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时间:2019-05-12 17: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

课内精读我练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踌躇欲下,又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3、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4、“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5、“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6、“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拓展迁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16音乐之声

教师寄语: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

学习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基础知识:、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

国剧作家

(姓名)。

2、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

遐思()伫立()虔诚()弥撒()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

山麓:

流连忘返:

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

不以为然:

理解探究: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5、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6、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

7、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合作释疑:

8、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9、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0、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

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利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亚(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麽麽。”

玛格丽塔(唱):玛利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起放声地笑了。

1、“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结合本段内的内容说一说,玛利亚“怪”在哪里?

12、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

1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5、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他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6、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7《公输》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墨子》及墨子

墨子,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钩钜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参考)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敝舆

短褐

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吾义固不杀人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请无攻宋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四、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五、总结升华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中考链接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子墨子曰

()

⑵愿借子杀之

()

⑶吾义固不杀人()

⑷不可谓知类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⑵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8《孟子》两章

设计人:范书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

⑴ 池非不深也()

⑵ 委而去之()

⑶ 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四中考链接

XX年北京市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比“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

庆阳市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助读资料

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关于《庄子》:《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读准字音

三、再读,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来,欲代子相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理解故事寓意。

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思考明确

五、形象分析

庄子:

惠子:

第二课时

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初读读准字音

二、再读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研读探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四、拓展阅读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思考: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

《海燕》

学习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掌握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要著作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猫》。写作背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远走欧洲,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一、知识链接(自主学习,我能行!)

1、给下列字注音

轻飔()隽妙()隽逸()憩息()縠纹()蹇劣()皎洁()粼粼()忧戚()伶俐()

2、下面注音有误的是()A.匾额(biǎn)鸟巢(cháo)奔驰(chí)B.疾雨(jí)飞窜(cuàn)

双翼(yì)C.轻颸(shī)隽妙(juàn)粼粼(lín)

D.隽逸(yì)

憩息(qì)

嫩蓝(nèn)

3、自读第一段,作者通过对、、、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4、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

5、自读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愿意写出来与同学交流吗?

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团结就是力量!)

6、本文用(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順叙、倒叙、插叙、补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7、阅读课文第1—7段讨论:

在“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

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对小燕子喜爱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8、阅读课文第8—14段讨论(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文中如何描写海燕的活动背景?

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9、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10、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课文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三、目标测试(有目标才有追求!)

12、本文的体裁是 散文。

(2分)

13.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2分)

14.文章通过对 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表达了他对 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6分)

15、“燕子归来寻旧垒”属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16、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动态: 静态:

17、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 ”图。

18、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19、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20、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课学案 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周第课时班级小组姓名

30、《诗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2、背景知识

(1)《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

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

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

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熟读课文1、2首成诵

3、简单概要1、2首古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赏析《饮酒(其五)》

1、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从是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主旨句是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什么?本句包含什么哲理?

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品味《行路难(其一)》

1、主旨: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抑郁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精神。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州,将登太行雪满山。

4、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

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

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

为“诗圣”。

(2)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晚清杰出的诗人和散文

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

2、写作背景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

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

(2)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

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

一、自主学习

1、熟读3、5首古诗成诵

2、简单概括两首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丧乱’指‘何由彻’表现了的感情。

4、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二)《己亥杂诗》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诗的前两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浩荡’’写出了。“落红”指,比喻。

3、这首是表现出了哪几种思想情绪?

4、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达标测试

1、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

叹:。

2、《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

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2)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一、自主学习

1、熟读本诗成诵并概括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中用互文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咏雪名句是。过渡句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三、达标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四、小结

【课文写作特色】

1.《饮酒》(其五)(1)说理、抒情、写景融于一体。

(2)貌似平淡,蕴含深厚。

2.《行路难》(其一)(1)悲愤不乏豪迈,失意仍怀希望。

(2)内心矛盾,波澜起伏。(3)语言形象,寓含悲慨。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层次清晰,立意高远。

(2)语言朴实,精当生动。(3)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情景交融,意境鲜明。(2)语言明快,旋律跌宕。

(3)结尾含蓄,遐思无尽。

5.《己亥杂诗》(1)抒情议论,有机结合。(2)比喻形象,贴切恰当。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变色龙》这篇小说作者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片断场面作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用极其幽默的笔调和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描绘了沙皇走狗诌媚权贵、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政权腐朽反动的本质。“变色龙”已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长廊中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之流的典型。

(二)学法引导

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着重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也需留心体会。

(三)审美鉴赏

富有个性的语言美

《变色龙》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个沙皇警犬,因此他的语言具有骄横和谄上欺下的特点。他对老百姓大逞威风、专横跋扈,对大官僚则奴颜婢膝、趋炎附势。在这两种特点的统一中表现出他的厚颜无耻。赫留金的语言也是个性化的。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他的语言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向巡官申诉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是相当出色的,形象地反映出他的粗俗鄙陋、虚荣夸张、逢迎官长和想趁机捞一把的特点,这一段申诉和下面一段辩词(骂“独眼鬼”那一段),把这个小市民的性格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四)重点难点突破、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析]题目是的眼睛,好的题目,不近能吸引读者,而且能对表现主题等起到画龙点睛得作用。

[参考答案]“变色龙”原是一种晰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了这个人物的丑恶面目。

2、“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是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读者应该善于透过文字的表象,深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这样才能恰当的理解作品。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双关。“无精打采”,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双关语,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这里运用了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3、本文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画这个形象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析]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文字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同时对本文最显著的写法有所了解。

[参考答案]本文的主人公具有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狡猾善变、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对话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析]小说等文学作品,不管采用怎样曲折的手法,最终还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是学习的重点所在。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盛()满

筛()子

魁()梧

畜()生

恐吓()

中()看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词语。

yì()想天开:

无yuán无故:

jìng自:

3、填空

(1)《变色龙》的作者是__

_,他是___

世纪_____国的短篇小说家。

(2)以“变色龙”为题,用意是以变色龙_____的特点比喻主人公_______的 性格特征。

(3)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不依据法令,也不依据客观事实,他唯一的依据是

。奥楚蔑洛夫虽然多变善变,但是他

这一宗旨却是始终不变的。

4、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赫留金恐吓说。

我来收拾残局!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他话也没说,就拿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c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倒狗的脸上去;狗呢——颗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在这里可以听倒最荒唐的新闻。

5、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这样多变说明了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那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矫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上文是《变色龙》选段,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是因为

A天气一下子变得热起来。

B天气并未变热,是他听到“将军家的狗”而紧张得浑身发热。

c他借脱大衣企图转移人们的视线,掩盖自己内心虚弱、媚上欺下的丑态。

D大衣是他身份的标志,叫巡警脱大衣,是要显示自己的威严和神气。

2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讲的话里有四个省略号,它们的作用是

A奥楚蔑洛夫说话十分罗嗦,此处省略了许多话。

B表示讲话断断续续,不连贯,此时他正盘算着鬼主意。

c表示转折,话题转换。

D表示话常停下来,他吓坏了,说不下去了。

3后一段奥楚蔑洛夫穿大衣是因为

A起风了,他感到确实冷。

B处理这一事件,他太紧张了。

c他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D这是奥楚蔑洛夫的又一次掩饰,遮掩他内心的胆怯,为再次“变”作准备。

4后一段中有两个“你”,这两个“你”指的是

A指的是同一个人,叶尔德林。

B指的是同一个人,赫留金。

c前一个“你”指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指赫留金。

D前一个“你”指叶尔德林,后一个“你”是泛指,指一般的平民百姓。

5这两段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

A时而和蔼,时而粗暴

B对狗很关心爱护

c对赫留金不满

D媚上欺下的丑态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救灾车闯祸后……

7月18日傍晚,四川彭山县火车站附近,一辆解放牌货车被团团围住,人们用近于粗俗的四川话争吵着,叫骂着。

我挤进人群,见一小伙子和一老太婆正揪住司机论理。据说两分钟前这辆货车停靠街边时,将小伙子的自行车碰坏了,行人躲避时又碰翻了老太婆的豆腐摊,雪白的豆腐倒了一地。“开的啥子车个’小伙子横眉怒眼,挽衣袖想动手。

“不赔豆腐,走不脱!”老太婆尖叫着。

司机也不示弱:“你们聋了瞎了?听到喇叭声不理睬不让路!”众人都给小伙子和老太婆帮腔。路边包子铺老板指着司机的鼻子道:“整了人家还嘴硬,你今天想不想走?”戴红袖套的老汉连声喊:“啥子态度?罚款!”

“喊警察来。”

“赔100块钱!”

不赔就扣货。

人们吵嚷着,乱成一团。司机脾气大,但也是个干脆人:赔就赔,少起哄,我还要赶路。

“这人拉的是抗洪物资!”有人忽然惊叫道。马上有人爬上车查看“是的是的,省里让发往江苏的草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人证实。现场立刻静下来。小伙子正要接司机赔的钱,听到这些,他的手缩回来了。

卖豆腐的老太婆也停止了叫骂。

算了,有钱就让他赔点,教他走,别误了装火车。有人提议。

一片赞同声。

“咋不早说呢?这货,灾区急等着用呢!快上车!”戴袖套的说。

“老兄,你不该停这个地方嘛。”小伙子口气缓和多了。“我……我停下想买几个包子就走,午饭晚饭都没吃。司机边解释,边赔钱给小伙子。

“算了算了,我这破车就当捐给灾区抗洪了,你赔老太婆点钱就行了。”小伙子挺仗义地说。

“莫赔了,你这救灾车小心点就行了,快走吧。”老太婆也很宽容。

说话间,卖包子的老板用一张纸包了几个包子递给司机:“我请你。”司机捧着包子,愣在车前,一米八几的汉子,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没事了,同志,看在灾区份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边安慰司机边将他推进驾驶室。

两分钟后,警察赶来了,还没张口,就有人风趣地告诉他:私了啦,私了啦,你回去吧。譬察简单了解情况后,笑着走了。

我很激动,走到老太婆豆腐摊前:“老人家,您的豆腐我全买了,就要这地上的。、下面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是()

A.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国家的利益。

B.歌颂人们为了抗洪救灾而表现出的宽容谅解。

c.说明互相谅解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D.歌颂谅解、宽容精神,反对骂人吵架的不文明的行为。

2.这篇写作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A.用前后鲜明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

B.形象具体、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c.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人胜。

D.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含蓄,发人深思。

3.使故事情节发生急剧转变的一句话是:

4.司机“愣在车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原因是

__。作者着意点出一米八几的汉子”的目的是__

_

5.简要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表达作用。

(1)现场立刻静下来。

(2)人们很快闪开,看着汽车加大油门朝火车站驶去。

6.车开走了,事情解决了,“我”为什么要把老太太的豆腐全买走,而且要地上的?

答:

三、资料下载

奥楚蔑洛夫形象分析、专横跋扈、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

小说里,作者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2、寡廉鲜耻的典型形象。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哲学,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政治条件的产物。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

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学案(无答案)

九年级语文阅读

(一)人体的独特性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 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 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 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 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

4、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

5、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

九年级语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12分)

眼界与读书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 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4、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1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3分)

九年级语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1题。(15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7、解词(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3)傧者更道

错: 直:

更: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8、译句(4分)

宜: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19、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2分)

20、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3分)

21、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2分)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的答案

    第一单元1诗两首1.汹柔坟喉惆黎2.B3.示例:故乡是一杯浓浓的酒,故乡是一轮圆圆的月。4.悲欢、无情、蹲踞、冷眼看人间恩怨。5.由长城联想到祖国多灾多难的历史,表达对长城复杂的......

    九年级政治4-6课教学案及答案2

    九年级政治4-6课教学案及答案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

    九年级政治6-10课教学案及答案2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3课时 【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节约的习惯 2.知识目标: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 3.能力目标:树立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意识和提高能力。 【预习导学......

    九年级政治4-6课教学案及答案2

    文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预习导学】 自学提纲: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要求是: 3.国生态文明的要求是怎样的? 4.析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8《热爱生命》学案(答案不全)新人教版

    热爱生命 教师寄语: 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 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 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就是胜利, 尽管他们输掉了赌博的本钱。 ——杰克·伦敦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踉......

    九年级语文答案

    2011郑州外国语九年级三测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2、D3、C4、B5、(1)蒹葭苍苍(2)择其善者而从之 (3)惟吾德馨(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千里共婵娟随风直到夜郎西留取......

    九年级语文答案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二、三(每小题2分,共30分) 1—15题CDADCDDDDDCCBAC 四、填空(12分) 16、(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鸡声茅店月(3)叶......

    九年级语文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共32分) 1、(4分)(1)近在咫尺(2) 作业簿(bu)(3)花团锦簇(cu)(4)光阴 2、 ( b )3、( a )4、( c)(2—4每题3分) 5 、(共7分) (1)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