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时间:2019-05-12 17:5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杜甫诗三首

一、《望岳》

体裁:五言古诗 题材:抒情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ɡē)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景象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春望》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咏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有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愁绪缠绕,无言搔首,白发稀疏,几乎要插不上头簪。

三、《石壕吏》

体裁:五言古诗 题材: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yìnɡ)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说明老妇已经被县吏抓去服役了)。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新宝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设计

(二)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三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展示《唐之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第四篇:25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背诵这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这三首诗。识记生字:岱眦搔簪逾邺戍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春望》 教学步骤 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资源共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教学《望岳》教师导学: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朗读: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可多读几遍。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个别地方,必要时教师要讲解。思考题: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春望》教师导学: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限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要求当堂背过。■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石壕吏》教学步骤整体感知教师导学:

了解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朗读:

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释词解句: 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存者且偷生 出入无完裙急应河阳役复述课文:

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研读与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题: a.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 b.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c.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明确: a.叙事诗。《木兰诗》 b.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

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

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

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c.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d.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e.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f.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独:老妇被捉,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

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

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

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

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

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

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

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了。关于诗体可视情况取舍。作业背诵这三首诗。完成“研讨与练习”。改写《石壕吏》。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

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与德育:

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3.诗歌境界教学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望岳》、《春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韵脚是:了、晓、鸟、小。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

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 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高高的山峰仿佛分割了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远眺,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相比之下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3、体会意境: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秀美,山势之高峻。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此问开放,但后要引导到“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一句。

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读背诗歌,领悟感情

1、问题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图解诗歌: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整体形象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景色

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学习《春望》

方法同前一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韵脚是:深、心、金、簪。押的in韵。

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2、诗文大意理解: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

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 教学步骤:

一、读背导入:

1、读背前两首诗;

2、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学习诗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读、生读。

2、生复述诗歌大意。

明确:本诗是一篇叙事诗。按故事发展图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人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物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2、诗歌解析: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附图解:

开端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展、高潮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

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 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三、处理练习: 课后练习题

见《教师教学用书》

同步训练

1.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A 2.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四、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体会意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

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4、图解诗文:

望 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 所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 忧 所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 所思: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亲 读背诗歌,领悟感情

师生同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四、比较阅读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明确: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五、作业

完成《课时优化》上的相关习题。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下载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word五篇范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网友来稿)-教学教案(5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

    杜甫诗三首《春望》《望岳》

    第11、12课时《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张新爱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望岳杜甫

    杜甫《望岳》 李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介绍的是唐代杜甫的诗歌。我们首先来看看近代名人对诗圣杜甫的评价: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

    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

    杜甫望岳

    1、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圣__-——杜甫 2、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 杜甫[精选]

    望岳杜甫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首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