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案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6.再读古诗,具体分析,边读边悟(感情激昂、充满豪情)。全诗扣在哪个字上?体会作者的“送”是怎样的送。
“万里辞家”是什么意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
“楚云西”这样表达的好处?
最后一句修辞手法?作用?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二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及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前言】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盛唐刘长卿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描述的是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注释】
1.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2.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3.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4.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5.楚:古代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翻译】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赏析】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润州)驿路”是驰马赴往所在,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即安徽淮南一带,古属楚地。而次句含示:将取道金陵行营
还将向西边的楚地进发。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在明辞家“万里”之遥,透出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
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第三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七绝送别小诗。作者用恭维笔法,赞颂了对方远离家乡到江南从军报效国家之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结合相关资料及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教学准备
课前布臵预习任务,了解有关古诗的作者、诗句相关背景的资料,为理解两首古诗做准备。可以在学习古诗之前来读一读“小链接”中《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一文,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韵味,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过程。《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通过记叙、描写李判官不远万里辞家到江南从事军务,以及沿途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他报效国家的义举。诗歌的感情应是赞美的。
二、阅读教学
在对这首古诗的意思大致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古诗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景,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请绘画好的学生将自己脑海里对古诗的体会,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样文、画结合,使古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五、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这首古诗和以往我们学习古诗不同的是,在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余,还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教学时可把体会这层意思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呈现,以突显板块的主题。
相关资料
刘长卿(约709~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记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
第四篇: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唐代〕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
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pí):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行客:过客;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鉴赏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翻译及赏析2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作者:刘长卿
朝代:南北朝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翻译: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赏析: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润州)驿路”是驰马赴往所在,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即安徽淮南一带,古属楚地。而次句含示:将取道金陵行营还将向西边的楚地进发。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在明辞家“万里”之遥,透出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第五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2、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明确目标(点击“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点击“简介作者”)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四、检查预习(点击“检查预习”)
五、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或课件展示,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点击“课文朗读”)
2、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点击“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课件:解题)——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课件:想一想)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前十句着重于咏雪——瀚海雪景图,(课件)后八句着重于送别——风雪送客图。(课 件)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
2、赏析诗句(点击“诗文赏析”)温馨提示: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课件)(1)抓关键词(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示例: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学生回答后,老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参考如下: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教师课件展示)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这部分在送别中也写了雪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六、理解诗意,明确主旨(点击“归纳课文”)
1、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2、总结(课件出示后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七、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1、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2、全班齐读
八、拓展延伸(点击“拓展练习”)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咏雪诗句:(课件)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送别诗:(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九、课堂练习:(课件)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他与——齐名,并称“——”,同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唐 岑参 高适 高岑)
2、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诗中哪几句诗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最能表现作者对友人惜别深情的是哪两句?请说明理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目送友人远去,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这说明诗人舍不得友人的离去,心里异常失落,非常牵挂友人。)
十、布置作业(课件)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送别的名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