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
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 生:思乡。高洁,傲骨
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高洁,傲骨
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 师生:丁香,雨巷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又名紫丁香。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 摊破浣溪沙
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 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 生:忧愁。
师:对,忧愁、怨愁。因为它是那么的美丽而容易凋谢。在我们的生 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越是美丽的东西 越是容易凋谢,越是容易凋谢的东西我们觉得它越美丽。联想一下,你能联想到类似的什么东西? 生:青春。
师:青春?你还没老呢!(笑)非常好!生:昙花
师:昙花一现,对吧?还有呢? 生:流星
师:流星,彩虹 生:海市蜃楼
师:很多很多。包括早晨起来大家做的那个梦。(笑)
师:就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梦一样美丽的姑娘,走在江南的小巷里,大家去过江南的小巷吗? 生:没有 师:(幻灯片)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请看大屏幕。生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
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无声无息地蔓延。师:很有感情吧!(生鼓掌)请坐!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雨如幕就笼罩在这窄窄长长、长长窄窄的小巷上。斑驳的屋檐,注入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如诗的青石板像蛇一样、像蛇一般地曲曲折折。等待着那个镜头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灰的幻灭?这个时候,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接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时候丁香姑娘的出现好比美好事物的出现,她在我们心中可以象征着什么? 生:希望
师:希望、理想,对吧?这种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大家自由地再读一遍诗,大声读!
生读诗。师板书:
师巡回指导
师:谁起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他听到的心情?我请一位男同学回答,戴望舒是男的。大家推荐谁? 生:许伟平
生读诗,师放音乐。读完鼓掌。
师:谁起来评论一下?周围的同学,旁边那位。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生笑)
师:你说的就是我要说的,还有吗?
生:他能很好地把情感融入到背景音乐中,令我很感动。(生笑,鼓掌)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读的把这首诗中那种哀怨的情思读出来了。师:读出来也是很有感情的,还有没有别的?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轻很慢,跟当时在雨巷中的感觉很像。师:都是优点,有缺点吗?
生:我觉得他可以把两段的间隔再长一点,比如说“冷漠、凄清又惆怅”,中间再停顿一下,再说下面。
师:有点快是吗?这首诗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生齐答:惆怅
师:忧愁。还可以再停顿一下。我们带着这个经验一起再读一遍。请坐!我起个头“撑着油纸伞” 生齐读全诗。师一起读。
师:有一个地方大家注意了没有?“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在你的
视线中渐行渐远,这两个“远了远了”你读的时候怎么样?轻一点(有学生附和),缓一点。“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再
再慢,我们再读一下这一段。
生读,师附和“她静默的,远了远了”
师:读到这个份上和戴望舒的心曲基本上能够合拍。我们读到这里大家心中一定会有一些感想,是吧?这首诗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读了这首诗以后觉得心里有点压抑,多少能够感受到戴望舒那种淡淡的凄凉和悲哀。
师:这是你此时的感受。很好,请坐!
生:我感觉作者那种浓重的失望,还有彷徨的情绪。
师:这种情绪把我们抓住了。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对吧?大家说这首诗很美,这首诗为什么这么美?当时发表出来的时候,竟有人给了戴望舒“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叶圣陶更是盛赞它开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但是作为我们高一的同学,我们拿过来习惯是找一个本子记两个写得优美的词,结果我们发现找不到。但是刚才我们同学都发表了意见,感觉被一种情绪抓住了,是吧?(生点头)诗人是怎样营造这种情绪的?他是通过什么东西把这种感情这种感觉营造出的?下面大家自己讨论一下,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可以有同学记录进度,可以有同学记录发言,可以有同学读导学案,三五分钟。
生讨论。师巡回指导,交代一女生事。
师:讨论的不错,那边同学歌词都拿过来写
下面我们各抒己见吧。哪个小组发言人先起来?
(一男一女两个同学起来发言)师:女士优先。
生:它通过阴郁而孤寂的环境来写内心的彷徨。
师:营造了一个孤寂的环境,这个环境如果是在诗歌的术语里用的是什么词? 生:意境。
师:意境!大家现在理解意境了,就是这样一种氛围。答得很准,是吧?还有吗? 生:没有了。
生:我觉得这首诗中同样的词用了几遍,像音乐中的歌词会反复出现
一样,比如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几乎是相同的,这样会给人创造一种不错的感觉。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几乎是相同的,它有一种反复的美,这个说到点子上了啊,咱们再找一找,还有没有? 生:还有一种很轻很淡的语调,来表现一种朦胧美。师:朦胧美。
生:还有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
师:刚柔并济的美感!从哪知道的?刚在哪儿? 生:23,26 师:她竟然还能读出有点刚,不简单。我们先按下不表。我问你,你觉得这个朦胧的美感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朦胧了? 生:这个女孩“静默地远了,远了”,就是比较朦胧的那种。还有就是“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师:就觉得她很朦胧,她“远了,远了”,她从我身边擦肩而过,“远了,远了”(师做瞭望状),她长什么样? 王国维不知道。
师:不知道!所以很朦胧,对吧?我们光知道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但是她具体长什么样,什么鼻子什么眼睛,不知道!“撑着油纸伞”,大家能不能想到我们学过哪首诗?(师启发,生应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来之后我还是不让你知道我真人是什么样。请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观佳山水,极曰此山水为何山水,可乎?”意思是说,我看了一幅画啊,我看完以后马上指出来这个画画的是什么,这个画画的是长江,画的是黄河,可以吗?王国维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太逼真了,不好!朦胧一点,朦朦胧胧的能够让人产生一种什么? 生七嘴八舌:联想
师:联想、幻想、想象,对吧?它就产生一种美。能够品位到这一点非常不错。我们接着发言,还有谁?
生:作者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进入忘境。师:这种环境就是刚才说的营造的意境,对吧? 生:对。师:还有吗?
生:他没有细写雨巷的某个人或是一件物,通过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想象写出雨巷。
师:雨巷里有青石板,有房檐,都没有写。把自己的感情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贯穿在这个雨巷。请坐!
生:作者通过写丁香,丁香代表着哀怨、彷徨,作者通过在这首诗中反复写丁香来表现他自己的这种心情。
师:丁香代表着哀怨、彷徨,我们刚才还讲他走的雨巷的时候,他希望逢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姑娘还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希望。
师:希望,理想。也就是说,他虽然写的意象不多,但是却有象征意义,对吧?(板书)好,继续发言。生: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这首诗也表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哀怨,有希望。
师:有希望。当时是什么环境?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我们大家借鉴一下,读诗注重时代背景,有道理是吧?给我们开拓了思路。好,你继续。
生:当时是革命坠入了深渊,找不到革命的前途,这首诗也抒发了他自己的彷徨和迷茫,希望能够开拓新的道路。
师:在那个环境中,在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者没有发出撕心裂肺一样地吼叫,但是给我们塑造了这么美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给我们希望,是这样的吧?请坐!(板书)
师:刚才这边同学提到音乐感。关于这一点,其他组有没有补充?(生紧张,开始没说出来)师:我发现你有点„„ 生:紧张。(生笑)节奏自然,旋律回旋跌宕,同时音调也比较和谐。师:音调也比较和谐。请坐!你说得很好,这一次课堂展示你能够勇敢地站起来,我觉得这已经挑战了自我,对吧?下一会儿会更好,我建议大家为他鼓鼓掌,好吧?(生鼓掌)我们就着他的思路来说。音调和谐,那么这首诗是押韵的,压得什么韵啊?(生附和)ang韵。我们一块把韵脚找一找好不好?都有那些字啊?
师生:长、巷、娘、芳、徨、巷、伞、怅、光、茫、郎、墙、巷、芳、光、怅、长、巷、娘
师:我们发现韵脚隔两三行就出现一次,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它有一种音韵上的美。还有叠词的运用,哪些叠词啊?
师生:“悠长、悠长”,“远了,远了”,“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
师:我们把这些叠词去掉,改一改。大家注意听,大家注意听,这里又有一条——改诗。我们把诗改一下,看看原来的效果如何?我们改一下“彷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大家读一下。生齐读第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师:和原来的诗相比怎么样? 生:少了一点
师:少了一点什么? 生:惆怅。
师:惆怅。他本来要表现惆怅,这会儿又少了一点惆怅,那看来叠词有什么作用? 生:增进感情
师:增进感情,把感情拉长了,是吧?还有吗?有什么作用?我发现大家在记笔记,这很好。叠词有什么作用?增强感情,接着就是强调作用。我们不妨再改一下,“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改成“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在雨中哀怨”。我们读一下。生读: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在雨中哀怨
师:不好了是吧!没有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王力先生说:“同一音节在不同位置上的回环往复就构成音乐美。”你看,“丁香一样,丁香一样”,这个音节回环往复,回环往复,构成了音乐美。我们讨论到这里,我们要清楚这样一条
起个题目:有朦胧美,有象征意义。(板书)这一条是说这首诗有哪方面的美感? 生:意境 师:意境、意象,对吧?(板书)这个一口就说出来了,它具有什么? 生:音乐美 师:那么我们同学在平时欣赏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句式啊?你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用这种反复的句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堂课学到了。再继续讨论。刚才那边一位同学她说这首诗有一定的刚性,因为她看到了希望,在忧愁中还有希望,大家对这一点有没有补充的?
生: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觉得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就象征着作者在黑暗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希望一种理想,而这个姑娘始终没有露出她的真面目,也没有具体的描写,而且是转瞬即逝,就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彷徨挣扎,然后是那种时而升起时而破灭的那种感情。
师:请坐!很流利是吧?这里展示一个资料,大家看。我预设了三个资料,结果大家基本上都说了。我就不用说了。香港作家亦舒说:“做人最要紧的是姿势要好看。”姿势要好看,不能穷形尽相地,不能恶形恶状,尽管环境不好,但是我们内心仍然充满了希望。屈原在《离骚》中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人都喜欢把自己比做美人,而后面这首诗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丁香姑娘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 生:希望
师:希望,美丽的希望。你说的真好。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诗人。这是他自身内心素质的提升,对吧?而刚才有同学说读着有一种刚强的感觉,我们再体会一下这个韵脚。大家再把前两段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自由读前两段)
师:这一点对咱们高一的同学有点难,老师直接把它说出来,好好感觉一下。ang这个韵嘴巴是张开的,前两天我们学校举办的晚会,你看,赞颂什么的时候,“光芒”“万丈”,对吧?是有一点刚强的感觉对吧?那刚才那位同学没有说错。那么他用这种刚强的韵来表现哀伤,就为忧伤的氛围抹上了一抹亮色。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一下,大家试着想一想,把它改一下,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改成闭嘴的——eng,“姑娘”变成“少女”,“雨巷的上空弥漫着小雨”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少女”(生笑)这个就感觉有点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觉到了吧?诗人在表现这种忧伤的时候,是“哀而不伤”。你看有些演员在把握思想感情的时候有点过,台湾有个马景涛(生笑),一哀伤的时候就“啊啊啊”(生笑)。“哀而不伤”,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大家去想。课文进行到这里,大家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遍诗,你最喜欢的大声再读一下,体会这三种美(师指板书)。(生读课文,师巡回)
师:找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读一下。我知道这是文学社的同学,叫什么名字我还叫不上来。
生:高玉洁
师:高玉洁。刚才讨论的时候我跟她说好了读哪些,怎么读。下面大家在体会我们朗读的时候再体会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配乐)江南的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的下了千年,戴望舒的雨巷把这种明媚的忧伤种植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下面我们开始给大家朗诵。
(师生合作朗读,师读一三节,生读第二节,第四节男女声二重音)(热烈鼓掌)
师:这节课还有很多未尽的东西,很多同学还没有发言,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或者有什么质疑,可以登陆我的博客。下课!生:起立!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实录
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能力只能在言语活动中养成,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保证、规范与促进学生的课内外的语文活动。本刊第四期“服务学生”所谈的四项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 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四项工作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促进学生言语活动、言语能力提高的作用。所以本期的中心是探讨语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核心的关键性的工作任务— —言语技能训练。张纲等老师这一组文章的看法与做法方向是正确的。但从小一到高三到底应进行哪些言语技能训练、怎样做才是科学高效的训练, 有待语文教学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本栏目还将逐步展开这一问题。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如《静夜思》《鸟鸣涧》等,古诗有什么特点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呢?
生:古诗很短,蕴含丰富的内容。
生:古诗句末押韵,朗朗上口。
生:学古诗多数是朗读、背诵。
师(微笑):同学们答得很好,在我们所学过的诗歌里,古诗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运用朗读、背诵、默写等方法学习古诗,以体验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大家也已掌握了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的《雨巷》,同学们知道如何学习这首诗歌吗?
生(齐声):读。
师(笑):不错,读!,朱自清曾经说过读的方法有“ 背、读、诵、说”四种,学习不同的文章运用不同的读法。《雨巷》是一首现代诗歌,我们需要通过读和诵两种方法品味其中的情感,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些“ 读”的知识和进行了“ 读”的训练,这节课重点讲解朗诵的知识,并进行训练。你们知道朗诵有哪些具体的技能呢?
(生议论,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有些能说出停连、轻重等朗诵技能,有些神情显示并不清楚。)
师:好,大家的基础不一,这节课我们就着眼于朗诵基础技能的训练,为基础差的同学补课,让基础好的同学得到提高。在诵读诗歌时,首先要扫清字音上的障碍,请同学们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老师,彳、亍、颓圮怎么念?
师: 有同学会念吗?请作示范。
多个学生举手,请一位学生大声念出。
师:很好,很多同学都查了字典,读准了字音。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自由朗读诗歌。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品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没感觉,读不出。
生:读出来了,作者好像是失恋了。(众生大笑,师亦笑)
师:这种感觉比较接近了,但说是失恋则过于具体而显得不够明确了。
生:忧伤、孤独的感情。(部分学生附和)
师:何以见得呢?
生:感觉吧,说不出。
生:这首诗运用了“ 独自、彷徨、寂寥、忧愁、叹息”等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诗中的主人公应该很不开心。
师(点头):你说得很对,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师: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
生:朗读不是有四种语调吗,我觉得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师:好,部分同学在自由朗读时已经把握到此诗的基本情感,也初步懂得了该运用何种语调、语速等朗诵技巧。但是你们真的能正确运用朗诵技巧读出此诗的感情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前面回答问题比较好的一位学生)朗读此诗,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众人留神倾听。)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是否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朗诵技巧?为什么?
生(齐声):还没有。有些地方停顿得不够恰当,声调高了,语速快了,没有读出感情。
师:对,要想把诗歌的感情读出,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我们接下来分析这首诗在技巧上的读法。首先,朗读应该根据什么规律安排停连?
生(议论纷纷):停顿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内容停顿..。
师:大家说得很正确。安排停连是要根据语法规律、逻辑规律、气息停顿等,根据标点符号的停顿最容易看出,其他两种相对难找。请大家讨论第一节停顿的处理,长停顿用∧表示,短停顿用▲表示,连接用)表示,请在诗中标注。
(学生标注,教师检查。)
(课件演示):
停连的原则
1.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
2.停连要考虑“ 听”和“ 读”的需要
3.参考标点符号安排停连
4.句子长短、内容丰富与停顿的次数成正比(长句停多,短句停少,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相反,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
5.两个词以上相组合,就产生停连
6.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语速一起发挥作用①
师明确:大家的标注,还存在着问题,一是长短的停顿区分不清,二是不能准确判断停顿,不能表达清晰、关键的语意,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 独自彷徨”需要短暂的停顿强调“ 独自”的意味,“ 寂寥的”这里也需要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既是一个气息上的停顿,也是一个强调“ 寂寥”意义的停顿。这节正
确的停连标记应当如下(课件演示):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标注自由朗读一遍,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这次读以后,你们读出感情了吗?
生:根据标注慢慢读,脑海里好像浮现了诗人独自彷徨在雨巷的形象。
生:我觉得诗人好孤单,他很寂寞又带点希望。
师:这些感觉就对了,恰当的停连是朗读的基础,也是读出感情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家刚才说这首诗应该用慢速读,那要怎样读才是慢速呢?
生(齐声):不清楚。
师: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2 个词和读3 个词相比,如“ ∣一个丁香一样地∣”与“ ∣丁香一样地∣”相比,哪个语速慢一点?
生:读2 个词的相对慢一点。
师:对,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读的词越少,就表示词的密度越小,速度就越慢,这就好像歌曲一样,两个音构成的节拍比4 个音构成的节拍要慢,这就是慢速。在《雨巷》里,应该用两个词语作为一个节拍,用一条竖线作为语节的标记,如∣一个——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朗读诗歌时,语速还需要结合停顿进行,如第一节的停顿和语节分析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
·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
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老师示范练读这一小节)
一个男生:老师,《雨巷》其他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都是这样吗?
师(微笑):大家认为呢?不如我们自由朗读第二、三小节,大家边读边分析这两个小节的停连、语节、语速,然后再解答这个问题。
(生自由小声朗读,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师:先请一位同学划分第二小节(课件演示)。
一生回答划分,其余学生对照。(划分如下)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这位同学的划分是读作∣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对吗?与第一小节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生(齐声):对,都是一样的。好像歌曲一样,节奏不变的。
师:对,这位同学和大部分的同学都基本掌握了这首诗歌的停连、语节、语速的划分要求,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它的首尾两节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这两节中,停连、语节、语速都是一样的;其他五节语节、语速基本一样,停连的位置、时间也类似第一小节,但是因内容不同会略有不同。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这首诗,除了注意停连、语速,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注意哪方面的朗读技巧?
生:语调。
生:轻重还没有讲呢!
师:对,还有两个方面的技巧还没有说清楚。什么是轻重?
生:重读和轻读。
师:在一首诗歌里,哪里该重读?哪里该轻读?根据什么规律安排?
生:要突出、强调之处要重读。
师:不错,在我们的课本中,有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感情重音之分,但是这些还是难以区分和寻找的,现在给大家讲解从位置和表达上寻找重音的规律。(课件演示):
重音的规律
(1)并列性重音(存在并列关系的词读重音)
(2)对比性重音(存在对比关系的词读重音)
(3)呼应性重音(前后呼应的词读重音)
(4))递进性重音(存在递进、连续关系的词读重音)
(5)转折性重音(存在转折关系的词读重音)
(6)强调性重音(突出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读重音)
(7)比喻性重音(比喻句中的喻体读重音)
(8)拟声性重音(拟声词读重音)
(9)肯定性重音(表示判断的词读重音)
(10)反义性重音(表示反语的词读重音)②
生:老师,“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这句中,“ 丁香一样”是否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颜色”是否是一个强调性重音?
师:大家说呢?
(生讨论后大部分表示赞同)
师:对,“ 丁香一样”是一个比喻性重音,“ 颜色”是一个强调性重音。为了强调,这句还有一个词要读出重音,是哪一个词呢?
生:老师,是不是要强调“ 她”,所以要读重音?
生:当然强调是“ 她”,要不谁有“ 丁香一样”的“ 颜色”呢!
师:好,大家已经在思考问题了,根据重音出现的10 种情况,下面请你们找出第一小节的重音。
生: “ 油纸伞” “ 独自” “ 丁香一样” “ 雨巷” “ 愁怨” “ 姑娘”。
生: “ 悠长”和“ 寂寥”表示递进,应该重读。还有“ 我” “ 一个” “ 希望”。
师:大家找得不错,这些词语根据上述10 种情况都应该读重音。但是,在同一句诗里或同一句话里,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增加感染力,重音还须分为重音、次重音,重音的读法也有重读、轻读、延长读等读法,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再学习。现在请大家先找出全诗各节里的重音。
学生讨论交流,在书中做笔记。
(师检查后,课件演示全诗的重音)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先读一遍整首诗歌,然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读,请注意停连、重音、语速的运用。大家作评判,看看哪组读得好。(另两组学生议论后,表示第一组运用技巧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说得不错,下面请说说怎样读才能读出降调?
生:声音低一点就可以读出降调。
生:表示沉重、哀伤的感情时用降调。
师:说得还不够恰当,在实际运用中,升、降调主要都体现在句尾,因此,在朗读时,升和降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句末集中体现出来,如“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句,语调在句中慢慢下降到句末集中体现出来。把握语调,必须体现在停连、轻重、语速当中。
师: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小节的诗句,请注意按要求读出语调。大家仔细听听有否读出要求和感情,并比较哪位同学读得好。
(一女生二男生分别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水平较高,读时按照要求慢慢地读,轻重、停连、语调都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孤独、忧伤的情感,众生深受感染。另外两人水平一般,在随后读的过程中因受到第一人的影响,注意了朗读技能的运用,基本达到要求。
众人一致认为第一人读得好,因为她的朗读技能运用比较自如,能力比后二人强,体现了本节课所教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雨巷》,进一步掌握了诵读的技巧要领。请注意在现代诗歌朗诵过程中,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出诗意,第一遍是粗读,在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读出感情的基调和节奏;第二遍是细读,读出诗歌的停连、轻重;第三遍是精读,运用朗诵技巧读出诗歌的韵味。下一节课还要在掌握朗诵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运用重音和语调的技巧。下面请听名家录音示范朗读,感受朗读的魅力,领会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在倾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配乐朗读《雨巷》后,结束学习。)注释: ①②参见张颂《朗读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第三篇:《雨巷》课堂教学实录(高一)
执教者:雕珺(市职教中心)点评者:钟羽(教研员)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出现了很多流派,涌现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肥沃的诗歌土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贞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他的名字叫戴望舒(板书)。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让我们随着音乐和舞蹈,来欣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板书)。在认真聆听的时候,请同学们体味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说说是什么。
【点评:学习诗歌,导入语适宜用诗化的语言,精炼,优美,概括;学生聆听、欣赏时,所带“问题”单一,好。】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很仔细地看书,部分同学轻声跟读)师:诗中的一些字音、词义我们来学习一下。(出示需要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正音和理解词义)【点评:“问题”呢?应利用学生情绪未退时及时回应。】 pánghuáng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chìchù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chóuchàng惆怅:伤感,失意。tuípǐ颓圮:坍塌、倒塌。jìliáo寂寥:寂静、空旷。生:(和老师一起读词,读词义)生:(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书中找词语,陆续说出)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朗读出这样的感情基调呢?我们也应该用刚才同学们所总结出的孤独、忧郁、忧伤、彷徨这样的感情来读。要想读出这样的感觉,我们朗读的速度是应当快还是应当慢一些?
【点评:又出现第三问!当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也不失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慢一些。生:(两位学生各读了一节诗。一学生举手评价)我觉得第二位同学读得稍微好一些,因为有感情,忧郁一些。
师:你说他朗读的感情更加忧郁,能自己也读一读吗? 生:行。(朗读一二节,效果较好)
师:这位同学果然朗读得比较好。好,通过比读我们看到,同样的诗歌,但是各人读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人读得很平淡,有的人却读得很有味道,而我们正是要你读出诗歌的这种味道。下面我们学习刚才读得好的同学,自己也来试一试,请大家集体来诵读这首诗歌。
第四篇: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附反思。相关课件已上传。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3)文章的7、8、9段能否调到第3段之前?(文章的第2段跟3、4、5、6段衔接紧密,是总分关系。而7、8、9段的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及“色彩的搭配美”。这样安排,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第2段能约束第7、8、9段吗?
(5)文章第7、8、9段的顺序能否互调?(交流理清顺序---整体-局部-细处 主次)(6)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结构总分,感悟写作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好多里面都有首括段或首括句,它们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制约着以后各段的顺序。为了印证我们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晋祠》,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首括句。重点探讨文章二、三、四、五段,并简单总结。1:文章的第二段是一个首括段,“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后各段就是按山、树、水的顺序来写的。2:文章第四段写的是“树”,这段文字紧扣了“古老”“苍劲”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在顺序上先写“古老”再写“苍劲”。3:第五段的首括句是第一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一段的顺序也是按这四个词的顺序来写的。可见文章的结构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非常严谨。
师生归纳总结:读文章找主线,理清思路是关键。主旨句是文眼,所有段落归它管。首括句、首括段,布局谋篇太重要。
(三)辨析说明方法
第五篇:《雨巷》教学实录与反思
就这样让学生爱上诵读 ——关于《雨巷》教学的几点反思
自己也讲过了《雨巷》的公开课,学习目标为“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由于对诵读的引导不到位,使得一篇精致美妙的诗文变得面目全非,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听来风华老师与崔娟老师执教的《雨巷》,对诵读的引导有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心有灵犀的诵读兴趣
《雨巷》虽是名篇,但现在的中学生对这类诗歌并不是很感兴趣,崔娟老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听了他们熟悉的网络流行歌曲《丁香花》,由此引出《雨巷》的一个重要意象,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朗读《雨巷》的热望——我们熟悉喜爱的歌曲竟和这篇经典诗文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读的津津有味儿。
所以说与学生心有灵犀,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热衷于什么,才会找到引领学生诵读的绝好切入点。
二、诗情画意的诵读氛围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意象时往往会让学生驰骋想像,或形成文字,期望有个性化的解读。而崔娟老师则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用已知的古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本诗中的意象,这一方面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就体会到了《雨巷》的古典美,更重要的是,在浅吟低唱的吟咏中自然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的情读、美读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多样有针对性的诵读方式
叶圣陶盛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朱自清也评价这首诗:“注重整齐的音律美,但不是铿锵的而是轻清的。”怎样读可以更好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呢?来风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比较诵读法和相和诵读法。
比较诵读法就是将诗中重叠复沓的部分去掉后的文字投影出来,与原文比较诵读。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会体会到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感受到舒缓悠扬的节奏。对诗歌的音韵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和诵读法就是学生读一个诗节的前三行,老师来和这个诗节的后三行。诗歌每节押“ang”韵2到3次,一种悠长的旋律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而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这些在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诵读中学生都会体会到。
来老师的诵读方法灵活多变而又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诵读中领悟到诗歌的美感,对这样形式新颖而又有效的诵读学生怎么会不用心呢?
四、适时到位的诵读指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自己的深入理解提升诵读水平时,老师适时的诵读技巧点拨会让学生体验到超越自己的快乐。有了“乐之”,学生才会进一步“好之”。
五、声情并茂的诵读示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的名家朗诵资源越来越多,然而,不论多么高明的朗诵录音都不如教师现场声情并茂,抑或陶醉其中的范读更能感染学生。在来老师的课上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来老师踱步轻吟时,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被他深深感染,沉醉在《雨巷》空灵的意境里,更迷醉于对高水平诵读的神往中。
总之,诵读,是被古老的中华文明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精华之光再现魅力,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重新爱上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