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教师:彩粉笔、凸透镜、光具座、刻度尺、电源、电子蜡烛 学生:研究凸透镜实验器材、记录卡
一、教学引入:
师:问大家一个事儿,谁使用过照相机拍过照?我们也学习过了,照相机能成什么样的像? 生:缩小、倒立的实像。
师:很好,我自己造了一架非常先进的、多功能数码照相机,拍照快捷方便、立等可取,(拿出来,演示给学生看)现在我们利用它拍一张蜡烛的照片。生:认真观察。师:(拿出相片给学生看)怎么样?我这架相机还可以吧。想知道它是怎么拍照的吗?(打开箱子给学生看)我这架相机够先进吧。这还有一张相片呢。这张相片是假的(拿下来,看到在光屏上出现像),但这个装置却反映了照相机的拍照过程,这个像是真的吧。我这还有两张图片,现在请你认真观察,这两个图片上的像哪一个和光屏上的像一样的大小,你挑选出来。一定要认真观察。咱们看谁的眼力好,去选择图片时不能看像了。谁来试试。生:选择图片。(师先让学生观察,然后顺势移动蜡烛改变像的大小)师:让学生拿着选择的图片来和光屏上的像对比。
师:你看看,我说让你认真观察吧,到底还是观察不细致弄错了吧,重来试试。(师再移动蜡烛)。
师:他怎么两次都没找对。生:是因为你动了。
师:原来错不在同学这。刚才和这位同学开了点小小的玩笑,不是有意捉弄了你。这位同学为我们继续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家用掌声表示感谢。(生鼓掌)(6分)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其实这位同学已经找对了,只不过让我做了点手脚。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凸透镜可以成像,而且成像特点可大可小、可倒可正还可虚可实。看到过凸透镜成像的变化吗?下面给大家一次看的机会。每个小组的桌上都一个凸透镜,先在纸上副一个箭头,然后拿着凸透镜由远及近观察箭头成像的变化。生:学生实际操作。
师:好的。我们刚才的小实验也让我们看到了凸透镜成像的变化。那么同学根据刚才的小实验考虑一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引导学生认识到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说有点麻烦,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为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那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之间(也就是物距)有什么关系呢?(板书:提出问题:像的特点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2、设计、进行实验: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在实验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几个问题:介绍实验器材(说明凸透镜的焦距)。
师:有了这些器材你觉得应该怎么运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首先这些器材怎么先后放置呢?使用、装置安装(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及作用)。既然是研究成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记录物距、像距、像的特点)。
明确这些问题以后,我还要说明两点要求:1各个小组成员应该分好工,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观察并互相配合;
2、要注意安全别让蜡烛烧到或是烫到。明确了吗?好,开始实验。生:学生实验并记录。(准备记录卡)
3、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都完成了实验,下面请各小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用彩粉笔标记)生: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师:我们现在来分析成像的情况。成缩小、倒立的像的时候物距是多少?(如果我们以焦距为标准来说明,这是一倍焦距、二倍焦距)生:二倍焦距以外。师:像在什么位置呢?
生: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师:谁能说成放大、倒立像的时候物距是多秒?像距是多少? 生:物距是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是二倍焦距之外。师:怎么没有在焦距之内的情况呢?哪个小组来说明? 生:物体在一倍焦距之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谁能归纳一下? 照相机是根据哪一条成像规律制成的?投影仪、放大镜呢?
5、拓展延伸:
我们刚才分析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实验数据:请大家思考:
(1)在什么位置成实像?什么位置成虚像?实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虚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在什么位置成放大的像?什么位置成缩小的像?
师: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归纳成像的口诀:一焦定虚实,二焦分大小。虚正实倒。
现在让我们重新做这个实验,把蜡烛先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并调节光屏的位置成像保持清晰,或者先把蜡烛离凸透镜较近的位置,逐渐远离凸透镜,并调节光屏的位置使成像保持清晰。我们再一次认真观察成像的变化。生:学生再次实验。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你是否注意到了,当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怎么变化?
生: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而且像也变大。
师: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口诀再补充一句,物近像远,像变大。(说明“变大”和“放大”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
第二篇: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识的“探究和掌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习惯于多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思想方法,本课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处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
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是实像,有时是虚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
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
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5、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应用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三)布置作业 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探究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道理。从这节课中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无穷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曾 波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练习光具座的使用,培养光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探究情景中,锻炼自行设计方法解决克服困难的能力 3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树立在纷繁复杂的情形中,抓住主要矛盾,理清思路,正确实施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信念。 【教学总体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简单的小结和巩固练习;第2课时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对物距像距的关系、成像规律的应用等专题进行分析研究。本课是第1课时。 本课计划通过“游戏导入”、“确定探究课题”、“实验探究”、“规律小结”、“进一步探究”和“课堂反馈练习”6个教学环节完成: 游戏导入:通过游戏,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确定探究课题:通过对刚才游戏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实验探究:学生进行探究猜想,进行探究实验,验证(否定)自己的猜想,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规律小结: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创设探究情景,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体会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课堂反馈练习: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进行教学反馈。【教学实施】 游戏导入: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凸透镜一侧放置一个锁的图片,并调节图片(物)倒凸透镜的距离,让学生在大小不同的钥匙中选择合适的配合锁的像,创设物距变化凸透镜成的像的性质就会变化的探究情景。从而导入课题。 确定探究课题: 通过对刚才游戏,带领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即感悟到物距的变化是像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确定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不同物距下的凸透镜成像性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探究猜想,并将猜想的内容预填入探究表格中,然后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完成课本要求完成的探究表格,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猜想。猜想正确的巩固了正确的认识,猜想不正确的,在否定猜想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失误的原因,克服错误认识,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规律小结: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认识到像大小变化和实虚变化的分界点,产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整体的认识,克服上一节课中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分别认识凸透镜成像可能引起的片面认识。同时鼓励学生们用不同的、非表格式的方法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小结和归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探究: 进一步创设探究情景,如改换焦距位置的凸透镜或使锁横放,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作用是否颠倒的问题,发动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寻找独创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体会探究过程,巩固探究成果。 课堂反馈练习: 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进行教学反馈。在这一环节可以尝试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反馈方法,寻找跳出题海同样可以巩固知识的新方法。 【教学情况预想】 通过具体的游戏穿插的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探究情景的创设具体为完成既定的游戏环节,并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探索、发现。可以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目标更明确,过程更有趣味,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在进一步探究环节发动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寻找独创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在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分析的过程中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练习反馈中加入多种新鲜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学物理也是初次接触凸透镜成像规律,对学生还不做过高要求的情况下,应该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案例 【教材依据】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实验之一,它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做好这个探究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其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主动获取的意识,活化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学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物理实验教学虽然已经从以前的“嘴巴讲实验”、“粉笔画实验”走出来了,但是却又走进了“有理知识被无理验证”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做出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实验结论,一方面又要得出实验结论。为了能够两全齐美,于是乎“这是实验存在误差”便成了我们无理验证科学知识的有力证据。如何让有理的物理知识被有理的证明便成了我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 【教学准备】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光屏、电池、凸透镜、毛玻璃、印有数轴的明胶片、蜡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猜想作准备 1、在你们桌上的盒中有一个透镜,认识他吗? 2、为什么? 3、光学透镜不可以用手摸。 4、有不同的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可以辨别出是不是凸透镜以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上节课我们测出它的焦距大约是多少的(教师板书:10cm) 6、还有其他方法判断是不是凸透镜吗? 7、“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板书:正立放大的) 二、游戏中进行猜想 8、如果把刚才能够将字放大的凸透镜对准同学,并且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你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呢? 9、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倒立缩小的像) 10、如果我把这个灯丝开口向下灯打开,对着我这个凸透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板书:倒立放大的像) 11、刚才的几个实验说明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那么,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呢? 回忆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教师拿着同一个凸透镜远离靠近,和将学生的透镜和我的透镜拿在手里。 12、介绍物距像距,并板书u、v。 凸透镜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三、讨论中设计实验方案 13、猜想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那怎样才知道对与错呢? 14、要实验我们就要计划计划了,首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光源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蜡烛等) 15、用凸透镜、刻度尺,在测焦距时有什么麻烦? 16、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光具座,它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而且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我们的实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17、选好了器材,我们需要商量一个方案。课件出示:“清晰像与不清晰像”能图片 18、哪一个清晰?什么样的像才是清晰呢? 19、实验之前,老师想对大家提几点建议(课件出示:实验小贴士) 20、下面的任务就请大家在光屏上得到几个不同的像,并将你在实验中的物距和像距记到印有数轴的明胶片上。 四、利用数轴处理数据得出规律 21、将各组的胶片收上来,相互重叠,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什么规律? 22、归纳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23、刚才实验中,有点遗憾,没能得到正立的像,那凸透镜能不能成正立的像呢?怎样才能看到呢?回忆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当时是在哪里看到的? 24、那么,凸透镜的虚像应在哪里看呢? 25、再观察,从规律中你能发现什么? 26、你们认为物体在两倍焦距上会成什么像呢? 27、一倍焦距以下呢? 28、归纳出两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五、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那现在,让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一下我们的实验: 1、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用蜡烛的,实验中蜡烛变短,用二极管的亮度不够等) 2、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六、动画总结深化规律 反思得很好,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一下今天这堂课。 1、课题。 2、动画演示成像的规律。制作土照相机。【教学反思】 1.拍照激趣,新意导入,有效活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激欲引入新课,可以活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本堂课的导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复习旧知,理清凸透镜的特征,顺利地得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然后通过用凸透镜毛玻璃拍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了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课题;通过利用凸透镜找像的过程,产生凸透镜既可成缩小实像,也可成放大实像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了铺垫。 2.改进实验,让学生有效探究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 先通过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在已有的知识中引发联想,同时通过游戏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光屏上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并对学生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为了解决蜡烛在实验过程中会变短的问题,我将成像实验中的发光物体做成一个由三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的三角形,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上同样高度的格子,起到了稳定、量化、无污染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科学情趣的引导下各个成为投入科学探究的主角,获得了印象鲜明的物理规律。 3、数轴处理数据,有效验证科学知识 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是这一环节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用印有数轴的塑料透明薄膜处理实验数据以此寻找规律的方法。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物距和像距画到数轴上,然后将不同小组透明薄膜层层叠加,既直观地处理多组实验数据,突破了“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这一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乐趣。 4、实验反思,让学生理性探究 为了探究的有序、有效,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方案后,进行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也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的目的;为了探究有理,我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反思”,在信息的处理中,在学生的自省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理性。反思结束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5、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安全进行实验 为了让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我设计了实验小贴士环节,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忘了安全操作,通过课件对比清晰像与不清晰像,为学生高效地探究打下了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 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第三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第四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案例
第五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