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时间:2019-05-13 01:1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质课《雨霖铃》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第一篇: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二篇:雨霖铃教案及实录

雨霖铃

导入新课

【检查《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师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负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板书课题、作者)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雨霖铃”这个词牌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师 下面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听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同时发挥你的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是否能看到“词中之画”。(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

(师生一起正字正音,略)

师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充满伤感的词,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离愁别恨。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离别的气息。(学生朗读课文)

师 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动听。不过词的朗诵更注重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节奏。

多媒体课件展示: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 按照提示的节奏,我现在给大家朗读一遍。(师配乐朗读,学生静听)师 掌握了情感节奏,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读得更好,那个同学愿意试试?(一女生自告奋勇,教师提供音乐和图片背景)

师 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准了节奏,也读出了情感。为他的出色朗诵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理清思路】 师 听完了示范朗读,又有感情地品读了课文,现在我要开始提问题了:在听读的过程中,你有无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你有无看到“词中之画”?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生 确实“词中有画”,我想象的画面是这样的: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珍馐,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四目相对,忧伤难言。

生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岸边,一男一女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生 我觉得最美的画面是: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晓风轻拂,酒醉刚醒的诗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似乎想找回刚刚在梦里看见的情人,但他什么都没看见,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唏嘘,悲伤难已。

师 大家描述的画面都非常优美,让人向往不已。但有个问题我想必须先解决,大家读的都是同一首词,为什么会看到三个不同的画面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联系?是表达同一个中心主题还是互不相关?

生 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表达“伤离别”这个主题。第一个画面是离别前的饯别,第二个画面是离别时的不舍,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

师 说得非常好,这一说不仅阐释了三幅画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全词的思路:上阕写的是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形,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形。但我还想再问一下,你是怎么断定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呢?

生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意是:“今晚酒醒之后我会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此处是设问,自问自答,“今宵”还未到,“酒醒何处”谁也不知道,但作者却自己作出了回答,可见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生 还有一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也可以看出来,“此去经年”意为“这一去经年累月”,“应是”即“应该是”,显然都是对别后的推测而不是已发生的事实。

师 分析得很准确。也就是说,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对吧。好,刚刚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根据这首词想象出来的三个画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画,这是我们班的同学画的《雨霖铃》三图。(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沸腾,高呼且惊叹,热烈鼓掌)

师 画得怎样。生 太美了。

师 一幅好的画应该有一个好的标题,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标题。生 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生 我来个更简洁的:别前、别时、别后。师 反应很快,也很整齐。但这样起名好不好? 生 不好。师 为什么?

生 没有诗意,配不上画。而且起这样的名字,别人若没有读过这首词,会看不太懂,没有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师 说得很有道理。所谓“画中有诗”,画境这么美,配个诗意的画名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名字若能让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柳永的《雨霖铃》,那就最好不过了。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想个又有诗意又能帮人解读画境的名字?

生 “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晓风残月”。师 能说说你起题目的构思吗?这三个标题妙在何处呢?

生 第一:都要四字短语,以求形式上的整齐。第二,都用原词中的词句为题,保持统一,原汁原味,又有诗意,也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标题能够精妙地概括这三幅画。第一幅画,内容是“离别之前”,因为古人有饯别的习惯,所以取“都门帐饮”最好不过,一看就知道这是“离别之前”,而画中两人罢箸停杯,怅然相对的表情又突出了饯别的“无绪”。这样“伤离别”的主题就出来了。第二幅画的是离别之时。取名为“执手相看”自有其妙。“执手相看”而不是“执手相诉”,这是无声的分别。本已是愁苦不堪的恋人,生离死别,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执手互相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虽是无言,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离别之伤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幅表现的是“离别之后”,这个不用多加解释,“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用上一个“晓风残月”,配上图画,谁都明白想表达什么情感了。即使只取“晓风残月”也不影响表意,因为画中的杨柳是最显眼的。且“杨柳岸,晓风残月”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带着孤寂清冷的气息,令人神往不已,这么有诗意的名字,配这画最好不过了。

(学生热烈鼓掌)

师 在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面前,我想再用什么词语表扬你都是苍白无力的。分析得实在是精彩!

【深入探讨】

师 刚刚通过品味《雨霖铃》的画境之美,我们大致了解了全词的内容,理清了它的思路,初步感受了作者深沉的感情。但是,仅仅品味它的画境之美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承载了作者感情,对表达主题非常重要的意象都是画不出来的,比如“寒蝉”“晓风”等。所以要更深入地赏析作品,体会情感,我们还要注意品味词中的意象,包括那些画不出的景和物。现在大家想想,三幅画中,都有哪些景和物是对表达感情很有用,我们在品词时要特别注意的?

生 第一幅画中有“长亭”“寒蝉”;第二幅画有“兰舟”“船夫”“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第三幅画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师 为什么说它们重要,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作用?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些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然后请同学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在本词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李白在他的一首《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名句。

杨柳:

寄别之物,因其枝条柔嫩,有“缠缠绵绵到天涯”之柔情,且“柳”谐音“留”,故常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李白有诗云:“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晓风:

凌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令人微带寒意的风。在古人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先来分析一下第一幅画中需要认真品味的意象:寒蝉,长亭。我觉得“寒蝉”这个意象用得极好。在我们的印象中蝉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很难把它跟“寒”联系在一起,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这一“寒”字含义丰富。第一,它指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二,这一“寒”字也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已是寒意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至于“长亭”,从注释可知,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学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才思敏捷,分析清晰透彻,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谁愿意跟他一较高低?

生 我来。

师 好,这位同学非常有自信!大家给他一点鼓励!(众生鼓掌)生 我就分析一下第二幅画的意象吧。从注释可以知道,“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并非是一定要用香木兰做的船。用兰舟可以告诉读者,作者走的是水路。另外,在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该是上船启程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将要开船也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直让两人肝肠寸断,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啊!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把离别之伤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对表达情感也极为重要,因为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辽远,可是路程越远,楚天越阔,重逢的希望就越渺茫,越让人伤感。“暮霭”是说暮色中的楚天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可其实作者的离愁别恨比这暮霭还要深、还要浓;“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既写出了江面的环境,又写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离别之情都融在这些景物中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 掌声都很热烈,谁分析得更好。(学生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师 其实,两个同学答得都很精妙,难分伯仲,看来品画品词都已经深入其里,深得其味。好,谁愿意分析一下第三幅画的意象?

生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意象,都是表达离情的典型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景象。词人情丝不断,愁绪难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却又偏偏看到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残月。见柳而不能留,月缺而不圆,使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这时晨风习习,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这三个意象组成的意境旷远深沉,让人心伤而神往。(热烈的掌声)

师 大家的分析都非常准确到位。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现在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让人神伤的离别,充满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课堂小结

师 分析了词中意象,品味了作者情感,相信大家都已在诗词的纯美艺术王国里游了一趟,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方面在描写的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生 我觉得在情景交融方面最是精妙。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师 概括得很好,但不够全面,除了上面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不妨一起留意。多媒体课件展示:

1.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2.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3.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师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做好对《苏轼词二首》的预习。2.对比下列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第三篇:雨霖铃教案(优质课)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听读讲结合,启发引导。

2、通过特定的意象和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所学,让学生懂得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自然就能走进诗人所描绘的世界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对诗词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并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难点: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听读讲结合、启发引导、举一反三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但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我们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过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四)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三、整体把握。

(一)宋词赏析:内容、情感、技巧

(二)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景来传情达意的?

(三)把握情感基调:低沉、哀怨、悲伤、凄清。

四、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再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 柳——留 风——悲凉 月——离愁 酒——愁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随着画面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金版学案》中p24、25的练习。

2、默写默写。

第四篇:雨霖铃(范文模版)

《雨霖铃》教案

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 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

“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

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 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这里通过“兰舟催 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全句写景,又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

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5、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明确: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总结,作业布置

2、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第五篇:雨霖铃专题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著名词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小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永”),在家中排行第七,故而人称“柳七”。出身儒宦之世家,其祖父柳崇,为五代时著名儒学家;其父柳宜,曾仕于南唐,为宋初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弟兄三人均中进士第;其本人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因其科考、仕途屡屡受挫,不被朝廷所用而常年浪迹市井、柳巷;才华横溢;但终身坎坷、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柳永是宋朝第一个专致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家。柳词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烟柳情怨、羁旅行役和市井风情三个方面;亦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以及咏物、咏史和仙游的作品。柳词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音律谐婉,平缓轻约;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常以口语填词;因而词风自成一体;为“婉约派”宗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特别是,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柳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宋词都有重大的突破和拓展,推动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作广为流传和被推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其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乐章集》存词210多首(据学界分析推断,柳永应编入《乐章集》的词作还不止210多首,许多俗词已被删除);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其中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的或自度的新调,且多为长调慢曲;《乐章集》收录的不仅仅是柳永的词作,而且常常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

注:(1)、《雨霖铃》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在逃避“安史之乱”进入四川时,正逢霖雨连日,在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谕令宫中采集此曲;后来柳永首先把它用作词调。(2)、《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本词牌为一百零三字慢词,双调,十八句,上下片各五仄韵,均叶入声,常用拗句。(3)、此调以柳永词为正体;另有黄筌、王安石两个变体,句读稍有区别。

词语注释:

(1)骤雨:急促的阵雨

(2)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3)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一作“留恋处”。

(5)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6)去去:离别后越来越远。

(7)沉沉:一作“沈沈”。指“深厚、低沉”的样子。(8)楚天:南天、南方;古代时的长江下游属于楚国;故称“楚天”。

(9)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赏析一: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情中带景,景中寓情。词人使用高超的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景物,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线条”,勾画出一幅幅凄美的别情图景,使全词犹如层层转化的剧情场景,依次展现给读者。我们看到了“汴京城外的长亭里,一对爱人难舍难分的饯别”,看到了“悠悠的江水绿波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这一幅幅凄美的图景,无不展现出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同时,词人在描绘这些图景时,善于“点染”,反复涂抹,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曲婉深沉,着色浓重。“多情”已伤离别,“冷落清秋”使其更堪;而染以“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和“晓风残雪”,则使“离愁别绪”更为伤心、凄凉。此外,在句式修辞上,亦有独到之处。例如,“念去去”的使用,既示意后面的写景是虚、实交错的寓情句子,有能起到字简意深、美化音律的作用。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又一气流贯。“念”字后的“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幽远。再如,词尾四句中的“此去”、“应是”、“便纵有”、“更”几处文字,均用在每句的前面,既使语义连贯,语气加强,又将“离愁别绪”艺术地推上高潮;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柳永作词,常用市井俚语,其内容多反映男欢女爱、歌妓生活,如《定**》(自春来)、《凤归云》(平康巷里)、《玉蝴蝶》(珊瑚筵上)、《西江月》(师师)等。柳永此类词作,常被归为“俗”。关于柳词的俗,时过境迁,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最本质的生活,深得民间喜爱;但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所不齿;其作品亦有“俚俗”之异议,甚至后人还指责他为“屯田轻薄子”。而这首《雨霖铃》则是雅俗共赏,经久不衰,与其《八声甘州》、《观海潮》同为高古。人们常常把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提并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委婉寻味;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雄浑旷远,豪迈深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分别被看成是宋词婉约派、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赏析二: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艺术特点: 《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下载优质课《雨霖铃》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质课《雨霖铃》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霖铃》

    《雨霖铃》 教学目的 1、体会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

    《雨霖铃》

    《雨霖铃》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

    《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

    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赏析

    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

    雨霖铃优质课配套 教学设计(推荐)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取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第二课时《雨霖铃》 教学目标: 1、 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重点) 2、 理解本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难点) 3、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重......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提纲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的《雨霖铃》。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职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