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5篇

时间:2019-05-12 17: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

第一篇: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

、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ISSN1000-5544)(CN61-1023/H),2002年第5期。

3、诗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国语言文学》(原《福建外语》)(ISSN1009-2756),2003年第2期。

4、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流行语,《语言与翻译》(CN-65-1015/H),2004年第1期。

5、Why Not Poetry: An Efficient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CET Class,《中国英语教学》(ISSN1005-538x),2004年第2期。近五年,共发表论文20多篇。

四、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1、如何使专科英语课程设置合理化(浙江省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来源:浙江省教委;立题年月:97.11;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调查、问卷、成文,第四; 项目进展情况:1999年11月结题。

2、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实验研究(20021019);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立题年月:02.5;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主持;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3、大学英语多途径、多形式、系统化教学模式研究(2002004);项目来源:绍兴市教科规划办;立题年月:03.3;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调研、第八;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强化训练试题库(20021023);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立题年月:03.3;金额:10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翻译试题、第五;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5、语用歧义的跨文化研究(200308);项目来源: 浙江省外文学会;立题年月:03.5;金额:15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语用研究、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6、横向项目;项目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立题年月:2005年1月;金额:10,000元;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7、普通语言学概论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来源: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立题年月:05.3;本人承担部分及排名:语用学研究、第三;项目进展情况:进展中。

五、出版的专著或教材

六、参加重大学术活动1、1994年8月参加浙江大学组织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地点:杭州,获结业证书。

2、1996年7月参加浙江经专承办的浙江省大学英语1996年教学年会,地点:嘉兴,并有论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技巧探微》入选大会论文交流。

3、2002年7月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地点:北京,获结业证书。

4、参加了2003年1月、2004年1月、2004年6月、2005年1月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阅卷及其培训,地点:杭州。

七、获奖情况

论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发表在《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荣获2003 学年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二篇: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2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4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7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8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9 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教育失败 10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1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 12 简爱性格研究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1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17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18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20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22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3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5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27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30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32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34 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36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38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40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及对策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42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43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44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45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 4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48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50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1 英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5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54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55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56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59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60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63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4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65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66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6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69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0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7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72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73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74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7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78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80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81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

Awakening of the Black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A Study of Four Major Femal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Images in Beloved 84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86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 87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 89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90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92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93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 94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97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98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99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 102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04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06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 10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11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112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1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14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16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18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 119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21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22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123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124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12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29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 130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从模因论角度下谈广告语的仿译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33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34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35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136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 138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39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43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 14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145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146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49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150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1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152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153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154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

155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56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157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58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159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160 威廉福克纳与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女性角色分析 161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

162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63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164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165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166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167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168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69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0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171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172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73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174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

176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177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178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9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80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181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82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183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184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85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8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87

188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189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 190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191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92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193 浅析苔丝之死

194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95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196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97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

198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9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200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第三篇:从句法的角度谈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

从句法的角度谈大学生语言变异现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语言变异指由于各种原因在运用上的语言差异现象,是偏离常规的一种语言现象,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广泛流行于大学校园里的一种话语形式,包括高频率出现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的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语言词汇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同时,更是体现了这种语言变异的特征。

下面将就句法变异谈谈当前大学生的语言变异现象。

在校园流行语中,一些简单的汉语拼音和少量的字母拼写也可以表达复杂的含义。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英文混用语句和模仿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著名经典电影对白或台词,以及古典名著的经典语句进行仿拟,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满足他们 标新立异!心理。

1.中英文混用

主要表现为:频率高的异语(多数是汉语和英语)混合运用,也有汉语词语和英语单词的简单混合,也包括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通过使用中英文混用,能进一步圆润同学们间的人际关系,使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你Out了、who怕who、傻B、小Case这种违背了正常的语法规则的语句,属于句法层面上的语言变异。

2.仿拟句子

据了解,高校学生大都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他们追求自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形成了与传统文化迥异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他们倾向于模仿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经典电影的台词、和古典名著的经典语句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忧虑,寻求一种愉悦自己的途径。

如: 酒醉不知归路,误入校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这句诗词源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 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种违背正常语句特定模式和固定表达方式的语言变异。大学生在校园里使用仿拟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巨大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表现了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们无法使自己目前情况和现实协调时,便会产生抑郁和烦躁情绪,无奈时也会自娱自乐。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也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异类型,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它不但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他们生动有趣,使校园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友好,简洁省事,幽默生动,大大地提高了交际沟通的效率。

第四篇: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国新诗的评价问题.

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国新诗的评价问题

朱晓进

中国白话新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意识等等全新的内容,呼唤着诗歌的新的表现形式。而且,包涵于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命也对诗歌的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白话新诗的产生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均具革命性的意义。正是以“五四”白话新诗为发端,开始了中国诗歌新的历程。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新诗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当我们回顾中国新诗所走过的历程时,我们不能无视那些杰出诗人的异彩纷呈的优秀诗篇的存在,应该说,新诗已构成中国文化史上光彩的一页。以此来考察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正确估价五四以来新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当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但是,在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中,在对“五四”以来新诗成就的评估上,却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高度评价新诗对于古典诗词的革命性意义,另一方面,又会因为新诗未能取得像中国古典诗词那样辉煌的艺术成就而感到遗憾;一方面,我们高度评价新诗史上涌现的诸多杰出诗人和诗作,另一方面,又可能会因为整个新诗在形式的探索方面所经历艰难曲折而低估了新诗的历史贡献。在1939年、1940年,延安和重庆曾分别有过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和论争;1944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又曾有过争论。建国以后,也曾分别于1950年、1953年、1956年以及1958—1959年,展开过多次有关诗歌形式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在这一系列的讨论和论争中,就每每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并且常常容易走极端。例如,在1958—1959年的那次讨论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观点:“‘五四’以来的新诗,本来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革命。可是这个革命,却越革越糊涂。尽管它的流派不少,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是进口货物的仿制品……多少年来,大多数的新诗不仅在形式上,就是它的构思与想象的表现也全部仿照西洋格调,是跟群众远离,没有广大群众基础的。”1当然,这种观点即使是在强调诗歌的民族形式,强调“以古典诗词和民歌为基础”发展新诗歌的当时,也遭到了诸多反驳。但是,反驳者多是列举新诗取得的巨大思想成就以及列举少数在思想和艺术上均取得相当成就的诗人和诗作,来肯定“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反驳者的观点同样会给人造成困惑,似乎“五四”以来的新诗的意义仅在思想成就方面,而形式探讨方面的意义便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因而,新诗之于古典诗词,在其形式上的革命性意义便难以得到充分肯定,甚至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如何对中国新诗在形式问题上(而不仅仅是思想内容上)的革命性意义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呢?在列次有关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和论争中,这个问题到后来都基本上是回避了的。但在文学史研究中,这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五四”以来也的的确确出现了一些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的诗人和诗作,这 1欧外鸥:《也谈诗风问题》,《诗刊》1958年10月号。些均是不可否认的;而新诗在其整体上,艺术形式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将其成就与中国现代小说等其它文体形式相比),这也是事实。但文学史研究的任务还不仅仅是满足于指出这些,同样重要的是,还必须对之作出解释,并从而对之作出历史的评价。正视新诗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与充分估价新诗形式所具的革命性意义,这二者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二者之间某种必然联系。

何其芳曾经这样评价过新诗:“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五四以来的新诗是‘破’得多,‘立’得少;‘破’得很彻底,‘立’得很不够。也曾有少数作者作了建立格律诗的努力,然而由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有些问题,未能成功。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恐怕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要的曲折,并不一定是道路迷失得太久”2这段话虽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却可以看到一种思路:在发展与曲折之间找寻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既正视了新诗形式探索上的不成功之处,同时又不会简单否定这种不成功。可惜的是,何其芳并未对“历史发展的必要的曲折”展开论述,甚至没有对之作出含义上的解释。因此,当何其芳在五十年代末的有关诗歌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这一看法时,并未能引起太多的注意。

当然,分析新诗形式发展的“必要的曲折”,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这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仅想选择一个侧面,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作这一角度的选择,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然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之中,那么,“五四”初期的这场语言革命对新诗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新诗是这场语言革命的产物,新诗也必然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语言革命的后果。

发端于“五四”之初的白话文运动,是顺应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而兴起的。在这场运动中,白话文的倡导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文言文为代表的旧语言文字具有模糊、含混、不精确等方面的弊端,认为这种不精确必然带来中国人思维的模糊。在近代被看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的演绎推论,是以概念的精确为前提的。对于科学的思维,文言文所代表的中国语言文字算不上是一种完善的媒介。出于文化进步的考虑,出于对中国传统语言所标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焦虑,先驱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正在于丰富中国语言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中国人“可以发表更明白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明白更精确的意义。”3毫无疑问,这场语言革命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由旧向新转换,促进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4中国新诗作为这场意义深远的语言革命的具体实践,其历史贡献是不言自明的。语言革命的成果常常是必须依赖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来得到巩固的,因此,新诗的产生,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诗歌的发展自身。“新诗从已经僵硬了的旧诗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打碎了旧的枷锁,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于中国的诗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5而新诗对代表着旧的 23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4参见拙作:《鲁迅与语言文化》,《中国现代研究丛书》,1987年第2期。5《郭沫若谈诗歌问题》,1956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语言方式的古典诗词的冲决,这对新的语言方式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新诗的产生,其历史贡献就不仅仅只属于诗歌这一具体的领域,而且是属于那场反对文言文提出倡白话文的语言革命乃至属于整体文化由旧向新的历史性转换的时代的。

然而,也无须讳言,中国语言也正是在这场革命中步入了“两难”的境地: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语言必须追求精确性、界定性,但这又必须以丧失中国传统语言方式中固有的隐喻性、模糊性等带有文学色彩的风格为其代价;而要保存中国语言方式中的被西方称之为“诗”的风格,6则又难以使中国语言适应科学思维的要求。“五四”时期的语言革命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的二难选择中,无疑是倾向于科学的,这与“五四”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当时以“文学”二字为标目的“文学革命”,其目的并不在于文学自身,不在文学的本体特性,而在于借用文学为整个文化革新和新文化的发展服务。在“五四”时期的许多文化人眼中,科学与文学确实难以两全。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一文中就曾把东、西文化的区别归结为“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天平倾斜于西方,倾斜于科学时,文学性自然地会受到忽略。语言目的的选择正体现了这一文化发展的趋向。

文学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如语义的多层次性、情绪性、含蓄性、感受性、暗示性等等。这与科学语言的确相去甚远。用J·浮尔兹的话说就是:“科学——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不惜任何代价的精确,诗歌——则是不惜任凭代价的包7揽”。鲁迅在《诗歌之敌》一文中也曾指出,“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于诗美也一点不懂的科学底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8这里也暗示出“科学”与“诗美”的冲突。由于“五四”时期过分强调语言的明确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在整体上的转换,但对文学界一具体领域而言,其损失也是不言自明的。文化的整体性历史转换,似乎不得不以牺牲局部的文艺的本体特性为代价。尤其是那些最具文学性的文学门类——例如诗歌——所受的损失要更大一些。相比较而言,小说、杂文等文学门类要幸运一些:语言的精确性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是玉成了以陈述为主要语言特征的小说(增加了叙事的清晰度)和以说理为其语言特征的杂文(增加了说理的逻辑性);而以含蓄、寓义、多义、暗示、抒情为其语言特征的诗歌,则不能不受到不利方面的影响。而且,即使在诗歌领域中,语言的精确化、理性化又使得叙事诗、哲理诗的境况要好于抒情诗。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借助于语言以表现比较集中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无论诗人采取什么体裁写诗,都必须在语言上有两种加工:一种是形象的加工,一种是声音的加工”9。所谓“形象的加工”,即是以形象、含蓄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和诗美。抽象和直语,是“形象的加工”所忌避的。诗歌语言一旦因过于明确而失去其含蓄,因界定性过强而失去暗示性,因抽象化而失去具体可感性,则意境和诗美便会受到极大影响而有所减色。然而,白话作诗的难处也 6 [日]西村文子、[挪威]加尔通在《结构·文化和语言》(《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8期)一文中说:“使用欧洲民族的语言可以得出精确的结论,对这一结论可以进行验证、证伪。……中日文具有一种隐喻的带文学色彩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西方往往被称之为是‘诗’的风格,对此有许多人作了说明……” 7 J·浮尔兹:《亚里斯托斯》,《英国作家论文学》。8鲁迅:《集外集拾遣补编·诗歌之敌》。9艾青:《诗的形式》,《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正在这里。艾青曾指出,有些新诗“缺乏感情,语言也不和谐,也没有什么形象”;他认为,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选择和使用语言,也没有考虑到诗之作为艺术所必备的条件”,没有认识到“诗的语言比散文语言更纯粹、更集中、因而概括力更高,表现力更强,更能感动人。”10这里指出了诗歌缺乏感情、缺少形象的原因是在其语言使用上的失当,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如果不追溯到新诗所使用的白话语言自身的不足,仅责备作诗者,似乎又有欠全面。俞平伯曾说过,“白话诗的难处,正在他的自由上面”,因为“他是赤裸裸的”,使诗成为“专说白话”而缺乏“诗美”,所以他认为“中国现行的白话,不是做诗的适宜的工具”,白话缺少诗的蕴含,“缺乏美术的培养”,“往往容易有干枯浅露的毛病”。11这倒可视为中的之语。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新诗人却很热衷于写旧体诗。诚如萧三所说,“许多一向写新诗的诗人,或则现在都有作起旧诗来了,或则在写新诗之余,间或写几首旧诗,而这很少的旧诗每每比他自己所写过的很多新诗好”12。即如鲁迅,他不仅所写旧诗数量远远超出新诗,而且就其艺术性而言,也是旧体诗精品偏多。新诗史上首屈一指的郭沫若,出版于1938年的《战声集》中,就收入旧诗若干首,到了《蜩螗集》中,旧体诗词则已近半数,越到后来,郭沫若所作旧体诗词越发多起来,以至于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压倒他的新诗创作。初期白话诗人康白情、沈尹默等在短期的新诗创作生涯之后,纷纷向旧体诗词回归。白话文学家郁达夫,在诗歌创作方面主要也是以旧体诗词见长。曾致力于新诗格律化,并取得了新诗创作杰出成就的闻一多,在废旧诗六年后,又“复理铅椠”,“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僵做旧诗”13。九叶诗人郑敏在从事新诗写作和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大半辈子之后,转而表示自己“崇尚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灵’”,“要重新从中挖掘出它真正的精神来”,也就是说,“她正回头走向中国古典诗词”1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包括鲁迅在内的一大批诗人、作家们对于旧体诗的依恋,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臧克家的话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现象,他说:“我个人认为,不精炼或不够精炼,确是新诗写作上的一个大问题。新诗运用口语(所谓‘白话’)来写作,打破旧格律,这是‘五四’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之一。……但运用口语(或接近口语的语言)而不疏于松懈、散漫、噜苏,对于诗人来说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考验……可是从‘五四’到目前,也有不少作品没能够顺利地通过这一关”。15似乎可以说,由于白话写诗这一关难以通过,才致使许多诗人产生了对旧体诗词的依恋。萧三早在1939年就曾对此现象作过类似的解释,他认为,由于白话新诗未能很好地解决诗的形式和内蕴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许多的天才文人或非职业的诗人文人”,甚至“一向写新诗的诗人”,“遇有真情实感,想寄之于诗时,还是写旧诗,而且写得非常好”。他认为鲁迅就是如此。“你只要去读一读他伤悼柔石、殷夫几个青年作家惨死的诗,你会大大地深深地感动,你会想到柳亚子先生评鲁迅先生的诗所说的‘郁怒情深,兼而有之’这句话极其正确”16。诗歌的 1011艾青:《诗的形式》,《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

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新潮》1919年10月3卷1号。

12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文艺战绩》,1939年11月16日,一卷五号。13闻一多:《全集三卷·书信》。

14臧克家:《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学诗断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5《回头走向中国古典诗词——记诗人翻译家郑敏教授》,《文艺报》1990年2月10日。16萧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文艺战线》,1939年11月16日,一卷五号。破与立,远较其它文学样式更为复杂。鲁迅白话小说的成就一下子就超越了自己的文言小说(《怀旧》),而他写的新诗却很难说有哪一首超越了他自己那些脍炙人口的旧体诗,此中缘由,无疑可以从白话语言中找到。卞之琳曾将新诗与旧体诗作过对比,他指出,“对中国古典诗歌稍有认识的人总以为诗的语言必须极其精炼,少用连接词,意象丰满而紧密,色泽层叠而浓谈入微,重暗示而忌说明,言有尽而意无穷。凡此种种正是传统诗的一种必备的要素。今日的新诗却普遍地缺乏这些特质。反之,白话诗大都枝蔓、懒散,纵然不是满纸标语和滥调,也充斥着钝化、老化的比喻和象征”17。这里对白话诗的评价虽说是太严厉了些,但也的确是在比较之中揭示出了白话诗的或一症结。趋向于精确化、理性化的白话,在诗的内蕴上的确逊于古典诗词的语言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白话便于精确地传达思想、分析和论证问题,但许多文言能表达的诗境,白话却是无法表达的,用白话写诗,很难保证新诗能像古典诗词那样蕴藉深厚。也许,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一大批现代诗人、作家才在欲寄情于诗歌时,往往选择旧体诗的形式。

诗歌语言的“加工”,除了“形象的加工”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声音的加工”。所谓“声音的加工”,无非是利用“旋律”、“节奏”、“音韵”来造成“声音的变化,唤起读者情绪的共鸣,也就是以起伏变化的声音,引起读者心理的起伏变化”18。白话给这种“声音的加工”同样带来了困难。

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国新诗的大问题。早在“五四”白话诗刚刚兴起时,作为白话新诗的首倡和最先尝试者的胡适,他那篇题为《谈新诗》的文章,虽然中心意旨是在谈新诗体的解放,但谈论的角度却不出“文的形式”。为了给新诗正名,他竭力从“新诗的音节”(节:顿挫、段落;音:声调、平仄、用韵)方面为新诗找立足的理由。19几乎是同时,俞平伯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中,为探讨“社会不能容纳新文艺”,新诗“不受欢迎”的“原故”时,也首先关注到了新诗的形式问题,认为“是因为新诗句法韵脚皆很自由,绝不适宜‘颠头播脑’、‘慷慨悲歌’的。所以社会上很觉得他不是一个诗”20。这可以看出,在白话新诗初起之时,倡导者和尝试者们尽管力图打破格律,寻求诗体的彻底解放,但他们事实上却避不开诗歌的节调、音韵等形式问题,而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却遇到了麻烦。可以说,这种麻烦是与用白话写诗相伴随而来的,而且一直在困扰着诗人和批评家们。二十年代中期,新月派诸多诗人曾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倾注了很大气力,但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十年代,鲁迅又曾多次论及新诗的形式问题,他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21;“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没有 1718卞之琳:《今日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诗探索》1981年第3期。

艾青:《诗的形式》,《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

19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

20艾青:《诗的形式》,《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

21鲁迅:《书信·350920致蔡斐君》。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22。李广田、何其芳等人在四十年代又提出了与此相同的问题。李广田说,在读有些新诗时,“时常为诗人觉得可惜”,为这些诗歌缺乏“更完美的形式”“更好的章法和句法”、“最好的格式与声调”而遗憾23。何其芳也指出,“中国的新诗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他甚至表示:“以前,我是主张自由诗的,因为那可以最自由地表达我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但是现在我动摇了。因为我感到今日中国的广大群众还不习惯于这种形式,不大容易接受这种形式。而且自由诗的形式本身也有其弱点,最易流于散文化”。24。以上诸多诗人、批评家对诗歌的节调、音韵等形式问题所作的理论探讨,以及其后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文艺界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其实都正说明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在形式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

那么,中国新诗形式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呢?我认为,鲁迅的话可谓是点到了要害:“白话要押韵而又自然,是颇不容易的。”既然新诗的形式问题大致上可具体化为节调和音韵问题,而白话押韵又不容易,那么以白话为工具作新诗就给形式的完善带来了某种先天的不利因素。如果换种说法,就是“新诗运动的起来,侧重白话一方面,未曾注意到新诗的艺术和原理一方面”,人们“注意的是‘白话’,不是‘诗’”。因此新诗普遍缺乏“音节”,“读起来不顺口”,虽然“有人能把诗写得很整齐,例如十个字一行,八个字一行,但是读时仍无相当的抑扬顿挫”。25卞之琳也认为,用白话写成的诗,“撇开无法‘吟咏’(严格说是‘哼’,还不是‘唱’)这一点不谈,即使用朗诵的标准来衡量,在声音效果上当然远逊于古典诗词和民歌”26。他们道出了白话语言给新诗在“声音的加工”上带来的困难。

应该说,上述所提及的诗人和批评家们对于新诗存在的不足之处都是有一定的清醒认识的,甚至有不少人是看到了新诗所面临的困境与写新诗所采用的白话之间关系。但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新诗存在的问题,需要时间和条件。所谓时间者,是指郭沫若曾经说过的:“新诗的历史只有三十多年,而旧诗的历史却有三千多年。把三十多年的成绩和三千多年的成绩对比,应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27这不应视作是在为新诗发展中留下的诸多遗憾找寻某种获得宽解和宽慰的理由,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均须有它必经的过程。同时,白话新诗的发展也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过程:新诗最初是作为“五四”初期的那场语言革命的一种实践出现的,它首要的任务似乎还不在自身艺术品性的完备,而在于助新的语言方式的确立,因此诗歌体式的解放、诗歌语言与白话口语的一致性等是当时最主要的要求。在白话文的提倡者中,多数人都从事过白话诗的尝试,他们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即如鲁迅所谓之“敲边鼓”者,而非做一个诗人,他们是为了向文言文挑战,示威,用以证明文言文之所长 者白话文未必做不到。总之,白话新诗的产生首先就是扮演了语言革命实践者和语言革命成果的巩固者的角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应高度评价它的历史 2223鲁迅:《书信·341101致窦隐夫》。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开明书店1943年版 24 何其芳:《谈新诗》,《何其芳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5 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1931年1月创刊号。26卞之琳:《今日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诗探索》1981年第3期。27 《郭沫若谈诗歌问题》,1956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白话语言已经得到普遍的确认,新的语言方式已经真正确立之后,新诗作为文学之一种,其自身的文体完善的要求亦应提到相应的重要位置上来。当然,这也有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在这种转换到来之前,理应视为新诗“历史发展的必要的曲折”,而且这种“曲折”也仅仅是从文体完善的角色来说的。

除了“时间”问题上也还有一个“条件”的问题。所谓条件者,是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而言的。关于客观条件问题,我们在下面要专门论及。而主观条件,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新诗完成了在白话文运动中应承担的任务之后,写诗者必须在主观上相应地确立文体意识,重视诗歌语言的创制。必须认识到如茅盾所说的:“诗的语言”必须在一般语言的基础上“加工提炼使其更精萃,更富于形象性,更富于节奏美。……为了适应诗的特殊性,诗的语言可以比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的文学语言更多些加工,或者说,可以和口语的基本要素有较大的距28离。”也就是说,新诗在完成了助白话语言方式确立的任务之后,应该不再将“与口语保持一致”看作对自身的要求,从而使新诗的语言尽快完成对白话口语的升华。的确,用白话写诗“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考验”,没有文体意识的自觉,没有对诗歌语言创制的明确认识,是很难“顺利通过这一关”的。在中国新诗史上,有不少诗人在这方面做过努力,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这正是与他们对新诗歌语言创制的自觉意识分不开的。例如臧克家,运用白话写诗却不疏于松懈、散漫、噜苏,很注意诗歌用语上的“炼字”,闻一多就曾以孟郊的“苦吟”来比喻臧克家诗歌语言推敲上的功力,由这种“炼字”,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内蕴和诗歌形式严整性。再如艾青,他自觉追求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他的诗歌特别注重意象和语境创造,因此,艾青的诗虽仍是自由体的,但却在诗的内蕴和诗的内在节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又如田间对独特的诗歌节奏的追求,李季对醇化了的民歌语言的采用等等。在他们的探索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但也无须讳言,多数的诗人是没有能够顺利通过白话语言作诗的这一关的。这当然与其主观条件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这就涉及到客观条件的问题。

客观上的困难就是指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这种客观条件是多方面的,前面所述的时机问题、新诗产生之初所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的问题,以及诗歌艺术探讨所必要的相对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等等都属客观条件之列。而作为客观条件,同样不可忽略的还有:到底能为诗歌语言的创造提供多少可资借鉴的东西。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于文言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又含蕴丰富的诗的语汇。这使即使诗歌天才不太高的诗人也能据此写出像样的诗来。这是白话诗所难以相比的。用白话写诗,不仅不能像用文言写古典诗词那样,可以有现成的格律加以利用、有现成的典故可以征引,而且甚至对写诗时所用的白话的语言特性也缺少较深透的了解。因为白话语言方式施行的时间太短,人们还来不及对白话语言的声音特性和语境特性 28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1959年2月24日《人民日报》。作出系统、全面的研究。诚如朱自清所说的“白话的传统太贫乏”29。由于白话传统的贫乏,带来了新诗找寻借鉴的困难:“新诗的模型、声调、修辞、造句,都得重新草创,它的困难是比别种作品大得多。”30

新诗找寻借鉴的困难还不仅来自于白话传统的贫乏,而且还来自于外国诗翻译的困难。新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小说、散文、戏剧的翻译相对容易,而诗歌在本质上是不可翻译的。鲁迅曾反复指出,“翻译外国的诗歌也是一件要事,可惜这事很不容易”31;“可惜翻译最不易,……即使以俄文改写俄文,尚且决不可能,更何况用了别一国的文字”32。茅盾也曾指出过,“任何民族的文学作品翻译为其他语文的时候,或多或少总不免要丧失它的民族风格。比较接近的两种语言在互译时或者还能多保存一些,但译诗还是比译散文为难”33。这种翻译的不易,就使得新诗与其它新文学体裁相比,可资借鉴的方面更为缺少。的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中国白话诗的传统太贫乏,小说、戏剧尚有一些白话传统,可是白话诗歌就几乎是白手起家了;而外国诗的难以翻译,又使新诗不能像小说、散文、戏剧那样尽情地汲取异域的养分来发达自身。这也许是新诗形式较之小说、散文、戏剧更难确立的又一原因。

事实上,诗歌的借鉴方面,不仅因翻译的困难而有诸多不便,而且诗歌在实质上也有对外来语种诗歌的不可仿效性。“因为中文和外国文的构造不同”,因而在“音节”、“格调”等语言形式上根本不能“模仿”,“用中文写Sonnet永远写不像”。这是新月社理论家梁实秋在新月社后期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的新诗模仿外国诗的结果便是产生了一些“中文写的外国诗”,而中、外文构造的差异,使中国诗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外国诗实际上很难取得成功。他主张,虽不必否认“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新文学运动的最大的成因”,但在新诗方面,“在模仿外国诗

34的艺术的时候,我们还要创造新的合于中文的诗的格调”。不知道梁实秋的这些认识是否包含了他对新月派“格律诗”主张的反思。不满于自由体白话诗的过于散文化、过于直白浅露,提出建立新诗格律的要求,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新月诗派是最早提倡新诗格律的,此后仍不断有提倡者出现,这可以视为文体意识自觉的表现。但新月诗派“所主张的格律诗的形式为什么没有能够为更多的写诗的人所普遍采用”?何其芳认为,这除了内容上的原因外,还有形式本身的原因,即他们的“格律诗的主张照顾中国的语言的特点不够,有些模仿外国的格律诗”35。很清楚,由于诗歌文体对于语言使用的特殊要求,使中国新诗在形式上甚至不可能象小说等文体那样走一条“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蜕化出独创的文学来”36的向外国文学借鉴的道路。诗歌文体的特殊性,也多少隐伏了对新诗形式发展的不利因素。新诗的成就与中国现代小说等其它文体相比,其不能尽如人意之处相对明显,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利也是原因之一。由此,我们也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历次有关诗歌形式问题的讨论中,向古典诗词和民歌学习的议题总是反复被人提起,过可以视作为解决新诗找寻借鉴的难题所作的一种努 2930朱自清:《新诗的进步》,《文学》1937年1月8卷1号。

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西滢闲话》,新月书店1928年6月版。

31鲁迅:《书信·190416至傅斯年》。32鲁迅:《集外集拾遣·<十二个>后记》。

33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1959年2月24日《人民日报》。34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1931年1月创刊号。35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关于写诗和读诗》,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36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力。但这种学习最忌简单化。就拿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说,它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的完全适应于文言语言系统的东西,新诗向古典诗词学习并非对其形式的袭用,而应是通过研究和发现古典诗词形式与文言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供研究和发现新诗形式与白话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作参考,从而促使适应于白话语言系统的新诗形式逐步完善起来。然而,我们过去对这一点却重视不够,以至于在这方面出现简单化乃至极端化的倾向,如片面否定白话诗的发展方向、片面强调“以古典诗词和民歌为基础”发展新诗歌等等观点就是简单化和极端化的表现。

认识到新诗找寻借鉴的困难、认识到对新诗发展不利的诸多客观条件,我们就不会过多地苛责白话新诗,也不会过多地苛责从事白话新诗创作的诗人们。相反,我们要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对五四以来的新诗在精神上要肯定它”,并且坚信“五四以来的新诗还是它的生命的,自由诗的路子还是一个可以走的路子”37。关键是在于我们可以尽量创造一些有利于新诗发展的条件。最起码,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白话的声音特性和语境特性,以便找到适应于白话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的规律。事实上,这样的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末的有关诗歌形式的讨论中已经有人在做了,当时王力、朱光潜、罗念生、唐弢、林庚、何其芳、卞之琳等人都对此进行过有价值的研究,可惜的是这种研究没能继续下去,系统化起来,更没有能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体现。

综上所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性文化任务,特定的时代条件,为中国的新诗规定了一条必须经历“必要的曲折”的发展道路,新诗形式探索所陷入的困境,包含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对于新诗形式的困境,在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们那里并不乏清醒的认识,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努力的收效却不大,尽管也有一些诗人在某些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却并未在整体上改变新诗的处境。还有不少作家和诗人干脆在理性上认同了这种新诗的命运。对于那些探索失败者,我们应认真总结其教训;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取得成果的探索,我们应挖掘其成功的经验,研究其原因;而对于在理性上认同新诗困境者也应分析而后评价之。在认同困境者中,固然有一些人缺乏探索精神,缺乏艺术追求的自觉性,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出自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他们知道艺术首先是艺术,必须追求艺术自身的完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漠视本世纪以来所面临的基本历史任务和整体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他们始终不肯走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道路。在新诗自身的艺术要求与特定时代的文化的整体性进步相冲突时,多数人是顺应时代的整体文化发展的要求作出抉择的,即不惜放弃对新诗艺术形式完善的追求来成全历史的文化使命。可以说,正是这种理性的牺牲精神,玉成了中国的整体文化的进步。诚然,这也给具体的诗歌领域带来某种遗憾,但既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发展的特殊要求为新诗安排了这样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那么,我们就既不必过多地为新诗形式上的缺憾而慨叹,也不必责怪那些在二难选择中为顺应时代要求而忽略诗歌自身艺术特性的诗人们。相反,我们应该肯定这些诗人们的明智的选择,应该高度评价新诗以牺牲自身艺术形式的完善助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一历史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新诗走出“历史发展的必要的曲折”的时候了。新诗发 37郭沫若:《就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诗刊》1959年1月号。展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新诗初起时所必须承担的语言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况且现在又是一个相对平和的建设的时代,我们有理由要求新诗加强艺术方面的追求,有理由期待着新诗在形式上的进一步完善。

第五篇:从节水角度谈火力发电厂的设计思路

从节水角度谈火力发电厂的设计思路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15 19:53:30(阅1540次)所属频道: 电力环保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发电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现行能源发展战略和水资源的矛盾状况,论述了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将是发展我国重大战略的瓶颈。因此,在富煤缺水地区进行电力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把节水作为电厂规划设计的第一要素。同时,对涉及到的节水型电站设计的各个因素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能源资源火电厂节水设计思路 1.能源发展战略和水资源的矛盾 1.1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不均衡状况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距世界第六位,但因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500m3,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另外,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尤其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北的一些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极其匮乏。

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看,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70以上基本上分布在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像我国的山西、内蒙古西部、陕西以及新疆等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是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目前,发电是煤炭能源利用的最好方式,但由于水资源匮乏,限制了这些地区火电的建设,尤其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建设大型燃煤电厂,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1.2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

为充分发挥北方地区能源资源和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国家制定了走“大煤电、大市场、大配置”发展道路,实施煤电并重、输电为主的重大优化资源配置战略.“十一五”期间,国家把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起点选择在山西地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我们必须解决好我国现行能源发展战略和水资源的矛盾状况,解决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作为发展煤电并重、输电为主这一重大战略的瓶颈问题,也就是说,在“富煤缺水”地区进行电力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把节水作为电厂规划设计的第一要素。2.火力发电厂节水设计思路

2.1发电厂循环冷却系统采用空冷设计

发电厂循环冷却系统采用空冷方式设计是火力发电厂节水最有效的途径。空冷是将汽轮机的乏气通过直接空气冷却方式、表面冷却方式、混合换热方式进行冷却的一种方式。在冷却过程中,系统的耗水极少。而湿冷是通过直流方式或者在湿式冷却塔内将循环水以“淋雨”方式与空气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冷却过程中,由于蒸发、风吹、排污等损失,运行中循环水系统必须用大量的水进行补充,补充量大约为总冷却水流量的3。一个百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循环水量大约7.5万吨/h,而循环水的补充水大约为2250t/h.耗水量相当大。

通过采用空冷技术的设计,系统的耗水极少,跟同容量的湿冷机组相比,其冷却系统本身就可节水97以上,全厂性节水约70以上,是火电厂节水量最多的一项技术。真正实现了节水的目的。

空冷系统有直接空冷系统和间接空冷系统,间接空冷又分为混合式(海勒式)和表面凝结式(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这些空冷技术在我国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山西大同二电厂5#、6#机组是国内首次从匈牙利EGI公司引进的200MW海勒式间接空冷机组;山西太原二电厂四期工程的2×200MW机组采用的是哈蒙式间接空冷机组。随着国内外空冷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基建投资、热经济性、维护费用、占地面积、防冻手段等来看,直接空冷明显优于间接空冷技术。因此这几年直接空冷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山西漳山发电公司的2×300MW机组是我国首台300MW直接空冷机组;大同二电厂二期工程的2×600MW机组是我国首台600MW直接空冷机组。还有古交兴能2×300MW、霍州兆光2×300MW、河津华泽铝电2×300MW、武乡和信2×600MW等机组都采用了直接空冷技术。2.2电厂除灰、除渣系统

目前,火电厂水力除灰、除渣系统是火电厂仅次于湿冷系统的另一大用水系统。以冲灰水为例,如灰水比按1:15计,一个百万千瓦电厂的灰水排放量约为0.4~0.5m3/s,占电厂耗水量的一半。另外,冲灰水的水质非常差,处理费用较大,难于回收利用,并会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二次污染;灰渣和水接触后失去活性而无法综合回收利用;灰水中氧化钙含量很高,灰管结垢严重等缺点。

发电厂采用干式除灰、除渣,系统可以做到完全不用水,这种技术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均可回收利用作为很好的建筑材料。

干式除灰分为正压,低正压、负压气力除灰系统和各种机械除灰系统等,也可采用气力 机械除灰联合系统设计。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正压输灰系统。其流程是:省煤器、电除尘器的灰斗下设置仓泵,将收集到仓泵的灰由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将灰输送至灰库储存。灰库中干灰可通过干灰散装机直接装入飞灰罐车送出,进行再次利用,也可通过湿式搅拌机将灰搅拌成含水15~25的调湿灰送至灰场碾压或填沟造田。

干式机械除渣系统主要由机械除渣系统、负压气力输送系统与渣仓系统三部分构成。其流程是:850℃左右的高温炉渣直接落在渣排上,依靠炉膛负压把空气吸入来冷却炉渣至150-200℃,经碎渣机破碎后进入渣仓,然后通过负压输送、气固分离,被收集到灰罐,后经卸灰球阀卸到储渣仓。最后通过布置在仓底的汽车散装机装车运出。整个过程不仅一点水也不用,而且还能将冷空气加热到300~400℃(相当于二次风的送风温度),回收了炉渣中的热量。从而,减少了锅炉的热量损失,提高了锅炉的效率

干式除灰、除渣设备通过近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技术已趋于成熟。由于这一系统在环保、节能、节水、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以及国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在更多的发电企业被积极采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2.3锅炉补给水系统

水作为电厂热力系统的工质,在密闭循环做功过程中,汽水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损失,这些损失来自于锅炉排污(定排和连排)损失、排汽损失、取样损失、吹灰损失和漏汽损失等,这些损失必须及时补充才能维持热力系统正常的水汽循环。因此锅炉补给水是电厂不可缺少的一项用水,但补给水并不是很大。补给水率,国家有相关标准,中小型机组补给水率是锅炉额定蒸发量的2,而大型机组为6‰。这样,一套6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一小时的补给水量为12吨。

为保证电厂安全运行,电厂要加强管理,提高补给水的质量,杜绝热力系统水汽的跑冒滴漏,使锅炉的补给水率达到相关标准。努力实现无渗漏电厂。2.4辅助设备的冷却系统

辅助设备的冷却水(工业冷却水)是指除汽轮机凝汽器冷却之外的其它设备的冷却用水,如冷油器用水,各种风机、水泵等转动机械的冷却用水等。这些冷却用水量都应考虑集中处理。处理可采用间接空冷的办法,也就是通过建设小型空冷塔,使辅助设备的冷却用水密闭循环,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消耗水。

如果采用敞开式湿式循环冷却系统,可采用电厂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化学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作为辅助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目前,这种废水经过处理后补充到循环水系统的模式在好多电厂得到了应用,起到了进一步合理用水和节水的目的。#P# 2.5脱硫系统用水

国家为了在电力建设工业的蓬勃发展中保护环境。目前,在新建的电厂中均要求采用脱硫技术,从用水角度划分,火电厂烟气脱硫分为干法脱硫、湿法脱硫两大类。

干法脱硫技术不需要耗水或只消耗少量水。但干法脱硫的脱硫效率比湿法脱硫略低。因此,应根据地区水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另外,采用新型干法脱硫技术,如活性焦脱硫技术、脱硫灰多次循环利用的一体化脱硫技术可以同时达到节水和脱硫效率高的目的。

湿法脱硫在脱硫过程中要消耗一定量的水。但由于这种方法脱硫效率高、技术成熟、对煤种适应性强、吸收剂便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因此,必须采用湿法脱硫时,应考虑脱硫工艺用水的回收和多次循环利用,或者用电厂辅助设备冷却系统的排污水作为脱硫工艺用水。进一步达到节水的目的。2.6煤场用水

国内大部分电厂的煤场是露天的,需要不断喷水压尘或降温、输煤栈桥冲洗等,这要消耗一些水。但是煤场用水水质要求不高。因此,这方面用水也应用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化学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经常性废水和平时收集的非经常性废水。另外煤场产生的废水可以重复利用,以进一步减少水的消耗。

对于坑口电厂,可以不在电厂内建设煤场,而在锅炉边建设大容量的立式储煤仓,煤炭开采出来后直接用封闭式皮带送入储煤仓,使电厂用煤做到完全封闭。这样可以就做到完全不用水来喷水压尘和降温;或对煤场、输煤皮带整个系统进行全封闭,也可以达到完全不用水的目的。2.7电厂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也是电厂用水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用水。因此,除了从人员编制上控制用水、树立节水理念等节水措施外,主要应将电厂人们生活用后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电厂的许多方面用水水质要求并不高,如循环系统补水、煤场用水等。也可考虑员工饮用水和其它生活用水分开的措施,以进一步合理用水达到节水的目的。2.8电厂内绿化用水

北方地区比较干旱,电厂内要消耗一定的绿化用水。这项用水应主要从厂内各类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全厂绿化。绿化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但不是很高,而有些废水的成分对绿化及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益处。因此,应借助于水质分析手段,找出适合绿化的水质。2.9实施“零”排放工程设计

电厂在设计初期,通过采用新的水处理技术、采取节约性设计措施、减少排污和废水回收循环利用等节水措施使电厂实现“零”排放。电厂在投产以后应根据电厂用水系统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厂性水平衡测试,掌握全厂用水状况,并加强水务管理,改进水处理工艺,减少生产过程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加大废水回收力度等方法,最终达到废水零排放。3节水设计综合分析

上述几个方面,除了锅炉补给水外,其他如循环冷却水、除灰除渣用水、辅助设备冷却用水、脱硫用水、煤场压尘用水等都可以在节水性设计的基础上和电厂对水的合理应用上不再消耗水。

按现行标准设计,1000MW的湿冷火电厂,需要1m3/s的水,若能按节水方式设计,1000MW的火电装机一小时只需150吨水节约用水高达97。这只是较理想的状况。如果考虑到充分的余地,一台600MW燃煤机组仍能节水90。大大实现了节水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节水型设计的电厂更有利于充分发展我国北方地区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使富煤缺水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能源综合利用维持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使我国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均步入正常轨道。

下载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外语教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