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2 19:5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第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首诗歌,我想知道大家预习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屏显诗歌)

师:旁边的同学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字音都读对了,有感情,很流畅。

师: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跟这位同学一样把这诗歌非常准确非常流畅地读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我们说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顺诗歌,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意思,我们读题,从题目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题。

生1: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师板书:送别)还有要补充吗?

生1:因为岑参是一位边塞诗人,所以这还是一首边塞诗歌。他一开始写边塞风光。

师:主要写什么?

生1:军营生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想想看诗中更多的是在写什么。

生2:我觉得他还在写了下雪的情景。

师:下雪,写的句子很多,写雪景,是吧?很好。非常多咏雪的诗句。(师板书:咏雪)

师:在译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句子的意思你一下子没读懂的?(生下面说有。)有,都点头了。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一下。

生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师:这句话的确有难度,在批阅大家的导学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谁来给我们解决一下,帮助同学解决。

生2:无边的沙漠上纵横着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聚集着暗淡无光的愁云。

师:我觉得你不仅把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而且你本身的语言也很有诗意。非常不错,你很会读诗。还有没有哪句诗句你不能理解的?

生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谁能为这位同学解决一下这句话的理解?

生2:纷纷的暮雪洒落在辕门外,风吹得红旗不能随风翻动。

师:懂了吗?还有吗?

生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师:这句话我点名请一个叫封叶雯(音)的同学,因为这句话她在预习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她肯定是读懂了。谁是这位同学?

生2:雪花飘进了珠帘沾湿了帐幕,狐裘穿着都觉得太薄

师:这句话你觉得了什么?

生2:我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师:你从这句话直接感觉到了边塞的苦寒。

生2写出了边塞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天气的严寒。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很会读诗。

师:这首诗主要描写诗人在一个雪日送别友人的场景,它送别的名篇。诗中有许多写景写雪景写送别的精彩名句,最精彩的你觉得是一哪一句 师:写雪景的是哪一句?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写送别的是哪一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好,妙句当前,我们品读一番。我们不妨抓住一个词语或一整个句子也行。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或诗人抒发的情感。充分发挥想象来品析这两个句子。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大家来交流品读到的感受。两句诗任选一句,用这样的格式来表达。

(屏显:

我从___________这个词(或句子),读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或心情)。

你可以在导学稿上写一写。)

师:可以抓住一个词或者一整个句子,注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是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话,我们不妨深入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师巡视,与生轻声交流。

(三分钟后)

师:大部分同学准备好了,首先来品读哪一句,比较循规蹈矩的,从第一句开始。请这位女生。

生1:我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读到了诗人运用拟物手法描绘了大地银装素裹大雪弥漫的雪景,同时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师:你既描绘了雪景,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有个问题,你说读到了是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做什么了?

生1:把大雪比作了春风。

师:把雪比作了春风,是不是?不是。请这位女生。

生2:这句是把白雪比作梨花。

师:你能描绘一下梨花开在枝头的情景吗?

生2:梨花是白色的。

师:白色的,想象一下。梨花是不是一朵一朵开在树上的?是一簇一簇的,花团锦簇的。那么眼前看到的不是梨花,是雪花,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

生2:树上沾满了白雪。师:怎样的白雪?雪我们说什么比较好?

生2:团。雪是一团一团的白雪。

师:这景象是不是在一棵树上展现的?

生2:是在千树万树上都展现的师:你能不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样的景象?不是一棵两棵树上,是千树万树的情景。

生2:银装素裹。

师:还有吗?王君(音),你在第一次读这个诗句的时候就很有感觉。你觉得这个话里的情景是如何的?

生3:诗人运用了比喻甚至是夸张的手法,指出了皑皑白雪覆盖在树上的情景。放眼望去一片银白色的景象,这个景象非常壮观。

师:你能不能把这个诗句读一读,把这种壮观表现出来。

生3读。

师:大家有没有听出来,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什么?哪个字她特别注意了?

生下面纷说:千树万树。

师:好的,我们请男生读该句。男生准备好了吗? 男生齐读。

师:可以再夸张一点。女生加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非常不错。

师:有没有别的?我们刚刚读了画面。有没有同学从这句话里品读到情感?刚刚这位同学也有读到哦。

生1:表达了诗人对军营艰苦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

师:为什么?

生1:冬天下雪,应该是非常凄凉的,但他却比作了梨花的开放。

师:边塞的冬天应该是非常寒冷的,奇冷无比,但是他却似乎觉得在冬天里一般,少了一份冬天的寒冷,多了一份春天的温暖,所以你读到了乐观。非常好,请坐,这位女生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喜悦的心情。

师:你觉得仅仅是喜悦吗?更准确的应该是?

生:我觉得还有诗人一种惊喜的心情。

师:你从哪个字读到诗人的惊喜的?

生:“忽”字,从“忽”字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化神奇,看出雪花落在树上和梨花一样,神奇在雪花的美丽,师:你说边塞天气变化很神奇,你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

生:雪花的景色很美丽。

师:除了雪花很神奇美丽,还有哪里?

生:我觉得还有胡天八月即飞雪 看出很神奇 八月就下雪了,和我们江南地区不一样,八月就下雪了。

师 还有吗?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个景色来的非常的?

生 景色来的非常的突然

师:好,请同学来读一读,惊喜的、乐观的景色来的快的、突然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有没有同学再来尝试一下。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位女生在读的时候,他读“忽如”两个字时加重了,语速稍微快了一点,在表示惊喜的时候,语速可以快一些,不仅快一点,还可以加重一定,语调往上升一升,我们请同学来读。

生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给你时间再酝酿一下,把这句话读的更好。

生再读一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如果你把“万”字读的重一点,会更好,你想不想更好?

生三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非常好,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乐观惊喜。

师板书喜字。

师:我们再来读读送别这一句。

生:我从“空留”这个词中,我读到了诗人对武判官的送别时的不舍和失落,人已经离去,只留下马在雪上踏出的痕迹。

师:你从这句“空留”中读到友人离去,诗人的不舍和失落,送别的离愁,你能不能把这句诗读一读。生读

师 :我听到了你特地把“空留”读重了,这时他的心情是不舍和失落,读的时候可以缓一点。

生再读

师:还有同学来品味这个句子吗?

生:我也是品味“空留”这个词,这个词不仅是内心愁苦,还侧面反应边塞环境的凄惨,在边塞的时候,边塞的环境很凄惨,师:白茫茫一片,什么点缀都没有,画面单调,所以很凄惨,不像我们这里这么漂亮。

师:还有吗?

生:我从“空”一字读出诗人在被苍茫大雪中,看到被白雪铺满的路上空荡荡的,没有了武判官的身影,只留下一串离去的马蹄印,现出一片空旷的边塞雪景体现诗人失落的心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到了你把注意力留在了“马蹄印”上,你从“马行处”三个字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了当时诗人对武判官不舍的感觉,当他回头发现武判官走了,诗人还在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目送诗人远去。

师:为什么要给马蹄印特写?史可慧,你预习时对“马蹄印”有特别的感觉,你来说。

生:我感觉他没有直接写出武判官离去,而是用“马行处”暗示,不仅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而且留给读者很多遐想的空间,我知道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对上一任判官回京,自己做边塞判官,他送别的时候保留一种想要做一番功绩的雄心壮志。

师:“马行处”这一画面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遐想,那么既然是那么多的遐想,我们在读这三个字的时候可以读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吧。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最后三个字”还是太快,最后的气息拖得长一点

生再次齐读最后一句。

师 :气息长一点才可以读出这种感觉,第一次接触听说你(指一位同学)读课文时很好听,我们很想听你读一读。

生读。

师:你可以酝酿一下情感,再试试。

生再读。

师:这样的名句,我们能不能背一背,两句一起,行吗?

生背这两句。

师:按照指导背诵啊,老师不太满意,可以再读一遍吗?

生再背句子。

师:我们诗歌阅读越品越有味道,品到这里,你有没有读到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是一种喜悦 后面“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忧愁。

师:明是冬天景色,诗人读到的却是春天的温暖,这一寒一暖,一喜一愁,是否矛盾?同学可以小范围的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作者心中四种感情都有,因为塞外的冬天非常寒冷,诗人内心乐观的感情,看到的雪景暖暖的,也为边塞美丽风光而喜悦,对送别武判官的忧愁。生:我想先说一下寒和暖,虽然现在边塞环境寒苦,他却感受到了温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虽然战争环境寒苦,但将来总有生活和平的一天,他对那一天有坚定的信念、希望。

师: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我们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 还要知人论诗。了解其人才能了解其情。

教师出示资料

唐天宝年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团队中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军营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豪放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曾在诗中写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岑参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豪迈、有豪情壮志。

师 :你觉得诗人在此时,站在瑟瑟的北风之中,站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站在友人远去的背影前,此时应有一种怎样的姿态?

生:我觉得应该是昂首挺胸的。

师:你读到一个非常豪迈、奔放、激昂的的诗人,诗中有没有哪句暗喻诗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坚毅不屈的?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能不能再酝酿一下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再读。

师:听到了你的朗读当中坚定的语气。除了这句,还有没有从其他的语句中读到坚定、乐观的形象?

生:中军置酒饮归客

师:为什么?

生:他和武判官喝酒,只有有胸襟的人才能做出来。

师:他们怎么吃喝的?

生: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一醉方休。

师: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哪个字可以重读一下?

生:重读“饮”。

师:这么一首千古名篇,我们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到了岑参边塞诗的魅力,最后我们再来读一遍,把刚才我们读到的东西都放进这一遍的朗读中来。

生齐读全文。

师:瀚海冰雪有豪情,送别琵琶亦铿锵,这么一首诗,读一读,不过瘾,不如把它背一背,现在大家背一下。

生背诵全文。

第二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1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平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

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我干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我干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平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 “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2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习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4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平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5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小组的竞赛读,不同组的恰当的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有法

在读懂意思,了解诗意与品味意境的环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让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诗意,然后把整首诗分成两大节:咏雪、送别,让学生按“我喜欢-------句,因为---------”的格式来说出。孩子们积极踊跃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以此环节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此法进行下一环节:送别的学习。学生学有法,有所得。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四、在不足中慢慢改进,成长

对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我播放了一组现代版的边防军营雪景图片,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直观了。由于时间关系,送别部分的赏析稍微有点仓促。通过

通过教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许多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去探求未知的天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6

这一课我是作为学校教研组的公开课来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为了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从网上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课题晚上进行反复的仿读,在仿读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对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我播放了一组现代版的边防军营雪景图片,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直观了。由于时间关系,送别部分的赏析稍微有点仓促。

在课快要结束之时,有一位学生提问:“老师,今后遇到古诗也这么学吗?”

当时提问引发了我对古诗教学的反思,到底古诗应当怎样去鉴赏?

反思之一:应当重视古诗的思想内容。

古诗的思想内容,往往体现在作者的童趣、主张、观点和态度上,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隐晦,有的张扬。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借助古诗的力量,来叩问作者的灵魂。

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鉴赏,就是对其分析、归纳和评价,一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无外乎这样一些方面:感叹人生、抒发情怀、描写自然、厌恶战争、痛斥黑暗等。评价思想内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要站在形象、技巧、语言的高度上,做具体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揭示古诗的内涵。

反思之二:应不忽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包括人、事、景、物。这些形象无不受到诗人主观情感的浸泡,因此,诗歌形象也是意向化的形象。

鉴赏古诗形象,可以分析形象的明与暗、动与静、实与虚、强与弱;也可以把分析形象与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不同的感情基调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生的互动,令许多学生深感“头疼”。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以引领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生生互动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来写送别的那种气魄与豪迈。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价,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诵读,将“读”与“赏”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这一环节让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争着去展示、板书自己的成果,去诵读。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像一个磁场,点燃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后,师与生的共同诵读结束了全课。

回想起来,本堂课后,在字词检测中,过半的学生答得不够准确或不规范,这说明理解文意并不等于掌握字词。在学生答对后,应将那些重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再强调一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步伐不停止,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也许,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真应该放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8

上这节课,我的感觉虽然不是很好,但还是比平时要好一些。也许因为是下课的时候,时间不够充足吧。

一、以后注意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些。

二、也许是你对电脑的操作不够熟练,字迹跟底色的对比不够明显,所以自己模糊,字体颜色用黄色也许会清楚一些,以后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中午时,我又问了语文组长李老师,她说,好象少了一个环节,如果能不叫学生翻译,而多叫学生分析体会诗的意境比较好。比如:从第一句中的 “百草折”让学生体会风的强劲,读“瀚海阑干百丈冰”让学生想象大沙漠的广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9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平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平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第三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1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平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平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生的互动,令许多学生深感“头疼”。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以引领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生生互动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来写送别的那种气魄与豪迈。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价,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诵读,将“读”与“赏”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这一环节让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争着去展示、板书自己的成果,去诵读。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像一个磁场,点燃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后,师与生的共同诵读结束了全课。

回想起来,本堂课后,在字词检测中,过半的学生答得不够准确或不规范,这说明理解文意并不等于掌握字词。在学生答对后,应将那些重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再强调一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步伐不停止,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也许,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真应该放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3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小组的竞赛读,不同组的恰当的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有法

在读懂意思,了解诗意与品味意境的环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让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诗意,然后把整首诗分成两大节:咏雪、送别,让学生按“我喜欢-------句,因为---------”的格式来说出。孩子们积极踊跃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以此环节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此法进行下一环节:送别的学习。学生学有法,有所得。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四、在不足中慢慢改进,成长

对重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赏析,我播放了一组现代版的边防军营雪景图片,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直观了。由于时间关系,送别部分的赏析稍微有点仓促。通过

通过教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许多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起去探求未知的天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5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平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6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平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我干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我干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平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7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习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

(二)整体把握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板书设计: 白雪歌咏雪(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后8句)八月飞雪雪天奇寒军中饯行暮雪送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2009.04.13

第五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第十三小学

庄颖

春夏秋冬

[板块导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春夏秋冬这一版块五首古诗中的一首。这组课文选择的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与诗人的情感融于一体。

本板块在呈现方式上是以单元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的,使之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那么,备课、钻研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胸中有全局。要注意把握同组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一版块要让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在学习本板块重点培养学生朗读方面的能力,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随时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10-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同学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岑参一路同行„„ 2.教学价值:

本课教材作为这一板块的第四课,除让学生识字、有感情读文、背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诗人岑参苦景乐写,别开生面,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怪后人对这两句诗偏爱不已。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背景图,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诗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课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反复吟诵,读中想象,体会诗的韵律和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古诗《 春晓》《夏日》《山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3 .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1 .出示插图。.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1 .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

“折”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 .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第二步:描。第三步:写。第四步:评。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积累边塞诗)出赛[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乐 观

[相关资料]:

1、岑参原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图片

3、生字小字谜 :

Sòng 送

关上走之车,它把礼来赠。

Guān 官

宝盖之下两口生,看着像弓不是弓;

左边一竖连两口,古时坐在衙门中。guī 归

一竖一长撇,山字横着写;

莫到山倒了,人回它迎接。

zhé 折

接一半,断一半,连接起来还是断。

hú 胡

月夜怀古。

rú 如

女子开口,符合要求。

shù 树

(1)又到村中。

(2)这边说有权,那边说当然。

lí 梨

它说利在木之上,砀山特产飘清香; 形如葫芦味甜爽,木上加利送市场。

下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习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凄婉中带有豪迈的送别之情。 2、 理解诗中四次写雪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并能赏析精彩诗句。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课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教学实录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主备人:邹丽娟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大意。 2、 品析诗中描绘的雪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并理解诗意,赏析雪景,体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