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上钢琴师》教案
《海上钢琴师》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电影《海上钢琴师》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人物心理。
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人公心理,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心理,解读主人公1900始终不肯下船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人物心理,并提出解决办法。
2、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1)什么是心理电影?
2、放映电影前对电影做简单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故事梗概。
故事从一个潦倒的小号手麦克斯的独白中娓娓道来,一段唱片中的钢琴独奏沟沉起了他脑海中的无限往事。1900年1月1日,黑人船工丹尼在Virginian号游轮一等舱舞厅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弃婴,他将这个小孩起名叫1900。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1900一次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1)1900为什么始终不肯下船?(2)你怎样看待他的选择?(3)如果是你,你该如何面对?
4、放映电影,放映过程中对精彩片段做简要介绍。
5、放映电影后对主人公1900的形象进行分析。
(1)孤独的天才
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的一架钢琴上的1900,生来就是和这船、和音乐分不开的。在肮脏闷热的锅炉房生长,变成整个弗吉尼亚号的一部分。因此,这样看来,1900的一生只是寂寞地在自己的身体里游戏。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三等舱的旅客正开心地围绕在1900身边,听他即兴演奏钢琴。这时,突然有个人喊:美国!所有人“轰”的一下跑光了,留下一脸落寞的1900。轮船上的旅客都怀着理想和抱负,各自有各自的目的地。但1900没有,他没有目的地,他就像一片叶子一样,到处漂泊。他也有与人交流的渴望,他会打电话给陌生人,随便谈上点什么。或许他是想通过电话与外界形成某种联结。热闹丰盛的舞会上,他挥洒自如,大方得体。然而,更多时候,他的身影格外孤单。孤独是天才的附属品,也是1900构建音乐殿堂的符号。
(2)纯真的孩童
影片中的1900外表温和,但有时又喜欢挑战常规。麦克斯最初登上佛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整条船在不断摇摆。麦克斯饱受晕船之苦,东倒西歪,吐得一塌糊涂。这时,1900出现了,两人坐在钢琴前,放开脚闸,弹起了钢琴。两人随着钢琴如流水般滑行,那么悠然自得,轻松洒脱,仿佛在自由翱翔。他们在动人的音乐中,滑过走廊,一头撞进了船长的房间。当爵士乐鼻祖谢利上船来向1900挑战,被1900精湛绝伦的琴艺羞愧得落荒而逃后,1900站在船上说了一句:“去他的爵士!”。在平时的演奏时,他常即兴弹奏,乐队其他人不得不常常提醒他:“1900,拜托你照着乐谱弹!”可惜,这样的提醒只能维持短暂的一小会。随着1900灵感的闪现,动人的乐曲从他手中随意地流淌出来。
(3)固执的狂人
他有无数次下船的机会,却依然守着自己的坚持。陆地上的世界不是没有过诱惑,他也决心要踏上那块土地,结果,半空里他停住了,长久凝视那座马上就能用双脚去感受的城市,扔出了他的帽子,就头也不回地返回到船上——甚至连他的帽子也未曾登陆,它飘落进了海里。
如果说眼睁睁地放弃了爱情、固执地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都不算极端的话,那么,面对因为报废而即将要被炸毁的轮船仍不肯离开半步,就真的是狂人举动了。然而他的心里更多的却不是疯狂,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一生面对着大海和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那个世界企图用名利去引诱他却始终没有承认过他的存在,令他一直踟蹰不前,甚至放弃了追求正常的家庭生活。对1900来说,维吉尼亚号才是他的家园。
6、电影放映后,让同学们讨论最先提出的三个问题,并请同学发言。
7、从心理学角度来回答提出的问题。
事实上1900曾想要踏上陆地,想在那片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和事业生活。但当他提着行李走下舷梯的一半时,只见那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烟雾缭绕中一眼望不到边际。他迷惘了,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正如1900自己所说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它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条太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我能控制钢琴,它只有88个键。我能在有限的琴键上创造无限的音乐。我能理解客轮中的一切,因为它无一不是有限的。我甚至可以理解大海,因为在船上看到的大海也是有限的,我可以望见它水平线的尽头……而在陆地上,城市是无限的,它每一条路都望不到头,每一幢建筑后还有建筑,每一个街区后还有街区。这种无限让我不知所措,我每天都要面临选择,凭什么选这个,为什么选那个。光想想这个都令人害怕!我在有限的海上用有限的琴键演奏无限美妙的音乐,这里才是我的人生。” 但是,1900为什么始终不肯下船?下面我们用心理学知识予以解答。
(1)、分离焦虑惹的祸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以“依恋”这个词来描述我们对于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系。个体出生几个月后,逐渐与养育者形成亲密的情感来练习。许多婴儿形成基本一连后,也会在母亲或者依恋对象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安。例如,15个月大的孩子看到母亲要外出购物时哭闹起来,甚至要跟着去。儿童的这类反应被称为分离焦虑。一般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然后强度和频率在婴儿期和儿童期都会逐渐下降。但是,学龄儿童甚至青少年还会在必须与他们所爱的人长时间分离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
那么,为什么儿童会因为和他们的依恋对象分离而感到焦虑呢?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其实婴儿面临的许多情景实际上都蕴藏着自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环境如此频繁的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类对于它们的恐惧成为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自发反应。一旦婴儿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婴儿就会本能的对陌生的面孔(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猛兽)、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
1900没有父母,他的养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他一直没能和其他人形成比较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因此他对外界的他不熟悉的事物有着一种恐惧,正是这种恐惧使得他不敢去陆地。在他为了那个美丽的女孩打算下船时,他走到一半,停住了。只见那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烟雾缭绕中一眼望不到边际。他迷惘了,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所以,即使内心牵挂着那位美丽的女孩,他还是没能鼓起勇气走下船,因为他在走乡串的过程中,面对着比船庞大无数倍的城市,数以千计的街道,他茫然了,退缩了。在他小时候,他的养父曾对他说过:“陆地上有大鲨鱼,会吃人。”虽然这听上去很可笑,1900但心中的确觉得陆地有“鲨鱼”,有位置的危险和过多的选择。船虽然也很大,但每次只载客2000,船有头,也有尾;琴键也是如此,有头,有尾。然而,陆地在1900看来没有尽头,是一条过长的航线,过浓的香水,过美的女人。这一切都超过了1900所能预期和控制的范围。
影片结尾时,麦克斯在找到他后,曾试图劝他下船,一切重新开始。然而1900在面对陆地实施中有种焦虑和不安,他说,未知的东西太多,选择太多,那样的日子会精神崩溃,所以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且他没有身份,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除了麦克斯没有人记得他,他的一生也在船上画上了句号。
1900难道没有想过下船吗?他的内心深处是憧憬着陆地的,他在想象中、在梦中无数次得到大国陆地。在他与麦克斯初识时,他描述其新奥尔良来,像是久居过一样。其实,他只是通过给陌生人打电话,通过和别人的交谈来获取这些信息。然而,他的渴望只停留在了意识层面,他没有勇气也无法去陆地。
(2)、不守常规但却作茧自缚
影片中的1900外表温和,但有时又喜欢挑战常规。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幼小的他无意间鬼使神差的来到一等舱舞厅,无师自通的弹起了钢琴,吸引了无数惊讶好奇的旅客们。船长惊讶之余,走上前,说:“1900,按规定你不该在这里弹琴!”小小年纪的1900说了一句:“去他的规定!”爵士乐鼻祖谢利上船来向1900挑战,被1900精湛绝伦的琴艺羞愧得落荒而逃后,1900站在船上说了一句:“去他的爵士!” 可见,1900是个喜欢突破规则、不畏常规的人。然而,在是否去陆地的问题上,他把船变成了一个大的牢笼,将自己变成了囚徒。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小的个体在探索外部世界时,最初以自己的依恋对象(一般是父母或其他喂养者)为轴心,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超过一定范围后,个体会感到不安。但是,有了依恋对象这个安全基地,个体会逐渐摆脱焦虑不安的情绪,积极地探索外部环境。
而1900正是缺乏有力的安全基地,超过了船的范围,他就无法控制内心的焦虑清晰。他不愿向外界的权威和常规研制屈服,但又不得不屈服于自己内心的限制。
(3)、身份感的缺失
除了害怕未知外,1900最大的悲哀是没有身份感。影片多次提到:1900在陆地上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出生过一样,等死后去天堂,上帝都会觉得奇怪,这个人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居然从未踏足陆地。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最主要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而自我认同感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大千世界中我属于什么位置等等。埃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这些青春期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如果青少年能顺利渡过这次危机,那么他们将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
而1900应该说是没有经过埃里克森说的自我认同这一过程的,弹奏钢琴出神入化,对于别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于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在船里弹奏钢琴只是他的无聊打发时间而已,甚至谈不上热爱,但是如果没有了钢琴,他会无所适从,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Max跟他说,如果1900上岸,他会获得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名利双收,但其实名和利都不是他想要的东西,他想要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直到遇到了一个女孩,应该算是爱情吧,他的人生开始有点不一样了,有人走进了他的心里,他开始向往和女孩一起的生活,他想上岸,去寻找那位女孩。但是在他即将离开船到岸上时,他犹豫了,岸上那么大,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能够活应
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偌大世界中是何位置。这些问题在他心中都没有答案,他害怕,他迷惘,害怕未知的世界和没有身份的自己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所有的一切他无法掌控,于是,他回到了船上,回到那个他能够掌控的世界和他的钢琴并不断重复着颠簸的旅程。他再也不愿也不敢去尝试离开船到岸上去生活了,最终只能和船化为灰烬。
8、你怎样看待他的选择?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够预料到的悲剧。1900的存在很特别,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澄澈,甚至到了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ai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而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无法面对未知的世界,他难以想象要面临的诸多选择,他不知道在陆地上要如何生活,除了钢琴他一无所有,甚至于当众人看到了美国而兴奋尖叫时,他只有一脸的落寞,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自己生活的方向。他的世界只有钢琴和音乐,用音乐来诠释对人生的感悟。如今的我们,有谁可以因为只是想弹钢琴就放弃生活?我们需要钱来养活自己,我们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令我们无法抛弃,我们不愿意放弃朋友去选择孤单。而1900是上帝为他做出的选择,他出生时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上帝为了弥补他的孤独而赋予了他天才的琴技,而1900也为此付出了孤独的一生。
我们用钢琴点缀人生,1900用钢琴演奏人生。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和毕生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是无法比较的。1900到底是懦弱还是坚强,其实都说不清楚,或许在人生上他有懦弱的一面,可是在音乐的世界中,在他自己的王国里,他却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尊严。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随性而为,自己快乐就好。他甚至会在比赛时为对方精彩的演奏流下眼泪并重新演奏一遍,这一切只因为他爱那首曲子,因为他纯粹地生活,不带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功利之心。
反观我们,一天天重复地生活、忙碌,正如1900说的:“人总爱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浪费了数不清的光阴在问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当看到蔓延无边的城市的时候,看见纵横捭阖的街道的时候,看见繁如星海的灯火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迷茫?会不会觉得无所是从?会不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放弃自己儿时的梦想?
我们羡慕1900那种纯粹的快乐,因为他是一个永远的孩童,他的双眼是没有一点污染的宁谧的大海的颜色,看着他的双眼,我们会想起童年的青砖房、槐树阴,想起鸟语花香、夕阳炊烟,想起一顿简单而惬意的早餐,想起晚饭后爷爷的故事,想起那醉人的晚霞,想起那数不尽的繁星,想起……太多太多了,可是我们却离它们越来越远。所以当1900出现的时候,只因为他身上有我们遗失的再也无法挽回的单纯的快乐,我们便希望他留在船上,留住那份纯粹清澈的快乐和心灵。
但现实是残酷的,它不允许这虚幻的,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存在,所以1900只能沉入海底。他因为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而不肯下船,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然而世界上充满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无法掌握每一件事,无法预测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口味。”生活中的变数我们无法预知和把握,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一味地逃避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最终只会像1900那样与自己的小世界沉入海底,而世人甚至不曾知道你的存在。生活充满变数和挑战又能怎样?只要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相信自己能够适应生活,就能成为自己世界的主导者。纵使世
界中充满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但画笔在自己的手中,心中所想的就是生活所呈现给你的。前方是光明还是黑暗,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只有勇敢地面对,才有机会把握自己的人生。
9、如果是你,你该如何面对?
10、总结结束:今天主要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关于心理电影的一些内容,包括心理电影的特点,与其它电影的不同,并通过一部影片《海上钢琴师》向大家展示如何去欣赏心理电影。希望这次的活动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积极参加我们的下一次活动,谢谢!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浅析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所拍摄的,这是他的时光 “三部曲”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来于海,归于海的内心纯洁真挚的钢琴师的故事。
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生活在船上27年未上过岸的钢琴师的精神世界。是一部现实与回忆相交错,带有回忆与伤感的片子。导演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回忆以第二人称旁白引入,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诗。
影片两个阶段,现实、回忆,两种情形相交织着,给人一种穿梭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感觉。
影片的开头,镜头缓缓的移动,麦克斯孤独的坐在台阶上擦拭小号,这是一个有关于音乐的故事。黑暗且长的台阶,喻示着1900的故事以悲伤结局。此时导演把灯光打在画面中间麦克斯所在的一条线上,营造出月光的效果,衬托出黑暗中的这个男人十分孤独。声音采用旁白,充满伤感与回忆,带有着对男主角1900的回忆与深切怀念。同时,低沉的男声中有故事,给1900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也奠定了影片悲情的基调。那把小号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镜头前,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卖掉这把小号,麦克斯才与1900的唱片重逢,使麦克斯开始讲述,为影片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影片多次运用淡入淡出来转换场景,运用得很巧妙,使回忆的力度变得柔和。大海的场景多次用来淡出淡入,表现了主角与海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又契合了1900身世渊源的暗线。影片以麦克斯第二人称的角度去介绍1900诙谐幽默的事迹,给影片一个引导的作用。
影片有大量的摇镜头和反应镜头来记录着轮船上的乘客第一眼看到美国时的激动,该片中美国象征着理想与希望,镜头中记录着乘客们脸上的欣喜,澎湃,表现出人们对梦想的渴望与追求。
影片多次对1900的眼神进行特写,弹琴时的眼神可以看出他的认真投入,他的眼神里有音乐,钢琴便是他的人生,音乐与他不可分割。然而在麦克斯劝说他体验陆地生活时也对他的眼神进行了特写,那时的1900是茫然,不屑的,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是执着的。
在影片的最后,麦克斯在即将爆破的船上找到了1900,此时灯光是昏黄的,在一片黑暗中犹显伤感与柔和。明暗的对比,契合着1900与理想共存亡的决心,却也反映出麦克斯心中的不忍与不舍。1900死之前,无实物的凭空弹琴,是他第一次弹的那首曲子,影片至此有了回归。
声音,采用旁白以第二人称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经历的1900的故事,让我们更直接的感受到1900的魅力与麦克斯和1900真挚的友情。整部影片在1900不受拘束的钢琴声中也得到了另一种升华。
影片独特的收尾手法,契合着麦克斯说的“天下没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人身上独特的魅力都会促成不同的故事,然而,一个好故事的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1900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理想应该有的方向。
第三篇:浅析《海上钢琴师》
浅析《海上钢琴师》
学生姓名:蔡悦
学习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师范学院
摘要: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作品“时空三部曲”之一 ——《海上钢琴师》出品于1998 年,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电影讲述了弗吉
尼亚号游轮上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这是一部典型的具有欧洲中世纪
浪漫色彩的电影,以这样一种浪漫的氛围为底色,影片十分成功的向世人展示并阐
述了有关生存、信念、自由、美学、音乐、爱情等方面的看法及观点。隐约贯穿全
片的悲剧色彩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悲剧结局,赋予了影片除浪漫外又一层忧
郁、朦胧又安谧的基调。人们欣赏经典,乐于身处在一个纯粹的空间挖掘经典的不
为人道之处,《海上钢琴师》首先从它的大基调上就已经进入经典的的行列。本文
将从阐述人物、情节、电影音乐和主题四个方面着手,以达到从浅显层面理
解这部电影的目的。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 人物 情节 电影音乐 主题
主人公1900(人名)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船上的烧炉工丹尼将他抚养长大,8岁时养父去世。正是在养父的葬礼上,1900第一次接触到音乐,并显露出惊人的钢琴天赋,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弗吉尼亚号这个有限的空间也令他天然地对除游轮以外的世界保持一种警戒的心理。即使是之后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尘世的复杂仍使他茫然无措,最终打散了离开弗吉尼亚号的想法。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曾动摇,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的1900与船一起葬于海底。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未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关于影片中人物的分析: 1、1900 1900是个孤独的矛盾体。由于从小生活在弗吉尼亚号游轮这个特殊的有限空间,1900性格很忧郁,思想很单纯,但他却能洞察船上每一位乘客的心理。他也会在船靠岸后站在栏杆上眺望远处,他会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可是,即使1900十分的渴望了解船以外的世界,但是从小生活的环境与养父的教育方式,让他形成了一种封闭、放任、胆小的性格。他的社交范围很窄、他很少向别人袒露内心的感受,甚至于他的表情都很少有变化。这个少年的内心与情感相互牵绊着,使之一直活在矛盾里。
1900是个悲情的钢琴天才。谁见过比《海上钢琴师》更虚假的环境?那样的与世隔绝几乎不能用人类的想象力去创造;谁又见过比1900更“真实”的人?他那种执拗、敏感、深情、悲观、自我封闭、自我超越,无一不是有史以来所有天才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养父的葬礼上,是1900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刻,却在这时,他与音乐不期而遇。天籁般的音乐给他了一种安全感。自然而然,他对音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和喜爱之情。几乎所有搭乘过弗吉尼亚号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天才,1900从不缺少喝彩与羡慕。但正如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天才是个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怪物。梵高的作品流芳百世,却困扰于精神疾病英年早逝;大数学家罗素著作等身,偏有不被世人理解的感情丑闻;1900,为钢琴而生的人,从某种角度说,他的执拗和胆小压缩了他的音乐的宽度。更不幸的是,像1900这样的天才充当的只是船客身边的玩偶一角,船客们欣赏他、拥戴他、痴迷他,甲板上一声尖锐的“America”,便强大到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音乐摧毁至荡然无存。
1900是个随性的独行者。1900这个角色就是为批判现社会而设定的,他是弃婴的境遇预示了与现代社会的水火不容,受到的启蒙教育蕴含了对传统观念的讽刺和颠覆。无论是他习得音乐的方式还是演奏的音乐本身都体现了他反传统反现代的无意识。
首先他的成长就是非常态的,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1900远离一切的社会文明,没有公民意识,不谙一切规则,就像1900所表达的:“Fuck the regulatins!”“Fuck jazz!”,他注定要与这个辉煌的文明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下,成千上万的移民或怀抱自由的梦想,或心存侥幸,或走投无路,向着自由女神高呼振臂,随之膨胀溢出的名利欲望显露无疑。这些移民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归属,而在1900的内心,大海才是他的归属。1900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属有三方面的缘由。一方面,其实1900竭尽一生都在思考:我该如何是我?终不得其所。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他所能意识到的仅是自己显露出的能力有限与不融于群体的本性,本质上他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一点囚禁了他,让他依恋这艘船,于是他只能留在船上。另一方面,因为孤独产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羁绊着他,使之不敢轻易的离开弗吉尼亚号;再一方面,1900有自己的追求——用有限的琴键演奏无限的生活,这就是他坚守的音乐。钢琴的演奏需要稳定的环境和心境,1900知道外面的世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望而却步了,此时他的懦弱却是为了坚守音乐而做的委曲求全。他选择远离世人孑然独行的同时,音乐给了他更加厚重的生活。
2、马克斯
如果说1900是个拥有纯洁心灵的天使人物形象,马克思则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物形象。他来自现实中的社会文明,认同世俗的名利观,然而内心神性未泯。
马克斯是个一生潦倒的小号手,在片中,马克斯所发挥的功能意义为“拯救”“认同”。马克斯也许是唯一能懂得倾听1900的人,虽然对于1900的音乐不尽了解,起码他很尊重1900,自始至终。但不要忽略,马克斯是凡人,拥有世俗的思想,他不断地想把1900从封闭的弗吉尼亚号“拯救”出来,去享受世人所理解的理所当然的荣华富贵。可是戏剧性的是,实际上被拯救的却是马克斯,最后马克斯没有强行将1900带出废船,只因为在他那颗被世俗观包裹的内心,早已被1900说服,此时他的功能意义转化为“认同”。马克斯这个人物形象,是剧中不多的给人希望的成分,包括乐器店的老板,他们的存在表明在冰冷的现代文明社会中还未泯灭的神性。这多少都带给人们一丝心灵的温暖和宽慰。
导演借助马克斯这个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人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片中总能看见马克斯在不停的说服,不停地寻找,导演会以为马克斯的行为会奏效,确实,这种惯用的伎俩效果是有的,而频率过高,也暴露出导演本身对这个故事真实性的怀疑。更为遗憾的是,马克斯居然找到了1900,这不禁让人大失所望。导演的本意原是营造最大限度的现实效果,使这个传说穿梭于现实与非现实之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不确定。但因为太过于追求真实,却丧失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自然而然的,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真有一个叫1900的人,是马克斯找到了他,不过他死了。这与导演的本意可是大相径庭。
关于情节设定的分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采用“插叙”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名为1900的钢琴师的传奇故事。虽是插叙的手法,故事的叙述过程却处理的十分流畅自然,有条不紊。在平稳的叙述中,影片共设置了四处小高潮,这使得影片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本文仅选择“爵士对决”、“邂逅初恋”、“离船未遂”和“最后对白”四处高潮进行简单的分析。
1、“爵士对决”
全片最精彩的桥段莫过于1900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的三场对决,无论是镜头的切换,还是空间的调动,导演在这一部分花费的精力是最多的。此处设置了几个亮点情节:1)杰里把一支烟放在钢琴边上,一曲终了,烟灰未断。此处显示出杰里超凡的稳定性以及对钢琴驾轻就熟的演奏功底,换个角度,1900正面临极大的挑战。2)一位贵妇人的假发掉落,而她完全沉浸于1900的疯狂演奏中,演奏结束才突然意识到。这是出现在“对决”桥段的几处侧面烘托情节之一,它的功能无疑是为了烘托1900邻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3)1900用发热的琴弦点燃了一支烟。同样的,此处运用夸张手法,只为再次衬托1900的精湛技艺。有趣的是,杰里与1900使用的道具都是香烟,其中存在的戏剧效果不言而喻。
然而这一桥段的设计仍是有缺陷的。三场“对决”中,两人各演奏三首曲子,对于前两场,1900第一次选择了圣诞曲,第二次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弹了杰里的曲子。他所表现的态度为游戏、欣赏、学习甚至有感动,这些都是人人对第三场抱有期望。然而就在第三场,导演难以自拔的落入了俗套,他设计的是1900用两只手演奏了四手联弹的曲子《野蜂飞舞》的情节,这个情节的设计的确使观影者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但导演忽略了两个关键点:首先,这个情节是否与1900的人物形象相吻合。这个“好斗”的情节瞬间把1900的形象——一个不谙世事,纯粹的钢琴师毁于一旦。即使是真的被激怒,遵循1900的性格,他应该会为音乐的纯粹性捍卫到底,至少也不会无聊到与一个俗人斤斤计较。再有,导演使用“以强压强”的手法不可取。毫无保留的暴露获取的只是短暂的快感以及一个对1900具体的定位,而有设计的保留却会给人无尽的遐想,并延伸1900的人物形象,至于1900的钢琴技艺到底有多高,你不得而知,因为,你永远不会看见1900残忍的把音乐作为武器与人争斗。如果想要表现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度,俗人选择“以牙还牙”,聪明人则“以退为进”。演奏速度的快慢不该是决定胜败的因素,如果1900使用灵魂去享受第三场,于波澜不惊中释放内心的强大力量。那么,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精神上,1900都将不留余地的完胜并打动对方,且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像片中所表现的,强大到令杰里感到恐惧。此处瑕疵,甚感遗憾。
2、“邂逅初恋”
一个传奇的人,一个传奇的故事,没有爱情的踪影,都将失去光彩。于是导演安排了1900与农民女儿帕多安邂逅的情节。这使1900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不是神,有了情感上的依据。此处情节,也成为影片体现其浪漫主义色彩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剧中帕多安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个情节:1)由于帕多安给予的灵感,1900完成了片中最经典的乐曲,这让我们见识到爱情对于1900的滋润;2)阴差阳错,1900未能把唱片送给帕多安,倔强地1900毁掉了唱片。这意味着1900再次与发财的机会失之交臂,此处情节也交代了开头出现的重修后的唱片的背景,使之成为完整的情节;3)帕多安间接地促成了是1900上岸的想法。
整个“邂逅初恋”的大情节设计的最大功能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确切的说,帕多安与1900之间谈不上爱情的存在,这一段情节,只是导演为叙事完整,暗示高潮所设置的道具。
3、“离船未遂”
这个情节的设定,没有使用什么艺术手法,完全是靠情节本身所能带给人们的信息成为亮点。影片的开头,马克斯就告诉乐器店老板,1900一生都没离开过船,所以当这个情节出现,也就是1900提出离船的计划时,这部影片的高潮到来。
所有人都期待着1900踏上陆地的那一刻,而导演在此处设计的十分巧妙,1900站在舷梯上,沉默良久,最终将帽子甩入大海。1900没有在船上或者是在陆地上回心转意,而是在两者的交界——舷梯。他是离开了船,可他确实没有登上陆地,甚至连他的帽子也只是旋转几圈后落入大海。这个情节透露的信息正是1900的归属问题,他不属于弗吉尼亚,他归属于大海,弗吉尼亚只是一个载体。
这次的离船未遂使1900更封闭了,他彻底的抹杀了心中仅存的对尘世的向往。很长的一段时间,1900一直都在思考,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有心无力,而这种可怕的自我意识,促成了影片最后的升华部分“最后对白”。
4、“最后对白”
马克斯最终奇迹般的找到了1900,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失望,人们都希望一个传说他能让你欲罢不能的信以为真,却有一个朦胧的结局可供咀嚼。虽然这个情节在故事的设置上不算绝佳,却在影片的主题上得到升华,1900与马克斯最后的对白不仅解释了前面的情节,更是对1900这个人物形象的最终定位,他不离开船的理由可能有很多种,而导演通过这段对白给出了他理想的解释:“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1900这样说。
“最后对白”它的经典之处还在于,马克斯于此时终于被感化,他能允许1900留在船上与大海共存便是体现。撇开1900懦弱的个性,“最后对白”它成全了1900坚守的信念和马克斯人性的转变,这是给人以希望的,作为一部文艺片的落幕,“最后对白”多少带点不可言状的美丽而又不惊波澜。从思辨的角度看,1900本身就是一则寓言:人生来复杂,生存于复杂的世界就会有复杂的选择在解决他的归属问题时,他弃绝了复杂,选择了纯粹的与音乐和大海共存。现代人“入世”的人生观未必比1900的“隐世”哲学来的高明。选择现实,抑或逃避,而现实又是什么呢?到底哪一种选择更难把握,哪一种命途更为艰险? 影片以马克斯离开的背影平淡的结束,不给人任何的负赘感,这个结局是极好的。在经历了片中的几次高潮后,一个体贴的结尾不仅给了观影者平复的时间,更给乐于分析经典的人一个平稳、冷静的环境去仔细回味故事的情节。这一点,导演把握的恰到好处。
关于电影音乐的分析:
《海上钢琴师》全片的配乐以爵士乐为主,协调统一,在使观影者大呼过瘾的同时,对塑造1900人物形象、营造浪漫悲情的感情基调、连贯剧情、主题的深化和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
1、原创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原创音乐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无论是精彩绝伦的三场对决,还是1900即兴弹奏的那首充满柔情与倾诉的《Playing Love》,抑或是《1900's theme》,随心而欲、通灵纯粹。“什么都不是,这就是爵士了”,只有于无影无形、由心而生的爵士乐中才能反映出1900的永恒。这就是原创音乐的魅力。莫里康内以独特的浪漫曲风为基调,游刃有余的诠释了1900这一人物的特性,同时用音乐为他的一生奠定了一种于悲伤中超脱世俗但的基调,十分贴合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的叙事节奏。
2、音乐与影片叙事的关系
影片的以马克斯的独白开始的,同时作为背景的那段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既连结了影片的前后,也引出了1990。随着影片的开始,曲子的节奏也从缓慢轻盈转变为错落有致。当甲板上的人们看见海雾中渐渐清晰的自由女神像激动地欢呼雀跃时,背景音乐也达到高潮。画面与音乐的完美配合,让人们感受到来自视觉上的冲击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灵上也得到了震撼。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双管齐下,影片的开头堪称完美绝伦。
影片闪回,马克斯一路若有所思的走进了伦敦一家收购乐器的店铺。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典当掉心爱的小号。然而精明的老板只肯出很少的钱来收购这一把康恩小号。无奈的马克斯出于留恋,临走前想再吹一次小号,老板只好不耐烦的答应。接着麦克斯吹起了1900创作过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正是开篇时的曲子,恰巧店里一张无名光碟里的曲子,而店主一直在寻找这首曲子的作者。接着影片随着节奏渐变悠扬的音乐,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时光的回溯。在此音乐自然地推动了影片的情节发展。
1900在三等舱演奏,有一位意大利客人希望听到塔兰台拉舞曲,1900只请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示范节奏,继而就让大家听到了一曲热烈奔放的塔兰台拉。这里所有的场景都是因为音乐的存在而衔接的。这一段落中,共有四个场景,1900分别弹奏了四首音乐,四个场景看似独立,却因为音乐的层层递进而被巧妙地联系起来。这里音乐替代了画面,起到了连贯情节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在影片的叙事与情绪强化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使整个情节情绪的交代显得自然流畅,同时也增加了观影的听觉效果,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味。尤其是《海上钢琴师》这种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如果音乐选取不当,或喧宾夺主或脱离影片,反而容易使人听觉疲劳,而这部影片出色的完成了电影与音乐的有机组合,电影音乐部分的风格即统一又各不相同。
3)音乐的抒情与渲染功能
抒情与渲染功能是音乐本身具有的两种功能。音乐抒发什么样的情绪,渲染什么样的气氛要根据电影情节的发展来规定,比如在1900邂逅初恋的时候。当帕多安如晨雾中的雪莲,隔着窗子与1900对视,初遇爱情的1900灵感乍现,即兴弹奏了这首柔情似水的《Playing Love》,只有眼神,只有音乐,浪漫的气氛尽流露。那段销魂的《Playing Love》则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对帕多安的难以抑制的爱慕之情。
往往风暴带给观影者的感觉只有恐怖,要想改变这种气氛,还要表现出情节的生动与幽默,音乐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中海上起了风暴,初来乍到的的马克斯呕吐不止,走路东倒西歪。此时音乐按照马克斯的活动,在节奏上也有了一些波动,使马克斯的形象跃然屏上。这时一个气定神闲的人靠近他,说可以为他提供晕船的解药。他与马克斯一同坐在解开固定栓的钢琴上,随着船身的摇动,大厅中的这架三角钢琴也开始在沉稳流畅的琴声中自如地四处滑动,优美的琴声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这里体现的是音乐的渲染效果。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
《海上钢琴师》归根结底上它还是一部戏剧,所以关于它的主题可以有多个理解方向,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它的范围都是宽泛的,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对于主题的分析,观影者见仁见智。本文仅从“对工业时代的批判”和“对纯粹精神的向往”这两个大方向作简单的阐述。
工业时代是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时代,客观的看待那个时代,一种态度是感叹人类的伟大与无限爆发的创造力,另一种态度则截然相反,批判人类无边的贪念、批判社会发展的畸形、批判工业时代带给人类的纷争等等。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向观影者传达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很明显,《海上钢琴师》正是通过1900这个人物形象,揭露工业时代对人类精神的破坏。通过片中1900的眼睛,导演像我们展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那满满一船的去美国实现发财梦的人、谋杀丈夫的贵妇、生活富足仍内心愁苦的中年男人、乔装打扮混进头等舱期待艳遇的贫穷青年等等,这些奇形怪状的人都是那个奇怪时代的产物。包括1900,他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他的父母在金钱利益前放弃了他,这才造就了1900一生的悲剧。如果不是世界太复杂,如果不是见到太多异化了的人,1900怎会对社会产生惧怕的情感?1900的一生没有任何客观的错误,只是他的极度理想主义与那个时代的发展相悖,一个人的抗衡终究无力,最后只能被残忍的扼杀。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还是需要反省当年。因为世界的发展还在继续,阻止其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唯有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建设,工业时代的悲剧才能避免。
经历过工业时代,人类的思想早就不纯粹了,贪婪、虚伪、早就成为人类的代名词,导演想通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唤醒人们对纯洁心灵的追求。既然生活的不自在、忙应付,为何不能像1900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自由同在,与心同在。虽然影片情节夸张、表现手法极端,传达的思想却是正确的。人选择一种方式过活,生活的质量却是决定于人的思想,世俗的名利观不足以束缚一个人对于理想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但生活就是这样,因为人与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才有了人间百态。现在呼吁人们思想纯粹,真是因为缺少纯粹的人,太缺!人类醒醒,看看,纯粹是种多么美好的精神,看咱们把它糟蹋的!这就该是导演性说的吧。
结语:
不可否认,《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经典。它带给人们精神、艺术、娱乐上的享受至真至美,虽然存在各方面的缺陷,但无论你怎么寻找,世上本没有一件完美的东西,而我们生来对经典宽容。
[参考文献]
1、[意]阿利桑德罗∀巴里科.海上钢琴师[M].吴正仪,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2、施富然.海上钢琴师与他的情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3、钟源《(海上铜琴师)音乐浅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24期
4、黄菁:《音乐的魅力——浅评(海上钢琴师)的声音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汤祯兆.整形日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
第四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900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他就在海上度过了他的一生。1900年的第一天,婴儿的一声啼哭打破了海面上的平静。1900也开始了他的一生。他是孤独的,他没有姓名,没有国籍,没有家人,又或者说是他曾经有过家人,可是他们却把他丢弃在了那艘船上。幸运地,1900被船上的一位工人抱走,然后在船上长大。
他总是看着船上的人们来来往往,他能看懂他们眼中所蕴含的故事,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20xx人左右,1900在他们眼中看到了这个世界。1900把他所看到的故事都用钢琴记录下来,他的音乐不被规则与技巧所束缚,他让手自然敲击,心自然流淌。他的音乐是有灵魂的,琴键在手下,思绪在旅行,自由无碍。他尊重一切美好的音乐,所以当杰利来找他进行钢琴比拼,即使对方是不屑的,可是1900仍旧为对方弹奏的曲子而感动流泪,为他献上赞赏。但是如果对方因为想要打败他而把音乐当成工具进行单纯的炫技时,1900也会感到恼怒,而后用自己的方式打败他。
人们都说1900是个天才。的确,天赋是上帝赐给他的礼物,可是藏在1900身体下的放荡不羁,不为物欲所动让他永远是纯真无暇的,他将毕生时光献给所爱,用钢琴向人们阐述了自己的音乐。这一点不会随时间而改变,他有所爱,并用尽全力奔赴所爱,那是真正纯粹的.快乐。
后来1900想要下船,从陆地上听听大海的声音,他说这与在船上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那之前从未下过船的1900第一次提着行李踏上了海陆间的铁梯。他看到了这个繁华的世界,不再是小时候通过船窗看到的小小一角,这个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可是1900没有再继续往前走了。这个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当漫无边际的城市展现在1900眼前时,他找不到尽头,他看到了成千上万条路,可是他该走哪一条呢,在这偌大的土地之上,又有哪一寸是属于自己的呢。大海的声音在耳边,告诉他生活是无限的。可是在钢琴上,琴键是始,琴键是终,88个琴键,清清楚楚,就像1900的这一生,简单而纯粹。世界的琴键有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也看不到尽头,1900不会选择下船,他是清醒的,不会妄想去弹奏那台属于上帝的钢琴。所以他把头顶的帽子向外扔去,帽子最终落到了海上,那是他的选择。
其实1900的选择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他做到了,他热爱音乐并献上了他的一生。他既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毫不犹豫地忠于自己的心。并且他对自己很了解。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又是否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忠于内心呢?
1900是孤独的,没有人记得他除了他的朋友;1900是自由的,即使是为了热爱献上了生命。他的一生依旧简单纯粹,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纯真随性。
伴随着弗吉尼亚号的巨大轰鸣声,我们仿佛看到了1900的背影,孤独,决绝却也自由。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100411班
孙燕琴
21号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作为百度搜索中最热门的一部文艺片确实有它的杰出之处。看完这部影片让我有种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感觉。
最令我难忘的是故事动人的情节。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在1900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上的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偷偷跑到大厅捡客人留下的东西,却在无意间捡到了一个被遗弃在钢琴上的小孩,为了纪念这一天,他为小孩取名为1900。可能正是有了这个不平凡的名字使他以后的人生有了传奇性的色彩。然而Danny Boodman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丧生,只有8岁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一天,1900无意间来到了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听见了音乐,第一次见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从此,他成了音乐神童,无师自通,他在维吉尼亚号上用心灵演绎了一曲又一曲的美妙乐章,但是1900从未下过船。有一次,他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女孩将自己的地址告诉了1900,并且希望1900有空去找她。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1900决定下船找女孩,他与船上的人们拥抱告别。然后一步步走下船去,就在走到一半时,1900停住了,他向城市望去,一望无垠。他在那停了很久之后,将帽子甩进了大海,调头回到了船上。从此以后,1900没有再提过要下船也没有再提起那个女孩。1900唯一的好友迈克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即将被炸毁的废船上找到了1900,并劝说其下船,但是1900始终不愿下船去面对世俗。最后,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影片最后1900和迈克斯说的那段话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两句台词,不仅仅是1900的感觉,也是我们这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想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看不到未来,那种不踏实的、不可预知的感受,让我们就想要逃避,让我们无法再迈出一步。这是我所理解的1900不愿下船的原因。
其次我想谈谈《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的主题包含了一个人的成长,包含了亲情、爱情和友情,包含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1900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他周围的很多船员被导演修饰成为单纯、不染污浊的一群人,他们率真、朴实。所以1900是那样的纯洁,他在成长过程中未受世俗的污染。而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伪装着,人们不得不穿上一件不属于自己的外套,带上面具,蒙住自己的脸,说着那些违心的话语。就这一个原因,就足以使1900宁愿死在船上也不愿踏上陆地一步。
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在发现1900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抚养他长大,慢慢地,他们之间有了浓厚的亲情。这份亲情难能可贵,这份亲情陪伴着1900长到了8岁。浪漫主义的电影,一般是离不开爱情的,但在这部影片中,爱情却并非是主线。更多讲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但爱情是1900想要下船的唯一动力。而迈克斯与1900的友情就更不必说了,他们通过音乐相识,在船上一起为旅客演奏,很多人不懂1900,但迈克斯懂,最后没人知道1900还在船上,只有迈克斯知道,世人早已忘记了1900.,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看完影片之后,我唯一的感觉是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当细细回味时,我才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流动着的音符。但是他却使我们感到孤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才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再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是孤独的。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像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
这是一个物质丰富,但情感相对匮乏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欲望冲淡了感情的点点滴滴。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惊喜,来悲伤,来感动人们需要塑造经典,不朽传奇。而1900就是这样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