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1: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

2、做酸奶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做酸奶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重、难点:

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1-5课

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

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 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 学模型。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一教时共5教时。

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

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介绍

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

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

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

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

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

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

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物质在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

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

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课时安排:

1、我们周围的变化

1课时

2、铁钉生锈了

1课时

3、变色花

1课时

4、洗衣服的学问

1课时

我们周围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

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

更全面的认识。

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变色花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

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

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遗传和变异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一窗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2、知道对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发现新的方法。

4、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提供新经验、新想象、新方法、新技术。

5、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6、能倾听和准中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批评。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一窗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课时安排:

1、生物的遗传现象

1课时

2、生物的变异现象

1课时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2课时

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教学重点、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找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 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

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

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动植物的身体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

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2、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与她们父母的照片。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揭示什么是变异。

3、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5、阅读资料,认识三叶草的变异现象。学生阅读并讨论三叶草发生了什么变异。

6、巩固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发生

差异。什么是生物体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知识,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

感受科学的神奇与美妙。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人类利用遗传知识,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知道生活中很多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什么是生物体的遗传和便宜呢?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探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通过阅读认识孟德尔及其对遗传和变异科学的不懈努力。

介绍孟德尔探究遗传科学的秘密。

介绍孟德尔探究变异科学的秘密。

同学们交流孟德尔是怎样研究的?。为什么人们称他为“遗传之父”。

3、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不迷信权威,细心观察,专心研究“杂交水稻”。

了解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4、认识人工培育对变异的影响。

向学生介绍人工方法培育的一些植物的变异,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

5、学生收集资料,编制小报。

让学生在编制小报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增进交流意识。

6、巩固

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有哪些科学家有突出的贡献?

假设与实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4、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5、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6、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8、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9、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课时安排:

1、假设

1课时

2、实验

1课时

假设

教学目标: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实验

教学目标:

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

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

呆在哪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

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

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

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

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知道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做实验前要先提出假设,验证时要进行相关实验。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第二篇: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探究: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两只玻璃杯、火柴、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描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2、热 的 传 递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固体传递的实验。描述液体对流实验。描述热传递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3、加热和冷却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4、吸热和散热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实验(1)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进行对比。实验(2)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

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3.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能够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2.了解营养成分的作用,知道可以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份给食物分类。3.利用资料获取知识。4.按指定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教学材料: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1.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怎样搭配食物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认识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生:粮食类:

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

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 生: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生: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生:设计食谱。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生: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食物的消化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习成果:

1.运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

2.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3.学习消化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科学探究: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果: 1.能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3.认识到天然食品业存在安全问题 4.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第三篇: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会书写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苏教课标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一)”、“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第一单元为“心中有祖国”,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课文。第二单元为“人间真情”,安排了《负荆请罪》、《船长》和《爱之链》等课文。第三单元为“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第四单元为“民风民俗”,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等课文。第五单元为“景物聚焦”,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等课文。第六单元为“名人风采”,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等课文。第七单元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等课文。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17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9个,另外的生字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上作业均应课设练,不采取按单元设计重点训练项目的做法。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1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三、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经过五年的学习,全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努力上进,上课遵守纪律,听讲认真,爱动脑思考,发言积极大胆,作业书写整洁、漂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在朗读上,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多数学生能做有感情地朗读。在课余时间,学生较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做一些摘抄。另外,班级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不知进取,在本学期,要对这些学生加大力度,使他们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写字习惯。

3、继续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专心听讲、踊跃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6、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既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领会有关习作知识与要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借鉴的艺术规律;既要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言语交际的实际进行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平时,多鼓励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励他们竞争。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 42 人,从整体来看,我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较扎实,书写端正。特别是像贾瑞琦、李泽鹏、冯静茹等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像刘小刚,张水婷等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六、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七、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3】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何亲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1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节15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至4篇,共25篇。此外,每单元安排了习作一篇,共7篇;安排“练习”一个,共7个。继续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学和做”)1个。

1、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承接前10册“习惯篇”的内容,继续安排了“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两项习惯培养。

2、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阅读课文25篇,其中韵文3篇、自读课文1篇。全册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共分7 个主题单元,依次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课文语言规范,篇幅适当,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二是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四是阅读训练,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要求学生能识会写的生字,排印在田字格内;排在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需学生认识,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了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本册推荐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放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作专题介绍。意在激发阅读兴趣,真正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关于习作

本册课文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7课。每课习作的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都作了分析与指点,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部分习作安排了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内容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写毛笔字练习等,训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练习设计上训练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力求简约,既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为教师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法提供方便。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读报和剪报”为话题,安排了“小组交流”、“做一做”、“考考你”、“学做剪报”和“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7名,男生 17名,女生20名。本班学生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有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项语文作业,学习习惯较好,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反映灵活,爱回答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朗读水平普遍较好。但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缺少写作兴趣,不会留心观察生活,写出的文章空洞、无情。也有部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较差,病句、错字较多。他们都是农村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量较少,读书的范围较窄,不少学生还只限于读作文选。学生的积累较少,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被动,急需教师正确引导,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亲身体验、感受、探究、领悟文本,创造性的阅读学习文本,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审美的乐趣。

2、教师利用好集体备课的时间,积极钻研文本,探讨教法与学法,依据教材确立专题讨论,并及时总结反思,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

3、教师要充分利用重视综合学习的重要性;注重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运用;注意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文本学习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

4、在班级内开展“大阅读”活动,营造书香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

5、扎实进行语言训练,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20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 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 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 20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 20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 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0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 20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0

●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 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4、找拱形 / 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

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 20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20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教学后记�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苏婷婷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20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 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 20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

第5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 20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6课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

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7课 电能从哪里来/ 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8课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 20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长春市汽车区实验校

姜丽娟

1、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 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过程与方法

● 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 / 20

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 �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 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20

过程与方法

● 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 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

人数 / 20

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 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

【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身体特征

我猜想的功能

金鱼

鸽子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 20

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五、课外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 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4�.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 20

● 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张大白纸、几支记号笔。

为每组准备�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看图说说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

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0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

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一、课题:

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一、课题:

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一、课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 课题: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

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介绍

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课题: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

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

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

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课题: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

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一、课题:

4、火山和地震

二、教学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

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一、课题:

5、地表的变迁

二、教学目标: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

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单元名称:物质在变化

一、课题:

1、我们周围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

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

更全面的认识。

一、课题:

2、铁钉生锈了

二、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四、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一、课题:

2、变色花

二、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

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

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一、课题:

4、洗衣服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四、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单元课题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1)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人们发明了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三)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

(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四)课外练习

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研习报告。

太阳第大家族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既的事实,提出问题: 出示白天与黑夜的图片。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彩虹桥)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呢?白天、黑夜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天与黑夜。(板书:白天与黑夜)

2、我们知道白天称为昼,黑夜称为夜。你知道一昼夜要经历多长时间吗?(24小时)

3、白天、黑夜的出现有什么规律?

生:白天黑夜依次出现、交替出现、更替出现

4、白天黑夜的不断循环变化,我们称为昼夜交替也称为昼夜更替。

5、在同一时刻,美国和中国是不是都是白天或者黑夜?

6、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关于白天、黑夜,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研究那些问题? 生: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为什么有时候白天长,晚上短;有时白天短,晚上长。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样慢慢变成黑夜的。我还想知道昼夜的时间有什么不同。……(你的问题有非常有研究价值)

7、你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究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一)依据事实,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地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为白天,没有照亮的一面是黑夜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我们的模拟器材,太阳小,地球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能让白天和黑夜轮流交替,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怎样才能让白天和黑夜轮流交替,好,你们小组先讨论再用模拟器材做一做,待会来汇报你们的想法。(课件出示: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形成“昼夜交替”现象?)(1)小组讨论(2)你们的想法是什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注意边展示边汇报)猜测: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二)分析猜想,去除臆想

师:通过讨论我们发现有多种解释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哪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猜想(教师指板书):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课件出示

师:课件出示我们知道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5亿千米。太阳围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约需要43天。太阳绕地球一圈才出现一次昼夜现象,你们认为可能吗?(不可能。)

其实,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也就是地心说。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地心说”

师: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一说法的解释?课件出示

师: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我们一起看第二个猜想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课件出示

生:地球绕太阳一圈才出现一次昼夜现象,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地球要整整绕太阳转动一周,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而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的时间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这位同学讲的真好,谁来复述一遍。)师:你们认为符不符合实际呢?(不符合。)

师:其实,在16世纪,波兰科学家也是这种想法。它就是日心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日心说” 师: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一说法是怎样解释的?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猜想: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几种方式:大家想一想、用地球仪试一试。(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师:那么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我们知道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东方)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我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教师:我们以我们国家为例,用红色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代表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

教师: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请同学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做一做,看一看。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生:自西向东

师:是的,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请看大屏幕地球的自转视频 你认为地球的这种运动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可能)

师:这样看来,只有一种猜测存在可能: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变化。

三、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变化。那你能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设计实验,揭示昼夜交替的原因吗?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做这个实验?

师:在做模拟实验时我们应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注意安全 师:出示温馨提示(注意的事项)(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红色标记为观察点,慢慢的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四对比辨析,总结提升 1.小组汇报交流。(结和实际现象解释)

2.教师总结:原来太阳光照射着地球,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师: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看视频)师:好,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请同学们动手找一找

课件出示:当我们国家是白天时,你知道哪些国家是黑夜吗?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处在早晨,又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处在黄昏呢?

生:我发现,当中国处于白天的状态时,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处在黑夜的状态。

生:还有阿根廷和巴西呢。

生:我发现,在中国西边的国家此时正处在早晨,比如沙特阿拉伯和索马里。

生:此时,太平洋中间的一些小岛正是黄昏的时候,比如美国的巴尔米拉岛。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在同一时刻,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相同吗?(不相同)

师总结: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1、为什么夏天白天长,晚上短。冬天白天短,晚上长?

2、地球上有没有,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地方?或是只有黑夜没有白天的地方

单元名称:假设与实验

一、课题:

1、假设

二、教学目标: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一、课题:

2、实验

二、教学目标:

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

呆在哪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

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

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

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

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知道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做实验前要先提出假设,验证时要进行相关实验。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课时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郭集学校 2016.8.31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做框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三角形来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尝试设计和制作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做框架》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2、注重学生的......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