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我们吃什么(1---5课):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对营养的观察实验,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懂得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最终了解珍惜食物,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2、水里有什么(4---7课)本单元是在继第一册“水里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及特点的单元。在第一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进一步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3、植物的生活(8---12课)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认识事物的规律。

4空气和水的力(13---17课):本单元以水和空气作为探究对象,探究空气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5、热的传递(18---22课):了解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保温与散热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学认识。

6、探究与实践:选择与本册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食物里的有害物质;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通过调查研究,提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作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理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工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支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

5、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来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产生新问题。

三、教学建议:

1、耐心、细心、精心做科学。

2、观察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与填写。

3、运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未知的进行探究。

4、力求做到知识和能力并进,不可偏废。

5、强调过程的同时,要重视结果。

6、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不要躲避教师的传授。

7、在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多动脑,8、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9、注意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

第一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

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

(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教后记: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

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教后记: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

(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后记: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相关资料。预习: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教后记: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

预习: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

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教后记: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准备吸管、饮料。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教后记: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的课本插图。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预习:从小河中取水一瓶。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课本插图。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行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后记: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教后记: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预习:

常见的带根的植物。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粱情》里也看过对高粱根的描述:高粱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粱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拨: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

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教后记:、植物的叶

(一)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预习: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

(一)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3)学生讨论回答。(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教后记:、植物的叶

(二)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准备:、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浓度为 70% 一 75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

11、植物的叶

(二)二、学习新课 1、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看教材中的插图。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后记: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后记: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 预习: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提问:刚才,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板书设计: 教后记: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获胜同学,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

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后记: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

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

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教后记: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

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

2、吸管挂钩。

3、钢笔吸墨水……)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教后记: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

(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教后记: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人们利用太阳能的典型事例—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及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步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太阳能做好铺垫。通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意识到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预习: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教后记: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预习:准备卫生香、纸条。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

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教后记:

20、它们会热吗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棉被、棉衣是否生热,并用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他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穿凿条件改善生活。

3、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保温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知道某些材料保温、散热的原因。教学准备:

棉手套、棉花、温度计、泡沫塑料、毛皮、皮筋、实验记录单、冰袋、热水袋等。预习: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穿上棉衣就会感觉暖和,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但是穿棉衣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它们会生热吗》,师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为什么穿棉衣、盖棉被就暖和?

2、猜想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他们会生热吗?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怎样验证他们是否会生热?教室巡视指导(用不同的材料、保温度计的位置、手持温度计的位置)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① 记录初始温度计的度数②分别用毛皮、海绵、棉花包住温度计的液泡,包的时候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③包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④分别在3、6分钟时记录读数。)

5、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说明他们不会生热,但能保暖。

6、师生小结:他不能生热,但是能保温。师随机板书。

三、自由活动

1、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塑料杯、纸杯、玻璃杯、金属杯等,把热水分别倒入这些杯子中,过同样的时间后,再记录水温。验证这些物品的保温性能。

4、交流实验结果。

5、回报总结:材料不同、保温性能就不同。师随机板书。

四、评价

师:在活动过程中,哪个实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你自己又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研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温,有时候更需要散热,观察人们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教后记:

21、谁热的快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温度计)对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温度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2、通过学习,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整理,认识到充足的科学证据才能说明道理;通过交流,展示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教学准备: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实例。预习: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种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生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的快”。师板书:

21、谁热得快

二、新授:

(一)、我们从这些生活现象中能发现什么

1、通过书中提供的两张夏冬季穿浅色和深色衣服人群的图片,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事

实,进而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多?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3、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方案。

4、师总结方案(①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燃后倒上水,放到太阳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②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晒在太阳光下,过一会,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③……

(二)、我们到室外去试一试

1、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自主实验活动,获得实事证据和数据.2、以“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对实事

依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认知:①包黑色纸的易拉罐温度高,包白色纸的易拉罐温度低;②带黑色手套的手热,带白色手套的手不太热。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黑(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强,白(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弱.师并随机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回归生活,了解应用。自由活动:

利用本节课的研究收获,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如: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妈妈带的遮阳伞是银色的;冬季路面撒煤渣促进雪融化等。)

四、拓展活动、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师:物体吸热本领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一下。教后记:

22、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3、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影响太阳热水器吸热的几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易拉罐筒、塑料瓶、玻璃瓶、黑纸、白纸、胶水;温度计、计时表。预习: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今天,我们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揭示

课题并板书:

22、太阳能热水器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作业,你家附近有太阳能热水器吗?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倾听,给予肯定)

(3)师小结: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很多,大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因此,它们在结构和选用材料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吸收太阳的光和热的。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分析影响吸热的因素。(1)分析选用材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①观察实验器材。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用什么材料呢?

②讲述实验:把三个容器(塑料罐、易拉罐、玻璃罐)在阳光下并列放好,倒同样多的水,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其中温度升得最高的,看看是什么材料的容器。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2)分析用什么颜色制作太阳能热水器。①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热得快,为什么? ②问:那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容器呢?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3)分析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

①问:怎样放置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一些呢?

②讲述实验:三个玻璃瓶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再把玻璃瓶一个直立,一个平放,一个倾斜与阳光垂直放好,观察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它们的温度升高情况。找出温度升得最高的那一个,看看这个玻璃瓶是怎样放置的。

③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4)问:怎样才能使你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5)学生讨论,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师并板书 ①选金属材料 ②选外表颜色深的容器 ③放置的位置与太阳光垂直

(7)学生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师巡视指导。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谈话:在生活中,你觉得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2)学生讨论、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概述本课。

2、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热水器更好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

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2、进一步了解人们利用太阳能的情况。教后记:

专题1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教学目标

授课日期:

1、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愈能;增强自主进行科协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关注生活问题,关注科技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意识到要科学的生活。

3、针对食物里的有害物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科学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愈能;

教学过程:

活动预设目标

1、在调查活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小组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2、体验科学技术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人类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认识到食物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形成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

(一)确立活动主题

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样东西,那就是你们每天都要碰它三次,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每次你都要把它消灭掉,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对了,是事物!食物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的营养物质,那么它里面会不会存在有害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自行制定方案

1、提出研究的主题(提出问题)

(1)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怎么来的?

(2)我们周围哪些食物里面的有害物质会少些?

(3)食物里的有害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4)食物里的有害物质会使人得哪些疾病?

„„

2、设计研究方案

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条件,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

各组选择研究主题。

3、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记录表。

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三)自主开展活动

各小组围绕确立的研究主题及指定的研究方案,分头实施研究活动。

手机、整理资料。

针对选定的研究主题,通过网络、图书馆、商店等,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及影像资料等。

调查采访。

让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商店等,调查采访人们对食物中有害物质的了解情况。

调查采访的主要内容有:

一个家庭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这些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有哪些?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会使人得哪些疾病?

„„

(3)及时填写调查记录表

(四)展示交流成果

1、各小组汇报交流调查记录

2、各小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如;图片展示、报告会、小平、演讲等。

3、根据各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师生共同评价,评选优秀调查小组。

(五)拓展与创新

1、开展“食物安全知识”竞赛。

2、组织“远离化肥、农药,让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宣传活动。教后记:

专题2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研究目的】

授课日期:

1、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以调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题,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交流调查研究成果。

3、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从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研究重难点】

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情况,小组合作撰写调查报告,交流收获及成果。【教学准备】与太阳能热水器有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认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你对太阳能热水器的知

识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课件展示太阳能热水器的有关原理及发展历程。

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更多知识?想不想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有多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调查研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二.准备阶段 1.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你们想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例如:

人们是怎样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 人们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情况是怎样的? 太阳能热水器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太阳能热水器用在哪些场合?

太阳能热水器与其它热水器相比,有什么优点、缺点?„„ 2.班内交流

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在班内进行简单交流,为下面的分组做准备。3.组建研究小组。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对不同问题研究的兴趣,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4.确定研究主题。

小组成员确定研究的主题。5.制定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表。6.交流研究方案,使方案更完善。三.活动实施阶段 1.提出活动要求。

﹙1﹚要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去,亲身体验调查活动的过程。﹙2﹚调查要真实,记录要仔细、完整。﹙3﹚要注意安全。

2.根据制定的方案,各小组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深入生活、走向社会进行调查,也可以上网、查阅图书来获取资料。四.成果交流阶段

1.交流调查活动过程中的亲身感受。

2.选择汇报交流的主要形式,如资料展、图片、演讲等。3.小组汇报调查成果。

4.全班进行评价,选出表现好的调查小组。五.活动延伸:

1.针对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特点,发挥想象,设想未来的太阳能热水器。

2.小组内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比一比谁的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热得快。

教后记:

第二篇: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

2、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玻璃杯、空塑料瓶、气球2个、纸、橡皮、塑料袋、注射器、细木棍一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证明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确实存在,就在我们的周围,再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吧。

2、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总结)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具有什么性质?(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4、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并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5、感受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体会手压充气塑料袋的感觉和观察松手后塑料袋的复原。“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3)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4)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

(2)谁来说说水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4)学生汇报、补充。

三、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附: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第二课时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教学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四、作业

学生回家做一个热气球。

五、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降

第三课时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教学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了解氮气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第四课时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能调查搜集当地空气污染状况,了解污染原因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2、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心自己生存的空气环境,能针对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积极提出建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方便舒适的生活会给空气造成污染。教学过程:

一、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1、憋气活动:教师数秒数,学生憋气,能憋多久(不舒服时立刻停止,记下憋气的时间)。

2、提问:憋气下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说明了什么?

3、讲述:是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空气,陪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还有数不清的动物、植物。你们看,它们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呀!(播放多媒体课件)

4、除此之外,自然界里还有哪些生命体也需要空气呢?它们为什么需要空气?

5、小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洁净吗?通过前几天的考察,你有没有发现不好的现象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这些行为会使空气怎么样呢?(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变坏)

4、学生交流。

5、提问:为什么它们会污染空气呢?

6、现在,请小朋友把眼光收回来,集中到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的家居生活中,找一找,在我们的家里,有没有污染空气的家用设备或行为呢?

7、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和越来越舒适的生活与空气污染有什么关系?

8、汇报分析车辆尾气对植物影响的对比实验的结果。

9、设想:如果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在充满车辆尾气的环境中,会怎么样?

10、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

11、讨论: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给地球造成了什么后果?

三、探究保护空气的可行性。

1、提问:在前几天的考察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亲眼所见。

3、提问:看到这么多使人不满意的现象,你们有何想法?(要使空气清洁一些)

4、提问:那你们认为怎么样做可以使空气变得洁净一些呢?

5、小组讨论、记录。

6、讲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一些改变空气质量的好措施了,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7、学生交流保护空气的办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四、课后拓展争当保护空气的小明星。

1、回家记录“我家的节能行动”记录表,一周后交流,评选环保家庭。

2、调查了解当地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并向有关部门以信或倡议书等形式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一课时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教学过程: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

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八、作业设计。

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2、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第二课时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4、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5、能正确使用酒精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橡皮屑。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把我们的手放在桌子或暖气上,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

2、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固体(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学生练习使用。

5、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6、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7.教师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3、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小游戏,气功演示。把你的两只手掌心相对,慢慢靠近,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五)巩固应用

1、提出问题: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

2、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方式 适用物体 特点

传导 固体 高温 低温

对流 液体、气体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辐射 太阳 向四周直接发射

第三课时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6、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固体体胀器、酒精灯等。教学过程:

一、话题“聚焦”。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1)先将蜡烛点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再将蜡烛熄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糖和蜡有固体变为液体,再由液体便固体的过程。(4)学生小组讨论:蜡烛加热和冷却后,各有什么现象发生?(5)学生汇报: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结:蜡烛加热后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变成固体。糖呢?

4、像糖和蜡烛的形态变化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物体和糖、蜡一样,容易在冷热变化条件下改变形状,如松香、巧克力等。这些都是固体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那么液体呢?

5、了解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1)学生分组阅读资料。

(2)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

(3)小结:气体间冷却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加热又会变成气体。

三、研究物体体积的热胀冷缩现象

(一)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铜球,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2)学生猜测。

(3)学生分组实验。

① 铜球没加热时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② 给铜球加热。③ 铜球不能通过。

④ 把铜球放在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4)学生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交流

(6)小结: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提问:酒精或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体积发生变化吗?

1)引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可以看书上的方法,也可以自己设计)2)学生设计 ① 提出假设。② 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是否会热胀冷缩时最好能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来。)

例如:将烧杯倒入在水中,用毛巾焐热烧杯,观察冒出的气泡,或者还可以做一个气压小喷泉等。

(2)师生讨论实验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3、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他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学生谈谈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再猜想一下温度计是怎样发明的,最早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的资料。4)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看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解释。

(1)学生解释。

(2)教师小结: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有热胀冷缩的应用——是乒乓球边鼓、设计铁轨,还有改变物体形态的活动,如弯玻璃管和炼钢。

4、教师补充事例:

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ºC,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冬夏温差达50ºC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米。

(1)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探究:(1)夏天,电力工人架电线时总是架得松一点,这是为什么?

(2)夏天,小明给自行车打气,爸爸叫小明不要能打得太多,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天冷瓶盖不容易开,可用什么办法使瓶盖容易打开?

五、总结

1、我们通过探究性研究学习,发现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2、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做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板书:

3、加热和冷却

物体形态 物体体积

加热 变化 热胀 冷却 变化 冷缩

第四课时 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散热材料和隔热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不同。

2、能够从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现实发生的事情中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分类,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保温瓶,瓷杯,玻璃杯,不锈钢杯,温度计等。

2、分组实验材料:烧杯,瓷杯,不锈钢杯,保温杯,塑料杯各1只,温度计3根,泡沫,棉花,碎布料,热水若干,纸盒,雪碧各1个,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2.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二、新授。

1、测量不同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的快慢

(1)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那么如果在3只不同的杯子中分别倒满热水,它们的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

(2)学生预测,并说出理由。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小结:不锈钢杯子中的水下降得最快。

(5)讨论:3只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得不一样快,说明了什么?(6)学生汇报,小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活动注意点:

(1)在实验前,可以针对“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如还需使用什么仪器,怎样使用,时间是否需要相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条件。

(2)学生汇报时可多找几名同学,防止因错误使用温度计而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2、把身边的物品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

(1)谈话:根据你们的经验说说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的本领大,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本领小。

(2)设计证明自己想法的方案。

(3)分组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类。(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传热本领特别大的材料有哪些? 活动注意点:

(1)提供的材料种类要多,覆盖面要广,必要的话,也可由学生自备。(2)学生在分类前,教师提出“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的要求。

3、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一样吗?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深色和浅色的物体吸散热的性能。

(1)同时加热深色和浅色的同种液体,用温度计测量。学生轮番记录。(2)停止加热,学生记录。

小结:深色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强于浅色物质。

4、利用感官触摸、观察身边的物体

(1)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摸教师里的不同物体(要求:两只手摸的物体不同)。(2)汇报自己的感觉。

(3)说说摸哪些物体的感觉是相同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将刚才摸的物体分类。(4)让学生摸一些典型的物体:金属,玻璃,棉布类。

(5)讨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弱?(6)讨论传热性能的快慢和散热的快慢的关系。

第五课时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他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

师:一杯温水、一支冰棒、造霜的录像

生: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火柴、盖玻片、纸巾、试管、扇子、湿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手中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

2、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朋友,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水呢?

3、课件演示:水的各种形态

4、小结:水在加热和受冷后,会变成云雾雨露霜雪冰等各种形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5、小组讨论:关于水的变化,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6、汇报交流,师小结:(1)水有几种形态?

(2)水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二、模拟雨雾霜的形成:

1、提问:你会造雨、造霜、造雾吗?

2、分组实验:造雨 a 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b 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1)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2)思考:

水沸腾后,盖玻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为什么?

(3)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

3、观看录像:造霜

思考: 水结冰是多少度?为什么会有霜出现?

讨论后,小结: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4、演示实验:造雾

思考: 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吗?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后小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

1、讨论: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哪里来的呢?

课件演示:晒干衣服 海水蒸发

2、小结: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回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讨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4、分组实验,讲清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a 王大小不同纸巾上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b 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蒸发的快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6、小结。

四、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的?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一课时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准备:

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保鲜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你都听过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都表示什么意思?(声音可以表达信息)

2、你能用哪些方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弹、摩擦、等等)

3、你能不借助于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几种声音吗?

4、你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吗?

5.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1、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让我们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实验一: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看尺子会怎样?(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尺子为什么会发声?(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3、实验二: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有什么发现?(有声音、豆子抖动)(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鼓为什么会发声?你怎么发现鼓面在振动的?(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4、实验三:空瓶里放些细盐,吹瓶口。有什么发现?(手感到瓶壁振动、瓶内细盐跳动代表空气振动)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有什么发现?瓶子为什么会发声?(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细盐振动,发出声音。

5、总结:

(1)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猜测:如果物体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

6、实验四:用手摸喉部,发“啊„„”的声音。终止发声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发声与停止发声,你感觉有什么变化?这组对比实验说明什么?(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实验五: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这从反面证明:振动产生声音。

8、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物体的振动)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那,什么叫振动呢?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第二课时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三、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第三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四课时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能用实验的方法,监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能用如表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

5、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是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东西?

2、同学们对吃并不讲究,只要喜欢吃就吃。其实,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吃是非常有学问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

二、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1、看图片,想一想,议一议:可以把它们分几类?

2、汇报分类情况

3、小结:同学们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了很多种类。现在我们看看营养学家是怎么给食物分类的?

三、了解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知道营养学家给食物分类的标准

1、分组学习,讨论: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食物可以分哪几类?

2、汇报交流。

3、不同类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通过研究,你对食物的分类和食物的营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认识食物营养成分标签

1、看“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

2、比较“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判断谁的营养成分高?

3、想一想:为什么说“饼干”是垃圾食品?

五、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看图,知道:碘酒是淀粉探测器,棕色的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2、实验一:滴几滴碘酒到土豆和萝卜片上,看看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3、实验二:想办法看看花生里有没有油脂?

4、营养学家通过实验判断出食物的营养成分,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5、看图表,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再给食物分分类。

六、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教育学生不要偏食

1、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2、分析统计图,我们有说明发现?

3、讨论:

(1)研究我们的统计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2)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4、小结: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为了我们健康成长,食物需要多元化,不能偏食、挑食。

七、总结

1.根据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营养学家把食物分为哪几类? 2.为什么我们不能偏食、挑食? 板书:

一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二 鱼、肉、蛋、奶、豆类:蛋白质 三 油脂类:脂肪

四 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二课时 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作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准备:食物结构金字塔方案、文具、塑料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评价食物的营养搭配。

1、出示几份食物的搭配,提问:这几份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各组的评价结果。

4、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份食物?为什么?

5、引导:评价必须要有标准。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二、学习搭配食物。

1、认识“食物金字塔”。(1)“食物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3)总结。

三、设计食谱、模拟配餐。

1、分析自己的食物搭配。(1)出示各自的食物日记。

(2)根据自己的食物日记制作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3)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2、设计食谱。

(1)根据以上情况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2)分组对设计的食谱进行交流、评价、修改。(3)将设计的最终食谱填写在P86活动记录中。

3、模拟配餐活动。

方案A: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方案B:采用纸制餐盘用文字或图画来表示配餐情况。(1)要求:设计的食物搭配应又好吃,又省钱„„(2)学生活动,教师作适当指导。(3)总结。

四、作业。

1、制作一周内每天的“食物金字塔”。

2、对家里的食物搭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第三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熟悉人体的消化器官; ②品尝和“跟踪”饼干;

③对饼干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②知道并学习怎样的饮食习惯比较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饮食要卫生;

②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难点: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道运动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

饼干、听诊器、消化器官、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猜谜语也很厉害。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人体器官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谜语:

(1)一个住在这边,一个住在那边,说话都能听见,到老也不见面。(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

(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假如你要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多媒体逐个点击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很对,耳朵、鼻子、眼睛都是我们身体的外部器官,你们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内部器官呢?

师:可是光知道名称还是不够的。你们能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吗?(并点出今天要研究的器官)

2、合作探究,进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器官和它们的位置,那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器官吗?

师:是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要靠这些消化器官来消化。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肯定知道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了吗?(生答揭题)

师:对,食物要消化我们首先就要让食物——(吃下去)。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点心,我们就来吃一吃,但老师有两个要求,一要细细地品尝,二要请同桌的同学一个吃,另一个用听诊器来追着听。

(一个学生吃饼干另一个拿听诊器听,然后相互调换,并进行交流。)

师: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用听诊器听到了什么声音? 饼干到哪里去了?

3、大胆猜测,进行新课

师:饼干由口腔经过食管到达胃里,到了胃里之后食物又怎样在我们体内“旅行”呢?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带着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交流。

(1)食物在体内是通过怎样的路线旅行的?(2)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方式是什么?(3)运动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4)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靠什么器官吸收的?

师:通过看书和讨论交流,大家都弄清了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为了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的过程和情况,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动画。

4、总结拓展,结束新课 师:“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不能出一点差错,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少吃零食,要按时就餐。

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师:说得真好,其实啊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呢?如: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冬吃萝卜夏吃姜。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就还有几条,如: “有荤有素,有粗有细。”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多媒体出示)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

(1)收集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并且在班内交流。

(2)根据书本47页上图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实验。

五、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口腔

食道

肝 → ↓ ← 胆胰

小肠 心脏

大肠 肾

肛门 肺

第四课时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安全食品,并能够准确识别。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教学重难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谁来补充?)(课件演示)是啊,就是这小小的奶粉危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使无数家庭陷入了痛苦。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揭题)

二、认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1、近三天你都吃过哪些食物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请你拿出调查表,认真填写,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生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评语: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同学们都是不挑食的好孩子,表现真不错。)

2、老师选取了同学们常吃的几种食物,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课件出示食品:鱼、南瓜、香蕉、果冻、可乐、火腿肠)生自主分类。

3、同学们分类的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食品分类方法。(板书:食品;课件演示分类)像南瓜、鱼、香蕉这样,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是天然食品;像果冻、可乐、火腿肠这样,为了长期保存、便于食用,人工处理过的叫加工食品。(板书:天然 加工)同学们,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引说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4、同学们常喝这两种饮料。(出示番茄味果汁与鲜榨番茄汁)鲜榨番茄汁是天然食品,农夫果园果汁是加工食品。看看它们的配料表,(课件出示两者配料表:鲜榨番茄汁——番茄;番茄味果汁——白砂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柠檬酸、乳酸钙、食用香精、果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天然食品没有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加工食品是人工处理过的食品,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一些其他的物质,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5、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天然食品,什么是加工食品。请同学们拿出调查表,把你吃过的食物分为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两大类。(生自主分类,可同桌互相交流)谁来给大家展示下自己的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己进行介绍)

三、调查加工食品,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1、同学们分类又快又准,老师要奖励大家,请你们去逛逛超市。瞧,货架上饮料的品种真多呀!你喜欢哪一种吧?(自由交流)

2、老师从中选了三瓶饮料。(出示美年达的三种饮料)同样是汽水,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呢?(色素)

3、认识食用色素:(1)这三瓶饮料里含有不同的食用色素。橙味汽水含有日落黄、胭脂红,苹果味汽水含有柠檬黄、亮蓝,葡萄味汽水含苋菜红、葡萄红(课件演示色素名)因为含有的色素不同,汽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2)(手指已出示的色素名)这些色素都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是人造色素。还有一些色素,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叫做天然色素。比如胡萝卜素、叶绿素、姜黄素(课件出示)等。(3)为什么要在饮料中添加食用色素呢?(改变饮料的颜色和口味,让饮料更加诱人。)(4)(课件演示:P48喝胡萝卜汁和汽水)观察下,喝完不同的饮料,小女孩的舌头有什么不同?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食品中含有的人造色素过多,会损害健康,同学们购买饮料食品的时候可要留意哦!)

4、加工食品中并不只有色素这一种添加剂,还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做一做有心人。

5、(课件演示友情链接: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结:像色素、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这样的,能让食物外观、口味发生改变的物质我们都可以看作是食品添加剂。

6、(课件演示:火腿肠、可口可乐配料表)老师收集了可乐和火腿肠的配料表,你能找一找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吗?(指名生回答,课件相机演示,食品添加剂变亮)

7、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加工食品包装袋,看一看食品配料表,找一找有哪些添加剂,再完成小调查。(生实践,师巡视指导、参与)

8、(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主介绍)相机小结:食物添加剂在用量范围之内是允许的、安全的,但对人体没有好处,一旦超过安全用量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板书:符合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才是安全健康的。

四、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

1、加工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我们吃的粮食、鱼肉、蔬菜等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50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生自由讨论)

2、谁来说说你的想法?(课件演示:垃圾猪、被污染水里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长期存放的食品)(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我们要爱护环境,关爱地球妈妈;已经变质的食品,不论它原先的营养价值多高或多贵,都应该弃之不吃,否则对健康有害。)

4、(板书:未被污染)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是比较安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选择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板书)

五、了解食品安全常识

1、我们的食物存在安全隐患,日常饮食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食品安全常识。

3、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们国家不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针对食品安全设置了相关标志。

4、弹性设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谈一谈?

五、课外拓展

注重食品安全,保障身体健康。课后同学们可以这样做:

1、调查:了解市场上有哪些不安全的食物,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更多安全饮食的方法。

2、宣传:向周围的人介绍安全饮食常识,出一份“安全饮食,保障健康”小报。

板书: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食品

未被污染 加工食品

符合标准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第一课时 排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55-59页。

教学目标:

1、能按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黑板,实物投影图片,圆,三角形,动物图片,正方体,扇形。学具准备:学具盒,铅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知分类的意义

1、感知分类:你喜不喜欢和妈妈一起逛超市?

(课件1)欣欣超市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 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分开放,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这里还有些东西没整理好,我们来帮他。

练习本应放在第几层?请你指出来。(课件1演示)为什么?

钢笔呢?计算器呢?

(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板书。

3、分类的意义:(课件2)家家超市也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发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整理,一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柜台,怎么分?请你指出来。(课件2演示)为什么?

请给这三个柜台分别取个名字,第一个柜台叫什么?第二个呢?第三个呢?(水果柜、帽子柜、钟表柜)

二、单一标准分类

1、(实物投影1)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这三朵都是红色,另一朵是绿色)

2、(实物投影2)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它们都是车子,另一架是飞机)

3、(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个都是圆,那几个都是三角形)

4、(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那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的)

5、(实物投影3)看,这是小红的学具盒,另一个是小明的。发现什么?希望同学们的学具盒都像小明的这样整齐清楚。拿出自己的学具盒,把里面的东西分类,摆整齐。(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

6、(课件3)这是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在马路上有没有分类? 哪些是同一类的?为什么?

7、有时候,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法。

三、多种标准分类

1、(磁性黑板)看到了什么?

请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按颜色分)

还可以怎么分?

为什么?(按形状分、按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分„„)

2、同学们文具盒里有很多铅笔,你能把自己的铅笔分类、整理一下吗?

可以怎么分?(实物投影)为什么?

还可以怎么分?„„

3、现在教室里的人能不能分类?怎么分,哪些人分为一类?

还可以怎么分?„„

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儿有分类?

2、总结:我们学会了什么?

请你平时再仔细观察,哪儿还有分类,回家说一说,好吗?

第三篇:科学教案(四年级上)

1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空气的知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以后的空气有弹性。

2、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得到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自主完成空气的相关实验

三、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气球、塑料瓶、细线、注射器、橡皮、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喜欢看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会湿的纸团(出示一塞了纸团的玻璃杯)杯子里面有什么?(纸团、空气)

2、教师演示

将杯子竖直倒插入水中

3、谈话:

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呢?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科学奥秘

(二)活动探究

1、空气占据空间

(1)提问

想一想,纸团不会湿说明了什么?(2)同桌讨论、交流

(水未进入杯中,是因为空气的存在,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3)谈话:

空气要占地方也就是空气占据空间,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继续来验证。

(4)提问:(出示装置)

这样吹气球能把气球吹大吗?猜测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交流

(6)小组实验——瓶中吹气球

(7)为什么瓶中气球吹不起来?这说明了什么?(8)谈话:

这个小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关于空气

(1)谈话:

我们通过两个小实验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让我们交流一下(2)学生自由思考、发言(3)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外拓展

进一步补充活动记录上的内容,和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交流上节课完成的活动记录

2、谈话:

这节课让我们用更多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性质吧

(二)活动探究

1、空气有质量

(1)教师演示——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

观察:空气在水中是怎样“跑动”的?(2)空气在水中跑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觉得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

(3)学生猜测、汇报(4)谈话:

怎么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有两个一样的气球、细线和小棒,你能用这些东西设计一个装置来实验吗?(5)分组活动

(6)请想好的小组汇报,并说说想法(7)全班评议

(8)把设计的实验装置画在活动记录上

2、空气的压缩性

(1)出示一塑料袋的“气垫”,谈话:

用手压这样的“气垫”有什么感觉?

当我们用力一压,感觉又怎样?(请学生上台演示)

松开手以后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与什么东西类似)

(2)学生大胆猜测(头脑风暴法)(3)交流: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有弹性(4)提问:

你能用注射器和橡皮设计一个验证的实验吗?说说你的设想(5)分组实验,汇报结果,填写报告

3、生活中的应用

(1)小结

通过假设和验证,我们发现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可以被压缩,而且压缩后有弹性,这些都是空气的性质,也都是我们研究的成果。(2)提问:

生产、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些空气的性质,参考P4,说说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空气的性质?

(三)课外拓展

1、想一想

杯子为什么要竖直插入水中?

3、二选一

还可以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试一试

选择简单易找的材料,做一支空气枪,玩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对人开枪。

2、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冷热空气之间会相互流动。

2、会做寻找冷暖空气流动路径的实验,能结合生活发现热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能利用热空气上升做一个小制作。

3、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探究空气的流动,以及冷热空气流动的不同。

三、教学准备

纸蛇、蜡烛、水槽、线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汇报上节课的思考题:

杯子为什么要竖直插入水中?

2、活动

对着脸放掉气球里的气,体验一下有什么样的感觉?

3、谈话:

风是什么?跟空气有关系吗?

4、学生讨论、交流

5、谈话:

风就是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空气流动的奥秘。

(二)活动探究

1、热空气的流动(1)谈话:

空气有冷热的不同,冷空气和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有没有不同呢?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热空气的流动。(3)提问:怎样能让空气变得热起来?(4)分组实验1 点燃蜡烛,在上面悬挂小纸蛇,观察小蛇的变化?想一想是为什么?(5)讨论、交流

是什么力量使蛇蠕动了起来?推测一下这能说明什么?(6)分组实验2 将手放在蜡烛火焰的各个方位,感受一下热空气在哪里?(7)提问:

你发现热空气流动的秘密了吗?是怎样流动的?(热空气会往上升)

(8)填写书后活动记录

2、冷空气的流动(1)谈话

冷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把书翻到P7,看书上的两幅图,你能想到些什么?(2)学生汇报(4)小结

冬天冷风从门底钻进来,冰箱中的冷气往下方流,说明了冷空气会下降

3、寻找冷热空气流动的路径(1)谈话:

冷暖空气会怎样互相流动呢?让我们做个有趣的小实验吧(2)水槽内点燃线香,看一看,想一想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罩内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为什么会这样流动?

我们是借助什么来观察罩内空气是怎样流动的?(3)学生讨论、汇报

(4)将空气流动路径以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三)活动反思

1、提问

根据我们的研究想一想,如果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2、热空气的用途

自读P8上知识介绍,说一说热空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课外拓展

和父母合作做一个小小热气球

3.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

2.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三.教学准备:

蜡烛、玻璃杯、水槽、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做个实验:看看下面三支蜡烛哪一支燃烧的时间最长。为什么?

(二)活动探究: 1.认识空气的成分。

(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总结: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

说明燃烧只用了一小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

(4)学生继续实验,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

(5)学生交流,汇报: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6)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P10。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1)学生分组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2)把二氧化碳倒入装有蜡烛的杯子里,有什么现象发生?(3)学生交流,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4)继续实验,把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有什么现象发生?

(5)学生交流,汇报: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用途。

学生交流两种气体分别有些什么用途。

(三)活动反思: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二氧化碳呢? 把活动记录填写完。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认识到人类生活对空气的影响。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重要性

3、初步学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是生命之源,空气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 图片、摩托车尾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空气的性质?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以后有弹性,空气会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对物体有阻碍或推动其运动的作用。)

2、谈话:

空气对生命世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气可以说是生命之源。

(二)讨论探究

1、生命与空气的关系(1)提问:

看P12上的三幅插图,这些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2)讨论、交流(3)小结

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

请你再举一些例子,说明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2、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1)提问

你觉得我们周围的空气洁净吗?为什么这样想?(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发言讨论。(3)实验验证

被污染的空气对生命到底有怎样的危害呢?让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

A 找两棵相同的植物放在一起,把其中一棵用充满摩托车尾气的塑料袋罩住。B猜测这两棵植物的生长情况

C 每天观察记录两棵植物的生长情况,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4)提问:

谈一谈,空气被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5)讨论: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结合P14上的插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1)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外拓展

1、完成两棵植物的对比实验,并做好记录。

2、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

2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3、使学生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

水杯、热水、温度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一杯热水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估计一下

2、学生交流发言

3、谈话:

这些都是同学们所作的实验前的猜测,但还没有充足的理由,特别是没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下面就让我们实际来测一测,看看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二)活动探究

1、谈话:

自学P16~17上图,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相机板书)每隔2分钟测一次

等液柱升到最高处再开始读数 测量时温度表不要拿出水面

3、分组实验

分组测量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搜集有关数据,并作好记录

小组同学分好工

4、交流汇报

5、谈话:

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为明显可观。(讲解如何画表格,如何在坐标轴上描出平滑的曲线

6、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数据作出图表

7、提问:

想一想,从中你发现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什么?(开始下降的快,后来下降的慢)

(三)反思拓展

1、谈话

如果继续观测下去会怎样?

2、讨论、猜测

3、谈话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注意操作时要严格规范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2、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热传导、热对流是热传递的方式,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培养实验能力,能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3、能预测温度变化,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热传导、热对流是热传递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

温度表、计时器、蜡烛、铝片、水槽、管子、颜料、烧杯、试管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有同学发现放热水杯子的桌面也变热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2、学生交流

3、谈话:

那么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探究

1、固体的热传递的方式(1)提问:

给一片铝片加热,热在其中会怎样传递呢?猜测一下(2)分组实验

分别在铝片的一角和中间加热,观察蜡烛油的变化(3)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热沿着物体传递)

2、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1)演示实验: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至沸腾

猜测:试管的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2)学生实验并感受试管下部的温度(用水摸或温度表测量)(3)谈话:

为什么下部的水温还是很低呢?一杯水到底是怎样全部变热的呢。相信同学们都很好奇,让我们继续实验吧

(4)谈话:

加热一杯水,怎样才能看到水的冷热变化呢?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来让我们看见水的运动?根据提供的材料想一想

(5)学生讨论(6)分组实验

染色法、借助法,注意安全教育,注意观察水中物品的变化和运动姿态。

(7)小结:

(三)反思拓展

1、谈话: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热水在冷水中(或冷水在热水中)是怎样跑的

2、小组讨论、交流

头脑风暴法:有人发言其他人认真倾听,不对发言做评价、无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

3、尝试实验、汇报

4、小结

(1)用管子将染色的热水送到冷水的中央

(2)用瓶子将染色的热水装好放到冷水中,然后在瓶子上开一两个小孔,观察热水流入冷水中的方向

(3)将有颜色的热水沿杯壁慢慢倒入杯中,观察分层情况。

3、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知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可以给生活带来好处

二、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准备

糖、铝片、滴管、铁圈、木板、铁丁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

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自由交流一下

2、学生广泛发言交流

3、谈话:

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二)活动探究

1、研究蜡烛加热后的变化(1)提问:

蜡烛受热后会产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

(3)小组实验:加热蜡烛并冷却(4)交流汇报

蜡烛融化变成了液体,冷却后又凝固成了固体(5)谈话:

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与蜡烛相似的变化?(糖、松香、巧克力等)

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室温时会变回到气体状态。

第二课时

一、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提问:

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2)学生猜测

(3)演示实验:小铁圈加热与冷却后的变化(4)小结(5)讨论:

水和空气也有这种现象吗?你是怎么想到的?(6)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并制定实验方案(7)分组实验

利用热水给小瓶中的冷水加热,使小瓶子里的冷水变热,体积膨胀,液柱上升,也可以用橡皮塞子套上玻璃管,用水捂热瓶中的空气,观察液柱的移动。

(8)总结:水和空气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这样的现象教做热胀冷缩

(二)活动拓展

1、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热胀冷缩?

2、交流讨论

3、谈话:

哪些现象是利用热胀冷缩?哪些现象是人们在防止热胀冷缩?

(三)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说说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4、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2、能完成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对比实验,能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散热影响的实验。

3、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 设计并完成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水、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

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讨论交流

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二)活动探究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提问:

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怎么样?(2)学生预测(3)谈话:

这个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4)小组讨论交流

(5)实验:在阳光下观测20分钟,记录沙和水的升温、降温情况(6)将实验数据画成曲线图。(7)谈话:

观察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沙升温快,降温慢,水升温慢,降温快)

2、研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与散热(1)提问:

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2)学生猜测

(3)展示实验材料(温度计、黑白手套、黑白纸杯)

(4)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5)分组制定实验方案(6)小组实验并做记录(7)汇报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升温快,吸热多)

(三)活动拓展

1、谈话: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2、学生汇报

3、小结:

沙散热性能差,是一种很好的保温材料,水是一种很好的散热材料,许多机器都用水作为散热剂

5、水加热、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云、雾、雨、露、水蒸气的成因,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结冰成为固体,知道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2、学会做云和雾、雨的模拟实验,能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3、愿意欣赏自然中美妙的水体,通过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准备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美妙的水体,学生欣赏。

2、提问:

你看到了那些美丽的事物?刚才看到的这些美丽的图片都和什么有关系呢?(水)

3、谈话: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你学过哪些赞颂它们的诗词、名句呢?

4、学生交流

5、谈话: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水的化身,认识水的变化

(二)活动探究

1、模拟云、雨、雾的形成实验(1)观察:

看温水杯口上能看到什么?

(2)(在杯口上放上冰块)问:

出现了什么现象?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呢?(3)学生讨论

(4)教师演示:拿走冰块,白气消失(5)讨论:

我们曾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和云雾有什么关系?(6)谈话: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7)分组讨论交流(8)实验:

在杯子中倒开水,使其产生大量的水气,盖上玻璃片,观察出现的现象。玻璃片上有大量的水滴,并且水滴会往下落。

(9)谈话:

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如果地面温度低于0度,就会下雪。

第二课时

一、研究水和水蒸气变成露水和冰晶的条件(1)讨论:

怎么才能使水变成冰呢?(2)演示实验

冰盐混合,插上温度计(3)提问:

体会一下白霜究竟是什么呢?白霜和什么很相似?

二、蒸发实验(1)做水的蒸发实验

往盘里倒少许水,观察水的蒸发(2)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3)谈话:

水蒸发到了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有很多是通过蒸发得到的(4)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5)小结:

自然界中有哪些蒸发现象(晒干衣服、河湖中水的蒸发)

三、反思拓展

1、讨论:

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小组交流

3、小结:

讲一讲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我们又长大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评价任务:

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好。/ 24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的身体数据。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板书设计:

我们又长大了

一、测量

二、比较

三、制作生长记录卡

四、小资料

《升旗台在哪里》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24

教学准备

学校方位的挂图、白纸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①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②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③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己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④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①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②“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③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①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②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24

③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三、课外学习与实践。

1.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2.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教学准备

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1个,细线1根,滑轮2个,测力计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24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2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 24

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30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旗杆的影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24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 24

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影子为什么会变化》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写在P11。

2.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24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3.实际观测记录,填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24

一、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二、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三、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制定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要不要记录?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四、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课时

一、交流成果 / 24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二、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四、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五、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观察一棵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4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二、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三、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24

四、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五、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小动物的家》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学生准备:

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24

展示在本单元第一课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二、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四、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24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五、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观察蚂蚁》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作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24

二、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三、蚂蚁的邻居

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蚂蚁的食性

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五、蚂蚁如何搬运食物

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六、布置任务

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24

4.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5.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6.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7.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的小动物》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二、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4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三、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四、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五、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24

1、知道什么是气温。

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能力目标: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气温,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用摄氏度℃表示。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2)估计教室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 24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测气温?(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气温并做好记录。(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你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追寻风的足迹》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能力目标:

1、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2、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24

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追寻风的足迹》。

2、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解释: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3、引导学生认清风的大小

教师提问:知道了风的方向,我们描述风的大小呢? 师生共同学习表示风的等级的歌谣。

教师提问:观察今天的风是什么方向、风力大约是几级?(学生回答)

4、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 24

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

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5、制作风力计

教师提问:为了准确测量风的大小,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的大小的呢? 出示风力计的图片——各式各样的风力计。

6、测量校园里的风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和风力,记录下来。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解释,小结: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

7、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力,看看有什么不同?

观测一周的风力和风向,作好记录,并与气象台发布的天气情况比较。

《是谁制造了风》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能力目标:

会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 24

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教学过程:

1、引入。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是谁制造了风》)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24

(2)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24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①实验1,观察并思考;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会湿吗?为什么? ②实验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 ③小结;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认识空气有质量

①师示范实验: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棍子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气球,②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 ③小结:空气有质量。

3、探究空气能被压缩

①学生分组动手压“气垫”。

②讨论:怎样解释这些感觉与现象?

③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是向四面八方流动的,是气体,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

2、冷空气和热空气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过程

1、认识热空气的流动。

① 把手分别放在烛火的四周和上方,靠手来感觉。②做纸蛇转动的实验。

③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

2、认识冷空气的流动。

①想想冬天冷风从哪儿钻进来的?

②交流;夏天打开冰箱,你看到白气怎样流动? ③小结:冷空气是向下流动的。

3、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上升及其应用。

①演示实验:大小相同的纸袋里装满空气,烤热其中的一只,松开手后看见热的一端上升。冷的一端下沉。

②小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③介绍热气求的发展情况。

4、认识风的成因。

①演示实验,观察罩内冷暖空气流动路径。②看图,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③小结:地球是个球体,各地气温高低不同,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

5、全课小结。

3、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猜一猜,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 得最久? ②演示实验。

2、分析空气成分

①分组实验:说明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

②分组实验:说明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③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3、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②小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先阅读书本了解再作补充)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回造成空气污染。

二、教学过程:

1、认识生命离不开空气。

①憋气比赛。憋气时感觉怎样?为什么难受?说明了什么?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2、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①演示空气污染原因和危害的课件。②什么是空气污染。

③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④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⑤全班交流调查结果,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⑥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3、全课总结,提出倡议,争做环保小卫士。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1课、冷和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建立温度概念.活动准备:每组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

1、教师让学生亲自实践。

2、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觉。

一、活动目的:形成温度概念。

1、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解释。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叫温度?

3、认识温度计。

4、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教会测量水温的技能。活动准备: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1、教师讲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2、学生测量水温,先测冷水,温水,热水。

3、说说测量方法。

二、活动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活动准备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1、在实测前作出预测。

2、拿到热水后马上测量,记下最高的数据,每两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将温度计放置于水中。

3、观察记录后,说说温度的变化?

4、教师讲解示范如何画曲线图。

5、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曲线图。

6、教师小结。

第2课 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象力。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活动准备:蜡烛、铝片、竹夹、火柴。

1、冬天,手冷时,妈妈爸爸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了什么?

2、做实验,交代注意事项。

3、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

4、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5、教师解释阐述“传导”

二、活动目的: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活动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

1、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看到水的运动?

2、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物体的变化和运动姿态。

3、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4、教师解释阐述“对流”。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了解热传递—辐射。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

2、教师进行提问:辐射是否依靠媒介,热量怎样行进,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2、教师解释“辐射”。

二、活动目的:区分三种热传递方式。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生共同从烧水图中得出结论:对流-壶中的水,传导-炉子将壶底烧热,辐射-炉子和水的热向四周传递。

3、根据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包含的热传递方式。

4、教师小结。

第3课 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回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回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回改变形状和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科学发明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话题“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

2、学生自由发言,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3、教师进行小结。

二、活动目的: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活动准备:砂糖、蜡烛、火柴、玻璃、小容器。

1、教师做演示和讲解,加热时,牙签一定要不停地搅动,以保证糖均匀受热,当糖变为橙黄色时,要马上倒出来。

2、让学生做实验。

3、加热糖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变成别的物质。

4、教师引导还有哪些物体是这样变化的?

5、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活动准备:铁垫圈、蜡烛、火柴、小钩子、钉子、水、木板。

1、开始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2、先做铁垫圈刚好通过两枚钉子。

3、进行铁垫圈加热。

4、这时,铁垫圈能通过吗?为什么?

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让铁垫圈快速降温和避免安全事故?

二、活动目的: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活动准备:烧瓶、细玻璃管、塑料瓶等器具。

1、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2、用塑料瓶受热鼓吹气球时,不能用开水加热。

3、学生要认真观察,指名说说。

4、阅读课文,了解热胀冷缩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

5、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6、教师小结。

7、第4课 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愿意与人合作完成实验。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活动准备:杯子、沙、水、酒精灯、三脚架。

1、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进行预测。

2、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沙和水的质量应相同。

3、指导学生分别用两种颜色画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

4、比较降温的速度,认真记录。

5、学生说说实验的感受。

6、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的: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及应用。活动准备:黑纸袋和白纸袋,温度计。

1、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经验。

2、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观察两杯不同颜色水的温度变化,记录下来。

3、让学生来说说水温的升温过程。

4、出示课文的四幅图,学生讨论交流。

5、弄清吸热和散热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6、教师小结。

第5课 水加热、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第一课时

一、活动目的:认识水的各种形态。

1、引导欣赏大自然的水体之美。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水体部分属于哪种形态?

3、我们认识哪些形态的水?

二、活动目的: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的成因。活动准备:水杯、冰块、杯盖、图片。

1、在有温水的杯盖上放冰块,为什么出现白气?

2、水蒸气有颜色吗?

3、自然界中的大规模的白气是什么?

4、让学生做模拟降雨的实验。

5、学生说清其中的道理。

6、模拟露的成因实验。说清其中的道理。

7、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活动目的: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活动准备:深色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

1、选用深色易拉罐,装入冰块,试管装水,插入温度计,杯底垫湿毛巾。

2、学生进行观察、记录。

3、说说水的冰点及霜的形成。

4、教师小结。

活动目的: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活动准备:湿抹布

1、将少许水倒入杯中,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观察其变化。

3、这些水跑到哪里去了?

4、教师阐述水的蒸发现象。

第3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假设与收集证据”这一科探究过程。

2.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3.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4.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5.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蜡线,纸杯,铝箔。

2.学生准备:自带各种能发声的物体,如:气球,报纸,尺子,玻璃瓶等。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二)制造声音: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瓶子、直尺等制造声音,体会人能发出多少种声音。问:一个物体能够独自发出声音吗?

物体发出声音时,我们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做好记录。2.假设、验证。

3.反思:就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做的?

(三)介绍资料 1.声音从哪里来? 2.学生交流资料。

2.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2.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3.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4.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5.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瓶、小铃、水、夹子、底面开孔的小鼓、蜡烛、木棍等。2.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看课文照片,问: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

(二)假设阶段

1.针对“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提出假设。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他们提出实验前的假设,让学生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验阶段

1.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比较有空气与无空气时的区别。

2.用底面开孔的小鼓“吹”蜡烛,感觉到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声波的存在。3.做土电话的实验。

(四)交流资料。

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3.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4.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5.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二)看课本耳各部分名称,剪出耳的各部分形状,制作人工耳。

(三)研究怎样听到声音。

(四)谈一谈耳朵的重要性。

1.通过捂耳朵的活动,体会捂耳朵的重要性。2.介绍有关耳朵的资料。

4、不同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2、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3、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做“发声罐”——用塑料瓶和其它材料做一只。

2、玩“发声罐”——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直至让“发声罐”发出很大的响声。

3、改“发声罐”——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声的计划。

(1)改变“发声罐”里的物体。

(2)在“发声罐”外面包裹一些比较松软的材料。(如毛巾、棉花)

4、交流计划,修改,实践,再交流。第二部分: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活动的过程:

1、出示图书馆,电影院、医院等公共场合,通常可以看到“安静”等标识。问:这表示什么?在这些场合我们应怎么做?

2、说说还有哪些场合我应注意控制我们的声音?

3、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应有的做法。

第三部分: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活动的目的: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分析这些噪声产生的原因,讨论噪声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的过程:

1、说说哪些场合易产生噪声?你听到过哪些噪音?

2、对噪音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常吃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

2、有课后积极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材料准备:

食物卡片

简单统计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1、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我们吃什么》,那么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2、学生交流常吃的食物。

3、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再告诉老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食物的卡片给大家作为提示,你给它们分类,比一比哪个组分类的方法最多。

4、学生讨论分类。

5、学生汇报。

二、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1、同学们用了许多种方法给食物分类,有的老师都没想到,你们真聪明!你们知不知道他们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阅读P44——45

3、学生汇报。

三、运用统计表统计学生爱吃的食物:

1、如果老师要用最快的办法知道所有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汇报各种办法。同学们想的好多办法真不错!

3、老师再教大家使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好不好?(出示统计表)你们会使用吗?

4、学生统计:只能画一个圈。其他学生思考爱吃的食物含有什么主要营养成分。

6、小结统计情况:现在你们还看得懂统计表吗?

7、学生汇报。

四、拓展延伸:

1、刚才老师让大家思考的问题解决了吗?

2、学生汇报。

3、平时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为什么?

4、老师听懂了,同学们的意思是偏食对我们的生长发育不利,是吗?那么你们想更健康地成长吗?那我们就要了解我们一天中必须要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从哪些食物中获取?你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生汇报。

7、鼓励课后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非常好,那么请大家课后就去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提供给其他同学,能做到吗?希望你们能在自己努力下更健康的成长!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

1. 排序

教学目标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3.知道排序的意义

4.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5.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6.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7.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活动过程:

1.认识什么是排序。

在做团体操时,我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看书第54页图:他们都是奥运冠军,分别是什么项目的第一? 2.认识排序的意义。讨论:为什么要排序?

排序是一种常见的整理资料的方法。整理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第55页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同时认识塑料袋的特征。看第56页的图:

古筝的弦是按什么特征有序地排列的

小组合作:把三种塑料膜剪成同样大小,按书的要求做4种实验测试和排列。4.将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分类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要求分类。2.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3.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发现分类特征。

4.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5.善待自然界的动物。教学活动过程:

1.了解文具,懂得分类。

看书第57页图示:商店里为什么有这些标示? 现在将下列文具分成6类,每类3件。把你的分类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2.讨论: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科学家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

3.了解人们对东北虎的分类路径。

4.训练“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指纹分类、海洋生物特征分类、画海洋生物。在活动记录上画。

5.实践“多极两分法“。

下载四年级上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空气的性质教学用时:2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是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

    四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电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

    四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科学教案(5篇可选)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

    四年级科学教案 (90)

    3.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这五种运动方式。 2、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五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

    四年级的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水循环 第13课 蒸 发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主备人:吴德明 序号: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