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000
字)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
字] 字字 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
学教教学
案案
教
(5000[1000案)
]
科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二篇: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
4【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第三篇: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推荐]
第一单元
3-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 分类。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3-2 天气日历 探究活动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 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3-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 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 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
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 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 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
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
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
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
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
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
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
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
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
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
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
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
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
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
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
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
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
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 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
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
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
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
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
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
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
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
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
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
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
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
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
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
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
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
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
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
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
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
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
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
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
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
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
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
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 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
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
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
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
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
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
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
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
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
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
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
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
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
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
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
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
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
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
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
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
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
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
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
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
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
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6勺7勺8勺9勺10勺11勺12勺13勺14勺14勺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
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
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
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
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
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
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
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
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
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
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
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
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
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
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
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
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
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
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
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
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
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
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
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
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
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
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
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
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
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
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
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
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
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
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
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
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
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
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
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
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
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
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
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
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
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
”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
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后记: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
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
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
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
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
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
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
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
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
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
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
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
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
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
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
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 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
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
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
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
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
”,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
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
“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
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
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后记: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
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 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
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
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
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
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
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天气单元
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陈灵芸韩燕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
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
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
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
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 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
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
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
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
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
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 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
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
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
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
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
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
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
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
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
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
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
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
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
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
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
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
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
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
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
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
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
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
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
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
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反思: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
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
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
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
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
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
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
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
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
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
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课后反思: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
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
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
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
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
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
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
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
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
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
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
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
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
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
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
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
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
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
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
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
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
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
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
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
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
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 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
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
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
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
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
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
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
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
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
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
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
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
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课后反思: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
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
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
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
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
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
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
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
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
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
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
(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
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
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
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
3、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课后反思:
6、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
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
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
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
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
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
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
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
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
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
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
度。
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
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
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课后反思:
7、呵护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
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
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
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
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
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
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
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用
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
此关系绘制新图。
(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
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
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
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
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画图的指导
在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
3、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
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4、作业
板书设计:
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20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 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 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 20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 20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 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0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 20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0
●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 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4、找拱形 / 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
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 20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20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学后记�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苏婷婷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20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 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 20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第5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 20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6课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7课 电能从哪里来/ 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8课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 20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长春市汽车区实验校
姜丽娟
1、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 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 / 20
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 �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 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20
过程与方法
● 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 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
人数 / 20
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 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身体特征
我猜想的功能
金鱼
鸽子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 20
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五、课外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 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4�.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 20
● 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张大白纸、几支记号笔。
为每组准备�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看图说说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
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0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六下教案 教科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科学文件夹
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 倍10 倍 观察布料的结果(图)不同点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科学文件夹
编号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 1粉笔 2铅笔头 3橡皮屑 4石块 5面包 6八角茴香 7自己的皮肤 8 9(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2.交流自己的发现。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昆虫的复眼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昆虫的耳朵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昆虫的触角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
教学反思:
1.4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教学反思: 1.5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反思: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大组交流计划。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教学反思:
1.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学生汇报。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教学反思:
1.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表一或表二)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教师: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学生汇报。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50 毫升)水将酵母(10 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100 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教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 20 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组织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环境和我们 2.1 垃圾堆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2.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课前准备】
1.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3.收集有关垃圾堆、垃圾场的录像或照片。【 教学过程 】
一、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对家庭垃圾的调查 1.观看人们丢弃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请大家说说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分别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对家庭垃圾的调查活动。
3.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家里一天要丢掉多少垃圾? 试着给垃圾分类,看看丢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占有多少比例。
4.讨论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向家长说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是很重要的,暂时保管垃圾,帮助测量垃圾的重量,确定分类方法等。
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意帮助怎么办?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烂怎么办?如果一些垃圾很难测重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观测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进行交流、解决。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怎么办?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 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学地进行调查活动。如实填写统计表。可以对相关情况做补充记录,便于最后统计。
(以上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安排,要求学生们做好科学观测的准备)
二、汇报讨论垃圾调查的情况
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问:在经历调查活动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它们还有用吗?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3.学生对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关注学生汇报的方式、其他学生相互倾听的态度以及调查的真实性等问题)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
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A.垃圾的数量。如人口数量和垃圾数量有何关系;有几天垃圾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数量上能否进行适当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会产生的等。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类?
学生可以按照多种途径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按照原来的用途分:食物、包装、一次性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按照危害状况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来区分。
5.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对垃圾的总量、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进行计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
7.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相关问题:垃圾增加的原因;人们是如何简单处理垃圾的;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有哪些?
教学反思:
2.2 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教学反思:
2.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2.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4.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7.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交流汇报。
4.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教学反思:
2.4 垃圾的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的过程;经历一个创造条件将垃圾回收利用的活动。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资源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认识回收标志;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教学准备】
学生:带一些平时会扔掉、但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来;分组分品种调查废材料再生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教师: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酯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等;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装有一些纸盒、玻璃瓶、塑料瓶、废金属的垃圾)这是什么?是垃圾还是资源?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垃圾的回收利用。(揭题)
二、回收利用报告会
1.把带来的物品集中起来,检查这些物品是不是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2.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中,以哪几种材料居多?
3.按制作的材料,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再统计出每一类的数量。(详见表格设计示例)4.回收利用这些材料有哪些好处呢?按玻璃、钢铁(金属)、纸、塑料分别来说一说。5.不少同学都是通过一些数据和资料来说明回收利用和生料加工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你们是怎么搜集到这些数据和资料的?对于这些数据和资料,你们有什么感想?
6.如果回收利用垃圾花的钱比生料加工花的钱更多,那就不需要回收了。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7.仔细观察那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饮料瓶,上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志?这个标志在哪里?是怎样的?有什么含义?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字母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为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什么贡献? 8.简介这个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你们认为较为完整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包括哪些方面?(引导认识方案应包括垃圾减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这三个大的方面)
三、建一座回收中心
1.对于这些已经分类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怎么办? 2.我们的学校、班级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样?还可以做哪些改进? 3.让我们行动起来,回收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具体该怎样做呢? 4.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方案主要包括:需要做几个分类回收箱?
不同材料的回收标志如何设计?需要文字说明吗?
回收箱放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管理回收箱?谁来管理?等等。5.简介并评价方案。
四、总结、拓展
1.将收集、整理过的资料进行布展。
2.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个班级或学校的资源回收利用中心。
教学反思:
2.5 分类其实很简单 【教学目标】
1.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3.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4.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1.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3个盆或桶(蓝、绿、红色),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录像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3.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5.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教学反思:
2.6 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了解我国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3.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录像,臭氧层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现在人类生存正面临着环境的严重挑战。除垃圾之外,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各小组讨论,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写下来。
3.各小组汇报,把不太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梳理各小组提到的环境问题。4.教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并作鼓励性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达的环境问题。
5.简单介绍我国所面临的缺水、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1.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各国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也不例外。
介绍影响力和成效比较大的环境保护行动。(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治黄、治淮,三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2.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环境保护行动。学生自由发言:环境保护行动及其成效。
教学反思:
2.7 考察家乡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2.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3.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课前准备】
学生: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
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考察水资源污染的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污染的图片或短片。【教学过程】
一、激发考察的兴趣
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2.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二、确定考察活动的主题
1.有关水的污染,你们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考察活动,或者打算考察水污染的几个方面?
学生讨论,口头形成小组活动计划。2.交流。
教师指导:在思考考察项目的时候要想一想,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我们能找到吗? 3.各小组编写考察计划,设计考察项目表。教师指导:
(1)考察计划的指导:
考察计划要注明的几个方面:时间、地点、考察人员、器材准备、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分工,考虑安全问题„„
(水污染考察表详见表格设计示例部分)(2)考察技术的指导。A.实地考察
看教材第 32页,回答学生的疑问。B.水样观察
看教材第 24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小组考察活动
小组活动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观察检测活动时,要离水域稍微远一些,方便小组成员活动。
推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备注:下一节课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开展点评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宇 宙 3.1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
1.交流有关月球的已有经验。
(1)背几首有关月亮的古诗,说几个关于月亮的故事。(2)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3)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说说地球有几个卫星(能区别人造地球卫星)。
(5)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交流有关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资料。
(2)讨论: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3)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4)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5)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 3.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活动不宜过长)。(2)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
(3)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4)观察信息的差异,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信息差异的看法。4.制作“月球卡”。
(1)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 设计?(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构思。
(3)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5.延伸活动。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 请大家继续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3.2 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2.过程与方法
能持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能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作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能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月相的观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相的信息;通过对月相的了解,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系统;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课件,圆纸片、笔、剪刀等。【教学过程】 1.月相及画月相
(1)说说平时看到过的月亮有哪些形状?(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引导语:“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在几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上画出我们观察到的几种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4)让几位同学把剪出的月相贴在黑板上,观察分析这些月相。
(5)讨论: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月相吗?为什么?(6)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确性。(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月相时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就是圆的直径。(8)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2.贴月相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4)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和问题,并在集体中加以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6)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7)学生讨论交流。3.观察白天的月相
(1)在给月相排序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的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教学反思: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2.过程与方法
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教学准备】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教学过程】 1.月球上的环形山。
(1)出示月球上的具有环形山的局部照片,说说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2)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图片或教材插图。(3)说说月球环形山的特点。
(4)补充环形山的资料。小结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没有规律、数量众多、大小不
一、有深有浅等。
2.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3)集体交流,说说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4)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小组共同制作“环形山”。(5)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3.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1)交流小组中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4)你们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4.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1)阅读教材中的环形山的成因资料。
(2)说说目前科学家们对环形山的形成有哪些推测,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学反思:
3.4 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2.过程与方法
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1.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课件或观察图片。(2)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3)教师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4)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2.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提出问题: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3)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5)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7)小组实验。
(8)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3)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4)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4.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教学反思:
3.5 太阳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九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九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 1.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有录像资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2.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3)提供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大小。(7)学生计算。(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教学反思:
3.6 在星空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空划分成许多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显著标志;狮子座是春季星空中的一个有名的星座。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星座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北斗星、大熊座、北极星、狮子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能根据要求动手制作星座模型和活动星图,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想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能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去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形式记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观星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星座及观星的信息;通过观星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体会建立模型对丰富认识的重要性、体验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对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进行事先的考察;
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全天星空图、纸板、细线、橡皮泥、活动星图的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星座。
(1)出示夜间的茫茫星空,领略宇宙的浩渺。(2)说说知道的星座及相应的故事。(3)观察春夏星图,说说其中有哪些星座。
(4)介绍星座是怎样被划分的,以及星座在人们认识星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建一个“星座”模型。(1)阅读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2)提供材料,小组制作星座模型。
(3)从不同角度照射模型,观察记录星座在屏幕上的投射效果。(4)讨论和交流: •从橡皮泥的不同影子图中,看到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
•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
•如果从月球上或者其他星球上看星座,星座的形状会一样吗?
•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与什么有关? 3.认识星座。
(1)引导语:如果夜晚在野外迷路,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2)了解北极星在星空中的特点。(3)了解小熊座和大熊座以及北斗星。(4)如何在星空中寻找北斗七星、大熊座。(5)如何利用北斗星寻找北极星。4.制定夜间观星计划。(1)成立观星小组。
(2)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第二课时 1.星空交流会。
(1)展示观星记录表以及月相观察记录表。(2)参观其他组的观星记录和月相观察记录。(3)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4)小组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2.认识狮子座。
(1)从全天星图中寻找狮子座。
(2)说说狮子座的特征及在星空中的位置。(3)说说寻找狮子座的方法。(4)介绍狮子座的流星雨。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狮子座的观察。3.制作活动观星图。
(1)引导语:要想寻找和认识更多的星座,利用全天星图有缺陷,因为全天星图展示了全天空的各种星座,而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星空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制作一份活动观星图。
(2)阅读活动星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3)学生制作活动星图的活动。
(4)利用活动星图观察某时某刻星空中的星座。(5)激励学生利用活动星图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
(6)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教学反思:
3.7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2.过程与方法
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有关宇宙的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宇宙的信息;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从事科学事业是要付出艰辛的,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可敬的;意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2.太阳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吗?
二、认识宇宙的组成结构
1.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可能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通过观察星空,我们就知道有许多这样的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
2.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3.阅读课本资料,说说 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4.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 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5.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6.教师小结:银河系大约由 1000 亿到 2000 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 万光年。但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 100 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我们已经能观测到距我们 120 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还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宇宙还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
三、认识恒星的运动变化
1.组成宇宙的恒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们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4.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描述恒星吗?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个宇宙吗?
四、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是人类不断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2.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知道吗? 3.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信息 4.1 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实例,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事实和数据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3.能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课外进行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进行一项科学探究的吗?
我们的教材上有一则地质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真实故事,我们来阅读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2.阅读、思考 •小组学习:(1)阅读故事。
(2)思考科学家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探究过程?(3)讨论每个环节中科学家主要做了什么工作。•交流讨论:
(1)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2)开始,科学家作出了怎样的假设?(3)科学家获得了哪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4)发表文章的目的是什么?(5)科学家的最终解释是如何得出的? 3.比较科学课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究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的科学课探究活动,有没有和这位地质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地方。我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4.交流与小结
在科学课中,我们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而科学家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说说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哪些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4.2 我们怎么知道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教学反思:
4.3 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① 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 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 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 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教学反思:
4.4 查阅和辨别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查阅相关资料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查阅信息的方法。2.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进行正确辨别与选择。【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众多书名与目录)、电脑网络、报刊中的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导入谈话
1.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从哪些途径获得信息? 2.你们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信息的? 查阅和辨别信息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知识 1.怎样查阅信息
(1)你们会查找各种信息资料吗?通过哪些途径查找?
(2)如果让你们查找关于“古代人们是用哪些方式来记录信息的”和“纸和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的”这两方面的资料,你们打算怎样查找? 方法一:通过书籍查找资料(1)呈现众多书名,让学生挑选可能在哪些书中有这方面的信息?(2)找到自己认为需要的书籍后,该如何进一步查找?(3)查找书籍目录、找到相应资料。方法二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1)请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操作讲解。(2)请其他同学上台尝试。(3)找到相应网站及资料。2.信息准确吗
(1)书籍与网络上查到的信息可靠吗?(2)我们该怎样判断呢?(3)学生小组讨论。(4)全班汇报交流。
(5)选取几条信息,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3.选择什么信息
(1)当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是矛盾的或不一致时,你们会怎么办?(2)举例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选择。
(3)通过今天的学习,关于查找与辨别信息,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教学反思:
4.5 记录和储存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手段,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载体记录、存储获得的信息。3.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教学准备】 1.光盘、磁盘等实物 2.课堂信息记录纸
3.学生搜索“笔和纸的发明及演变”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如何有效、规范地记录信息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笔和纸的发明和演变”的信息。2.说说这些信息的来源。
3.讨论:记录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信息的来源和途径可以帮助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需要查找更详细的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的来源快速找到相关资料。4.如果要记录信息的来源,你们觉得应该主要记录些什么内容?
通过书籍查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内容„„
通过网络查找可记录:网名、网址、作者„„ 5.分小组讨论并制作信息记录卡。6.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填写信息记录卡。7.学生交流并小结。
我们在记录获得的信息时,不仅要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的内容,还应该详细记录信息的来源。因为信息的来源、途径,能帮助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是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的表现。
二、回顾记录信息的方法
1.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都采用了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信息,平时我们还会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图画、表格„„)
2.翻看我们的科学学习活动手册,在我们四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了用什么方式记录信息? 3.你们觉得信息的记录与保存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三、了解储存信息方式的演变过程
1.我们在记录信息时都用到了什么工具?(笔和纸)
2.在笔和纸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信息的呢?(甲骨、竹简、丝绸„„)3.为什么这些方法和工具没有延用到今天?
4.因为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又有哪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带、胶卷、软盘、硬盘、光盘„„)
5.这些工具的应用使我们的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而且在现在办公中越来越普及。这样下去我们是否就不需要纸了呢?
6.小组交流笔和纸的优点和缺点并尝试记录讨论过程。7.大组交流。
8.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记录和储存方式。笔和纸记录占用空间大,查找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还将是我们,特别是小学生记录信息的主要方式。
四、作业
课外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储存“人们如何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记录信资料”。
教学反思:
4.6 整理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2.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3.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教学准备】
1.提供让学生进行整理的信息材料一份 2.学生每人一份信息整理的图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利用分类图对信息进行分类 1.说说在一个池塘里会有些什么物体? 学生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板书。
2.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呢? 学生讨论。
3.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的知识对池塘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分类图表表示。4.交流对物体的分类是否恰当,图表表示是否清晰,并修正自己的整理稿。5.说说运用分类图有什么优点?
分类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6.我们已经学了4 年的科学了,《科学》书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分类吗? 7.学生交流。
二、对比中发现异同
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息通过比较更有价值。1.如何比较水与空气基本性质的差异?从哪几方面去比较? 2.你们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这两者的异同吗? 3.尝试自制比较表。
4.交流运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点。
比较、对比表是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时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比较。
三、运用箭头标示过程
1.讨论4年来展开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2.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整理科学探究步骤。3.交流归纳:循环图、流程图。
四、综合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
1.阅读有关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史的资料。2.交流:对于这份资料我们应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3.学生自行整理信息。
4.信息经过整理变得有序,同时还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认识。5.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方法以外,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
教学反思:
4.7 交流我们的信息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2)交流讨论结果。
教学反思:
4.8 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 1 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 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2)汇报交流。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