。我和村里的伙伴围着它,抚摸它,梳理它的毛,取了草料来喂它,它总是张大眼睛,和气地望着我们。它的目光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它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

我们常常问它:‚喂,老牛,告诉我们,你要什么?‛它还是沉静地望着我们,慢慢地咀嚼草料来……

每天早晨起来,老牛抖去身上的稻草,就从棚里钻出来,到河边去喝‚早茶‛。它走得很慢很慢,显得十分安详。它的瘪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构成了它的稳重的美。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

一天,我们把老牛牵到了河边,它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地不回头走,却走到我们近旁的田里。在那里,和风拂着快要成熟的小麦,麦浪上面有千百只蝴蝶在飞舞。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地下……

在作者笔下,这头老牛,简直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沉静地望,慢慢地嚼,温和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没有一处不是在写这位‚老人‛的稳重。至于连它瘦瘦的肚皮,露出骨骼的躯干,都成了美的一部分。最后一段写他的死,望着熟悉的田野,这是自己走过千万遍的土地,望着成熟的麦浪,这是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它只呻吟了一声,就静静地躺下。鞠躬尽瘁,死而无憾。这哪里是写老牛之死,这是在写老农死田间,战士死疆场,科学家死实验室。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

第二次作文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二次作文

第二单元 写传记 第三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写自传。

[写作指导]

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

自传的内容,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写:

(1)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月、专业技术职称、有何专长、从事的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自己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

经历一般从读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每段经历都要写明起止年、月,所在地(单位),从事职业及担任职务,主要表现(包括优缺点)。每段经历前后时间要衔接,并要提供证明人。如中间有脱节,要说明原因。历史上曾参加过哪些组织,有何政治历史问题、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都要一一写清楚。

(3)过去和现在的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每个成员都应写明称谓、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与本人的关系、受其影响的程度等。

(4)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应尽可能写得具体详细些。特别是对自己思想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件要着重写。

写自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写自己思想演变过程时,要反映当时的真实思想,不说假话。

(2)要忠诚老实。对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有什么问题,要如实写明,不得隐瞒和伪造。

(3)要突出重点。对自己思想演变影响较大的经历和事件要重点写,切忌事无巨细像记流水账似的写法,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4)要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自己的生活经历,面应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回顾,清理思想,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5)要力求筒洁明了。写自传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 容词和空洞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语言要简练,用词要朴实。

[例 文]

我的自画像

我叫柯凡,祖籍浙江,于1986年出生在北京。一岁会拍球,两岁会持笔,三岁叹星空之渺小。六岁学习小提琴,但学不得法,只得半路放弃,还未谋个级别便已将小提琴做为压箱底之物。如今已拉不出几句了。幼年生活快乐,生性活泼。

幼年结束后就读于四根柏小学。由于甚爱搞笑,不分场合地点,所以令老师深恶痛绝,被看作常扰乱课堂纪律者。一二年级常考双百,以后便常受0.5分难倒英雄汉之苦,未再有过如此殊荣。喜做数学难题,却十分马虎,所以口算常常出错,闹得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爱写作文,但错字连篇,心有华丽之词笔下却难生花。

三年级时身高不足五尺,体重却已过百因此选篮球为强身健体之物,终日奔波于球场之中,以各球星为榜样,终日睁眼做梦,为进哦NBA而努力。怎奈球技进展不大,学习却一落千丈。熟人均为我玩物丧志之徒,浪费光阴之辈。

此情况自五年级始有改变。此时班上来一插班生,名为董楷,智力与我不相上下,对学习却废寝忘食,深得老师喜爱。见此人在班中独占螯头,我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一心苦读,只为毕业时与其一争高下。

就在我即将踏入人生又一段旅途之时,不幸在我的身边发生了。毕业考试后的次日,由于家中煤气爆炸我被烧成重伤。受尽火燎之苦的我在病床上忍受着,把痛苦深深地压制在心底,早治疗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病友们笑我为痛苦死活的人。由于治疗得当,一个月后我就痊愈了。经过这次大难,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会有诸多磨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克服困难就像过一道门槛儿那么容易。

上中学后,我的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仍是嘻嘻哈哈,不知天高地厚。虽然教训多得数不胜数,自己却仍然长不大。这就是我,一个聪明、乐观而又多灾难的初一学生。

[简 评] 这篇介绍‚我‛的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不免为小作者的心地坦诚、敢于解剖自己而受感动。写介绍自 己的文章,如何看待、认识和分析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把自己说得十全十美,也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本文作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能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全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读来轻松,也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第三次作文 姓名 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自传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这话说得好!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

一、写什么?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

熟悉——清楚了解。

动情——感动,情绪激动。

东西——人、事、花草动物,感受体验等。

例(1):邻居家的小妹妹,要我教她编小辫。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拿了红黄蓝三束毛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这样编,这样编‛。但究竟怎么编,做起来简单,说起来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五岁的孩子彻底明白。邻居的小妹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姐姐,让我来编。编辫子就是三种颜色的毛线轮流在中间。‛我惊呆了,‚轮流在中间‛,说得真好。小孩子勤于动脑,真不简单。(五岁孩童能从劳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例(2):下午放学回家,路经莱市场。看到一个茶摊前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瞧,原来是语文老师买菜讨价还价,为了五角钱,大动肝火,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顺手牵羊拿了菜摊上一小把香菜,才悻悻而去。记得语文老师讲《卖蟹》一课时,极力赞美心灵美的卖蟹小姑娘,可自己却为五角钱,在大庭广众之中吵吵闹闹,我真替他难为情。(为人师表,要自爱、自律、自重。语文老师的雍容高雅植根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别让学生们失望。)

例(3):秋季运动会要排练大型团体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同学们都换上漂亮的体操服到运动场排练。老师嫌我胖,难看,不让我参加。我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给僵死的毛毛虫垒了座小小的坟。我的心在流泪,在呼喊:为什么? 为什么?我长得胖并不是罪过,为什么做团体操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符合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有损学生的人格。)

归纳:中学生作文,写作范围是十分宽泛的。目见耳闻,喜怒哀乐;不论正反,不论大小;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社会新貌,街头小景,只要选准角度,无一不可入文。当然,偷东西、吸烟,沉溺于游戏厅是不能写的——除非你抱着忏悔的心请。总之,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深入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生:无意义的东西能写吗?(分成四个小组讨论)明确: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写。对于大人无意义,对于你个人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写的。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阐发一般的生活真理,抒写脚踏实地的人之常情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在许多成人看来,都是无意义的。不要为了‚有意义‛去刻意编造、撒谎。给远道探亲的老人带路,拾金不昧,给怀孕的阿姨提东西让座,甚至舍已为人等,确实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人生几十年,会经历许多平淡琐屑的事;惊险奇特,英雄壮举却是可遇不可求,它们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去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千万不要以为凡人小事,普通人的感情就不值得叙写,就是无意义,就是平庸。

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同学们大体明白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上的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学生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的发言,各具特色。因为说的是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听来令人感动。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抒发父女之情的。希望听听同学们的评价。

我的爸爸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差不多每次回来,都给买苹果和糖炒栗子。那时候咱们国家很穷,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多,我觉得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栗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为了省下钱买书,常常不吃早饭。爸爸知道后,就经常给我零用钱,让我买书,看话剧,听音乐 会,欣赏歌舞。对于我的学习,爸爸从不嘴叨,也并不奢望女儿成名成家。他常说:‚孩子们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同学们羡慕我,觉得我有一个理解自己的爸爸。小时候,我留着粗粗的大辫子,洗起头来很麻烦。爸爸只要在家,总是耐心地给我洗头。爸爸的手大大的,软软的。他细心地揉搓着头发,轻轻地抠着头皮。我总是紧紧闭着眼睛,但从不担心洗发水流到眼睛里。我的心热热的。爸爸是我依靠的大树,是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一次过生日,爸爸给我买了件上衣,色彩有点暗淡,样式也很传统,不像班里小伙伴的衣服那样时髦,那样漂亮。但我很珍惜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宿舍里的女孩子喜欢换着穿衣服,我的这件上衣‚概不外借‛。因为是爸爸给我买的,它渗透着爸爸对女儿的一片爱心。

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会上街买二斤爸爸最爱吃的五香花生米,放在淘米的竹筐里,小心吹去掉落的花生皮,再捡去干瘪的小花生,用薄白纸糊一个口袋装好,再套一个牛皮纸袋。然后什么也不说悄悄放在爸爸的旅行包里,算是女儿一点心意。

记得我参军离家的前夜,爸爸一直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抽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我知道爸爸舍不得女儿远行,但他理解女儿的追求,一点儿也没有阻拦……

爸爸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但爸爸对女儿的爱将伴我一生一世。

(同学简评)

归纳: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写作文不能像摄像机摄像,而应该通过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请同学们听刘济凤同学的散文朗诵《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摘选)。

…………

住校生活感触颇多。一次,一位室友将吃不下的半盒炒饭给我了。饥肠辘辘的我欣然接过饭盒,正准备享用时,他竟然摊开手向我要一元钱的饭票,说炒饭两元一盒,他吃剩了多半,收一元钱已经是够意思了。我惊奇地看着他,面对这张要一元钱的大手,我真想一把把它甩开,再把炒饭砸到他脸上。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想:或许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吧。

记得在一节口干舌燥的体育课过后,我向一位同学借钱买水。他带着一脸的遗憾说:我没带钱。但是一分钟后,我却在小卖部看见他向柜台中伸着他那 捏着10元钱的手。

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每个孩子都会对钱变得贪婪起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吗?每一个孩子的最初,可能都是纯洁的吗?但我马上又告诉自己,不对。刚上小学时,我们一些孩子曾拿用尿浸过的钱骗过一个叫刘咏的小孩。他指着那张湿的一元钱说:‚哎呀,这是我爸爸刚才买菜时丢的!‛说完,他冲过去拾起了那张沾满尿水的钱,我们爆发了一阵狂笑。当时,刘咏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人教过他,他却那么早地为了钱而说慌。我回想着10多年来,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我感到我也在变化。

小时候,多少次缠着妈妈要钱送给乞丐,甚至往回跑一段路送过去;多少次因为父母买东西时讲价而生气;多少次主动借钱给别人……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我,我至今仍然十分珍视。但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钱的用处?在接过零用钱时,甚至也出现了一种富足感和挥霍的幸福。很多问题,我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变得世俗起来?瞑目前,我是不是也会像葛朗台一样舞动双手去抓黄金?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肯定会像1936年支持西班牙抗战中的共产国际成员一样举家倾财,鼎力相助。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财,我极愿意建立起一个‚你我他银行‛。在人们真正需要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领到10元钱去买饮料、买食物,或者买车票回家……

师:怀沙同学的这篇文章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著名作家铁凝说:‚作品有着不凡的立意和境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痛苦的成长,还有爱。‛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它细节独具,议论不空,感受真切,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与钱打交道,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一定深度的开掘,而且没有张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有用自由之笔去尽兴地抒写见解,表达真情。看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向怀沙同学学习。

二、如何写?——“我手写我口”。

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

写作文,不必端起架子,一动笔便要正经八百地写出文章的子丑寅卯及道貌岸然来。学生信息库储存不多,表达尚 欠功力,能够撷取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选准一个小的角度,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路亚同学说:‚写作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而妙不可言的艺术创造。‛

北大附中于燕同学说:‚‘不吐不快’嘛,能够用文字把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来,用笔留住七彩青春的一声感叹,一份思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写作文,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往往可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所以写作的时间要相对集中,打好腹稿后,要紧追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像挤牙膏似的,更不要‚一步十回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无须考虑文体,不要翻字典查字,也不要挖空心思,琢磨什么美丽词语,先写出来,再加加减减,修修改改。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口头作文写在本子上,力争把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得真切感人,写出新意,写出你自己的特色。

学生写作

1.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写出来,500字左右。

3.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

记叙文三种描写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讨论:以下各例都是环境描写。分析分析: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起什么作用?

1、我要上小学了,爸爸开车接我回家。那天下着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外公家门口的小柳树,小柳树使劲晃动着身子,好象也在说着‚不‛,水滴顺着小柳树的枝叶落到地上,它好象也在哭。……《难忘啊,哺育我成长的外公》

2、秋风飒飒,秋叶悬挂在树枝上索索发抖,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时,一阵更大的风刮过来,有几片叶子支持不住了,在树上挣扎了几下,便颤微微地从空中飘落到地上,躺在那儿不动了。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我被这秋景迷住了。———《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最后一课》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生命的意义》

我们已经初步地学习了描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感到,要想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描写是很重要的啊!

看一看同学们的描写练习,从内容上看,毛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完全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二是与全文或者全段还缺少有机的联系。从语言上看,有‚拔苗 助长‛、‚欲速不达‛的现象,想用一些好的词语,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结果写得‚过‛了,或者写出一些生活中听不到的‚怪语言‛,甚至写出病句。我们练习描写,在语言上要首先追求达意和朴实,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练习: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2、写一篇反映班级生活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又有意义。写之前一定要先‚想作文‛、写提纲,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朴实、深刻,写之后自己先朗读一遍,读起来顺不顺口,然后修改。字数不要太多。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疏通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 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 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

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

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

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 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 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臵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那里面提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我)所知道的鲁迅‛。(过程略)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所写的自己的传记《鲁迅自传》,要求大家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三、熟悉课文

L、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四、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五、分析课文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明确: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州做了牛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第三次转折呢?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

明确: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二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六、朗读训练

1、请学生朗读反映鲁迅心理变化的几个段落,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2、教师点评、范读。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道路改变的原因及情感。(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到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1.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2.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明确: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布臵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方法:

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1898年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 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

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⑵ 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

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

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

1、讨论:

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

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

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下!”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

②说一句话用“...尽管...但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和再现课文的情境。

3.情感目标: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你应该听从你朋友的善意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阅读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下相反的寓意: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听听朋友善意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材戏剧,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遥远的南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一部教科书式的戏剧供学生欣赏。学生们喜欢它吗?

二、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

1.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3.老师:这个人要去南方,但是他正开车去北方。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季梁说服了他多少次?季梁是如何说服他的?那个朋友怎么说?你能找到他们吗?

4.老师:展示:“...尽管...但是……”

你能像这个例子一样说话吗?

5.老师:黑板上写:不懂,讲,真诚。

6.能谈谈“不解”和“真诚”的含义吗?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季梁在公共汽车上给了他的朋友三次建议,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它叫什么?

9.明白“自以为是”的意思。

10.老师:你能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季梁的真诚和公交车上朋友们的“固执”吗?请分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老师:我们来听听记录器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发表评论。

13.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三、放开你的想象,体验其中的寓意。

1.请大家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但是去了楚国的人却在往北走。会发生什么?

2.通过这篇课文你理解了什么?

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走错了方向,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展现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穿越时间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相反方向的故事。

1.分组表演一个故事。

2.反馈和沟通。

3.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悟道。

1.你之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建议后改正了。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反馈沟通。

2.分部摘要:

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向,接受朋友的善意建议。作为朋友,看到朋友相反的行为,也要给好的建议。

3.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说说吗?

六、作业,课外拓展。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案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五篇范文)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赫宙庇喇囱妒忌矗擂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派头凡人较量自吹自擂不可一世乏味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习改写......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9

    创新中学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8、人生寓言 课型:新授 时间:2006.10.8 执笔:施分明 审核: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重点) 2、理解寓......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阅读构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读一读、说一说寓意还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矫正过去不恰当的阅读方法。本设计的做法是创造......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1[范文模版]

    8.《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4.联系实际学会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正......

    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 -----语言简明

    写作 语言简明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3.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一、......

    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范文合集

    导入新课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作......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教学目标: 教 1 石榴 文 案 (七年级下册)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