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7: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课 春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给大地带来希望,春天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古人眼中,春草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和朱自清一起走进春天,感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梦幻景象。

文本解读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要注意语调,读出文中春的气息。2.思考: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春的? 3.试着划分本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明确】 1.(略)2.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绘春(总体勾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颂春

二、梳理思路 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图解】第一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盼反复、拟人 2.研读第二部分。(1)赏析第一幅图:春醒图。春醒图总写

(2)赏析第二幅图:春草图。春草图

(3)赏析第三幅图:春花图。春花图虚实结合 相映成趣

描写顺序:上 中 下(4)赏析第四幅图:春风图。春风图和煦 温暖

(5)赏析第五幅图:春雨图。春雨图动静 结合

(6)赏析第六幅图:迎春图。迎春图春早 人勤

3.研读第三部分。赞春排比 比喻

三、研讨释疑 重点探究

1.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作者通过眼见(视觉),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 2 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2.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最后一个比喻含蓄而又不失热烈地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所以不能颠倒顺序。如果把三个比喻合为一段,那么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3.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写景的抒情散文,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的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鸟儿飞舞歌唱、牧童孩子老老少少抖擞精神做事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四、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精巧别致巧构思。

作者匠心独运,紧紧围绕着“春”字,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在写景中不忘写人,写人时不忘抒情,画面愈加更迭,感情愈加炽热。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却无斧凿痕迹,构思巧妙,可见一斑。

2.珠圆玉润巧用词。

不管是宏观勾勒,还是细致描绘,本文都是字字珠玑,句句清丽。写山“朗润”,我们似见山之秀;写水“涨”,我们似见水之媚……这些词句,或动或静,或单纯或连绵,都如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了春的乐章。

3.文采斐然巧修辞。

作者能将春天描绘得如诗如画,巧妙的修辞立了大功。你看,树上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么鲜艳娇美……这些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将春天的各种景物描绘得形神兼备,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

4.醇厚温润巧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有了情的滋润,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春天的清新气息,这是借景抒情。结尾的三段,则是对春天的直接赞美,是大手笔的激情涌动。

附板书设计: 春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布置作业

1.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2.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的散文。

第二篇:2015春-新人教四下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概要

主备人:杨湘云 单元教学内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乘、除之间简单的运算,对于这单元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不难,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加、减、乘、除之间简单的运算会有一个加强,并能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8课时

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与火车有关的知识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页“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作业:

大练习册第1、2页

六、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2、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2(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总结: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巩固练习:做一做

五、作业:大练习册第3-4页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3课时: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便: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的相关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四则运算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三、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5)0÷28=(6)128-0=(7)0÷36=(8)25+0=(9)99-0=(10)49-49=(11)0+39=(12)0×9=

四、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五、作业:

六、板书: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4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9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带小括号版式的计算过程,达到理解其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熟练解决含有各种括号的算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6× 2 =96÷1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带括号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总结: 含有中括号、中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第9页的“做一做” 2、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3、750减去25的差,乘20加上13的和,是多少?确列式是()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五、作业:大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5课时:最佳方案的选择-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最佳方案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此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 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三、课堂总结: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四、巩固练习P11第5题

五、作业:大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6、7课时:单元测试 第8课时:试卷讲评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 《繁星》2课时

《冰心诗三首》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方法如下:

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四.研讨课文1—4节:

1.理清思路: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文学之门的? [讨论明确]:

(1、2)两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然后由“无数扇”门谈到“一扇”门指出这扇门就是文学之门,在此基础上论述打开这扇门的重要意义。2.学习1、2两节:(1)集体朗读

(2)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各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

第一句,世界上有种种未知的领域。第二句,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探索并了解的。以“门”为喻,生动形象。3.学习(3、4)两节:

(1)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学生举例,如电脑黑客,向黑熊泼硫酸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3)启发谈话: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你以前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了吗?你是如何对待文学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点燃其对文学的热爱之情)(4)齐读第四节。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2.预习课文5—11节。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2.说说阅读5—11节的感受。二.学习“致文学”部分:

1.指导朗读:要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之情。2.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感情朗读6—11节(分男女生配读)。3.理解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作用。[讨论明确]:

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学生同座交流:“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的魅力的? [讨论明确]:

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的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5.找出这部分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片刻,相互交流)6.“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同学们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要求学生对所说的角色作一些简要分析)

7.集体朗读(6—11)节,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三.教师小结: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四.布置作业:

1、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2、练习:一、二、三

五、教后反思:

二、繁星 巴金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

(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③)“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④)“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作业:

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

请将你自学第三段的内容写出来。第二教时

1、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2、教学过程:(1)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课堂完成)(8)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3、作业:A、练习:

一、二//B、《训练册》 附:(板书设计)思路质疑改写

研习主旨独解分析运用扩展 方法评价延伸

3、教后反思:

三、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出示问题: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

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自由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五、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朗读,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五、作业

1、背颂《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3、预习并背诵后两首诗。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参考小结]: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不能。

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1、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

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八、教后反思: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可能的话。)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教学准备:投影仪等。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播放《Myheartwillgo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问题如下:(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发航行的?(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4)危急情况下,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1).1870年3月17日夜晚,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

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课堂探究活动)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对学生的辩论应作适当的指导和评点,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大家准备一下,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象真的那样。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他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三.拓展探究: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

答案: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四.课堂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三

六、教后反思:

五、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课后练习:

一、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难点: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

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活动主题:我爱文学

活动话题: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作品给我带来的(快乐、智慧、乐趣、信心、力量、希望„„)” 活动形式:小组、班级交流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部或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写出发言提纲或比较详细的讲话稿(文章);或将相关课文改编成表演剧本;或搜集与该篇章有关的材料设计成手抄报;或在掌握有关文字、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出一期黑板报;或利用电脑制作相关的课件。

2、宣传准备:在校园网发布告示,在学校张贴海报,欢迎其他班级同学前来观摩;联系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当地媒体作好有关报道。

3、设施准备:准备好数码相机、摄影摄像器材和多媒体。

二、活动步骤

1、制定评价标准

如发言是否切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表演是否形象,设计是否合理,栏目是否恰当,版面是否美观,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2、小组交流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尔后各组推选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要动员全组同学献智谋策,对发言稿、演出脚本、手抄报、课件进行认真的修改。

3、班级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确定交流、表演、展出、展示的顺序,确定活动评委。(1)导入:

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到文学具有的巨大魅力。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过哪些著名作家的文学著作,有什么感受?

(2)各小组代表交流读书感受。(优秀讲稿可汇编)(3)展出各小组创办的文学手抄报。(4)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可能的话)(5)表演课本剧。(可能的话)

4、小结:

主持人根据评委意见宣布评选结果。语文老师对本次活动作出小结。

三、活动成果(可按以下形式展示)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报纸类);

2、汇编《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交流文集》(书刊类);

3、汇集课件资料,刻录《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课件成果》光盘(课件类);

4、出“校班‘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花絮”专栏(摄影类)。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7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安恩和奶牛》

2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2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为单元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

与 文 学 握 手,做 最 知 心 的 朋 友

班级

姓名

你经常逛书店吗?哪些类型的文章或书籍吸引你?你最喜欢哪一类?答:你平时一天、一个星期花多少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答:你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答:你读的书是自己选择多还是别人推荐多?答:你向别人推荐你喜欢的书吗?为什么这么做?答:你平时做读书摘抄、写感想吗?为什么?答:你从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请具体说说。答:你读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记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为什么记住了他们?答:你知道文学作品有哪四种类型?答:你认为我们中学生看哪些书比较合适?答: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语:明确任务,具实回答问题。听讲2 布置活动:让学生填写调查表,并进行巡视指导。

学生按表上各项要求进行填写3布置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大组交流并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2小结 自我小结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门,是很神奇的东西,是封闭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将引领我们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请你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自由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3情境创设:阅读文章,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你能举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吗? 阅读、勾画4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5学习评价:你的收获与作者相比,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差异吗?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

思考、发表见解6组织活动、评价 思考、交流

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

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

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的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谈谈你对它的体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谈体会

提醒学生多方面来赏析这些文字,语言、内涵、修辞等等2组织学生评价

讨论、评价3情境创设:你已经充分感受了文学的魅力,那你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4组织活动、评价 个人思考、交流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参与活动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其他同学推荐2评价交流:你准备看什么样的书了? 课后学习:

1、背诵你最欣赏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

2、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播放星空影片)

学生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3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让我们随他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感受。

阅读、讨论4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比较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星空图再进行描写,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写片段、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运用诗句 课后学习:

1、办一起“星空知识”手抄报,并进行评比。第5课时 《冰心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课前学习:熟读成诵这些诗歌。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朗读,思考2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

思考、交流2学习评价: 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有人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短暂,就应该享乐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虑,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 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交流2组织交流交流3 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交流5 学习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有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2 组织交流交流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

思考、交流2问题创设:“珍重的描写”与时间紧迫,“请你着笔”是否矛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出示评价标准 朗诵,评价

课后学习:

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第6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平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 朗读,批注。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4 刚发生海难时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你能理解人们的心情吗?但能不能这样混乱下去? 批注,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2组织学生发言

发表看法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

思考,交流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习:

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小组合作编演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3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朗诵,解释,质疑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附录一”的“通知”2写作指导 完成练习三3交流,修改 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

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备注1 提供参考题目:"妈妈(爸爸)生日那天

;我为母亲(父亲)

;等 学生讨论自定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第13、14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另定)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四首》

2课时

《安恩和奶牛》

2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从而使之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

第1课时

与文学牵手

学习目标:运用讨论、演讲、小组交流等形式,能在课堂中了解同学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阅读计划。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是抽象的名词也是具体的概念。它是诗话的历史,是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它是细腻的情感,是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它是质感的现实,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它是流动的风景,是大千世界的文字再现。它贯穿天地古今,任人的心灵在里面自由自在地逍遥;它横跨四方八极,任人的思想在里面急转急停。它就是文学。那么同学们对文学有哪些了解呢?

二、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心目中的文学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演讲,同学评价。教师小结。

三、小记者采访:

首先班级推选小记者,然后随机对同学们进行采访,让同学们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文学形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四、制订阅读计划:

文学书籍卷帙纷繁,要提高文学素养,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为此老师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期阅读计划。

五、语文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学好中学语文,特在此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1、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2、如何预习。

3、如何做课堂笔记。

4、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六、作业:

1、制订本学期的阅读计划

2、制订本学期的语文小计划

3、预习《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同学们,当你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交流,学生评价)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朗读大比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组织学生评委,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从文中找答案)

四、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探究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探究2: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

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门外与门内的风景大相径庭,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为徘徊在门外的和进入文学大门的人设计一段对话。(分组讨论,每组自己确定角色,推荐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为你熟悉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文学形象写一段简介,字数80到100字之间。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说一说阅读本文后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二.美点寻踪:

文学的殿堂处处充满瑰丽的色彩,每一件文学珍品都闪耀着迷人的光环,请大家再一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精彩、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精读课文,为精彩片段或句子做批注,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拓展延伸:

从你以前读过的童话、寓言或看过的影视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角色,并做简要评价。

四.教师小结: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五.布置作业:

1、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自己试着给文学下个定义。

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1)我想叩开文学之门,因为它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想叩开_____之门,因为它可以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繁

巴金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学习】

课前: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二、我心目中的巴金: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巴金资料。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用波浪线画出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3、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四、合作探究:

1、比较一下,你看繁星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望星空感受的句子,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来到大海边,面对碧海蓝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呢?请你以“大海,你象„„”为题,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写好后,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朗读作品。)

六、布置作业:

1、在夏天的夜晚,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画一幅画,并配上适当的文字进行说明。

2、文章结尾看起来似乎不太完整,根据首尾照应的原则,请你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字数在20字左右)。

3、课外收集阅读巴金的作品。

[板书]:

繁星

巴金

(从前)

家乡庭院

(三年前)

南京菜园

(如今)

海上舱面

三、冰心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学习《母亲》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4、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⒈)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⒉)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3、预习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

探究1: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探究2: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

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嫩绿的芽儿》寓意,写一段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2、课外收集名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三个事例,并写一段感想谈你的看法。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从哈尔威船长身上感悟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学习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音乐导入: [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大海孕育着万物,体现了博大,展示着宽广,昭示着伟大,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可是,提到大海,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掉一个虽不愿触及却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话题――海难。(展示部分海难图片或者录像片资料)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节数,划出体现时间进程的词语。1.,试一试,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2.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仿一仿,分小组模拟小说中的某一片段,稍做准备,然后上台表演。

4、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语文活动:实话实说。

“诺曼底”号沉没了,请你作为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获救者,以便进一步了解“诺曼底”号沉没的情况。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记者;一方为“诺曼底”号获救者;

2)记者方要紧扣这次海难设计一些问题;“诺曼底”号获救者依据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想象作出合理的回答。

3)主持人由学生推选。

组织学生对双方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小结。

四、合作探究:

1、《“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试作简单分析。

2、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他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地方?

五、拓展迁移。

1、记者访谈。假如你是当年“诺曼底”号上的一名乘客,今天有记者向你问起当年的事情,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2、请说出你听说或读过的英雄人物的的动人故事。

3、讨论:什么样的行为称为“英雄行为”?

六、布置作业:

1.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2、给哈尔威船长写一封信,表达对他这种行为的看法。

五、古代寓言两则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学习难点: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课堂学习: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领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学习难点:经典诗句的赏析 课时安排:一教时。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

会吟。”同学们,能背几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这四首诗

2、熟读这四首诗,向同学们描述一下你所领会到的意境。

三、品味语言:

1、刚才同学们已经领会了诗的意境,再读古诗,说一说在这四首诗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并说明你欣赏的理由,2、学生用心读诗,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

四、看谁“背”得快: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四首诗,看谁能全部背出来。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四首诗。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春教学设计

    以这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盼春——绘春——赞春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讲读体会第一、三部分1.朗读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专题

    《春》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处是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

    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教学设计 语文版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 欣赏优美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 检查预习工作. 包括字词的注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春教案1 语文版

    《春》导学案(2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 感受前3幅图......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第一次水平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抚摸(fū)应和(hâ) 栖息(qī) ...B.锥形(zh......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七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