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

时间:2019-05-12 17: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

第一篇: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

《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预案

一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了4个例题: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内容,下面我就重点说一说自己对例4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及简单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根据已有的数量关系,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这是一个难点。教材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导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列出两个除法算式。算式列出后,请同学们估一估结果是多少,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为发现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留下悬念。例3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将“图”与“式”相对照进行解释、分析、说理,使学生在讲述算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熟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科学性的优势。

三、对例题3的认识及分析

分数除以分数这一内容是在例3中出现的。在例3教学之前学生已经体会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一的数和整数除以一个几分之几的数的计算方法,而且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材借助了分一分、画一画等直观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了算法,有了这些做基础,虽然这个例题是个新知,但学生完全能够利用比较、类推,迁移,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自己解决分数除以分数应怎样计算。然后再让学生在示意图中分一分,画一画,借助直观图来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有了这些环节做铺垫,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等于分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个例题的设计与以前的传统教材不同,它不在通过复杂的数学算式去理解为什么要变成乘10/3,而是通过直观的图示去验证9/10里面就是包含着3个3/10,所以9/10÷3/10就等于3,再就是要让学生明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这种方法在分数除以分数中也同样适用就可以了。

因此,分数除法各种类型的题目,就都学完了,紧接着就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总结概括出分数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这个方法的概括和学习为后面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应用以及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打好了基础

四、课堂教学设计

在这一课时中,我认为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通过验证得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二是由前面的4道例题概括出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下面就是我根据对这一课时的教材理解进行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除法统一的运算法则。

3、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准确进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1、口算。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2、师:这两种除法的计算方法好象有一种共同点,大家看出来了吗?(学生交流)

3、师:对,都是化除为乘,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可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呢?

(板书:分数除以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迅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一种条件。】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出示例题3指名列式: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列方程,大家来试做。

指名汇报,强调计算结果不带单位名称。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关键找出单位“1”。

2、总结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深化方法,加强理解。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

(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第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2、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反思

《分除以分数》属于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和感受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分数单位及倒数,再把例题2米改为1米,我认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再把它引申到2米。再把1/5米 改为 2/5米。同时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

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学生先是通过知识迁移,由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把“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分数的倒数”作为一种猜想,还有的把分数转化成了小数;有的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的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有的结合倒数的知识把分数转化成了整数;有的根据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验算;有的结合题意另列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倒数的知识和乘法结合律也推导出了猜想。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采用了“猜想——验证——比较——明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充裕的探索时间。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经过研究讨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就解决了。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 “一个数除以分数(零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六、不足之处:

1、应再放手,在课堂上只讲易错易混淆的地方,这节课包办讲的东西还是过多。

2、还是不敢放,怕浪费时间,导致自主、互助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在这方面应再注意加强训练。

3、由于前面知识学得较扎实,学生能自己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但有个别同学掌握的程度不太扎实.4、学生在做分数除法时,可能会把被除数转化为倒数,除号和乘号改变出错,除数没有改变成倒数。

第二篇:肖龙学春教学设计初稿 -

春教学设计

东新中学肖龙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第三篇: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欧春龙)

1.3.1有理数的加法

(第1课时)授课教师:贵州省凯里市第五中学

欧春龙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2.内容解析

本章对于“数及其运算”的学习内容安排是:系统地学习在数系及其运算的扩充过程中,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后,所引进的新数之间的运算如何归结到原有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定义运算法则,进而使原有的运算律在新的数系中得以保持。

本节是在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以及七年级刚学习的有理数、数轴和绝对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是从已有知识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借助具体情境和数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从而理解和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运算。在探讨法则的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有示范作用。

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实数、代数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2.目标解析

(1)引导学生列举引入负数后两数相加的情况,从而发现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负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0相加”等未知问题。(2)设置具体情境,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观察算式与数轴,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确定符号和计算绝对值的方法,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

(3)要求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借助具体情境探讨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在有具体情境支撑时,学生会计算,可能离开了具体情境就不会算了,这里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理解有一点困难,解决方法在于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情境的数学本质,并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数学问题。

异号两数相加时需要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将绝对值相减”两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解释,让学生感知法则的由来,理解法则的合理性,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讨有理数加法法则思路的建立;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符号的确定,绝对值的计算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方法可以运用“超级画板”教学软件制作课件,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直观地感受运动的过程,理解将“原点”与“最初运动的起点”对应,将第一次运动的终点作为第二次运动的起点,并将“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与“两个数的和”对应。

在具体运算中,强调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着手,即“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明确“与负数有关的运算,我们都借助绝对值,将它们转化为正数之间的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1:在小学时我们就已经学习了加法的运算,想问问同学们5+4等于多少?请根据式子,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情境。

[师生活动]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巩固加法的意义。检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做加法运算时,加数有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例如本章引言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果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求结余时就需要计算像8.5+(-4.5),4+(-5.2)这样的算式。像这样,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该如何计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2: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呢?(你还想知道哪些数的加法运算呢?)

[师生活动]若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不清楚,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回忆。引导学生用具体算式来举例说明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并把学生举出的算式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引入新数后就要学习新的运算,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探索新知,导出法则

小明在一条左右方向的马路上来回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例如向右运动8米记作+8米,向左运动8米记作-8米。

[设计意图]统一规定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生成。思考1:如果小明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追问1: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对两次运动最后结果的表述上可能只说出移动的距离,而忽略了移动的方向。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小明最后在起点的哪一边?离起点有多远?学生会比较容易回答出5+3=8这个算式,但对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得不够全面,容易只关注距离而忽略方向。

追问2:还能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说明小明两次运动的结果?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通过“左右运动”学生不难想到数轴,如何利用数轴表示上述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要说明以下几点:(1)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4)如果用正数表示向右运动,用负数表示向左运动,就可以用算式描述相应的运动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来移动“超级画板”课件中数轴上的小明,学生可以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直观地感受运动的过程,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相结合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

追问3:小明两次移动的最后结果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又可以用数轴来说明,算式与数轴有怎样的联系?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从小明在数轴上的两次移动容易发现:第一次向右移动5米可记为+5,再向右移动3米可记作+3,小明最后到达+8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发现进行整理,并结合数轴分析,第一次移动的结果就是算式中的+5,第二次移动的结果就是算式中的+3,“小明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就是把两次结果求和,所以列出了5+3=8,也就是(+5)+(+3)=+8。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思考2:如果小明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类比“思考1”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

追问1:这个问题的结果还能用5+3=8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会从移动方向的不同来考虑。[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追问2:你能用数轴来解释这个算式吗?

[师生活动]有了“(+5)+(+3)=+8”学习的经验,学生容易类比前面的做法来解释,教师要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对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负数与负数相加”的方法,从而为 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加法的其他情况做准备。

小结:通过两个思考我们列出了这样的两个算式,结合数轴你能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从实际情境的角度来总结,例如:看小明最终在起点的哪一边,来确定结果的符号,然后看离起点有多远来确定数值。还可能从算式的角度来总结,例如正数加正数还是正的,负数加负数还是负的,然后再把数加起来等等说法。虽然描述得不够准确,但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找到了计算方法,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来考虑,得出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教师对结论进行板书)

追问1:你能利用找到的方法解决前面我们例举出的哪一个算式?(指

(一)问题引入,提出问题:问题2中学生列举的有理数加法算式。)

[师生活动]规范解题书写格式,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符号的确定”和“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去探索新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具体情境和数轴,通过“小明向同一方向移动两次”来对应“同号两数相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探究

通过小明从同一个方向移动两次,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方法,小明除了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还可怎样移动呢?(引导学生提出并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1):如果小明先向左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2):如果小明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左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个别指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列出5-3=2这样的算式,虽然结果正确,但不是加法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规定,如果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根据正负数的相对性,“向左运动3米”即为“向右运动-3米”,则探究问题(1)可表述为:“向右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通过这样的统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列出类似的加法算式,再结合实际经验,或利用数轴来认识,都可以看出(-3)+(+5)与2是相等的,最后生成算式:(-3)+(+5)=2。这个“探究”是本节教学难点,但学生类比前面的探究方法,可以讨论交流完成(提醒学生先在数轴上表示,然后把在数轴上表示的过程翻译成算式,就能列出(-3)+(+5)=2,3+(-5)=-2)。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和完善有理数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小明的左右移动我们又列出了两个算式, 结合数轴,你能说出计算方法吗? [师生活动]在课堂小结中,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符号”“绝对值”两个因素进行思考,看结果的符号、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绝对值的关系。得出结论: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教师对结论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估计学生独立完成和表达叙述有困难,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聆听学生回答,并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补充完善。

追问1:你能利用找到的方法解决前面我们举出的哪一个算式?

[师生活动] 教师规范解题的格式;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符号的确定和绝对值的计算。

追问2:(+5)+(-5)等于多少?它属于哪种情况?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容易理解两个加数的绝对值有“相等”和“不相等”两种情况,(+5)+(-5)实际上属于“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根据前面学习的法则知道其“结果得0”。再与前面遇到的情况进行比较,对法则进行补充,从而得到完整的“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教师板书结论)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追问3:观察我们列举的具体算式,还有那种情况没有解决?

[师生活动]学生举出具体情境来说明“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师板书此结论)。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分类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追问4:你能说出计算有理数加法的解题思路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题思路。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练习选自教材第18页至19页。充分挖掘教材练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总结和归纳计算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解答的良好习惯。

在利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感受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

1.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1)温度由-4℃上升7℃;(2)收入7元,又支出5元。2.口算下列各式:

①(-4)+(-6)②(-14)+4 ③(-4)+6 ④(-4)+ 4 ⑤ 0 +(-6)3.计算下列各题:

①(-10)+(-1)②180+(-10)③ 5+(-5)④0+(-2)⑤(-0.9)+1.5 ⑥()1223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完成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辨析,特别是找出典型错例并分析错误原因,并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小结,学有所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掌握本节课重要的数学知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运算,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24页习题1.3第1题。

2.请你用生活实例解释(-4)+3=-1,(-4)+(-3)=-7的意义。

3.思考(拓展练习)用“>”或“<”号填空:(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设计意图]

第1题是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础题,检验学生是否能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其运算。

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有理数加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检验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程度。

第3题巩固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的确定方法,体会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第五篇:题画兰教学设计

鄂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诗词诵读

《题画兰》教学设计

武汉市硚口区常码头小学 刘燕

教材分析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赏画、习诗、识人、悟情、习法”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从而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并在声声吟诵之中爱上古诗,习得诗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人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境。

1.欣赏一组兰花图,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2.师:放大画中印章,仔细看一看,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三读明诗意。

出示导学单,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若学生有合作小组,则在小组中进行检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1.一读,读正确、读通顺:

⑴朗读古诗,文通字顺。

⑵师生就学生朗读和评价相机给予评价,反馈。

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注意停顿。

2.二读,感受古诗的韵味。⑴师配乐范读古诗,生静心感受。

古人吟诗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诗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我也想读读(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

⑵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配上了这段古曲,更有古诗的韵味。

师指导: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好节奏、声调的起伏和停顿,韵味就出来了。学生配乐读诗。

3.三读,借助插图、译文,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⑴出示导学单中提示:

1.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插图,读懂每句话。2.理解句中的难字,尤其注意:稠

3.想一想:诗文写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⑵检查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兰花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选择“稠”字的正确义项。

⑶说一说,诗文写了兰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边交流师边板书:境、香、性

三、品读悟诗情。

1.品读古诗,从兰花的境、香、性的特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在最能体现兰花特点的词下打上△,并批注自己的感受。2.生自学后小组中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A.品境悟兰——“顶上头”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顶上头”,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教师点拨:想象画面,“千山顶上头”,你仿佛看到什么?(奇峰之上,乱石之中,一株株兰花顽强生长)

感情朗读。

B.品香悟兰——“妙香稠”

小组汇报,抓中重点词语“妙香稠”,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兰花香气之“妙”、之“稠”。

教师点拨: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稠”更能表现花香浓郁得仿佛能触摸到)

指导朗读第二行。

④一、二行联系起来读,进一步体会兰花特点。

长于温室之兰,生于沃土之兰,香飘四溢,不足为奇。但是我们诗中的兰花却生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蓬勃生长,散发妙香,真是令人赞赏。难怪诗人会这样写: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齐读。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香。再读。

兰身处逆境,却能散发天下妙香。再来读。

C.品性悟兰——“闹”、“不知、不留”

小组汇报:抓住“闹、不知、不留”等重点词语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体会兰花周围环境的喧闹嘈杂和兰花的高洁。

教师点拨:大胆展开想象,除了会有浮云来闹兰花,还会有谁来闹兰花呢?

引导感情朗读:多么高洁的兰花,面对()的打扰,它选择了——来不相知去不留。

师过渡:多么坚强的兰花,多么卓尔独立的兰花。任他浮云喧闹,任他风雨打扰,兰花始终坚持自我,毫不动摇。这样坚强的兰花,这样卓尔独立的兰花,其实正是诗人的写照。

4.由兰及人。

播放视频,了解郑板桥的人生经历。

思考: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板书 诗人 坚持操守

5.小结写法:诗人依托景物,来表达自我情怀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物言志。

四、诵读展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赞赏,齐读古诗。2.配乐,多形式吟诵古诗,熟读成诵。

五、群读赏诗法。

1.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一直是文人墨客们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对花中君子的赞美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操,寄托了自己的志向。读一读下面几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它们在表达上,与《题画兰》有什么异同?

2.学生静心品诗,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汇报,教师提炼梳理学生发言,指导品析。

六、创作诗配画。

课件出示

诗画园地:

1.选一幅你喜欢的水墨画,为之配诗。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可以借用诗句,也可以自己创作。在完成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扫码发送到微信公众号或者教育云空间,师生共同品析、欣赏。

推荐阅读:

下载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春龙教学设计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访兰》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六单元,学唱歌曲《渴望春天》教学目标:1、够用甜蜜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渴望春天》。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改变表现......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大兴一中 张 俊 教材分析: 《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的......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内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3.揣摩词语,欣赏精彩、优美的语......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喜爱和赞美之情; 2、 理清课文的写景思路,学习课文组织和安排材料......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

    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枣元九年制学校:王恒 教学目标: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