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的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的科学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的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水循环

第13课 蒸 发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蒸发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教学准备:

较大的广口瓶一个,在瓶壁上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个记号,提前一天放在教室窗台上、湿布一块、少许酒精、一团小棉花、铁片、滴管等。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提问:前几天老师在大口瓶里装了一些水并做上记号,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认识水蒸发的现象和水蒸气的特征。

用湿布写一个“水”字,学生观察水迹的变化过程。

提问:黑板上的字变小了,水迹慢慢干了,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你认为水跑到哪里去了?可能变成了什么?你看到了吗?闻到了吗? 2、思考:在我们的周围,知道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3、认识水蒸发时吸热。

学生蘸一滴水涂在前额,问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人刚从游泳池上来时,身上有什么感觉?在炎热的夏天,往地上洒些水,会有什么感觉?

4、了解加快蒸发的办法。

分组竞赛:看谁的湿布片最快变干?

(根据你晾衣服的经验说一说,怎样能把衣服尽快晾干?)小结: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水蒸气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一种气体。它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气体。它是气体状态的水。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有液体和气体两种状态,人们把液体状态的水就叫做水,而气体状态的水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水蒸气。

2、水蒸发时要吸热。

3、水在有风的地方和温度较高的地方蒸发较快,增大蒸发面积也会加快水的蒸发速度。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游戏:“酒精队”和“水队”竞赛,看谁蒸发快。布置作业。

实验:用几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几种不同的液体,过几天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蒸 发

蒸发: 在平常温度下 水----------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气体

水在有风的地方和温度较高的地方蒸发较快,增大蒸发面积也会加快水的蒸发速度。

教学反思:

14、沸 腾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5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3.了解水的沸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1.提出问题: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现象进行预测。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适当对实验的方法给予补充指导。3.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密切合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预测:

1、是在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2、是水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3、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怎样。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对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3.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照,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反复进行本课中的实验,且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里做同样的实验,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15、凝 结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3.露的形成。教学难点: 1.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2.露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 2 个、玻璃片 2 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或涂黑铁罐头筒)、冰块、温度计。演示材料:带盖杯子 3 个,冷水,热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2 .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

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4)教师概括提炼: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教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1、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教师:(出示挂图)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 学生:进行预想,发表意见。(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教师: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 ?

2、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 ℃以上)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提问:什么叫凝结 ? 露是怎样形成的 ? 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

教学反思::

16、水的三态变化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三、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四、教学准备:烧杯,冰块;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一)、观察活动水的三种形态

1、师:(出示水)这是一杯什么物体?(水)它是什么形态?(液态)(板书:水、液态)

2、师:(出示冰)这是什么?(冰)(板书:冰、固态)

3、师:水变成冰要什么条件?(受冷0℃以下)冰变成水要什么条件?(受热)

4、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引导学生观察:“大”字慢慢地看不见啦。水变成了什么?(水蒸气)(板书:水蒸气、气态)

5、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水蒸气变成冰、冰变成水蒸气的条件。

6、师: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交流自己的思想。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4)教师概括提炼:我们刚才通过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1、师: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天上的雨下不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17、小水滴的旅行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18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具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二、设疑猜想,制定方案。

1.学生大胆猜想雨的形成交流自己的思想。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

(1).提供实验材料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初步确定实验方案(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4).修改优化方案

(5).提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教师参与实验并指导,组内分工合作,分工明确(操作、观察、记录)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

四、交流分析,总结提炼

(1)组内合作分析数据,初步得出结论(2)集体交流汇报实验情况(3)总结达成共识,得出结论。(4)教师概括提炼

五、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我们又长大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评价任务:

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好。/ 24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的身体数据。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板书设计:

我们又长大了

一、测量

二、比较

三、制作生长记录卡

四、小资料

《升旗台在哪里》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24

教学准备

学校方位的挂图、白纸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①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②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③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己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④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①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②“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③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①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②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24

③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三、课外学习与实践。

1.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2.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24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 24

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旗杆的影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24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 24

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影子为什么会变化》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写在P11。

2.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24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3.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24

一、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二、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三、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制定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四、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课时

一、交流成果 / 24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二、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四、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五、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观察一棵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4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二、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三、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24

四、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五、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小动物的家》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学生准备:

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24

展示在本单元第一课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二、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四、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24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五、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观察蚂蚁》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作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4

二、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三、蚂蚁的邻居

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蚂蚁的食性

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五、蚂蚁如何搬运食物

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六、布置任务

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24

4.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5.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6.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7.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二、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4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三、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四、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五、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24

1、知道什么是气温。

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能力目标: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气温,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用摄氏度℃表示。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2)估计教室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 24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测气温?(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气温并做好记录。(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你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追寻风的足迹》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能力目标:

1、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2、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24

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追寻风的足迹》。

2、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解释: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3、引导学生认清风的大小

教师提问:知道了风的方向,我们描述风的大小呢? 师生共同学习表示风的等级的歌谣。

教师提问:观察今天的风是什么方向、风力大约是几级?(学生回答)

4、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 24

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

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5、制作风力计

教师提问:为了准确测量风的大小,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的大小的呢? 出示风力计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力计。

6、测量校园里的风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和风力,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解释,小结: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

7、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力,看看有什么不同?

观测一周的风力和风向,作好记录,并与气象台发布的天气情况比较。

《是谁制造了风》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能力目标:

会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 24

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教学过程:

1、引入。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是谁制造了风》)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24

(2)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24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①实验1,观察并思考;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会湿吗?为什么? ②实验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 ③小结;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认识空气有质量

①师示范实验: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棍子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气球,②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 ③小结:空气有质量。

3、探究空气能被压缩

①学生分组动手压“气垫”。

②讨论:怎样解释这些感觉与现象?

③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是向四面八方流动的,是气体,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

2、冷空气和热空气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过程

1、认识热空气的流动。

① 把手分别放在烛火的四周和上方,靠手来感觉。②做纸蛇转动的实验。

③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

2、认识冷空气的流动。

①想想冬天冷风从哪儿钻进来的?

②交流;夏天打开冰箱,你看到白气怎样流动? ③小结:冷空气是向下流动的。

3、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上升及其应用。

①演示实验:大小相同的纸袋里装满空气,烤热其中的一只,松开手后看见热的一端上升。冷的一端下沉。

②小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③介绍热气求的发展情况。

4、认识风的成因。

①演示实验,观察罩内冷暖空气流动路径。②看图,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③小结:地球是个球体,各地气温高低不同,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

5、全课小结。

3、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猜一猜,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 得最久? ②演示实验。

2、分析空气成分

①分组实验:说明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

②分组实验:说明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③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3、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②小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先阅读书本了解再作补充)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回造成空气污染。

二、教学过程:

1、认识生命离不开空气。

①憋气比赛。憋气时感觉怎样?为什么难受?说明了什么?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2、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①演示空气污染原因和危害的课件。②什么是空气污染。

③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④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⑤全班交流调查结果,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⑥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3、全课总结,提出倡议,争做环保小卫士。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1课、冷和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建立温度概念.活动准备:每组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

1、教师让学生亲自实践。

2、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觉。

一、活动目的:形成温度概念。

1、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解释。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叫温度?

3、认识温度计。

4、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教会测量水温的技能。活动准备: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1、教师讲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2、学生测量水温,先测冷水,温水,热水。

3、说说测量方法。

二、活动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活动准备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1、在实测前作出预测。

2、拿到热水后马上测量,记下最高的数据,每两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将温度计放置于水中。

3、观察记录后,说说温度的变化?

4、教师讲解示范如何画曲线图。

5、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曲线图。

6、教师小结。

第2课 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象力。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活动准备:蜡烛、铝片、竹夹、火柴。

1、冬天,手冷时,妈妈爸爸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了什么?

2、做实验,交代注意事项。

3、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

4、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5、教师解释阐述“传导”

二、活动目的: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活动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

1、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看到水的运动?

2、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物体的变化和运动姿态。

3、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4、教师解释阐述“对流”。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了解热传递—辐射。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

2、教师进行提问:辐射是否依靠媒介,热量怎样行进,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2、教师解释“辐射”。

二、活动目的:区分三种热传递方式。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生共同从烧水图中得出结论: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将壶底烧热,辐射-炉子和水的热向四周传递。

3、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包含的热传递方式。

4、教师小结。

第3课 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回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回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回改变形状和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科学发明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话题“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

2、学生自由发言,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3、教师进行小结。

二、活动目的: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活动准备:砂糖、蜡烛、火柴、玻璃、小容器。

1、教师做演示和讲解,加热时,牙签一定要不停地搅动,以保证糖均匀受热,当糖变为橙黄色时,要马上倒出来。

2、让学生做实验。

3、加热糖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变成别的物质。

4、教师引导还有哪些物体是这样变化的?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活动准备:铁垫圈、蜡烛、火柴、小钩子、钉子、水、木板。

1、开始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2、先做铁垫圈刚好通过两枚钉子。

3、进行铁垫圈加热。

4、这时,铁垫圈能通过吗?为什么?

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让铁垫圈快速降温和避免安全事故?

二、活动目的: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活动准备:烧瓶、细玻璃管、塑料瓶等器具。

1、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2、用塑料瓶受热鼓吹气球时,不能用开水加热。

3、学生要认真观察,指名说说。

4、阅读课文,了解热胀冷缩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

5、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6、教师小结。

7、第4课 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愿意与人合作完成实验。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活动准备:杯子、沙、水、酒精灯、三脚架。

1、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进行预测。

2、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沙和水的质量应相同。

3、指导学生分别用两种颜色画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

4、比较降温的速度,认真记录。

5、学生说说实验的感受。

6、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及应用。活动准备:黑纸袋和白纸袋,温度计。

1、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经验。

2、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观察两杯不同颜色水的温度变化,记录下来。

3、让学生来说说水温的升温过程。

4、出示课文的四幅图,学生讨论交流。

5、弄清吸热和散热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6、教师小结。

第5课 水加热、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认识水的各种形态。

1、引导欣赏大自然的水体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水体部分属于哪种形态?

3、我们认识哪些形态的水?

二、活动目的: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的成因。活动准备:水杯、冰块、杯盖、图片。

1、在有温水的杯盖上放冰块,为什么出现白气?

2、水蒸气有颜色吗?

3、自然界中的大规模的白气是什么?

4、让学生做模拟降雨的实验。

5、学生说清其中的道理。

6、模拟露的成因实验。说清其中的道理。

7、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活动目的: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活动准备:深色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

1、选用深色易拉罐,装入冰块,试管装水,插入温度计,杯底垫湿毛巾。

2、学生进行观察、记录。

3、说说水的冰点及霜的形成。

4、教师小结。

活动目的: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活动准备:湿抹布

1、将少许水倒入杯中,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观察其变化。

3、这些水跑到哪里去了?

4、教师阐述水的蒸发现象。

第3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假设与收集证据”这一科探究过程。

2.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3.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4.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5.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蜡线,纸杯,铝箔。

2.学生准备:自带各种能发声的物体,如:气球,报纸,尺子,玻璃瓶等。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二)制造声音: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瓶子、直尺等制造声音,体会人能发出多少种声音。问:一个物体能够独自发出声音吗?

物体发出声音时,我们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做好记录。2.假设、验证。

3.反思:就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三)介绍资料 1.声音从哪里来? 2.学生交流资料。

2.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2.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3.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4.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5.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瓶、小铃、水、夹子、底面开孔的小鼓、蜡烛、木棍等。2.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看课文照片,问: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

(二)假设阶段

1.针对“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提出假设。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他们提出实验前的假设,让学生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验阶段

1.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比较有空气与无空气时的区别。

2.用底面开孔的小鼓“吹”蜡烛,感觉到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声波的存在。3.做土电话的实验。

(四)交流资料。

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3.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4.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5.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二)看课本耳各部分名称,剪出耳的各部分形状,制作人工耳。

(三)研究怎样听到声音。

(四)谈一谈耳朵的重要性。

1.通过捂耳朵的活动,体会捂耳朵的重要性。2.介绍有关耳朵的资料。

4、不同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2、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3、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做“发声罐”——用塑料瓶和其它材料做一只。

2、玩“发声罐”——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直至让“发声罐”发出很大的响声。

3、改“发声罐”——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声的计划。

(1)改变“发声罐”里的物体。

(2)在“发声罐”外面包裹一些比较松软的材料。(如毛巾、棉花)

4、交流计划,修改,实践,再交流。第二部分: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活动的过程:

1、出示图书馆,电影院、医院等公共场合,通常可以看到“安静”等标识。问:这表示什么?在这些场合我们应怎么做?

2、说说还有哪些场合我应注意控制我们的声音?

3、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应有的做法。

第三部分: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活动的目的: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分析这些噪声产生的原因,讨论噪声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的过程:

1、说说哪些场合易产生噪声?你听到过哪些噪音?

2、对噪音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吃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

2、有课后积极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材料准备:

食物卡片

简单统计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1、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我们吃什么》,那么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2、学生交流常吃的食物。

3、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再告诉老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食物的卡片给大家作为提示,你给它们分类,比一比哪个组分类的方法最多。

4、学生讨论分类。

5、学生汇报。

二、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同学们用了许多种方法给食物分类,有的老师都没想到,你们真聪明!你们知不知道他们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阅读P44——45

3、学生汇报。

三、运用统计表统计学生爱吃的食物:

1、如果老师要用最快的办法知道所有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汇报各种办法。同学们想的好多办法真不错!

3、老师再教大家使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好不好?(出示统计表)你们会使用吗?

4、学生统计:只能画一个圈。其他学生思考爱吃的食物含有什么主要营养成分。

6、小结统计情况:现在你们还看得懂统计表吗?

7、学生汇报。

四、拓展延伸:

1、刚才老师让大家思考的问题解决了吗?

2、学生汇报。

3、平时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为什么?

4、老师听懂了,同学们的意思是偏食对我们的生长发育不利,是吗?那么你们想更健康地成长吗?那我们就要了解我们一天中必须要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从哪些食物中获取?你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生汇报。

7、鼓励课后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非常好,那么请大家课后就去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提供给其他同学,能做到吗?希望你们能在自己努力下更健康的成长!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

1. 排序

教学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3.知道排序的意义

4.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5.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6.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7.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活动过程:

1.认识什么是排序。

在做团体操时,我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看书第54页图:他们都是奥运冠军,分别是什么项目的第一? 2.认识排序的意义。讨论:为什么要排序?

排序是一种常见的整理资料的方法。整理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第55页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同时认识塑料袋的特征。看第56页的图:

古筝的弦是按什么特征有序地排列的

小组合作:把三种塑料膜剪成同样大小,按书的要求做4种实验测试和排列。4.将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分类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要求分类。2.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3.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发现分类特征。

4.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5.善待自然界的动物。教学活动过程:

1.了解文具,懂得分类。

看书第57页图示:商店里为什么有这些标示? 现在将下列文具分成6类,每类3件。把你的分类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2.讨论: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科学家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

3.了解人们对东北虎的分类路径。

4.训练“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指纹分类、海洋生物特征分类、画海洋生物。在活动记录上画。

5.实践“多极两分法“。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空气的性质

教学用时:2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是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这是什么东西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首先大家先想一想:空气占据空间吗?

板书课题

空气的性质

从谜语入手,引出研究课题。

二、自主学习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小组讨论,作记录

选出或提出“空气有重量吗?”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

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前一个试验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说出原因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有重量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

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

板书:有质量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第二课时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空气的两个重要的性质,我们还要通过试验再掌握空气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猜测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

空气保持原来的空间,不能被缩小

强调口一定要扎紧

进行猜测

针筒里有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板书 不能随意缩小

联系生活中的事实

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

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4、理论运用实际

大家玩过手枪吗?手枪就是利用了空气的这个性质,今天我们也可以来做一把简单的空气枪。

(1)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

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

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板书设计

空气的

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教学反思

空气的性质将是有点空洞所以讲课时尽量找实物的实验来做。

第二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用时:2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知道了空气的性质,接着讲冷热空气,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教学重难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板书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分组试验,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

知道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学生自己思考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

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

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从生活入手,由经验建立新概念更容易

第二课时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怎么将看不见的空气显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知道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图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学生总结

4、热空气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

孔明灯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运用

初步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工作原理

三、课外拓展

1、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兴趣

板书设计

热 空 气 和 冷 空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气球

第三课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用时:2课时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孔明灯

走马灯

学习者分析:学生子到了空气的性质,接着得了解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阻力、借助空气运动)

教学准备

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一些重要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但很轻。那空气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吗?

猜测

板书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

(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会怎么样呢?

(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

(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挡住我们呢?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外跑,对比计时。

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把伞收起来再跑,会怎么样呢?

接触空气越大的物体跑的越慢

(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

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

(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

(2)研究P9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

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提出假设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共同研究出结论

注意:不同点只能有一个

知道空气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有影响

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

第二课时

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

空气有时候也能推动物体运动。

(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

(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飞机正侧面的图片

提清楚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记录在P73上

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知道有的物体是要借助空气运动的4、具体运用

(1)观察P11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相关图片

了解在生活中对空气的运用

板书设计

空 气 中 有 什 么

空气:

借助空气运动: 飞机、降落伞„„

减小空气阻力: 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

教学反思

空气不是单纯的气体。油混合气体组成的,所以学生的反应会更对这些氧气以外气体感兴趣。

第四课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用时:2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知道了空气中含有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所以也知道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年的口号是什么?(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人常说:三天不吃饭还能活,三天不喝水就活不了,如果没有空气,那三分钟都不行。

板书

生命之源

板书

空气

复习

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意识空气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空气是生命的关键

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第二课时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

课后收集资料

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

讨论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展示收集的资料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收集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

会收集资料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一课

冷热与温度 教学用时:1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空有所了解了,所以空气跟温度有什么关系,通过这节课来学习。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价值态度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测量

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科学教育

思考

倒出一杯热水 引出三种预测:

1、先快后慢,最后不再下降了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强调:要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

研究科学规律时一般要用到图表,教学生学会来图表,再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总结。我们通过这些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是研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预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种猜想很重要,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假设,可以多提几种可能,然后怎么办呢?(做实验)

因为一切科学真理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所以通过科学数据的整理,作曲线图就能发现实际的规律。

我们虽然每组只做一次实验,但9组同时做,等于做了9次相同的实验,9次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可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只有自己做实验,只做一次还不够,要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必然会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如果这杯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如果给凉水加热,温度会升高,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指名学生上来测量

先做好实验前的预测,以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实验,10分钟,每分钟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

学习怎样来图表,并把自己观测到数据画在图表上。

利用画好的图表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猜测:先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或其它

温度下降引出新课

学生能够如实记录所观察到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能够看懂图表,并能够正确地标上数据。

能通过图表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

学生能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板书设计 数据图表 教学反思

这届课的内容简单明了,认识常见温度计就行了。

第二课 热的传递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

热水、冷水、温度表、计时器、塑料袋、蜡烛、铝片、水槽、冰块、管子、颜料、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传导实验

热对流实验

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一杯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那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热传到哪里去呢?

介绍实验方法,提出疑问:热会往哪里传呢?

用金属片做研究材料,均匀涂上一层蜡烛油,加热后观察现象

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

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推测,发言

预测,来出热传递的示意图

分组做实验,注意刚刚加热过的金属片绝对不能触摸

学生预测,用温度表测量或直接用手摸一摸

学生先想好准备怎样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好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

思考各种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实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继续引导学生先猜测,再证明

了解热传导是向各个方向的,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引出疑问,为分组实验做基础,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不一定对 实验前要先进行严密地思考,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

找出热对流的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水和沙的吸热实验

推广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导,那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取出一杯水,一杯沙,在同样的光照下,哪一个升温快些呢?

那你们准备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取出不同颜色的气球、纸杯、手套,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吗?

猜测

思考实验的方法,需要的实验材料,分组进行实验

对给出的材料加以利用,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有哪些地方用到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能有理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得出实验结论,对原先的猜测进行判断

知道深颜色的物体吸热比较快

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隐含着许多科学

第四课吸热和散热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教学准备

用雪碧或者可乐的罐子做成的小锅、糖、铝箔、铁圈、木板、铁钉、滴管、饮料瓶、气球皮、易拉罐、吸管、橡皮泥、水槽、毛巾、热水、弯玻璃管、蜡烛或者酒精灯、玉米粒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固体受热变成液体实验(糖)

小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冷却成固体,变成干冰)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铁垫圈)

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物体热胀冷综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糖、生鸡蛋、玉米粒)

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松香、巧克力、蜡烛)

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我们刚才知道了物体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或者气体,而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物体在受热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用铁垫圈让学生猜测

讲解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冷却以后,体积又会缩小。那水和空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你有没有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呢?

介绍P24小知识

自由发言,举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动手实验,对前面的猜测做出判断,玩“糖画”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说出大量实例

由学生向全班介绍

动手实验,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先猜一猜,讨论一下

分组选择是用实验证明水或者空气也具有像固体一样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进行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谈自己想法,及生活中实例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初步意识到糖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

重新意识到许多物体在受热以后都会变成液体,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

意识到气体冷却以后也会变成固体,而温度升高,又会变回气体

引起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学生明白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会变得大一些

学会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过程,以及所所需物品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五课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用时:1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吸热和冷却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云、雾的成因。知道雨、露的成因。知道水蒸气的成因。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实验设计(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分组进行实验(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水蒸发实验

水的三态变化

你见过哪些自然现象?(选取云、雾、雨、露、霜、雪、冰)

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制造云、雨、露、霜,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做呢?

对学生进行分组,你们现在可以先小组内讨论要怎样来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法、过程,选择所需实验材料,用图示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再预测一下实验结果

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看看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巡视,指导

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大自然中水的不同形态,是由空气中的水形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又是哪儿来的呢?

在黑板上用湿布抹一下,过一会水渍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呢?

好,就用你们自己想的方法来试一试,看看哪个小组的盘里的水最先蒸发

我们现在来想一下,水在自然界中有哪几种形态呢?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发言

学生发言

学生自己选择想要做哪一种实验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实验材料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分组再进行修改,领取实验材料

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猜测

水到空气中去了

小组讨论

分组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

引出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知识情况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强调实验设计要合理,实验过程要详细,要有预测实验结果

强化实验前一定要有完整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意识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云、雾、雨、露、霜的成因

了解学生知识情况

让学生自己思考出各种方法

让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通过实验知道怎样可以使蒸发加快

了解蒸发在生活中的应用

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学生尝试进行推断

教学反思

通过水来告诉学生云、霜、雾跟谁的关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4、(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4、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

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2、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演示:

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观察更多的花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 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后记:

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

(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受精 结果

教学后记: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

(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教学后记:

5、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教学后记:

6、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汇报交流。

(3)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

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

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要求:

(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

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

(3)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

按喜欢吃的分类;

按味道分类;

按生活习惯分类;

按食物结构分类;

按食物来源分类;

......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

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教学反思】

2、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

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交流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

(2)分组活动

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

(3)汇报交流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 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教学反思】

3、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教学难点】

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参照教科书第48页)。

教师准备:均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板书课题)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

二、探究过程:

1、营养均衡的标准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 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师小结:均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含淀粉质,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它类食物。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增强抵抗能力,保持细胞健康,防止便秘。宜多吃。

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脂肪;肉类中的铁质含量特别丰富。可助长发育,维持新陈代谢。宜适量摄取量。

奶类及奶制品类、豆类及豆制品类: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奶类钙质含量特别丰富。有助于牙齿及骨骼健康。应适量摄取。

油脂类:提供人体生理运行及活动所需热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身体有利,但摄取过多有害。故应尽量避免多食。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

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

将改进后的食物搭配记录下来,完成下表。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2)展示交流

投影仪展示各组改进后“一天的食物”记录表,全班交流再改进。

(3)探讨膳食搭配

过渡:为了让我们的身体保持长期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这就需要 我们思考更多的条件,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在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参考示例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

1.荤素搭配。

2.粗细粮搭配。

3.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4.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6.喝一些水;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营养要均衡

【教学反思】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二、探究过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4)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A.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3、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A.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B.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C.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5)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三、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参见教科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 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3)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2、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3)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过渡: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 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3)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下一课时进行的时间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本周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实验观察,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小组活动

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

各组选定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展示交流

(1)投影仪展示小组记录表、总结,学生代表汇报

(2)相互补充,探讨交流。

师适时归纳板书。

3、小结:

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三、总结评价

1、小组自评

谈谈本次观察实验活动中的收获,自身表现,合作情况......评出优秀观察记录员。

2、班级总评

(1)小组汇报

(2)评出优秀实验组

【板书设计】

面包发霉了

营养

温度

霉菌--生长条件 水分

空气

光照

......【教学反思】

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用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储存食物是为了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观察不同食物减慢变质速度的方法,对观察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

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新鲜的小鱼和腐败的小鱼(也可以是其他食品),记录单,镊子、一次性橡胶或塑料手套。

教师准备:有关食物储存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家里的食品柜里和抽屉里常常放着一些食物,怎样能够使食物长时间保存而又不变质呢?面包发霉的实验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

(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小组观察活动,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小鱼干和干面条的信息?

(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

A.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

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

2.观察完毕要用肥皂洗手。

3.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B.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记录下来。

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干和腐败的小鱼、干面条和发馊的面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

讨论:腐败的小鱼、发馊的面条与发霉的面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它们的变质过程非常相近,都需要温度、水分、养料等条件。)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食物变质需要有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储存食物的理由。

(2)阅读55页小资料。

出示图片和食品罐头等实物,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能储存食物?

(3)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4)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5)小结:

各种储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减缓形成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以此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

三、后续活动

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板书设计】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冷冻法

曝晒法

腌制法

储存食物的方法 密封包装法

真空包装法

高温或低温灭菌法

......【教学反思】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促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若干。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记录单。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可以考虑透明与不透明的、不同材质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奶粉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揭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2)讨论:

A.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

需要避光的食物,包装一般是不透明的;怕磕碰的食物,包装大多比较硬实;肉制食品多为真空包装......B.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C.一般的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

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和保存方式......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投影仪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一种食品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调查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

(4)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了解食物的配料是为了有目的地选择食物。)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1)列表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A.小组活动

记录四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填写《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

B.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展示记录表,相互补充完善。

(2)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

A.比较两种食品的特点,看看是不是根据食品的特点来确定保质期长短的。

B.比较两种食品的包装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装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响保质期的长短。

C.比较两种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响保质期的因素。

D.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保质期有差别呢?

(3)小结

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因而导致食品的新鲜程度不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包装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质期也会存在差异。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三、课后拓展

阅读课后《资料库》,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食品的名称

食物配料

营养成分

生产日期

保质期

储存方法

食用方法

生产厂家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师: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观察“我的岩石”

师:你们的岩石真有特色,我也带了一些岩石,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的吗?

师:你们准备怎样观察?

生:用眼睛看形状、颜色、花纹;手摸的感觉;用鼻子闻气味;......教师引导并板书:

(1)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

(颜色、形状、条纹或花纹、斑点、大小等)

(2)用手怎样观察?(摸)摸可以感觉到岩石的什么?(光滑粗糙程度)

(掂)可以掂一掂它是轻还是重。(轻重)

(指甲划)看划痕是怎样的

(3)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靠近点、磨擦、轻轻敲打后再闻......)

小结:讨论了那么长时间,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讨论的内容(重复观察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提高观察岩石的方法,学生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

(1)师:在观察岩石的同时,我们还要做什么?(生:记录)

师:我们应该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我要看看哪位同学观察的多,记录也多!

(2)教师巡视指导

(3)大约十分钟后,让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标本,组长指挥小组内部交流观察发现。

4、“我的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学生汇报

(要求按: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

师:你们知道他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吗?

学生根据他的描述,识别、寻找出相应的岩石。并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三、给岩石分类

1、指导分类方法。

师:你们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又将按照怎样的标准分呢?

生:按颜色、形状、光滑不光滑......2、给岩石分类。

师:请大家在分类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出示分类提示)

(1)我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将岩石分成了哪几类?

(2)我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岩石分类结果。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取出一块凝灰岩,问: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为什么?追问:

(1)有没有一些岩石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归入不同的类别?

(2)有没有一些岩石不属于任何类别?

四、小结拓展(播放雁荡山地质录像)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些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别岩石在地球运动中的形成原因。

1、学生阅读

2、观看有关“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录像。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科学概念

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

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不断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对岩石进一步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大量的岩石(在第一课中已经分类),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代表。放大镜,小刀,榔头,钳子、滴管、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还知道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的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常见的岩石,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

师: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

(1)学生交流反馈。(放大镜、互相撞击等)

(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观察中可以从岩石上弄下一些颗粒。

(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

讲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实验来认识岩石,这个实验是将一种叫“盐酸”的化学药品滴一两滴在岩石上,观察岩石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边讲边演示滴盐酸的方法)

提示:在学生实验前,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盐酸是一种腐蚀性比较强的化学物质,如果不小心滴到皮肤上和衣物上,会腐蚀皮肤和衣物,如果不小心滴到了手上,请马上到水龙头去用水清洗。往岩石上滴稀盐酸一定要用滴管,每块岩石

只滴1-2滴;为了安全,稀盐酸最好装在滴瓶里,且稀盐酸的量不要过多。

(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

(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请大家阅读文中的资料(P68),来识别它们并说说理由。

(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

(3)汇报交流(存在分歧)

(4)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学家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的方法,如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

(5)阅读P69页颗粒情况图,并再次鉴别岩石的种类。

(6)学生再次鉴别

(7)汇报交流,把认同的岩石的种类名称填入记录表中。

(8)小结。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2、把收集的岩石进行种类鉴别并贴上标签。

3、岩石的组成 ・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

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

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

(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准备:放大镜)

(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

(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

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

(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

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

2、常见的矿物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

(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生:名称、性状、用途)

(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

(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4、观察、描述矿物

(一)・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准备铜钥匙、小刀、铅笔、矿物石、木头、塑料、瓷砖。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可以自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讨论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那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如:云母、长石、石英,你准备怎样观察、描述它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透明度、颜色、形状、还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轻重、厚度、气味......(3)在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

(4)通过讨论交流确定:颜色、光泽、硬度等

(5)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及矿物软硬

三、观察和描述

1、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1)投影图片:不同色彩的矿物

(2)让学生根据矿物的色彩命名。

(3)师解说:很多的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

投影图片:石英(不同色彩)、金矿、黄铜矿、黄铁矿

(4)观察铅笔的条痕

A、用铅笔在白色瓷板上划一划,你有什么发现?

B、铅笔条痕的颜色与笔芯的颜色有区别吗?

(5)亲历对矿物条痕观察的活动

A、用石英、长石和云母在白色瓷板上磨擦,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

B、学生实验

C、学生交流描述矿物的条痕

D、这些条痕的颜色与矿物外表的颜色一致吗?

E、观察比较自己收集来的矿物的条痕。

F、矿物条痕的颜色和矿物表面的颜色相比,谁是矿物的本来颜色呢?为什么?

G、讨论交流

2、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软硬

引入:在三年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材料硬度的?

(1)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A、用木头和金属相互刻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B、用木头、金属、塑料三种物体相互刻划,你又发现了什么现象?

C、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试一试。

D、比较物体的软硬,一般有什么方法呢?(互相刻划)

(2)比较矿物的软硬

A、你有办法比较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矿物的软硬?

B、学生用互相刻划的方法实验。把矿物按从软到硬的顺序排列,并填入表中。

C、汇报交流

D、你还有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E、学生讨论确定: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分别在三种矿物上刻划,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的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的较软;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的较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的硬。

F、学生实验观察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

G、学生描述云母、石英、花岗岩的硬度

H、小结:有的同学说花岗岩硬,有的同学说石英硬,这个结果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比较矿物软硬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生:可以矿物与矿物互相敲击、刻划。

生:也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划。

(3)知道矿物的软硬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四、总结

5、观察、描述矿物

(二)・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科学概念

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并综合所学方法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鉴别身边的矿物,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发展对探究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鉴别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鉴别。

教学准备: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它们是什么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

B、学生交流汇报。(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等方法。)

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生:放大镜、小刀......)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B、学生猜测

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

D、学生发表意见: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

E、投影图片,师介绍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

F、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研究矿物。

G、交流汇报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

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

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说说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

③交流反馈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举例说一说

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延伸

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7、岩石、矿物和我们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下载四年级的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的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电【教学目标】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秋冬星空 6、秋季星空 观里镇中心完小 科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一、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云分为()、()和积云三类。 2、常见的降水形式有()、()冰雹等。 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4、耳朵分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也出现的想法,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德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

    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五篇]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模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