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4.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第二课时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难点: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三)赏析诗歌
1.解题
2.领略边塞美景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3)汇报,点评。
(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4.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四)拓展练习
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五)全课总结(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白雪歌咏雪(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后8句)八月飞雪雪天奇寒军中饯行暮雪送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2009.04.13 3
第三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
(二)整体把握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板书设计: 白雪歌咏雪(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后8句)八月飞雪雪天奇寒军中饯行暮雪送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2009.04.13
第四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壮烈的胸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文题中“白雪歌”是指咏雪的诗作,“武判官”是诗人的同僚,“归京”是武判官要回京述职。从文题看全诗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部分,描写了边塞壮美的雪景,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放。
二、整体感知:
1、岑参(约715—770),江陵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岑参工诗,与高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其边塞诗想象丰富,变化万端,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其代表作。
2、选自《岑嘉州集》。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3、教师范读、领读。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以上四句从视觉角度写塞外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里写白天穿的是狐裘,也不觉暖和,夜晚改的是锦囊,也觉得太薄了。用反衬手法写出天气的奇寒难忍。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这里指边塞最高军事长官。上下句互文见义。着,穿。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用这种反常的情形极写边塞的苦寒。
以上四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从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帐内又写到帐外,这两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画面非常开阔,感情色彩非常浓烈,一个“愁”字,一个“惨”字,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两句承上启下。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写中军帐里置酒饮别的情景。中军为主帅营帐,在此摆酒,足见主人殷勤郑重;边镇少丝竹,唯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由此不难想见边地的凄凉。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辕门外的送别情景。送行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出了辕门只见大雪纷飞。在这片银白色世界中,一面鲜红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军帐所在的标志,也是大唐边军屹立风雪边塞的标志。
这六句写军中的环境和送别宴会的场面。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这里却咏雪?明确:诗人写“雪满天山路”这种雪景,是以此衬托出诗人送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却走越远的朋友。结尾两句,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以上四句写雪地送别的情形。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明确: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意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五、教师小结: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也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弄月的边地生活气息。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雪景图:大雪纷飞、雪中奇寒、愁云惨淡。
风雪送客图:军中设宴、轮台送别。————豪迈气概、壮烈胸怀。
第五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凄婉中带有豪迈的送别之情。
2、理解诗中四次写雪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并能赏析精彩诗句。
3、培养珍视友谊又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别离的崇高人生情怀。
学习重点:
1、诗中四次写雪景对表达诗情的作用。
2、凄婉中带有豪迈之情的把握。
学习难点:
凄婉中带有豪迈之情的把握
学习方法:
老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学时:一学时 基本构想:
1、鉴于学生与授课者是初次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在上课前5分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轻音乐并就图片内容与学生交流,以创设融洽、民主、平等、和诣的学习氛围。
2、为了使授课过程自然流畅,不生硬,特设置以下环节:
①,在幻灯片中打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样,既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将老师当作朋友,又引出国人自古珍视友谊而重离别一层意思。
②,引“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之语,映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意,再投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图片,播放《阳光三叠》曲,学生齐读王诗,老师略作解读,以营造悲惋气氛。
③,以王诗写自京城送别,引出边地送别。
3、学习本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一次情感精神的升华和生命活力的酝酿与焕发。所以学习之关键在于从对边塞气候的奇寒描写和送别场景的凄婉烘托当中提炼、体悟出唐人的豪迈与旷达,感悟一种人生的壮美。
4、在导入和导学中强调王诗是自京送友去边塞而岑诗是自边塞送友归京,旨在提示学生将两位诗人的处境心境及诗之境界加以比较,从而指向本课学习的难点。
5、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又一途径是抓住北方天气寒冷之特点,突现梨花之喻,风掣红旗和秦乐宴饮中表现出来的豪迈气度和生命活力。
6、以岑诗之“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窠留马行处”与太白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比较赏析做结,旨在引导学生在更深广的层次上去思考体悟在不同境遇中的离情别绪,把拓展的空间留给学生,启而不发,升而不达。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和诣师生关系
1、投影图片,播放音乐。
2、“有朋自远方来”打出后,跟学生交流感受,老师指出:我们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和诣的朋友关系,一起学习、交流应是一种快乐。
二、导入新课
1、老师指出国人自古珍视友谊,重离别,并引古诗词名句证明。
2、投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图,并以字幕方式出现该诗,同时播放〈阳光三叠〉音乐,让学生跟读全诗。
3、让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4、老师强调王诗是自京送友去边塞,送别环境还算清新明丽,而自己还在京都,尚且凄婉如此,如果送别是在大漠边地,天气奇寒,而送者又是替人戌边送友归京,又当有何种情怀?
5、.投影本诗写作背景,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1、简析课题,明确为送别诗,以咏雪为衬,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注意情感基调,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将听读时的感受融入诵读中去,4、参照注释疏通文字,解其大意即可,5、找出诗中四处写雪句,6、学生再读全诗。
四、研读赏析,把握诗情
1、教师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以引发学生探析诗中写雪名句的兴趣
2、合作赏析四处写雪之诗句,老师参与学生活动,适时予以点拨。
3、.进行组间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此次送别的自然环境特点。
4、设问:边塞气候寒冷,环境恶劣,诗人又替人戌边,送友回京,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
探究这一问题分如下两步:
①,学生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抓住“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和乐宴饮,“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色彩对比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奇比喻,在赏析中体悟诗人的豪迈之情。
②,与前王诗比较,通过送别时诗人的处境,送别环境和情感基调的比较,进一步体悟豪迈之情。
5、学生齐读全诗,深入体会,老师总结收束,点出“壮美”之境界
五、比较赏析:
1、此环节可作为课堂延伸练习,如时间不够可留给学生在课下思考。
2、2、投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意图,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重友惜别 咏雪
送别
奇寒
豪迈
壮美
【附言】
这个教学设计只是将课堂教学流程做了简明叙述,细节性内容可以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本人一直坚持备课只重师生活动而轻知识点详述的做法,力求让课堂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克服机械生硬。
后面再附上这个教学设计的PPT课件,以供参阅。
【个人简介】
孟睿,男,1975年11月出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1999年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小河中学任教至今,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这个教学设计是刚刚参加甘州区初中教师优质课评选获得二等奖的教案。
本人现在在张掖市甘州区第二农业中学小河分校任教。邮政编码:734000.。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