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赏析
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名句的鉴赏方法
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 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三)整体感知全词
师: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教师范读)
师:好。老师读完了。那老师想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凉,伤感
师:嗯,很好,确实,这首词是离别作品,基调哀婉、伤感、凄清 师:古人曾说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读得过程中,把难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生: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好,读完了。对于刚才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xx同学,你来说。生2:… …
师:还有同学要点评吗? 生3:… …
师:同学们感情投入不够的,原因可能是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没关系,我相信在我们品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读完课文后同学可以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吗?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对,非常好,请坐。这首词写得就是离别。在进入品读鉴赏课文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难理解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
生4:…… 生5:…… 凄切:凄凉悲切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下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念去去:想到将来行程遥远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要记在课本上。
(四)品读、鉴赏作品
师:好,解决这些词语之后就更方便我们品读课文了,先品读上阕。同学一起朗读上阕,读得时候呢,要用心的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在那样的环境,面对离别,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
师:寒蝉凄切,一二读。生:……
师:这次的朗读比第一次进步很多,节奏把握比较好,也比较有感情,看来同学们学习能力挺强的。谁能告诉老师,词的上阕讲了什么内容?
生:词人和爱人悲苦不舍得分离场面
师:这离别场面作者用了很多意象,是那些呢?同学们找一找。好,XX同学,你来说。(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生6: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板书)师: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够完整,谁来补充?XX同学。生7:兰舟、楚天
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出来,看出来,同学们都很细心。这些意象有虚有实,这些意象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就是真实的,看的见摸得着的。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是实景,烟波、暮霭、楚天是虚景。
师:从哪看出来是虚景?
生:一个“念”字,想到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细心,意象有渲染凄清悲凉意境,烘托人物内心感情的作用。
师:柳永的词都写得极美,这上阕就有很多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品味,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同学们可以从意象和人物刻画方面去分析。首先老师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喜欢的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老师觉得“去去”二字用得极好,表达出了作者不愿离别而又不得不去的无奈和伤感。烟波和暮霭又具有迷忙飘渺的特点,和词人的忧伤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烟波和暮霭其实就是作者心中的离愁。“楚天阔”是说南方的天地之间也因烟波、暮霭而变得辽阔而无法相接仿佛天地间都充满了离愁。这种表现方式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老师说完了,下面轮到你们说了。
生8:我喜欢课文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他写了寒蝉、长亭、还有骤雨。当时离别的时候,加上寒蝉凄凉的叫声,使离别气氛更加愁畅。长亭是人离别的地方,然后雨停了之后,天变凉了,又会使人感到凄凉。作者是通过对离别地点的环境描写以表达伤感的氛围和 离情的。
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心中的凄凉,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呢?用一个成语来。
生:借景抒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好,XX同学。生9:我喜欢的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一句写的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候,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描写这一角度来分析,说得很好,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要把这种难以割舍,不忍放手情感读出来。还有哪位同学来和我们分享?XX同学。
生10:我喜欢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则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分离在即,再回无期。此时彼此心中如浓雾愁云,满腹的哀愁却难以启齿,因为这只会给彼此徒增哀愁,只能执手相握。恨泪相对,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同学的分享中我们也将上阕品读完了,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阕的内容。XX同学。
生11:上阕写了离别之景和离别之情。
师:嗯,写的就是离别之际难分难舍的场面。这离别之景在柳永的描绘下美得如同一幅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用自己话来描述这一离别之景。
生12:… …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词的下阕。词的下阕也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下阕。XX同学,你来。
生:朗读
师:好,读得很好,老师也被你打动了。词的下阕,作者一开头就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作者不说自己的离情,却说自古以来的离情,这“自古”有什么好处?
生13:……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14:作者是想说他离愁并不是特殊的,而是和大家一样的,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添了悲伤之感。
师:说得太好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不仅仅是作者独有的情感,自古以来谁不伤离别啊,是不是。这里,作者将一己、一时的情感化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离愁,从而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伤离别”点明了词的主旨
接下来呢,作者又进一步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也用了许多意象,是哪些意象呢?
生:酒、杨柳、晓岸、残月
师:这些意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来讨论,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意象。可以联系以前所学过的诗词来分析。
生:讨论中
师:好,时间,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说。
生16:古人喝酒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心的时候,再者就是伤心的时候。很显然,作者是属于后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萦绕在作者身旁。古人有借酒消愁的说 法,作者也想通过喝酒把离愁忘掉。然而只是暂时的,醒来之后离愁仍在。
师:说的很好,举杯消愁愁更愁,其实这酒象征着词人的离愁,那关于“柳”这个意象,哪个小组来说呢?好,你说。
生17:“柳”与“留”谐音,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成了送别的象征。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师: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作者是借“柳”来表达那种想留下来,却留不了的哀愁。接下来是关于风的,哪个小组?
生18:晓风,黎明时分的天气是挺凉的,而在此时离别更给人添了几分凄凉的意境。,这个时候凉的不仅是身,心更凉。像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风就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储存量挺大的,还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证明,很好。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最后一个意象“月”,XX小组。
生19: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其实月就是人的离合的象征。残月,就是不完整,不完整就是离别,作者通过“月”这个意象来表达离别后的那种相见无望的愁情。
师:分析得很到位。两句话,作者就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以虚写实,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被世人称位千古名句。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老师有点疑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既然是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的呢?谁能帮老师解除这一疑问?哎,好,你来。
生20:一别很多年,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如果在一起)本应是良辰美景、夜夜笙歌,可此时此刻爱人不在身旁,无人分享,内心孤独,再美都只是虚设。
师:其实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更加深刻的表达心中无奈和伤感之情。这句“良辰好景虚设”正好对应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身边没有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爱人,就算是良辰好景,就算心中有千种思念和情意,也无人可以倾诉啊,陪在身边的是无限的孤独与凄清。下阕也品读完了,谁来概括下阕写了什么内容?好,XX同学。
生21:想象离别之后的孤独
师:对,就是设想别后的孤寂凄清。整首词到这里都品读完了,这首词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师: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一个就是直接抒情。看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大胆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词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离愁。“寒蝉凄切”一二 读。
生:……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希望可以继续保持。我们知道宋词分成两派,一是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二是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婉约词,我们可以总结出婉约词的特点。婉约词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形式上则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雅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雨霖铃》就是婉约词风的经典之作。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并背诵课文。
第二篇: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三篇:《雨霖铃》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雨霖铃》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品注释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作品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品鉴赏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词牌说明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格律对照
寒蝉凄切,平平平仄。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第四篇:雨霖铃教案及实录
雨霖铃
导入新课
【检查《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师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负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板书课题、作者)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雨霖铃”这个词牌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师 下面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听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同时发挥你的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是否能看到“词中之画”。(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
(师生一起正字正音,略)
师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充满伤感的词,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离愁别恨。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离别的气息。(学生朗读课文)
师 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动听。不过词的朗诵更注重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节奏。
多媒体课件展示: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 按照提示的节奏,我现在给大家朗读一遍。(师配乐朗读,学生静听)师 掌握了情感节奏,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读得更好,那个同学愿意试试?(一女生自告奋勇,教师提供音乐和图片背景)
师 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准了节奏,也读出了情感。为他的出色朗诵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理清思路】 师 听完了示范朗读,又有感情地品读了课文,现在我要开始提问题了:在听读的过程中,你有无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你有无看到“词中之画”?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生 确实“词中有画”,我想象的画面是这样的: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珍馐,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四目相对,忧伤难言。
生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岸边,一男一女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生 我觉得最美的画面是: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晓风轻拂,酒醉刚醒的诗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似乎想找回刚刚在梦里看见的情人,但他什么都没看见,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唏嘘,悲伤难已。
师 大家描述的画面都非常优美,让人向往不已。但有个问题我想必须先解决,大家读的都是同一首词,为什么会看到三个不同的画面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联系?是表达同一个中心主题还是互不相关?
生 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表达“伤离别”这个主题。第一个画面是离别前的饯别,第二个画面是离别时的不舍,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
师 说得非常好,这一说不仅阐释了三幅画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全词的思路:上阕写的是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形,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形。但我还想再问一下,你是怎么断定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呢?
生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意是:“今晚酒醒之后我会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此处是设问,自问自答,“今宵”还未到,“酒醒何处”谁也不知道,但作者却自己作出了回答,可见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生 还有一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也可以看出来,“此去经年”意为“这一去经年累月”,“应是”即“应该是”,显然都是对别后的推测而不是已发生的事实。
师 分析得很准确。也就是说,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对吧。好,刚刚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根据这首词想象出来的三个画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画,这是我们班的同学画的《雨霖铃》三图。(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沸腾,高呼且惊叹,热烈鼓掌)
师 画得怎样。生 太美了。
师 一幅好的画应该有一个好的标题,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标题。生 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生 我来个更简洁的:别前、别时、别后。师 反应很快,也很整齐。但这样起名好不好? 生 不好。师 为什么?
生 没有诗意,配不上画。而且起这样的名字,别人若没有读过这首词,会看不太懂,没有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师 说得很有道理。所谓“画中有诗”,画境这么美,配个诗意的画名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名字若能让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柳永的《雨霖铃》,那就最好不过了。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想个又有诗意又能帮人解读画境的名字?
生 “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晓风残月”。师 能说说你起题目的构思吗?这三个标题妙在何处呢?
生 第一:都要四字短语,以求形式上的整齐。第二,都用原词中的词句为题,保持统一,原汁原味,又有诗意,也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标题能够精妙地概括这三幅画。第一幅画,内容是“离别之前”,因为古人有饯别的习惯,所以取“都门帐饮”最好不过,一看就知道这是“离别之前”,而画中两人罢箸停杯,怅然相对的表情又突出了饯别的“无绪”。这样“伤离别”的主题就出来了。第二幅画的是离别之时。取名为“执手相看”自有其妙。“执手相看”而不是“执手相诉”,这是无声的分别。本已是愁苦不堪的恋人,生离死别,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执手互相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虽是无言,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离别之伤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幅表现的是“离别之后”,这个不用多加解释,“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用上一个“晓风残月”,配上图画,谁都明白想表达什么情感了。即使只取“晓风残月”也不影响表意,因为画中的杨柳是最显眼的。且“杨柳岸,晓风残月”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带着孤寂清冷的气息,令人神往不已,这么有诗意的名字,配这画最好不过了。
(学生热烈鼓掌)
师 在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面前,我想再用什么词语表扬你都是苍白无力的。分析得实在是精彩!
【深入探讨】
师 刚刚通过品味《雨霖铃》的画境之美,我们大致了解了全词的内容,理清了它的思路,初步感受了作者深沉的感情。但是,仅仅品味它的画境之美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承载了作者感情,对表达主题非常重要的意象都是画不出来的,比如“寒蝉”“晓风”等。所以要更深入地赏析作品,体会情感,我们还要注意品味词中的意象,包括那些画不出的景和物。现在大家想想,三幅画中,都有哪些景和物是对表达感情很有用,我们在品词时要特别注意的?
生 第一幅画中有“长亭”“寒蝉”;第二幅画有“兰舟”“船夫”“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第三幅画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师 为什么说它们重要,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作用?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些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然后请同学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在本词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李白在他的一首《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名句。
杨柳:
寄别之物,因其枝条柔嫩,有“缠缠绵绵到天涯”之柔情,且“柳”谐音“留”,故常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李白有诗云:“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晓风:
凌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令人微带寒意的风。在古人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先来分析一下第一幅画中需要认真品味的意象:寒蝉,长亭。我觉得“寒蝉”这个意象用得极好。在我们的印象中蝉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很难把它跟“寒”联系在一起,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这一“寒”字含义丰富。第一,它指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二,这一“寒”字也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已是寒意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至于“长亭”,从注释可知,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学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才思敏捷,分析清晰透彻,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谁愿意跟他一较高低?
生 我来。
师 好,这位同学非常有自信!大家给他一点鼓励!(众生鼓掌)生 我就分析一下第二幅画的意象吧。从注释可以知道,“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并非是一定要用香木兰做的船。用兰舟可以告诉读者,作者走的是水路。另外,在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该是上船启程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将要开船也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直让两人肝肠寸断,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啊!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把离别之伤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对表达情感也极为重要,因为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辽远,可是路程越远,楚天越阔,重逢的希望就越渺茫,越让人伤感。“暮霭”是说暮色中的楚天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可其实作者的离愁别恨比这暮霭还要深、还要浓;“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既写出了江面的环境,又写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离别之情都融在这些景物中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 掌声都很热烈,谁分析得更好。(学生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师 其实,两个同学答得都很精妙,难分伯仲,看来品画品词都已经深入其里,深得其味。好,谁愿意分析一下第三幅画的意象?
生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意象,都是表达离情的典型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景象。词人情丝不断,愁绪难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却又偏偏看到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残月。见柳而不能留,月缺而不圆,使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这时晨风习习,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这三个意象组成的意境旷远深沉,让人心伤而神往。(热烈的掌声)
师 大家的分析都非常准确到位。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现在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让人神伤的离别,充满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课堂小结
师 分析了词中意象,品味了作者情感,相信大家都已在诗词的纯美艺术王国里游了一趟,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方面在描写的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生 我觉得在情景交融方面最是精妙。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师 概括得很好,但不够全面,除了上面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不妨一起留意。多媒体课件展示:
1.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2.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3.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师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做好对《苏轼词二首》的预习。2.对比下列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第五篇:《雨霖铃》
《雨霖铃》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版本、学段、位置、文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内容、情感)
《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用:方法、能力)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说教法
古诗词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提升。因此诵读感悟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另外,辅助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学法)
5.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情感激趣、整体感知、赏析意象、拓展赏析、对比体会这五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雨霖铃》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在课前,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并回忆书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在预习基础上检查读音。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享词人介绍及写作背景。我做补充,并简介《雨霖铃》词牌。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4.齐读。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1.找出词中描写的离别情景及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品味词中景色描写的词句,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学生找出典型意象,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怀。此环节需要适时点拔,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4.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此为自由鉴赏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我将梳理全词的结构,设置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学生讨论,我做补充,分析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并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补充,有利于扩展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词的鉴赏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6.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提纲式板书为主,这样可以直观、清晰、明了的把整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记笔记又能突出重、难点。
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