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17: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

第一篇: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对古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了解,使学生认识传统的 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及特殊文言句式。【教学难点】

1.了解孔子“礼”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与观点?(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这节课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看看孔子对学生都讲了些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展示课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放在一起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各章不相连属;各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幻灯片4)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2.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注:相关资料有译文)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听录音正音。(幻灯片5)俟-sì 莫-mù 甫-fǔ 哂-shěn 相-xiàng 铿-kēng 沂-yí 喟-kuì 雩-yú 冠-guàn

(二)学习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1.一词多义现象(1)以(幻灯片6)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 ②毋吾以也。认为 ③则何以哉。做(2)如(幻灯片7)①如或知尔。如果 ②如五六十。或者 ③如其礼乐。至于 ④如会同。或者(3)方(幻灯片8)

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 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礼义,为人的道理 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刚,才,正(4)与(幻灯片9)①吾与点也。赞同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词 ③遂与外人隔绝。和 ④往借,不与。给,给予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幻灯片10)..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幻灯片11).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3.特殊句式:(幻灯片12)

(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2)则何以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3)异乎三子者之撰。(作状语的介词短语后置)

(三)学生讨论

1.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课文的结构及大意。(幻灯片13)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师生共同明确)(幻灯片14)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逊、娴于辞令。

3.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幻灯片15)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幻灯片16)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孔子既有抱负,也很苦闷。他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课堂小结(幻灯片17)

本文通过对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畅谈理想、志趣的生动叙写,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以对话形式进行教育活动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提供了借鉴。

四、布置作业(幻灯片18)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孔子教学思想的理解,或者谈谈你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谈谈今后你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附:相关资料(译文仅供参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如果有人想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的看法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治礼乐,那就只得另请更加贤惠的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的看法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皙,你的看法怎么样?”这时他还在弹奏乐曲,但接近尾声,只听到“铿”的一声,乐曲结束。他放下琴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看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说:“他们三个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只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谦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讲的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礼仪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司仪,那谁能去做大事呢?”

第二课时

一、导语(幻灯片2)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新课讲授

(一)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幻灯片3)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尊他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影响很大。

主要观点(幻灯片4):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性,并视之为人的根本。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应该说孟子是封建地主阶级有远见的进步的政治家。孟子曾率领他的门人周游列国,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幻灯片5、6)但他的理论在战国时代,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始终未被采纳。六十五岁左右,孟子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遂成《孟子》。终年八十四岁。

作品介绍(幻灯片7)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由孟子的弟子编辑,共七篇。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请学生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幻灯片8)检查预习情况。曳(yè)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豚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整体感知:请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四)师生共同分析解读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等。(幻灯片)

1.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自读,自问,自主回答,教师指正)(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幻灯片9)

A.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加(幻灯片10)A.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4)从课文看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提出了论辩的话题,即如何“使民加多”。也写到了梁惠王自以为“尽心”的骄矜态度。

2.分析解读2、3自然段。(学生齐读后讲解)(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或(幻灯片11)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指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②直(幻灯片12)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C.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设喻说理,讽刺梁惠王的举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并无本质的区别。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3.分析解读4、5自然段:(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胜(幻灯片13)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②数(幻灯片14)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正面提出“使民加多”的举措:“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4.分析解读第6自然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幻灯片15)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5.分析解读第7自然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幻灯片16)各作什么解释? 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幻灯片17)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 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D.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提出应避免归罪于岁的错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使民加多”的愿望。回应篇首。

6.分组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实现知识迁移。)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7.学生齐读课文4至7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幻灯片18)总结课文结构及写作特点。指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值得借鉴之处。教育学生把古人的思想作为处理当今社会上相关事宜的依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布置作业(幻灯片19)

1.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完成课后练习。

附:译文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第二篇:《论语》《孟子》教案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12)便辟:惯于走邪道。

(1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7)“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刖约捍竽缘亩懒⑺伎迹永床辉溉嗽埔嘣疲つ扛胶停坏∪嗽蛎挥凶约憾懒⒌募猓磺笥氡鹑送耆恢拢唤睬笤颍从氡鹑瞬荒鼙3秩谇⒂押玫墓叵怠?(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9)君子的交友之道。(10)君子爱好的标准。(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言必信,行必果.(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第三篇:《诗经》《论语》《孟子》经典名句

《诗经》《论语》《孟子》经典名句

《诗经》经典名句集锦(43句)

00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004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005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00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00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00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00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010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01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0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0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0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0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0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0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0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0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0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0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0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0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0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0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026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02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02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029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0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0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03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03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0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03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03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037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0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040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04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0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043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 ·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0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0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0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0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09.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①[呦呦(yōuyōu)]鹿呜声。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1.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12.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①[临]来到。②[履]踩,走。

15.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

16.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

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论语》名句及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子,对男子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时:时常。亦:也。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怨恨,恼怒。

【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巧:好。色:脸色。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日:每天。三:多次。省:检查,反省。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侍奉。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周:合群,团结。比:勾结。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八佾:每佾八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孰:什么。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恶:粗,不好。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齐:看齐。自省:自我反省。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注】约:约束。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杇,同“圬”,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做动词用,指粉刷墙壁。与,同“欤” 诛,责备,指责。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注】敝:损坏。盍:何不。伐:夸耀。施:表白。季路:子路。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注】划:划定界线,停止前进。【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质,质朴、朴实的内容。彬彬:搭配恰当。史:言词华丽,含有浮夸虚伪的贬义。【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0.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知:同“智”,聪明,智慧。务,从事于,致力于。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病,忧虑,犯难。

【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典籍。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悱: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4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 匹夫:普通百姓。

【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4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

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4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51.近者说,远者来

【原】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幸福,使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

5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54.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5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成人:完美的人。约:贫困。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孔子说:“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5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6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6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6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64.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6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6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译】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6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子夏说:“每天都学习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或所不懂的道理,每月都不忘记所学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6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笃:坚定。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孟子》中经典名言名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ǔ)。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 8 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孟子语录』★经典全收录

(2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补充回答:(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3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3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32)故曰,域民不以疆界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四篇:《论语》《孟子》等最新题库

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24.颜回

恶衣恶食

2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结合诗文内容加以分析,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识记。由“子路”可推知第一个空应是人名,第二个空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箪食瓢饮”和“衣敝缊袍”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对人谦恭 在对“达”的认识上,孔子和子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48.子张认为,达就是闻,在邦国中有声望(1分),注重表面名声(1分);孔子认为,达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义,体察人情,待人谦恭(1分),注重道德修养(1分)。

5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1)上面两个选段讲述了共同的教育理念,请概括。(2分)

(2)请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孟子的“教亦多术”?请简析。(4分)

51.(1)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注重教育时机。(2分)

(2)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不屑之教或者不言之教,使其反省自身,唤醒其自省的可能。(2分,意思对即可。)

5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疏通及理解,从语段中筛选出能体现教育理念的关键词,然后根据意思,归纳出相同的教育理念。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不屑之教诲”是因材施教,注重教育时机。第二问,要首先理解孟子的“教亦多术”的意思,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阐述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请概括孔子想要建立—个怎样的社会。简析孔子的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65.孔子想要建立一个“有道、有德、为政以德”的社会。孔子对禹稷的赞美是对个人的高尚品德和德政的赞美,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保守思想的背后,正是他对人类优秀品质传承的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个人的道德品质汇集便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综合,孔子对高尚品质的赞美意义深远,而以德治国更是重要。

65.试题分析: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如果靠各种政令、法令等统治手段,那么老百姓可能由于恐惧和避免处罚而勉强守法,却没有羞耻之心;然而,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以礼为荣、无礼为耻,自觉遵纪守法,也就是人心归服了。在此,孔子并不否认各种政令、法令对于治理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只是强调,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是:以德治国,通过道德和礼仪的教化,让百姓产生羞耻之心,知荣辱,守法纪,心悦诚服地做一个良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如今,我们一方面在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两者同时并举,目的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1)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2)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霁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呀!”

1.阅读下面的《论语》回答问题。(6分)“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以德报怨”的含义是 ;“以直报怨”的含义是。(2分)1.【小题1】(2分)以德报怨:以恩惠回报怨恨;以直报怨:以公正正直的态度对待怨恨。

试题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对段落中心意思的归纳。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报”的准确理解,此处“报”的意思是“报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来揣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面对他人带来的“怨”,有人“匿怨”,有人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两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为什么?请结合选文简析。(4分)

【小题2】(4分)答案:“匿怨”的人不真诚,表里不一(1分); “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虽然有善的一面,但也容易纵容恶。(1分)“以直报怨”,即以公正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带来的怨,既保持了人的率真和尊严(1分),也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1分)所以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揣回答即可。尤其是““何以报德?”

这一反问句。另外要注意正确句中“直”是“正直”的意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答:4.【小题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答:

【小题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3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首先要粗读文段,疏通文段内容大意,然后从文段中找出能代表人物观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如第一段,可以从二者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分析,孔子说的是君臣父子伦理关系,而齐景公说的是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也可以从句式上分析。第二问在答题时,要结合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可以从孝的原因、孝的意义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3分)

【小题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正直、喜好仁义,善解人意。(3分)(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3分)【小题2】孔子认为子张说的有名望不能算是真正的达。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3分)

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粗读文段,疏通文段内容大意,然后从文段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子张“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闻”即名声;“直”“义”“察”即正直、仁义、善解人意。分析孔子阐述的观点时,可从内在修养、对待他人等方面分析概括。要结合着具体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乏。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1).孟子认为杨朱、墨翟这两种学说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7.【小题1】(6分)(1)两种学说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②两种学说偏执一端,缺乏变通。③两种学说对“道”都会产生损害。

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些评价性的句子来揣摩才能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孟子在行为上提倡什么主张。(3分)

【小题2】)孟子提倡中庸权变,反对极端偏执。杨朱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的主张各执一端,因而受到孟子无情地批判。孟子既肯定了子莫执守中道行为,但又指出子莫执中而不知权变有害于时中的缺点。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清楚文段的意思。文段中“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两句话是揣摩孟子主张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 ①孟子说:“(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杨朱宣扬一切为自己,这是心目申没有君王;墨翟宣扬对人一样地爱,‘这是心中没有父母。心目中无父无君,这就成了禽兽。”②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意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9.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各题。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士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

(1).孔子的话反映了他 的思想。(3分)【小题1】克已复礼(2).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它的现实意义。(8分)

【小题2】①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核心是维护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这是他思想的保守方面。(2分)②“克己复礼是为仁”,是求仁的途径,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2分)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礼”的内容对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是明确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所以他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然后再想想孔子的思想主要哪些,就能判断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 试题分析:评价“克己复礼”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有层次,一方面是孔子的出发点,从这一出发来点评;二是从现今社会的角度,立足于“礼”,从礼的角度来点评其现实社会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③,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朱熹《四书集注》)

【注】①亟:屡次。②科:通“窠”,坎,洼地。③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

(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4分)答:【小题1】有本之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无本之水:来得快、大、易干涸。(2).请结合朱熹的注解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8分)答:【小题2】以“源泉”和“雨集”喻指两种相反的立身修道的和方法,强调立身修道要务本求实,不要浪得虚名;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努力躬行,最终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

【小题1】 试题分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这是有本之水的特点;“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这是无本之水的特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孟子这番议论是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圌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二是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圌道过程相似。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道圌德学问的完美境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阅读《论语》中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从第二句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以看出相同点是“能养”,从“不敬,何以别乎”,可以看出孔子更强调“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进行解释说明,“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尊重”,所以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谨而信”的“谨”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叫做谨。” 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

【小题1】.孔子认为,“谨言”是“仁”的必修课,“巧言令色, 鲜矣仁”,仁者只要“辞达而已矣”,他反对偏佞,认为多言有害。

(2).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3分)

【小题2】赞同:说话谨慎,句句有着落,才能服众,不招祸患,反而能成事。不赞同:21世纪人才必须敢说,不能木讷,要敢于表达自己。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孔子表述“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先强调了“谨”然后才是“亲仁”可知谨言才能仁;根据“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憎”的意思,可知认为言多有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态度,就句段内涵来说,只能选赞同。阐述到理由时一定要和现时相联系,注意经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3)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

(1).孔子认为实践“仁”的途径是什么?(2分)【小题1】克己复礼,为仁由己(2).根据所给的三则材料,从个人修养角度谈谈儒家提出的德治的意义。(3分)【小题2】道德具有自净、自羞、自律、自省的功能,一个人拥有了道德,心中就能常驻羞耻心,能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14.【小题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分)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

【小题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3分)

试题分析:概括孔子的“义利观”扣住文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可,概括韩非子的“义利观”扣住文中“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是非观念应清楚,应当肯定孔子的观点,否定韩非子的观点。如果肯定了韩非子的观点,就与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15章)(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5章)

(1).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是因为子贡能独立思考、________(用成语概括),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第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2分)【小题1】举一反三

启发诱导

(2).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请简要说明孔子对“贫富”的理解。(3分)答:【小题2】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试题分析:由“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的回答就可想到“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启发诱导的教育不难理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两句就可概括出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再根据“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可概括出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孔子说:“赐啊!现在已经可以和你一齐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另外一件相关的事来。”

②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看待它,就不会摆脱的。”

16.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彊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小题1】安贫乐道。(1分)(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4分)

【小题2】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的题目,浙江的考卷明确了对《论语》的考核,并且指定了篇目,记住指定篇目的内容、思想即可,关于探究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17.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6分)

17.⑴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的之地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欲洁”,(2分)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⑵不矛盾。(1分)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1分)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1分)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3分)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然后再结合故事来分析。孔子认为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的地方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欲洁”,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2)此题比较孔子与孟子在教育主张上的异同。首先要知道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孔子是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18.李清照诗词中的名句有()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②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③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①②③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1).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19.【小题1】“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小题2】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1分)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理解2分,评价1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试题分析:此题是浙江省的一道特色题目,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考核,一定要根据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详细记忆、理解,否则《论语》的翻译和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讲难度还是很大的。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观点明确,这两个人的做法赞同哪个,然后答出原因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培养了“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20.【小题1】因材施教

中庸之道

【小题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从材料中的“故进之”“故退之”中的“进”和“退”,可以看出是“约束”“鼓励”,前提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正是 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因材施教。只是反应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方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确二者的教育观,孔子是“因材施教”,而“虎妈”和“猫爸”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因材施教和中庸之道,用两则材料相互印证,相互证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第②则文字除了“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一个四字成语,它是。(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

21.【小题1】(1分)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小题2】4分)“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分)

2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两章都在谈论学习,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把学习搞好? 22.要会举一反

三、融汇贯通,还要不耻下问。

2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个选段反映孔子什么思想?(2分)

23.要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或者摆脱贫困,否则宁守清贫。要时刻并且终身践行仁德。

2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题。(2分)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求?

24.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2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题。(3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上述三则都谈了人际交往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待他人、朋友呢?

25.关爱朋友;严于利己宽于待人;要忠告朋友,若对方不听就不必劝告

2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7.C 27.试题分析:C由原文可知,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把劳苦施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注释】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2分)

(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28.【小题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2分)

【小题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2分)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从选段中“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即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等归纳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例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29.示例一:赞同。实现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付出昂贵的代价,招致他人的讥笑,也无怨无悔。如果确立了合适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那么更能体现奋斗的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示例二:反对。人生最重要的是获得价值的最大值。以贵重的随珠去获得小小的麻雀,得不偿失。付出超出了获得,就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做什么事,都应当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30.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22.请写出上面文段中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指出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2分)30.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动作和表情描写。

33.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 的执政者。(2分)(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答:33.【小题1】仁爱百姓

【小题2】①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层)②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层)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①中的“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②中的“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孟子的话的大意是:“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从中可得出结论:执政者要着眼大的方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5.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题目。(12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解释孟子文段中“反求诸己”的意思。(5分)(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解。(7分)

35.【小题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2分)

【小题2】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见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③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观点的分析归纳能力。“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说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即严于律己,对别人要少要求,即宽以待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告诉我们不要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另外还要做到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做的够好。这些是远离恕的方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观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看到孔孟都强调一点就是事有做得不够好时,多要在自身方面找原因。这一点很有现实意义。分析此题要分析点明反求诸己的意义,另外要适当联系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曾子②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②曾子: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4分)

【小题1】不恋小家、不慕安逸、知廉远耻、承担责任、积极有为。

(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依然还有其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发展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创业者、建设者。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贪图安逸、心胸狭隘、不知廉耻、缺乏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就会懦弱无刚、中途退缩。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读书人依然要有“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唯如此,才能担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译文:①士如果留念家居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士。②能有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他国,能够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种人便可以称士了。③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2).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

37.【小题1】孔子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知礼懂礼,这些不是弟子赶得上的。(1分)

【小题2】孔子认为培养人才最理想的目标是:这个人有智慧、清廉、勇敢、多艺,再加上礼乐修养使之有文采。(2分)评析: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格健全的人。当下,我们要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的价值观,要有担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颜渊对孔子及其道,仰高钻坚;对孔子教人,循循善诱,博文约礼,欲罢不能;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之叹,见其对孔子及其道体会知之深切。颜渊发出他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的喟叹,主要在于孔子的学问、品德、知礼这三个方面。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材料二的意思,把握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熏陶,就可以算是个完美人了。”可见孔子认为培养人才最理想的目标是:这个人有智慧、清廉、勇敢、多艺,再加上礼乐修养使之有文采。联系现实,就是与现实社会中 所倡导以及存在的不良现象的评析。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个完人。孔子说:“象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不贪,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人了。”(又说):“可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一定这样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3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分)(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分)(1)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2)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试题分析:(1)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2)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9.文化经典阅读(5分)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则是 干泽也 ②天下之民 举安【小题1】①求

②全

(2).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

【小题2】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

43.文化经典(6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1).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43.【小题1】C 【小题1】

试题分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小题2】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⑧衡行:即“横行”。

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答:45.(3分)小勇指的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人;(1分)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使百姓得到安生的理义之勇;(1分)这种以“爱民”为前提的“大勇”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1分)

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加以揣摩提炼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①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土偶。

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46.(3分)孟子赞成的是: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有仁心推行仁政,让百姓生活幸福(1分);反对的是:执政者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百姓们却在挨饿受冻,认为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是不仁(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1分)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分)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1.【小题1】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小题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分析2分,评论2分)

(二)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分)(4).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4分)

【小题3】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小题4】示例一: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孔子的观点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而且孔子逆流而上的精神也给我们以示范和动力。

示例二: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的是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 试题分析:这实质上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性题目的做法,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此题要求对材料二中的“刑”还是“信”的问题进行探究,发表看法,这需要结合材料已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3】 试题分析: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关键是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鲜明突出,并适当的对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阐述。最好是例举一些具体的事实来说明。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方法是,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2分)(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4分)5.(1)(2分)以道;取之左右逢其原。(或:用正确方法;取之不尽,左右逢源)(2)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2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两个文段的译文为:(1)颜渊喟然叹息:“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夫子教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2)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能正确翻译文段,题目便迎刃而解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化经典作家作品思想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阅读重在思想的理解。本题不同于文言文阅读题,它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相关作家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能将文章翻译出来。从能力层次上来看,比文言文阅读读高了两个层次。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③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三章对你看待学习有哪些启发?

8.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急功近利;学习的成败都决定于自己,应该积极自愿学习;要不断进取,绝不半途而废;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写出2点得2分,3点得4分)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语段,然后才能归纳概括。①意为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孔子意在教导人们求学的目的不应为了俸禄,②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③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意在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过大,估计考生很难把握。

1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②,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③。’子路:‘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段干木:战国初期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曾做过魏文侯的老师。②泄柳:鲁穆公时贤者。③病于夏畦:比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还难受。

13.(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孟子认为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下,不去谒见诸侯。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合乎“礼”。

B.公孙丑之所以向孟子请教不主动去求见诸侯有什么道理,是因为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谒见诸侯之后,自己有官做并可以实现理想。

C.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特意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按礼节规定,孔子就应该前往大夫家拜谢,这样正和阳货的心意。

D.文中引用曾子和子路的话是想说明,君子要想出仕,不能装出笑脸去巴结人;与诸侯志趣不相投,就不能为难自己勉强出仕。

(2).孟子认为“君子之所养”(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1】B 【小题1】 试题分析:《孟子》大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里是借公孙丑的问话来谈个人修养,并非公孙丑希望借孟子而升官。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考查点与文言文阅读的文意理解题重复了,个人认为不够合理。文化经典题本应重在考查对文章所反映的思想的理解及分析,而不是对文意的简单理解。

【小题2】孟子认为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首先要合乎“礼”的规定;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么做都太过分了;孔子注重人臣的道德操守,恰当处理与阳货的来往,既不丧失为人臣的伦理,也不违背“礼”去做丧失原则的事,值得推崇。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段话的含义,孟子所举的三个例子都是正直,不阿谀奉承的表现,只是从“礼”的角度来谈,段干木、泄柳过分了,而孔子的行为是符合“礼”的。但考生很可能会理解为孟子借此提倡正直、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较大,而且有较强的迷惑性。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 离娄下》

孟子对孔子称赞水做了自己的解释:“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看法。(4分)

14.【小题1】(4分)孟子认为孔子是称赞河水的有本,所以能永远地流,直通大海。(1分)孟子通过赞扬“有源之水”的本性,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水是“有源之水”,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 离娄下》

孟子以齐人的做法为例,讽刺社会上的哪一种人?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小题2】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1分)求取富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通过正当手段取得。(2分)

【小题2】试题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通过每天蹭坟上的酒肉吃却又在家人面前装模作样的人,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成功并没有错,但是要通过正常的渠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3).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3分)

【小题3】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1分)要得到天下必须有仁德之心,必须赢得民心。(2分)

【小题3】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给出的这句话,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文本所讲到的,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出相应的理由。

17.(万章)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受之,暴①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②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注】①暴:公开介绍。②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于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是伟大的尧。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17.【小题1】B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没有提到“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所以这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文段中的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2】(3分)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讲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小题2】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阐述的道理,解答的时候可以自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的言谈,来谈他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11)

(1).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在治国的三个条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中,老百姓信任是最重要的。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杀戮,而应该讲究道德教化,以身作则引导百姓向善。C.孔子以“风”和“草”的关系作比,说明统治者不能高高在上,欺压百姓。D.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建立正常的秩序,从国君到臣民都应该自觉地讲究礼节。18.【小题1】C 【小题1】试题分析:C(这个比喻是说明在上位的德行影响下位的德行,统治者有德行百姓必会拥戴)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2).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请概括。(3分)【小题2】取信于民、为政于德、讲究礼节

【小题2】试题分析: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取信于民、为政于德、讲究礼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孔子的言谈,来谈孔子的治国思想。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文段中孔子的论点,概括出相应的理由。

19.【甲】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乙】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1).结合甲文,简析孔子为什么会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4分)19.【小题1】子夏在孔子“先有了底子然后再绘画”的回答之后(1分),联想到礼与仁义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2分),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肯定(1分)

(2).乙文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小题2】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是“各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的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

【小题1】“人笑的时候,口眼端正,眼睛黑白分明,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子夏不明白素以为绚的意思,疑惑为什么用素反而用来妆饰,就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就比如绘画,一定要有素的画布,然后再加上各种颜色。是素在前而绚在后。人的相貌也是一样,一定要长的好看,然后再化妆修饰,才更美丽。子夏听了孔子回答,心里忽然有了悟处,世间的礼法,就像绘画一样,似乎也是位于后面,一定有在它前面的素地。世间的礼法,考虑到人情的因素,才加以文饰。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有涉及到的,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小题2】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论语》上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是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经典文化的理解,应求得对经典文化的初步的大体的把握,了解其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明白其材料述说的主要意思,与材料所涉及人物的主要思想相参照,基本上就能理解材料所表现的观点了。

2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6分)

20.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20.试题分析:首先应该审清楚题干: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也就是从对子路肯定的角度来阐释子路的所作所为,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子路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这种当代是非常需要的一点。其次,从子路的回答来看,子路是胸怀大志的,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也是必需的。再者,在当代社会,要想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应该懂得毛遂自荐,这一点,子路也做得很好。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点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

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2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另一方面却又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两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5分)

21.不矛盾。孔子从不轻易许仁以人,那是因为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事实上也的确很少有人做到了仁的境界;但仁德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只要克己复礼,坚守正道,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主观上树立起追求仁德的理想,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到达仁的境界。

试题分析:首先肯定是不矛盾的。这两句话的关系是说与做的关系。“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这说明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

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点评: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2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朴质无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22.【小题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小题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小题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道德治理国家的社会。

【小题2】不赞成题中观点。从第二段材料看,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可见孔子借赞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而赞美南宫适的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因此,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来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点评:阅读及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

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题: 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1.审清题干: 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2.归纳、概括: 找出问题的答题区后,则需对有关的关键句进行压、缩、改、换。

2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这些章节形象地表现了孔子 思想和 的心境。(2分)(2).“人不堪其忧”“忧”的是,“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乐亦在其中矣”“乐”的是,孔子“乐以忘忧”忘掉的“忧”是。(3分)

23.【小题1】安贫乐道

乐以忘忧

【小题2】贫苦的生活

道/义/未取不义之财,所以安贫乐道

老将至/才不得用 【小题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中可见孔子看中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因此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

【小题2】“人不堪其忧”中的“人”是指的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不能忍受的是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不堪其忧”“忧”的是贫困的生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和颜回所乐的是虽然贫穷,但是没有谋求不义之财。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与一般人的“人不堪其忧”的“忧”有本质的区别,从原文中可看出,孔子的忧是指的老之将至,但是不能才尽其用。

考点: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1)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任选一句,谈谈该句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所获得的启示。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较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4060字。(4分)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2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考点的理解。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出句子的含义,然后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如: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有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第五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

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鱼我所欲也》。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3)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下载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论语〉、〈孟子〉各一章》教学设计(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孟子》之《良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读准本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 如:湍 颡 瞽瞍 铄 蓰 彝 懿等 2、能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如 良 孩 信 就 颡 湍水 乃若 情 才 铄 秉 蓰......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论语雍也篇》中的两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论语教学设计

    七年语文上学期第10课《十二章》前四则教学设计 哨子河中学 曹雪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2、能力目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前......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前六章 一、即兴导入,简介孔子和《论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

    《论语》教学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论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词汇、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3.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