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学郑州一对一物理辅导:《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郑学一对一物理辅导:《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堂课是初中学生所上的第一堂物理课,他们对物理学科充满着好奇与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形象性和实效性,即课堂教学中的“味”。为此,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伊始,味已生
·自我介绍
星座:水瓶座
性格:内向型,外冷内热,不太爱说话,不轻易生气。
人生格言:不言弃,坚持到底!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做到最好。
·引入新课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哭声)
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二、课进行,味更浓
·新课教学
1.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1)不会掉下来的乒乓球
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着的漏斗中,用手托住,然后通过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2)鸡蛋浮起来了
器材:一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
做法:把一只鸡蛋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中,鸡蛋很快就沉了下去。往清水中加盐,轻轻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3)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做法: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吹不开的纸片(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纸。
做法:将一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叠在一起,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学生会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5)站不起来(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学生自己。
做法:每位学生两脚着地,手放在腿上,腰挺直坐好。要求,身体不能前倾、不能后仰,不能侧身。然后,老师一声“起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当他们达到老师所说的要求时,却不能离开座位站起来。
同学们,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2.我们捉鱼虾时,先看清鱼虾在什么位置,然后伸手去捉,可以捉到吗?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鱼虾的像,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真正的鱼虾在像的下边。)
(1)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外表面)
(2)蒸馒头时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
(上层先熟)
(3)有同学很喜欢看日出,那么我们在日出时看到的那颗火红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雨后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光的折射)
(4)去年的雪灾,武警战士们为什么要在道路上撒盐?
(加速冰雪的熔化)
(5)我们的鞋底和轮胎的表面为什么有花纹?
(增大摩擦)
(6)书包的背带为什么那么粗?
(减小压强)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3.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4.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三、课结束,味犹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作业:网上查一查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家庭小实验:夏天的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向上升还是下降?
第二篇:《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中学 刘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堂课是初中学生所上的第一堂物理课,他们对物理学科充满着好奇与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形象性和实效性,即课堂教学中的“味”。为此,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伊始,味已生
·自我介绍
星座:水瓶座
性格:内向型,外冷内热,不太爱说话,不轻易生气。
人生格言:不言弃,坚持到底!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做到最好。
·引入新课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哭声)
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二、课进行,味更浓
·新课教学
1.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1)不会掉下来的乒乓球
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着的漏斗中,用手托住,然后通过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2)鸡蛋浮起来了
器材:一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
做法:把一只鸡蛋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中,鸡蛋很快就沉了下去。往清水中加盐,轻轻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3)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做法: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吹不开的纸片(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纸。
做法:将一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叠在一起,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学生会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5)站不起来(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学生自己。
做法:每位学生两脚着地,手放在腿上,腰挺直坐好。要求,身体不能前倾、不能后仰,不能侧身。然后,老师一声“起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当他们达到老师所说的要求时,却不能离开座位站起来。
同学们,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2.我们捉鱼虾时,先看清鱼虾在什么位置,然后伸手去捉,可以捉到吗?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鱼虾的像,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真正的鱼虾在像的下边。)
(1)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外表面)
(2)蒸馒头时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
(上层先熟)
(3)有同学很喜欢看日出,那么我们在日出时看到的那颗火红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雨后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光的折射)
(4)去年的雪灾,武警战士们为什么要在道路上撒盐?
(加速冰雪的熔化)
(5)我们的鞋底和轮胎的表面为什么有花纹?
(增大摩擦)
(6)书包的背带为什么那么粗?
(减小压强)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3.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4.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三、课结束,味犹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作业:网上查一查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家庭小实验:夏天的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向上升还是下降?
2009-06-18 人教网
第三篇:有趣有用的物理
《有趣有用的物理》教学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堂课是初中学生所上的第一堂物理课,他们对物理学科充满着好奇与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形象性和实效性,即课堂教学中的“味”。为此,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伊始,味已生
·自我介绍
·引入新课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
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二、课进行,味更浓
·新课教学
(哭声)
1.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1)不会掉下来的乒乓球
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着的漏斗中,用手托住,然后通过漏斗嘴用力向下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2)鸡蛋浮起来了
器材:一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
做法:把一只鸡蛋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中,鸡蛋很快就沉了下去。往清水中加盐,轻轻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3)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做法:连接好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4)吹不开的纸片(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纸。
做法:将一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叠在一起,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学生会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5)站不起来(全体同学参与)
器材:学生自己。
做法:每位学生两脚着地,手放在腿上,腰挺直坐好。要求,身体不能前倾、不能后仰,不能侧身。然后,老师一声“起立”。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当他们达到老师所说的要求时,却不能离开座位站起来。
同学们,物理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2.我们捉鱼虾时,先看清鱼虾在什么位置,然后伸手去捉,可以捉到吗?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鱼虾的像,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真正的鱼虾在像的下边。)
(1)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外表面)
(2)蒸馒头时上层先熟还是下层先熟?
(上层先熟)
(3)有同学很喜欢看日出,那么我们在日出时看到的那颗火红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吗?雨后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光的折射)
(4)雪灾,武警战士们为什么要在道路上撒盐?
(加速冰雪的熔化)
(5)我们的鞋底和轮胎的表面为什么有花纹?
(增大摩擦)
(6)书包的背带为什么那么粗?
(减小压强)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3.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物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太阳快要落山了。牛顿仰视天空,那双似乎能看穿九霄云层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一会儿他又收回目光,无意识地看了看被夕阳映得通红的苹果。这时恰巧一个苹果悄然离开树枝,“吧嗒”一声落到了地上。
“苹果落下来了。”牛顿自语着。立刻有一连串问号在牛顿的大脑里盘旋起来。
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这么广阔无垠的空间,苹果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偏要落到地面上呢?
一切事物都有重量,都能从高处落到地面上呢?
牛顿思索着,久久的凝视着滚落到脚前的苹果。这个苹果向月球那样在牛顿的脑海里旋转起来,一圈、两圈、五圈、十圈……越转越快,他感到眼花缭乱。一会儿,牛顿的头脑忽然开窍了,他的眼里闪出了兴奋的光芒。
“苹果落在地上,是因为地球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也同样可以到达月球。月球之所以能向下落的缘故。就像苹果落下来一样,月球同样也是向着地球下落的。”
推想开来,行星之所以围绕着太阳运转,也是由于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缘故。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万有引力”的思想诞生了。
穷追不舍,寻根求源,是牛顿的性格。他没有让思想暂停一步,“地球吸引着月亮,太阳吸引着行星,可为什么他们不会像苹果落向地面那样落向地球、落向太阳呢?”)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4.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三、课结束,味犹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作业:网上查一查物理科学家的故事。
家庭小实验:夏天的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向上升还是下降?
第四篇:有趣有用的物理
追求有用有趣的物理课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几个月前,揣着满心的喜悦,跨进了金牛山中心校校园,相比五年前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一刹那,心中少了些兴奋与激动,多了些责任与压力,崭新的阶段就在这种情感交织中掀开了。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工作生活,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的学校是一个温暖而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的老师是一群敬业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但是通过我的日常教学和这次考试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所教物理学科的成绩不太理想。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减负力度的加大,初中物理课程难度已经大为降低,从本次期末试题甚至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可以看出,考题大都是着重于基础,难度并不是很大。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学生不会做,甚至有些最简单的基础题,仍然会有学生无能为力。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可到物理,成绩一下子就滑了下来,总觉得物理难以学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学生下功夫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显著进步,就干脆放弃了学习物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积月累,一点一点被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一点一点消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学生在考试时,连最基础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了。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物理呢? 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用,引起学生对学习物理的重视。
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密度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听课情绪会更高,求知欲望会更强,并且能尽快掌握密度测量的方法。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以及火药发明、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等物理常识着手,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有趣。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爱玩”、“爱摆弄”等特点,采取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教学中,教师将课本中的一些小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等,对于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则当堂消化。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便有了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真正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好玩。
再次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不同的学科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在物理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落实三基: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注意物理过程和方法。要对物理过程和方法比较清楚,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了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能建立比较清晰的物理概念,只有掌握了物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物理的技能和技巧。
3.重视知识结构,这一点依赖于平时认真地思考和阶段性总结。毕竟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有掌握好系统地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以网状形式相关联,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知识进行更好地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认真组织物理教学工作。力争使学习物理成为学生的兴趣,教授物理成为教师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尽我所能完成物理教学工作,并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并请大家帮忙指点,能够让我尽快地成长。谢谢大家!
第五篇:有趣有用的物理
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时建议:1课时。
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这里的观察、实验以及插图和图下的问题都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学生不可能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在这上面费时间。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些问号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
章首图及配文
章首图的创意来源于大家熟知的关于牛顿拾贝壳的话,原文摘录在第9页,这里与之呼应。配文不要由教师讲解,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有准备地、带感情地朗读,可以请几个学生朗读几遍。学生在读、听的过程中会有有益的感受。以后各章的章首图及配文也可以同样处理。
有趣有用的物理
可以从实验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对实验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也可以不做解释。
演示
第2个演示中,纸盒中是一个扬声器,连在录音机上,盒的上表面紧贴扬声器。小人的下面是棕毛做成的“脚”,锯下一截毛刷粘在小人的下面就行了(图01)。毛的长短及小人的重量要经过试验。
想想做做
用放大镜看指纹,是放大的;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前者是大家熟悉的情况,后者是窗外物体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缩小的像的情况,学生并不熟悉,他们往往以为放大镜看东西总是放大的。这样可以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常成实像时都是用一个光屏去承接,而这里则是把眼睛放到实像后面光传播的路径上直接接收通过透镜的光。这一点不必讲给学生,但教师心里要明白。
吹乒乓球的实验中要注意,开始时不要把球和漏斗贴得太紧,要允许一些空气从球和漏斗的缝隙中流出。
课本图0.1-5和0.1-6是一组互相关联的组合图。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中,认为地球吸引月球使它不会逃脱的力与使地面物体落向地面的力是同一种力(见本章参考资料),这个思想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由于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才有了今天的通信卫星。
教师在这里可以收集材料,稍做展开,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关系。要从兴趣和STS两方面吸引学生,不要涉及过深的物理内容。
怎样学好物理
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观察和实验。这里没有用“实验”这个词,主要是考虑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只要做正规的物理学的学科实验,恐怕更多是小实验、小制作、调查研究等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用“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的说法可能包容性更强一些。
关于“观察”,要强调,它与平时的“看见”所不同之处在于,“观察”是有目的的。例如对于城市的学生,可以问一问,有多少人知道,路口的红绿灯(如果是竖排的)哪个颜色的灯在下面,哪个在上面?恐怕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但是,如果有目的地去观察,第二天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课本图0.1-7和0.1-8的两个问题可以请同学回答,但不要解释为什么。学到相关知识自然会解释。设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看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事物是否感兴趣,让学生们看一看自己的观察能力,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心人”。这两个例子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也是给教师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考查学生的实例。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周围科学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比多知道一两件科学知识要重要得多。
课本图0.1-7和0.1-8分别是技术应用和自然现象的例子,它代表了物理知识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
课本图0.1-9和0.1-10是两个实验,做起来都很简单,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不能只做演示。两个实验后面都问了“为什么”,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正确回答,教师也不要给出答案。但是,一定要问,也一定要让学生试着回答。发问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这是为下面的“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做准备。
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结合上面四幅图讲:只动手不动脑,什么也学不到,要多向自己问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去想,是“设疑”,但不要求想出正确的结果。
6页和7页的四幅图只是例子,两个观察、两个实验。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再开发一两个小观察、小实验。
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过去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指联系技术应用和自然现象,这套教材仍然坚持这点,但与过去相比,除了技术应用和自然现象外,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即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电视、电话、汽车、飞机、人造卫星„„),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同时讨论,由于滥用科学技术,它给人类带来了哪些问题(石油、煤快烧完了,空气、水的质量变坏了„„)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不求得出什么结论。
课本图0.1-11是一个例子,提醒学生要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LPG是LiquefiedPetroleumGas(液化石油气)的简称,CNG是CondensedNaturalGas(压缩天然气)的简称。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这段材料的目的是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可以在阅读之后让学生仿照伽利略的方法做实验(可在课外进行)。教师要重视第9页上面的问题。本书在“STS”和“科学世界”两个栏目后面大多有些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通过阅读获取了一定的知识,使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观察、提出疑问、作出猜想、证实猜想,这些都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要素。本书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而不是隐含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悟。因此,学生在伽利略的探究中尝试找出这些要素是有好处的。
第4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见仁见智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STS”和“科学世界”两个栏目,以及其他栏目,其中的内容都是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处理可能和本书不同,其教学要求应以课程标准为准。
第9页牛顿的引语与第2页图和第3页的配文相呼应。
参考资料 牛顿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不同的资料所载牛顿出生年份不同,大多源于不同的历法)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后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制的带小灯笼的风筝(当时人们以为是彗星);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个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的舅父是一个神父,他发现牛顿喜欢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1665年大学毕业。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微积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用微积分来计算面积、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几乎与牛顿同时也创立了微积分学。
(2)牛顿在光学上的成就
牛顿从1663年起,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他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著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最后他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该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匀均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牛顿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制作的望远镜可放大物体30~40倍。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本结构。
(3)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关于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故事来源于法国作家伏尔泰的回忆以及牛顿好友的叙述。大体上是说:1726年4月的一天,牛顿在家乡花园的苹果树下喝茶时曾告诉过人们,过去一次同样在苹果树下喝茶时,由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了思考:苹果落地、行星绕日和月绕地球会不会是由同一宇宙规律支配的?牛顿在1714年所写的备忘录中写道:“这一年(1666年)我开始想到重力是伸向月球的轨道的„„我还从开普勒关于行星的定律,推出了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要和它们与它们绕之运行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所有这些发现都是在1665年和1666年的鼠疫年代里作出来的„„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完善了关于万有引力与抛体向心运动的数学证明。
牛顿从1665年开始思考万有引力到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总结吸收他人成果的过程。困难主要是,他不只是把月亮与苹果、重力与引力、天上与地下联系起来,处理引力问题,而是要从头系统地弄清力、惯性、质量、力与运动的关系、向心力等问题,找出的定律不但要符合引力情况,还要符合已知的碰撞、落体、打击、抛射等规律。这些规律当时还都没有完全弄清楚。此外,当时的数学工具还很不完善。实际上,牛顿正是在解决力学问题的同时,发明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微积分。
1681和1682年有彗星两度出现,1695年哈雷提出彗星的轨道应为扁长椭圆,与牛顿一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重算后预言:“1682年的彗星每75年绕地一周,即1758或1759年将再次出现。”经克雷洛作摄动改正后,预言推迟到1759年4月。后来彗星果然大体如期到来(只差1个月),被后人称为哈雷彗星。此外,1846年英国青年大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台的勒威耶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各自独立计算出未知行星(海王星),由德天文台的伽勒于1846年9月18日通过观测证实海王星的存在;1797~1798年,卡文迪什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至此这一定律就被完全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